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m561越野車
① 新款軍用車
你說的最好是悍馬或吉普,我也超喜歡悍馬!悍馬H2 、悍馬H3、 悍馬HX、 悍馬H1 都是不錯的。 不過H1已經停產,HX應該是還未上市,外形和性能都相當棒!
但是H3好像中意的人比較多,一些相關資料我給你個連接:http://db.auto.sohu.com/model_1358/trim.shtml
http://db.auto.sohu.com/model_1358/oil.shtml
中國軍用越野車中常見北汽的勇士,東風的猛士,沈飛獵鷹,長豐獵豹和梟龍。普通基層部隊用北汽勇士車多些,特種兵用猛士和梟龍的比較多(都是防美國悍馬車),高級軍官用獵豹車多些。當然更高級的軍官也有奧迪之類的車
② 英國汽車品牌"越野路虎"和"悍馬"是一個品牌嗎如不是,能詳細介紹下這兩個汽車品牌
悍馬是美國的!
美國AMG公司以生產悍馬(Hummer)而揚名世界。AMG公司的創始人是一位自行車製造商烏特,1903年成立越野(Overland)汽車部。1908年,約翰.威利購買了越野汽車部,並於1912年成立威利斯-越野(Willys-Overland)汽車公司,生產威利-騎士汽車。二戰期間的1940年7月11日,美國軍方向135個企業發出了研製一種輕型偵察車的招標書,條件苛刻而且時間緊,有福特等三家公司揭標,其中一家就是威利斯-越野汽車公司,生產最早期的吉普「WillysMA」。後來軍方綜合三家企業的產品優點,以WillysMA做基礎,委託威利斯-越野汽車公司重新進行標准化設計,這種標准化車就是WillysMB。至二戰結束時,威利斯公司生產了36萬輛WillysMB吉普車。
1953年,商人凱賽購買了威利斯-越野汽車公司,更名為凱賽-吉普公司。1970年美國汽車公司(後被克萊斯勒汽車公司兼並)購買了凱賽-吉普公司,又改後為吉普公司,該公司由商務汽車部和政務汽車部等兩個獨立部門組成。1971年政務汽車部成為美國汽車公司子公司-AMG汽車公司。1980年AMG承接美國軍方另一宗軍車設計任務,設計出Hmmwv越野軍用汽車。1983年美國LTV公司從美國汽車公司手中購入AMG汽車公司。1992年,AMG又轉入了Renco集團。同年,藉助於在海灣戰爭中的優異表現,第一輛民用悍馬面世,即悍馬越野車,立刻贏得了眾多青睞。由於優異的運行性能,被業內外人士譽為「越野車王」。
1999年,通用汽車公司從AM General取得了悍馬的商標使用權和生產權。
羅孚(又稱陸虎)集團原是英國一家古老的汽車公司,羅孚(Rover)是北歐的一個民族,生產自行車時就使用羅孚作商標名。1904年生產汽車,仍以「羅孚」為車牌名,由於羅孚民族是一個勇敢善戰的海盜民族,所以羅孚汽車商標採用了一艘海盜船,張開紅帆象徵著公司乘風破浪、所向披靡的大無畏精神。
1966年羅孚公司並入利蘭汽車公司,成為利蘭公司的美洲虎-羅孚-凱旋部,1988年被英國宇航公司收購,1989年正式更名為羅孚集團,1990年又與日本本田汽車公司在技術和資金上進行合作,1994年終於被德國寶馬公司接管。現該集團生產的汽車產品分為三類:越野車、轎車和MG跑車。2000年3月,福特汽車公司向寶馬集團支付30億歐元(27億美元),以購買其旗下所有四輪驅動系列產品,包括RangeRover,Discovery,Freelander和Defender。
2005年7月22日,南京汽車集團有限公司成功收購了英國MG羅孚汽車公司及其發動機生產分部,開創了中國企業收購國外著名汽車企業的先河,收購合並之後的公司叫南京名爵汽車有限公司。
----車標-------
羅孚(Rover)是北歐的一個民族,由於羅孚民族是一個勇敢善戰的海盜民族,所以羅孚汽車商標採用了一艘海盜船,張開紅帆象徵著公司乘風破浪、所向披靡的大無畏精神。蘭德-羅孚是全球著名的越野汽車,標志就是英文:LAND-ROVER。
LAND-ROVER的品牌價值觀:
③ 「hummer」這種車的簡介!!!
悍馬家族
一提起悍馬(HUMMER),你立即會想到那一種具有越野之王稱號的車輛,尤其是在去年的伊拉克戰爭中及戰爭後,你總能從電視中看到美國大兵駕駛悍馬軍車巡邏於巴格達街頭,或者被襲擊後的現場。但在電視上看到的是軍用悍馬,你不可能買到,你出再高的價錢也只能買到民用版悍馬。性能及外形最接近軍用悍馬的民用版悍馬是H1型,這是一款真正的越野車,它在美國的基本售價為10.5萬美元。如果你出不起這個價,可以買悍馬H2型,這是一款現在正在中國流行的SUV,它的基本售價為48800美元(在亞運村市場曾標出150萬元RMB,現在標價為118萬RMB)。從今年夏天開始,悍馬H2 SUT也將開賣,它的價格至今還是個秘。SUT是什麼?那是「運動型多功能卡車」的意思。在美國,卡車(Truck)一般是指我們中國人根本不正眼看的皮卡。在美國開皮卡就像是穿牛仔褲一樣,不分貴賤和貧富,誰都可以開,而且從某種程度上講,駕駛一輛皮卡比開轎車或SUV都更具「美國精神」。然而,悍馬那高昂的價格把許多悍馬迷拒之門外,它那寬大的車身也顯得太霸道,它那「油老虎」式的大排量發動機也讓不少人負擔不起。
H3T——悍馬小弟
哪裡有需要,哪裡就有產品。專為年輕人設計的小型悍馬H3T概念車最近亮相,驟然間喚起了眾多悍馬車迷們的希望。H3T是一款單排皮卡車型,它雖是最小的悍馬,長寬高僅為4443×1893×1795mm,但它繼承了悍馬H1的反叛造型特徵,也擁有美國軍車的DNA。H3T的兩門兩座式皮卡設計,是當今美國最為時尚的車身造型。
悍馬H3T的外形就是皮卡,與它的三個哥哥H1、H2和H2 SUT都不同。它的頂篷可以電動打開,後窗也可以隱藏起來,從而形成一個完全開放的駕駛室。H3T的機蓋仍像它的哥哥們一樣是向前打開,而是是半自動的。它的通過性極強,配用34英寸的輪胎,離地間隙高達11.5英寸,從而使其接近角和離去角分別達到51度和50度。雖然你一眼就可看出H3T是悍馬家族成員,但由於車身尺寸要小些,線條也稍柔順些,因此比它的哥哥們看起來更親切些,至少沒有H1那麼野蠻,也沒有H2那樣張揚。同時,較緊湊的車身尺寸也讓H3T顯得更具動感和靈敏。
H3T的輪胎和內飾設計是與世界運動服裝名牌耐克合作的產物。耐克將它在運動鞋上的製作技術應用在H3T輪胎上,使其不論在何種路面上都具有很強的抓地力;耐克在運動衣上的製作技術則運用在H3T的座椅面料上,這種面料不僅輕質,而且不需機械手段即可達到溫暖如春或清爽宜人的效果。
以往的悍馬車都是在通用全尺寸卡車平台上開發的車型,而H3T則是在通用中型卡車平台上設計的車型。它的四輪都靠近車身四角,採用四輪盤式剎車,前盤上設置了6活塞式卡鉗,後盤則是4活塞式卡鉗。
H3T配用通用的新型Vortec 3.5升直列五汽缸發動機,最大功率高達350馬力,升功率達到100馬力/升。最大扭矩為474Nm。
悍馬H3T概念車技術參數
高(mm) 1795
長( mm) 4443
寬 (mm) 1893
軸距 ( mm) 3012
輪距( mm) 前1650/後 1664
車重 (kg) 2109
發動機 3.5L 增壓 I-5
排量(cc) 3460
功率 (hp / kw @ rpm) 350 /260 @ 6000
扭矩(lb-ft / Nm @ rpm) 350 / 474 @ 3600
變速 4速自動,AWD
懸掛 前:扭力桿,後:5連桿帶螺旋彈簧
輪胎 285/65R19
制動 15英寸剎車盤, 6活塞卡鉗
H1——悍馬老大
4×4車迷們用「世界越野之王」來形容悍馬H1一點也不過分。它是悍馬車型中最接近美國軍車的車型。
從哪開始介紹H1的越野性能呢?它406.4mm的最小離地間隙,幾乎是任何其它4×4車的兩倍。它的接近角和離去角分別高達72度和37.5度,更是其它越野車型無法比擬的。它17英寸的車輪穿上37英寸的輪胎,也只有大卡車才能有這么大的腳。H1的最大爬坡度為60% (31°),最大側傾度為40% (22°),涉水深度762mm。
悍馬H1裝備一種名為TorqTrac 4技術的四輪驅動系統。它可以自動通過向打滑車輪施加制動而降低打滑輪胎的轉速,同時差速器自動將四個車輪的驅動力進行重新分配。如果你還嫌這些不夠,你可以選配一種「越野冒險包」(Off-Road Adventure Package)。這套裝置包括多種越野用裝備,如前後伊頓(Eaton)鎖止差速器,當你駕駛H1攀登岩石、爬大坡、過深溝時,可以按下一個按鈕,前後差速器立即鎖止,幫你渡過障礙。「越野冒險包」還包括一套12000磅的絞盤、越野專用輪胎等。
H1上的中央輪胎充氣系統(CTIS)可以讓駕駛者在需要時調節輪胎氣壓,如在冰雪路面、散沙或泥濘地段,你按下車中一個鈕,便可將輪胎氣放掉一些;再按一下這個鈕,便可恢復原來氣壓。
H1的舒適性、安全性和便利性也不含糊,2004車款中標配有六碟CD,電加熱風擋、輪胎氣壓監測(CTIS的一部分)、速降車窗、電加熱外後視鏡及遙控無鑰匙進入系統等。
2004款H1仍配用6.5升V8增壓柴油發動機,最大功率高達205馬力(152 kW) /3400rpm,在1800rpm時即可發出596Nm的最大扭矩,著實嚇人。此指標分別比2003款高出7 kW和14Nm。
H1採用四輪獨立懸掛並配可變比重載螺旋彈簧,前懸掛還配有穩定桿。剎車系統為四輪盤式及四通道ABS。
H2——SUV終結者
悍馬H2的靈感來自2000年底特律車展上悍馬H2概念車。當時人們把H2叫小悍馬。其實,H2根本不小。只不過是悍馬的原型車即H1的強大的功能使H2顯得小而已。
H2繼承了H1的優良越野性能,同時增加了一些舒適的功能。它是一款對悍馬的大膽和年輕的演繹。在越野方面,H2能在50厘米深的河水中行駛,跨越40厘米高的台階或岩石,或在沙漠中長時間穿越。
H1的車主一般包括有錢又有閑的人群,他們平均擁有6部以上汽車,從標準的轎車到勞斯萊斯和皮卡,他們買悍馬是為了其特殊的形象和無比的功能。
H2是面向那些更年輕、更主流的消費者的。H2可做日常車輛使用,更可以用來做最極端的越野活動。H2主要面對以下兩種人群:獨立的硬漢們和成功人士。
對這兩種人來說,H2都有吸引力。首先,那大膽的設計足以吸引人們的視線。而且品牌認知又特別明顯,誰看見H2都會把它看成一部強大的越野車。H2看起來,感覺上都傳達了一種力量感、權力感和控制感。這些都是以上說的那兩種人群所追求的。具體地說,那些硬漢們更願意開著H2去越野,去體驗它那各種功能的極限。而那些成功者們則更願意開著H2在公路上跑以顯示他們的大膽和成功。所以根據這兩種傾向,H2提供了截然不同的兩種配置。
H2的標准動力配置是通用汽車的VORTEC 6.0升 V8引擎。變速箱則是加重的4L65-E四速自動變速箱。 發動機的最大功率為325馬力,最大扭矩為385磅英尺。變速箱的四驅高速模式同時是H2的拖車模式。四驅模式為一體式的兩速電控全時四驅系統。必要時,這個系統可以使減速比達到2.64:1。用這個減速比可以有效地翻越比較大的障礙。通過對減速比的控制,H2的變速箱用一檔時的拖拽能力達到 6500磅。H2的前後扭力分配為 40/60。當前後差速器鎖死時,可達到前後50/50 的扭力分配。變速箱的電控系統可以提供5種模式選擇,包括後軸差速器鎖死這一越野車在惡劣地形上最常用的模式。
H2繼承悍馬的衣缽,前後懸都很短,為H2提供了幾乎最大化的接近角和離去角。在通用汽車的卡車里,H2的這兩個角度都是最大的。底盤上的岩石護板更增添了H2的粗獷個性。護板包括一個大型的厚厚的防撞板、燃油箱下板和固定在車架上的搖臂護板。如果選裝空調的話,還可以裝上壓縮機護板和擋泥板。
悍馬H2技術參數
車型 2003悍馬H2 SUV
車身型式 四門運動型多用途車
驅動型式 前置、全時4WD
發動機型號 6升、V8
排氣量(cc) 5967
壓縮比 9.4:1
功率(hp / kw @ rpm): 316 / 237 @ 5200
扭矩 (Nm @ rpm): 488 @ 4000
變速 四速電控自動
軸距(mm) 3118
輪距 前/後 (mm) 1763/1763
總長(mm) 4820
總寬(mm) 2063
總高(mm) 1977-2080
接近角 40.4°-41.7°
離去角 39.6°
最小離地間隙(mm) 255-267
最大爬坡度 60%
最大側傾度 40%
前懸掛 獨立懸掛
後懸掛 五連桿、螺旋彈簧
轉彎直徑(m) 13.5
制動 四輪盤式
輪胎 285/70R17
基本凈重(kg) 2909
H2 SUT——頂級皮卡
悍馬H2 SUT是H2的變型車。H2是一款SUV,即運動型多功能車輛,而H2 SUT則是SUT,即運動型多功能卡車(Sport Utility Truck)。它與H2在車身外形上的主要區別是後半部分,它的後半部分是敞開式的貨箱,而H2則是完全封閉的廂式車身。H2 SUT的外形完全是悍馬風格,方方正正的形狀,輪廓分明的外表,堅強有力的線條以及幾乎垂直的風擋玻璃等,都是悍馬的顯著特徵。
2005款H2 SUT比H2更具多功能性,或者說它的功能更多。除了H2的一般功能外,它還可以在乘載四人的情況下裝一些貨物,此時貨箱的容積高達30立方英尺。如何貨物較大或較多,還可以將後排座後面的後車窗打開,並把後排座放倒,從而形成一個4英尺寬6英尺長的「床」。
按下一個按鈕,駕駛者即可將所有四個側窗和後窗隆下。再按下另一個開關,你還可以將車頂篷打開。此時你就像駕駛一輛敞篷車一樣與自然完全接觸。
悍馬H2 SUT的前後懸都非常短,這樣可以保證它擁有較大的接近角和離去角。前輪採用獨立懸掛,後面為五連桿式懸掛。很有特點的機蓋下面是6升的V8發動機,在5200轉/分可產生316馬力的最大功率。在4000轉/分時產生360 lb.-ft的最大扭矩。變速器為四擋自動變速,並配合全時四驅系統。
悍馬H2 SUT最早作為概念車在2001年的紐約車展上由施瓦辛格隆重推出,經過不斷的改進後,定於2004年二季度開始銷售。
悍馬H2SUT技術參數
車型 運動型多功能卡車
車身形式 四門硬頂
車輛級別 全尺寸運動型多功能卡車
競爭對手 陸虎, 凌志LX 470, 林肯航海家
發動機類型 6.0L V-8
排量 (cc) 5967
缸徑×沖程 (mm) 101.6 x 92
壓縮比 9.4:1
最大功率(hp / kw @ rpm) 316 / 237 @ 5200
最大扭矩(lb-ft / Nm @ rpm) 360 / 488 @ 3600
變速形式 四速電控自動
最小轉彎直徑 (m): 13.2
制動 四輪盤式
輪胎 315/70R17 全地形式
軸距 ( mm) 3118
總長 (mm) 5170.2
總寬(mm) 81.2 / 2063
總高(mm) 不帶行李架1977; 帶行李架2080
輪距( mm) 前: 1763; 後: 1763
最小離地間隙(mm) 254.7
凈重 ( kg) 2909
最大爬坡度 40%
接近角 42.8°
離去角 36.5°- 39.0°
HMMWV——美軍的腿
上世紀70年代後期,美國軍方對各種軍車漸漸不滿意,決定研製多用途高機動性四輪驅動車(High Mobility Mutlpurposc Wheeled Vehicle-HMMWV,現在美軍方昵稱為Humvee),除了運送人員外還可以架設機槍、救護傷員、發射導彈等老吉普車無法擔當的軍事任務。
當時有三家公司向軍方投標,並提供了HMMWV的設計藍圖。經過十年的激烈角逐,美國汽車綜合公司(AM General)率先將樣車送到全美最大的車輛測試中心——內華達汽車測試中心進行全面測試。最後的車型設計採用V8型 6.5升柴油機,四輪獨立懸掛系統,常時四驅系統,低車身,寬車體。1984年通過各種嚴格的測試而成為新一代的多用途越野車,正式命名為HUMVEE,並獲得55000部的美軍采購合同。
在1990年海灣戰爭爭中,HMMWV 出盡風頭, 並進而促使廠家推出民用版式悍馬。至今悍馬軍用車已生產超過14萬輛,美軍裝備了十萬輛,並出口到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除了美國海軍和空軍裝備外,美國陸軍大約每十個人就擁有一輛「悍馬」。
在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中,軍用悍馬又戰功卓著,但從5月初美軍在伊拉克主要戰事結束後,HMMWV戰車的處境卻有些難堪,美國從政客到民眾都在指責由於HMMWV缺少必要的防護措施,許多美國士兵的生命本來是可以挽救的。這些較輕的 Humvees 和其他的軍用車輛已經變成反美國游擊隊選擇的最佳目標。從路旁的炸彈、地雷、火箭彈,甚至一個簡單的 AK-47 步槍子彈,都能穿透這種非裝甲車輛。後來戰死的美國兵大多數是死在悍馬軍用車上。速度很高、氣勢洶洶的Humvees,其防護性能幾乎為零,這也是今後 Humvees 面臨的最大難題。
④ 二戰軍用卡車的問題
我到別的地方復制給你!自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凡爾登戰役中法國將大量汽車用於運送部隊和物資之後,世界各個主要軍事強國的軍隊相繼進入摩托化時代。沙皇俄國是比較落後的歐洲國家,俄國沒有自己的汽車工業,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俄國汽車最多的時候也不過6000輛,基本都是國外的型號。蘇聯建立後,蘇共為了建立起強大的工業體系,從20年代末期開始從美國大量引進現代化的工廠和技術設備管理經驗等,在美國汽車工業的援建下,蘇聯迅速建立起強大的汽車工業。到1940年蘇聯汽車工業產量達到了14.54萬輛,其中載重汽車13.6萬輛,拖拉機年產量達到3.16萬台(按實體計算)。
1941年6月,蘇軍共537.3萬人,裝備汽車273000輛,其中載重汽車257800輛,小汽車14800輛。另有牽引車(履帶拖拉機)42000輛。蘇聯另有民用汽車82萬輛,其中載重汽車70萬輛。
蘇軍1941年6月部署在西部邊境軍區的兵力為170個師2個旅,268萬人,在西部邊境軍區的汽車共14.93萬輛。另外的汽車部署是內地軍區5.97萬輛,後貝加爾和遠東軍區6.36萬輛。
德軍入侵蘇聯動用了153個師,460萬人,裝備各種汽車60萬輛,馬匹62.5萬匹。德國由於是進攻的一方,所以需要更多的車輛來保障遂行運輸任務,不過德國裝備的汽車種類繁多,還包括大量的繳獲歐洲各國的車輛,車輛的標准化根本無從談起,也給德國的技術和維修保障帶來很大的麻煩,其利用率不見得很高。
1941年6月戰爭爆發時,蘇軍擁有的25.78萬輛載重汽車中,車型如下:
嘎斯-3AA 15.11萬輛
吉斯-5 10.04萬輛
雅-6 1.6萬輛
其他型號 0.9萬輛。
蘇軍戰前主要車型就前兩種,用於師以下牽引重武器、運輸和陸軍軍以上的物資運輸。戰爭中生產的其他也大多是這兩種或者改型。雖然蘇軍汽車數量少於德軍,但是種類簡單,維修技術保障和備件供應也簡單方便。
1941年6月22日後八天內,蘇聯動員530萬人入伍,動員汽車23.4萬輛,拖拉機3.15萬輛。隨後又數次從國民經濟的民用汽車中抽調汽車和司機入伍。戰爭爆發後,蘇聯國民經濟方面的的汽車數量減少了一半,而且其中僅有26%處於良好狀態。
1941年8月1日,蘇軍利用原有的軍用汽車部隊和動員的民用汽車,組建了120個汽車部隊和兵團,但由於損失嚴重,在戰爭的前兩個月里,蘇軍汽車總數不僅沒有增加.反而有所減少。
1941年8月21日,汽車總數為271400輛,而戰前為272600輛,減少1200輛。汽車運輸部隊僅有25000輛汽車.按編制尚缺20300輛。為此,1941年9月,國防委員會又從全國兩萬多個汽車運輸企業中,動員3萬輛汽車和3萬名司機,以充實軍隊的汽車運輸部隊。由於運輸汽車數量嚴重不足,有的集團軍甚至將摩托化師改編成步兵師,以便把節省下來的汽車組建汽車運輸營。
為了克服困難.蘇軍後勤部長建議組建馬車輜重隊,開展畜力運輸,以補汽車運輸之不足。1941年12月24日,國防委員會決定建立76個畜力運輸營(每營有250輛雙套馬車或雪橇),其中有19個營作為總部的預備隊。其餘的則分配結方面軍使用.為了實現1941年冬天的輜重換季,蘇軍後勤採取策急措施,廣泛動員工業企業趕制出28萬架雪橇。於1941年12月底巳將全部馬車換為雪橇。在北方還組建了鹿力運輸隊。蘇軍步兵師以下的物資運輸和團以下武器牽引基本都是靠馬匹,按照1941年編制的步兵師擁有馬匹3039匹,馬車載重量352噸。
隨著戰爭的發展,1942年11月,蘇軍擁有載重汽車29.5萬輛;1943年7月,蘇軍擁有載重汽車29.6萬輛。1942年蘇聯載重汽車產量為3.09萬輛,拖拉機0.35萬輛;1943年蘇聯載重汽車產量為4.55萬輛,拖拉機0.1萬輛。
戰爭開始後,蘇軍各方面軍不僅物資損失嚴重,而且武器裝備和技術器材配備不足,缺額很大,特別是普遍缺乏汽車.到1942年8月21口,蘇軍汽車運輸部隊總共只有2.5萬輛汽車,按編制尚缺2萬輛,佔44%。
蘇軍1943年開始轉入進攻以後,部隊行動快,戰場的調動運輸和物資運輸主要靠汽車。因此,迫切需要提高後勤的機動能力。蘇軍後勤的汽車部、分隊有了大量增加,補充了大批國產汽車和美國提供的汽車,組建了數千個汽車團、營.每個方面軍一般有3—6個獨立汽車營,集團軍有1—2個。
到1943年末,方面軍和集團軍的汽車增加到59700輛,比年初多70%。全軍汽車達到496000輛,比戰爭初期多82%。汽車質量明顯提高,補充的新車越來越多。第二階段補充了28300台新車,比第一階段多5.7倍。
蘇軍的汽車數量不僅僅大大增加,汽車運輸效率也明顯提高。在莫斯科會戰內,蘇軍每月每台車的行車里程僅700公里,每晝夜不到25公里,運量僅5.2噸。到1943年,每月行車里程達到2500公里,比莫斯科會戰時多2.6倍,晝夜運量多18倍,達到100噸。1943年,蘇軍總部後勤和戰役後勤的汽車部隊共運送了2523萬噸各種物資。
蘇軍成立總汽車管理部以後,擁有161個修理機構,總修理能力為每月中修29800輛汽車。1943年底,汽車修理機構增加到300多個,總修理能力達到每月中修45800輛汽車,比年初提高54%。戰爭第二階段,全軍汽車修理量比戰爭第一階段增加了80%。
隨著蘇軍坦克機械化部隊數量的不斷增加,伴隨坦克機械化部隊作戰的輔助車輛也大量增加,蘇軍增編了運輸油車。
二戰戰爭結束時,蘇軍統帥部獨立汽車部、分隊總人數上升為164700人,車輛達到78700輛。
戰爭期間,蘇聯後方為蘇軍培訓了40多萬名司機。(《衛國戰爭期間蘇聯的後方》)
由於戰時汽車生產銳減,蘇聯戰爭期間主要靠進口汽車(《蘇聯的基本建設》第210頁)。蘇聯戰爭中運送軍用物資的汽車運力達6.25億噸次,使用汽車1.27億輛次。
二戰中,蘇軍汽車修理部門一共中修大修汽車200萬台次,在1942年底之前,蘇軍汽車修理體系還沒有建立,原裝備的汽車和動員的汽車大量損毀,蘇軍非常缺乏汽車。後來美援汽車來到,這些車不僅新,而且性能比蘇聯生產的要好,使得蘇軍機動性和後勤能力大為提高。據西方估計,這些盟國援助的汽車能夠讓蘇軍的大約60個師的統帥部預備隊可以從一個戰區迅速調到另一個戰區,極大的節省了戰場有效總兵力,對各個戰役的勝利起到了至關緊要的作用。
1945年蘇聯汽車年產量7.47萬輛,其中載重汽車6.86萬輛,拖拉機生產0.77萬輛,大大低於戰前的1940年的產量。直到40年代末期,蘇聯的汽車產量才趕上戰前1940年(《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史》第6卷)
蘇聯的戰時汽車生產。吉斯-5在1941年秋天短時間停產,工廠轉移Ulianovsk,該廠戰爭期間生產了6500輛。1942年莫斯科汽車廠恢復生產,在戰爭期間生產了83000輛。1943-1944年間該車依舊是蘇軍主要運輸汽車。吉斯-5車型在1933年-1948年間共生產532311輛。嘎斯在戰爭期間的數量無從得知,不過生產該車的工廠從1943年1月1日起開始生產SU-76/76M型76毫米自行火炮,其發動機系統用的就是2台嘎斯汽車發動機並聯,這些自行火炮共生產了14292多輛,由於生產履帶車輛,估計致使戰爭期間汽車產能不足。
戰爭中蘇聯總的汽車數量,按總流量計:1941年6月蘇軍擁有各種汽車牽引車特種車等共27萬輛,同時蘇聯民用汽車82萬輛,其中運輸車70萬輛。整個二戰期間蘇聯生產汽車約20萬輛,得到的盟國援助汽車約47萬輛。
蘇軍自身的汽車在戰爭初期大量損失,在1943年12月之前,也損失了大量的動員後進入軍隊的民用車輛。綜上,到了1945年,能夠使用的車輛中,應該還是盟國援助的佔主要地位,所謂的美國援助汽車占蘇軍汽車總數的23%,完全是偷換概念,應該是占蘇聯二戰一共汽車保有量也就是汽車總流量的23%,而不是佔到1945年某一個時間的23%,估計要佔到當時的50%以上。1943年之後,隨著蘇聯自身汽車生產的減少和戰前民用汽車動員的耗盡,蘇聯的汽車來源主要開始依靠美國的援助。
蘇軍從戰前擁有汽車27.3萬輛,到戰爭結束時66.5萬輛,戰爭期間增加了1倍多。各級後勤的運輸部(分)隊的車輛增加了1—2倍。這對提高機動作戰的後勤保障能力起到關鍵作用。戰爭期間盟國根據「租借法案」向蘇聯提供了約47萬輛汽車,而蘇聯在戰爭期間只生產了20萬輛,其中裝備給軍隊的只有15.4萬輛。也就是說,蘇軍戰時新增的汽車中大部分是盟國提供的。在根據「租借法案」向蘇聯提供物資援助的問題上,不是象蘇聯說的那樣微不足道。就汽車來說就不是無足輕重的。
確實,蘇軍軍以下部隊大都是蘇聯自己生產的汽車,美援汽車作為重型武器牽引車或者運載車(喀秋莎等)和統帥部獨立汽車部隊的運輸汽車,對蘇軍來說,功率大、載重能力強、故障率低的美國車可是運輸的主力。
附,美國二戰援助蘇聯各種車輛:
第三部類——各種軍用物資
各型車輛四十六萬六千九百六十八輛其中,作戰車輛包括輕型坦克一千二百三十九輛,中型坦克四千九百五十七輛,自行火炮約二千輛,半履帶式車輛一千一百零四輛,裝甲偵察車二千零五十四輛,維修車一千五百二十四輛,坦克運輸
車六百二十九輛;載重車輛包括吉普車四萬七千七百二十八輛,四分之三噸卡車二萬四千五百**輛,一噸半卡車十四萬八千六百**輛,二噸半卡車十八萬二干九百三十八輛,少量二噸半兩棲卡車、五噸卡車和特種卡車,摩托車三萬二千二百輛。鋪軌車七千五百七十台(另有備用發動機三千二百一十六部)。全部車輛均按美國陸軍條令的規定配足備件,作戰車輛還按武器配足彈葯一並交貨。
以上這些資料,用了2個多周的時間,參閱了近100本相關書籍(近7萬頁的各種資料)補充日期: 2005-06-14 22:41:33 美國
二戰末期,美國的軍用汽車從0.25 t到12 t,共有11個噸級,27種基本車型。這樣繁雜的車型給美軍的後勤保障帶來很大困難,造成戰時車輛的大量停駛,使機械化部隊行動遲緩。侵朝戰爭後,美軍對其軍用汽車的體制進行了較大規模變革,制定了M系列軍用汽車計劃,發展了新一代軍用汽車。
美國出於全球性的軍事戰略目的,十分強調汽車的機動性和地區適應性,許多企業試制了很多軍用汽車,其中固然不乏性能良好、最後為部隊所採用的車型,但是也有一些宣傳一時、終於曇花一現的產品,結果造成了不少浪費。
50~60年代,裝備美軍的軍用汽車分為0.25,0.5,0.68(3/4),1.25,2.5,5,8,10 t等8個噸級,共11個車型系列。這一時期,美國的軍用越野車普遍採用機械變速箱,發動機大多為汽油發動機,也有幾種車型採用多燃料發動機和柴油發動機,比較強調越野能力,爬坡能力和涉水能力均較高,有些車帶有浮渡設備,發展了幾種水陸兩用車和鉸接車,主要車型介紹如下。
a) 0.25 t級4×4型M38系列。
M38車於50年代初由威利斯汽車廠生產,有M38A1等變型車,60年代初,M38系列車被M151系列車取代。M38車採用44.74 kW的四缸水冷V型汽油發動機、4前進擋1倒擋機械變速箱、二速分動箱、機械轉向裝置、液壓制動系統和半橢圓鋼板彈簧非獨立懸掛。最高車速88.5 km/h,最大爬坡度65%。該車具有很高的涉水能力,無准備條件下涉水深度為0.938 m,有準備條件下涉水深度為1.879 m。
b) 0.25 t級4×4型M151系列。
M151原型車研製於50年代,1960年由福特汽車公司為軍隊提供首批產品,後由AMG公司生產,有M151A1和M151A2等變型車。M151車採用52.94 kW的四缸水冷V型汽油發動機、4前進擋1倒擋機械變速箱、單速非常時分動箱、機械轉向裝置、液壓制動系統和螺旋彈簧獨立懸掛。最高車速106 km/h,最大爬坡度75%。無准備條件下涉水深度為0.533 m,有準備條件下涉水深度為1.524 m。
c) 0.5 t級4×4型M274系列。
1956年M274車首次被美國空軍和海軍採用,廣泛使用於空降兵和海軍陸戰隊,車上可以安裝106 mm無後座力炮。變型車有M274A1,M274A2,M274A3,M274A4和M274A5。M274也稱機械螺,由一個安裝在兩根車軸上的平台構成,無懸掛裝置,使用低壓輪胎減振,採用12.68 kW的四缸風冷卧式對置汽油發動機、3前進擋1倒擋機械變速箱、二速分動箱、機械制動系統。最高車速40 km/h,最大爬坡度60%,最大側坡40%,涉水深度0.2 m。
d) 0.68(3/4) t級4×4型M37系列。
M37車於50年代初期由克萊斯勒汽車公司製造,有M42,M43和M201等變型車。該系列於60年代末期停產,被M715系列代替。M37車採用58 kW的六缸水冷汽油發動機、4前進擋1倒擋機械變速箱、二速分動箱、機械轉向裝置、液壓制動系統、半橢圓鋼板彈簧非獨立懸掛。最高車速88.5 km/h,最大爬坡度68%。無准備條件下涉水深度1.066 m,有準備條件下涉水深度2.133 m。
e) 1.25 t級6×6型M561。
50年代後期,多家公司開始研製6×6型高機動性車,LTV航天公司的樣車贏得了軍方認可,1964年為軍方提供12輛XM561原型車。通過競標,CDE(Consolidated Diesel Electric)公司贏得M561車的生產合同,1968年開始生產,1973年停產,共生產14 275輛。M561車由牽引頭和後車體組成,採用76.81 kW的三缸水冷直列二沖程柴油發動機、4前進擋1倒擋機械變速箱、二速分動箱、機械轉向裝置(一橋和三橋輪轉向)、液壓制動系統,一、三橋採用螺旋彈簧獨立懸掛,二橋採用單片鋼板彈簧。最高車速88 km/h,最大爬坡度60%,越障高度0.457 m。可水陸兩用,屬於高機動性戰術鉸接式車輛。
f) 1.25 t級4×4型M715系列。
M715車於60年代初期由凱瑟吉普公司從其民用的4×4型Gladiated越野車發展而成,1966年至1969年間共生產30 510輛。變型車有M725,M726和M142。M715車採用98.81 kW的六缸水冷汽油發動機、4前進擋1倒擋機械變速箱、二速分動箱、機械轉向裝置(循環球轉向器)、液壓制動系統,半橢圓鋼板彈簧非獨立懸掛。最高車速96.6 km/h,最大爬坡度58%。無准備條件下涉水深度為0.914 m,有準備條件下涉水深度為1.524 m。
g) 2.5 t級6×6型M35系列。
該系列車是美軍裝備最多的車輛,被稱為陸軍的載重馬,40年代末期由Reo開始生產,當時有兩種車型:中後橋單胎型的M34和中後橋雙胎M35,後產生多種變型車。該系列車採用104.39 kW的六缸直列多燃料發動機、5前進擋1倒擋機械變速箱、二速分動箱、機械轉向裝置、氣液制動系統,半橢圓鋼板彈簧非獨立懸掛。最高車速90 km/h,最大爬坡度60%。無准備條件下涉水深度為0.76 m,有準備條件下涉水深度為1.98 m。
h) 5 t級8×8型M656系列。
福特汽車公司的特種軍用汽車分部於1966年完成了原型車XM656的研製,1968~1969年間生產了500輛M656車,主要用作潘興1A導彈系統的輔助車輛,有M757和M791等變型車。M656車採用149.14 kW的六缸液冷多燃料發動機、6前進擋1倒擋自動變速箱、單速分動箱、液壓助力轉向裝置、氣制動系統,鋼板彈簧平衡式非獨立懸掛。最高車速80.46 km/h,最大爬坡度60%。水陸兩用。
i) 5 t級6×6型M54系列。
M54車於1950年完成研製,由Kaiser jeep公司和Mack公司生產,開始時採用六缸汽油發動機,1962年改用六缸柴油發動機,1963年則改用六缸多燃料發動機,有多種變型車。M54採用5前進擋1倒擋機械變速箱、二速分動箱、機械轉向裝置、氣液制動系統。最高車速84 km/h,最大爬坡度70%。無准備條件下涉水深度為0.762 m,有準備條件下涉水深度為1.981 m。
j) 8 t級4×4型M520系列。
M520車於1961年由Caterpillar tractor公司研製成功,由絞接式連接的前後兩部分組成,屬於水陸兩用車輛。有M553和M559等變型車,1976年停止生產。M520車採用158.83 kW的六缸渦輪增壓柴油發動機,無懸掛裝置。公路最高車速48.28 km/h,水中最高車速5.3 km/h。最大爬坡度60%,最大側坡30%。
k) 10 t級6×6型M125卡車。
M125卡車於50年代初期由Mack公司研製,後由多家公司生產,主要用於載人、載物、武器彈葯以及其他野戰和後勤保障任務。該車採用21.47 kW的八缸汽油發動機、5前進擋1倒擋機械變速箱、2速分動箱、液壓助力轉向裝置、氣制動系統、鋼板彈簧非獨立懸掛。最高車速69 km/h,最大爬坡度60%。無准備條件下涉水深度為0.76 m,有準備條件下涉水深度為
1.981 m。
l) 10 t級6×6型M123系列。
M123屬於牽引車,於50年代初期由Mack公司研製,最後由CDE(Consolidated Diesel Electric)公司生產,有M123C,M123D,M123A1等變型車。M123牽引車採用213.27 kW的八缸汽油發動機、5前進擋1倒擋機械變速箱、二速分動箱、液壓助力轉向裝置、氣制動系統、鋼板彈簧非獨立懸掛。最高車速67 km/h,最大爬坡度60%。無准備條件下涉水深度為0.762 m,有準備條件下涉水深度為1.981 m。
3.3.2 前西德
前西德於1955年加入北大西洋條約組織,1956年開始組建軍隊。由於受到美軍對軍車要求具備高機動性思想的影響,根據北大西洋條約組織對軍車供應的基本要求,第1代軍用汽車的設計生產,是採取對民用車基本型和變型車進行改裝、加強和改變外形而成的,約80%的車輛選用全輪驅動的越野車。為使車輛具有較高的通過性,還增添了一些特殊部件,如部分
車輛裝有多燃料發動機和浮渡設備,但對部件維修保養、備件儲備和購買都帶來一定困難,費用不斷增長。
第1代軍用汽車共有0.25,0.75,1.5,3,5,7,10等7個等級。隨著武器裝備的發展和戰備需要,60年代又增添了部分12 t和15 t牽引車。有如下幾種代表車型:
a) 0.25 t級4×4型Auto Union Lkw輕型越野車。
該車屬軍民兩用車,1958~1968年間由Auto Union公司生產,共生產55 000輛,有多種變型車。LkW車採用32.81 kW的三缸水冷汽油發動機、4前進擋1倒擋機械變速箱、二速分動箱、機械轉向裝置、液壓制動系統、橫置鋼板彈簧懸掛。最高車速93 km/h,最大爬坡度60%,涉水深度0.5 m。
b) 3 t級4×4型Ford G398SAM輕型越野車。
該車是德國Ford公司在一種商用車的基礎上研製的,1957~1961年間生產。G398SAM車採用68.60 kW的水冷汽油發動機、4前進擋1倒擋機械變速箱、二速分動箱、機械轉向裝置、液壓制動系統、半橢圓鋼板彈簧懸掛。最高車速80 km/h,最大爬坡度60%,涉水深度1.1 m。
c) 5 t級4×4型MAN 630系列。
該系列車有雙後胎型的630LZA和單後胎型的630LZAE,是前西德軍隊標准5 t級越野車。採用96.94 kW的六缸水冷多燃料發動機、6前進擋1倒擋機械變速箱、二速分動箱、機械轉向裝置、氣壓制動系統、半橢圓鋼板彈簧懸掛。最高車速66 km/h,最大爬坡度60%,涉水深度0.85 m。
d) 5 t級4×4型Mercedes Benz LG315/46卡車。
該車是Mercedes Benz公司應軍方要求在LG6600的基礎上研製的,1958~1964年之間生產。採用108.13 kW的六缸水冷多燃料發動機、6前進擋1倒擋機械變速箱、二速分動箱、機械轉向裝置、液壓制動系統、半橢圓鋼板彈簧懸掛。最高車速70 km/h,最大爬坡度60%,涉水深度0.85 m。
e) 7 t級6×6型Magirus Deuz 178D15A卡車。
該車是前西德軍隊標准7 t級越野車,採用132.73 kW的八缸風冷多燃料發動機、6前進擋1倒擋機械變速箱、二速分動箱、機械轉向裝置、氣液式制動系統、半橢圓鋼板彈簧懸掛。最高車速73.6 km/h,最大爬坡度60%,涉水深度0.85 m。
f) 10 t級6×6型Faun L912/45A卡車。
該車是應前西德軍方要求設計的,1958年裝備部隊,變型車有L912/SA牽引車、L908/ATW油罐車和L912/5050A自卸車。L912/45A採用197.61 kW的12缸風冷多燃料發動機、6前進擋1倒擋機械變速箱、二速分動箱、機械轉向裝置、氣壓制動系統、半橢圓鋼板彈簧懸掛。最高車速76 km/h,最大爬坡度40%,涉水深度0.9 m。
隨著軍費開支不斷壓縮,武器裝備迅速發展,第1代軍用輪式車輛在車種、質量、載重量等方面都不能滿足部隊要求,車種配置也不合理,後方運輸配備大量全輪驅動的越野車輛,而前沿戰場車輛的越野性又不能滿足現代戰爭需要,一些車的防護性能和可靠性也不符合實戰要求。因而軍方迫切需要對第1代軍車進行更新換代,研製和裝備第2代軍用輪式車輛。
⑤ 軍用悍馬和普通悍馬有什麼區別
軍用的是注重越野性能和作戰需要
普通悍馬注重乘坐舒適,人性化設計
總之,軍用的是用來保命的,普通的是用來享受的
⑥ 民用版悍馬多少錢啊
車型 排量 價格 排放 油耗 功率
悍馬HUMMER H3 3500 80萬元 歐4 220/5600
http://auto.sina.com.cn/photo/tyhmh3x/index.shtml
悍馬HUMMER H2 SUV 5967 105萬元 歐3 22(平均) 滿油行駛500公里 232/5200
http://auto.sina.com.cn/photo/05tyhmsuv/index.shtml
悍馬HUMMER H1 5967 81萬元 歐2 16(平均) 125/3400
http://auto.sina.com.cn/photo/tyhmh105/index.shtml
⑦ 美國最新發明的悍馬裝甲車
悍馬(HMMWV)即原本美國陸軍軍隊專用「高機動性多用途輪式車輛。1991年,歷經「波斯灣戰爭,其優異的機動性、越野性、可靠性和耐久性與各式武器承載上的安裝適應能力,間接促使聲名大噪。
1979年,「美國汽車」(AMC)配合美國陸軍軍隊在軍事戰略上的需求,促使「AM General」研發美國陸軍軍隊的專用車輛「HMMWV」替代舊式車輛(軍用:Ford M151、M151A2;民用:Dodge M886、Kaiser Jeep M715、Gamma Goat M561)。
1980年7月,原型車輛「HMMWV XM966」在美國內華達州的沙漠地區內,歷經各類嚴苛的測試後,頗獲美國陸軍極高的評價。
1981年6月,原型車輛「HMMWV XM966」遞交給「美國陸軍器材司令部作為測試用途。
1983年3月22日,「AM General」與「美國陸軍裝甲及武器指揮部簽定高達120億美金,製造數量為55,000輛的生產合約。
AK47發射的M43型7.62毫米彈無法擊穿悍馬裝甲車。悍馬裝甲車能防禦12.7毫米重機槍彈的攻擊。
⑧ 悍馬M1114資料
在世界武器發展史上,似乎很少有一種軍用車會像「悍馬」這樣。受到如此多的爭議。在他誕生若干年裡一直岌岌無名,一場海灣戰爭使他一鳴驚人。成為全世界追捧和效仿的對象;然而兩年後。在摩加迪沙的街頭他成了被人痛扁的孬種;更加糟糕的是,十二年後當他再回到伊拉克的時候。他成了備受指責的垃圾蟲。批評他的人說,從外觀』上他幾乎毫無美感醜陋至極像一條被曬幹了的癩蛤蟆;欣賞他的人說,他外形彪悍線條陽剛擁有男人般的錚錚鐵骨。目前國內關於「悍馬」的文章已經有很多,但是大多數只停留在技術規范的淺嘗輒止。在以下的文章中。我們從各個角度對「悍馬」進行深入的挖掘剖析。還原一個真實的「悍馬」,以饗各位讀者和同好。
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各國研製的諸多輕型越野車往往被愛好者冠以「某某版
悍馬」或者「悍馬斯基」。然而更多的愛好者不知道,「悍馬」的誕生卻源於聲名顯赫的General—Purpose的傳人——M151輕型吉普車糟糕表現。
越戰遺恨
經過戰後近十年的專業規劃和發展,美軍已經基本擺脫了二戰期間裝備車輛的繁雜混亂,以及由此帶來的巨大後勤壓力。但是精簡過後的軍用汽車並沒有讓意圖稱霸世界的美軍滿意,特別是在朝鮮戰場上,以美、英為首的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聯合國軍」在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面前沒有佔到任何便宜,不得不在1953年簽訂了停戰協定。志在建立全球霸權的美軍戰略決策層,立即對朝鮮戰爭的教訓進行了深刻反思和總結。1954年,針對朝鮮戰場暴露出來的問題,美國陸軍擬定了新的戰術車輛發展規劃。根據這一規劃,在五角大樓的專項資金支持下,美國諸多汽車公司紛紛開發車型來博取美國陸軍坦克與汽車部專家的青睞。大名鼎鼎的M151輕型軍用吉普車就是這一期間的成果。
與戰後第一代軍用汽車大多脫胎於民用汽車軍用化改造不同的是,M15l是一款純正的「軍用越野車」。M151誕生於1952年。1956年,福特汽車公司又根據1954年美軍制定的新款軍用車輛發展規劃的技術要求,研製出兩種採用不同車體材料的XMl51輕型越野車樣車,隨即交付美國各兵種地面部隊試用。其中,鋼結構車體的樣車編號為XMl51E1,採用當時較為前衛的鋁合金結構車體的樣車編號為XMl5lE2。經過近三年的試驗,匯總了美軍各兵種的意見後,鋼結構車體的XMl51E1受到更多的青睞,為福特汽車公司贏得了五角大樓的訂單,正式編號為M151型「軍用通用戰術輕型卡車」(MUTT)。
然而,在車輛設計師們案頭確立的戰術指標得到試驗場的承認後,投放到戰場上卻出現了迥異的狀況。在越南戰場上,美國海軍陸戰隊和陸軍特戰部隊的士兵發現,不要說是在復雜路面,即使是在普通非硬質路面,全副武裝的M151越野車在進行高速轉向和緊急制動時非常容易發生側傾事故,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翻車」。加之當時的美國小型越野車沒有加裝防側傾支撐架的習慣,以至於經常有士兵被摔得鼻青臉腫甚至失掉性命。福特汽車公司的設計師和五角大樓的技術官僚,不得不重新審視這輛被他們千錘百煉的輕型越野車。在經過了近3個月的重新試驗後發現,問題出現在他們引以為傲的獨立懸掛系統上。該車採用斷開式驅動橋,其連接車輪和車體的橫向下控制臂為A字型,硅鉻鋼等螺距螺旋彈簧安裝在車體彈簧座和下控制臂之間。一般說來,這是一種十分常見的懸掛系統結構。但是在XMl51設計伊始,根據美軍新制定的「美國軍隊卡車汽車標准」規范要求,XMl51刻意降低了整車高度,導致A字下控制臂和車體的鉸接點位置偏低。加之為了克服獨立懸掛車輛離地間隙相對較小的缺陷,XMl5l橫跨底盤的防偏桿安裝位置偏高。這樣高速行駛中的車輛一旦進行轉向和緊急制動時,受慣性作用較強的懸掛系統的彈性元件會自然給出機械力補償,導致車輛4個車輪的懸掛系統受力不均勻,加之低效率的防偏防側滑裝置影響,橫向移滑甚至是整個車體側傾也就不可避免了。也許有人會問,難道1956年到1959年期間長達3年的時間里,在XMl51樣車試驗階段,福特汽車公司的車輛試驗標定技術人員和國防部的官員就沒有發現這個問題嗎?我們要說的是,參與試驗的技術人員的駕駛和養護水準要遠遠高於在前線作戰的那些士兵,前線士兵的駕駛習慣和操作流程往往野蠻到超出試驗場所有人員的想像。
福特汽車公司的設計師們不得不重新對M151的懸掛系統進行改進。1964年,新改進的M151被批准重新進入美軍裝備序列,這就是M151A1。在亞洲,越南戰爭已經進入了白熱化階段;在歐洲,蘇聯地面部隊強大的突擊力量猶若達摩克斯之劍高懸。為了徹底解決M151的問題,從1968年開始福特汽車公司聯合凱撒汽車公司(1963年收購威利斯)、通用汽車公司等召開了多輪聯席會議。其間,多方決定對M151A1進行全方位的改進。針對導致車輛側傾事故的懸掛系統,技術協調小組決定把車輛的後橋獨立懸掛改為半獨立懸掛,增強車輛對地面的附著能力。同時針對高速轉向故障,福特汽車公司對車輛原有轉向系統過於靈活的特點進行了限制,同時採用了制動效率更高的雙迴路液壓制動系統。改進後的車輛編號為M151A2型輕型越野車。1970年,M151A2又經過數次改進後投入生產。但是這並不意味著M151A2滿足了軍方的意願。
悍馬」誕生
面對著已經物是人非的國際局勢,其勢日衰的世界霸主不甘心如此退出歷史舞台。從上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狼狽退出越南戰場的五角大樓官員們一面養精畜銳,一面重新制定新的武器發展規劃,以圖與前蘇聯重新爭鋒。「悍馬」越野車就是這一時期的產物。1979年,美國國防部決定發展一種新型的1.25噸級車輛,代替陸軍、海軍陸戰隊和空降兵部隊諸如M38、M151等兩個系列標准機動性輕型車輛,M274「機械騾」、M561「山羊」、M792前沿高機動救護車等三個系列高機動性車輛以及M880民用輕型通用運輸車等繁多復雜的輕型車輛。
各兵種對新型車輛的最大戰術要求為「高機動性」,新型車主要裝備師級以下前沿作戰部隊,主要用於戰術突擊和戰術支援。多兵種統一的采購數量有利於降低單車造價,實現高性能低成本。鑒於汽油
發動機單位燃料消耗較高,對後勤補給壓力較大,特別是汽油的揮發性和低燃點引發的安全問題,新型車輛決定採用柴油發動機。為了滿足多兵種的不同要求,該車基準型必須在動力性和車輛空間上具有較大冗餘,以滿足各兵種在基型車的基礎上進行二次改裝,實現當下地面武器模塊化的發展潮流。吸取M151等車的教訓,真正實現車輛全球作戰地形適應能力,該車有必要加裝大型輪式地面武器上應用成熟的中央充放氣系統。由於當時中央充放氣系統結構復雜、造價較高,由車輛供應商和系統供應商進行技術合作,研製適合於輕型車輛的簡易中央充放氣系統,以降低車輛的整體造價。考慮到車輛作戰環境的復雜,新型車換裝大型寬截面輪胎,以適應在沙漠、沼澤、凍土融化等松軟泥濘地面行駛。該車要盡可能降低裝備質量,在不影響遠程戰略機動空運、空投尺寸要求的情況下,盡可能擴大該車的車內容積,以保障前沿作戰部隊士兵隨身戰備的搭載。
1981年2月20日,美國陸軍坦克汽車司令部向有意參與「高機動性多用途輪式車輛」項目的美國汽車企業發出邀請。27日,美國國內61家汽車生產企業蜂擁而至。五角大樓的官員明確告訴與會汽車企業,這次采購計劃從研製樣車到大批量裝備之間的時間差只有3年左右。這是美國陸軍歷史上車輛采購常規周期的45%左右。同年4月底,在對諸多汽車生產企業提供的30多份合格的設計方案進行了謹慎細致的審查後,選定包含通用、福特在內的5家汽車公司的方案提供給決策機構。經過進一步甄選,7月1日陸軍坦克汽車司令部宣布美國汽車公司AMG分公司、克萊斯勒汽車公司、達信·大陸公司等三家汽車公司的設計方案符合技術要求,獲得了軍方進一步發展該項目的研製合同。合同要求這三家汽車公司,在1982年5月份之前,向美國陸軍坦克汽車司令部工程局遞交11輛樣車,進行嚴格的技術試驗和作戰效能評估。
1983年3月22日,美國陸軍坦克汽車司令部宣布,AMG汽車公司的樣車在進行3萬多公里的多地形試驗後,表現最佳獲得了一致的認可。在一份文件中,參與試驗的技術官員是這樣評價AMG汽車公司的「高機動性多用途輪式車輛」樣車的:「設計優越,可靠耐用,運載能力超乎想像,達到預期的機動能力」。對於試驗中暴露出來的無關大局的細節問題進行了再次完善後,美國陸軍和AMG汽車公司簽訂了一份多階段的供應合同。按照合同規定,美國陸軍在1989年之前,預計會向AMG公司訂購54973輛「
悍馬」越野車,合同總價值為12億美元左右。其中,首批車輛生產訂單為2234輛,合同價值為5980萬美元,全部車輛在1985年交付裝備。第二批訂單為15000輛,在1987年之前交付裝備。到目前為止,「悍馬」系列越野車總計超過了20萬輛,其中軍用型為16萬輛左右,美軍現役裝備有10萬輛左右。
揚名海灣
上世紀90年代初期的那場海灣戰爭,留給人們印象最深刻的無疑是「沙漠風暴」行動中,以美國為主的聯軍以絕對制空權對伊拉克的精確打擊。而在隨後的「沙漠軍刀」行動中,聯軍地面武裝力量由南向北一路推進。搭載「陶」式反坦克導彈和小口徑機關炮的「悍馬」越野車,在武裝直升機的掩護下一馬當先,把伊拉克共和國衛隊著名的「麥地那」裝甲師打得落花流水。整個「沙漠軍刀」行動只持續了100小時,「悍馬」越野車以其彪悍的外形、充沛的動力、強大的火力成為這場戰爭中最耀眼的地面武器明星。
1990年7月中旬,美軍情報部門刺探到
伊拉克部隊開始大規模集結,並且有向南部伊科邊境運動的跡象。隨即美國五角大樓發布緊急命令,以空降82師為首的特戰部隊取消官兵休假進入緊急狀態。在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後,(美國西部時間)8月7日,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鮑威爾宣布,從即日起美軍發動代號為「沙漠盾牌」的軍事行動,向波斯灣調集兵力。第二天,美軍第82空降師率先抵達沙烏地阿拉伯。不僅如此,在這場行動中幾乎所有以「悍馬」和M151越野車(還沒有完全淘汰)為主要裝備的美軍輕裝部隊和山地作戰部隊,其集結和部署的速度幾乎是美軍第一裝甲師和第一機步師等這些重裝部隊的4倍以上。其高效戰略機動性的秘密,就在於大量裝備的「悍馬」本身的特性。我們以美軍快速兵力投放的主力機型之一——C一130H「大力神」戰術運輸機為例,其標準的貨艙可以將3輛全副武裝的「悍馬」以及所屬士兵,5個小時之內從中歐或者是印度洋上的軍事基地運抵沙特。在運輸M151A1越野車時,一架C一130H運輸機勉強搭載4輛越野車以及所屬士兵。然而「悍馬」是標準的1.25噸級越野車,M151A1隻是0.5噸級越野車而已。用一種不是很科學的量化比較法,可以說三輛「悍馬」的戰鬥力是四輛M151A1越野車的200%以上。而對於重裝部隊的絕大多數裝備而言,在當時除非動用美軍裝備較少的C一5「銀河」重型戰略運輸機,否則「大紅一師」和「馬恩磐石」的兄弟們必須搭乘速度極慢的大型運輸艦前往波斯灣。而事實證明了這一點,笨重的第一騎兵師幾乎是「直到戰爭打響前20天,那些蠢材才從總統的家鄉(得克薩斯州)趕到沙特完成部署」。
如果說,以「悍馬」為代表的輕型裝備在戰略機動性上表現超乎想像的話,那麼其戰術機動性和打擊能力則是其在海灣戰爭中揚名的本錢。眾所周知,輪式車輛在進行戰術機動時,會面臨諸多的問題。首先影響車輛通過能力的就是車輛對地面的壓強,在這一點上履帶式車輛憑借著寬大碩長的履帶,MMP指數(車輛平均最大壓力)遠遠低於輪式車輛。「悍馬」採用了寬截面低壓防彈輪胎和中央充放氣系統,這樣的配置一般出現在大型多軸輪式裝甲車(比如聞名遐邇的「皮蘭哈」輪式裝甲輸送車)上。採用了37×12.50R16.5LT型寬截面低壓防彈輪胎的「悍馬」,在通過松軟路面時其接地面積相對於老式車輛大大增加,對地面的壓強隨之減弱,通過能力驟然提升。而海灣戰爭地面推進的主戰場是從沙特一科威特一伊拉克由南向北推進,其攻擊路線上是平坦而松軟的沙漠。加之「悍馬」裝備了中央充放氣系統,在駛離硬質路面進入沙漠後,士兵可以在不停車的情況下快速自動降低車輛所有輪胎的氣壓,使其寬截面輪胎的按地面積進一步加大。有數據顯示這時「悍馬」的MMP指數只有272千帕,遠遠低於其他輪式軍用車輛,和大多數履帶式戰車的MMP相近。也就是說,履帶式車輛能通過的路面,對於「悍馬」來說都是暢通無阻。如果你認為「悍馬」越野車的「法寶」只此一件,那就大錯特錯了,能支撐其沖鋒在前的「法寶」還有其優越的動力傳動系統。「悍馬」採用動力強勁的6.2升V型8缸柴油發動機,最大輸出功率110千瓦。在全副武裝的狀態(搭載4名士兵,戰斗全重3574公斤)下,其單位功率高達31千瓦/噸左右。加之該車裝備的是通用汽車公司3擋自動變速器和液壓助力轉向系統,即使是「醫務站的那些女孩們」也能把「悍馬」越野車開得飛快。
真正讓「悍馬」越野車備受稱贊的還是其獨特的設計。為了使車輛更加堅固,該車摒棄了M15l的承載式車身設計,採用了矩形管狀大梁結構的車架。車身除必要的少量鋼質構件外,大面積的採用了鋁合金、甚至是玻璃鋼碳素纖維等輕質材料,以實現「最輕的車輛自重、最大的武器和戰斗輜重搭載能力」。設計師們並沒有「一朝遭蛇咬,十年怕井繩」,「悍馬」繼續採用了讓M151聲名狼藉的全獨立懸掛系統,當然結構上早已上大相徑庭。「悍馬」採用更加穩妥的雙A字支臂和大直徑螺旋彈簧的結構,並且從整車結構上對車輛行駛穩定性進行加強。一方面,「悍馬」採用了大型寬截面輪胎增大接地面積,加大了車輛對地面的附著能力,對車體結構進行了「扁」處理,採用了較大的輪距(輪距1.82米,M151的輪距為1.346),使車輛高速行駛轉向或者緊急制動時機械力分布更加平衡。而且「悍馬」採用了全時四驅,該車的前後車軸幾乎完全一樣,其差速器直接安裝在車輛底盤的大樑上。這樣即使出現三個車輪打滑,車輛憑借剩餘的一個輪胎的扭矩輸出,照樣可以正常行駛。另一方面,該車的車底前部安裝有粗壯的穩定桿,它與下控制臂和樞軸支架相連,穩定桿有效地減小了下部A字支臂振動對車輛平衡的影響。所以,即使美軍士兵駕駛著「悍馬」在傾斜的沙丘上「玩耍」,也不會出現車輛傾覆的情況。當然,為了防止車輛出現傾覆造成人員傷亡,設計師們在「悍馬」上加裝了高強度的鋁合金防滾支架。存優去劣的獨立懸掛讓「悍馬」的越野性能和行駛舒適度得以彰顯,該車的離地間隙達到了410毫米(M151A1的離地間隙為240毫米),和M1「艾布拉姆斯」主戰坦克差不多。在中東廣袤的沙漠上,尋常的溝溝坎坎和沙丘石礫並沒有阻擋住「悍馬」的腳步,反而成為其表演的舞台,當然配角就是倒霉的M151系列越野車。海灣戰爭結束後,在五角大樓向美國國會遞交的報告中,那些技術官僚們聲稱「悍馬」除了「座椅稍硬,不利於士兵長期駕駛巡邏」外幾乎是無可指責。而可憐的M151系列車在得到「不堪大用」的評語後,在美軍陣營中很快消失,填補0.5噸級車輛空白的是賓士G270CDI和蘭德·路虎「衛十」110輕型越野車。
⑨ 路虎軍用版和民用版有什麼區別
英國的軍用越野車就是大名鼎鼎的路虎衛士,路虎衛士有三種軸距供選擇:90、110和130,分別稱為路虎衛士90,路虎衛士110和路虎衛士130. 同時有兩款發動機,5速手動變速箱和兩速分動箱是標准配置。
軍用版本和民用版本有著天壤之別,在軍用路虎衛士上他們開發出了武器安裝套件,可以將重型機槍、反坦克導彈、榴彈炮等武器以最快速度安裝到上面。而對於其越野性能,軍方還開發出了涉水型路虎衛士供海軍陸戰隊使用,它可以在零下49度的環境中正常使用,並可以在1.5米深的海水中行駛6分鍾之久。
⑩ 美國悍馬的吉普車好么需要100萬么
willys-overland motor公司是amgeneral公司(下稱amg)的遠親。早在1940年willys做出了美國第一輛mb吉普。開發的目的是「general purpose」,簡稱gp,後來慢慢演變成「jeep」。
60萬台mb在大戰期間分別由willys和福特製造。到了朝鮮戰爭,amg希望可以改良mb,於是m38誕生了,它一共製造了15萬輛。20世紀60年代初,kaiser(凱旋[報價 圖片])設計出了m151,amg和福特分別拿到了生產權。
越戰中m151被大量使用並被amg不斷改良,後改名m151a1[報價 圖片]和後來的m151a2。20世紀70年代,美國軍方想用一輛「新世代」高性能多用途輪式汽車(hmmwv)來取代多款小吉普和各式四驅皮卡。其中包括m151a2、道奇chev、kaiser和m561 gamma goat等,而這樣的好處是同一底盤維修保養起來更加方便。而民用的四驅道奇chev、kaiser皮卡改成的軍車性能因無法滿足軍隊的需要,再加上美軍希望軍車內的士兵能得到更好的保護,xr311在這樣的情況下應運而生了。
美軍一次造出了19輛xr311試驗車。該車採用後置引擎設計,v8 5.2升ohv,在4000rpm發出0.49kg/cm2的扭力和187匹馬力;車長4.343米,寬度達1.93米,而高度只有1.6米;時速可達129公里/小時,最大爬坡度75%,0-60英里加速需時12秒,配置98升油箱,可連續行走480公里,在0.75米水深以下可以照常行駛;自動排擋3前1後,恆久式四驅系統,四輪雙a臂獨立懸掛系統,加上前pto絞盤;車重約2767公斤,成本5萬美元(20世紀70年代的5萬美元,可在香港買一套5000英尺以上的小洋房。可見這幾輛試驗車的成本不是一般小車廠可以應付得來的)。xr311在沙漠、草原有很好的表現,但最後因為成本太高、車尾因安放引擎無法載貨而不符合軍隊多用途的要求,停止了進一步的開發。
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歐洲著名的lamborghini(林寶堅尼)超級跑車製造商也看準了軍車市場,於1977年試做了幾台高性能吉普車給美國軍方試驗,取名cheetah。其外形和xr311有一點像,車長4.55米、寬1.88米、高1.65米,採用amc( )一台v8 5.9升後置汽油引擎(4000rpm時可發出183匹馬力),四速手排,油箱有129升,極速150公里/小時,0-60英里加速需時11秒,它同樣可以在0.76米以下的水深下行駛。但由於其引擎在車後面,汽車的用途受限,無法取代小皮卡,加上車價很高,同樣無法滿足軍方的要求。
車廠後來把該車的市場轉向了中東和富商,工程師為cheetah改上一台林寶堅尼自己的v12 4.8升引擎,它擁有332匹馬力/6000rpm。另外,他們還把引擎從後方改到前面,油箱加大至280升,車速提升至188公里/小時。其名字則變更為lm(lamborghini militaria)。由於中東的汽油特便宜,該車有一定的市場。
到了20世紀80年代中期,船用的v12 7升、420匹引擎被放進lm,使車速提升至205公里/小時。1986年,v12 5.2升dohc的賽車引擎也引入了lm車系,它可以發出450匹/6800rpm,極速推到208公里/小時,車內原來的行李位置被改成4個座位。由於生產數目太少,價格又不為一般商人接受(1986年時約要130萬港幣,是當時的賓士300se價格的三倍),所以,即使在現今的歐洲、中東,我們也很難一睹這一代名車。
上世紀80年代初,amg工程部總結了xr311和cheetah落選的原因後,希望重新研製出同類的越野車交給美軍測試。於是,他們製造了12台hmmwv。該車引擎位置從後置改為中置(編者按:f1賽車、豐田mr2、本田beat等車也是中置引擎,它們的引擎位於兩軸間並在駕駛室之後,這也是我們一般所理解的中置引擎布置方式。而hmmwv與它們不同,其引擎位於兩軸之間但在駕駛室之前,這是極少使用的布置方式,為方便區別一般也可將其稱為前中置引擎布置方式)。這個設計解決了前置引擎造成的車重不平均和後置引擎無法載貨的兩難局面。同時,也因為這個設計,車寬增加至近2.2米(不包括後視鏡),引擎的大半占據了駕駛員和前座乘客的中間,而自動變速器也正好放在後排兩座位的中間。
該車四輪獨立懸掛系統加上drop gear(和vw166一樣的設計)在傳動半軸下多加一個齒輪,並增加差速器在其中,從而增加底盤的離地間隙。該車還使用永久式四驅系統,採用的是v8 6.2升柴油機,省油的同時可以發出150匹馬力,時速最快達到110公里/小時。這十二輛hmmwv分別加上不同的車身,以適合美軍多用途的要求。
1984年,hmmwv終於通過各種嚴格的測試而成為新一代的多用途越野車(被正式命名為humvee),全面取代m151a2、各種四驅民用皮卡(m886、m715等)和m561 gamma goat 6×6水陸兩用小卡車等。新車在空投、防爆、防地雷性能方面都比m151a2更出色。而最重要的是在用途方面,humvee竟可以衍生出15個車型,把過去不同品牌、不同底盤汽車的用途全部歸納到統一的humvee底盤上,不但使維修保養更方便而且大大提高了汽車的越野性能。因為humvee的底盤不是由民用四驅車底盤改造開發而來,而是一個可以在野外使用十年的堅固的卡車底盤。
悍馬H2核心技術在於Vortec6000型V8發動機產生6.0L,242kW的功率和522Nm扭矩,配上4L65-E型4速自動重載型變速器,駕駛的過程既輕松又有效。具有兩檔電動控制的全時4驅系統與動力系統做成一體,它能產生額外的2.64:1的減速比,用來對付平時難以逾越的障礙。扭矩可以按40/60的比例分給前後軸,也能在分動器鎖止時各分配到一半。分動器具有5種工作模式,電動控制的操作就用儀錶板中部的按鈕完成。底盤結構採用前扭桿梁、後5連桿式獨立懸架的懸掛型式,這為悍馬保證了越野情況下的控制精確度。 價格區間:116.80-128.00萬
悍馬H3 3.5採用了一台名為L52的直列5缸發動機,在轉速5600轉時可以輸出164千瓦的最大功率,2800轉時可以輸出304牛米的最大扭矩。與這台發動機匹配的是一台5速手動和和一台4速自動變速箱。H3的前懸掛為雙叉臂獨立式,後懸掛為整體橋非獨立式,驅動系統採用全時4驅。制動方面為4輪盤式,輪胎以及備胎的型號都為265/75R16。 價格區間:76.80-79.0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