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皮卡越野 » 皮卡西随身百科气候和气候变化

皮卡西随身百科气候和气候变化

发布时间: 2021-05-14 07:17:24

⑴ 第四纪冰期的气候变化是怎么样的

我们说现代正处在第四纪太冰期中,其实,第四纪大冰期中的气候也有很大的变化,曾经出现几次亚冰期和亚间冰期。变化的时间短则几千年,长则几万年或十几万年。

在20世纪初,地质学家根据阿尔卑斯山区的资料,确定那里存在4次亚冰期的规律。这就是:群智亚冰期、民德亚冰期、里斯亚冰期和武木亚冰期。在这些冰期之间是亚间冰期。以后在北欧、北美、亚洲等地也纷纷找到了对应的亚冰期。在我国对应的亚冰期是:鄱阳亚冰期、大姑亚冰期、庐山亚冰期和大理亚冰期。

在第四纪的冰期中,仍然有寒冷和温暖更替。在寒冷时期,雪线高度下降,冰川前进,出现亚冰期,以民德(我国为大姑)亚冰期和里斯(庐山)亚冰期的冰川规模最大,群智亚冰期规模最小。在温暖时期,气温升高,雪线高度上升,冰川退缩,出现亚间冰期。民德—里斯(大姑—庐山)亚间冰期长达17万~18万年。在第四纪大冰期,高纬度气温的急剧下降,导致两极地区形成永久冰盖;在亚冰期,冰川一直伸展到中纬度,在亚间冰期才退缩到高纬度。

根据科学研究发现,从亚间冰期向亚冰期过渡时,气候常呈渐变形式,其中没有清楚的界线。从亚冰期向亚间冰期过渡时,气候常呈突变形式,两者之间有明确的分界线。科学家们称为终止线。在距今1.1万年前后出现了一条终止线,标志着最近一次亚冰期结束了,随之而来的是一次新的亚间冰期,气候由冷增暖。

在第四纪大冰期中,为什么会有亚冰期和亚间冰期的更替呢?按照南斯拉夫气候学家来兰柯维奇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理论,是由于地球轨道3要素的自然小波动造成的。地球轨道3要素是指:地球轨道的偏心率、地轴的倾斜度和春分点的位置。

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一个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这样,地球处在轨道的不同位置,距离太阳的远近就不相同,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就有差异,如冬季在远日点,夏季在近日点,冬季就寒冷而漫长,夏季炎热而短促。地球轨道现在的偏心率是0.164,但是偏心率在0.00~0.06的范围内变动。它的变动周期约为96000年。偏心率的变化影响日地距离,从而影响太阳辐射强度,导致影响地球上的气候。

地球在春分点处在地球公转轨道上的什么位置,将影响季节的起止时间,也会使近日点和远日点的时间发生变化。地球在春分点的位置,是沿着地球公转轨道向西缓慢地移动,大约每21000年,春分点的位置在地球公转轨道上移动1周。春分节气的时间,每隔70年就要推迟1天。现在北半球夏季远日,冬季近日,夏季比冬季长8天。大约10000年后,就会变成冬季远日,夏季近日,冬季反而会比夏季长8天。就是说,不太冷而且短促的冬季,将会变成寒冷而漫长的冬季。

地轨倾斜又称黄赤交角,是地球上产生四季的原因。地轨倾斜度的变化,会导致回归线和极圈的纬度发生变化,从而改变地球上的季节。地轨倾斜使回归线在纬度22.1°~22.4°之间变化,使极圈在67.9°~65.76°之间变化。变动的时间周期41000年。地轨倾斜度增大时,回归线纬度升高,极圈纬度降低,高纬度的年太阳辐射总量增加,冬寒夏热、气温年较差增大,低纬度的年太阳辐射总量减少。地轨倾斜度减少时,高纬度冬暖夏凉,气温年较差减少,夏季温度低更有利于冰川发展。

⑵ 史料研究与全新世气候环境

7.8.4.1 重大历史事件与全新世气候环境

刘东生、丁梦麟等依据史书记载“阪泉之战”、“涿鹿之战”、“禹伐三苗”等资料,对全新世气候的变化进行了研究。

(1)“阪泉之战”、“涿鹿之战”与全新世气候环境的变化

上述全新世中期的暖期气候环境,尤其是期间鼎盛的大暖期气候环境,大气降水量增加、冰川大幅消融、海平面上升。据N.Morner(1976)研究结果,全新世中期其鼎盛时期,全球海平面比现在高出约2m,中国东部滨海平原普遍遭受海侵,称之为黄骅海侵。天津、黄骅、利津等均被淹没,渤海湾一带海侵达天津以西乃至白洋淀西一带,东部平原成为一片泽国。

这时期生活在东部平原的黄帝、蚩尤帝等各部落,正面临着洪水的劫难,生存环境变得严重恶化,迫使他们的族民须向西方的黄土高原迁徙,或是就地向山林、高地转移才能安然生存。

古史传说的“阪泉之战”与“涿鹿之战”史书多有记载,史学界也比较认定,“阪泉之战”在前,“涿鹿之战”在后,这是五帝之始一系列征战中的两次最为著名的战役,位于河北西北部的涿鹿、怀来一带。

“阪泉之战”,系黄帝与炎帝一战,黄帝由东部平原即一级阶梯向西迁徙,进入黄土高原即二级阶梯,与生活在那里的炎帝部落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战争,并形成了黄土高原各部落联盟的雏形。

在北方,原本生活在滨海地带的东夷族,由其首领蚩尤率领族民也由一级阶梯向二级阶梯的黄土高原开始大规模的迁徙,与炎、黄二帝在河北涿鹿一带展开了殊死的“涿鹿之战”,以蚩尤被擒杀,而被融合。

苗族亦以蚩尤为始祖,古歌中记述,从前的“五支奶”、六支祖都“居住在东方,挨近在海边,天水相连接”。后来“经历万般苦,迁徙到西方”。

东夷族、苗族长期定居生活在东方,即东部平原一级阶梯,原本生产力水平胜过黄土高原华夏氏族一筹,向西进入黄土高原,从一级阶梯向二级阶梯——黄土高原的迁徙,付出如此惨重的代价,一定有着关乎族民生存的根本性原因。从第四纪气候环境的波动变化研究的结果来看,刘东生、丁梦麟等认为,这个根本性的原因很有可能就是全新世中期的暖期气候环境,尤其是鼎盛的大暖期气候环境使得气温升高、降雨增加、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造成大范围灾难性水害所致。

安芷生等(1990)在《最近2万年来中国古环境变迁的基本特征》一文中也提出全新世距今9~5ka为温暖多雨期。施雅风等(1992)在《中国全新世大暖期气候与环境的基本特征》一文中,也指出中国全新世距今8.5~3ka为大暖期气候,其中距今7.2~6ka为稳定的暖湿鼎盛期阶段。

近年来,在湖南澧县彭头山和河南平原西部舞阳发现的距今9~8ka的稻作遗存都突然中断消失,直到距今5~4ka才又重新再现,不失为佐证。

(2)“禹伐三苗”与全新世气候环境的变化

当全新世晚期,距今约4ka前后寒冷气候开始来临,海平面逐渐后退,这可由后退过程中有4次停顿遗留下4道贝壳堤得到佐证。这时候上述情况发生截然相反的变化,中国古文明则由二级阶梯——黄土高原,转回向一级阶梯的东部平原区迅猛扩展,导致“禹伐三苗”战争的爆发(刘东生,丁梦麟,等,2004)。

三苗族的原住地,一般根据史载“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解释为在长江中游江汉平原一带,是以衡山认作南岳衡山(今湖南衡山县北),这可以说是狭义的三苗族所在地(谭其骧,1998)。

广义的三苗族居地,是以衡山但不是指南岳衡山,而是指古有衡山之称的河南平原地区的西部伏牛山、外方山。即三苗族的活动范围,由江汉平原向西北伸延至河南南部及西部的南阳盆地和嵩山地区,并进入秦岭东南丹水-汉江流域,使原本仰韶文化吸收了长江中游屈家岭文化,这方面得到了考古学文化的证实(李学勤,王宇信,等,1997;李学勤,江林昌,2001)。

这就表明狭义的三苗居地——江汉平原地带,是其祖居地;广义的三苗活动范围,则向西北方延伸达到黄土高原东南部,应该是在仰韶文化晚期受全新世大暖期洪水灾害时向西北方、向黄土高原二级阶梯迁徙留居的地区。

“禹伐三苗”就是由黄土高原南下直插三苗的心脏——江汉平原,灭三苗国,并进而巡狩长江下游直至会稽的一场长时期大规模的战争。

尧舜禹时期都有伐三苗的战争,其三苗族的活动区在黄土高原的东南边缘,即河南嵩山周边地带,与鲧禹的封地嵩山之北伊洛河一带相交接,并始终未能融合。在帝尧时曾有丹水之战,并追击迫使其一支向西一直逃亡到敦煌一带,史称“窜(迁)三苗于三危”,“黑水之北,有人有翼,名曰苗民”(刘东生,丁梦麟,2004)。

尧舜时,三苗族开始受到来自黄土高原华夏族的追击,渐渐南迁,到禹伐三苗则是直逼江汉平原,被华夏族融合。

从伊洛河流域、中岳嵩山周围,南下淅川河、湍河、唐河、向河流域,由南阳盆地,逐汉水南下,直到长江之滨,散布在广阔地域上的座座废弃遗址,显示出河南龙山文化取代长江中游石家河文化的景象,犹如古道上的驿站,既标识出禹伐三苗的进军方向(李学勤,江林昌,2001),也标志着华夏族由黄土高原二级阶梯向东部平原一级阶梯战略性迁徙的胜利。以湖北天门石家河城址为代表的石家河文化,是迄今所知龙山时期规模最大的城址,面积达100多万平方米,一般认为此即三苗或三苗国之都,不仅很大的城垣内大面积建筑废弃,而且从长江中游屈家岭文化继承下来的与中原龙山文化有异的特征消失,呈现出中原龙山文化对石家河文化的取代,这一考古文化的巨变正是“禹伐三苗”历史事件的真实写照(刘东生,丁梦麟,等,2004)。

“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则是禹乘伐三苗胜利的战功,进而展开对长江下游地区东夷或九夷族的一次和平方式的大融合,标志由二级阶梯黄土高原向东部平原一级阶梯第一次大转移的开始(刘东生,丁梦麟,等,2004)。

“禹伐三苗”的年代,根据新近“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综合研究资料,夏王朝由禹启父子所建立,夏代开始年代为公元前2071年,是禹在位的20a后(禹在位共45a,即从禹在位中期算起)。则“禹伐三苗”应从公元前2071年再加上35a,当为公元前2106年(李学勤,江林昌,2001)。其时,正值距今4ka前后的一次寒冷时期。而这时期,东部平原一级阶梯相对西部黄土高原二级阶梯地区的人类生存环境要好一些。因此,爆发“禹伐三苗”的战争也就在所难免了。

第四纪气候环境演变研究表明,当全新世大暖期过后,于距今4ka前后有一次新的降温事件,并具有全球性特征(吴文祥等,2001;许靖华,1988)。这次降温事件和干旱事件是世界上许多地区全新世人类演化史上的重要转折点,也是导致古埃及、两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等地区世界古文明衰落的主要原因。在中国,这次降温事件导致中原周围地区五大新石器文化的衰落和终结,加速和促进中原地区以夏朝文明建立为标志的华夏文明的诞生(吴文祥,等,2001)。

古史传说的“大禹治水”之所以取得成功,恐与这次全球性降温事件和干旱事件有关。大禹治水是在公元前22世纪,即舜执政时,禹在“试用期”所建立的功绩。其时距全新世大暖期的大洪水相去已远,而距今4ka前后的寒冷期已近,即已进入这次全球性的降温和干旱少雨时期,因此大禹治水13年的水情,现在看来只是寻常年份的水灾,这可能就是大禹治水取得成功的重要背景条件(刘东生,丁梦麟,等,2004)。

从“涿鹿之战”至“禹伐三苗”,由暖(温暖期)到冷(寒冷期),“一上”即由一级阶梯进到二级阶梯;“一下”即由二级阶梯走向一级阶梯,是全新世气候环境变化使然,是重大历史事件与气候环境变化的真实契合,是第四纪距今2.6Ma以来数十次气候冷(冰期)—暖(间冰期)波动变化中的一次颤动的再现(刘东生,丁梦麟,等,2004)。

全新世气候波动变化与中国重大历史事件的契合情况,详见表7.1。

7.8.4.2 古气候文献记录与全新世挽近时期气候的变化

竺可桢(1973)从我国历史文献中大量的古气候记录着手,对全新世后半期的气候变化进行了研究。他认为过去5ka中总共有4个寒冷期与温暖期交替出现。王邨(1987)则研究了同期气候干湿变化的状况(图7.4),主要结论如下:

1)第1温暖期(公元前3000~1100年),相当于仰韶文化时代至安阳殷墟文化时代。在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了獐和竹鼠等喜暖湿动物骨骼,这些动物目前只生活在长江流域。山东历城县两城镇龙山文化遗址曾出土炭化的竹子,表明竹类曾分布到了黄河流域(北纬35°25′)。安阳殷墟亦发现有犀牛、象、貘、水牛、四不像鹿、獐、竹鼠等亚热带动物的存在,其14C年龄为3340±155a~3200±160a。在殷墟甲骨文中还有猎获大象和犀牛的记载。这一时期相当于全新世中期暖湿时期的后段。当时气候湿润多雨,平原地区洪水泛滥,经常危及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因而产生了尧舜时期大洪水的传说。在公元前1710~1324年之间,受洪水的影响,商王朝5次迁移都城,直至到了殷墟才稳定下来。

2)第1寒冷期(公元前1100~前770年),相当于西周时代。《竹书记年》中记载,周孝王时期长江支流汉水曾经有2次结冰,分别发生在公元前903年和897年。其中还提及在结冰之后,紧接着就是大旱。《史记》中则有更多的关于干旱灾害的记载,据《国语·周语》载:“殷纣三十三年(公元前1066年)河竭而商亡,周武王十五年周大饥。”“殷帝辛五年雨土于亳。”西周后期的历、宣、幽、平王时期的150a里,干旱则更甚,关于旱灾的记载就更多了。例如“历、宣之世,天旱地拆”,等等。

3)第2温暖期(公元前770~0年),相当于东周(春秋战国)时期和秦、西汉时期。此时气候转暖,《左传》中提到,鲁国在冬天时,冰房得不到冰,在公元前698年、590年和545年尤其如此,并常提到当地有梅树、竹子等亚热带植物的生长。秦和西汉时代比较温暖,从《吕氏春秋》等书中提到的物候现象来看,当时的物候期比现在要早20d左右。《史记》中载汉武帝刘彻时(公元前140~87年)谈及多种亚热带作物如橘、桑、竹、漆,比现在的分布范围要更偏北些。但是,这个时期的降水状况波动比较频繁。

4)第2寒冷期(0~600年),相当于东汉、三国、晋和南北朝时期。从公元初的东汉时代,就有气候转冷的记载,当时的国都洛阳晚春时还降霜雪,冻死不少穷人。三国时代,曹丕于公元225年到淮河广陵(淮阴)视察10多万士兵演习,由于气候严寒,淮河结冰,演习被迫停止。这是目前所知的淮河最早一次结冰。这种寒冷气候一直持续到3世纪后期,特别是280~289年达到极点,当时每年阴历四月还降霜。南北朝时期,南朝曾在南京覆舟山建立冰房,可见当时河流曾结冰可供采用。北朝著名文献《齐民要术》中记载,当时河南、山东的物候比现在要晚15~30d,足见气候之寒冷。但是这个时期的前半期比较湿润,后半期比较干旱。

5)第3温暖期(600~1000年),相当于隋、唐和五代时期。从7世纪起气候明显转暖,而且湿润多雨。据记载,650年、669年和678年的冬季,国都长安无雪无冰。唐玄宗时(712~756年),长安曾种梅花和柑橘。751年,皇宫中几株柑橘曾结果实,其味道与江南蜀道柑橘一样。武宗时(841~847年),皇宫中也有柑橘树结果的记录。农业耕作记录也表明,唐代时生长季节比现在要长些。

表7.1 中国古文明重大历史事件与全新世气候环境契合状况分析表

(据刘东生,丁梦麟,2004)

图7.4 中国东部5ka以来的气候波动变化图

a—气温变差(竺可桢,1973);b—降水量状况(王邨,1987)

6)第3寒冷期(1000~1200年),相当于北宋和南宋时期。公元11世纪初期,华北地区已没有梅树生长了。12世纪初期中国北方气候严寒而且干旱,水草缺乏,北方游牧民族(辽、金)南下,宋朝迁都杭州。1111年太湖湖面全部结冰,冰上可行车,杭州降雪频繁,春季尚有降雪,寒冷天气使得太湖洞庭山著名的柑橘果树全部冻死。1153~1155年靠近苏州的运河冬天时常结冰,行船时必须备有铁锤以破冰开路。据研究,1110年和1178年,福州一带的荔枝树曾两度被全部冻死。但是在后期气候似乎迅速向暖湿转变。

7)第4温暖期(1200~1300年),相当于南宋后期或元代的早期。在南宋后期,杭州未出现冰雪。北京的物候期与现代相同。关中和河南一带重新种植竹子,元代初期这些地方都有官方设立的竹子管理机构——“竹监司”。可见这个时期气候又转暖了。但是在北方这一时期似乎比较干旱少雨。这个延续一百多年的暖期是全球性的,在欧美和格陵兰冰心中都有记录。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气候相对冷湿的地区,这个时期的温暖湿润气候却带来了灾难。多雨和洪水使得许多庄园被废弃(Sandnes,1971)。在泥炭沉积物剖面花粉谱上,显示挪威中部南代伦地区在1250年前后,谷物种植被完全放弃,人们离开此地,云杉林得到恢复。

8)第4寒冷期(1300~1900年)主要相当于元末和明、清时代。1329年和1353年,太湖结冰,厚达数尺,人可在冰上行走,湖周围柑橘树皆被冻死。这是历史上太湖第二和第三次结冰的记录。1351年11月山东黄河上有浮冰出现。这一时期以1650~1700年寒冷最甚,其中太湖、汉水和淮河结冰4次,洞庭湖也结冰3次,鄱阳湖亦曾结冰。江西的橘园在1654年和1676年2次被寒冻毁坏。1670年(康熙九年),我国东部沿海大雪20d不止,平地冰厚数寸,海水拥海冰到岸边,数十里积冰若堤坝。这个暑期的气候恶化也是全球性的。欧洲学者提出所谓的“小冰期(1550~1900年)处于这一时期。当时气候很不稳定,干湿波动比较频繁。

综合分析近5ka的气候变化历史,他们认为:近5ka来,我国温暖时期愈来愈短,温暖程度越来越低,而寒冷时期则愈来愈长,寒冷程度越来越严重。

我国用物候方法测得的温度曲线和格陵兰冰心的温度曲线进行比较后发现,1700a以来两者的变化趋势几乎是平行的,只是在时间上稍有差异(图7.5)。

图7.5 格陵兰近1700a温度波动变化图

A—格陵兰Crete冰心δ18O;B—冰岛气温记录;C—英格兰中部气温记录)

1400年以来的600余年气候变化,其中前500a同小冰期,后100a中前40a同20世纪温暖期,后60a气温有所下降。总体上看,似乎是小冰期多次振荡的延续。

在近500a中,气候发生过多次振荡,张家诚研究了我国物候记录,至少有4次变冷和3次回暖,其中气候变冷的时间分别为:1470~1520年、1620~1720年(特别是1650~1700年)、1840~1890年和1945年至今,特别是1963年以后(图7.6)。

第1次冷期(1470~1520年),气候寒冷,1493年我国东部沿海出现特大暴雪和强烈寒潮,降雪达5个多月,苏北沿海结冰,1513年洞庭湖封冻。

图7.6 我国近500a温度波动变化图

(张家诚,1976;W—暖期;C—冷期)

第2次冷期(1620~1720年),气候严寒,是最近600a来最寒冷时期。年淮河封冻,1655年北京冬季均温比现在低2℃,1670年东部沿海大雪20d,海水拥冰至岸,形成冰堤;

第3次冷期(1840~1890年),极寒冷,1845年黄河、淮河结冰,长达40余天。

第4次冷期(1945~1995年),寒冷,1969年渤海海面出现几十年罕见的封冻现象。

以上对全新世气候变化的研究,竺可桢指出从仰韶文化至殷墟时代(距今5000~3000年)为温暖期,在这之后的寒冷期出现在公元前1000年、公元前400年和1200年、1700年。

1985年,刘东生等根据全新世发育的多层黑垆土特征,提出距今8100~9900年,距今4600~7400年,距今2000~3000年和距今500~1500年为相对温暖的成土期。并根据仰韶文化新的年代数据,对竺可桢划定的仰韶文化的温暖期修改为距今约8000~5000年。

国际上,Post把全新世细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以日益温暖为特征,第2阶段气候最温暖,第3阶段气温下降;Antevs把全新世气候期称为:阶段I变暖期(anothermal)、阶段Ⅱ高温期(altithermal)、阶段Ⅲ稍变冷期(medithermal)。其温暖期的时间相当于晚北方期、大西洋期、亚北方期,北欧为距今8000~2500年。前面研究结果表明,这个气候波动规律在河南平原有着明显的反映。

综上看出,河南平原及其周边地区全新世大暖期时段应为8500~5000aB.P.时段;其鼎盛期,即大洪水时期约为距今7200~6000年时段;大约从距今4000年前后气候明显变冷。但在大的气候阶段中,也存在着一系列的由暖湿到干冷或由干冷到暖湿的气候波动的变化。

上述采用不同方法、从不同角度对河南平原乃至平原周边地区更新世、特别是全新世以来的古气候古环境进行了研究。在较高分辨率层次上对挽近时期以来的古气候古环境开展了分析,这对于探讨该地区未来若干年气候、环境的演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⑶ 气候变化是什么

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即气候平均状态和离差(距平)两者中的一个或两个一起出现了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变化。离差值越大,表明气候变化的幅度越大,气候状态越不稳定。泛指各种时间尺度气候状态的变化。

⑷ 全球气候变化的介绍

全球气候变化(Climate change)是指在全球范围内,气候平均状态统计学意义上的巨大改变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典型的为10年或更长)的气候变动。气候变化的原因可能是自然的内部进程,或是外部强迫,或者是人为地持续对大气组成成分和土地利用的改变。

⑸ 气候变化对我国不同气候带主要虫害发生趋势的影响如何

气候变暖会加快害虫各虫态的发育,导致其首次出现期、迁飞期及种群高峰期提前,发生世代增加。例如小麦蚜虫由于气温升高发生期提前,就会使一年中发生为害的总时间增加,从而导致蚜虫数量增加,为害加重。近20年来小麦蚜虫在华北地区的严重发生,无不与气候变暖有关;亚洲玉米螟在吉林省由过去发生1代或者不完全第二代过渡到发生2代,使以前无需防治的第二代变为需要防治才能减轻为害。因此,气候变化会影响农业生产中的病虫害防治。

气温与降水对昆虫的影响通常具有明显的互作效应,两因素共同影响害虫的发生。根据对我国近50年气候变化的分析预测,结合主要农作物重大害虫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进行的分析表明,未来气温和降水变化将使得我国部分重大农业害虫(图4)具有加重发生的趋势,将加重为害水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蔬菜和果树等主要农作物,对我国农业生产构成严重威胁。如东北、华北和西北气温升高、降水减少的地区,玉米蚜、大豆蚜、朱砂叶螨、豆黄蓟马、烟蓟马等刺吸式口器害虫的为害将可能加重,而东北、华北和西北气温升高、降水增加的少部分地区,有利于麦长管蚜、麦红吸浆虫、黏虫、亚洲玉米螟、栗灰螟、华北蝼蛄等的发生和为害;长江中下游气温升高、降水增加可加剧稻纵卷叶螟、褐飞虱、白背飞虱、禾谷缢管蚜、黏虫、大豆食心虫、棉红铃虫、绿盲蝽等害虫在水稻、小麦、大豆、棉花等作物上猖獗为害,类似的情况也可能出现在华南地区;西南大部分地区春、夏季变凉,成都、贵阳等降雨减少可使柑橘木虱、桃蚜等为害加重;重庆和昆明等降雨增加有利于水稻的稻瘿蚊、稻蓟马、二化螟、稻苞虫、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为害。

图4 我国部分重大农业害虫

A.麦长管蚜(图片来源:Chet Fukushima) B.棉铃虫幼虫(图片来源:孟玲)

(孟玲)

⑹ 全新世以来气候环境变化

根据西藏羊湖地区、青海阿拉克湖地区全新世以来蒿属(Artemisia)、藜科(Chenop-odiaceae)花粉百分含量,计算出蒿属/藜科(A/C)值,并绘制成A/C曲线。羊湖地区曲线可与新疆古里雅δ18O曲线对比,阿拉克湖地区曲线可与该地区磁化率曲线对比,也可与古里雅δ18O曲线对比。两地区A/C曲线反映出高原北部全新世以来4个温暖湿润的草原时期发生在11.10~8.03 kaB.P.,4.50~3.60 kaB.P.,1.97~1.36 kaB.P.和0.60~0.50 kaB.P.;3个干冷荒漠时期发生在8.03~4.50 kaB.P.,3.60~1.97 kaB.P.和1.36~0.60 kaB.P.。对羊湖地区与阿拉克湖地区4.50~3.60 kaB.P.,1.97~1.36 kaB.P.两个温暖湿润的草原时期进行对比发现,羊湖地区A/C值比阿拉克湖地区总体偏低,全新世以来高原北部干旱变化的趋势是由西向东推移,实际考察的结果也符合这一规律。

1.环境气候的指标以及本研究工作的思路

草本植物蒿属(Artemisia)、藜科(Chenopodiaceae)在近年来研究古环境、古气候的花粉百分比图式中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蒿属/藜科(A/C)值作为环境指标在许多研究成果中体现出来。其中,杨振京等(2002)认为高含量的蒿属花粉代表较温湿的高海拔地区的干草原,高含量的藜科花粉代表低海拔地区的荒漠;许清海等(2003)在研究全新世岱海盆地古气候时发现A/C值与降雨量在某些时段不一致;许清海等(2004)在研究孢粉记录的岱海盆地1.5 kaB.P.年以来气候变化时发现A/C值变化与降雨量一致;孙湘君等指出使用A/C值恢复古环境时,其前提条件是蒿属与藜科花粉之和必须占优势,起码超过花粉总数的一半,A/C值才有指示旱生植被的生态意义,但其他研究者没有强调这一点,李小强等(2003)在研究全新世黄土高原塬区植被特征时蒿属与藜科花粉的含量之和总体都低于50%,A/C值对环境仍有指示作用;钟巍等(2001)在研究塔里木盆地南缘尼雅河地区的饱粉与环境时,蒿属与藜科花粉的百分含量和为13.3%~47.7%,A/C值的高低变化反映了环境干湿的变化。韩家懋等(1991)认为磁化率可以作为气候变化的半定量指标,古土壤磁化率高;岳乐平等(1996)认为古土壤显示较强的剩余磁化强度的原因之一,是土壤化作用使磁性矿物浓集造成的,另一重要原因可能是土壤作用产生了磁赤铁矿。古土壤高磁化率值指示了温湿气候,黄土的低磁化率值指示了干冷的气候。

高原北部西段西藏羊湖(35°20′~35°30′N,84°30′~84°45′E)与东段青海阿拉克湖(35°33′~35°37′N,97°2′~97°11′E)以及羊湖西边新疆古里雅冰芯(35°17′N,81°29′E)为同一纬度区(图9-7)。通过:①羊湖地区全新世早期A/C 曲线与新疆古里雅冰芯δ18O曲线对比;②阿拉克湖地区全新世以来A/C曲线、磁化率曲线与古里雅冰芯δ18O曲线对比;③羊湖地区与阿拉克湖地区全新世以来东西方向A/C曲线对比,来探讨高原北部东西方向全新世以来的环境气候变化规律。在年代学方面,根据测定的已知年代数据对邻近深度的个别时代进行内插和外推,计算出A/C曲线几个标志点的年代。植被分类参考孙湘君(1994)的划分方案:荒漠区的A/C值在0.5 以下,荒漠草原约在0.5~1.2,草原区大于1.0。这里笔者取荒漠草原的A/C值在0.5~1.0之间,气候按干冷、温湿干冷、温湿分为3类。

图9-7 西藏羊湖、青海阿拉克湖与新疆古里雅位置图

2.全新世早期羊湖地区A/C曲线与古里雅冰芯δ18O曲线反映的气候环境对比

羊湖位于高原北缘的西段,全新世以来的蒿属、藜科花粉百分比数据及年代数据引自1∶25万羊湖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喻建新等(2004)、黄勇等(2004),这三者中数据不一致时以喻建新等(2004)数据为准,缺失的数据由笔者根据上述资料提供的花粉百分比图式换算得出,A/C值由笔者计算而来,个别年代数据由内插和外推计算出,从而构成羊湖地区全新世以来不同深度蒿属、藜科百分比、A/C值及年代表(表9-6)。从全新世

表9-6 羊湖地区A/C值及年代

续表

注:19BF以上为羊湖ZK1资料(羊湖西北岸边);22BF以下为羊湖IP16剖面(羊湖西岸向西4 km处)。

①:疏林草原(据乔木花粉量);②:荒漠(据A/C值)。早期A/C曲线与古里雅δ18O曲线对比图(图9-8)可以看出,羊湖地区13.10~8.30 kaB.P.气候演化的趋势是由干冷向温湿转化,14 kaB.P.的A/C值为0.17,为干冷气候;14~13.1 kaB.P.缺资料;13.10~11.65 kaB.P.的 A/C 值在0.03~0.56之间,为干冷荒漠时期;11.65~11.10 kaB.P.的A/C值在0.20~0.98之间,为温干荒漠草原;11.10~8.30 kaB.P.的 A/C 值总体升高,在0.58~1.22之间,为温湿草原时期,该时期的一个A/C峰值为1.22,按内插计算的年代约为9.91 kaB.P.左右,对应到古里雅冰芯δ18O曲线在10.4 kaB.P.。

图9-8 羊湖地区全新世早期A/C曲线与古里雅冰芯δ18O曲线对比

3.全新世以来阿拉克湖地区A/C曲线、磁化率曲线与古里雅冰芯δ18O曲线反映的气候环境对比

阿拉克湖地区位于高原北缘的东段,在高原两个较大的湖泊扎陵湖、鄂陵湖北边。两个剖面全新世以来的蒿属、藜科花粉百分比数据及年代数据来自1∶25万阿拉克湖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A/C值由笔者计算而来,从而构成阿拉克湖地区A/C值及年代表(表9-7)。

(1)早中全新世10~2 kaB.P.的气候环境变化

从阿拉克湖地区全新世10~2 kaB.P.的A/C曲线(根据表9-7绘制)、磁化率曲线与古里雅冰芯δ18O曲线的对比图(图9-9)可以看出,该地区9.50~8.03 kaB.P.为温湿草原时期,A/C值在0.38~0.73之间;8.03~4.50 kaB.P.之间为降温时期,气候环境由温干草原变为干冷草原,A/C值在0.65~0.08 之间;4.50~3.60 kaB.P.为气候突变期,在4.29 kaB.P.出现温湿草原,维持较短的时期就开始降温,到3.60 kaB.P.干冷荒漠出现,A/C值为0.08~1.42~0.07;3.60~3.36 kaB.P.为平稳的约200年的干冷荒漠期,沉积厚度相对较大,A/C值为0.07~0.15~0.10;3.36~2.50 kaB.P.总体为气候不稳定的干冷期,A/C值为0.10~0.46~0.05~0.36~0.20~0.29;2.50~2.00 kaB.P.为平稳的干冷荒漠时期。气候和环境在4.50~2.00 kaB.P.之间变化的周期约为200年。

表9-7 阿拉克湖地区A/C值及年代

注:F6~8以上为阿拉克湖东岸边(东岸向东3 km处);F4~1以下为阿拉克湖东北(东岸北偏东30°42 km巴隆乡处)。OSL:光释光测年。

图9-9 阿拉克湖地区全新世10~2 kaB.P.A/C曲线、磁化率曲线与古里雅δ18O曲线对比

(2)2 kaB.P.以来的气候环境变化

根据表9-7上半部的数据绘出2000年以来A/C曲线、磁化率曲线与古里雅δ18O曲线对比图(图9-10)。从图中可以看出,三者的曲线基本对应,A/C曲线反映出阿拉克湖地区1.97~1.36 kaB.P.为较长时间的温湿草原气候环境期;1.36~0.60 kaB.P.为比较平稳的干冷荒漠期;0.60~0.50 kaB.P.为温湿草原期。0.50 kaB.P.以来磁化率曲线反映出的是温湿草原期。

阿拉克湖地区全新世以来出现3个温湿草原气候环境期,分别为4.50~4.36 kaB.P.,1.97~1.36 kaB.P.和0.60~0.50 kaB.P.。在2000年以来的A/C曲线中,根据内插和外推的方法计算出215 cm深度A/C值为1.02的年代为1.97 kaB.P.,这个峰值对应到古里雅δ18O曲线的相应峰值的年代为1.94 kaB.P.,所以,这种方法在上下年代跨度不太大的情况下内插或外推的年代是可用的。

图9-10 阿拉克湖地区2000年以来A/C曲线、磁化率曲线与古里雅δ18O曲线对比

4.全新世以来羊湖地区与阿拉克湖地区A/C曲线反映的气候环境对比研究

根据表9-6下半部的数据绘出羊湖地区全新世以来A/C曲线,并与阿拉克湖地区全新世以来A/C曲线比较(图9-11)。通过对比可以看出:羊湖地区时间点A/C值要低于对应的阿拉克湖地区的A/C值,从时段对应上也可看出羊湖地区的A/C值要低于阿拉克湖地区(表9-8)。单项花粉含量的对比见图9-12。乔木含量的比较发现,羊湖地区11.22~6.15 kaB.P.曲线呈下降趋势,6.15 kaB.P.以后在10%左右,而阿拉克湖地区6.89~1.41 kaB.P.含量总体在20%以上,1.41 kaB.P.以后在30%以上。栎属(Quer-cus)花粉的变化规律同乔木的变化规律,即栎属花粉含量对整个乔木花粉的贡献较大。两种干旱指标麻黄属(ephedra)和藜科(Chenopodiaceae)的比较发现,羊湖地区麻黄属基本在5%~10%之间,而阿拉克湖地区逐渐降低;羊湖地区藜科花粉含量全新世以来一直很高,而阿拉克湖地区很低。湿度指标蒿属(Artemisia)在羊湖地区2.50 kaB.P.以后持续降低,而阿拉克湖地区的变化还呈小周期曲线波动。羊湖地区各种指标明显表现出3个周期,即12.20~9.55 kaB.P.,9.55~6.15 kaB.P.和6.15 kaB.P.至今,而阿拉克湖地区也具有3个周期,只是最近一个周期表现很明显为3.30 kaB.P.至今。

图9-11 羊湖地区与阿拉克湖地区全新世以来A/C曲线对比

表9-8 羊湖地区与阿拉克湖地区全新世以来同时间、同时段A/C值对比

∗2千年以来的A/C曲线;∗∗全新世早期到2千年以来的A/C曲线。

因此,可得出如下结论:全新世以来高原北部同时期西部干旱程度要高于东部,也就是说,全新世以来干旱是由西向东推移的。从西向东全新世的气候环境是:干旱荒漠-温干荒漠草原-温湿草原。

图9-12 羊湖地区与阿拉克湖地区全新世以来A/C曲线和单项孢粉百分含量对比

5.羊湖和阿拉克湖对青藏高原北部环境气候规律的反映

①西藏羊湖地区、阿拉克湖地区全新世以来蒿属(Artemisia)/藜科(Chenopodiace-ae)(A/C)值反映的古气候、古环境可以与新疆古里雅冰芯δ18O反映的气候环境很好地进行对比;②高原北部全新世以来11.10~8.03 kaB.P.,4.50~3.60 kaB.P.,1.97~1.36 kaB.P.和0.60~0.50 kaB.P.为4 个温暖湿润的草原时期;8.03~4.50 kaB.P.,3.60~1.97 kaB.P.和1.36~0.60 kaB.P.为3个干冷的荒漠时期;③羊湖地区与阿拉克湖地区4.50~3.60 kaB.P.和1.97~1.36 kaB.P.两个温暖湿润的草原时期对比发现,羊湖地区A/C值比阿拉克湖地区总体偏低,全新世以来高原北部干旱变化的趋势是由西向东推移。

值得强调的是,高原北部暖期始于11.10 kaB.P.,3.60 kaB.P.出现干冷荒漠,这一结论与何元庆(2003)得出的“全新世大暖期在我国西部地区大约开始于 11~10 kaB.P.,4~3 kaB.P.是全新世大暖期的结束阶段”的认识相吻合。

⑺ 气候变化的成因

目前关于引起气候变化的原因有几种说法,主要有两种说法:
1、大气候条件。我们都知道,目前,我们的地球正在逐渐变暖,而又科学家认为,这种变暖是地球自身调节的“规律”。在几万年乃至上亿年这个很长的时间尺度下,气候呈现一定的规律,尤其是气温呈现一定幅度的波动是正常的。而我们的地球目前正处于“增温期”。
2、人类活动导致气候变化。这个说法是被人们普遍认可的,而且也有一定的政治和文化意义。科学家从冰川中提取的远古气体分析得出,我们目前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浓度比远古时期提高了近60倍。而二氧化碳正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成员。所以,由于我们人类的活动,产生大量温室气体,而引起气候变化,可以说是一个主要原因。

⑻ 世界气候变化图

(1)根据图1中的气温线的走向分析,气温是波动上升的.根据图2中的线的走向分析,全球气候(温)处于波动变化中,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2)海平面升高的原因,主要是海水热膨胀,当海洋变暖时,海平面则升高.全球升温会引起地球南北两极的冰山融化,这也是造成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海平面上升的直接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淹没沿海低地(城市),②海水的对海岸的侵蚀加剧,③海水入侵使沿海地区土地(壤)盐碱化?程度加重,④加大了洪涝灾害对沿海的威胁,⑤风暴潮灾害加剧,⑥使沿海港口、航道的功能下降,⑦陆地污水排放受阻.故答案为:(1)波动上升?? ??? ?全球气候(温)处于波动变化中,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或温暖期较长,寒冷期偏短;湿润期与干旱期相互交替;新生代以湿润期为主.)???(2)全球气候变暖使①两极地区(及高山)冰川融化,②(表层)海水变热膨胀.环境问题:①淹没沿海低地(城市),②海水的对海岸的侵蚀加剧,③海水入侵使沿海地区土地(壤)盐碱化?程度加重,④加大了洪涝灾害对沿海的威胁,⑤风暴潮灾害加剧,⑥使沿海港口、航道的功能下降,⑦陆地污水排放受阻.

⑼ 什么是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即气候平均状态和离差(距平)两者中的一个或两个一起出现了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变化。

热点内容
能进地库的升顶福持房车 发布:2025-05-15 00:36:58 浏览:703
高尔夫汽车手动挡内饰 发布:2025-05-15 00:30:18 浏览:511
丰田路巡内饰改装 发布:2025-05-15 00:30:16 浏览:141
越野车4x4平方什么意思 发布:2025-05-15 00:29:27 浏览:806
山地越野车推荐 发布:2025-05-15 00:14:20 浏览:30
风骏越野性能 发布:2025-05-15 00:08:47 浏览:570
荣威商务车最新款 发布:2025-05-15 00:07:07 浏览:353
双龙老款越野 发布:2025-05-15 00:06:24 浏览:222
摩拜单车和ofo单车价格 发布:2025-05-15 00:04:02 浏览:239
什么是豪车标志 发布:2025-05-14 23:58:07 浏览: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