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市德远汽车维修
1. 荣成德远塑业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荣成德远塑业有限公司是荣成德远进出口有限公司与韩国第一产业合资组建的中韩合资企业,总资本150万美金。公司位于山东威海市荣成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占地面积11000平方米,厂房面积5000平方米,是集生产、开发、销售为一体的尼龙改性专业化厂家。主要从韩国引进新产品、新技术,并将国际最新的工程塑料科技成果和现代管理系统与市场需求相结合,不断开发出高性能、高品质的产品,以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荣成德远充分运用现代化的高效管理,先进的配方技术、生产设备、检测仪器以及严格的品质控制系统,为客户及时提供性能卓越的高品质产品。自2007年投产以来,已生产出数十种各类尼龙工程塑料,年生产能力达到3000吨。应用于建筑、汽车、电子、电器、机械、纺织、铁路、渔具、运动器材等行业,产品遍及全国各地。公司现有挤出机6台,同时备有水冷、风冷、水环造粒全套生产线。德远人怀着“以德会友、志存高远”、伴随着您的腾飞而成长的思想,广交诚信朋友,以坚实的技术力量,质量稳定的产品,合理的价格、周到快捷舒心的服务来获取客户的肯定与信赖。业务范围:主要生产、销售PA6/66增强、增韧、填充、阻燃等产品,同时可根据客户要求订做特种工程塑料以及来料加工。
法定代表人:王位元
成立时间:2007-06-28
注册资本:300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371082400004612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
公司地址:荣成市工业园扶柳巷9号
2. 中钢德远矿产品有限公司怎么样
法定代表人:刘静
成立日期:2010-08-30
注册资本:25000万元人民币
所属地区:北京市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911101085621119767
经营状态:开业
所属行业:批发和零售业
公司类型:有限责任公司(法人独资)
英文名:Sinosteel Deyuan Minerals Co.,Ltd.
人员规模:100-500人
企业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海淀大街8号A座32层3207号
经营范围:废旧金属的回收及销售;销售金属矿石、金属材料、非金属矿石及制品、建筑材料、化工产品(不含危险化学品及一类易制毒化学品)、煤炭(不在北京地区开展实物煤的交易、储运活动)、黄金制品、白银制品、小饰品、汽车、汽车零配件、润滑油、金属制品、通用设备、专用设备、电气机械、电子产品、办公用机械、针纺织品、服装、日用品;技术进出口、货物进出口、代理进出口;技术咨询;废次钢材、废钢铁的存储、剪切(限分支机构剪切)。(企业依法自主选择经营项目,开展经营活动;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依批准的内容开展经营活动;不得从事本市产业政策禁止和限制类项目的经营活动。)
3. 晋江市养正中学的历史沿革
追溯渊源[span]养正中学岁月悠远,积淀厚重。学校的渊源可追溯至宋代闽南最早的书院——石井书院。朱熹之父朱松,宋绍兴初任安海(时称石井)第一任镇监,朱松在安海鳌头精舍施教理学。其时朱熹任同安主簿,经常在泉州所属各地讲学。由于父亲朱松在安海任职,朱熹对安海有特殊感情,故经常来鳌头精舍讲学,其后鳌头精舍辟建二朱先生祠。及至朱熹的儿子朱在任安海镇监,于鳌头精舍设石井书院。石井书院是闽南最早的书院,历宋元明清近千年,培育出无数才子俊杰。艰难初创[span]20世纪初,清政府实行“新政”,废科举、兴学校,进行学制改革,改书院为学校。安海也同全国各地一样,纷纷创办新学。20世纪20年代,安海诸小学毕业生日益增多,为满足他们继续升学的需要,老同盟会会员旅日华侨陈清机、吴警予会同李永洞、蔡世贵、蔡德远等人以及安海“五谷途公会”诸乡贤发起创办养正中学。1928年2月开办,定名“私立养正初级中学”,是时仅有教师职工8人,学生40人,设置2个班,校址在翠福境养正小学,初期经费由安海“五谷途公会”和泉安汽车公司负责。1928年秋,越南华侨龚作梁先生捐资600元建教室两间,名为“修敬堂”。1931年旅日华侨周起抟、周起持昆仲捐资4000元,建“五福堂”新校舍五间。养正中学创办之初,设备简陋,条件艰苦,四年之中五易校长,至1932年俞贵元先生从广东中山大学毕业(法学士),他不慕高官厚禄,于政局动荡之秋,学校飘摇之日,出任校长,为养正中学的初创、发展以及人才的培养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他二次远渡南洋募捐款项,筹建校舍;他广招贤才,提高教学质量;他支持革命,保护进步师生。这一阶段学校的生存发展虽然十分艰难,但也培养了一大批栋梁之才。数易校址[span]抗日战争爆发后,养正中学师生奋起抗战,积极投身于民族救亡的队伍。1939年4月,为避免敌机侵袭,以求学校的安全,养正中学内迁至南安县官桥镇岭兜村(1940年春曾于安海西安村曾府尾祠堂增设分校以便于安海学生就近入学)。也就在这一时期,养正中学的革命火种开始点燃。是时,中共地下党员邓家梁、林松龄来校任教,于1939年建立地下党支部,林松龄任第一任地下党支部书记,许集美(解放后任泉州市长、福建省政协副主席)为第二任书记。值得一提的是,至全国解放之前,养正中学共有地下党员59名,地下团员37名。他们深入广大农村,宣传马列理论;他们组织群众,进行武装斗争;他们开辟革命据点,扩大革命影响。他们为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其中林松龄等12位烈士为国家献出了宝贵的生命。[span]1942年,养正中学由南安岭兜迁回安海,借用龙山寺厢房作为临时校舍。1946年春,又迁入镇区金厝祠堂。同年秋,借圣殿奎光阁为临时校舍。1939年至1948年近十年的时间里,养正中学数易校址,再加上时逢抗战,学校生存之艰难可见一斑,但养正中学领导及师生不畏艰难困苦,在困境中谋求生存,砥砺奋进,为教育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发展壮大[span]1948年,学校迁址于寨埔(今校址)并增设高中部,易名为养正中学,增至8个班级,学生500人,规模初具。其后几年华侨乡贤多次慷慨捐款建设学校。至此,养正中学规模颇大,校舍壮观,办学质量高,在福建省里享有较高的知名度。1957年,高考录取率居福建省前列,学生在全国性运动会上也取得喜人的成绩。至六十年代,学校全面贯彻正确的教育方针,广大教职员工敬业进取,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绩,学校声誉日隆,1960年学校获批为省属重点中学。文革十年[span]1966年,文化大革命发生,校名改为“人民中学”。学校和全国各地一样曾一度停课,复课以后,教学秩序也一度被打乱,年段改称“连”,班级改称“排”。1970年,校名改为“安海中学”。文革期间,养正中学虽然与全国各地一样搞阶级斗争,也忙于“学军学农学工”,但以陈铭贤校长为核心的学校领导坚持抓教学质量,在“交白卷”为“英雄”的年代里,养正中学坚持考试这一教学常规,教学质量得到了相对的保证。体育成绩也在原来五六十年代良好的基础上有了显著的进步,七十年代初有30多人次在全国性田径运动会上取得前五名的成绩。全新发展[span]文革结束后,教学秩序恢复,养正中学的发展步入正轨。1978年恢复原校名养正中学,全国恢复高招后,学校的教学成绩显示出老校名校强劲的发展势头,1977年,恢复高考,养正中学的高校录取人数位居全省前列。改革开放,为养正中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尤其是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学校进入全新发展时期,1983年学校评为省华侨重点中学。其时华侨乡贤继续捐资兴教,学校环境焕然一新,教学设施一流,教学成绩斐然。1982年至1998年,学生共有70多人次获国家级奖励,高考录取率逐年提高,至1998年高考录取率已超过90%。1984年至1997年学校共有7次获国家级奖励,1993年和1998年学校被评为福建省文明学校,1995年被评为福建省文明单位。1997年1月,养正中学被省教委确认为福建省一级达标学校。跨越腾飞[span]承载丰厚历史,谱写崭新篇章。新世纪之秋,养正中学实现了新时期新阶段的新跨越。2003年学校被省教育厅确认为“福建省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是年,按照政府有关规定,停止招收初中生,至2005年,养正中学初中部最后一届学生毕业,初中部分离出学校,学校成为一所普通高级中学。这一时期学校的建筑面积不断扩大,高楼林立。学校深化以人为本的科学管理机制,管理制度逐步规范,教学质量全面提升,高考成绩再创新高,2005年朱诗雄同学夺得福建省理科高考总分第一名。学校实施科研强校的战略,以课题研究为龙头,促进教学改革的进行,2004年被教育部确认为“全国学科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试验学校”。学校积极稳妥地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2006年被福建省教育厅确认为“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样本校”。学校贯彻“德育为先”的办学方针,积极开创德育的新形式和新途径,2000年获“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称号。2005年10月养正中学被中共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单位”的光荣称号,并于2008年顺利通过中期验收。面向未来[span]喜迎八秩华诞,勇创世纪辉煌。目前,养正中学秉持“文化立校,面向未来”的办学理念,锐意创新,科学发展。全体教职员工团结一心,满怀豪情,立足养正文化,光大养正精神,正朝着“福建省一流、全国闻名并与国际接轨的现代文明学校”的办学目标阔步前进。养正中学必将高奏出新时代的凯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