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台湾旅游安全
『壹』 台湾岛过年有什么习惯
台湾生活习俗
--------------------------------------------------------------------------------
按台湾“文化资产保护法”定义,民俗是指与居民生活有关的衣、食、住、行、敬祖、信仰、年节、娱乐及其他风俗习惯。台湾生活习俗与祖国大陆特别是南方地区基本一致,而且保留着更多的闽粤古风。台湾民间的传统节庆和大陆大同小异。最重要的节日依次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送灶、除夕等。过节形式也和大陆相仿,如春节有走亲访友的拜年习俗,元宵节吃元宵、赛花灯、猜灯谜;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中秋节赏月、吃月饼;重阳节登高远足;除夕阖家团圆等。其中,台湾民俗中最知名的景观为台南盐水镇的“蜂炮”、平溪十分村的“放天炮”和澎湖的“乞龟”等。
台南盐水镇在元宵节最知名的是燃放“蜂炮”,即由数万只冲天炮制作而成的鞭炮,每一个冲天炮的炮芯连结在一起,一炮点燃,万炮连响,火花四射,声光齐作,震耳欲聋,蔚为壮观。“蜂炮”已经成为台湾一个旅游景点节目。
放天灯是在纸糊的灯状球体下部点火,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将其送上夜空。因其形状像一顶孔明帽,而又称“孔明灯”。相传在台湾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其早期的一个重要功能是互报平安的讯号,现在已成为一种娱乐与祈福的活动。
澎湖元霄节的“乞龟”习俗有趣神秘。每年元宵节一到,澎湖大小庙宇的供桌上,摆放各种各样的“龟”,有糖和糯米粉捏塑的“祈求平安”的“芳片龟”;有用线面制成的含有“长寿”之意的“面线龟”;有以面粉与鸡蛋等原料制成的“鸡蛋糕龟”;有用黄金打制而成的“金龟”等。民众纷纷前来祭拜,“乞龟”,即通过祈寿获得神灵的默许后,“乞龟”人向庙方执事报账,插香,索得所乞之“龟”,以求得神灵的保佑与恩赐。
台湾的婚丧习俗,与大陆也有类似之处,在今天台湾特别是农村仍保持着许多传统的习俗。同姓不结婚在台湾依旧流行,而且“周、苏、莲”、“陈、胡、姚”、“徐、佘、涂”等各三姓,以及“萧、叶”、“许、柯”等各两姓,被认为属同一祖先,也互不通婚。婚礼仪式虽有改变,方式逐渐多样化,但仍较重视中国传统的婚礼。民间丧葬习俗较为繁琐,充满迷信,从临终、发丧、入殓、居丧到送葬、下葬等有一套传统的做法。至今,台湾民间仍流行土葬,选择墓地重风水。台湾民间还有“捡骨”之俗,即俗称“捡风水”,也称“二次葬”,即在第一次丧葬时比较简单,不正式立墓碑,待五至七年后再择吉日开墓,捡拾遗骨,重新正式安葬。在台湾西南沿海,“捡骨”属于一种专门行业。因此在台湾有所谓“九葬九迁,十葬万年”的俗语,即改葬次数愈多愈好。不过如今,台湾的喜庆婚丧较流行现代的“花车艳舞”。
台湾还有不少本地特有的节庆活动。较隆重者如正月初六祭“清水祖师”(主庙在台北万华清水岩,这一天台湾有盛大隆重的庆典仪式,以前会连续上演20天的大戏),3月23日前后是规模盛大的“妈祖祭”,7月整月的“盂兰会期”(各地轮流做普渡)。
还有一些:
台湾文化盛会
初到台湾的你,一定会为这眼前的一切感到惊艳不已,因为丰富多元的历史背景,造就了多彩多姿的台湾文化。台湾发展的过程中包括了原住民、早期中国大陆闽南、客家移民、荷兰人、西班牙人、日本人和近期的中国大陆移民,而此地人民甚为注重传统文化的保存,也逐渐发展出新的文化,同时,在台湾你可以看到原住民、本土以及中国文化,也可以欣赏到荷兰、日本所留下的历史古迹。
--------------------------------------------------------------------------------
台湾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的中心,除了故宫博物院完整保存了中国历代文物之外,也可以从以下各个面向窥探:
寺庙与建筑
台湾的传统建筑,是民间艺术的总汇,装饰特别精美,举凡彩画、书法、木雕、石雕、泥塑、陶瓷、剪黏等都是构成建筑的要素,从中能深刻的洞悉富丰富内涵的台湾文化。此外,除了可以在台湾看到由早期中国大陆闽南、客家移民所承袭的中国传统建筑外(如:板桥林家花园),中国的庙宇建筑也是随处可见,其中鹿港的龙山寺、天后宫以及北港朝天宫等,都是台湾最知名且历史悠久的寺庙,具有崇高的艺术价值。
民俗文化与艺术
台湾重要的岁时节令包括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七夕、中元节……等;而松柏岭玄天上帝祭典、大甲妈祖进香、北港妈祖出巡、台北迎城隍、东港王船祭、二结王公过火及原住民祭典……等也是台湾本土重要的民俗活动。另外,台湾除了传承中国传统的戏曲艺术之外,也发展出属於台湾本土特有的歌仔戏与布袋戏,歌仔戏是结合台湾各种地方戏曲小调、音乐为一体的表演艺术;布袋戏近来更结合声光特效,广受年轻人喜爱。
台湾的电影与表演团体,近年来也逐渐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再次展现出中国传统与台湾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
丰年祭、祖灵祭、狩猎祭、图腾、蛇纹…,台湾原住民神秘的文化色彩,为台湾文化加注了不同的生命力。台湾的原住民族属於南岛语系,是南岛语族分布的最北端,在人种上属马来人。台湾原住民目前多定居於山区,分为:赛夏族、泰雅族、阿美族、布农族、卑南族、鲁凯族、排湾族、雅美族、曹族、邵族十族,有各自的语言、风俗习惯和部落结构,不过目前正面临同化与文化保存的问题。其中,台湾外岛兰屿的雅美族,由於地理上的隔绝,是最晚与汉人接触的一支,进而保存了最完整的原住民文化。
--------------------------------------------------------------------------------
你可以在台湾的许多角落,看到过去殖民时代的影子。淡水的红毛城,是荷兰人与葡萄牙人占领台湾的遗址;台北人声鼎沸的迪化街、桃园大溪、台南新化等地,可见日据时代所遗留下来的巴洛克建筑,现在台北的许多日据时代的重要建筑,例如:台北西区的总统府、行政院、旧台大医院…等,都加了夜间照明以展现其古典婉约,成了点缀台北夜空的装饰,让台湾少了历史悲情,多了份艺术人文的浪漫风情。
这就是台湾,一场文化飨宴。浪漫、传奇、庄严、趣味……你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贰』 想春节去台湾玩,台湾放假吗
还是报个众信旅游(众信旅游)的团比较好撒。台湾机关的放假日, 包括春节这个大节日的休息天数, 是由中央政府行政院所属的 人事行政局 於前一年所颁布的下一年行事历当中来订定。 新春假期, 因逢中间有周六跟周日两天, 而往後补休,因而是从年三十的除夕日(1/30日,周四)起, 至正月初五(2/4日, 周二)。而不论休几日, 大年除夕在台湾一直是固定的休假日, 毕竟那是吃团圆饭的大日子, 须让异乡游子得以及时回家。上述的行事历, 虽然只能约束到公家机关及公营事业, 然而民营事业跟团体, 也多从之。只是, 在春节这个重要的大节日, 民营企业当中, 有一些公司会在除夕前一天或半天就放假, 接著或且会有晚收假者。所以出行者还是报团比较好,以免遇到没有人接待的问题哈
『叁』 台湾的风土人情以及人的生活习惯是怎样的
台湾岛内特色民族技艺
(一)南管戏与南管乐
(1)广义的“南管”指中国南方语系的音乐。但在今天台湾所保存的南管戏,即专指闽南语系中最古老的戏种——“梨园戏”。
(2)曲——属散曲的歌曲,附有南管工尺谱,现存数目超过千首。演唱方式采用上四管(即洞萧、二弦、三弦、琵琶),歌者居中,执节(拍板)保留汉代“相和歌”的遗风。
(3)谱——器乐的清奏部分,现存16套。演奏方式被认为保留了唐代“大曲”的遗风。
(二)北管戏与北管乐
北管戏与北管乐是指中国北方语系的戏剧,又称“子弟戏”(因多为农村子弟的业余戏团而得名),也称“乱弹戏”(来自乾隆时的“花部”腔调)。
(三)山地民歌
从民间音乐学的角度来看台湾山胞的民歌,是一大宝库,不但在人类歌唱的历史上,提供了具体的例证,而且还发展出令人惊异的复声或和声合唱技巧。
(四)福佬系民歌
演唱方式属于单音的曲调唱法。因产生地区的不同,各有代表作,如西部平原的“草蟆弄鸡公”、兰阴平原的“丢丢铜仔”与恒春地区的“思想起”。
(五)客家系民歌
指由广东与嘉庆州为主的汉族移民民歌。客家住民多分布于桃园、新竹、苗栗与高雄屏东的丘陵地区,通常以山歌或采茶歌,与福佬系的小调相比美。
(六)皮影戏
皮影戏的产生约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于台湾流传也有两百年,发祥地为高雄县,盛行于清初,俗称“皮猴戏”。演出时间多为夜晚,舞台高约丈余,前台张挂白布为幕,后置灯光,把皮影投射在布幕上。皮雕人像高约一尺到一尺半左右,是用兽皮揉成半透明状,再雕刻人形、上色,涂上桐油,以增加其透明度,然后磨平而成。头部可调换、影人精雕细琢,人像本身就是一种工艺品。剧团的组成很精干,有主演、助演、歌唱者各一人,乐师约4人。
(七)布袋戏
布袋戏也称掌中戏,同样是从福建传入。由主演者舞弄木偶,作戏剧化表演、舞台如一佛龛,称为“彩楼”,为了装运上的方便可以分解。传统式的舞台,高约5尺,深约1尺,戏偶则高约1尺,观赏范围大概为台前的20尺之内。后来,又进行了改革,木偶比传统布袋戏木偶大了三倍。
(八)悬丝傀儡戏
悬丝傀儡戏据说产生于西汉,到了宋代,技艺发展到高峰,影响所及还扩大到后代在舞台上由人所扮演的戏剧,其举手投足,不无关系。
(九)宋江阵
宋江阵原为国术的团体表演,配以锣鼓伴奏,后来因地方治安情况不好,乡镇多有自卫组织,地方土绅乃延师训练子,配以108人,一喻36天罡与72地煞。现在已缩小至36人为一团,在迎神赛会上表演。
(十)工艺
台湾的工艺种类繁多,不胜枚举
传统的民间重要节庆
(一)春节
(二)灯节
(三)清明
(四)端午节
(六)重阳节
(一)衣食住行
1、衣饰。以往乡村男女多穿汉服。中年以上的妇女喜着长衫,或短衣短裤;老年人喜着青黑色衣衫或香云纱;日本统治时期西装革履开始流传到乡村,几十年来已相当普及。城市妇女有的穿旗袍等民族服装。目前,青年人多穿西装或港衫西裤。乡村男女则常戴斗笠或裹毛巾,以蔽风日。
2、饮食。台湾居民一日三餐以大米为主食。节日喜庆时,多用鸡鸭等丰盛酒菜宴请客人。台湾居民都嗜酒,祭祀神明,宴请客人,必备良酒。春夏之交,秋冬之际,多以中药炖煮动物性食品以提神补身。菜肴多用味精、砂糖等调味。酒楼饭店经营川粤、京、津、苏、浙、湘、闽等地风味饭菜。高山族同胞目前生活水平还较低,有些仍以芋头、甘薯为主食。
3、居住。台湾的房屋造型,大体可分为中、西、日式三种。中式为平房,多是闽南式样,有一条龙、辘轳把、三合院、四合院等。以浊水溪为界,农村村落,北部为散居型,南部为聚居型,大多建在山凹近水处,以避风沙。西式多是楼房,从前都是砖造,近年来大多改为钢筋水泥。日式则在平房内铺以“榻榻米”。市镇房屋多属西式,随着近年来工商业的发展,新式公寓住宅迅速增加,高楼大厦,鳞次栉比。但由于人口增长过快,住房问题尚未根本解决,仍有许多人居住在简陋斗室。
4、行走。目前,台湾最普及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车、摩托车。近些年来汽车、飞机、轮船、火车的数量增加,比较方便,私人汽车大量增多。出租汽车普遍于市镇。有不少的客车备有冷气。但大部分农村地区仍交通不便,河流多的地方尚需帆船、舢板,山区无路可走,只能沿山路登攀跋涉。
(二)婚丧喜庆
1、婚嫁。从前,台湾的婚礼规矩较多,同姓不婚,婚嫁有大娶(明媒正娶)和小娶(招婿或半招嫁)之别。一般需经议婚、订婚、完聘、迎亲四个阶段。结婚年龄,一般男不超过30岁,女不超过25岁。目前已由媒人介绍改为自由恋爱,花轿改为汽车,到法院公证结婚。但是台湾婚礼的铺张浪费现象十分严重,使许多青年人背上沉重的包袱。在农村,有部分人乐于集体结婚。高山族婚姻实行一夫一妻制,多是幼年时由父母做主,所以婚后常有离婚现象。
2、丧葬。葬礼同大陆相近,父母死后,当夜要由儿女守灵,全家举哀,供饭一碗,焚纸钱,并为死者赶制寿衣,同时走亲告友,购进棺木,然后祭祀。祭罢,子女扶尸就殓,仃柩室内,早饭供奉“孝饭”并轮流啼哭,然后择日出殡,出葬队列如长龙,亲朋送至近郊,孝男叩谢辞行。然后用货车运棺木至墓地埋葬。目前,火葬已相当普遍。台湾一些地方设有殡仪馆、火葬场及公墓,有的佛教寺、塔也奉存骨灰。
3、生育。妇女生了孩子,必须告诉亲友,名为“报喜”。满月时,则以红蛋分赠亲友、邻居,以示吉利。孕妇分娩至满月,称“做月子”,一月以内多以麻油猪肝为副食。外祖父母在满月、四月、周岁时,必须送衣服礼物给婴儿。台湾重男轻女比较严重。生男不论弥月、周岁、16岁,都举行隆重的仪式,而生女则大为简化甚至不举行仪式。近30年来,台湾当局推行“家庭节育计划”,提出的口号是“两个孩子恰恰好”、“女孩男孩一样好”。
4、寿庆。台胞喜欢过生日。男女成人后,每逢诞辰,都由家人准备素面、香烛等举行简单庆祝仪式。一般从50岁时起开始称寿。60岁为下寿,70岁为中寿,80岁为上寿,90岁为耆寿,百岁为期颐。每逢寿期,由子孙发起庆祝,邀请亲朋,颇为隆重。
(三)礼赠禁忌
1、禁以手巾赠人。从前,台湾民间丧家在办完丧事后送毛巾给吊丧者,用意在于让吊丧者与死者断绝来往。所以,台湾有“送巾,断根”之说,因此,在一般情况下,若赠人手巾,即不禁令人想起不吉利的丧事与断绝、永别之意。
2、禁以扇子赠人。扇子价廉易碎,用于夏季扇凉,一到秋深天凉,即有“秋扇见掮”,意即太绝情,用完后就被甩掉,狠心抛弃。台湾民间有俗语:“送扇,无期见”,即基于此种心理。恋爱的青年男女赠送扇子表示快冷的意思,说明心不诚,因此,千万不要以扇子当礼物赠人。
3、禁以剪刀赠人。剪刀属伤人的利器,其含有“一刀两断”、“一剪两断”的意思。赠剪刀会使人有不怀好意之感。所以,切勿以剪刀赠人。
4、禁以雨伞赠人。台语“伞”与“散”同音,若拿伞来赠人,犹表送“散”给对方之意,且台语“雨”与“给”同意。“雨伞”与“给散”同音,难免会引起对方误解。
5、禁以镜子送人。因为镜子容易打碎,“破镜难圆”。还有好象嫌人丑陋,让人家照镜子好好看看自己的意思。
6、禁以钟送人。因为“钟”与“终”同音。送钟会使人想到“送终”,易引起友人的反感。
7、禁以甜果送人。甜果即年糕,是台湾民间过年祭拜神明祖宗时的必备之物,但在丧家守孝时严禁蒸食。因此,如以甜果赠人,会使受赠者联想家里发生了丧事。自然要忌讳。
8、禁以粽子赠人。台湾民间丧家习惯上既不蒸甜果,也不赠粽子。如以粽子送人,会被误解为把对方当丧家,故此也在忌讳之列。
9、禁以鸭子赠人作“月肉”。“月肉”是指分娩一个月以内的妇女吃的肉。她们吃的“月肉”通常是是麻油鸭、猪腰仔、猪肝等“热性”食物。鸭子属“冷性”,她们不宜吃用。并且台湾有“死鸭硬嘴闭”、“七月半鸭仔,不知死期”等俗语,若以鸭子作为贺喜礼物,会使人联想到不祥的兆头。
台湾特色的祭奠活动
作为一个移民社会,祖先崇拜、叶落归根的观念是台湾人所共有的,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台湾,家家户户都供奉着祖先的灵堂牌位,凡有重大事件或节日,都必须先祭祖问安。而续祖谱和传统的祭祖仪式等,仍在台湾民间一代一代地传继着。
台湾民间在岁时节庆一般都要举行各种祭典活动,数目之多实在惊人。据不完全统计,每月各种祭典都在15种以上,农历正月多达47种。台湾民俗中的祭典活动主要有孔子、妈祖诞辰祭典,上白礁谒祖祭典,城隍爷出巡祭典,中元节普渡祭典以及郑成功祭典等。
(一)孔子诞辰祭典
至圣先师孔子在台湾民俗信仰中,地位相当特殊。早期祭孔大典分春秋两季举行,后改在每年农历9月28日孔子诞辰纪念日举行,并将这一天确定为教师节。台湾全岛共建有十二座孔庙,最大的一座是位于台北圆山动物园西面的“台北孔子庙”。祭孔大典这天,要举行隆重而庄严的仪式,不仅学校的师生都要参加,各级的政府官员也要全部出席,以示尊师重教。
(二)妈祖诞辰日祭典
农历3月23日为妈祖诞辰日,妈祖是中国东南沿海一带居民信奉的水神。相传妈祖常往来于海上,解危救难,因此航海的人都信奉她,称之为保母。清康熙三十三年,一位名叫树壁的和尚从福建蒲田县的湄州奉妈祖神像渡海来台,并在北港建立了一座小寺奉祀妈祖,从此妈祖在台“安家”。由于台湾四面环海,大陆居民渡海移民台湾时,多觉受到妈祖的庇护,而且台湾有许多人以捕鱼为业,因此信仰妈祖的人很多。现在全台的妈祖庙总计达383座,其中以北港的朝天宫香火最为旺盛。每年农历3月23日是妈祖的生日,从正月起,信奉妈祖的善男信女,便纷纷从全台各地涌入北港的朝天宫,掀起盛大的为妈祖过生日的进香活动。
整个进香祝寿仪式庄严、隆重、热闹非凡。香客们满心虔诚,长途跋涉前来进香,祭品堆积如山,香烟缭绕,鞭炮声不绝于耳,酬神戏目让人目不暇接。进香的最高潮是农历3月19、20日北港妈祖绕境这一天。上午9时整,人们抬着妈祖神舆,在震耳的鞭炮声中,开始一年一度妈祖绕境巡行的盛大庆典活动。妈祖在“千里眼”将军和“顺风耳”将军的护驾下,绕行于北港镇的大街小巷,神舆所经之地,家家户户门户大敞,摆出供品,燃放鞭炮,以驱邪逐怪。巡境队中,狮阵、宋江阵、大鼓阵、八家将等,各自摆开阵头,表演拿手好戏。由各商业团体、邻里承租的各式艺阁,也游行街头,古装的、时装的、静态的、各式各样的艺阁,令人眼花缭乱。进香的人、看热闹的人把庙前的街道挤得水泄不通。
年年妈祖过生日,岁岁祈求保平安。这一古老的祭典活动,成了台湾下海人不可缺少的生活内容。台湾省所祀“妈祖”庙宇,共有300多所,神座系由福建省“分身”恭迎到台。奉祀的主要庙宇有云林县北港镇朝天宫、马公天后宫等。一般家庭及舶户均有贡奉。台湾有“拜妈祖,怀故国”之民谚。
(三)上白礁谒祖祭典
白礁系指福建省泉川地区同安县的白礁乡,上白礁就是前来大陆白礁之意,表明了跟随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军民后裔,借遥拜福建白礁乡济宫祖庙,以缅怀大陆历代祖先。
每年农历3月21日,位于台南学甲镇的慈济宫,都要举行规模宏大的上白礁谒祖祭典。一方面追怀大陆上的祖先;另一方面遥拜福建省同安县白礁乡的慈济宫祖庙。这个祭典从郑成功来台到现在,连续300多年,从未间断,充分显示出中华民族饮水思源不忘本的精神。每年此时,众多的香客、僧侣和游客齐集这一小镇,人数多时超过20万,真是热闹非凡,盛况不衰。特别是1981年阴历3月21日举行郑成功收复台湾320周年盛大谒祖祭典时,有10万人参加。
每到祭典的这一天,在外做事或读书的学甲人,都尽量赶回镇上,将慈济宫内保生大帝的神像迎送到将军溪畔当年登陆地点,遥祭大陆故土。学甲人把这一祭典视作无比重要的大事,全台各地的保生大帝信徒也千里迢迢抬着神轿、拿着盖伞,敲锣打鼓来到学甲镇参与祭典。
现在,台湾当局为了配合这个祭典活动,保存民间迎神赛会中的民俗技艺,以及招揽旅游观光客,特意举行全台艺阵比赛,使得这一活动规模更加盛大,成为全台引人注目的、最为壮观的祭典活动之一。
(四) 城隍爷出巡祭典
祭祀城隍爷,是中国传统民间信仰活动之一。每年农历5月13日,是台北霞海城隍爷诞辰,有盛大的城隍爷出巡活动,俗称五月十三大拜拜。
台北霞海城隍爷是清代淡水厅的县城隍,于道光元年由福建同安奉请来台,其信徒众多,祭典特别盛大。城隍爷出巡时,先举行请神仪式,就是把城隍爷及配祀各神像请出,安放在神辇里,然后出发。出巡先列中有南北管乐队、舞狮队、艺阁、信徒,加上参观的民众有几十万人之多,凌驾台湾其他祭典盛会。因此台湾有一句俗话:“五月十三人看人”。
台湾人认为祭祀城隍与其它民间信仰一样,对安定民心、劝人行善、促进旅游有一定功效,所以这种几十万人聚会娱乐的民俗活动仍然盛况不衰。
(五)中元节普渡祭典
农历的7月15日,俗称“中元节”,又名“盂兰节”、
“鬼节”,是民间祭奠祖先之魂的日子,也是道、佛信徒一个极重要的节日。在这个大节日中,台湾农村家家户户要杀猪宰羊,准备极为丰盛的酒肉祭品,祭拜祖先及阴间鬼魂,企望“普渡”众生与亡灵。
在台湾,最普遍的传说是:每年农历7月1日凌晨,地府开鬼门,让所有在阴间受苦难的鬼魂,能回阳间探望生前的老家和后世子孙,阳间的人们统一在7月15日,为所有鬼魂举行大拜拜,让鬼魂享宴一番。到7月30日,假期结束,这些鬼魂重返阴间。
普渡当天点燃高高挂起的灯笼,以便指引到阳间的鬼魂前来聚集。若是邀请水里的鬼魂,就得“放水灯”。台湾的水灯通常糊成小屋形状,钉放在香蕉叶茎上,里面插上一根蜡烛。放水灯的活动,过去在台湾极为普遍,规模也很盛大。但现在保有这个仪俗的只有基隆、新竹新埔和桃园一带了,其规模和声势更是大不如前。过去家家户户杀猪宰羊,而今大量的牲礼已为鲜花素果所取代。今天只有在少数的村镇里,才能看到较完整的祭拜仪式。
至今仍保持中元祭典的村民说,“普渡”祭典不会在他们那里消失,他们认为:敬鬼神、祭祖先,原就是中国人的传统,大拜拜也能给平时忙忙碌碌的亲友、乡人一个聚在一起的机会。因此,中元普渡以其中国农民特有的民俗结合佛教、道教的宗教活动,还在台湾各地香烟缭绕、举灯膜拜中延续着。
此外,台湾同胞还有许多与大陆基本相同的传统节日。现在仍盛行的一些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扫墓祭祖、端阳赛龙舟吃粽子、中秋赏月吃月饼等,即使在日本统治时期,也从未中断过,仍保持着中华民族的传统习惯。
『肆』 预备正月去台湾旅游,时间上有何限制
可以~如果你能将自己的行程安排好,就可以整团过去,但是在台湾只能呆最多8~10天,我建议8天~然后回来
旅游团是不许你脱团,而且有8个购物点,推荐商务赴台旅游,价格稍微高,但是全程无购物
『伍』 台湾 习俗 禁忌
在台湾,不论在城市、乡村或山区,都可以用“国语”(普通话)与本地人谈,遇见山地同胞,也可以用“国语”向他们“问俗”。“国语”在台湾是通俗的语言。台湾方言除高山族外,主要是闽南话和客家话两种。闽南话称为“台湾话”,客家人居住的地区日常用语是客家话。
台湾的习俗中较重视嗣续,小孩从出生到16岁“成丁”,有四五次庆贺仪式。男女成丁后才开始每年“过生日”,正式做寿则一般要到五六十岁以后。台湾人相互之间的称呼、寒喧、谦让等都以对方的辈分、年龄而异。台湾民间以红色为吉祥的象征。在做家事时,通常都把礼物用红纸包起来,送给主人的小孩。酬谢别人时,也送“红包”。
台湾民间的传统节日与大陆基本相同。大致有:除夕、春节、元宵、清明节、端午节(从1979年起又被定为观光节)、七月半(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十月半(下元节)、冬至等。
春节 台湾从腊月十六日开始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都算春节。
腊月二十四日是“送神日”,也就是大陆说的“祭灶”。祭品中不可缺少的是“甜圆子”(即汤圆),粘在灶口,让灶神“好话传上天,坏话丢一边”。这一天要打扫卫生,将家中一切“晦气”扫除掉,好迎接新年。
腊月三十日是除夕,台湾统称“过年日”,也叫“二九螟”、“三十 暝”,主要以当年农历十二月的大小而别。“螟”是岁暮的意思。天色未 晚之前,家家准备供品,像甜橘、柑果(年糕)、“春饭”、“压岁钱”等。
“春饭”就是盛得尖尖的一碗米饭上插上春字剪纸——“春仔花”或 “饭春饭”。台湾话“春”的谐音“剩”,用意是“岁岁有余粮,年年食不尽”。此外,还在大门后面,竖放两根连须带叶的甘蔗,叫“长年蔗”,取又长又甜,以“坚定家运吉利”之意。
到了晚上,一家大小欢聚一起举行“辞年”仪式,人人焚香祝福,以示与旧年辞别。由于这是一年中的最后一次祭祖,因此显得特别隆重。台湾人始终认为:“没有祖宗就没有祖国,没有祖国就没有台湾。”除夕之夜的“寻根念祖”气氛相当浓烈。
在台湾,大年初一还有不少“清规戒律”:为祈求安宁、和平、幸福,整天不可动用刀、剪、针之类的金属物;过年期间不吃稀饭,只吃干饭,以避免招来过多风雨。舞龙灯,在台湾叫做“弄龙”,长9—11节的龙身披挂长帛彩绘的鳞甲,在飞流溢彩的灯球指引下,上下飞舞。
大年初二,是“迎婿日”。夫婿,特别是头年刚结了婚的新女婿要陪同妻子一起去岳父家拜年,就是归宗台湾话叫做“返客”、“双人返”。有的地方则叫“女婿日”。如女婿春节外出未回,做妻子的(或叫做媳妇的)也一定要带些年糕等食物在这一天回娘家。
大年初三,是“赤狗日”,不兴拜年。其原因是相传赤狗系表熛怒之神,遇之则有凶事,又“赤”字与台湾当地语“窃”字同音,人们在这天多数不出门了。如果偶尔有客人来到,也可以拒之门外。
大年十五,俗语正月十五,和大陆一样是元宵节,或称上元节、灯节,到处彩灯高悬,举办舞龙灯、舞狮、迎灯等民间活动,还有音乐队游行街巷。闹元宵的内容在台湾的民间活动中最丰富多彩。元宵节,家家户户吃汤圆,以示春节过得圆圆满满,过了这一天,新年活动就全部结束了,民间也逐渐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
每逢元宵节,台湾尚有“灯猜”(即灯谜)的风俗。和大陆一样,它是运用艺术的手法及汉字的规律,着眼于字意、词意的变化,常用一个词句、一首诗来制成谜语。它既有诗情画意,又能达到娱乐的目的,同时启迪智慧,增长知识,因而自古流传下来,为人民所喜闻乐见。
以上除了正月节日比较集中和比较多外,贯穿全年的节日还有:
清明祭祖 台湾先民多来自大陆,远离故土,因此,缅怀列祖列宗之情尤烈,故祭祖之风特盛。通常每年举行春秋二祭。每逢祖先生辰忌辰之日,以及年节都拜献祖先。如元宵节祭以糕饼,清明节祭以润饼,端午节祭以棕子、水果,中元节祭以牲礼,中秋节祭以月饼、文 且等果品,重阳节祭以麻糕,冬至祭以糯米圆,等等。清明节人们纷纷到先人墓地扫墓,并将金银纸用石压在墓石上面,称为“压墓钱”。
端午节 台湾和大陆一样,端午节与中秋节、春节、冬至并称每年四大节日之一。台湾民间俗忌五月是“毒月”、“独月”和“恶月”。五月五日乃九毒日之首,故家家大门上插蒲艾、饮雄黄酒、沐雄黄浴、带香包、香囊、熏洒各种药物等,以预防和消除毒虫、毒物,保障人们的健康。包粽子也是人们的应节食物,其起源于怀念伟大诗人屈原。不过现在已成为人们祭祖的重要食品了。在台南一带,人们端午节吃“煎锤”(又叫煎堆),代替吃粽子度端午。相传郑成功入台时,军粮不足,端午无米扎踪,民众献甘薯粉、花生、豆等给郑军。郑成功命部下以所得之物拌和起来,油煎成“锤”,以度端午佳节。从此台南一带,沿袭至今,遂成特伤。端午节最精彩的活动就是龙舟竞渡,也叫“划龙舟”,其起源原本是楚国人为拯救及凭吊伟大的爱国诗入屈原,如今,已成为一项体育竞技,甚至成为发展旅游业的号召之一。为了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如今端午节已被定为“诗人节”。
七夕节 农历七月初七,俗称“七夕”。相传七月七是天上织女和牛郎“鹊桥”相会的日子。在台湾七夕也称;女儿节”、“乞巧节”、“情人节”,在所有农历节日中是最富有浪漫色彩的。在台湾南投县有座“照明宫”(即“情人庙”),宫中塑有牛郎、织女的蜡像,栩栩如生。一对对情侣来到照明宫里的“情爱阁”中许下天长地久的誓盟:“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在台湾民间,七夕除了俗称“情人节”外,也以此日为“七娘妈”的诞辰。七娘妈是儿童(尤其是女孩子)的保护神,家家户户要在此日以丰盛的供品祭拜,为祈求子女健康成长。
中秋节 这是台湾颇受重视的一个节日,节日之夜,各家各户在庭院设案供奉水果月饼,俗称“拜月娘”。祭月之后,全家人一边分食月饼,一边赏月纳凉。“抛帕招亲”是中秋极有趣味的一项活动。这是由福建南平、龙溪传到台湾的风俗。中秋之夜,在广场上搭一座彩台,布置成月宫,设有月兔、挂树等。明月中天时,一些待嫁姑娘扮成嫦娥登台,先和大家一起唱歌,然后把一些绣有不同花朵的手帕向四面八方抛去,观众纷纷抢拾。如拾得的手帕与嫦娥手中的花色相同,就可以领赏。如是未婚青年爱上嫦娥,就把手帕还她,当嫦娥默许时,会脱下戒指相赠。台湾山胞的中秋之夜又有他们的民族特色。日月潭一带的山胞要举行一年一度的“半年祭”。山地妇女十多人一组,穿着传统山装,手拉手,在民族乐器伴奏下,通宵达旦歌舞。他们也欢迎游客参加这种丰富多彩的节日庆祝活动。
重阳节 据传,郑成功到台湾,也把大陆有关重阳登高、食糕、饮酒、插菊等民间习俗带到了台湾。从那时起,台湾的读书人也喜欢在重阳节举办诗会,登高饮酒,吟诗作乐。台北的观音山、新竹的飞风山和十八尖山以及中部的八封山,都是著名的登高地点。这些山都是小山,正适合那些缺少运动的读书人攀登。在台湾,重阳节也是祭拜祖先的日子。在这一天的中午,三代以内的祖先生辰、忌辰都要祭拜,拜完才能吃饭。又因九九重阳的“九”与“久”谐音,当日必登高吃糕,以意味“年久寿高”之意。为了敬老尊贤,台湾从1978年开始,定重阳节为老人节。
『陆』 台湾文明礼仪
台湾生活习俗
--------------------------------------------------------------------------------
按台湾“文化资产保护法”定义,民俗是指与居民生活有关的衣、食、住、行、敬祖、信仰、年节、娱乐及其他风俗习惯。台湾生活习俗与祖国大陆特别是南方地区基本一致,而且保留着更多的闽粤古风。台湾民间的传统节庆和大陆大同小异。最重要的节日依次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送灶、除夕等。过节形式也和大陆相仿,如春节有走亲访友的拜年习俗,元宵节吃元宵、赛花灯、猜灯谜;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中秋节赏月、吃月饼;重阳节登高远足;除夕阖家团圆等。其中,台湾民俗中最知名的景观为台南盐水镇的“蜂炮”、平溪十分村的“放天炮”和澎湖的“乞龟”等。
台南盐水镇在元宵节最知名的是燃放“蜂炮”,即由数万只冲天炮制作而成的鞭炮,每一个冲天炮的炮芯连结在一起,一炮点燃,万炮连响,火花四射,声光齐作,震耳欲聋,蔚为壮观。“蜂炮”已经成为台湾一个旅游景点节目。
放天灯是在纸糊的灯状球体下部点火,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将其送上夜空。因其形状像一顶孔明帽,而又称“孔明灯”。相传在台湾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其早期的一个重要功能是互报平安的讯号,现在已成为一种娱乐与祈福的活动。
澎湖元霄节的“乞龟”习俗有趣神秘。每年元宵节一到,澎湖大小庙宇的供桌上,摆放各种各样的“龟”,有糖和糯米粉捏塑的“祈求平安”的“芳片龟”;有用线面制成的含有“长寿”之意的“面线龟”;有以面粉与鸡蛋等原料制成的“鸡蛋糕龟”;有用黄金打制而成的“金龟”等。民众纷纷前来祭拜,“乞龟”,即通过祈寿获得神灵的默许后,“乞龟”人向庙方执事报账,插香,索得所乞之“龟”,以求得神灵的保佑与恩赐。
台湾的婚丧习俗,与大陆也有类似之处,在今天台湾特别是农村仍保持着许多传统的习俗。同姓不结婚在台湾依旧流行,而且“周、苏、莲”、“陈、胡、姚”、“徐、佘、涂”等各三姓,以及“萧、叶”、“许、柯”等各两姓,被认为属同一祖先,也互不通婚。婚礼仪式虽有改变,方式逐渐多样化,但仍较重视中国传统的婚礼。民间丧葬习俗较为繁琐,充满迷信,从临终、发丧、入殓、居丧到送葬、下葬等有一套传统的做法。至今,台湾民间仍流行土葬,选择墓地重风水。台湾民间还有“捡骨”之俗,即俗称“捡风水”,也称“二次葬”,即在第一次丧葬时比较简单,不正式立墓碑,待五至七年后再择吉日开墓,捡拾遗骨,重新正式安葬。在台湾西南沿海,“捡骨”属于一种专门行业。因此在台湾有所谓“九葬九迁,十葬万年”的俗语,即改葬次数愈多愈好。不过如今,台湾的喜庆婚丧较流行现代的“花车艳舞”。
台湾还有不少本地特有的节庆活动。较隆重者如正月初六祭“清水祖师”(主庙在台北万华清水岩,这一天台湾有盛大隆重的庆典仪式,以前会连续上演20天的大戏),3月23日前后是规模盛大的“妈祖祭”,7月整月的“盂兰会期”(各地轮流做普渡)。
还有一些:
台湾文化盛会
初到台湾的你,一定会为这眼前的一切感到惊艳不已,因为丰富多元的历史背景,造就了多彩多姿的台湾文化。台湾发展的过程中包括了原住民、早期中国大陆闽南、客家移民、荷兰人、西班牙人、日本人和近期的中国大陆移民,而此地人民甚为注重传统文化的保存,也逐渐发展出新的文化,同时,在台湾你可以看到原住民、本土以及中国文化,也可以欣赏到荷兰、日本所留下的历史古迹。
--------------------------------------------------------------------------------
台湾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的中心,除了故宫博物院完整保存了中国历代文物之外,也可以从以下各个面向窥探:
寺庙与建筑
台湾的传统建筑,是民间艺术的总汇,装饰特别精美,举凡彩画、书法、木雕、石雕、泥塑、陶瓷、剪黏等都是构成建筑的要素,从中能深刻的洞悉富丰富内涵的台湾文化。此外,除了可以在台湾看到由早期中国大陆闽南、客家移民所承袭的中国传统建筑外(如:板桥林家花园),中国的庙宇建筑也是随处可见,其中鹿港的龙山寺、天后宫以及北港朝天宫等,都是台湾最知名且历史悠久的寺庙,具有崇高的艺术价值。
民俗文化与艺术
台湾重要的岁时节令包括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七夕、中元节……等;而松柏岭玄天上帝祭典、大甲妈祖进香、北港妈祖出巡、台北迎城隍、东港王船祭、二结王公过火及原住民祭典……等也是台湾本土重要的民俗活动。另外,台湾除了传承中国传统的戏曲艺术之外,也发展出属於台湾本土特有的歌仔戏与布袋戏,歌仔戏是结合台湾各种地方戏曲小调、音乐为一体的表演艺术;布袋戏近来更结合声光特效,广受年轻人喜爱。
台湾的电影与表演团体,近年来也逐渐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再次展现出中国传统与台湾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
丰年祭、祖灵祭、狩猎祭、图腾、蛇纹…,台湾原住民神秘的文化色彩,为台湾文化加注了不同的生命力。台湾的原住民族属於南岛语系,是南岛语族分布的最北端,在人种上属马来人。台湾原住民目前多定居於山区,分为:赛夏族、泰雅族、阿美族、布农族、卑南族、鲁凯族、排湾族、雅美族、曹族、邵族十族,有各自的语言、风俗习惯和部落结构,不过目前正面临同化与文化保存的问题。其中,台湾外岛兰屿的雅美族,由於地理上的隔绝,是最晚与汉人接触的一支,进而保存了最完整的原住民文化。
--------------------------------------------------------------------------------
你可以在台湾的许多角落,看到过去殖民时代的影子。淡水的红毛城,是荷兰人与葡萄牙人占领台湾的遗址;台北人声鼎沸的迪化街、桃园大溪、台南新化等地,可见日据时代所遗留下来的巴洛克建筑,现在台北的许多日据时代的重要建筑,例如:台北西区的总统府、行政院、旧台大医院…等,都加了夜间照明以展现其古典婉约,成了点缀台北夜空的装饰,让台湾少了历史悲情,多了份艺术人文的浪漫风情。
这就是台湾,一场文化飨宴。浪漫、传奇、庄严、趣味……你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柒』 本人正月十七要去台湾旅游,我该带些什么衣服啊,还有去旅游总需要买些东西吧,希望大家给我建议下,
刚好有冷空气,要带棉袄了,上山就要穿羽绒服了,
一般就是凤梨酥、茶叶、各地都有伴手礼了(都是些小点心)你自己在酒店附近晚上逛街时在商场买了,最好不要在景点买,一般都贵很多,(导游还有领队都要提成的)
『捌』 台湾的习俗
台湾的习俗有:神猪竞赛;炮轰“寒单爷”;放天灯;神轿过火;过火;王船祭;天子御宴;普渡祭品;基隆放水灯。
『玖』 台湾旅游攻略 去台湾需要什么手续编辑推荐
电源插座
台湾使用两脚扁头插座,和大陆无异,电器可以直接使用。不过鉴于台湾电压是110V,而大陆是220V,部分电器也许需要准备变压器。请出行前检查自带电器是否符合标准,以免造成不便。
旅游季节
秋天的台湾(约每年9月至11月),天气晴朗凉爽,是适合旅游的好季节。台湾是祖国美丽富饶的宝岛,水热条件优越。台湾素有“水果王国”美称,水果种类繁多。花卉产值也相当可观。岛上大部分土地都覆盖翠绿的森林,有“海上翠微”之美誉。北回归线穿过台湾岛中部,台湾全年气候变化不大,年平均温度约为22度,平均最低温不过12-17℃,夏季最高温约为35℃。春夏之交时(每年的4月至5月),有短暂1-2个星期的雨季。6月至8月偶而会有台风经过,需特别留意气象报导。台湾短暂而温暖的冬天(每年的12-2月),偶有来袭的寒流,只有在少数的高山地区有下雪机会。
节日
立春摸春牛
迎春牛是台湾以前的的一种风俗。台湾光复后曾绝迹过一阵子,直到1987年前后,在台南市土城圣母庙,又开始了塑造春牛,于元宵节前后,摆在庙前,供善男信女的抚摸,以便求的好运。
时间:中立春前一天(正月十五日)
地点:台湾省
台北灯会
台北元宵灯会是每年农历年节的重要活动,依照当年生肖设计的主灯可以说算是整个灯会的亮点,参展的各式大型花灯也多展现各参展团体的鲜明的主题或差异,灯会人山人海,十分的热闹。
时间:农历正月15日开启,为期15天
地点:每年由台旅会公告活动地点
阳明山花季
这个节庆被当地人选为台北庆典之首,可见这个节庆在台北当地有多么重要,花季多以茶花,杜鹃花为主题,芬香弥漫,公园内鸟语花香,范围很广,可以好好的参观一下。
时间:每年春节后至清明前
地点:阳明山公园
台北国际书展
在台北,这是一场非常重要的知识的交流大会,主办单位每年都会邀请很多不同国家相关单位做出展出的主题,这样一来书展就更加的国际化,值得一提的是还有作家的见面会和论坛,用来分享阅读的喜悦。十分的有意义。
时间:每年2月
地点:台北世界贸易中心
台湾光复节
中日甲午战争清朝战败,签订的马关条约把台湾割让给了日本。在1945年的对日抗战中,日本战败,台湾重新回到了中国人的手里。为了庆祝这一天,当地人民载歌载舞,用以庆贺回归大陆。
时间:每年10月25日
台北温泉季
这个节庆最具历史性,温泉季奇剑,台湾很多的温泉协会都会推出很多优惠方案,在这个时间,很多当地人与三五好友相约于这里一起泡温泉,赏美景,十分的惬意。
时间:每年10-11月
地点:新北投地区
端午节赛龙舟
在台湾人们十分重视端午节,在几天之前,人们就开始紧锣密鼓的准备起来。大街小巷张灯结彩;端午节的节日气氛十分的浓厚,在端午节那一天,人们纷纷参与包粽子,赛龙舟,景况热闹,煞是壮观!
时间:阴历5月5日
地点:基隆河
烧王船祭典
这是在台湾西南沿海著名的民俗祭奠,最开始是生活在这里的祖先发明,寓意送瘟神出海,来祈祷家人平安。到了现在则就演变成为祈祷安宁,表达美好心愿的一种活动。
时间:农历9月(每3年举行一次)
地点:屏东县东港镇东隆宫
治安情况
台北是一个非常安全的城市,治安很好,不过在人多的时候,比如捷运、夜市等人多的地方还是需要小心扒手
当地紧急求助电话:
1、报警110,火警、救护车、消防119;
2、台湾观光协会:台北市民权东路2段9号5楼,电话: (02)2594-3261;
3、交通部旅游咨询热线:(02)2717-3737;
4、台北市外事警察局: (02)2381-7475、2381-8341、2381-7494。
其他注意事项
1、台北生水不能饮用,酒店或餐厅有茶水供应,或在便利商店购买矿泉水饮用更佳。
2、台北并没有给小费的习惯,但在旅馆、餐厅消费,大多会收取10% 的服务费,其他则没有硬性规定。
3、到政府外汇指定银行或国际观光饭店兑换新台币时所取得的收据(结汇水单)须妥善留存,离境前若要将未用完的新台币换回时,必须出示此收据。
4、台湾实施的禁烟令相当严格,有屋顶的公共场所几乎全面禁烟,学校、博物馆、文教机构、休闲的露天广场也属禁烟地区。一旦发现 将依规定处以2000元至1万元新台币的罚款。
5、台湾严禁携带新鲜瓜果类、未经核可的动植物产品(含活动物、肉品、活植物)入境。
6、等待公车时,要向公车招手示意,司机才会在站台停靠,下车时,需要按响车内的下车铃,司机才会靠站让你下车。
7、春节系多数人返乡团圆的日子,台北市民也多利用此假期到中南部或东部旅行,市区变得比较冷清。多数公营场馆除夕及大年初一均休馆,不开放参观。
8、 台北宗教信仰多元,无论是泉州移民带来的保生大帝,漳州移民带来的开漳圣王,客家移民带来的三山国王,还是西方传入的天主教 基伊斯兰教,都是普遍的信仰。基本上,一般百姓的信仰是佛教道教混合的,“有拜有保庇”(有祭祀就有保佑)这句日常用语就可以看出台湾人民对宗教“多多益 善”的利己利他心态。
『拾』 我正月初一去台湾旅游出现地震可以终止吗
放心去玩吧 没啥事
此次台湾地震是由旗山断层错动引起的。中国地震台8网研究员孙士鋐判断,这一地区未来发生更大地震的可能性并不大,但不排除再发生四、五级地震的可能性。这次地震发生在岛内,叫中央山脉岛内,性质跟1999年台湾南投地震类似。地震发生以后,地震能量情况应该有一个过程,后面发生4、5级地震的可能性还是不能排除的,但是目前认为要发生更大地震现在看来可能性比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