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去北京旅游日记手抄报图片
㈠ 关于北京历史的手抄报!排版!
北京城历史悠久,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辉煌。
旧时期时代(70万年前—1万年前)
回到50万至70万年前的北京。这时的北京气候温和、降水充沛。在北京西南郊的山洞里生活着北京猿人,他们是世界上最早懂得使用火的原始人类之一。有了火,文明就开始了。
新石器时代(1万年前—4000年前)
很显然,北京猿人勤劳和好学精神是值得后人们学习的,他们从山中洞穴来到广阔平原。伐木盖房,抵御野兽,建立家庭。并学会了制作简单的工具和饰品:男人们制作出石磨盘、石磨棒,甚至能烧制出精美的陶器,少女们则把精美的贝壳串起来,做成项链。
制陶技术是人类进入农业社会的标志之一,北京猿人学会了放牧和种植庄稼。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商代(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
好景不长,炎黄时期,在北京附近的阪泉,炎帝和黄帝策划了三场战争,并将战争扩大到黄河、江汉地区。从此,中国形成了统一的华夏民族,“炎黄子孙”诞生。
同时,在距今3000多年以前的北京地区,出现了一些地方小国,其中蓟和燕最为有名。蓟国的名称据说和一种名叫蓟的草本植物有关。燕国的名称据说来源于氏族部落时期对燕子的崇拜。
西周时代(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和东周时代(公元前770年—前221年)
大约在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打败商王纣建立周朝后大封诸候。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周武王封功臣于燕和蓟。这一年被认为是北京建城的开始。
北京建城后长期是燕的都邑,在战国还是“七雄之一”。
汉代(公元前206年—220年)
2200多年前的秦朝统一了中国后,取消了分封制,建立了中央集权的郡县制。汉朝承秦制,变化不多。这时北京是个闻名的大城。
西汉末年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不断向四面八方扩展。大约在1700年前北京有了第一座佛寺,即潭柘寺。今天的潭柘寺林木参天,庙宇错落,是一大浏览胜地。其中的两棵被称为“帝王树”的古银杏最为有名。
韩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
1700年前的晋代,中国出现了300年的战乱和分裂。东晋政权在南方,北方则是匈奴、鲜卑、羯、氐等少数民族的天下。此时北京成为北方少数民族的政治中心。
隋代(581—618年)和唐代(618—907年)
隋朝统一中国后开凿了举世闻名的大运河,运河的北部终点就是北京,此时北京被称为涿郡,拥有13万人口。
公元645年,唐太宗集大军于北京,自水陆两路攻打辽东高丽。却久攻不下,后被迫退回北京。回到北京城,唐太宗为追念阵亡冻死的士兵,下令修建了悯忠寺(既是如今座落在宣武门外的法源寺)。
此时的北京被称作幽州,不仅是军事重镇,也是贸易中心。
宋、辽金时期(960—1234年)
唐朝以后,政治陷入混乱,北方少数民族日益壮大。公元907年,契丹人耶律阿保机建立了辽朝,北京作为陪都城被称为南京,城址在今天的白云观一带。
公元1153年(金),东北少数民族首邻海陵王定都北京,名为金中都。
如今的牛街礼拜寺和卢沟桥都是这个时代遗留下来的。
元代(1271—1368年)
公元1215年(元),崛起的蒙古族在成吉思汗的统领下攻占北京。他的继承者忽必烈建立“大元”,在北京建元大都,北京第一次成为统一国家的首都。
明代(1368—1644年)
公元1399年,北平的燕王朱棣举兵南进,夺取了建文帝朱允的帝位。朱棣认为北平乃“龙兴之地”,可北控大漠,南扼中原,于是迁都北平,并改北平为北京。
朱棣在元朝皇城基础上改建扩建。如今北京的绝大多数古典建筑,都是明代的遗物。
清代(1644—1911年)
满族人进北京后,大兴土木修建园林。
公元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联军侵入北京,烧毁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公园-圆明园。并将东交民巷改名“使馆街”。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站在北京城中心的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首都定为北京。
从此,这座历经3000年坎坷的不朽城市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全新时期
㈡ 关于暑假旅游的作文,及手抄报怎么做
暑假里,我跟妈妈一块儿去天成岩旅游。那天,天气晴朗,阳光明媚。大家7:30准时出发,个个兴高采烈,早早的到车站集合,我和妈妈也不甘落后。我们大家一路上有说有笑,不一会儿就到了天成岩游览区。
我们先在和平古镇走了一条很著名的路。导游告诉我们,走中间会发财,走左边会当秀才,走右边会当官,导游还没说完,这条路的左边、右边、中间都站满了人,我想当官,所以就站在右边。我们还看到了四不像,这个四不像长的非常丑,什么也不像。我们还到了几个大夫第参观……
参观完和平古镇我们又坐车到天成岩去。
天成岩集“雄、奇、险、秀、幽”于一体。它集泰山的雄伟、黄山的奇幻、华山的险峻、桂林的秀美和武夷山的清幽于一体。
我和妈妈、官晓红阿姨和朱志庆叔叔四个人坐一艘船向前行驶。我们高高兴兴进入了第一站。全长8千米的锦溪,穿行于群山之间,形成九曲十八弯。我们在九曲间乘筏漂流,赏险峰涌瀑,观丹崖茂林,听松涛鸟语,览山峰拥翠,秀丽的丹山碧水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导游给我们讲解了许多知识,比如说水底下为什么会有碗?听了导游的讲解我知道了是因为很早的时候人们都是在这做碗的。妈妈还在船上帮我留了影。我和一个小妹妹坐在船边上,把脚伸到水里打水花,那水冰凉冰凉的,清澈见底,舒服极了。听着导游的讲解,看着船工优美的划船姿势,我们坐着船,到了最有趣、最惊险、最好玩的地方一线天。一线天地方非常狭窄,两个人并排走都不行,最窄的地方,人要侧身走,如果非常胖得人要小心,很可能会被卡在当中,这时,如果你抬头看天,天只剩下一条线。
这次天成岩之旅让我玩的非常愉快,这次天成岩之旅也非常有趣。你们觉得呢?
㈢ 手抄报“美丽的北京”怎么写超急
2011年11月2日,北京市公布了“北京精神”——“爱国 创新 包容 厚德”。作为城市精神,它是首都人民长期发展建设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精神财富的概括和总结,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体现了首都历史文化的特征,体现了首都群众的精神文化追求。
在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热潮之中,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践行“北京精神”发布会。提炼“北京精神”是首都各族各界人民的强烈愿望,是首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迫切需要,是首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重要举措。
践行北京精神 推进双轮驱动 实现稳中求进
大力践行北京精神,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力推进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双轮驱动,稳增长、调结构、控物价,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以首都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北京精神”诠释
爱国——北京精神的核心
爱国,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北京精神最核心、最深刻、最显著的特征。
创新——北京精神的精髓
创新即推陈出新,继往开来。最早见于《魏书》第六十二卷:“革弊创新者,先皇之志也。”创新作为一种理论,最初是由哈佛大学教授J.A熊彼特在1912年德文版《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的。
包容——北京精神的特征
包容,是指以宽阔的胸怀和气度容纳不同的人和事物。从词义上讲,包容有两个含义:一是宽容,一是容纳。前蜀杜光庭的《皇后修三元大醮词》:“气分二象,垂包容覆载之私。”
厚德——北京精神的品质
厚德是北京精神的人格化,是北京立德扬善的首善品质和人文精神的典型反映。“厚德”一词源于《周易》“君子以厚德载物”。
㈣ 去北京旅游日记300字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我早就想到北京去看一看.暑假的时候,妈妈终于带我去北京去旅游了.我们坐了两个多小时的飞机,终于到达了北京.只见北京的一座座高楼大厦立在大街两旁,各种商场门口灯光闪烁;来来往往的汽车川流不息,一座座立交桥像一条条龙盘在大街上.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就起床去天安门广场.广场好大啊,可以容纳好几万人呢!广场到处是来旅游的人,还有不少外国人呢!广场的中间是一座高高的革命英雄纪念碑,导游说有30多米高.北面是人民大会堂,东面是天按门城楼,城楼的正上方挂着毛主席的照片,正满脸笑容的看着人们.天安门城楼红的墙,黄的瓦,非常美丽.穿过天安门大门,就来到了紫禁城,是以前皇上居住的地方.房子多得数都数不清,每间房子都是红墙黄瓦,金碧辉煌,美丽极了.游完了紫禁城,我们去爬八达岭长城.在长城脚下,抬头望去,长城像一条巨龙,盘蜒在山峰上.我对妈妈说:“长城这么长,这么高,我不想爬了.”导游说,以前,毛主席80多岁了,还拄着拐杖爬了上去.八达岭是长城是最难爬的一段,大家要加油哦!我想:毛主席爷爷都能爬上去,我肯定也能上去.我们先坐滑车到半山腰才开始爬.我和优优姐姐一起,使劲的往上爬,把爸爸妈妈都落在后面,超过了一群又一群的游客.那些游客都用敬佩的眼光看着我们,我们可自豪了.终于到了最难爬的“好汉坡”,只见“好汉坡”又高又陡,两边装着扶手.我和姐姐不扶扶手,一口气就爬上了好汉坡.在我们的旅游团中,我是第一个爬到最高点的.我自豪地大声喊:“我是好汉!我是好汉!”妈妈为了奖励我的好表现,就买了一块纪念币奖给我.纪念币上写着“我登上了万里长城”,还刻上了日期和姓名.我把纪念币挂在脖子上,就象得了世界冠军一样自豪.后来,我们还去了神秘的地下宫殿、不忘国耻的圆明园、美丽的颐和园、令人向往的清华大学……六天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北京.北京,我国的首都,以后我还会来看您的!
㈤ 关于北京植物园手抄报
内容提要:
一次普普通通的春游活动,一次为此而展开的综合实践活动,我们不仅收获了快乐。而且得到许多虽稚拙但真实而有趣的创作。更重要的是孩子们学会了如何合作,懂得了相互尊重,甚至还明白了一些管理之道。而作为教师的我则百感交集。面对孩子们明亮的眼睛,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
2006年4月18日,我们带孩子们走出校园进行了一次春游活动,目的地:北京植物园和太平洋海洋馆。一路上,孩子们都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虽然为了配合集体活动,许多地方都是走马观花,一路奔波每个人也都感觉疲惫不堪。但回校的路上孩子们依旧兴奋不减。看到他们的兴奋状态,回校后的实践活动方案和内容更让我充满信心。
我们的实践活动是从学生们畅谈春游的快乐开始的,刚一提到这次春游孩子们立刻两眼发亮精神振奋。你看他们从路上的谈笑到美丽的植物园景观,从喷泉间的戏耍到大家狼吞虎咽的野外就餐,从高大的电视发射塔到五光十色形态各异的新奇鱼类……真是无所不谈。待他们说够了,我话锋一转:“提起春游看来大家都很高兴,那么你们想不想把你们的快乐、收获、体会和感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现出来,让更多的人受到你们的感染,体会到你们的快乐呢?”教室里立刻安静下来,但很快孩子们又开始叽叽喳喳了:“老师,我想画一幅画,把自己看到的最美的景物画下来。”“我最擅长写诗,我要写一首小诗来表达我们的快乐心情。”“不如写一篇日记,记录下着愉快地一天。”……
㈥ 有没有关于旅游的手抄报啊,最好是带上图片的
蒙古族
[民族简介]
蒙古族,现有人口约4800,00人。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分布在中国的东北、西北地区。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千百年来,蒙古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 蒙古族在科学文化事业上比较发达,特别是明代以来,在历史、文学、语言、医学、天文、地理等方面,对祖国的科学文化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民间文艺方面,“好力宝”是蒙古族中流传很广的一种演唱形式,马头琴是最富特色的民族乐器。 蒙古族始源于古代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东岸一带。“蒙兀”是“蒙古”一词最早的汉文译名,始见唐代。“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诸部落中的一个部落的名称。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蒙古”也就由原来的部落名称变成为民族名称了。 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学。蒙古族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分为内蒙古、卫拉特、马尔虎--布里亚特三种方言。
[饮食习惯]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为生计。马奶酒、手扒肉、烤羊肉是他们日常生活最喜欢的饮料食品和待客佳肴。 每年七八月份牛肥马壮,是酿制马奶酒的季节。勤劳的蒙古族妇女将马奶收贮于皮囊中,加以搅拌,数日后便乳脂分离,发酵成酒。随着科学的发达,生活的繁荣,蒙古人酿制马奶酒的工艺日益精湛完善,不仅有简单的发酵法,还出现了酿制烈性奶酒的蒸馏法。六蒸六酿后的奶酒方为上品。 马奶酒性温,有驱寒、舒筋、活血、健胃等功效。被称为紫玉浆、元玉浆,是“蒙古八珍”之一。 “手扒肉”是蒙古人传统的食品方法之一。做法是将肥嫩的绵羊开膛破肚,剥皮去内脏洗净,去头蹄,再将整羊卸成若干大块,放入白水中清煮,待水滚肉熟即取出,置于大盘中上桌,大家各执蒙古刀大块大块地割着吃。因不用筷子,用手抓食而得名。 斟酒敬客,吃手扒肉,是草原牧人表达对客人的敬重和爱戴。当你踏上草原,走进蒙古包后,热情好客的蒙古人便会将美酒斟在银碗或金杯中,托在长长的哈达上,唱起动人的敬酒歌,款待远方的贵客,以表达自己的诚挚之情。
[建筑特色]
“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包”,满语是“家”、“屋”的意思。古时候称蒙古包为“穹庐”、“毡帐”或“毡房”等。 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大者,可纳20多人休息;小者,也能容10几个人。蒙古包的架设很简单,一般是在水草适宜的地方,根据包的大小先画一个画圈,然后沿着画好的圆圈将“哈纳”(用2.5米长的柳条交叉编结而成)架好,再架上顶部的“乌尼”(长约3 . 2 米的柳条棍),将“哈纳”和“乌尼”按圆形衔接在一起绑架好,然后搭上毛毡,用毛绳系牢,便大功告成。一户牧民就算在草原上安家落户了。 蒙古包搭好后,人们进行包内装饰。铺上厚厚的地毡,摆上家具,四周挂上镜框和招贴花。现在一些家具电器也进了蒙古包,生活十分舒畅欢乐。 蒙古包的最大优点就是拆装容易。搬迁简便。架设时将“哈纳”拉开便成圆形的围墙,拆卸时将哈纳折叠合回体积便缩小,又能当牛、马车的车板。一顶蒙古包只需要两峰骆驼或一辆双轮牛车就可以运走,两三小时就能搭盖起来。 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经常转场放牧民居住和使用。
[服饰特色]
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4个主要部分,妇女头上的装饰多月玛瑙、珍珠、金银制成。蒙古族男子穿长袍和围腰,妇女衣袖上绣有花边图案,上衣高领,似与族相似。妇女喜欢穿三件长短不一的衣服,第一件为贴身衣,袖长至腕,第二件外衣,袖长至肘,第三件无领对襟坎肩,钉有直排闪光钮扣,格外醒目。
[民族禁忌]
蒙古族人骑马、驾车接近蒙古包时忌重骑快行,以免惊动畜群;若门前有火堆或挂有红布条等记号,表示这家有病人或产妇,忌外人进入;客人不能坐西炕,因为西是供佛的方位;忌食自死动物的肉和驴肉、狗肉、白马肉;办丧事时忌红色和白色,办喜事时忌黑色和黄色;忌在火盆上烘烤脚、鞋、袜和裤子等;禁止在参观寺院经堂、供殿时吸烟、吐痰和乱摸法器、经典、佛像以及高声喧哗,也不得在寺院附近打猎。
3、回族
[民族简介]
回族,有人口约8,000,000人,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在甘肃
㈦ 关于去北京的日记280字
第一天到北京: 刚到北京,风尘仆仆,先不要急着休息:乘坐特1路或者特4路双层观光巴士(或者直接打一辆的士),在长安街走一个来回,就是从国贸(大北窑)到军事博物馆这一段,9点半之前都能看到长安街的夜景,包括亮灯的天安门和人民广场,有助于给你留下美好的首都第一印象; 如果是打车的话,建议各位再去看看亮灯后的故宫后门,非常美,有一种难以言状的神秘感 在北京的前几天:建议趁精力好,把故宫、长城等需要大量行走的景点先看了; 故宫---天安门路线;(行程需要一天) 毛主席纪念堂:开放时间:8:00--11:30;13:30--16:40(周一、三、五下午及周日休息);要排长队,必须提前去广场东边的马路对面寄存随身小包(建议别带包了); 人民大会堂:开放时间:8:00----11:30;14:00----17:00; 故宫:一定记得要去故宫内东北角的珍宝馆,找不到就多问问,很多人都错过了;其他收藏馆基本没什么好看的; 景山:建议别去了,就算去也别爬山,后几天要走的地方多着呢; 中午吃饭:建议带面包; 长城路线;(行程需要一天)
㈧ 北京故宫手抄报怎么画
第一阶段:了解知识,确定主题
一、听讲座,了解办报的基本知识:(听美术专职教师作如何出手抄报的专题讲座)
1、手抄报的版面设计:
(1)、手抄报的主要组成部分: ①主标题:即手抄报的名称,如"小主人报""国庆专刊"等。 ②报头:紧跟主标题的一幅画,与主标题有机地组合在一起。 ③文章:是手抄报的主要部分 ④标题:是指每篇文章的题目 ⑤尾花(或插花),一般用文章的结尾处或中间。 ⑥花边装饰:用在文章与文章之间的分割空白处。 ⑦底纹装饰:给文章或题目进行底纹装饰。
2、如何排版: ①空出四边,可以用铅笔轻轻画好线。 ②安排好主题的位置,可以用几个方框表示。 ③安排各篇文章的位置,可用较大的框表示,并在框里用铅笔轻轻画好线条,可以横画,也可以竖画。 ④用小方格画出文章标题的位置。 ⑤小方框表示尾花(插花)的位置。 ⑥对标题加以装饰。
手抄报的制作完成
1、文章的抄写。
①字体要工整、美观,不写错别字。②如果是两人以上一起抄写,要注意字体要统一。③字的头尾要整齐。
2、标题的书写。
①标题要醒目。②用美术字体书写
3、标题的装饰。
①可以直接在标题上装饰。②也可以在[了的旁边加以装饰。
4、报头绘制要醒目,而不刺眼。
5、尾花绘制要小巧精致,起点缀作用,不能抢眼。
6、底纹的装饰。
①可以在排版时做好,也可以在写好字作装饰;②可用一新淡色刷底,也可用淡色勾画景物。
7、最后将报面擦干净。
二、明确主题,定好题目:
1、同学们,人有人名,校有校名,我们的报纸也要给它取个名字。
给报纸取名字要注意些什么?学生交流 (归纳起来要做到以下几点:①报纸名字要与主题吻合,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②报纸名字听上去要清脆响亮,琅琅上口;③报纸名不宜过长。
2、给自己的报纸取一个有意义的名字。(小组讨论,交流) △以庆国庆为主题的报纸名字可以是:祖国颂,走进十月的阳光 歌唱祖国等 △以校园生活为主题的报纸名字可以是:学生报、小灵通、七彩童年、小荷才露尖尖角等 三、围绕主题,搜集相关资料(看书、上网等)
第二阶段:动手办报,展示作品
一、动手办报,尝试实践:
1、学生独立排版
2、展示学生排好版的报纸,欣赏各类风格不同的排版,或庄重,或活泼,或清新淡雅。
3、学生誊写、美化、修理
二、比一比,评出优秀
1、展示并欣赏学生办的报纸
2、根据以下评比要求评出鼓励奖、优秀奖、最佳创意奖 ①设计是否新颖;②排版是否巧妙;③字迹是否工整;④美化是否恰到好处。
三、把学生作品张贴在教室里,布置教室,激发学生的成就感。
[活动效果]
通过手抄报的制作,根据学生的特点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 用语文. 即对学生以往所掌握的知识进行了一次全面的的检验,又锻炼了他们查找资料自由创作,与人沟通的能力,增强了写作和绘画创作的实践性、趣味性。学生们的积极性越来越来越高,水平也有了一定提高。使学生们在实践中获得了直接经验,把已经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
办手抄报的注意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