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限越野怎么漂移
❶ 汽车漂移一般是几档怎么漂
汽车漂移一般为2档,漂移过程简述如下:
1、在入弯前减速,速度要比正常过弯要低一些
2、入弯点要比正常过弯晚一些,档位减至2档,打方向入弯。
3、在临近弯心的地方猛然加油,后轮会在突然增加的扭矩下失去抓地力,产生向弯外侧的横向移动。感觉到车尾的横移后立即向横移的方向转动方向,速度要快。
4、根据车尾横移的幅度调整方向和油门,保持车辆漂移动态的平衡。这是最难的一点,漂移的角度,距离与方向的幅度有很大的关系,需要多体会,多练习。
5、接近出弯点的时稍收油门并且逐渐回正方向就可以令车恢复要正常状态。
(1)极限越野怎么漂移扩展阅读:
漂移技巧
一、令后轮打滑的方法
1、行驶中使后轮与地面间有负速度差(后轮速度相对低)
2、任何情况下使后轮与地面间有正速度差(后轮速度相对高)
3、行驶中减小后轮与地面之间的正压力。
二、保持前轮抓地的方法
1、行驶中不使前轮与地面间有很大的速度差
2、行驶中不使前轮与地面间正压力减少太多,最好就是可以增大正压力。这两项要同时满足才行。
❷ 赛车漂移原理是什么怎么才能成功漂移
一、漂移的产生的原理
后轮失去大部分(或者全部)抓地力,同时前轮要能保持抓地力(最多只能失去小部分,最好当然是获得额外的抓地力了),这时只要前轮有一定的横向力,就会产生漂移。
二、怎么才能成功漂移:
(1)在进入弯道前,保持足够的速度
(2)进入弯道前,轻点刹车,挂低档(使引擎空转,后轮失去抓地力),同时往弯道方向的反向打方向盘
(3)迅速往弯道方向打方向盘,踏刹车,同时注意用油门来调整平衡
(4)车尾随惯性甩出后,往行进线打方向盘(就是弯道的反向),踏油门,转速足够后,挂高档加速
(5)在要漂移出弯道前,松油门点刹车,控制路线
(6)滑出弯道后,踏油门,矫正方向,使车尽快和赛道平行。
三、拓展资料:
漂移是赛车术语,指让车头的指向与车身实际运动方向之间产生较大的夹角,使车身侧滑过弯的系列操作。又叫"侧滑"、"滑胎"或"甩尾"。通常相对于咬地过弯(Grip,一种维持车辆轮胎抓地力的过弯方式),漂移主要用在表演或是路况变化较大的赛车活动,其中又以越野拉力赛里应用频率较多,而其他竞速类的赛车则鲜少运用漂移技巧过弯。这主要原因是漂移虽然可以在过弯时保持较高的引擎转速,但由于在一般柏油路面上过弯时车速减损较多,再加上轮胎损耗较大,除非是特殊原因,车手并不会经常在竞赛过程中使用此技巧。
日本说法漂移是甩尾的一种.而甩尾并不全是漂移.日本人认为FR车型做出来的甩尾才叫漂移.例如FF的甩尾在日本叫动力滑胎4WD的车叫高速甩尾。
漂移产生的条件漂移产生的条件归咎到底就是一个:后轮失去大部分(或者全部)抓地力,同时前轮能保持抓地力(最多只能失去小部分,最好是获得额外的抓地力);这时只要前轮有一定的横向力,车就甩尾,即可产生漂移。
使相对静摩擦力转换为滑动摩擦力的时候就会产生漂移现象。对重心与滑动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的相对角度与距离及大小等因素的精确控制可使这种漂移的过程可控。
❸ 汽车怎样漂移
产生漂移的方法有:1.直路行驶中拉起手刹之后打方向
2. 转弯中拉手刹
3. 直路行驶中猛踩刹车后打方向
4. 转弯中猛踩刹车
5.功率足够大的后驱车(或前后轮驱动力分配比例趋向于后驱车的四驱车)
在速度不很高时猛踩油门并且打方向
其中3,4是利用重量转移(后轮重量转移到前轮上),是最少伤车的方法。
1,2只用于前驱车和拉力比赛用的四驱车,而且可免则免,除非你不怕弄坏车。
注意1和2,3和4分开,
是因为车的运动路线会有很大的不同。重要说明:漂移过弯和普通过弯一样,都有速度极限,而且漂移过弯的速度极限最多只可能比普通过弯高一点,在硬地上漂移过弯的速度极限比普通过弯还低!
至于最终能不能甩尾,跟轮胎与路面间的摩擦系数、车的速度、刹车力度、油门大小、前轮角度大小、车重分配、轮距轴距、悬挂软硬等多个因素有关。例如雨天、雪地上行车想甩尾很容易,想不甩尾反而难些;行车速度越高越容易甩尾(所以安全驾驶第一条就是不要开快车哦);打方向快,也容易甩尾(教我驾驶的师傅就叫我打方向盘不要太快哦);轮距轴距越小、车身越高,重量转移越厉害,越容易甩尾(也容易翻车!);前悬挂系统的防倾作用越弱,越容易甩尾。
有人提到多种漂移方式,实际上都在上面五种之内.
最大漂移角度
最大漂移角度——在漂移中途,车头指向与车身运动方向之间夹角如果大于这个角度,就必须要停车(不停的话就撞出去)。注意不包括漂移产生时。
后轮驱动车来说,因为前轮没有驱动力,不能产生高速空转向外滑,只是靠地面对前轮的侧向力控制车头运动。所以车头指向与车身运动方向之间的夹角最多只能和前轮最大摆角相等(不同的车前轮摆角不同,一般轿车的前轮摆角可以有30度左右),再大一点的话,除了停车再起步之外就没有任何方法恢复正确行驶。注意平常人提到的“大角度漂移”不是指车头指向与车身运动方向之间的夹角,而是附图红色标志出的角度,弯越急,显得角度越大。
后驱车也有前轮抓地力不够、转向不足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车头指向与车身运动方向之间的夹角同样不能超越最大漂移角度,否则也必须停车才能恢复正常行驶。
前驱车因为可以保持后轮的抓地力而加大油门让前轮向外滑,所以前驱车的最大漂移角度很大,可以接近90度。
四驱车因为前后轮都可以高速空转,加油时有前轮向外滑得更多的可能性(为什么?因为加油时重量转移到后轮,前轮与地面间摩擦力小)再加上前轮可以向外摆,那么四驱车的最大漂移角度就比后驱车大。
比较三种驱动形式的车,前驱车是最容易驾驶、最安全的。
出弯的时候就应该结束漂移了,结束方法与漂移过程中减小漂移角度的方法一样。当然是对于前驱车,~!
1.加油使车头向外滑动(因为除了漂移产生的时候,前驱车基本上是转向不足的)
2.通过前轮向外摆修正车头角度
3.也可以前轮向外摆之后放一点油门。
对于四驱车,2通常是必要的,3也很有效,1则不一定奏效。
对于后驱车,最主要靠2。视具体情况而定,车的重量分配、驱动力分配、之前漂移角度、路面状况等多种因素都有影响。
意整个漂移过程中(包括产生、中途、结束)车身都是在向外滑的,所以准备出弯的时候不要把车头指向路外侧,而是应该指向内一点,让车滑到路最外侧时横向速度刚好为零,这就是完美的出弯。看附图
开不同的车做漂移都要有一段适应过程,了解车的特性;在不同路面上也要有适应过程。在拉力赛中,因为每个弯的具体情况都是不知道的,即使在上一赛季已经跑过这赛段,路面也不会与以前相同。所以拉力赛中过弯都崇尚“慢进快出”的原则——进弯前速度慢一点,看清楚弯道之后就可以加大油门出弯。用这个原则过弯不但不会慢很多,而且安全性大大提高。
❹ 怎么漂移
我来把我这一年多来练习漂移的经验和知道的要领在这里系统的说一下。首先,我来说说为什么要漂移。
漂移不只是因为好看才发明的,而车辆在失控时的“漂移”现象,也只是能称为侧滑
而已,正如我经常提及的那句话,POWER IS NOTHING WITH OUT CONTROL。漂移也是如此。
只有你能随心所欲的控制了这个技术动作,那时才叫你会漂移,如若不然,只能说你是在练习漂移。而我自己目前,也只是练习漂移而已。那为什么要漂移呢?那就是另车更快的过弯的一种方法,当然,漂移也是一种特技动作,不可否认漂移的确从视觉上和感官上很有吸引力。
也有一种说法,说只有四个轮胎紧咬地面,靠走线位,切APEX,才是最快的过弯方法,漂移过弯比这种走线位的方法慢。其实未必,首先看是什么地面,如果是柏油路,速度非常快,一般走线位比较好,因为这样最安全,速度越快漂移越不好控制。其实只要是高速过弯轮胎多少都会产生漂移,甚至你察觉不到。
这就涉及一个轮胎与地面摩擦力的临界状态,什么是临界状态呢?经过实验。轮胎与地面保持滚动摩擦,也就是基本不打空转的时候摩擦力最大。当轮胎开始打空转,变成滑动摩擦时,摩擦力反而下降20%。所以,当轮胎保持在要滑,又没滑的时候,这就是摩擦力发挥到大极限的时候,ABS也就是根据这发明的。
所以,当你觉得你的轮胎还是紧咬地面时候,说明你还没有把轮胎的的摩擦力发挥到极限。当车漂移的时候,当然是已经超越了最大摩擦力,所以这时速度比咬地时快,如果你能很好的控制漂移的路线,用漂移走出线位来,当然比单纯的咬地要快。这还涉及一个角速度和线速度的问题,太深了就不提了。不过人家真正的高手可以确保用轮胎的临界状态去走线位,那真是最快,咱们普通人就先别要求那么多了。
再说说什么车可以练习漂移,重心高的车不行,比如越野车,SUV,这样的车最好别试,即使是后驱也别试,容易翻车。减震特别软的车,没改装的车不行。也是容易翻,还特别不好控制。还有就是特贵的车,不建议呵呵。撞了心疼。
说完了车,该说地面了,什么地面比较合适呢,本人觉得土路最好,其次是水路,沙石不太好,首先北京就没有沙子路,石头这玩意就算了,除非轮胎不想要了。如果你选择比较平整的柏油路也行,就是需要胆量和技术好一点,因为柏油路需要比较高的速度才行。
对轮胎的磨损也最大。雪路比较特殊,其实雪路我认为是最好玩,难度也比较大的。因为要想漂起来,雪路最容易。最后说说什么车比较适合练习漂移。首选当然是后驱,如果您拥有一台高性能的后驱车,又对漂移有兴趣,那么我恭喜您,这是最好的选择。您也不需要考虑惯性漂移,您只要练会POWERSLIP就够厉害的了,方法N简单,入弯,减档,弯中前段猛加油,产生OVERSTEER(转向过度)后控制方向。
绝对够潇洒。如果您有台比如WRX一般的或者EVO一样的四驱车,那么漂移的方法和前驱基本相同,直接参考前驱就差不多了,其实有的四驱系统和后驱十分相似,是偏向后驱的,可以做和后驱基本一样的动作,这里就不说了,前面都是废话,现在就说前驱吧。
前驱要想做漂移没有足够的速度是不行的,所以比较费劲。首先从拉手刹方法说起,手刹这玩意我现在已经很少用了,用的时候也很小心,主要是因为用手刹不但是笨方法,而且占了一只手,只留一个手扶方向盘。很危险,我那次撞到了弯外的台阶上,就是因为只有一只手扶着方向盘。结果坏了左前避震,左前左后两条轮胎
前保险杠也牺牲了。继续说别的方法,重量转移法。也可以叫负重转移啦,也就是之前我提过的弯前制动和弯内制动法。当你高速入弯之前,车的重量是几乎平均分配在四个轮子的,所以,当你在入弯时,大力踩下刹车。这时车身由于惯性,把部分负重转移到两个前轮,后轮这时的负重就相当的小,摩擦力自然也小了,这时猛打方向,车尾就会甩起来。其实所说的弯中弯前收油门,道理和这两个一样,都是靠前轮增加负重后轮减小负重。
然后我再说说惯性漂移,这里也直接引用我以前写的--这里补充一点,开始向右打的原因也和负重有关,目的就是给右前轮增加负重,然后靠惯性,让车身以右前轮为基准旋转。
一般柏油路使用惯性漂移比较吓人,我问看我漂移的的朋友什么感觉,人家说反正比较可怕,车身突然扭过去,四个轮子一起冒烟,横着滑过去。最后,给大家说说雪地漂移,雪地可以说是练习漂移的最有意思的地方,因为即使是前驱,也可以轻易做出和后驱一样的感觉来。
而且用之前的笨方法就是拉手刹最好玩。入弯,打方向的瞬间,或刚打方向就马上拉手刹,尾部侧滑,松开手刹控制方向,要领是让车平稳的过弯,回轮的时候速度要稳,不能太快。试几次我相信有心的朋友就能练好,那种过90度弯,过弯时车头直指弯心,你必须看着侧面车窗控制方向的感觉绝对爽:)不过我也付出过代价,速度太快,横着滑到弯外,撞上台阶,最后造成后桥变形,不得不花银子换新的。
(选读篇)最最后,给大家说说最高级的漂移方法。这些都是我基本没在生活中试过的。方法一scandinavianflick参赛车都是没有ABS的。刹车一脚就可以抱死,选手在一般是土路上,反正不是柏油路,高速冲入弯内,根据经验判断切弯的路线,然后一次性把轮子抱死,这时抱死的前轮基本没有导向力,所以无论你怎么打都不会改变车的方向。
然后这是开始打轮,比如是朝右,打到一定程度时也基本滑到了要入弯的地方,迅速松开刹车,这时由于前轮胎突然恢复导向力,迅速把车身拉向右侧,车身高速向右侧旋转,产生漂移,说起来复杂。做起来并不复杂。但是要想掌握好时机,和前后的速度。真不是简单的事。我只在雪地上试过,因为轿车有ABS不能锁死,所以只有雪地和没ABS时比较相象>。
方法二连续漂移法,其实我觉得更应该叫S弯漂移法。道理和前面的基本一样,其实是上面的方法的延伸。熟悉比赛的朋友都知道该如何过S弯吧。就是切两个连续弯的APEX,尽量走直线,这样速度最快,但如果是土路,雪路,弯度大,肯定会产生漂移,怎么办呢,这个方法就是来解决这个问题的。
如果你觉得,完成第一个漂移后紧接着打反方向,去做另一个漂移,那就错了,有两点你没考虑到,第一,S弯一般比较急,没时间等车身慢慢的去旋转回来,第二,干打方向只是单纯的等车转过来,你没办法决定车什么时候转过来,这时你就错过了第二个漂移的切入点。
好了,这个方法就是来对付这个问题的。假设一个土路S弯,先右转,紧跟着左转,高速入弯,先让车产生向右的漂移,如果弯很窄就需要用走惯性漂移的路线,先往左打,然后猛的朝右打,这时车开始入第一个右弯,当漂移到一定位置时,这时车身已经有点转向过度了,然后保持大油门(关键),把前轮猛的打向左边,别以为这时车会马上左转,绝对不会,当你保持大油门时,前轮驱动力过大,打滑后导向力同样很小,跟上面一样,这时车身只会很慢的旋转,这时是最奇怪的时候,因为车正在朝右漂移,但轮子朝左,而且车身几乎没改变方向。
哈哈这时已经漂到第二个弯了,需要左转了,当你到达第二个切弯点时,迅速减小油门(关键),这时原来已经打好方向的朝左的前轮迅速获得导向力,快速的带着车身朝左旋转。开始进行第二个漂移,这样就成果的完成了连续漂移过S弯。整个动作是由两个漂移甚至是惯性漂移完成的。神奇吧,嘿嘿,快找个游戏试试吧,生活中我看咱们就算了吧。
说了一大堆,好累,希望大家研究的同时,也注意安全,多思考,开始同学习。要多用脑啦,千万别光是傻做哦。
补充一点,关于HEELANDTOE趾跟动作,想流畅的过弯,不会这个动作是不行的,懂的朋友我就不说了,给不懂的朋友说两句,就是入弯前要换档,换底档,但高速入低档变速箱里齿轮的速度就会不匹配,生挂就会拽车,也废离合器片,就需要哄油门提高另一端的齿轮速度。但入弯前又要减速,所以右脚就忙不过来,就需要这个动作,用脚尖踩刹车,脚跟哄油门,一次到位,挂档,入弯。
我是采用TOEANDTOE用前脚掌左侧和右侧同时控制刹车和油门。根据你的踏板位置和习惯来决定。其实前驱过弯还有一种左脚制动技术,太深太深,这里讲漂移就不多说了。
汽车产生漂移的原理
归咎到底就是一种:后轮失去大部分(或者全部)抓地力,同时前轮要能保持抓地力(最多只能失去小部分,最好当然是获得额外的抓地力了),这时只要前轮有一定的横向力,车就甩尾,便会产生漂移。
令后轮失去抓地力的方法:
1.行驶中使后轮与地面间有负速度差(后轮速度相对低)
2.任何情况下使后轮与地面间有正速度差(后轮速度相对高)
3.行驶中减小后轮与地面之间的正压力。
这三项里面只要满足一项就够
实际上1,2都是减小摩擦系数的方法,将它们分开,是因为应用方法不同。
保持前轮抓地力的方法:
1.行驶中不使前轮与地面间有很大的速度差
2.行驶中不使前轮与地面间正压力减少太多,最好就是可以增大正压力。这两项要同时满足才行。
实际操作里面,拉手刹就一定同时满足行驶中使后轮与地面间有负速度差(后轮速度相对低) 行驶中不使前轮与地面间有很大的速度差 ;
漂移初状态的简单操作:
产生漂移的方法有:
1.直路行驶中拉起手刹之后打方向
2. 转弯中拉手刹
3. 直路行驶中猛踩刹车后打方向
4. 转弯中猛踩刹车
5.功率足够大的后驱车(或前后轮驱动力分配比例趋向于后驱车的四驱车)在速度不很高时猛踩油门并且打方向
其中3,4是利用重量转移(后轮重量转移到前轮上),是最少伤车的方法。
1,2只用于前驱车和拉力比赛用的四驱车,而且可免则免,除非你不怕弄坏车。
注意1和2,3和4分开,
是因为车的运动路线会有很大的不同。重要说明:漂移过弯和普通过弯一样,都有速度极限,而且漂移过弯的速度极限最多只可能比普通过弯高一点,在硬地上漂移过弯的速度极限比普通过弯还低!
至于最终能不能甩尾,跟轮胎与路面间的摩擦系数、车的速度、刹车力度、油门大小、前轮角度大小、车重分配、轮距轴距、悬挂软硬等多个因素有关。例如雨天、雪地上行车想甩尾很容易,想不甩尾反而难些;行车速度越高越容易甩尾(所以安全驾驶第一条就是不要开快车哦);打方向快,也容易甩尾(教我驾驶的师傅就叫我打方向盘不要太快哦);轮距轴距越小、车身越高,重量转移越厉害,越容易甩尾(也容易翻车!);前悬挂系统的防倾作用越弱,越容易甩尾。
有人提到多种漂移方式,实际上都在上面五种之内。
甩尾中的控制:
如果是用手刹产生漂移的,那么当车旋转到你所希望的角度后,就应该放开手刹了。
漂移的中途的任务就是要调整车身姿势。因为路面凹凸、路线弯曲程度、汽车的过弯特性等因素是会经常变化的。所以车手经常要控制方向盘、油门、刹车、甚至离合器(不推荐),以让汽车按照车手所希望的路线行驶。
先说明一点原理:要让车轮滑动距离长,就应尽量减小车轮与地面间的摩擦力;要让车轮少滑动,就应尽量增大摩擦力。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前面说过,一个是让车轮太快或太慢地转动,一个是减小车轮与地面间正压力;增大摩擦力的方法就是相反了。
其中,让车轮太慢转动的方法即是踩脚刹或者拉手刹了(再强调一次:脚刹是作用于四个车轮,手刹是作用于后轮的。不管是否有手刹作用于其他车轮的车,我所知道的有手刹的赛车全都是我所说的情况)
踩脚刹:四个车轮都会减速,最终是前轮失去较多摩擦力还是后轮失去较多摩擦力不能一概而论。
拉手刹:前轮不会失去摩擦力而后轮就失去大量摩擦力,所以就容易产生转向过度了。因为无论脚刹、手刹都有减速的作用,所以车很快就会停止侧滑。
汽车产生漂移的原理
归咎到底就是一种:后轮失去大部分(或者全部)抓地力,同时前轮要能保持抓地力(最多只能失去小部分,最好当然是获得额外的抓地力了),这时只要前轮有一定的横向力,车就甩尾,便会产生漂移。
令后轮失去抓地力的方法:
1.行驶中使后轮与地面间有负速度差(后轮速度相对低)
2.任何情况下使后轮与地面间有正速度差(后轮速度相对高)
3.行驶中减小后轮与地面之间的正压力。
这三项里面只要满足一项就够
实际上1,2都是减小摩擦系数的方法,将它们分开,是因为应用方法不同。
保持前轮抓地力的方法:
1.行驶中不使前轮与地面间有很大的速度差
2.行驶中不使前轮与地面间正压力减少太多,最好就是可以增大正压力。这两项要同时满足才行。
实际操作里面,拉手刹就一定同时满足行驶中使后轮与地面间有负速度差(后轮速度相对低) 行驶中不使前轮与地面间有很大的速度差 ;
漂移初状态的简单操作:
产生漂移的方法有:
1.直路行驶中拉起手刹之后打方向
2. 转弯中拉手刹
3. 直路行驶中猛踩刹车后打方向
4. 转弯中猛踩刹车
5.功率足够大的后驱车(或前后轮驱动力分配比例趋向于后驱车的四驱车)在速度不很高时猛踩油门并且打方向
其中3,4是利用重量转移(后轮重量转移到前轮上),是最少伤车的方法。
1,2只用于前驱车和拉力比赛用的四驱车,而且可免则免,除非你不怕弄坏车。
注意1和2,3和4分开,
是因为车的运动路线会有很大的不同。重要说明:漂移过弯和普通过弯一样,都有速度极限,而且漂移过弯的速度极限最多只可能比普通过弯高一点,在硬地上漂移过弯的速度极限比普通过弯还低!
至于最终能不能甩尾,跟轮胎与路面间的摩擦系数、车的速度、刹车力度、油门大小、前轮角度大小、车重分配、轮距轴距、悬挂软硬等多个因素有关。例如雨天、雪地上行车想甩尾很容易,想不甩尾反而难些;行车速度越高越容易甩尾(所以安全驾驶第一条就是不要开快车哦);打方向快,也容易甩尾(教我驾驶的师傅就叫我打方向盘不要太快哦);轮距轴距越小、车身越高,重量转移越厉害,越容易甩尾(也容易翻车!);前悬挂系统的防倾作用越弱,越容易甩尾。
有人提到多种漂移方式,实际上都在上面五种之内。
甩尾中的控制:
如果是用手刹产生漂移的,那么当车旋转到你所希望的角度后,就应该放开手刹了。
漂移的中途的任务就是要调整车身姿势。因为路面凹凸、路线弯曲程度、汽车的过弯特性等因素是会经常变化的。所以车手经常要控制方向盘、油门、刹车、甚至离合器(不推荐),以让汽车按照车手所希望的路线行驶。
先说明一点原理:要让车轮滑动距离长,就应尽量减小车轮与地面间的摩擦力;要让车轮少滑动,就应尽量增大摩擦力。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前面说过,一个是让车轮太快或太慢地转动,一个是减小车轮与地面间正压力;增大摩擦力的方法就是相反了。
其中,让车轮太慢转动的方法即是踩脚刹或者拉手刹了(再强调一次:脚刹是作用于四个车轮,手刹是作用于后轮的。不管是否有手刹作用于其他车轮的车,我所知道的有手刹的赛车全都是我所说的情况)
踩脚刹:四个车轮都会减速,最终是前轮失去较多摩擦力还是后轮失去较多摩擦力不能一概而论。
拉手刹:前轮不会失去摩擦力而后轮就失去大量摩擦力,所以就容易产生转向过度了。因为无论脚刹、手刹都有减速的作用,所以车很快就会停止侧滑。
真正的漂移:
而如果想车轮长距离侧滑,唯一的方法就是让驱动轮高速空转,必须要装有LSD的、功率足够大的车才可以这样做。为什么要有LSD呢?因为车漂移时车身会倾斜,外侧车轮对地面的压力大,内侧的车轮压力小。没有LSD的车会出现内侧驱动轮空转,外侧驱动轮转得很慢的情况。这个转得慢的车轮与地面间摩擦力大,车的侧滑就会很快停止。
车分为前驱、后驱、四驱,没有驱动力的车轮是不可能高速空转的。那么前驱车的后轮就不能做长距离的侧滑,如果驱动轮(即是前轮)高速空转,侧滑比后轮多,漂移角度就减小,所以前驱车是不能做长距离漂移的。四驱的车很显然是可以的。后驱车呢?后驱车前轮没有驱动力,但前轮可以向车身滑动的方向摆一个角度,所以后驱车也可以作长距离漂移。
侧滑距离与侧滑开始前的速度有关,通常会越滑越慢,最后还是停下来,但如果场地允许、控制得好,理论上可以做无限长的侧滑。因为打滑的车轮仍有一定的加速所用,而侧滑的轮胎也受到地面的阻力,当这两个作用平衡时,车的速度就不会降低了。例如 Doughnut(原地转圈)就是无限长漂移中的一种,当然也可以做出转弯半径较大的无限长漂移。
上面说的都是控制驱动轮侧滑长度的方法。知道这些原理之后,再说--
调整车身姿势用到的方法:
1.控制前轮的角度,不能太大或太小,特别是对于后驱车
2.调节油门、刹车,令车有加速或减速的趋势,就产生重量转移,通过重量转移控制车头向外滑更多还是车尾向外滑更多
3.利用手刹再次产生转向过度。
注意:2中,后驱车(或动力分配比趋向于后驱的四驱车)加油所产生的效果不一定是加速,如果加油太猛,就有可能因为后轮转速太高而减小摩擦力,车尾向外滑得更多。
重要讲解:
最大漂移角度 :
最大漂移角度--在漂移中途,车头指向与车身运动方向之间夹角如果大于这个角度,就必须要停车(不停的话就撞出去)。注意不包括漂移产生时。
后轮驱动车来说,因为前轮没有驱动力,不能产生高速空转向外滑,只是*地面对前轮的侧向力控制车头运动。所以车头指向与车身运动方向之间的夹角最多只能和前轮最大摆角相等(不同的车前轮摆角不同,一般轿车的前轮摆角可以有30度左右),再大一点的话,除了停车再起步之外就没有任何方法恢复正确行驶。注意平常人提到的“大角度漂移”不是指车头指向与车身运动方向之间的夹角,而是附图红色标志出的角度,弯越急,显得角度越大。
后驱车也有前轮抓地力不够、转向不足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车头指向与车身运动方向之间的夹角同样不能超越最大漂移角度,否则也必须停车才能恢复正常行驶。
前驱车因为可以保持后轮的抓地力而加大油门让前轮向外滑,所以前驱车的最大漂移角度很大,可以接近90度。
四驱车因为前后轮都可以高速空转,加油时有前轮向外滑得更多的可能性(为什么?因为加油时重量转移到后轮,前轮与地面间摩擦力小)再加上前轮可以向外摆,那么四驱车的最大漂移角度就比后驱车大。( DRIIFT : 反对意见出现,后驱车在完整的车架SET UP 下漂移角度比4WD大.)
比较三种驱动形式的车,前驱车是最容易驾驶、最安全的。(DRIIFT: 反对意见出现 ,呵呵我觉得FR最好开,停车的时候真是"感觉好极了")
漂移的出弯:
出弯的时候就应该结束漂移了,结束方法与漂移过程中减小漂移角度的方法一样。
对于前驱车,
1.加油使车头向外滑动(因为除了漂移产生的时候,前驱车基本上是转向不足的)
2.通过前轮向外摆修正车头角度
3.也可以前轮向外摆之后放一点油门。
对于四驱车,2通常是必要的,3也很有效,1则不一定奏效。
对于后驱车,最主要*2。视具体情况而定,车的重量分配、驱动力分配、之前漂移角度、路面状况等多种因素都有影响。
注意整个漂移过程中(包括产生、中途、结束)车身都是在向外滑的,所以准备出弯的时候不要把车头指向路外侧,而是应该指向内一点,让车滑到路最外侧时横向速度刚好为零,这就是完美的出弯。
后记:
开不同的车做漂移都要有一段适应过程,了解车的特性;在不同路面上也要有适应过程。在拉力赛中,因为每个弯的具体情况都是不知道的,即使在上一赛季已经跑过这赛段,路面也不会与以前相同。所以拉力赛中过弯都崇尚“慢进快出”的原则--进弯前速度慢一点,看清楚弯道之后就可以加大油门出弯。用这个原则过弯不但不会慢很多,而且安全性大大提高。
❺ 汽车漂移的具体操作要领是什么
1.漂移原理:
漂移到底是起源于日本还是其他国家,至今没有定论,宽泛意义上的漂移是指让车头的指向与车身实际运动方向之间产生较大的夹角,使车身侧滑过弯的系列操作。漂移时车辆的后轮会失去抓地力,失去抓地力的形式有两种,一是后轮抱死,二是后轮空转(一般情况下:后驱用动力,前驱用手刹,专业的漂移车手也经常会运用手刹在侧滑的过程中来纠正车身侧滑的角度) 。这两种方法都对车都有非常大的损害,所以漂移车都要经过专业级的改装。今天我们找的是一款后驱车,所以主要运用后轮空转进行漂移。
2.登车之后务必先系好安全带:赛车的安全带与普通家用车的安全带不同,赛车安全带一般有两种:第一种是四点式,第二种是五点式,一般家用的轿车都是三点式,赛车对安全系数要求的很高所以采用四点式或五点式安全带,这两种会把赛车手牢牢的固定在赛车座椅上,如果赛车发生意外,可以尽大可能的保护车手免受伤害。
3.操作:
第一步:打满方向,踩住离合器,挂入1挡。
第二步:踩油门,轰油门让发动机达到一定的转速(转速越高,轮胎越容易迅速打滑,一般要高于5000转,因为松离合的瞬间转速会迅速掉落,为了保证后轮持续打滑,高转速是为了提供足够的扭力)。
第三步:弹离合(松手刹后,迅速抬起离合器,抬起的时候切记要快,否则一些马力较小的车很容易产生推头现象而增大回转半径,增加控制难度。)方向盘保持打满,持续给油、保持发动机转速。
❻ 请问汽车漂移怎么操作我说的是真正的汽车,不是游戏
漂移的产生有以下几种方法:
1.在直路行驶过程中拉起手刹之后打方向盘
2. 在弯道中进行转弯时拉手刹
3.在 直路行驶过程中猛踩刹车后打方向
4. 在弯道中进行转弯时猛踩刹车
5.功率足够大的后驱车(或前后轮驱动力分配比例趋向于后驱车的四驱车)在速度不很高时猛踩油门并且打方向。
注意:飘移是一项具有很大危险性的动作,进行漂移操作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保护好自己的生命财产安全,提前做好防范措施。
(6)极限越野怎么漂移扩展阅读:
漂移
漂移是一种驾驶技巧,又称“甩尾”,车手以过度转向的方式令车子侧滑行走。通常相对于咬地过弯(Grip,一种维持车辆轮胎抓地力,即不超出后轮侧偏角的过弯方式)。漂移主要用在表演或是路况变化较大的赛车活动,其中因路面摩擦特性,在越野拉力赛里应用频率较多,而其他竞速类的赛车则鲜少运用漂移技巧过弯,因为在一般柏油路面上漂移过弯时车速减损较多,再加上轮胎损耗较大,除非是特殊原因,车手并不会经常在竞赛过程中使用此技巧。
❼ 怎么漂移
漂移产生的条件归咎到底就是一个:后轮失去大部分(或者全部)抓地力,同时前轮能保持抓地力(最多只能失去小部分,最好是获得额外的抓地力);这时只要前轮有一定的横向力,车就甩尾,即可产生漂移。
产生漂移的方法有:
1.直路行驶中拉起手刹之后打方向
2. 转弯中拉手刹
3. 直路行驶中猛踩刹车后打方向
4. 转弯中猛踩刹车
5.功率足够大的后驱车(或前后轮驱动力分配比例趋向于后驱车的四驱车)在速度不很高时猛踩油门并且打方向。
其中3,4是利用重量转移(后轮重量转移到前轮上),是最少伤车的方法。1,2只用于前驱车和拉力比赛用的四驱车,而且可免则免,除非你不怕弄坏车。注意1和2,3和4分开,是因为车的运动路线会有很大的不同。
重要说明:漂移过弯和普通过弯一样,都有速度极限,而且漂移过弯的速度极限最多只可能比普通过弯高一点,在硬地上漂移过弯的速度极限比普通过弯还低。
漂移是一种极具观赏性的驾驶方式,另外在拉力赛中也是一项常用的技术。这两年漂移在国内很热门,尤其是很多年轻的驾驶者都喜欢,但是我也听说过因为方法不当而造成事故。
❽ 汽车漂移怎么做到
漂移的产生
如果要尝试——1.只在宽敞的场地上练习;2.硬地上尽量不用未改装的轿车,绝对不用面包车、吉普车等车身高的车尝试,越野吉普只可以在平坦的砂石泥土路面上尝试;3.绝对不在凹凸不平的路面尝试;4.从低速做起;5.驾驶前务必先扣好安全带,驾驶座头枕高度与头顶相平。一点说明:轮胎与路面之间摩擦系数越大,越难漂移,而且翻车机
漂移的定义就是车头的指向与车身实际运动方向之间有一个教大的夹角(肉眼就能辨认出来的),为分析方便,把漂移分开三个阶段:产生、中途、结束。
漂移的产生的原理归咎到底就是一种:后轮失去大部分(或者全部)抓地力,同时前轮要能保持抓地力(最多只能失去小部分,最好当然是获得额外的抓地力了),这时只要前轮有一定的横向力,车就甩尾,即产生漂移。
令后轮失去抓地力的方法:A1、行驶中使后轮与地面间有负速度差(后轮速度相对低);A2、任何情况下使后轮与地面间有正速度差(后轮速度相对高);A3、行驶中减小后轮与地面之间的正压力。这三项里面只要满足一项就够。实际上A1、A2都是减小摩擦系数的方法,将它们分开,是因为应用方法不同。
保持前轮抓地力的方法:B1、行驶中不使前轮与地面间有很大的速度差;B2、行驶中不使前轮与地面间正压力减少太多,最好就是可以增大正压力。这两项要同时满足才行。
实际操作里面,拉手刹就一定同时满足A1、B;猛踩刹车,就满足A1、A3、B2,不一定满足B1;功率足够大的后驱车在速度不很高时猛踩油门就可能满足A2、B。
说到最白了,产生漂移的方法有:C1、直路行驶中拉起手刹之后打方向;C2、转弯中拉手刹;C3、直路行驶中猛踩刹车后打方向;C4、转弯中猛踩刹车;C5、功率足够大的后驱车(或前后轮驱动力分配比例趋向于后驱车的四驱车)在速度不很高时猛踩油门并且打方向。
其中C3、C4是利用重量转移(后轮重量转移到前轮上),是最少伤车的方法。C1、C2只用于前驱车和拉力比赛用的四驱车,而且可免则免,除非你不怕弄坏车。
注意C1和C2,C3和C4分开,是因为车的运动路线会有很大的不同。重要说明:漂移过弯和普通过弯一样,都有速度极限,而且漂移过弯的速度极限最多只可能比普通过弯高一点,在沥青地上漂移过弯的速度极限比普通过弯还低!
至于最终能不能甩尾,跟轮胎与路面间的摩擦系数、车的速度、刹车力度、油门大小、前轮角度大小、车重分配、轮距轴距、悬挂软硬等多个因素有关。例如雨天、雪地上行车想甩尾很容易,想不甩尾反而难些;行车速度越高越容易甩;打方向快,也容易甩尾;轮距轴距越小、车身越高,重量转移越厉害,越容易甩尾(也容易翻车!);前悬挂系统的防倾作用越弱,越容易甩尾。
有人提到多种漂移方式,实际上都在上面五种之内。包括我刚开始描述的先向右拐,再猛向左转的漂移方式。这是一种增加重量转移的方法,例如在他的情况里是为了进一步增加右前轮正压力。为什么这样能进一步增加右前轮压力?去复习一下重量转移啦。而又为什么要增加右前轮压力呢?因为利用C3或C4方式产生漂移时外侧前轮的压力是四个车轮中最大的,扮演最重要的角色,进一步增大它的压力,就可以使车身旋转得更快。
最高级的漂移产生方法 Scandinavian Flick
是一种拉力赛里面用到的特殊动作,也有人称其为Penlum Turn。如果我没记错,那是由拉力车手 Carlo Sainz 创始的。
假设将要进入一个比较急的右弯。D1、如果从之前的弯出来后你的位置就在左侧,那么就直行,如果位置不是在左侧,那么不要马上靠向左,而是方向偏左一点行驶。D2、保证车行驶方向稳定、正确,把刹车踩到底,四个车轮很快就被抱死,车就会按原来的方向一直滑下去。D3、在将要进弯的地方,方向盘向右打一定角度。抱死的前轮的导向作用是很小的,车头不会很快向右偏。D4、到了该进弯的地方,迅速放开刹车。这样车头就会猛向右拉,车身旋转速度极快。
前面说的D1、D2是化简了的准备动作,做起来容易得多。完整的准备动作看起来不可思议——要让车身向前滑行的时候车头是指向左的!要产生这样的滑行,方法是先向右打一点方向,再向左打一点方向。因为车的运动从向右变为向左,中间必然有一个向前的时刻,就是在这个时刻马上把刹车踩到底,车身就向前滑了。又因为这个时刻到来时车头的指向一定是向左了,所以就产生了车身向前滑行、车头指向左的动作。
这个起始过程只在不足一秒的时间内完成,因为路面是很窄的,不容许大的左右偏移,所以这样的动作是一个危险的高难度动作。注意这里又是一个漂移哦!即是说完整的Scandinavian
Flick是两个漂移的组合。这个完整动作不推荐在现实中尝试!
Scandinavian
Flick在拉力赛里面泥土、砂石、雪地上使用时具有很好的减少转向不足(即是前轮向外滑)的作用。比起普通的方法,这方法有两点优势:一、进弯之前,前轮向右摆了一定角度,那么两个前轮的左前方积聚起更多的泥土砂石或雪,增大了前轮的向右推力;二、进弯前前轮已经摆了一个角度,与进弯时才打方向盘让前轮慢慢摆方向相比较,可更快地产生大的向右推力,这时候车身仍然处于路面最外侧——最理想的进弯位置,其中第二点优势也适用于硬地上产生甩尾。
Scandinavian Flick作用不但是减小转向不足。进弯之前的抱死车轮的刹车方法还有更高的刹车效率。注意这里说的是泥土、砂石、雪地上的。抱死的车轮可以从路面上刮起泥土、砂石、雪,在车轮前垒起来,可以产生更大的阻力。绝大多数人不能接受抱死车轮的刹车方法,因为这与轿车里提倡使用的ABS(防抱死刹车系统)背道而驰。如果你不相信抱死车轮也有好处,或者只相信泥土、砂石的作用而不相信雪也有这个作用的话,我也没有办法,我不会再给解释的。
因为拉力赛车的一些动作里面要求车轮能抱死,而且能迅速抱死,所以拉力赛车绝对不装ABS,而且刹车碟的直径是加大的,刹车的最大力度比公路版本大很多。
但这样的刹车方法只有赛车高手才会使用。因为抱死的车轮在硬地上几乎没有导向作用,在松散路面上的导向作用也很小,所以车身重心的运动方向将从起始的时刻大致保持到放开刹车的时刻,而且滑动过程中还有车身旋转的可能。这刹车动作起始前的准备、何时放开刹车、放开刹车时前轮的方向都极为重要,过程中也需要好的控制。所以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ABS是救命草。刹车技术无论在什么赛车中都占有极重要地位,也是很难精通的。
❾ 极限竞速5怎么漂移,为什么过弯按着油门一刹车就减速
把辅助模式关掉。刹车手动,换挡的话第一次尝试建议保持自动辅助,其他的吧辅助都关了,辅助关了好友额外的奖励的。不然很难漂移的 ,车子的属性也很重要 ,重量,加速度,刹车 等,都影响到车子的摆尾能力的。
❿ 如何漂移漂移过弯真的快么山路是选择漂移快还是减速快
"漂移"
"漂移"一词一般是指汽车打侧车身过弯的动作,但其实漂移的方法是因车而异的,以下就是一些常见的漂移方法:手掣旋转,这是池谷曾经苦练的招式,其原理就是以Hand Brake煞车,锁死后轮使之失去抓地力而作圆周运动,由于车辆是在一瞬间急 煞,因此车身摆动幅度很大,所以这种漂移是很好看的,不过只是仅此而已...因车辆在出弯时需要重新加速,往往得不偿失...不过这种初级的漂移总比拓海的漂移易控制和安全.
Power Drift
Power Drift是指转弯时踏尽油门,以强大的动力强迫驱动轮空 转,使其失去抓地力,而以离心力做出漂移的动作,在出弯时松油门就可使轮胎回复抓地力. 要做到Power Drift必须要有强大的驱动力,因此4WD是最适合做Power Drift的. (须藤京一和岩城清次所用的过弯方法便是Power Drift),FR也可以做Power Drift,但必须要有足够的马力,像86这些车就不行了.
Brake Drift
Brake Drift就是拓海常用的煞车漂移技术,原理其实和Power Drift差不多,就是以煞车使重心移前,同时锁死后轮使其失去抓地力,但Brake Drift的 掌握则比较难,因为煞车的控制要掌握得很好,否则会导致转向不足而出意外...其实若漂移掌握得好,在多弯的山路是有可能比较快,但只限于阁下有拓海般的技术及 高桥凉介般有钱,因为漂移得太多只会造成轮胎的损耗,不但减 慢车速,也要经常换胎...
UNDER
即Understeering或Understeer,简称Under,中文译作 "转向不足".意思即是指前轮先于后轮失却循迹性, 结果前轮的弧度比后轮大.感觉上车头好像被推向 外,如果转向不足时再踏油门,会令重心移向车尾,加 深转向不足的程度.要纠正转向不足,可透过调节油 门和煞车,令重心移向车头,加强前轮的循迹性.影响 转向特性的最大因素是车身重量分布,驱动方式和 悬挂系统的设计.此外,改动前后避震的硬度和车胎 气压也能将特性调节.
ABS
ABS,全写Anti-skid Braking System.没有装置ABS的旧款汽车,煞车时 车胎会立即被锁紧,汽车便会因此而减速.可是汽车在高速行驶时,即 使煞车,汽车也不会立刻停下来.当踏下煞车掣的一刹那,车胎会被锁 死,不能转动,但过剩的冲力会令汽车滑行,车胎失却循迹性,汽车便会 失控,容易造成意外.装置了ABS煞车系统的汽车,煞车时车胎不会一 下子被锁死,相反,煞车碟会一下接著一下的,有节奏地钳著车胎,因此, 车胎在煞车时也仍维持转动,逐渐减速,这样,虽然煞车距离 (Braking Distance)会较长,但好处是汽车容易控制,减低发生意外的机会。拓海的86是旧款车,没有装设ABS系统,在 Act.10里,拓海用脚连踏煞车掣,其目的就是要模仿出ABS煞车的效果. (这可是高难度动作啊!)
LSD
LSD,中文译作"限滑差速器".LSD会使两轮之间的转速差限定在一定的程度内, 使汽车不会像传统差速器般造成动力的中断,但缺点是车子会变得比较难开,当 作大幅度转弯时,回转半径会加大不少.
由于85车款太旧,所以并未有装置LSD,但自 86开始,LSD已经成为了基本配备.
VTEC引擎
VTEC全写为Variable valve Timing and lift Electronic Control (电子监控可变气阀呼吸时间及开辟幅度),由于中文的意译 太长,所以一般人都只叫其英文缩写,VTEC.引擎的动力来自燃料混合空气的爆炸.跑车和赛车的高性能 引擎会用较长的气阀呼吸时间及开关幅度,让更多的空气高 速进入引擎,产生更大动力.但此种引擎设计在低转数时便会 缺乏扭力;相反,家用车需要的正是引擎在低转数时提供足够 扭力,使耗油量保持在低水平.VTEC引擎在低速时只全开一个吸气气阀,另一个保持关闭或 只开少许,引擎遂能以低耗油量提供足够扭力,应付日常行车 需要;当汽车需要高速行驶时,加大油门,电子监察控制系统侦 测到引擎转数上升,便会加开另一气阀,并加长开放时间,使引 擎得到额外动力.这种集两项优点于一身的设计就是VTEC引擎的成功之处,使 它广受欢迎,也使本田汽车创下销售纪录.
NA,Turbo
NA: NA,即是自然吸气,NA的引擎是利用汽缸内活塞下降的负压来吸入混合气,其原理和我们肺部呼吸的原理一样(有读过生物科吗?).由於是靠气压吸气,因此被给入汽缸的压力也大约只有一个大气压力(atm)(这次是物理科的,是压力的单位,读理科的网友应该懂得,不懂的便算了吧...),而且引擎的出力受气压影响,气压高,引擎出力就高;气压低,出力就低.虽然如此,但Turbo车在引擎转速不足,未有足够的压力推动涡轮时,其表现可能比NA车更差,因此买车用来代步的人,很多也会选择NA车.
Turbo: Turbo,即涡轮增压,是以汽车排出废气的压力推动涡轮,涡轮的转动再带动同轴的空气压缩叶片,藉此将压缩的混合气吸入汽缸.由於涡轮增压不受大气压力影响,所以即使在低气压的情况下,Turbo引擎也能维持高出力,其实"涡轮增压"的技术本身就是为解决飞机在高空(低气压)的地方飞行时,引擎出力降低的情况而开发的.由於涡轮增压是利用高温,高压的废气来推动涡轮叶片,所产生出来的压力比 NA(自然吸气)车还要大,当Turbo全力运作时,引擎的出力可提升30至40%.
Misfiring System
Misfiring System,中文译作"偏时点火系统".比赛车辆所用的涡轮,由于要增强马力的关系,因此比街车所用的大得多.由于涡轮重量增加的关系,造成引擎加速反应变得迟钝,因为较重的涡轮叶需要更多的时间与能量来推动叶片的加速以及增压,这就是所谓的"涡轮迟滞".
开发Misfiring System就是要减少涡轮迟滞的现象,这系统会在电脑上造手脚,在松油门时,如转弯或减速的时候,电脑会命令汽车的供油系统将大量的汽油 射入引擎,但不会点火,直接让这些雾状汽油在未经燃烧的情况下经过引擎直接进入温度极高的排气系统.当雾状的汽油进入之后会因碰到高温而自动引爆,产生出来的压力会冲向唯一的出口,推动涡轮增压器的叶片持续加速,让车子即使在减速 的情况下也能维持涡轮叶片的转速(大约14000-20000rpm),使涡轮迟滞的现象消失, 让车子同时拥有涡轮增压的马力及自然吸气的反应,另外高挥发性的汽油进入引擎 及排气系统的时后能有效降低引擎和涡轮增压器的温度.
DOHC,SOHC
DOHC全写为Double overhead camshaft(双凸轮轴),SOHC全写为 Single overhead camshaft(单凸轮轴).单凸轮轴引擎是指进,排气控 制都用同一支凸轮轴,而双凸轮轴则是两者分开.凸轮轴的主要功用是推动进, 排气门,控制气门开启时间,角度等,这些都与汽车的动力有密切影响的.顺带一 提,85是SOHC ,而86则是DOHC.
山路的话如果熟练还是漂移快,当赛道别太长,不然轮胎受不了``很容易车毁人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