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配件项目三大风险
『壹』 从事汽车零配件销售需要承担哪些风险
风险主要有几个方面,仅作参考吧:
1,库存的积压
零配件这个行业,品种比较多,所以需要种类全,如果种类不全,那么就没办法和别人竞争,所以就面临的就是库存积压问题.如果库存过多,在一段时间内没有卖出去,在面临配件价格下调时就容易亏损,相对上调就盈利了.有很多因素影响,配件的价格也是有浮动的,但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稳定的,一般浮动不大.
2.整车销售的行情
如果这个汽车品牌销售不好,整体的售后服务行情肯定也不好,配件销售就会有影响.
3.退换货
如果配件销售的好,那么卖出去的货,一般客户会要求有个保用的期限.
所以要求换货的能换则换之,不能换也换的话,就是损失了,一个,两个价格低的无所谓,换的多了,就亏大了.换与不换的也容易发生吵架什么的.
当然无论什么行业的销售都有风险,祝你好运
『贰』 现在做汽车配件生意怎么样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13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双双突破2100万辆,全年累计生产汽车2211.68万辆,同比增长14.76%;销售汽车2198.41万辆,同比增长13.87%。2013年,我国汽车市场延续2012年发展态势,保持平稳增长。汽车产销稳中有增,大企业集团产销规模整体提升,汽车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来自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的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车辆保持快速增长,至2013年底,全国机动车数量突破2.5亿辆,其中,汽车达1.37亿辆,扣除报废量,增加1651万辆,增长了13.7%,占全部机动车比率达到54.9%。全国有31个城市的汽车数量超过100万辆,其中北京、天津、成都、深圳、上海、广州、苏州、杭州等8个城市汽车数量超过200万辆,北京市汽车超过500万辆。
我国巨大的整车消费市场和汽车保有量的大幅提升正吸引越来越多的国际汽车零部件巨头进入中国。目前,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已经形成了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湖北地区、中西部地区五大板块,整个行业呈现快速增长趋势,部分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实力大幅提升,出现了一些在细分市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
2013年年底,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出版了《全球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研究报告2013》。《报告》显示,全球汽车零部件供应业盈利性稳定在高位。数据显示,2012年与2013年的息税前利润利润率都为6.5%。供应商获利最大的领域为底盘、传动系统与轮胎,而内饰部件领域利润却会进一步萎缩。技术含量高,高附加值带来的高利润,突出地表现在底盘、传动系统及轮胎行业。这意味着汽车后市场规模巨大,利润不断攀升,很多产品如轮胎在后市场上的利润远高于整车市场。在利润的驱使下,国际零部件企业如博世、电装、大陆等也纷纷加快进驻中国售后市场的步伐。
根据2013年末74家在沪、深股市上市的零部件企业三季度报来看,74家汽车零部件企业总营业收入约为2522.38亿元,超7成的企业营业收入相比去年同期稳定增长。由此可见,目前中国供应商的利润较高,但是未来面临的挑战也很多。
二、发展趋势
1、整零之间的战略关系进一步优化
全球汽车行业的整零关系分为三类,一是以欧美为代表的平行发展模式。零部件企业独立整车企业之外,零部件企业自由竞争;二是以日韩为代表的塔式模式,整车与零部件企业之间是利益共同体,会有很强的资本合作关系;三是中国最早的一汽、东风公司的计划经济时期的模式,即零部件附属于整车企业,目前在中国现在仍有部分企业是这种模式。然而整零关系并不是一层不变的。现在欧美企业也是特别强调整车和零部件共同合作的关系;在日韩整车企业中,也有全球化采购零部件的倾向。现在,整车厂对零部件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未来整车厂所要求的零部件企业,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单纯零部件供应商,而是能够给整车厂提供系统解决方案的供应商,特别对供应商系统的集成能力、创新能力有非常高的要求,这就需要零部件企业在先进技术开发的早期,就与整车厂进行非常紧密的合作,在经营发展上,互相支撑。从长远战略上,他们之间是共创未来的关系,为整零企业创造了和谐发展环境和广阔空间。
2、新能源汽车发展将促进汽车零部件产业转型升级
中国财政部等部委于2014年2月8号联合发文明确,将现行补贴推广政策执行到2015年12月31日,并对2014年和2015年的补助标准作出调整。中央财政继续实施补贴政策,以保持政策连续性,加大支持力度,以此推广新能源汽车应用,促进节能减排。同时,财政部近日还公布了第二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名单,支持沈阳、长春等12个城市或区域开展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按照单个城市或区域累计推广量不低于5000辆测算,预计未来两年新增推广规模约6-8万辆。加上第一批示范城市累计推广量25万辆,未来2年内新能源汽车累计推广规模将超过30万辆。即便考虑政策执行力度等因素,预计未来2-3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复合增速仍有望超过100%。这一政策将积极促进汽车零部件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促进零部件产业向节能型和环保型、高技术型和高质量型发展,同时积极推进品牌战略建设和走国际化发展之路。
3、零部件高端制造业升级
随着国内汽车市场的逐步成熟,购车者对产品品质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主机厂对零部件供应商技术实力与生产管理能力的要求更为严格,汽车“三包”等政策的实施使产品出现质量问题后主机厂与零部件供应商承担更大的风险。那些研发能力更强、管理水平更高的零部件公司将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虽然国内汽车零部件行业整体竞争实力较国际巨头仍有差距,但在一些细分子行业中,国内零部件公司已经取得突破,更为广阔的全球零部件供应市场已经打开。
随着对汽车安全、舒适及环保要求的提高,汽车智能化已成为汽车行业发展的大趋势,如何通过电子技术提高汽车使用的安全性和舒适性也成为整个行业的热点。根据拓墣产业研究所预估,在4G/LTE与云端技术成熟下,今年全球汽车电子产业爆发,产值年增7%,达2050亿美元,至2020年前都将维持平均8.5%的增长力度。目前汽车电子的核心技术大多掌握在国际零部件巨头手中,汽车电子以成为中国汽车产业技术实力最为薄弱的一环,由于开发难度大,产品质量稳定性要求高,国内大部分市场被外资占据,自主品牌仅在车载导航,影音播放等低端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三、面临的挑战
1、我国品牌汽车零部件品质需要进一步提升
经过多年发展,中国品牌零部件质量有了很大提高,但中国品牌零部件质量水平与外资企业产品相比仍有一定差距,特别是产品的一致性、可靠性有待进一步提升。由于部分中国品牌零部件企业仍停留在粗放式的传统管理生产方式阶段,缺乏对工艺系统研究和持续改进,过程控制能力不足,质量不稳定,产品一致性差,很难形成高质量的产品。汽车零部件企业要想发展,除了拼产品技术创新,更要在产品质量上多下功夫。
行业发展,标准先行,汽车零部件行业标准近年来不断完善,让人们看到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希望。2013年出台的多项利好政策也在有力推动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发展。2013年8月26日,五部委发布《再制造产品“以旧换再”试点实施方案》宣布开展“以旧换再”试点工作,将再制造发动机、变速器等产品列为重点项目。9月16日,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北京-西藏行”启程,通过实际道路测试,检验零部件再制造产品质量。11月21日,工信部印发《内燃机再制造推进计划》。与此同时,2013年汽车零部件行业多项标准发布或指定。3月1日,《乘用车轮胎气压监测系统的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国家标准公开征求意见。此外,安全气囊国家标准已基本制定完成,车内空气质量强制标准将于2015年实施。
2、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需进一步提升核心技术
产品技术实力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核心要素。国外零部件企业的实力来自于巨额的研发投入和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国内企业在这方面一直有所欠缺。目前,国内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普遍采用“来图加工”的模式,即汽车厂商将产品数据和图样提供给供应商,后者按照图样进行生产制造。多数企业没有完全产品掌握核心技术,产品市场大多为中、低端,高端很少;在汽车电子电控技术方面,尤其涉及动力系统、油耗、排放、安全等电控零部件方面技术落后,部分领域空白。面对未来汽车能源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以及节能、环保、安全要求的日益严格,要求零部件企业不仅拥有基本的开发能力,还应拥有超前技术开发能力。为此,零部件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将受到更大考验。
但随着汽车零部件市场竞争的加剧,国内零部件企业逐渐加大对新产品和新技术的研发投入。根据中国汽车报整理的汽车零部件上市公司营业收入排行前30名企业的2012年报中有关研发投入的数据显示,大部分企业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平均为2.70%,投入金额平均为2.44亿元。其中,潍柴动力的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达到4.14%,总金额19.96亿元。云内动力2012年研发投入比去年同期增长22.15%,还加大了对“D25TCI电控共轨项目”、“欧5柴油机开发”等研发项目的投入。研发投入增加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近几年,汽车零部件行业涌现出很多新技术、新产品,如缸内直喷技术、电控高压共轨技术、双离合变速器技术等,近几年涡轮增压技术也得到不断提升。
中国汽车工业正处在重要的发展时期,建设汽车强国将上升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绿色、环保、高效、安全是汽车工业发展的趋势,为实现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提升汽车产业整体发展水平,我国提出了要大力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必须协同整个汽车工业转型发展,今后一段时间将紧紧围绕零部件发展战略、转型升级、政策研究、技术创新、标准法规、整零合作、共性平台建设、产业国际化、产业集群发展和行业务实服务等方面努力。
『叁』 主营汽车销售企业兼并汽车零部件产业存在哪些风险
让我来告诉你:
汽车零部件作为汽车工业的基础,是支撑汽车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因素。特别是当前汽车行业正在轰轰烈烈、如火如荼开展的自主开发与创新,更需要一个强大的零部件体系作支撑。整车自主品与技术创新需要零部件作基础,零部件的自主创新又对整车产业的发展产生强大推动力,他们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没有整车的自主品,强大零部件体系的研发创新能力难以迸发,没有强大零部件体系的支撑,自主品的做大作强将难以为继。2005年1-12月,中国全部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企业实现累计工业总产值383,800,952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67%;实现累计产品销售收入375,265,815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21%;实现累计利润总额为21,462,002千元,比上年同期降低909%。2006年1-12月,中国全部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企业实现累计工业总产值539,704,996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435%;实现累计产品销售收入527,234,933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471%;实现累计利润总额为32,605,652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679%;截止到2006年12月底,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为6,142家。2007年1-11月,中国全部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企业实现累计工业总产值683,525,503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3734%;实现累计产品销售收入663,529,269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3745%;实现累计利润总额48,487,363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6861%;截至2007年11月底,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为7,171家。从2010年1-10月份的行业运行情况看,汽车零部件行业利润总额仍在增长,但增速放缓;进出口额也双双增长,但进口产品以变速箱及发动机零件等高利润、高附加值、高科技的产品为主,出口产品以轮胎、电子仪器仪表等进入壁垒低、利润薄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消耗型为主。下游整车行业在一定时期产能过剩,虽然2010年在国家的各项刺激政策下出现了非常规的高速增长,但2011年产销增速放缓、产能过剩压力加大,受其影响,零部件行业下半年可能会承受较大利润的压力。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上下游两头受挤,行业面临双重压力零部件行业是两头受挤的行业,对上下游缺乏议价能力。上游原材料主要是钢材、橡胶、塑料、织物等,其价格最终由钢铁、石油、天然橡胶等大宗商品价格决定,汽车零部件企业只能通过对上游商品价格走势的判断规避风险。同时,下游整车制造商多为大企业大,在与零部件厂商的利益博弈中处于强势地位,谈判能力强,能将成本压力转嫁给汽车零部件行业,因此,零部件实际上处于两头受挤的“三明治”夹心地位。2011年,中国汽车零部件销售产值已突破2万亿元人民币,未来几年仍将保持20%以上的增幅。预计到2015年中国汽配行业规模产值可达到25万亿元人民币。2002年以来,中国汽车产销量保持了近10年的高速增长,汽车工业已发展成为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2009年,中国汽车产销双双突破1300万辆,跃居全球第一,到2011年,中国汽车产销突破1900万辆,连续3年位居全球第一。随着汽车零部件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大型汽车零部件企业间并购整合与资本运作日趋频繁,国内优秀的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愈来愈重视对行业市场的研究,特别是对企业发展环境和客户需求趋势变化的深入研究。正因为如此,一大批国内优秀的汽车零部件品迅速崛起,逐渐成为汽车零部件行业中的翘楚,详见《中国汽车零部件制造行业深度市场调研与投资前景预测分析报告》!国产零部件主要用于自主品汽车,市场占有率低商务部的数据显示,外资控制了汽车零部件的绝大部分市场份额,国产零部件销售收入仅占全行业的20%-25%,拥有外资背景的汽车零部件厂商占整个行业的75%以上,在这些外资供应商中,独资企业占55%,中外合资企业占45%,本土零部件主要应用于自主品汽车,市场占有率低。在汽车电子和发动机零部件等高科技含量领域,外资市场份额高达90%,其中,汽车的电喷系统、发动机管理系统、ABS和安全气囊、自动变速器等核心零部件的产量中,外资企业所占比例分别是100%、100%和91%、69%。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脱离整车企业并形成专业化零部件,正成为一种全球化趋势。国际著名的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几乎都在中国建立了合资或独资企业,引进技术合资企业已超过1000家。国内一批科技含量高、效益好、规模大的汽车及零部件企业逐步成长起来。随着国际上汽车行业开始实行零部件“全球化采购”策略及国际跨国汽车企业推行本土化策略,国内市场将出现巨大的零部件配件缺口。到2010年,中国汽车零部件国内产值将达到7000亿元左右。在一定时期,虽然全球经济整体下滑,但根据近四到五年的实际采购实践,中国采购的成果并不像大量预测的那样乐观,几乎80%以上的没有达到他们采购量和采购降成本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