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警2000内饰
① 空警2000的性能如何优势在哪里弱点在哪里
性能如何不知道,我就知道空警2000能飞,作为伊尔76,装那么大一个雷达能飞就很不容易了,至于能不能实战,有待检验。相控阵雷达不是中国发明,宙斯盾就是相控阵雷达,美国的第一艘宙斯盾是CG47提康德罗加号导弹巡洋舰,1983年建成服役。
我空警2000最大的优点是,它是国产的,是我国仅有的两型服役的预警机。
至于缺点,其余的都是……
② 空警-2000的技术特点
安置的主要雷达系统的天线为南京14研究所开发的三面电子扫描相控阵列(ESA)。不同于俄罗斯的A-50或美国E-3,俄美预警机的天线为旋转罩型天线,通过360度旋转来实现雷达信号的全方位覆盖。而空警-2000的雷达天线不旋转,是由雷达罩内的三个ESA天线模块被放置成三角形,通过电子扫描来提供360度的覆盖。
中国制造的雷达系统性能并不如以色列的费尔康系统,最多可以跟踪60~100个目标的同时,引导了十几个作战单位进行全天候的作战行动。
机载通讯和数据传输系统由基本设备和补充设备组成,可保障预警机与作战飞机、其他兵种自动化指挥系统的计算机交换数据,此外,还可使机组人员与操纵人员相互交换信息。空警-2000装备的通讯和数据传输设备包括:超短波电台(最大通讯距离350公里)、短波电台(最大通讯距离2000公里)、K波段卫星通讯站和内部通讯系统。
该机的自备防护系统包括:导弹来袭告警系统、红外诱饵和干扰物自动发射器。 空警-2000的基本功能是空中预警。其装备的有源相控阵三坐标雷达,采用固定式碟形天线。它以电子扫描的方式进行目标探测,较传统的旋转式扫描雷达,可对目标实施不间断跟踪,跟踪速度快,准确率高。天线阵列上的独立发射和接收模块,可完成多目标搜索、监视、跟踪,并能实施地图测绘。
加之,空警-2000雷达功率强、天线直径大,以及使用高速计算机和专用降噪技术,其目标探测可以达到360度全方位覆盖,能够跟踪、探测数百个空中、地面、海上目标,引导数十批目标,探测距离、角分辨等性能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以E-3型预警机的机械扫描雷达为例,它的天线每分钟转动5~6圈,对一个目标的扫描周期约10秒,确定一个目标并建立起跟踪航迹,需要3~6次扫描,用时30~60秒。而空警-2000仅需数秒,相应空情数据刷新率远高于E-3型预警机。
由于预警机采用固态器件,装备结构简单而实用,工作可靠性较高。在作战应用中,与地面远、中、近程雷达协同工作,共同构成一体化防空预警网,有效地弥补了地面雷达远距、低空、超低空探测盲区,使空军从原来立足于地基的静态侦察预警网,转变成了空基地基相结合、静态动态相结合的侦察预警网,扩展了战略预警空间,加长了战略预警时间 。 空警-2000的成功研制和部署使用,不仅使中国在武器装备体系功能上弥补了空中预警探测的空白,而且在防空作战指挥上也实现了从“平面”到“立体”的跨越。这对于人民防空由“立足境内”转向“立足境外”具有划时代意义。
空警-2000的主要作战任务就是空中指挥。作为空中机动指挥平台,空警-2000能在较大的范围内全面掌握空中态势,进行战场监控,综合、处理、分析、研判各种信息,及时为各级指挥员和各种作战兵力提供态势判断,并负责将己方作战力量及时引导至有利的战术位置,以创造先敌发现、先敌攻击的条件。特别是在中、远距空战中,预警机的实时情况通报和准确指挥引导,对己方作战力量及时发现目标、连续跟踪目标、正确战术机动、集中优势火力,具有关键作用。
空警-2000装备的电子侦察系统,可以探测预警雷达探测距离以外的电子辐射源,以尽远截获目标,通过迅速测定、处理和比对目标参数,提高复杂电磁环境条件下目标的截获率。预警探测雷达,能以不同的工作方式,实时获取目标的方位、距离、高度及速度等信息,形成对不同批次、不同性质目标的连续跟踪、监视。在敌我识别系统对目标进行敌我识别后,再由信息处理系统对目标信息进行处理、分析和综合。综合后的信息既可直接显示在预警机的指挥控制台上,也可通过数据链,以语音、视频、文本等格式,或以作战态势图、作战指令等形式,分发给位于空中、地面或海上的指挥平台,指挥、引导己方的陆、海、空作战力量对敌实施攻击。
同时,当我通信系统遭受干扰破坏,或者前出作战单元的通信距离超出最大作用范围时,空警-2000的机载通信设备还可实施空中转信,以保持指控平台和武器平台之间的信息联通。如此,防空作战就能做到防则预有准备、攻则直指要害。
一名美国空军高级官员在分析空警-2000给中国防空作战带来的影响时说,与其关注中国的武器装备体系因此填补了一项空白,不如关注这项空白的填补会给中国的防空作战指挥带来划时代变革。因为,即便只配置4架空警-2000,在一场局部战争中,中国也将因此而具备24小时全疆域防空预警和指挥作战能力。中国或将就此抛弃他们一直奉行的“诱敌深入”作战指导,转而奉行攻势作战。 空警-2000的成功研制和部署使用,不仅使中国在军事力量构成上增添了新型元素,而且在力量体系内聚上也实现了从“离散”到“融合”的跃升。这对于加快形成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具有促进性意义。
空警-2000集侦察预警、通信导航、情报集成、指挥控制于一体,是空中作战的信息系统节点和空中战场枢纽,不仅具有预警探测、指挥控制功能,还具有多种作战力量融合功能。它所装备的通用数据链,既能将目标探测、定位、识别、跟踪、监视信息实时分发给授权的指挥平台和武器平台,还能接收进入战场信息系统的指挥平台和武器平台上传的相关信息,按照用户需求,生成新格式、新形式、新内容的信息,下传给特定用户。这种在线式信息互联互通和共享,为分布于不同维度的离散型作战力量融合于一体化作战体系,开辟了技术通道。
比如,空警-2000可以将不同方位、不同高度、不同距离的多批次空中目标信息,同时分发给分布在不同地域、不同空域、不同高度、不同类型的陆、海、空作战平台,使其依据预警机的指示,实施精确打击,做到信息火力融合、力量体系融合。
③ 【军事】关于空警2000
应该是运-10加个雷达。你说的那个其实是俄罗斯的安-50预警机,中国这个只是像而已。正如你所说,安-50的确是由伊尔76改装的,但你没发现空警2000比伊尔76小一半以上么?
④ 空警-2000背上的大圆盘是干啥用的,她的肚子咋恁大嘞
它是预警雷达天线!它肚子大是因为设计的那里面放好些预警设备和人员!
⑤ 空警-2000的总体评价
空警-2000虽然采取靠后部署、伴随掩护等措施,但客观上也存在易受攻击等风险。如机体外形庞大、机载雷达辐射强度高等。同时,该类预警机一般在7000~10000米活动,高度相对固定,行迹容易暴露,加之巡航速度慢,机动性小,没有进攻性武器,自身的防御能力较弱。它不仅容易受到对方的探测和干扰,也易遭受反辐射导弹的攻击,特别是争相发展的超声速、高超声速导弹的攻击 。
空警-2000的成功研制和部署使用,不仅使中国在技术上走出了体制自主化、设备集成化、功能多样化的预警机发展路子,而且在防空预警上也走出了从“以陆为主”到“陆空结合”的路子。这对于促进人民空军从“国土防空”向“攻防兼备”转变具有里程碑意义 。
空警-2000创造了世界预警机发展史上的9个第一,突破100余项关键技术,累计获得重大专利近30项,是世界上看得最远、功能最多、系统集成最复杂的机载信息化武器装备之一 。美国知名智库詹姆斯敦基金会发表评论:“中国采用相控阵技术的空警-2000比美国的E-3C预警机整整领先一代” 。
⑥ 中国的空警2000预警机比之美国,俄罗斯,以色列最先进的预警机如何
很多说法是空警2000有3面天线,所以干脆不转了。如果真的是这样应该会比机械扫描更新速度快一些。但这么做的话无可避免的是天线要做小,每面天线要把功率做低。而且固定天线在轴线中心以外的方向要受到惩罚。比如极限的60°的方向上的天线有效接收面积,更只有一半。而且装到那么一个雷达罩上装三面天线比贴在机身上余地小得多,更要多损失飞行性能。可能是IL-76够大,所以这是可以承受的损失,或者是我完全理解错误了,总之如果这真是种配置在我看来总是有点奇怪。
E-3,A-50都是ESA,但是都在用机械扫描,因为没有用多面天线,通常来说是用来扫描高低方向。Shmel-M比APY-2绝对距离要近,而且可靠性问题(至少早期)据说很严重。原始的处理器也让Shmel-M的多目标能力很有限,而且更容易受杂音影响。A-50最大的弱点是它无非是背着大雷达的飞机而已。低能力,加上很欠缺必要的现代化,印度这种外销客户只在用装Phalcon任务系统的IL-76机身
E-3除了雷达性能之外最主要的还是指挥所的功能。这并不是某些人想象的用雷达看见几百公里之外的什么飞机然后让自己人去劫这么简单的事。E-3作为AWACS需要集成多方面的信息,包括执行对地任务的,侦查的,陆军的单位——比如旋翼飞机,以及不同对空任务的。并且在大规模的行动中协调各种空中资源,这才是只有预警机能干的活。这样的信息量也一样是巨大的,部分可以靠改善界面和自动化的处理,而信息交换只能靠通用性好的高性能数据链,后者在北约的架构以外是不支持的,而前者目前E-3应该是最一流的。
E-2实际上算是偏小的平台,也是仅有的固定翼舰载平台。因此雷达性能也常常被低估,虽然APS-145实际上在距离上的表现和APY-2基本上是一个等级的,甚至以上。E-2这样的小平台缺的是人手,但是为舰队服务其实这个是很容易补偿的,因为处理未必都要在飞机上做。作为CEC的一个单元,E-2也是为数不多直接能提供火控信息的预警机,这等于是直接延伸了整个舰队的防空。作为陆地用户可能享受不了米国海军那么多好处,不过便宜和容易起降还是适应一些小用户的。
Phalcon用固定天线还是很奢侈的,虽然保型天线在空间上限制少一些,但是这样需要有4面天线才能够真正覆盖360°。加在一起的话成本,功耗和体积都是不小的,即便集成在了gulfstream这样偏小的飞机上,想必负担还是不小。而且这种配置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实际上前后的阵列只有两侧的一半,这多少也是空间上的限制。能够随便抓一架飞机都能装上这套系统倒是没有别人办到过的,至少没有实际用户用体积差这么多的飞机做一套系统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