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航空天空内饰
㈠ 波音737的发展沿革
波音737计划在1964年展开,采用波音707/波音727的机头和机身横截面。机身一排可以容纳6个座位。737-100最初的设想是一种只有65到80个座位的小容量短途客机。但是在启动客户──德国汉莎航空公司的坚持下,最后737-100的设计容量被提升到100座级。1967年4月9日原型机首次试飞,1967年12月15日获美国联邦航空局型号合格证,第一架737-100飞机于1967年12月28日交付给汉莎航空公司。737-100在市场上并不算受欢迎,只生产了30架。波音公司于1967年推出了机身延长的型号737-200,以配合美国市场的需要。737-200系列在市场上大受欢迎,总产量达到1114架,直到1988年停止生产。
波音公司在1981年决定继续设计737系列改进型号,737-300于1984年推出,比737-200略长,应用了波音757与767的现代化驾驶舱设计,机舱设计则来源自波音757,座位数102-145。737-400为737-300的加长型号,载客量为150-180人。737-500为737-300的缩短型号,续航距离较长,座位数104-132。此系列波音737已于2000年停产。 波音公司为对应空中客车公司的空中客车A320的竞争,1993年启动新一代737项目 (最初称737-NG,NG是Next Generation的缩写,意思是次世代),1998年正式投入使用。1993年11月,波音启动波音737-700项目,737-700为基础型号,直接取代737-300。当时启动用户美国西南航空公司订购了63架飞机。首架飞机于1997年12月投入运营。
1994年9月5日,波音737-800项目启动,737-800是737-700的机身加长型号,直接取代737-400。当时客户意向订购了40架飞机。首架飞机于1998年春天交付给了德国哈帕克·劳埃德航空公司(Hapag-Lioyd)。
1995年3月15日,斯堪的纳维亚航空公司(SAS,即北欧航空公司)订购了35架飞机,成为了波音737-600的启动用户。737-600为737-700的缩短型号。首架波音737-600于1998年第三季度交付给了斯勘的纳维亚航空公司。
1997年11月10日,阿拉斯加航空公司(Alaska Airlines)订购了10架737-900飞机,成为了波音737-900的启动用户。737-900为新一代737机身最长的型号。2001年初开始交付。
波音737-900ER(延程型)是737-900的衍生机型,与737-900相比,运力更强、航程更远,于2005年7月18日启动时即得到来自印尼狮航的30架飞机的订单,首架飞机将于2007年交付。
2006年1月31日,737-700ER(延程型)项目启动,启动时得到全日空的2架飞机的订单。此款机型由波音公务机衍生而来,为远程民用飞行而设计,是737家族中航程最远的飞机。 波音737翼下吊挂两台发动机。737-100/-200最早期的型号,最初使用涡轮喷气发动机,737-200可选装JT8D等型号低涵道比的涡轮风扇发动机,单台推力71.2千牛(7260公斤)量级;737-300/-400/-500使用高涵道比的涡轮风扇发动机,装两台CFM56涡扇发动机,单台推力为88.97千牛(9071公斤)左右。提高了经济性和降低了噪音水平。
波音737拥有两套独立的液压系统,为飞行操纵系统、襟翼、缝翼、起落架、前轮转变和机轮刹车提供动力。两台发动机各带动一台交流发电机。加雷特公司的辅助动力装置可在地面和空中紧急情况下驱动发电机供电和为空调系统供压,并可用于起动发动机。
波音737早期型的速度为0.745马赫,最大飞行速度可达0.82马赫。新一代737飞机巡航速度达到0.785马赫(530英里/小时),波音737-300/-400/-500的最大巡航高度为37000英尺,新一代波音737的最大巡航高度可达41000英尺。新一代波音737的航程约为3300海里(5926公里),比波音737早期型的航程远900海里。 基本型,仅生产30架。1967年4月9日波音737-100首飞,1968年2月30架波音737基本型全部交付德国汉莎航空公司使用。
因为是第一代的波音737系列飞机,波音737-100因为燃料消耗效能差、高噪音等缺点,同时因为其不断上升的维修成本,所以波音737-100陆续退役,被737的其他型号、757等陆续替换。
仅存的波音737原型机(现由美国太空总署所有)被安放在西雅图的飞行博物馆展览。 波音737-200型是100型的加长型;在100型的机身上加长1.8米,在空气动力方面加以改进,同时还增加了反推装置、修改了襟翼等,至1988年8月停产时共生产1114架,根据使用重量可使用使用JT8D-9至JT8D17多种型号发动机。
B737-200基本型:最初生产型。
B737-200先进型:200型生产线上第280架后,进一步改进机翼、制动系统和起落架后,形成先进型,可在机腹货舱加装油箱,1987年12月18日,最后一架B737-200(先进型)出厂交付中国厦门航空公司运营(注册编号B2524)。
B737-200C/QC客货两用型:机身和地板进行了加强。客舱加开了一个舱门。客运型和货运型可以快速转换,共生产104架(含在737-200的总数1114架之内)。
B737-200远程型:总燃油量增加到22598升,下货舱后部还有一容积为3066升的备用油箱,其航程比标准型737-200增加1200公里。 波音737-300型为第二代的波音737,是波音737-300/-400/-500系列的标准型,737-300型机身比波音737-200型加长2.64米(机翼前机身加长1.12米,机翼后机身加长1.52米,共加长2.64米),改用高涵道比的CFM-56涡轮风扇发动机,噪音和经济性得到大大改善,而且推力比第一代737所使用的JT8D更高,采用新型电子仪表(EFIS=Electronic Flight Instrumentation System,即「电子飞行仪表系统」)。
波音737-300型于1981年3月正式开始研制,1983年中开始总装,1984年1月第一架原型机出厂,同年2月24日首次试飞,11月28日首次交付使用。由于新一代737NG投产,第二代737于2000年停产。最后一架737-300型于2000年交付。 波音737-400是波音737-300的加长型号,机型代码:734。在300型的基础上再加长3.05米(机翼前机身加长1.83米,机翼后机身加长1.22米,两段机身共加长3.05米),机翼和起落架都进行了加强。安装了尾撬,起飞时保护后机身防止尾部擦地,同时由于最大起飞重量增加到54885千克,对机翼和起落架进行了加强。载客量150-180人。
波音737-400型和波音757一起承担了波音727退役后留下的市场,主要配合包机航空服务的需要。最后一架737-400于1998年交付。
波音737-600型,700型的缩短型,可以载客110-132名,最大航程5648公里(3050海里)。1994年9月5日开始研制,1998年1月22日首飞,1998年9月开始交付使用。是737-500的直接替代型号。 波音737-800型客机是波音737改进机型中的一款,是波音737-700的机身延长型型号,直接取代了波音737-400。机身长度为39.5米,高12.5米,最大速度达到每小时885千米,可以载客162-189名,737-800在两级机舱配置可载162人;全部为经济客位载客量可达189人。续航距离为5,665公里(3,060浬)。1994年9月5日开始研制,1997年7月31日首飞,1998年4月交付使用。
波音737-800型客机自动化程度很高,应对一般的恶劣性天气的能力较强。 2011年8月30日——波音为市场领先的737飞机启动了装配新发动机的衍生机型,并将其命名为737MAX。这一新的飞机家族建立在新一代737优势基础之上,包括737MAX-7,737MAX-8和737MAX-9。
737 MAX为航空公司带来未来竞争所需要的更低的燃油成本。由于采用了优化的由CFM国际制造的LEAP-1B发动机、更高效的结构设计和更低的维护要求,航空公司可享受到比未来的竞争机型高出7%的运营成本优势。
737 MAX提供了新的波音天空内饰吸引更多乘客。新内饰的强大吸引力来自最宽敞的客舱头顶空间、与天花板融为一体而容量更大的头顶行李舱以及为客舱带来各种色彩的LED照明。
737家族已获得超过9,000架飞机的订单。波音预测,在未来20年,737所属细分市场的全球需求将达到23,000架,价值近2万亿美元。 1996年7月,为满足市场需求,波音公司与GE公司建立合资企业波音公务喷气飞机公司,开始波音公务机的研制开发工作,1997年10月正式启动BBJ(Boeing Business Jets)计划。以新一代波音737为原型机,设计上采用了融合型翼梢小翼、有9个辅助油箱,动力装置仍选用GE公司的CFM56-7系列发动机。
BBJ:基本型,以波音737-700为原型机发展而来,在737-700的基础上对机翼和起落架部分进行加强,加装融合型翼梢小翼,航程加大,可达11480公里,于1998年9月4日首飞。已获得180分钟ETOPS(双发延程飞行)批准,可以飞更多直飞航线。
BBJ2:以波音下一代737-800飞机为原型,较之以737-700货机为原型的BBJ,长度增加5.85米,空间加大25%。1999年10月开始启动该计划,2001年3月已开始交付使用。
BBJ3:以737-900ER为基础,航程达4,725海里,设有抬头显示器,机舱气压调整为6,500呎高度。波音在2008年8月完成首架试验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