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野場地賽駕駛技巧
『壹』 漂移在真實賽車中真的不實用嗎
漂移在真實賽車中真的不實用,漂移主要用在表演或是路況變化較大的賽車活動,其中因路面摩擦特性,在越野拉力賽里應用頻率較多。
而其他競速類的賽車則鮮少運用漂移技巧過彎,因為在一般柏油路面上漂移過彎時車速減損較多,再加上輪胎損耗較大,除非是特殊原因,車手並不會經常在競賽過程中使用此技巧。
(1)越野場地賽駕駛技巧擴展閱讀
漂移產生方法:
1、直路行駛中拉起手剎之後打方向。
2、轉彎中拉手剎。
3、直路行駛中猛踩剎車後打方向。
4、轉彎中猛踩剎車。
5、功率足夠大的後驅車(或前後輪驅動力分配比例趨向於後驅車的四驅車)在速度不很高時猛踩油門並且打方向。
其中3,4是利用重量轉移(後輪重量轉移到前輪上),是最少傷車的方法。1,2隻用於前驅車和拉力比賽用的四驅車,而且可免則免,除非不怕弄壞車。
注意1和2,3和4分開,是因為車的運動路線會有很大的不同。漂移過彎和普通過彎一樣,都有速度極限,而且漂移過彎的速度極限最多隻可能比普通過彎高一點,在硬地上漂移過彎的速度極限比普通過彎還低!
『貳』 摩旅與越野——淺談長途駕駛綜合實力與摩旅中的操控技巧(上)
現在,摩旅群體在摩托車迷圈中所佔的比重越來越大,無數摩旅愛好者行走在路上,收獲著風景,享受著旅行的快樂。但是,並不是每次旅行都能帶來快樂,摩旅的路上不只有風景,更隱藏著危險,而導致危險發生的根源,許多時候來自車手自身……
本期特別策劃,我們將針對摩旅路上的危險,結合車手自身情況,推出最大限度避免傷害的應對措施。我們的重點工作是增加你的惡劣路面適應能力和應變能力,提升你的長途駕駛綜合實力。
摩旅與「木桶」
一隻木桶能裝多少水,取決於最短的那塊木板。這著名的木桶理論同樣適用於摩旅,你能否安全完成摩旅,取決於你的技術短板。許多出事的摩旅愛好者都是在惡劣路況上被扎中了「軟肋」,良好路面上的事故則多源於麻痹大意或另一方的突然加害,與車技的優劣干係不大。譬如多年前一位著名的摩旅人在西行途中,平坦的大道上突然出現沒有明顯有效提示的施工區,導致車毀人亡。這種情況,再好的技術也是枉然,最大的安全保障則是速度慢一些,為突發情況的出現留出足夠的應對時間,所謂「應對」,也只是制動減速。
行在平坦的大道上,在能夠達到的安全速度下再略低些,遇到能見度差的路口時提前減速並做好制動准備,就能最大限度地保障安全。但是,復雜路況上的突發情況往往是猝不及防的,那時的唯一補救方式就是本能反應,平時技術的積累則會決定著你的反應是否正確。2006年5月底,筆者(與一老友結伴)第一次駕車進藏,在經過芒康境內一座藏族村落時,被一隻兇狠的藏狗追得屁滾尿流,在坑窪的破路上大油門逃竄。當時,在逃出村時遇到一道當地村民用土石堆積的逼來往車輛減速的高坎,根本無法躲避,只能硬著頭皮沖上去,我那輛裝滿行李的鈴木復古車就這樣兩輪騰空飛了出去……結果當然是有驚無險,騰空飛行數米的摩托車平穩落地,只是驚得我一身冷汗。
事後分析這次遇險,之所以毫發無損,得益於當時的正確處理方式——受土坎的角度影響,摩托車在騰空時呈前輪高、後輪低的狀態,我在起飛後呈站立狀態並盡量前傾上半身,控制住了車身重心,否則必摔無疑。能讓我採取正確措施的原因,是從前的越野車林道、山地和場地駕駛經歷,越野場地上的日積月累,讓我在危急關頭下意識地作出了正確的反應。這里所說的「場地」是越野車競賽場地。雖然我從未參加過越野車場地賽,但在2003年至2005年之間曾是一家越野車俱樂部的秘書長,並利用車輛和場地的便利,閑暇時就去場地上練車,遇到技術瓶頸就請教本俱樂部的高手……雖然曾因飛躍大平台時操作失誤摔斷了鎖骨,但越野競技的基本動作我都接觸到了,並在之後長期的林道、山地休閑穿越中得以發揮和完善。
那次進藏,與我同行的老友則吃了很多苦頭——扎了兩次胎、斷了兩回貨架、摔了一次車。那次摔車是非常危險的。當時,拍照的我落在後面,追趕時差點在一個急彎里撞到正壓在車下動彈不得的他。那是一段浮土中藏著石塊的惡劣路面,老友在過彎時軋到碎石上側滑倒地,正好是倒在向內側傾斜的外超高上,若無外力協助,根本就無法起身。幸好是倒下不久我就趕到了,如果是遇到大貨車經過就危險了。
老友的這次遇險源於他非鋪裝尤其是惡劣路況駕駛經驗的不足,我們兩人一路走來,我早已發現了他在這方面存在的問題,讓他在前面自由跑,我在後面走走停停跟著他,他也走得很小心。但是,惡劣路況中並不是小心就行了,騎得慢了也一樣要摔車出問題。總之,對長期生活在城市和平原公路網發達地區的車手來說,復雜路段駕控技術的不足是許多人摩旅路上最大的短板,導致了大量事故的發生,讓旅行甚至生命戛然而止……
長途摩旅不比家門口的通勤代步,你要面對的是未知的路況。記得我第一次跑超過1000公里的摩旅時,在泗洪縣馬公店境內,禁不住對著眼前像是遭過轟炸的爛路哀嘆:「從未見過這么破的路……」在沂河上長達數公里的漫水路面上,看著車輪前方的湍急水流,真的是汗毛倒豎、冷汗直流……
不出門,不知道天下竟有這么多令人贊嘆的美景;不出門,不知道天下竟然有這么難行的路。這是本人摩旅多年來最深的感悟之一。現在,去過三次西藏的我感覺進藏的路越來越好走了,其他省份的許多地區的行路難度都要超過常規進藏線路。譬如貴州、雲南、四川等地,大山深處的狹窄盤山公路遇雨極易塌方,行在泥濘陡峭的懸崖邊緣,是對車技的極大考驗。
遠的不說,只說說近兩年的摩旅經歷。2016年夏末,摩行黔東南時,在黎平縣去劍河縣的深山小道中遭遇一段幾十米長的山頂塌方,寬度不足一米的破碎泥濘路基下方就是幾十米深的懸崖。在這里,騎車的當地山民都老老實實下車小油門推過去,但我的車加上行李太寬了,推車時根本沒有立足之處。回頭折返要多走100多公里路況很差、很險的山路,實在是不甘心,就冒險闖了過去……今年春天隨雅馬哈車隊進藏,在丙察察線上再次遇到塌方,碎石覆蓋路面形成一個表面極不平整的凸起石碓,左下方就是懸崖下洶涌的怒江。當時,在領隊的安排下,車隊成員合力抬車過塌方區,但我認為我能騎過去,不想麻煩隊友們,就一扭油門沖過了碎石堆。至今腦海里仍印著車隊後勤杜小華在我通過時的吃驚表情,顯然他是認為我太冒險了,又不好意思當著大家的面說我……
真的是冒險嗎?在沒接觸過越野運動的人眼裡,我在上面所說的黔東南懸崖路段和丙察察塌方路段的行為的確是冒險,但本人早已過了沖動的年齡,看似冒險,實則一切盡在掌握之中。在不清楚自身實力的前提下的魯莽冒進才是冒險,許多在摩旅路上折戟沉沙的車手正是源於此。在近年來出事的熟人中,我發現很多人的公路(鋪裝路面)駕駛技術還是不低的,過彎速度更是令我仰望。通過比較,我還發現:在摩旅中,越野車愛好者的出事幾率明顯低於公路飆車愛好者。記得有次跟一個曾參加過某企業賽道培訓和多場公路賽的朋友去伏牛山,一遇到破路,原本遠遠行在前面的他就會遠遠落在我的後面吃灰,在311國道平頂山境內,實在受不了的他想加速超越我,還沒到我跟前就一下子滑進了稀泥坑……
總之,長途摩旅會遇到各種惡劣的路況——礦區坑窪不平的破路,山中礦場周邊的砂石路,平原地區路面被徹底破壞的翻修路段,令人膽寒的深山非鋪裝狹窄懸崖路段,洪水肆虐的水毀路段,雨季泥濘的土路……即使你是moto GP 賽道的高手,遇到上述路況也只能老老實實降下速度。但是,哪怕你只跑過幾場越野場地賽或拉力賽,在這里也能如魚得水般跑得酣暢淋漓。寫到這里,突然想起執行上期雜志「在他鄉」欄目時,上海老摩旅老馬的一段話:摩旅中掌握一些基本的越野常識是非常有必要的,它比如何把胎壓滿重要得多……老馬所說的「越野常識」其實就是越野車操控技巧,而這正是眾多摩旅愛好者的「軟肋」。
未完待續......
『叄』 宅與野:記住這8個小技巧,疫情過後你就是春天最拉風的仔
作者:褚韻文
為了響應國家的號召、避免疫情進一步擴散,在這個特殊的「假期」里,我們都變成了「乖寶寶」,待在自己的小屋裡面。工作勞累的時候,這樣的生活可以說夢寐以求,但是日子久了可能還是會懷念外面的陽光與空氣,尤其是喜歡越野的朋友們,那顆「去野」的心估計早就按捺不住了,待疫情結束之後,恨不得立刻投入到大自然的懷抱。
總的來說,一台硬核的越野車和必要的駕駛技巧是外出越野的基本保證,並且駕車途中切勿盲目與莽撞,越野不像場地賽車,開得快不算本事,穩穩通過障礙、安全到達目的地才是真本事。想要疫情過後駕車擁抱自然的人們,趕快趁著休息的時間做好准備吧。【END】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