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野泥路者
Ⅰ 試駕新晉網紅長城炮:顛覆皮卡形象,樂趣超出想像
車型:長城炮四驅運動型
駕駛道路:省道100公里、泥濘越野路面
駕仕指數:75%
我們試駕長城炮的地方是一個典型的中國村鎮,位於群山之中,沒有什麼公共交通。這里的鄉民出行大多數是靠著鎮口的常見的五菱宏光或者一些緊湊型尺寸的7座SUV。但是這里的道路環境卻出奇的好,非常寬闊,遠不是十年前只能通行五菱之光的村村通道路。
這里的人們主要營生是開農家樂、做旅遊接待,因而他們的需求大致相同——能夠幫他們下山運菜拉貨,可是又要能夠足夠的體面。不過7座麵包車應該不會是他們的主要選擇了,SUV可能更受歡迎,可是也太過「精緻」了。這時候,我們就能理解為什麼長城炮能夠在這里被圍觀——滿足他們拉人運貨的需求,同時這款車看上去也更像是「幾十萬的豪車」。
長城炮的體面
在很多人理解里,皮卡是一種很純粹的生產工具,盡管價格也不便宜,但是給人的印象就是那種不修邊幅、平台老舊的產品。
不過現在看這款長城炮,你會覺得它低端或者廉價嗎?明顯不會,瞧瞧這前臉的鍍鉻飾條,整就是個國產版本的F-150。而龐大的車身尺寸配合超過1.8米的車高,停在哪裡都顯得氣質昂揚。
作為一款乘用化定位的皮卡,長城炮的很多設計特徵都更貼近於SUV車型,大量的細節處理都靠攏乘用車。比如昂揚的車身姿態之下,前臉外圍一圈粗壯的鍍鉻飾條,加上三道鍍鉻飾條、圓形的新LOGO,閃耀著代表高級的光芒。
盡管長城炮的車身沒有特別復雜的線條,但勝在規整。車身沒有腰線,主要是通過具有張力的曲面來表現皮卡的強壯感,抹平了傳統皮卡上那種廉價的直線條感,特別是你對比下市場上的競爭對手,五花八門的車身設計其實都不如長城炮。試駕車的後鬥上沒有龍門架,不過長城炮的車廂龍門架可以選裝不銹鋼管材,看上去就為耀眼了。
試駕車是次頂配車型,所以車身周圍的包圍和輪拱都是車身同色,而如果是頂配車型會有銀色塑料包圍——不是傳統的黑色——這看上更有越野感,也更有層次。
長城的設計師在細節上也極盡所能的貼著乘用車的風格。前大燈的造型相對普通,但燈腔內設計了一個C型LED燈,裡面還有兩個L型隔斷來隔開兩個LED燈組。尾燈也做了兩組C型剎車燈來進行呼應,豎狀設計也和F-150看著很像。還有18寸輪轂也設計得很有力量感,不再是最普通的鋼圈。此外,「P」字型元素也出現諸多地方,比如前翼子板的徽標、車身側踏板等等,而高配車型尾廂的開啟開關也鍍鉻了。
更需要關注的是,長城炮的車身尺寸很有優勢,長寬高分別達到5410/1934/1886mm,軸距為3230mm,最小離地間隙都有232mm。從數據來看,長城炮的這個尺寸在同價位的乘用型皮卡中是最占優勢的。
其中,後斗廂的尺寸為1520/1520/538mm,後鬥成一個正方形。而由於長城炮採用多連桿整體橋式非獨立後懸掛,車斗也就沒有做成純平,不過日常裝載沒有任何問題。
長城炮的尾門帶有氣壓桿,開啟後會緩慢下降,安全性和質感都有了保障。車輛底部也有一個踏板幫助用戶輕松上下車,此外頂配尾門還有一個可以折疊的小梯子,這樣上下特別方便。這個小梯子的設計顯然借鑒了海外高端皮卡的樣式,可以說長城的目光已經看齊了海外大皮卡。
長城炮的質感
長城炮的內飾確實顛覆了很多人對皮卡的認知,甚至比海外的皮卡都要做得精緻,非常接近一般的硬派SUV車型了。
長城炮車內採用的典型高IP台的設計,橫向的延展和寬闊設計讓布局足夠規整和一目瞭然,加上高坐姿帶給駕駛者很好的視野感和安全感。方正的9寸中控顯示屏和中央操控台並沒有過於特立獨行的設計,位於中間的空調面板和多媒體控制區也都是傳統按鍵或旋鈕,便於操作,這大概也是考慮到用戶群體和皮卡的使用特性。
最值得一提的是長城炮在材質上做得非常用心,不同的版本有不同的飾板,比如舒適版採用的是普通的高光飾板,運動版則是木紋飾板,而尊享版就是皮革覆蓋。不過讓人意外的是,長城炮的方向盤Logo還用的是傳統長城的標識而不是新的P字徽標。
以試駕的運動版為例,前IP台頂部是軟搪塑+雙縫線,副駕駛前面的立面是帶有實木手感的飾板,而座椅則是菱形格的皮質座椅,盡管不是真皮材質,可是手感也足夠細膩了。而基本上車內手肘能夠碰到的地方都是軟搪塑材質,扶手側也是用菱格紋的皮革包裹。再比如這個出風口的風向調整開關,採用鍍鉻條和旋鈕設計,都是做得十足精細,有點像WEY上的設計。
當然,長城炮的內飾也並非完美,比如車內的下半部分都是硬塑料件,給人的感覺是檔次感一下就降下去了——可是副駕駛手套箱竟然還保持了開關阻尼,這個成本倒是沒有節省。
其實長城炮的乘用化也體現在配置上,比如你能想像在一輛國產皮卡上你竟然可以語音喚醒車載主機嗎?另外車輛還帶有遠程啟動、無鑰匙進入/一鍵啟動、全景影像等等科技配置,甚至在頂配車型上你還可以買到L2級輔助駕駛系統,和開一輛哈弗H9估計差不多了。
超乎想像的多功能空間
關於長城炮後斗廂的空間我們不多說,比起一般的輕客運貨來講更加自由,同樣更是吊打一般的7座SUV車型。而僅僅看前艙空間,長城炮也完全不輸於中型SUV的乘坐空間。
由於長城炮車身高大,所以往往需要把坐姿調得比較高,可即便如此,頭部空間也至少有一拳以上,非常充裕。還有縱置發動機的布局和高車身,會讓駕駛者的雙腿都有充裕的空間,完全不會覺得憋屈。
來到後排,3230mm的軸距空間盡管後斗會佔去一部分,可是由於沒有傳動軸的佔用,能夠形成一個很規整的後排空間。在前排保持不動的情況下,後排空間膝部至少有兩拳半左右,唯一的不足就是座椅靠背偏直立,當然這也是所有皮卡的通病。
同時因為車身寬度的優勢,第二排可以很輕易的容納三位乘客,並且中央地台也沒有凸起,足夠寬敞。只是第二排座椅沒有中央扶手,中間座位也沒有的頭枕。此外,座椅靠背柔軟度很高,幾乎像海綿一樣軟,改善了後排乘坐的舒適性。
同樣,長城炮的第二排座椅是懸空布置的,第二排下面可以放置儲物盒。並且可以進行4/6分收納,是把座墊往上折疊,放下時僅需要拉動兩邊的拉繩即可,非常便捷。而一旦把後排收納起來,那麼後排就可以形成一個新的長方體規整空間,擁有更高的功能性。
懸掛硬中帶韌,節油效率優先
長城炮採用的是非承載式車身,車重達到兩噸,而前懸掛用的是雙叉臂,後懸則是多連桿整體橋式非獨立懸掛。單從結構上來說,多連桿結構相比鋼板彈簧——商用版或者一般生產工具類皮卡常用——能更好的照顧到舒適性,因為更多的連桿能夠讓整體駕乘感受更為舒適一些。
當然這個舒適也是相對而言的,整體來說長城炮乘用版的乘坐感受並不是完全硬橋硬馬,在城市道路或者高速上會得益於多連桿的優勢和座椅的柔軟度,過濾掉那些諸如密集減速帶傳遞來上的振動感。這樣會讓人覺得長城炮的底盤調的還是很有韌勁,只是比長城的SUV車型更偏硬朗些。
假如真的是遇到省道上的那些大的坑窪,那麼高速碾過去還是會讓後排乘客感覺明顯顛簸,整車會一起跳一下。對長城炮來說大概最困難的路面就是鄉鎮上那些一截一截的水泥路面,後懸掛來不及吸收上一個接縫帶來的彈跳,下一個接縫又來了,這會讓後排乘客頗為煩躁,好在對駕駛者的影響不大。
長城炮有一個大直徑的方向盤,並且握手也很細,給人很「卡車」的感覺。由於長城炮乘用版搭載的是長城最新一代的GW4C20B發動機,這部發動機同樣搭載於長城旗下包括哈弗F7、WEY VV6等SUV車型上,技術性能都是一線水平,只是最大輸出功率140kW、最大扭矩360N·m相對調低了些。而變速箱則是長城炮的一個亮點——搭載采埃孚的8AT變速箱,空載百公里加速可以達到9秒左右。
整體動力輸出上,在標准模式下明顯是傾向於燃油經濟性,基本上除了起步那一下會有點沖之外,其餘時候都隨時保持了升擋態勢,積極往高擋位跳,並不會刻意的保持高扭力輸出,完全是非常平穩的輸出感受。這也使得在尋常巡航的時候,轉速會保持在1500-1700轉上下,所以甚至突然深踩想要提速就會感覺到大眾車型那種拖擋感。
這樣調校的目的顯然是為了燃油經濟性,對於兩噸車重,還要動輒拖五百斤載重的皮卡來說,慢一點問題不大,重要是給車主們省錢,畢竟鄉鎮上的司機都是用「一公里幾毛錢」來衡量油耗的。如果你願意,還可以調到節能模式,輸出更為克制,也避免一不小心就踩大油門的駕駛者。
如果你實在要動力,比如拉了很重的貨物,你也可以切換到運動模式。在運動模式下轉速會被維持在2000轉以上,這基本就是隨時保持扭矩全力輸出的狀態,升擋也不再那麼積極,當然燃油經濟性會有所犧牲。另外就是長城炮對發動機噪音的控制還是沒有一般的SUV那麼好,低於2000轉時也能聽到發動機的運轉聲,猛踩油門時就更明顯了。
轉向上,長城炮提供了三種轉向模式:輕便、舒適、運動。只不過即便是舒適模式也會覺得開起來轉向太過模糊,虛位比較大,這可能是考慮到容錯度,而一般開慣乘用車的人還是更願意設置到運動模式。
適時四驅很貼心,低速四驅很強悍
作為一款硬派皮卡車型,長城炮乘用版也少不了四驅系統。乘用版炮除了最低配,都搭載了「TOD智能四驅系統」,也就是「扭矩隨選四驅」,是一種適時四驅系統。
當你設定在自動模式下,平時為後輪驅動,一旦系統偵測到後輪打滑之後,就會通過中央多片離合器式的差速鎖的鎖止來給前軸輸出動力,幫助脫困。適時四驅最大的好處是「自動」,不用像分時四驅那樣需要駕駛者判斷路況去手動切換四驅系統,對於一般駕駛者更加友好,更不用說新手了。
運動版已經具備了中央差速器鎖止的功能,通過普通的碎石泥濘路面完全沒有問題。如果遇到都陡坡或者更為艱難的道路,你可以通過「4L」按鍵啟動低速四驅模式,不過需要在N擋模式下進行,當分動箱切換的時候會讓車身「為之一振」。長城炮的低速四驅扭矩放大倍數為2.48倍,也就是可以提供上千牛米的扭矩輸出,爬坡時如果說不開4L模式就必須深踩保持油門,那麼打開4L後則只需要輕點油門,爬坡就如履平地了。
有了這一套硬體,駕駛長城炮在泥巴地裡面可以玩得不亦樂乎,如果是選擇頂配版本還有後橋電控差速鎖,帶來的越野能力還要再上一個台階,更不用說還有一個帶三把鎖的越野版了。
駕駛總結:
駕駛長城炮一整天,它確實給人非常多的驚喜:整車乘用化明顯、質感相比傳統皮卡大幅提升、駕駛質感接近硬派越野車、越野能力遠強於一般SUV車型。還不用說我們對於皮卡的大空間、多功能性的好奇,更重要的是價位也就是中型7座SUV的價格。
事實上,雖然這款皮卡還有一些有待改進的細節,比如內飾下半部分材質還可以提升、動力總成還可以調得更精緻,但兼具功能性和高性價比的長城炮乘用版一直是國內三線到五線市場期盼已久的一類產品。
對比美國市場,皮卡是既是美國農村的生產工具,也可以是中產階級的身份象徵,一輛大皮卡起步價和凱美瑞差不多,最高價格甚至能夠接近寶馬7系。然而過去國內城市禁止皮卡入城,車企不願意投入資源研發乘用化皮卡,所以在此之前,皮卡在中國市場過於極端—— 一端是作為純粹的生產工具,十年不換代,另一端則是進更多用於炫富的進口皮卡。
現在隨著皮卡的逐步解禁,這個品類的潛力無疑是巨大的。你想想有多少五菱宏光行駛在廣袤的農村市場,這些微客車型在安全性和使用場景上越來越受到局限,而現在國內的交通基礎設施又是在快速升級,皮卡越來越有希望替代宏光,成為中國廣大群眾致富奔小康的回本利器。
長城炮的爆紅不是沒有理由的,可以說它代表著人民群眾追求美好生活的根本利益。
文|JackieLXX
圖|JackieLXX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Ⅱ 預算在35萬元左右的越野車,撼路者和帕傑羅哪個好
題主你好,對於你提到的這兩款車型總體來說都是不錯的選擇,但是各自在極端方面又有很突出的優勢和明顯的劣勢,如果你很強調越野的脫困能力,帕傑羅是不二之選,如果你並不是很想在極限路況玩穿越,撼路者的綜合品質值得你考慮,下面我們具體聊一聊這兩款車型分別存在的優缺點。
首先說帕傑羅
帕傑羅是強調脫困能力的車型,他的越野性能非常出色,搭配的超選四驅對於越野實際使用過程中非常好用,五十萬的霸道是不能和他媲美的。當然缺點也非常明顯,就是該車的動力組合,3.0V6發動機,費油,馬力還不大這是讓人詬病的地方,但是我並不肯定的認為這是他的缺點,也就是因為這台老舊的自吸發動機,才能讓帕傑羅永遠的那麼耐用,技術老舊說起來不好聽,但是帶來的確實穩定,如果穿行在青藏線,如果行駛在山間婉轉泥濘的小路,穩定是必須要大過一切。最明顯的缺點我認為是行駛中的舒適性和噪音控制能力,總之,開帕傑羅跑高速,在車內要大點聲說話才能聽得到。
再說撼路者
撼路者是一款綜合指標還不錯的車型,沒有帕傑羅的四驅厲害,但是也夠用,當然不能極限,不過我們不是每個人都去極限。帕傑羅的缺點對應的就是該車的優點,發動機採用2.0升增壓發動機,雖然是四缸機,但是馬力比帕傑羅大,再就是內飾方面的設計要由於帕傑羅,最主要的行駛噪音控制方面比帕傑羅好的太多。
外觀方面
撼路者總體來說比較流線,屬於一個靈活的胖子,帕傑羅在人們心中已經根深蒂固,喜歡的就是喜歡,不喜歡的都不想多看一眼,畢竟帕傑羅是上個時代的產品。
內飾
光看上面的兩張圖片,就可以明顯感覺到撼路者內飾的 科技 感很強,帕傑羅的內飾還是一如既往的,哈哈,自己理解。
總結
你最好去把這兩輛車都去試開一下,這是渦輪機和自吸發動機的對比,如果純粹的喜歡越野那就不要猶豫必須選擇帕傑羅,費油這都不是事。如果你想選擇一輛各個方面都比較均衡,一般的路況都能應對的車型,撼路者是絕對可以勝任的,因為撼路者比那些承載式車身的城市SUV要強悍的多。
最後為喜歡帕傑羅的朋友上一張兩門毒物
預算35萬左右的越野車也不少,單就你說的福特撼路者和三菱帕傑羅而言。福特撼路者你可以選頂配車型,而三菱帕傑羅你只能選中低配置車型了。
關於這兩款車我還真有發言權,我現在開的是福特撼路者,在買福特撼路者之前我是非常想買三菱帕傑羅了,就因為東北地區當時沒有三菱帕傑羅V93頂配車型就一直在等,同時開始關注福特撼路者。當時國內還買不到V97,但V97的價格就絕對不是35萬左右了。
三菱帕傑羅V93的越野性能是毋庸置疑的,超選四驅沒有幾款越野車可以比美,這也是我當初一心想買這款車的最主要原因。V93的短板就是它的一直不變得3.0V6發動機,動力弱還不省油。內飾配置低,第二排座椅乘坐非常不舒適,長距離乘坐感覺很累。再有就是它的第三排座椅,由於第二排座椅不能前後滑動,所以第三排座椅空間非常擁擠,形同虛設。如果你注重的越野能力你就選三菱帕傑羅V93。
福特撼路者,前面說過我是在等V93頂配車型時開始關注的,並且到4S店去試駕了兩次,最終決定買福特撼路者了。福特撼路者主要有點:一是動力是三菱帕傑羅V93不能比的,雖然是2.0T發動機,最大功率比V93搞出50多KW;二是車內靜音效果非常出色,這個你可以分別到兩個到4S去比較一下;三是座椅的舒適度遠高於V93,且第二排座椅可以前後滑動,可以保證第三排乘坐人員的乘坐舒適;四是配置,福特撼路者的配置豐富, 科技 感強。
再來說一下福特撼路者的越野能力。和三菱帕傑羅比可以很肯定的說福特撼路者極限能力不如帕傑羅,但是福特撼路者的能力也不差,路況管理系統能應對各種不同路況,低扭放大及後軸電控機械差速鎖能應付極端路況。所以福特撼路者的越野性能一點也不弱。可能無法象V93那樣去完成極限越野 ,但絕對是一款硬派越野車。如果你不是玩極限越野的,家裡又只有這一部車,還挺在意舒適性的我建議你買福特撼路者。
倆車我曾經都考慮過,我朋友是4.0超霸,還有個朋友3.5霸道,他倆都建議帕傑羅。4月買的,現在8月中旬,開了1萬公里了,懸掛硬,油耗高速基本11-13個之間100-130之間,市區溫柔點的話13-14個油,如果有怒路症的一腳油門,一腳剎車的話再17-19個油。我個子不高,所以覺得座位不舒服,配置沒有那麼多 科技 感,但是來福音響很給力。我是v97頂配,動力十足,比4.0超霸動力好多了!我是素車,一般的輕度越野爬坡之類簡直是小kiss,後鎖都不用開。穿越更是無敵了,撼路者我沒見過幾輛也不好評論,但是我整天看 汽車 之家,還有兩個群近1000人的越野愛好者,沒幾個是撼路者吧。如果按照作者的想法,撼路者應該比霸道銷量還好了。撼路者內飾也不咋滴,而且外形難堪!性價比,越野能力,保值率都不會比帕傑羅強的。
我是一個經常跟勁暢和山貓越野群出去玩的憾路者車主。自認為比較有發言權。我自己也有個小車隊 由一輛憾路者 一輛撒哈拉 一輛坦途 一輛V97和兩輛勁暢組成 都是很多年的哥們。
看了一下大家的留言 基本上都在說山貓的越野性能更強一些 憾路者舒適度好一些。我要反駁一下這個觀點了!據我兩年多來在實踐中的體會 山貓的極限脫困能力真的不行了!勁暢和憾路者基本上屬於同一水平 但是山貓明顯不如這兩款車型。以素車論 山貓的底盤更低 離去角更小。每次跟著山貓群去沙漠 總有很多車把後杠剮掉。而且在沖沙坡的時候 山貓雖然有著更強勁的發動機 卻並不能在短途內提供足夠的初速度 以至於我的憾路者都能一下沖上來的坡 山貓卻要反復幾次才能成功 甚至放棄 繞路。並不是駕駛技術問題 因為這不是個例。
不提沙漠 在其他極限路況中 山貓也並不盡人意。有一次跟哥們(勁暢)去爬好漢坡 兩輛F150在坡上上不去下不來(這真是技術問題)卡在5/1處 也就是剛過了波浪紋 還沒到拐彎的地方。造成了後方的擁堵。當時我們急著趕時間去大灘 就繞防火道了 沒想到防火道被挖了上百個炮彈坑 形成了無數的交叉軸(幾年前可沒有!)我們兩台車雖然快被顛吐了 但是很順利的通過 而跟著我們的兩台V97卻費了老大的勁!因為並不認識 所以也沒看他們最後上來了沒有。
以我的經驗 山貓最適合的是玩穿越。例如渾善達克那種地形 在沙地 叢林 草原 河流之間穿梭 我的憾路者 一會兒掛高四 一會掛低四 有時還得開後鎖 就會顯得很麻煩。而山貓的超選四驅此時就發揮出了它的優勢 各種地形間 流暢穿行。
以前 我們的小車隊出去玩 需要探路的時候 都是我去 我們的觀點是 我這台四缸車能爬上去的坡 其他車肯定沒問題。後來那台V97加入了 探路的活就交給他了 他能上的 我們大家就都踏實了
給車友推薦車型時,我更傾向於說哪個更適合,因為每個車都各有所長。
如果長期在非鋪裝路面行駛,甚至是野外作業,顯然帕傑羅的皮實可靠是壓倒一切的優勢,如果能買到V97,動力也非常夠用,加上無與倫比的四驅能力,只要不是極限攀爬,幾乎沒有什麼可以阻擋。
撼路者雖然是更典型的大梁結構、懸掛行程也更長,但不是純粹的機械四驅,脫困能力其實不一定會更強,而且傳言中的一些小問題多少還是會讓人有點擔心。相反它的優勢是舒適性和配置,其實更適合在城市生活、只能選汽油機、偶爾有輕度越野需求的車友。至於它的越野能力,個人感覺更像是有備無患的保障。
就駕駛感受而言,撼路者雖然開著會相對比較輕松一些,但坐姿和視野是不如帕傑羅的。當然它還有個優勢可能很誘人:有五座的版本。
撼路者作為一款新上市不久的越野車大多數人並不了解,也更沒開過,就不要想當然怎樣怎樣,這款車和帕傑羅各讓你開一個星期後估計最後選帕傑羅的人不會多。
如果你在乎的是一輛越野車,顯然是帕傑羅好。如果你在乎別的那就難決定了。帕傑羅兼有公路性和硬越野,公路上跑150是很輕松的,超過160方向有點抖,但多數人開車不會超過160吧。如果手檔行駛,超車完勝95%的車車。優點是平穩,120過彎輕輕松。唯一缺點:風操大。
還是帕傑羅吧,帕傑羅在八九十年代的名氣可不比現在的普拉多的名氣差。
毫不猶豫買帕傑羅,三菱帕傑羅是非常好的越野車,3.8帕傑羅越野性能、可靠性在100萬以內罕有對手!喜歡的趕緊買,真的離停產越來越近了
不知道三菱怎麼想的,其實只要外形升級一下,內飾設計好一些,車型加長一些,動力換裝3.0T汽油和4.5渦輪柴油兩種發動機,一定大賣啊!!這么好的底子,這么牛逼的四驅系統,為啥就看不清楚前方的路呢?是什麼遮住三菱的眼睛了?可悲啊……離停產不遠了!!
35萬左右,撼路者可以買到最高配置的,售價35.88萬元。帕傑羅可以買到3.0L自動豪華越野版,售價35.98萬元。
動力方面撼路者要強過帕傑羅,撼路者搭載的是2.0T 248馬力發動機,匹配6AT手自一體變速箱,最大扭矩
360N.M
255N.M
配置優勢?撼路者是非承載式車身結構,配備後橋差速鎖,電動後備箱,無鑰匙啟動,液晶儀表,車聯網,220V/230V電源介面,自適應遠近光,自動泊車入位,自適應巡航,車身穩定控制等等。
撼路者價格更低,動力更強,配置也更豐富。
Ⅲ 「黑武士」見得多了,但自帶貴族氣息的「黑武士」見過沒
SUV車型在國內的火爆程度不言而喻,但你可曾知道真正開啟四驅SUV先河的車型到底是誰?
1969年,雪佛蘭公司在美國市場推出四輪驅動開拓者多用途運動汽車,這是一款獨一無二的車型,與其他競爭產品相比車體更大,內部空間更寬闊,動力更強勁,它是SUV領域的龍頭,並開創了市場對於四輪驅動汽車的新需求,它就是——Chevrolet Blazer(雪佛蘭開拓者)!
開拓者自80年代至今已經累計銷售超過400萬台,此次我們也有幸拿到了雪佛蘭開拓者試駕車,看看這台以全新形象回歸的開拓者是否更能滿足現在消費者對於SUV車型的苛刻需求吧。
第一眼便能驚艷到
我們此次拿到的試駕車是雪佛蘭開拓者最頂配RS 650T Twin-Clutch四驅版本(以下簡稱雪佛蘭開拓者),其外觀高度還原了概念車FNR-CarryAll的設計元素。
第一眼看上去,雪佛蘭開拓者的前臉採用了雪佛蘭家族式雙格柵設計,大量線條的運用勾勒出一幅極具攻擊性的前臉造型,配上突出的前包圍、熏黑蜂窩狀中網、造型犀利的星輝分體式LED頭燈組以及點睛之筆的紅色RS標識。只是一眼,這台雪佛蘭開拓者就會給你營造出黑武士風格運動車型的感覺。
車身側面,最為吸睛的要數21吋熏黑式的大腳了,雪佛蘭還非常厚道的採用和保時捷Macan 3.0T頂配同款米其林攬途系列輪胎(市場價2400RMB/條)。而且可以看到其實雪佛蘭開拓者的尺寸相比漢蘭達和銳界要大不少,所以它整車車身線條也要顯得更加修長,配合上揚的後三角窗和運動尾翼,讓它整個側身造型更加有設計感。
車尾部分的亮點,要數那個借鑒了雪佛蘭國寶級跑車科爾維特設計元素的雙Y型LED尾燈,不僅造型上與輪轂相互呼應,點亮後的效果以及辨識度也非常不錯。
內在同樣精彩
進入車內,可以看到雪佛蘭開拓者的內飾和第六代科邁羅的內飾風格極為相似(第六代科邁羅內飾設計曾經獲得過「沃德十佳內飾」稱號),其採用了雪佛蘭經典的飛翼式雙座艙設計,而且大面積使用了真皮材質進行包覆,質感一流。
值得一提的是,雪佛蘭開拓者的空調操作區域被壓縮成了一小條,各個按鍵有序排列。空調溫度調節和風量調節集成到了出風口當中,旋轉外圈調節溫度,旋轉內圈調節風量,這個極具標志性的設計元素也與科邁羅類似。
在細節部分用了鎢銀飾條、紅色手工縫線很好的提高了內飾的整體質感與運動感。點睛之筆則是皓月白的氛圍燈和杯托燈,夜晚點亮它會為車內烘托出一種低調而雅緻的氣氛。
而且,這台雪佛蘭開拓者彷彿是故意要推翻以往人們對「美國車」那種大大咧咧不注意細節的印象。不僅車內的功能按鍵做工都非常出色,而且包括扶手箱、手套箱等設備,開啟和關閉時的阻尼感和高級感的設計也十分出眾。
在擁有出色的設計感和高級感的同時,雪佛蘭開拓者在舒適及科技配置方面也毫不含糊!不僅全系標配了70項舒適及安全配置,在這台頂配車型上我們更是看到有輔助駕駛、遠程啟動等能夠大幅度提高使用便捷性的科技配置,可以說工程師在開發這台雪佛蘭開拓者時,就已經將我們的日常用車需求都考慮周全了。
當然,既是7座SUV車型,那麼空間也一定是我們關注的重點了。擁有4999mm的車身長度和2863mm軸距的雪佛蘭開拓者在同級別里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存在了,要知道被譽為7座SUV標桿的漢蘭達也僅僅只有4890mm的車長和2790mm的軸距。
而實際體驗看來,採用2+3+2座椅布局的雪佛蘭開拓者不僅車內空間十分充裕,而且在車身以及車頂部分有做挖空處理,讓人第一次進入車內時有一種意料之外的開闊感。
重點是雪佛蘭開拓者的第三排座椅也並非「雞肋」,在保證前排和第二排乘坐空間的前提下,第三排的乘坐空間同樣不用擔心。不論是空間感或是舒適性配置一點都沒落下(開拓者擁有同級唯一超過30cm厚度的座墊且座椅靠背厚度也達到了14cm,同時第三排座椅還單獨配有空調出風口、杯托等舒適性配置)。而且雪佛蘭開拓者的第二排座椅擁有可同時進行前後和傾斜操作的Easy entry便捷進入功能,將對第三排乘客的照顧體現的淋漓盡致。
眾多「黑」科技集於一身
看完靜態接下來就是將它開起來了!雪佛蘭開拓者搭載了第八代Ecotec 2.0T智能變缸渦輪發動機,它幾乎包含了通用集團下所有的最新發動機技術,包括智能可變缸、DVVT雙可變氣門正時、電子放氣閥雙渦道增壓器等等。需要著重說明的是智能可變缸技術,這是通用集團全球首創的發動機技術,它可根據發動機轉速以及油門踏板位置,智能選擇當前最佳的氣門升程, 在三種工作模式(兩缸暢行、四缸高效以及四缸澎湃三種模式)間平順切換,在提高燃油經濟性的同時,帶來更加從容的動力與平順駕駛的感受。
與發動機匹配的則是9速HYDRAMATIC?手自一體變速箱,不像前幾年的「偽9速變速箱」,這台變速箱在時速95km/h時便可切入9擋,而且,擁有更寬的速比范圍(7.6:1)和更細的擋位分布,搭配通用專利可選擇單向離合器,可以帶來更好的換擋舒適感。
底盤和車身部分,雪佛蘭開拓者採用了前麥弗遜後五連桿的懸掛形式,此處劃重點,注意後懸掛為五連桿形式(相較於同級車型搭載的四連桿懸掛,五連桿懸掛系統在操控性、舒適性和NVH性能等方面有著更加出色的表現),在該級別算是非常厚道的配置了。車身部分則採用了超高強度的車身架構,在確保車身堅固度的同時,還可提升可靠性和耐久性,另外,對提高車輛的過彎穩定性也有一定的幫助。
以上部分都是技術說明,而來到實際駕駛,起步之際便能發現雪佛蘭開拓者的油門踏板響應像是在日系與德系風格之間取平衡點,動力來的並不算十分迅猛,沒有突兀的推背感,聰明的變速箱換擋邏輯使車輛能夠在較低的轉速下,獲得更加線性的動力輸出。就起步加速方面,在雪佛蘭開拓者身上完全不會有以往試駕其他7座SUV時的那種吃力感。
這時如果繼續踩下油門踏板,變速箱則迅速降擋,隨著發動機轉速攀升,整台車將表現出另一種狀態,這時你會有一種錯覺,彷彿這台2.0T的引擎有著非常暴躁的脾氣。但受發動機排量和自身車重限制,它終究不能帶來如跑車般的加速感受。不過如若只是加速超車,雪佛蘭開拓者的表現還算是輕松加愉快的。
9速自動變速箱無論升擋還是降擋響應都很積極,與發動機結合得的很默契,日常駕駛時整個加速過程中變速箱都會顯得十分從容且平順。相較於以前接觸更多的通用6速變速箱,可以說這台9速變速箱的表現提升了不止一個檔次,而且它對擋位的更換有著更好的預判性,在實際駕駛時可以很好的理解駕駛員的意圖。
而底盤表現則偏向於平衡,得益於五連桿的後獨立懸掛的配備,雪佛蘭開拓者在鋪裝良好的道路上彎道快跑時,支撐力表現十分不錯,而在面對細小坑窪亦不會有過多彈跳,這種底盤的設定可以很好的滿足現在數消費者日常駕駛的習慣。良好素質的底盤配合上路感較為清晰的輕快轉向,長時間駕駛感到愜意而非感到抗拒,簡單易上手,好開兩字橫貫心中縈繞於腦海。
值得多提一句的是,當在高速120km/h巡航時,得益於全系標配的ANC主動降噪系統和全車出色的隔音表現(達到了Level A級別靜音),以往那種駕駛體型較大的SUV被各種擾人噪音環繞的體驗已經不會出現在這台迷人的「黑武士」上了。
誰說「黑武士」只代表運動?
文章開頭說到了,開拓者可是早在1969年就已經出現的多用途運動汽車,那麼除了公路試駕,非鋪裝路面的越野測試也是必不可少的,要知道雪佛蘭開拓者可是有極為出色的硬體實力(接近角:16°、離去角 :22°、最小離地間隙 :163mm),再輔以Twin-clutch智能四驅系統和All-road全路況駕駛模式的加持,可以說以它的自身條件完全可以勝任越野以及短途穿越的工作。
當我們真正來到非鋪裝路面時,首先遇到的就是泥濘路面以及炮彈坑的大坑窪,這時雪佛蘭開拓者的電子限滑系統會十分敏感的運作,可以感受到部分失去抓地力的輪胎在初段打滑後不到半秒時間內,系統能立馬令其停止空轉,並讓發動機輸出動力迅速分配到其他有抓地力的車輪上,因此我只需要持續穩住油門便能輕鬆通過障礙。
而且就我們穿越的這條越野路段,雪佛蘭開拓者在「AWD四驅」模式下就已經能輕松應付,但這愈發激起了我的好奇心,定位城市SUV的它到底有多強呢?理所當然,我要把模式調至「Off-road越野」模式去找一些更有難度的路況進行測試了。這里需要點贊的是雪佛蘭開拓者在切換「Off-road越野」模式時不需要像傳統車型那樣停車掛入空擋再進行調節(官方宣稱任意時刻都可以進行切換)。
當車輛進入「Off-road越野」模式後,可以感到整台車的動力輸出表現立馬改頭換面,扭力輸出強勁不少,在面對更大角度的斜坡和爛泥路時通過會更有信心。我甚至專門選擇了一些較深的車轍和坑窪想要營造出陷車自救的場景,但不論我是將兩個車輪懸空停下再起步,或是找到泥水路面營造出只有一條輪胎擁有附著力的「意外狀況」,擁有Twin-clutch智能四驅系統的它也能夠輕松應付。
對了,在結束穿越返程的途中我還發現了一個意外驚喜,雪佛蘭開拓者的HDC陡坡緩降功能竟然是帶有標定速度的選項,當開啟陡坡緩降功能後可以通過設定巡航速度的按鍵對車速進行調節,在路況允許的狀況下不僅讓我省心不少,也極大的提高了通過效率。
寫在最後
文章的最後我們再簡單的做一個總結吧,雪佛蘭開拓者4999×1953×1736mm的車身尺寸以及2863mm的軸距相比漢蘭達和銳界這些同級對手要大了不少,這種「以大博小,錯位競爭」,突出尺寸上的優勢其實是一個非常不錯的做法。
而就整體實力看來,雪佛蘭開拓者也擁有深厚的「功力」,不僅有著科幻與力量相結合的外觀設計,其內飾的高級感、科技感以及舒適程度和實用程度也出乎了我的意料。不過最讓我驚喜的還是在駕駛感受方面,駕駛它時所表現出的從容感完全不像在開一台自重接近1.9噸的7座SUV車型。不要忘記,擁有Twin-clutch智能四驅系統和All-road全路況駕駛模式加持的開拓者在越野方面的表現也相當不俗。
雖說雪佛蘭開拓者25.99萬元的起售價可能會稍高於同級的其他對手,但不論是它所表現出的硬性實力或車內各種顛覆「美式汽車」的高級感都會讓你覺得物有所值,再加上剛剛上市的五重購車禮和超長的質保政策,相信高端大7座全境SUV雪佛蘭開拓者定會成為7座SUV級別里一名極為有力的競爭者。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