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花会房车
⑴ 关于蒙古族的各种资料
1、经济生活
畜牧业是蒙古族人民长期赖以生存发展的主要经济。此外,还从事加工业、农业和工业。现以农耕为主。蒙古族善于歌舞,民歌分长短调两种。主要乐器是马头琴。喜爱摔跤运动。蒙古包和勒勒车是他们游牧生活的伴侣。
2、语言文字
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有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利亚特.科尔沁四种方言。现在通用的文字是十三世纪初用回鹘字母创制,14世纪初,经蒙古学者却吉·斡斯尔对原有文字进行改革,成为至今通用范化的蒙古文。
云南的蒙古族会彝语和汉语,其蒙古语与北方的蒙古语大致可相通。 用蒙古语言文字的新闻出版、广播、戏剧、电影事业也有了相当的发展。
《蒙古秘史》等典籍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著名文化遗产;著名的英雄史诗《江格尔》,是中国三大英雄史诗之一;《饮膳正要》被列为对世界文明贡献卓著的重要医学发明。
3、蒙古族的起源
据《史记》记载,蒙古部最初只包括捏古斯和乞颜两个氏族,他们被其他突厥部落打败后只剩下两男两女,他们逃到了额尔古涅昆(额尔古纳河畔山岭)一带居住下来,公元8世纪,由于人口的不断增长,不得不外迁徙,这时已分出了70个分支了,这70个分支被称为“迭儿勒勤蒙古”。
《蒙古秘史》和《旧唐书》记载:苍狼和白鹿是成吉思汗的祖先,他们奉上天之命降生到人间。然后共同渡过腾汲思,在斡难河源头、不儿罕山前开始繁衍生息,生下了巴塔赤罕。
这里所说的巴塔赤罕就是成吉思汗的始祖。其实,苍狼和白鹿在蒙古语中分别读为:勃儿帖赤那和豁埃马兰勒,只是汉译为苍狼和白鹿。
4、文献资料
蒙古民族的真正族源的问题上,现代、当代多数学者认为蒙古族出自东胡。东胡,是包括同一族源、操有不同方言、各有名号的大小部落的总称。
据司马迁《史记》记载:“在匈奴东,故曰东胡。”公元前5至前3世纪,东胡各部还处于原始氏族社会发展阶段,各部落过着“俗随水草,居无常处”的生活。 4世纪中叶,鲜卑人的一支,自号“契丹”,生活在潢水和老哈河流域一带。
居于兴安岭以西(今呼伦贝尔地区)的鲜卑人的一支,称为“室韦”。室韦,始见于《魏书》,作失韦。室韦与契丹同出一源,以兴安岭为界,“南者为契丹,在北者号为室韦”(《北史》卷94《室韦传》)。
6世纪以后,室韦人分为南室韦、北室韦、钵室韦、深末恒室韦、大室韦等5部,各部又分为若干分支。
(1)红花会房车扩展阅读
宗教信仰
萨满教是蒙古人古老的原始宗教。萨满教崇拜多种自然神灵和祖先神灵。成吉思汗信奉萨满教,崇拜腾格里汗“长生天帝”。直到元时期,萨满教都在蒙古社会占统治地位,在蒙古皇族、王公贵族和民间中仍有重要影响。
皇室祭祖、祭太庙、皇帝驾幸上都时,都由萨满主持祭祀。成吉思汗和他的继承者对各种宗教采取了兼容并蓄的政策。流行的宗教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萨满教等。
蒙哥汗时期,蒙哥汗和皇族除信奉萨满教外,也奉养伊斯兰教徒、基督教徒、道教弟子和佛教僧侣,并亲自参加各种宗教仪式。元朝时也采取同样的政策。元朝时期伊斯兰教徒的建寺活动遍及各地,基督教也受到重视和保护。
国师八思巴曾向忽必烈及其王后、王子等多人灌顶。佛教取代了萨满教在宫廷里的地位。但佛教的影响仅限于蒙古上层统治阶级,蒙古人大多信奉的仍然是萨满教。
16世纪下半叶,蒙古土默特部俺答汗阿拉坦汗迎进了宗喀巴的藏传佛教格鲁派。1578年俺答汗和达赖三世索南嘉措在青海仰华寺会面,召开法会,在法会上索南嘉措被俺答汗封为“圣识一切瓦齐尔达喇达赖喇嘛”,达赖喇嘛称号由此产生。
此后,在明、清两朝的支持和提倡下,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兴盛起来。但萨满教在东部地区以祭祀、占卜、治病的活动形式不同程度地保存了下来。
在清政府倡导下,整个蒙古地区大造寺院,雕刻佛像,绘制壁画,铸造神像以及各种金属工艺随之发展起来,喇嘛教在蒙古地区成了麻痹蒙古人民的工具。
⑵ 有趣的倒顺词
是一些特殊的词,这个词倒转也是词.如:孙子--子孙 搞乱--乱搞 中国--国中 正反--反正 爱心--心爱 收回--回收 球棒--棒球 开放--放开 牙刷--刷牙 牛奶----奶牛 结巴----巴结 年少----少年 下海----海下 喜欢----欢喜 名著----著名 国外----外国 楼顶----顶楼
还有很多:演讲*讲演 气节*节气 愿意*意愿 上马*马上 乡下*下乡 文盲*盲文 生产*产生 计算*算计 发挥*挥发 当家*家当 人情*情人 现实*实现 人命*名人 牙刷*刷牙 雪白*白雪 鸡蛋*蛋鸡 样式*式样 蜂蜜*蜜蜂 代替*替代
灵动摇曳的汉语是世界上表意最丰富的语言,也是组合性最强的语言,一个字往往可以和不同的字组成不同的词语,能表示多个意向,并且有些词还可以颠倒用,不但意思明白,而且词义有趣多变。 有些由两个意思相近的字组成的词,把它颠倒过来念,意思仍然不变。如:讲演——演讲、觉察——察觉、依偎——偎依、喜欢——欢喜、缓和——和缓、累积——积累、互相——相互、代替——替代、问询——询问、并吞——吞并、煎熬——熬煎 、整齐——齐整、奋发——发奋、质朴——朴质、寂静——静寂等等。 有的内容相关联的字颠倒后,意思仍然相近或相关,例如:积累——累积、夜半——半夜、胆大——大胆、质变——变质,等等。 还有一种更有趣的现象,就是有些东西的名称,如果把它倒过来说,正好表明了这种东西的用途,例如:羊圈——圈羊、铺盖——盖铺、铁锤——锤铁、门锁——锁门、锅盖——盖锅、瓶塞——塞瓶等等。
有些由两个意思相近的字组成的词,把它颠倒过来念,意思仍然不变。如:讲演——演讲、觉察——察觉、依偎——偎依、喜欢——欢喜、缓和——和缓、累积——积累、互相——相互、代替——替代、问询——询问、并吞——吞并、煎熬——熬煎 、整齐——齐整、奋发——发奋、质朴——朴质、寂静——静寂、妒忌——忌妒、容颜——颜容、情感——感情、别离——离别、久远——远久、和平——平和、虚空——空虚、语言——言语、登攀——攀登等等。
有的内容相关联的字颠倒后,意思仍然相近或相关,例如:积累——累积、夜半——半夜、胆大——大胆、质变——变质、开放——放开、焰火——火焰、少年——年少、雪白——白雪、水井——井水、痴情——情痴、蜜蜂——蜂蜜、黄金——金黄、报喜——喜报、向导——导向、毒蛇——蛇毒、虫害——害虫、油菜——菜油、彩色——色彩、画笔——笔画、肉猪——猪肉、云彩——彩云、奶牛——牛奶,等等。
但是,还有不少由两个意思相近的字组成的词语是不能随便颠倒用的,如:生产——产生、现实——实现、气节——节气、计算——算计、面相——相面、官宦——宦官、愿意——意愿、发挥——挥发;有些不由近义的字组成的词也不能随便颠倒,如人名——名人、上马——马上、当家——家当、调情——情调、动乱——乱动、得了——了得、人情——情人、乡下——下乡、故事——事故、带领——领带、海上——上海、文盲——盲文等等,上述类型的词语如果颠倒了它们的意思就完全不同或相差很远。
还有一种更有趣的现象,就是有些东西的名称,如果把它倒过来说,正好表明了这种东西的用途,例如:羊圈——圈羊、铺盖——盖铺、铁锤——锤铁、门锁——锁门、锅盖——盖锅、瓶塞——塞瓶、牙刷——刷牙、床罩——罩床、手套——套手、口罩——罩口、鞋垫——垫鞋、水车——车水、风扇——扇风、鱼网——网鱼等等。
⑶ 请介绍蒙古族
手把肉,烤全羊,马奶酒,向贵宾敬献哈达,烤全羊更是蒙古族招待贵客佳肴
⑷ 蒙古族的资料
蒙古族是主要分布于东亚地区的一个传统游牧民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同时也是蒙古国的主体民族。此外,蒙古族在俄罗斯等亚欧国家也有分布,鄂温克族和土族也有时被认为是蒙古族的分支。
蒙古族始源于古代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东岸一带。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为生计。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尽管这种生存方式在现代社会被弱化,但仍然被视作蒙古族的标志。
蒙古族在科学文化事业上比较发达,而且音乐、舞蹈也在艺术上居于相对显赫的地位。《蒙古秘史》、《蒙古黄金史》、《蒙古源流》被称为蒙古族的三大历史巨著,其中《蒙古秘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著名文化遗产。英雄史诗《江格尔》是中国的三大史诗之一。
(4)红花会房车扩展阅读
蒙古族主要聚居区在内蒙古自治区,全区有蒙古和汉、回、满、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朝鲜等50多个民族,2005年全区总人口为2386万人,其中蒙古族421万人。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我国北部边疆,东西直线距离2400多公里,南北跨度1700多公里,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约占我国国土总面积的12.3%。全区以高原为主,有地域辽阔的内蒙古高原和鄂尔多斯高原,山脉由东到西有大兴安岭﹑阴山和贺兰山,沙漠主要集中于西部,有巴丹吉林和腾格里沙漠,另还有一些山地和丘陵。
兴安岭以西、阴山以北的内蒙古高原和黄河大湾以南的鄂尔多斯高原地势平坦,海拔一般都在1000米以上,大部有植物覆盖,分布着呼伦贝尔﹑锡林郭勒﹑科尔沁﹑乌兰察布﹑鄂尔多斯和乌拉特等全国著名的草原,是我国著名的天然牧场。全区草原面积达8700公顷,可利用的草场面积6800公顷,占全国可利用草场面积的1/5。畜群以羊、牛为主,其次为马、骆驼等。
⑸ 蒙古族的衣,食,住,行,娱乐的有关资料
民族概况
蒙古族主要聚居于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青海、甘肃、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区的蒙古族自治州、县;其余散居于宁夏、河北、四川、云南、北京等省、市、区。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蒙古族人口为5813947人。使用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分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一布里亚特3种方言。现在通用的文字是13世纪初用回鹘字母创制的,经过本民族语言学家多次改革,已经规范化的蒙古文。元世祖忽必烈曾命西藏僧人八思巴另创蒙古新字,俗称“八思巴文(字)”,一度推行,后渐停使用,但用其记录的许多文献,仍有其研究价值。17世纪中,喇嘛僧人咱雅班第达为准确表达卫拉特方言的语音,稍改变通用的蒙古文字,制成一种叫作“托忒”的蒙古文,在新疆等地的蒙古族中通用。
蒙古族始源于古代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流域的一个部落,以“蒙兀室韦”之名初见于《旧唐书》。公元840年回鹘汗国崩溃后,这个部落大部分人向西迁移,这逐渐河流和留在蒙古高原的突厥语族居民相融合。语言受突厥语的影响向蒙古文字发展,经济生活也受突厥语族的影响,从游牧过渡到以游牧为主。
12世纪时,这部分人子孙繁衍,氏族支出,渐分布于今鄂嫩河、克鲁伦河、土拉河三河上源和肯特山以东一带,组成部落集团。其中较著名的有乞颜、札答兰、泰赤乌、弘吉剌、兀良合等民族和部落。当时与他们同在蒙古高原上的有游牧在今贝加尔湖周围的塔塔儿部,住在贝加尔湖东岸色楞格河流域的蔑儿乞部,活动在贝加尔湖西区和叶尼塞河上源的斡亦剌部。这3部都使用蒙古语族语言。另外,还有三个信奉景教的突厥贵族统治的蒙古化的突厥部落,即占据回鹘汗庭故地周围的克烈部,其西的乃蛮部,和靠近阴山地区的汪古部。
这些部落按其生活方式和发展水平,大致分为“草原游牧民”与“森林狩猎民”两类。第一类包括久住原地过游牧生活的突厥诸部,和后来迁入接受突厥影响,完成向游牧生活过渡的蒙古诸部;第二类是留居森林地带,主要从事狩猎的诸部。
随着畜牧业生产的发展,出现了阶级分化;阶级对立代替了氏族的平等关系。富裕者从氏族中分离出来,成为叫作“那颜”的游牧贵族,他们占有众多的牧畜,握有支配牧场的权力,一些强有力的游牧贵族还在身边聚集一批称为“那可儿”的军事随从。一般牧民称为“哈剌出”,由原来有平等权利的氏族成员变为向贵族纳贡服役的依附者。还有因被俘掠或其他原因沦为奴仆地位被叫作“孛斡勒”的人。有人根据纳贡服役和人身依附现象,认为当时的蒙古社会性质是封建牧奴制;也有人根据俘掠他人为奴的现象认为是奴隶制。这两说还在讨论之中。
1206年,铁木真在斡难河畔举行的忽里勒台(大聚会)上被推戴为蒙古大汗,号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国。蒙古国的建立,对蒙古族的形成具有很大意义。从此,中国北方第一次出现了统一各个部落而成的强大、稳定和不断发展的民族——蒙古族。凡是这个国家统辖的漠南、漠北地区,概称为蒙古地区,此地区各个部落的居民,统称为蒙古人。蒙古族这时从辽、金时期(916~1234)被统治的民族成为统治民族。
在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成吉思汗的率领下,从1219年到1260年,蒙古族三次西征,先后建立横跨欧亚的窝阔台、察合台、钦察、伊儿四大汗国。在西征的同时,又挥师南下。从成吉思汗到忽必烈,历经70余年征战,统一了中国,建立元朝。其疆域北至今西伯利亚,南至南海,东北至今乌苏里江以东,西南包括云南,都纳入元朝国家的行省建置。元朝设置宣政院,首次对西藏进行直接管辖。又设澎湖巡检司管澎湖和台湾。元朝对确立现代规模的中国版图作出了贡献。
由于南下或西征,蒙古族民众被征调各地,因此,蒙古族的分布散及全国。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元朝灭亡,残余力量退居蒙古草原。蒙古分为东西两部:东部蒙古游牧于漠北和漠南,其首领为元室后商,被视为蒙古的正统;游牧于漠西的瓦剌部(即原斡亦喇部)被称为西蒙古,与东蒙古有姻亲关系。
15世纪,蒙古南北被达延汗重新统一,分东部蒙古为喀尔喀、兀良哈、鄂尔多斯、土默特、察哈尔、喀剌沁(永谢布)六部。明末清初。蒙古处于分裂割据状态,以大漠为界,分为漠南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漠西(厄鲁特)蒙古三部分。漠南蒙古西部的俺答汗注意与明朝修好,发展贸易关系。俺达汗驻地库库和屯(今呼和浩特)修建城郭,商旅幅凑,成为漠南蒙古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清朝为了扫除后方的威胁,大举用兵,花了一个半世纪的时间统一了蒙古各部,实施盟旗制度。加强了对蒙古族的统治,保证了蒙古族地区的稳定与发展。
喇嘛教的传入及其对蒙古族的影响
俺答汗时期,格鲁派喇嘛教(黄教)传入蒙古。自此以后,喇嘛教深入影响蒙古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和社会风尚达数百年之久。俺答汗本人皈依喇嘛教,大兴佛事,广建庙宇,宠信喇嘛上层,其后的大封建主也尽力扶持和利用喇嘛教的势力,喇嘛寺院在蒙古地区逐渐形成为拥有土地、牲畜和属众的特殊领地。
喇嘛教给明代蒙古族文化带来了西藏化的强烈影响,喇嘛教迎合蒙古封建主的需要,宣传封建主的特权是前世修行的“善报”,又经常引八思巴喇嘛助元世祖建立所谓“经教之朝”的故事,鼓励封建主的政治野心,并以此自重。这种政教联合的思想,因果业报和佛的创世、转生的思想,深入蒙古封建上层的意识,充塞于贵族文人的文、史著作之中。罗卜藏丹津的《大黄金史》、无名氏的《黄金史纲》(见《蒙古黄金史》),就是藏化的影响在蒙古族文化中的典型反映。只有民间口头文学创作继续发扬了元代蒙古族文化中独立、清新、刚建、活泼的创造精神,如《乌巴什洪台吉的故事》等作。蒙古语言文字的研究,如华夷译语、《心鉴》等,也继承元代的遗绪,向丰富词汇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蒙古秘史》的汉译,是这个时期重要的文化成就。这个译本把《秘史》的蒙古原文用汉字逐字逐句音译出来,附以汉文的总译,使这部珍贵的著作在蒙古文本失传之后保存了原貌。明末,察哈尔林丹汗组织了卷帙繁多的《甘珠尔经》的翻译。蒙古文字通过经文的翻译,吸收了大量的梵藏语词,语法进一步严密化,获得了更强的表现力。这是西藏文化对蒙古族文化的影响中一个积极的方面。
经济文化
蒙古族过去是狩猎与游牧,直到13世纪,蒙古族仍然有“围猎”的习俗。现在的蒙古族仍长于骑射。放牧习惯已由逐水草而居发展到现在的定居放牧,有冬营地和夏营地,按季节移场放牧。在河流两岸有条件可供耕作的平川上,蒙古族人民顽强地发展了畜饲养混合农耕文化,最著名的是在16世纪,成吉思汗的17世孙——土默特部的阿拉坦汗(俺达汗),努力使明朝开放边境“互市贸易”,鼓励耕牧,使土默特川变成“塞上谷仓”,并在此基础上兴建了现今的呼和浩特。塞上蒙古族的农耕业具有与牲畜饲养业混合的特点,实现农畜互补。解放后,内蒙古自治区和其他省、自治区、蒙古自治州、县积极发展畜牧、农林、工矿事业,开发各项资源。牧区逐步实现以水草为中心的草原建设,在保护和合理使用牧场、搭棚建圈、防治畜疫、改良畜种、建立兽医网点、开辟缺水草场、推广定居放牧,以及取水、打草、药浴、剪毛、畜产品加工的牧业机械化等方面,都有较普遍的发展和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农区的农田基本建设、育苗、选种,以及播种、收获、农产品加工等方面农业机械的使用和农村副业的发展,也都达到或接近内地农业的水平。农、牧业的生产力显著提高,农、牧民的生活普遍改善,牧民致富的事例尤多。蒙古族牧民对国民经济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国家为迅速改变蒙古族地区工业极端落后的旧面貌,一方面在蒙古族地区进行重点投资建设大型的现代化企业——包头钢铁联合企业、霍林霍露天煤矿、准格尔露天煤矿等;一方面帮助蒙古族自治地方依靠各自有利的资源条件,发展有色金属、机械制造、煤炭、电力、化工、电子、建材、纺织、皮革、制糖、橡胶、造纸、制药等类轻重工业。内蒙古自治区已形成门类基本齐全的工业体系,其他蒙古族自治州、县也都有反映地方优势的重点工业建设。各自治地方正向工业化稳步前进,轻工业和民族用品的生产迅速发展,保证了蒙古族和其他各族人民生产生活的需要。
中国蒙古族的传统医学,简称“蒙医”。历史悠久,是蒙古族人民长期总结同大自然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并吸收藏医、汉医经验逐渐形成的。早年蒙古汗国建立前,就有本族的药剂和疗法,如掌握了“合迪儿”,烈性药,以饮马奶治疗疾病,用烧红的烙铁治疗外伤等。自元代以后,蒙医已积累起丰富的医疗经验,形成了一定的医疗理论,并且设立了太医院、上都惠民司等医疗机构。至明末清初,体系渐趋完整。
蒙古医学在诊断方面包括望、问、切,有消、解、温、补、和、汗、吐、下、静、养等治疗方法。治病多用成药,并总结出饮食疗、灸疗、罨疗、瑟博素疗、皮疗、温泉疗、针刺放血疗、按摩疗等疗术。如用烧热的盐热敷,用新鲜畜皮、鱼皮裹疗,皆有民族医疗特色。蒙古医对治疗创伤和接骨尤有独到之处。蒙古族医学家和药学家还写出一批医药著作,如《饮膳正要》(14世纪初叶)、《方海》(17世纪)、《蒙药正典》、《蒙医药选编》、《普济杂方》(19世纪),对中国医学作出了贡献。
蒙古族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地理学家明安图(1692—1765),撰写数学著作《割圆密率捷法》4卷,是我国用解析方法计算圆周率的第一人,为我国数学在19世纪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我国当代的地质学家李四光(1889—1971)也是蒙古族学者。
蒙古族自治地方的科学、文化教育事业正迅速发展。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全区没有一所大专学校,中小学学生占总人口的2.6%。到1990年自治区全区已有大专院校15所,中等专业学校80多所,普通中学5194所,小学26980所。各蒙古族自治州、县的中、小学教育也有很大的发展。使用蒙古语言文字的新闻出版、广播、戏剧、电影事业蓬勃发展。文化馆、图书室遍布各城镇和广大农牧区。卫生医疗机构普遍设立,农牧区基层单位的台作医疗制度日趋健全,蒙古族人民的健康得到了有力的保证,人口迅速增长。
生活与风俗习惯
蒙古族人民的衣、食、住、行以及家庭、婚姻、丧葬、社交等都有自己的特点。男女都穿身宽袖长袍,束以腰带,着高可及膝的长筒皮靴。男子多戴蓝、黑、褐色帽或束红、黄色头巾;女子盛妆时戴银饰点缀的冠,平时则以红、蓝色布缠头。他们现在的服装式样和鞋子已有较多的改进。饮食方面,牧区多以牛、羊肉及奶食为主,粮食为辅;农区则以粮食为主,辅以奶食或肉食和蔬菜。普遍嗜饮砖茶。居住方面,牧区多住容易拆搭、便于搬运的蒙古包。这是长期适应草原游牧生活而形成的,以圆形围壁和伞状顶架组成,外部覆以毛毡,通常高约七、八尺,直径约丈余的住室。在定居的地区,部分牧区和半农半牧区出现了外形与蒙古包相似的土木结构住屋;农区则多已住汉式平房,并且聚为村落。男女老幼都善于乘骑,出行不论远近,均以马代步。
蒙古族的家庭一般由夫妻和未成年子女组成。儿子结婚后分居,另立门户。父母所住的蒙古包及附属什物,习惯上由幼子继承。婚姻为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婚。过去,子女婚事多由父母包办,婚姻重彩礼,尚保存有妻兄弟婚习俗。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低于男子。现在,蒙古族的婚姻已由父母包办变为男女自由的选择配偶,严格实行一夫一妻制。妇女在政治、经济上得到解放,在家庭中享有与男子同等的地位。蒙古族的丧葬,一般有土葬、火葬和野葬。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蒙古族原有的优良传统和健康习俗,进一步与新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关系相适应,得到充分的发扬。蒙古族人民非常好客,待人热情有礼、坦率诚恳,颇受兄弟民族的称赞。各种在封建社会制度下形成的不利于民族繁荣发展的不健康的习俗,日渐消失。同时。又产生了许多适合于新的经济基础,或从原有习俗转化成的新的风俗习惯,如过去传统的每年七、八月间隆重举行祭神节日——“祭敖包”,已转化为草原上庆丰收、进行物资交流和举行射箭、摔跤、赛马的“那达慕大会”。
⑹ 蒙古包的房屋特点与资料
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大者,可纳20多人 休息;小者,也能容10几个人。蒙古包的架设很简 单,一般是在水草适宜的地方,根据包的大小先画 一个画圈,然后沿着画好的圆圈将“哈纳”(用2.5 米长的柳条交叉编结而成)架好,再架上顶部的“ 乌尼”(长约3 . 2 米的柳条棍),将“哈纳”和 “乌尼”按圆形衔接在一起绑架好,然后搭上毛毡, 用毛绳系牢,便大功告成。一户牧民就算在草原上 安家落户了。
蒙古包搭好后,人们进行包内装饰。铺上厚厚 的地毡,摆上家具,四周挂上镜框和招贴花。现在 一些家具电器也进了蒙古包,生活十分舒畅欢乐。
蒙古包的最大优点就是拆装容易。搬迁简便。 架设时将“哈纳”拉开便成圆形的围墙,拆卸时将 哈纳折叠合回体积便缩小,又能当牛、马车的车板。 一顶蒙古包只需要两峰骆驼或一辆双轮牛车就可以 运走,两三小时就能搭盖起来。
⑺ 蒙古族介绍
蒙古族(西里尔字母:Монгол үндэстэн),是主要分布于东亚地区的一个传统游牧民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同时也是蒙古国的主体民族。此外,蒙古族在俄罗斯等亚欧国家也有分布,鄂温克族和土族也有时被认为是蒙古族的分支。
蒙古族始源于古代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东岸一带。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
(7)红花会房车扩展阅读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为生计。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尽管这种生存方式在现代社会被弱化,但仍然被视作蒙古族的标志。
蒙古族在科学文化事业上比较发达,而且音乐、舞蹈也在艺术上居于相对显赫的地位。
《蒙古秘史》、《蒙古黄金史》、《蒙古源流》被称为蒙古族的三大历史巨著,其中《蒙古秘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著名文化遗产。英雄史诗《江格尔》是中国的三大史诗之一。
⑻ 那些被领导一骂就辞职的年轻人,后来怎么样了
后来大部分人慢慢的找到了稳定的工作,因为年龄的增大和生活的负担也不会轻易的辞职。
不要大声责骂年轻人,他们会立刻辞职的。但是,你可以往死里骂那些中年人,尤其是有车有房有娃的那些。90后都敢骂的老板,是真老板!
就好像你已经参加工作了,如果钱还不够用,要么就是职场新人、要么就是职场菜鸟、要么就是工作尴尬薪水低。
好在现在幼儿园会给每个人都发大红花,有鼓励、有表扬、有表现优异等。但是,到了职场,可没有这么好心的老师,你不行就是不行,这个大红花如果不是你的,你想都不要想。解决了生存问题,就可以开始考虑升值和升职。
⑼ 蒙古族的生活习惯
1、牧民习惯节约用水,注意保持水的清洁,并视水为生命之源。蒙古人认为水是纯洁的神灵。忌讳在河流中洗手或沐浴,更不许洗女人的脏衣物,或者将不干净的东西投入河中。草原干旱缺水,逐水草放牧,无水则无法生存。
2、蒙古族有抢婚和聘婚两种婚姻制度。抢婚是奴隶制社会的一种婚姻形式。聘婚是封建社会的一种婚姻形式。公元十三世纪以后,蒙古族进入封建社会,即普遍实行聘婚制。但仍有抢婚制的残余。在部落间的战争中,抢婚或掠夺婚仍屡见不鲜。
3、蒙古人骑马、驾车接近蒙古包时忌重骑快行,以免惊动畜群;若门前有火堆或挂有红布条等记号,表示这家有病人或产妇,忌外人进入。
4、蒙古人崇拜火、火神和灶神,认为火、火神或灶神是驱妖避邪的圣洁物。所以进入蒙古包后,禁忌在火炉上烤脚,更不许在火炉旁烤湿靴子和鞋子。不得跨越炉灶,或脚蹬炉灶,不得在炉灶上磕烟袋、摔东西、扔脏物。不能用刀子挑火、将刀子插入火中,或用刀子从锅中取肉。
(9)红花会房车扩展阅读
蒙古族服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史前时期。据《汉书·匈奴传》记载,食畜肉、穿皮毡裘的匈奴妇女的头饰与察哈尔妇女的头饰非常相似,而匈奴的服饰文化,又传给了鲜卑、柔然、突厥等北方游牧民族,当然也传给了蒙古族,形成巴尔虎、科尔沁等28个蒙古族部落不同服装服饰文化。
2004年,蒙古族服饰被列入《中国国家民族民家保护工程试点项目》,2008年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2009年,内蒙古当地政府开展蒙古族服饰的抢救保护工程,最终确定了蒙古族28个部落传统服饰的基本样式,共抢救性制作了内蒙古现存28个蒙古族部落的108套服饰和34组头饰,并已全部移交内蒙古博物院,作为永久性藏品。
⑽ 《有趣的倒顺词》全文
有趣的倒顺词(相声)
甲:来,跟你玩个游戏!
乙:什么游戏?
甲:倒顺词!
乙:啥?倒顺词?听起来挺好玩的。
甲:就是把一个词倒过来念,变成另一个词。
乙:懂了,开始吧!
甲:黄金是金黄的。
乙:白银是银白的。
甲:我用生字组词。
乙:我背新的词组。
甲:小样儿,对得不错嘛!
乙:当然!我是谁啊?“聪明的一休”!
甲:我的女儿多可爱!
乙:这算什么?猪有一窝儿女。
甲:来,再来,我就不信赢不了你!
乙:奉陪到底!
甲:我养蜜蜂酿蜂蜜。
乙:我为奶牛挤牛奶。
甲:猪是牲畜。
乙:你是畜牲。
甲:哎?你怎么骂人了?
乙:对不起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
甲:算了,君子不计小人过。寒风呼呼地刮着。
乙:刮得你染上了风寒。
甲:咦,你怎么又咒我?
乙:Sorry啦!
甲:我们上街购物。
乙:街上热闹非凡。
甲:你别太得意洋洋,出些高难度的,接招吧!
乙:你也别洋洋得意,我一定会不甘示弱的!
甲:听好了!科学是一门学科。
乙:[哈哈大笑]这有什么难的?给我伴舞的人是我的舞伴。
甲:[开心的样子]泡水时,我不小心烫了你一脚水泡。
乙:[扬了扬眉毛]你伤害了我,犯罪了,大家都叫你罪犯。
甲:算了,再说下去三天三夜也说不完。这次算平手,我们下次再比!
乙:好哇,下次比你也一定是我的手下败将!
甲:哼,走着瞧!
(10)红花会房车扩展阅读:
倒顺词组成的对联:
郎 中 王 若 俪
俪 若 王 中 郎
客 上 天 然 居
居 然 天 上 客
贤 出 多 福 地
地 福 多 出 贤
僧 游 云 隐 寺
寺 隐 云 游 僧
人 中 柳 如 是
是 如 柳 中 人
雨 滋 春 树 碧 连 天
天 连 碧 树 春 滋 雨
风 送 花 香 红 满 地
地 满 红 香 花 送 风
艳 艳 红 花 随 落 雨
雨 落 随 花 红 艳 艳
水 水 山 山 处 处 明 明 秀 秀
秀 秀 明 明 处 处 山 山 水 水
晴 晴 雨 雨 时 时 好 好 奇 奇
奇 奇 好 好 时 时 雨 雨 晴 晴
春 回 先 富 村
村 富 先 回 春
处 处 飞 花 飞 处 处
潺 潺 碧 水 碧 潺 潺
处 处 红 花 红 处 处
重 重 绿 树 绿 重 重
处 处 飞 花 飞 处 处
声 声 笑 语 笑 声 声
雾 锁 山 头 山 锁 雾
天 连 水 尾 水 连 天
雪 岭 吹 风 吹 岭 雪
龙 潭 活 水 活 潭 龙
凤 落 梧 桐 梧 落 凤
珠 联 璧 合 璧 联 珠
油 灯 少 灯 油
火 柴 当 柴 火
静 泉 山 上 山 泉 静
清 水 塘 里 塘 水 清
香山碧云寺
寺云碧山香
黄 山 落 叶 松
松 叶 落 山 黄
秀 山 轻 雨 青 山 秀
香 柏 鼓 风 鼓 柏 香
画上荷花和尚画
书临汉帖翰林书
风送花香红满地
雨滋春树碧连天
佛山香贡香山佛
星岛港迎港岛星
倒读又成一联:
天连碧树春滋雨
地满红香花送风
暮天遥对寒窗雾
雾窗寒对遥天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