中美贸易战对新能源汽车
A. 请各位网友帮我看想想 论文题目:中美贸易战下对中美汽车行业的影响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答:目前,中美汽车贸易的主要进出口还是汽车部件为主。中国有25%左右的零部件、车轮、轮胎都出口到美国,而美国的进口零部件占比为7%,主要为传动系统、车身附件以及发动机零件等。贸易战的深入,对双方的汽车零件行业冲击无疑是最大的。
B. 美若取消对华关税,哪些行业受益多
中美贸易战或将迈入重要节点。据报道,预估美国美国总统潘基文将在未来几个星期内就是不是增加前总统特朗普对华加增的关税做出最后决定。他已经想方设法处理美国破纪录的通胀难题。美国为什么斟酌撤销对华产品加征关税?假如的确撤销,哪些行业将从这当中获益?
据我国统计分析,2022年前5个月中美贸易额达2万亿rmb,同比增加10.1%,在其中中国对美出口同比增加12.9%,自美进口的提高2.1%。
中国商务部研究院研究者梅新育表明,由于中国是世界第一出口强国,撤销附加关税能够缓解出口压力,对美国出口较多的是产业链、公司都是会获益,涉及面非常广。假如美国撤销附加加增的关税,将有益于中国对美出口,进一步扩张中国2022年的顺差。
如商务部发言人高峰所说,在全世界高通胀局势下,从公司和购买者的权益考虑,撤销所有对华加征关税有益于中美两国,有益于整个世界。
C. 七大疑问,叩响2020中国车市
本报记者汽车编辑部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付于武:总体来说,2020年中国汽车产业将在改变中往好的方向发展。因为中国汽车市场还没触顶,上升空间还很大,同时我们在海外市场也将有大的举措。在加速洗牌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能力,增强核心的竞争力,我们的产业链创新链会变得更加强大。当然,转型升级的结构调整还将与产业强国紧密联系起来。如果形成中国汽车强国的解决方案,完成一个新的转型我预估需要10年。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师建华:基于宏观经济仍处于下行趋势,企业经济结构分化还会延续,环保规定日益严苛,国际环境也不理想,消费者消费能力下降、持币待购观望情绪较强等因素。预计2020年汽车销量同比下降2%。
LMCAutomotive亚太区汽车市场研究总监曾志凌:我个人觉得,2020年的车市情况,大概会和2019年持平。如果我们将整体销量按照城市级别拆分成区域来看,会发现过去两年市场下滑的一个重灾区集中在四线以下城市,这些城市的消费者对价格非常敏感,前几年的小排量汽车购置税减免政策提前透支了这些市场的消费需求。经过两年的调整恢复,去年第4季度时,四、五、六线城市的销量已经开始企稳,甚至还出现反弹,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但另一方面,一、二、三线城市中的重头——以东莞、苏州、郑州等城市为代表的二线城市却出现疲软,从去年7月开始由正转负。这是因为这些城市是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导,中美贸易战的影响波及到了当地的汽车消费。目前,中美谈判的前景还不明朗,这是不利的一面。
综合来看,在2020年完成调整市场企稳以后,此后中国车市会回归正常增长,维持每年2%—3%的正增长。
第二问:自主品牌向上突围,路在何方?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系副教授李东红:在中国市场消费持续升级的大背景下,面对车市寒冬,自主品牌生存空间受到挤压的根本原因在于缺少中高端品牌。
可以看到,高度贴近市场是自主品牌过往发展中的优势所在,也是未来发展的根本。自主品牌需要向目标市场传递出清晰的品牌内涵信号,并持续巩固。
在市场整体下滑的情况下,边缘的、竞争力较弱的车企被淘汰或整合是必然的。当然,在市场高涨的时候,各界容易过度乐观。在市场下滑的时候,各界容易过度悲观。当前,汽车界出现过度悲观情绪是有可能的。经济发展是周期性的,在低谷时,恰恰要保持一点乐观,甚至要提前考虑若干年后新的增长期的到来。
全球市场具有很强的分层特性,一类细分市场在全球范围内的汇聚,有可能形成大规模的需求。因此,有能力的自主品牌寻求在全球市场的发展,应该给予肯定和鼓励。
师建华:自主品牌在中国汽车市场利好时,得到了发展机会,取得了长足进步也扩大了规模和产品线等等。当市场不好时,中低端产品下降较快,说明自主品牌汽车竞争力还不够强,品牌价值认可度还不高,也说明一些自主品牌与合资品牌还是有差距的。我们需要深耕,卧薪尝胆,砥砺前行。
中国汽车品牌众多,势必会有一些企业坚持不下来。生存能力弱的要早早谋划,该联合的联合、该合作的合作,能转型的尽早转型,合理调整企业发展方向已获得重生。
已经在中国汽车市场站住脚的,更要努力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产品竞争力、市场服务能力,潜心打造品牌。我觉得中国品牌汽车一定会有几个或者一些优秀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第三问:合纵连横是否会成为产业新常态?
李东红:大型车企之间的合作,最能在短期内看到成效的,无疑是联合采购。在市场萎缩、车企纷纷降价以提振销量的情况下,如何有效控制成本就成为异常突出的问题。联合采购有助于车企降低采购费用、提高同零部件企业的议价能力,共同降低生产成本。此外,在研发、生产、渠道、信息等多个方面,车企之间都可以开展深度合作。
中国车企与跨国公司之间的合作,未来必然会走出跨国公司出技术、中国企业负责生产和本地化销售的固有模式,走向共同推进技术进步、共同开拓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市场。此外,未来的合作,必然会更多地在软件、大数据分析和后市场服务等领域进行深度合作。
曾志凌:汽车产业是一个重资产和重资金依赖型产业,在技术革命期,车企面临着技术路线和政府政策的巨大不确定性,因此其在研发上的投入存在巨大风险。如果一旦押宝错误,很可能意味着几百亿的投资血本无归。因此,企业间希望通过强强联手或者抱团取暖来降低成本、分担风险。
我觉得短期内,中国市场不会那么快地通过兼并重组形成超大型的汽车集团。因为作为全球最大汽车市场,中国市场的体量达2000多万,这也注定在这样规模市场里的企业会多一些。此前流传的一汽、长安、东风要合并,这完全是一种行政性的行为,而不是市场行为,注定会是灾难。
第四问:纯电动车是否会有真正的社会效益?
清华大学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研究咨询部部长张成斌:发展和推广新能源汽车符合能源电力化的趋势,能够推动我国电力需求,更好地利用我国丰富的可再生能源,减少对石油的依赖。不同研究机构对纯电动汽车全生命周期排放进行了研究,纯电动汽车在运行阶段的低排放得到了广泛认同。清华大学教授王贺武的研究表明,即便电能完全由火电供应,纯电动汽车的碳排放也少于燃油车。从成本效益分析,未来纯电动汽车的价格保守估计将在2025年与传统燃油车持平。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自2010年起,电动汽车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发展的高度。10年来,我国电动汽车的发展证明储能电池技术路线的纯电动汽车是可行的。全球主要汽车生产国和大型汽车集团大跨度地向电动化转型,实际上是中国引领了电动汽车发展带来的结果。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欧阳明高:目前,新能源汽车推动新能源革命的战略意义刚被认识,但未受到重视,新能源汽车的价值也被大大低估。由于新能源汽车具有交通工具和能源装置的双重属性,一旦我国新能源汽车规划完成,其将会推动新能源革命,因为动力电气化、动力电池、燃料电池等本身就是新能源革命的重要核心技术。除了光伏、风电外,电池、燃料电池、氢能等也是新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
第五问:股比放开是否是“引狼入室”?
付于武:我们的自主品牌与合资品牌,通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有足够的底气。把自己做强的同时,面对外资势力我们一定要坚持自己的底线,不能轻易放弃。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有反向思维。国外企业需要的是中国市场,而中国企业需要国际表现力。当我们的企业有竞争力后,国际品牌与中国企业合作就是必然趋势,宁德时代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类似小鹏汽车、蔚来汽车的资本运作还是比较成功的。我们的传统车企,虽有多年积累的实力经验,但是我们的资本运作、金融工具的使用是不娴熟的。在资本市场上,我们要利用技术与资本,来应对未来的变化。
应对经济下行,转型应对,股比放开等等,是市场行为让企业走到了一起。特别是我们新四化的转型,都要求我们的汽车相关企业要跨界、大幅度地、根本性地合作。2020年,协同合作将是中国汽车市场的主题词。现在的形势,给企业间合作提供了非常大的想象空间。包括双方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机制。中国的车企就是要经过市场的洗礼才能出现全球性国际认可的品牌。这是中国汽车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必经之路。
第六问:消费者购车时能否不再“跪求”透明服务?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会长沈进军:消费者的权利在如今的时代必然是会越来越大,因为市场已经来到了由消费者决定的买方市场。对于4S店而言,透明、规范的服务能让企业规避法律风险,也能让他们做到服务的一致性,还能保护经销商的权益,并且减少消费者过度维权的风险。
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奔驰事件所折射出来的还是国家规范汽车金融举措,防止汽车金融过度发展,可以有效解决利息过高、手续费不透明等让消费者支付更多成本的不规范行为,同时对汽车经销商的规范运营起到很好的指导意义。
另外,解决经销商的盈利问题,归根结底还是要汽车厂商来有效解决。因为汽车厂商给予经销商太多的压力,导致经销商的主业没有合理的盈利能力。汽车厂商应该给经销商更好的一个盈利模型,并给予更好的盈利支持。
因此,若要提高消费者在购车过程中的话语权,主要还应该由国家法规政策驱动,我认为需要以事件为驱动,修补我们法律上存在的漏洞,更好地规范操作规程,并推动经销商的服务流程。
第七问:二手车业务能否盘活国内新车消费?
沈进军:目前我国二手车市场现状存在多种不利因素,首先是经营主体的“繁、小、弱”,会造成市场的诚信缺失、鱼龙混杂。此外,政策上对于二手车交易始终没有完全放开,尽管已经取消二手车的限迁政策,但是经营主体收购二手车必须凭借身份证信息,这给公司之间的二手车交易造成了极大的困扰。另外,若能够改变增值税的收取方式,从全额增值税改变成差额增值税,将会对国内二手车经营主体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崔东树:盘活二手车市场对促进消费刚性需求和车市持续发展有重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对推动汽车产业消费升级有极大的拉动效果。从目前来看,促进二手车市场发展,还是要从制度和体制机制做出改善,尤其是在二手车的税收和临时产权等问题上需要得到相应的政策支持。同时,我国放开二手车出口试点对整个二手车行业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二手车批量性地走到世界市场,对大的经销商集团和二手车金融企业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D. 中美贸易战,对汽车有什么影响
轮胎特保案对经济有不利影响。
首先,对美国经济来说,因为税收的上升,导致美国汽车工业成本上升,使需求下降。因为汽车商品富有弹性,例如美国汽车价格上升,人们就会买日本汽车,所以这对美国汽车工业是一个重大的损失。
其次,美国经济也会受到重大的损失。因为汽车需求量的减少,所以制造商就会减少汽车的供给,因此对汽车个零部件的需求也减少,这样会严重冲击美国经济。
再次,奥巴马为了保住轮胎制造工人一万人工作岗位,实行贸易保护,但这样就会损失掉大约两万五千多个汽车制造和销售工人的工作岗位,这对美国经济无疑是雪上加霜。
(以上的影响同中国也是一样,不过因为社会制度不同,所以中国所受的影响可能较小。
最后,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首开先例,就可能使世界个国贸易保护有所抬头。
终上所述,我个人认为美国的轮胎特保案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非常不利的。
E. 进口X5、X6涨价,美国挑起的贸易战,到底对车市有多大的影响
2018年7月29日,宝马向媒体发布声明称,由于中国大幅加征美国制造车辆进口关税,因而将在美生产的宝马X5(参数|图片)、宝马X6(参数|图片)车型在中国市场的制造商建议零售价(Maker-suggested Retail Price,MSRP指导价)提升4%到7%。
这意味着宝马不得不在贸易战背景下,承担在全球最大车市更高成本的负担,原本在与奔驰、奥迪竞争中的落后态势将蒙受更大压力。但承压的车企并不止宝马一家,从奔驰、特斯拉,到福特、林肯,乃至从美国采购部分零部件的车企,都未逃过池鱼之殃。
中国进口美国制造整车中,德系车比重最高。美国方面统计数据显示,去年中国市场267,473辆美国产进口车里,宝马占比最高,大约为10万辆(2017年中国总计进口宝马187,393辆),斯帕坦堡工厂的SUV至少占8.2万辆。其次是美国产奔驰SUV,其中光是GLE级就达到28,548辆,加征关税可能导致损失数亿美元。在半年财报中,戴姆勒表示贸易战可能导致今年税前利润下滑。
美系车反而占比低于德系车。福特和林肯去年在华进口车销量大约为8万辆,林肯按照进口和零售不同的统计口径,有64,738辆和54,124辆两种说法,福特品牌则为1.9万辆。通用汽车进口车数量较少,如别克昂科雷、凯迪拉克CTS等,倒是去年向美国返销更多中国造车辆——大约3万辆上汽通用生产的别克昂科威。特斯拉去年在华销量大约为1.7万辆。
那么,贸易战对中国方面的企业将带来怎样的冲击?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特朗普挑起贸易战的深层次原因——除了为中期选举造势拉拢人心、提高5万美元年薪的就业人口之外,最重要的长远目标是在技术层面遏制中国2025年崛起。例如“301调查”重点是高新技术范围,目标是为中国设定投资限制,作为对中国知识产权和关税问题的制裁。
F. 中美贸易战对"中国制造2025"的影响
枪打出头鸟还需要理由吗?
况且现在中美贸易战还没有真正打起来,现在还仅仅是停留在口头上;即使打起贸易战,也是美国挑起来的,美国接口减少贸易逆差向中国征收500亿美元的进口关税,这简直是狮子大开口,我国当然不能接受,于是也提出征收从美国进口500亿美元的的商品关税,于是美国干脆漫天要价想再多征收1000亿美元的关税,其实美国这么做的主要目的是想遏制中国的鹊起,遏制中国的中国制造2025计划,遏制中国的高科技发展,美国对于我国发展壮大很是不爽,心里不平衡,但是发起贸易战实在是蹩脚的手段,损人害己。
G.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会不会对“新能源”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近年来,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迅速崛起。随着在环保、经济、便捷等方面的优势日益凸显,新能源车保有量快速增长。自主品牌把握住难得机遇,将大力发展新能源车视为对欧美传统车企实现弯道超车的重要途径。不过,这些年我国在新能源汽车推广上风生水起,所以前景还是很不错的。
H. 贸易战对中国经济有影响吗
摘要:华创证券屈庆债券团队认为,中美贸易战大概率会以双方妥协处理结局;即便真正爆发贸易战,强大的内需市场意味着中国经济不会快速下滑,而且经济的小幅下滑也不意味着央行会放松货币政策。
上周五特朗普宣布计划对至少600亿美元的中国进口商品征税,此外将针对对华技术转移和收购施加限制,中美贸易战一触即发。此外,针对特朗普以“国家安全”为由对进口钢铁和铝产品分别征收25%和10%关税,商务部拟对自美进口总计30亿美元的产品加征关税,第一阶段将对鲜果、干果、坚果、红酒、改性乙醇、花旗参、无缝钢管加征15%关税,第二阶段将对猪肉及制品及废铝加征15%关税。中美贸易战中,美国会针对哪些领域下手?而中国又可能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方式呢?从债券市场表现来看,上周五十年国开收益率较前一日收盘最多下行15BP,中美贸易战真的会对中国经济产生如此大的负面影响吗?本篇报告中,我们将对中美两国贸易战方式和可能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进行探讨。
最后,经济的小幅下滑并不意味着央行会放松货币政策。无论是贸易战还是投资动能的式弱,未来经济基本面或将小幅下滑,但是这一定会导致央行货币政策的放松吗?我们认为不会。首先,海外的压力一直存在,全球货币政策正常化意味着中国央行放松的空间有限;其次,中央对经济的要求已经从保增长转为追求高质量发展,因此短期的小幅下滑并不能改变央行的货币政策取向。当前市场可能正处在全年流动性最宽松的时点,未来随着人事调整的逐步到位,市场需要警惕货币政策收紧的风险。
I. 特斯拉MODEL3免征车辆购置税,为何要做这样的规定
免购置税只是特斯拉国产化的其中一小步。特斯拉能顺利国产化的原因,个人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3、公司层面
特斯拉无疑是全球最优秀的电动汽车企业,在汽车电动化上,国际巨头BBA等都难已望其项背。私以为,特斯拉在电动汽车全球推广上,立下了汗马功劳,可以说如果没有特斯拉的成功,电动汽车发展至少要落后五年以上。另外,特斯拉是一家美国车企,在这中美贸易战的节骨眼上,美国闭关锁国,中国更要走开放路线,中国对美国企业是持开放态度的。再者,马斯克在业内无人不知,其特立独行的个性,可以做到无视美国国内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