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野小輪車
A. 介紹下BMX極限小輪車這項運動
小輪車 小輪車其實與我們熟悉的自行車大同小異,只不過材料、性能不同而已:特型材質的車身,更結實、更輕巧,抗震、耐摔。BMX一般是20英寸(一般的自行車是28、26和24),它的比例與人的比例剛好,更能滿足花樣玩法時對輕與巧的要求。另外它的車胎粗而耐磨,剎車性能更高(突停、緩停、耐用),其獨特的車把旋轉設計,可以360度旋轉,當然您多轉幾圈,1440度怎樣?它的「脖子」也折不了!
BMX是一項追求人車合一的運動,一般有五種玩法:1)平地花式(FLATLAND); 2) U池(HALFPIPE); 3)街式(STREET); 4)泥地跳躍(DIRT/DIRTY JUMP); 5)泥地競速(RACING)。
「U池」的騰空、前空翻,障礙的天馬行空、坡台的燕子展翅,DIRTY JUMP的SUPERMAN等等,在競賽中BMX變成表演雜技的工具,動作絕對令人驚嘆,這就是BMX。
編輯本段
起源與發展
小輪車(BMX)運動起源於20世紀60年代的加利福尼亞,在很短的時間里它便以其獨特的魅力征服了全美國。那些對越野摩托車可望而不可及的青少年而言,這項運動可以使他們體會到 小輪車在自建的越野跑道上駕車飛馳的美妙感覺。雖然使用的是自行車,但不妨礙 他們充分體會那瞬間的撞擊所帶來的刺激與興奮。對於青少年來說,BMX的花銷相對低廉而且也不用去離家太遠的練習場。
小輪車70年代初,美國建立了最早的BMX組織,這也被認為是BMX成為正式運動項目的標志。在其後的十年間,小輪車運動又傳入了其他一些國家。1981年4月國際BMX聯盟正式成立,1982年舉行了第一屆世界BMX錦標賽。到這時BMX這一獨特的運動項目便在全球范圍內迅速發展起來。由於這項運動與自行車運動有較多的相似,1993年BMX正式成為自行車運動大家庭的一員。
繼美國之後在歐洲的一些國家和澳洲BMX也有蓬勃的發展。但美國仍是這個項目的超級強國。
小輪車發展至今,已經脫離了單一在練車場中進行比賽,而發衍生了更多的項目。具體分為五種:第一種是最原始的泥地競速比賽。第二種(DIRTJUMP泥地跳躍比賽),利用泥土做成的坡度進行跳躍花式比賽。第三種稱為(STREET 街道)利用模仿街道障礙的道具場地進行比賽。第四種(HALFPIPE 半管道),在半管道場地 里進行跳躍花式比賽。第五種(FATLAND,平地花式),在指定的平地里利用BMX車做各種平衡滑行的動作進行比賽。
編輯本段
運動
姿勢
小輪車表演正確的騎車姿勢是:上體較低,頭部稍傾斜前伸;雙臂自然彎屈,便於腰部弓屈,降低身體重心,同時防止由於車子顛簸而產生的沖擊力傳到全身;雙手輕而有力地握把,臀部坐穩車座位。
踏蹬
自行車運動的踏蹬方法有自由式、腳尖朝下式和腳跟朝下式三種。
自由式踏蹬方法:目前,一些優秀運動員大都採用自由式踏蹬方法。這種踏蹬方法,就是腳在旋轉一周的過程中,根據部位不同,踝關節角度也隨著發生變化。腳在最高點A時,腳跟稍下垂8~10度,踏蹬力量是朝前下方;用力逐漸加大到B點時,腳掌與地面成平行狀成,踏蹬力量最大;再向下,用力逐漸減小,進入下臨界區,肌肉開始放鬆,腳跟略向上抬起,到C點時,腳跟逐漸上提到15~20度; 小輪車表演當腳回轉到D點時又與地面平行,往上行,腳跟又向上提起。重新進入A點。自由式踏蹬,符合力學原理,用力的方向與腳蹬旋轉時所形成的賀周切線相一致,減少了膝關節和大腿動作幅度,有利於提高踏蹬頻率,自然地通過臨界區,減少死點。大腿肌肉也能得到相對的放鬆。但這種踏蹬方法較難掌握。
腳尖朝下式踏蹬方法:目前不少運動員,尤其是短距離運動員採用腳尖朝下式踏蹬方法。其踏蹬特點是,在整個踏蹬旋轉過程中腳尖始終是向下。這種方法踝關節活動范圍較小,有利於提高頻率,容易掌握,但腿部肌肉始終處於緊張狀態,不利於自然通過臨界區。
腳跟朝下式踏蹬方法:腳跟朝下式踏蹬方法是腳尖稍向上,腳跟向下8~15度。這種方法在正常騎行中很少使用,只是少數人在騎行過程中做過度性調劑用力時才使用腳跟朝下式踏蹬方法。它的特點是肌肉在短時間內改變用力狀態,得到暫短休息,達到恢復肌肉疲勞的目的。
飛JUMP密技
飛JUMP是飛泥台,就是所謂的DIRTJUMP。不少人在電視上看到DIRTJUMP都感到十分精彩刺激,但當自己飛起來卻險象環生。我也是過來人,也從不斷的狂摔中總結出了那麼一點兒的經驗。
先飛之前的准備,到街上試一下凌空感。找一個有兩三級的地方,由上面飛下來,並嘗試一下雙輪著地和單後輪著地,學習放輕點著地。
小輪車
飛小台
以一個50CM高的錐形小台為例。不要以為速度慢會安全點,速度太慢起跳時很可能前輪已經開始下降但後輪還在台上沒出來,這樣連車帶人很可能來一個前滾翻---土地天空的感受可不是那麼好受。飛之前先感受一下速度,由起步點從JUMP態的旁邊騎過,計算出合適的速度。然後就要下定決心去飛了,由起點開始加力,到JUMP台前約5米停腳,調節速度,選好起飛路線。當前輪上台時身體重心後移,雙腿往下用力壓。當前輪離台後雙手往後拉緊,千萬不可象騎越野車那樣放鬆雙手,這樣很可能會車頭先著地,然後人車來個前滾翻。當車完全離台後,身體放鬆,車兩輪同時著地;也可以在車離台後雙手上拉、雙腳下蹬,這樣可以後輪先著地。飛小台最容易出現的是失平衡,當著地前你發現車往一邊側得很厲害時----以你自己的能力以無法救回來的時候,最好是把車仍掉,以為這時離地的高度不高,逃出來可避免跟車一起摔到地上。
比賽飛梯形大台以一個120CM高檯面3M長的梯形台為例。飛這樣的台心理壓力比飛小台的大得多,遠看JUMP台的起跳面象一堵牆一樣。其實他的起飛技巧與小台相同,最重要的是要對准起飛路線,不要斜著飛,這樣很可能會飛離台,車直接著地,你可以想像一下你飛到3米高後直接著地的情況。另外要注意的是大台的起飛距離長了,人容易被拋起,造成起飛時人車的重心在前,前輪先著地。飛大台的下台技巧跟飛小台不一樣,因為起飛的速度高、JUMP台的高度也高,能輕巧地著地變得非常重要,最好的方法是能順著JUMP台的斜坡下來。先要找到合適的起飛速度,太慢了車只能在檯面上下來,太快了車飛離了台。當你起飛後覺得車快要到斜坡的上空時,手往下壓,以車頭先往斜坡的方向插,速度不夠時車頭下壓後可用腳提一下後輪,這樣可避免後輪撞到坡頂上,但速度太快時就不要這樣做了。
飛連台
踏蹬技術所謂的連台是從前一個台起飛,後一個台下來,或者是利用下台的速度再飛下一個台。這類型JUMP台的技巧要求比較高,但最重要的其實是心理。很多人都害怕兩個台之間的空位,怕飛不過的時候前輪撞到第二台上。其實能不能飛過去你只要看一看你飛梯形大台的距離就可以知道你能不能飛過去。通常飛這類台摔交都是因為速度太快,飛過了下台引起的。
飛得更COOL
要出出風頭那就一定要搞點兒花試,說點簡單點兒的---我也不會太多。拉頭,起飛後將車把往腹部拉,身體站直,這樣人車成與地面垂直,要注意不要把車拉過了。放單手,起飛後將車放平,在車未達到最高點時放單手,做個操人的手勢,用平式或單後輪著地,只要在前輪著地前手能抓回把上就行了。擺尾,起飛後雙腳和腰用力,把後輪往一側擺,擺角不大的時候,著地時可以不把車修正,夠膽量的可以在側擺的時候把車放平。放單腳,起飛後一隻腳往後踢,這時另一隻腳會連腳踏往下,關鍵是著地時屁股能在座鞍的上方,伸出去的腳能不能回來倒沒所謂。
SUPERMAN,這是最吸引認得動作,當車剛離台時把雙腳往後踢,雙手抓緊車把,身體與地面成水平狀,身體伸展開後馬上往前收,雙腳踩向腳踏。這個動作我認為最好是用有後避振的車玩,就算雙腳踩空也不容易傷及那4CM。
編輯本段
騎行的基本技術——踏蹬技術
踏蹬動作是自行車運動中關鍵的技術動作,也是最復雜、最難掌握的動作。良好的踏蹬技術可使運動員以最小 攀爬式小輪車的能量消耗得到盡可能大的功率,達到高速度。為此,自行車運動員一定要在改進踏雕技術上狠下功夫。
踏蹬動作的用力分析
踏蹬動作是周期性運動,即在一個固定范圍內,以中軸為圓心,以曲柄為半徑,重復地進行運動。我們以一周為例,來進行受為分析:
當腳踏蹬到與地面垂直的A點時,作用力F的方向通過中軸(支點),它的力臂等於零,力距也就等於零,因此不做功,也就無法使自行車前進。我們稱它為上死點(上臨界點)。
當腳踏到B點時與水平面成45度,作用力F的方向如圖所示。根據平行四邊形法則,作用力F可分為F1(與腳蹬桿垂直)與F2(沿腳蹬桿)兩個分力。分力F2的作用方向通過支點(中軸),力矩等於零,只有F1才能作功。這時,產生動力矩M=F1Xd。因此,我們應設法加大分力F1,減少分力F2。因為F1=F? COS0,所以,0減小,F1越大,當0角為零時,COS0=1,F1最大,此時F1=F。由此可知腳的用力方向應盡量與腳 小輪車蹬桿成垂直。其踏蹬方法應該是,腳跟下垂,腳尖稍稍抬起。
當作用力F與腳蹬桿處於垂直部位時,動力矩M=F?d,力矩最大,這是運動員踏蹬用力的最重要階段。
當腳蹬轉到D點時與圖8所示的B點相似,只是方向有所變化,所以腳的用力也應隨之改變。這時腳跟應向上抬起,腳尖下垂一些。
當腳蹬轉到E點時作用力F的方向又通過支點(中軸),動力矩為零。我們稱它下死點(下臨界點)。
通過以上各點的受力分析可見,每踏蹬一周可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上臨界區(上死點)。
第二階段:工作階段(用力階段)。
第三階段:下臨界區(下死點)。
第四階段:回轉階段(放鬆階段)。
沿著圓周進行踏蹬的力量都是通過切線來傳遞的踏蹬到每個階段時,肌肉用力各不相同,兩只腳交替進行踏蹬,當一隻腳處於回轉階段時,另一隻腳已進入用力階段。踏蹬到上下臨界區時,應盡量使肌肉放鬆,並盡量縮短在臨界區停留的時間。
用力階段是踏蹬主要階段,運動員在這個階段內使用的踏蹬力是自行車前進的主要動力。因此,要把力量充分、合理地運用在這個階段。這個階段內踏蹬力量愈大,車子前進速度就愈快。
回轉階段叫放鬆階段。這段時間里一隻腳踏蹬作功,而另一條腿主動向上抬起,不能給腳蹬任何壓力。並利用抬腿短暫的一瞬間讓肌肉放鬆一下,以便把力量集中起來用於作功階段。有時需要採用"提拉式"踏蹬,即利用抬腿動作給腳蹬以拉力,以加大另一隻腳做功階段的踏蹬力量,達到取得更高速度之目的。
腳掌在腳蹬上的位置
腳掌應平穩地踏在腳蹬上,腳蹬應在腳掌中部和腳趾之間,也就是腳掌正好踏在腳蹬軸上,腳掌的縱向與腳蹬軸保持垂直。鞋的前端可伸出腳蹬5一7公分左右(根據腳的大小決定)。
鞋卡子的位置應正好卡在腳蹬框上。鞋卡子要釘正、釘牢,皮條系緊。加強在用力時兩腳的有機配合,幫助運動員正確地完成踏蹬動作。
編輯本段
踏蹬方法
自行車運動的踏蹬方法有自由式、腳尖朝下式和腳跟朝下式三種。
自由式踏蹬方法
目前,一些優秀運動員大都採用自由式踏蹬方法。這種踏蹬方法,就是腳在旋轉一周的過程中,根據部位不同,踝關節角度也隨著發生變化。腳在最高點A時,腳跟稍下垂8~10度,踏蹬力量是朝前下方;用力逐漸加大到B點時,腳掌與地面成平行狀成,踏蹬力量最大;再向下,用力逐漸減小,進入下臨界區,肌肉開始放鬆,腳跟略向上抬起,到C點時,腳跟逐漸上提到15~20度;當腳回轉到D點時又與地面平行,往上行,腳跟又向上提起。重新進入A點。自由式踏蹬,符合力學原理,用力的方向與腳蹬旋轉時所形成的賀周切線相一致,減少了膝關節和大腿動作幅度,有利於提高踏蹬頻率,自然地通過臨界區,減少死點。大腿肌肉也能得到相對的放鬆。但這種踏蹬方法較難掌握。
腳尖朝下式踏蹬方法
目前不少運動員,尤其是短距離運動員採用腳尖朝下式踏蹬方法。其踏蹬特點是,在整個踏蹬旋轉過程中腳尖始終是向下。當腳踏蹬到A點時,腳尖向下與腳跟成8~10度的俯角;當腳踏蹬到B點時仍保持原角度;到C點時腳尖更向下與腳跟成15度~18度的角度;到D點時,恢復到原來的8~10度。這種方法踝關節活動范圍較小,有利於提高頻率,容易掌握,但腿部肌肉始終處於緊張狀態,不利於自然通過臨界區。
腳跟朝下式踏蹬方法
腳跟朝下式踏蹬方法是腳尖稍向上,腳跟向下8~15度。這種方法在正常騎行中很少使用,只是少數人在騎行過程中做過度性調劑用力時才使用腳跟朝下式踏蹬方法。它的特點是肌肉在短時間內改變用力狀態,得到暫短休息,達到恢復肌肉疲勞的目的。
踏蹬動作的訓練
踏蹬動作從現象上看很簡單,但要准確掌握,達到動作協調完美,卻十分困難,必須反復地進行訓練。
開始訓練時,最好不要用皮條捆腳,傳動比要小,速度不宜過快,讓運動員用較多的注意力體會踏蹬動作,培養踏蹬「感覺」。經過一段訓練,基本上能輕松自如,圓滑有力地進行踏蹬時,可逐漸加快速度,繫上皮條進入正常系統訓練。
訓練踏蹬動作,不論是新運動員還是有訓練素養的運動員,都要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不要負擔過重,更不宜在疲勞情況下訓戲練。同時要注意發展髖、膝、踝關節的靈活性及力量,以助提高踏蹬技術。
踏蹬技術訓練,也可以在練習合上進行,其好處是能及時得到教練員和同伴們的指導,能使運動員集中注意力改進踏蹬技術。
編輯本段
山地車幾個常見技巧動作的訓練
山地車運動除了需要運動員有足夠的體力外,還對運動員的基本技術有較高的要求。他們不僅要熟練掌握基本技術,而且還必須要練習一些技巧,以適應不同的地形,形成所謂的「人車一體」。
近幾年來,美國非常重視山地車運動員和業余愛好者的技巧訓練。由於美國山地車運動員在少年兒童時代大多從事過BMX小輪車訓練,具備較扎實的基本功,因此他們的技藝十分高超。美國著名的山地自行車教練布魯?帕斯菲克最近專門在電視台教授運動員學習和練習山地車的技巧。他說:「許多技巧在實際比賽中十分有效,而且體現了山地車騎行中的技術特點,有助於提高運動員對車的控制能力。」帕斯菲克還認為,每個山地車運動員或愛好者都能夠學習這些技巧,但必須注意學習的先後順序,同時還要注意各個動作的迅速聯接。就象一個音樂家在表演時,既要注意准確,又要注意效果。
B. 越野賽的小輪車
小輪車(BMX)運動起源於20世紀60年代的加利福尼亞,在很短的時間里它便以其獨特的魅力小輪車越野賽征服了全美國。那些對越野摩托車可望而不可及的青少年而言,這項運動可以使他們體會到在自建的越野跑道上駕車飛馳的美妙感覺。雖然使用的是自行車,但不妨礙他們充分體會那瞬間的撞擊所帶來的刺激與興奮。對於青少年來說,BMX的花銷相對低廉而且也不用去離家太遠的練習場。
70年代初,美國建立了最早的BMX組織,這也被認為是BMX成為正式運動項目的標志。在其後的十年間,小輪車運動又傳入了其他一些國家。1981年4月國際BMX聯盟正式成立,1982年舉行了第一屆世界BMX錦標賽。到這時BMX這一獨特的運動項目便在全球范圍內迅速發展起來。由於這項運動與自行車運動有較多的相似,1993年BMX正式成為自行車運動大家庭的一員。
繼美國之後在歐洲,澳洲的一些國家BMX也有蓬勃的發展。但美國仍是這個項目的超級強國。小輪車在最近幾年傳入我國,在幾個大城市也擁有了一定數量的愛好者。
小輪車發展至今,已經脫離了單一在練車場中進行比賽,而發衍生了更多的項目。具體分為五種:第一種是最原始的泥地競速比賽。第二種(DIRTJUMP泥地跳躍比賽),利用泥土做成的坡度進行跳躍花式比賽。第三種稱為(STREET 街道)利用模仿街道障礙的道具場地進行比賽。第四種(HALFPIPE 半管道),在半管道場地 里進行跳躍花式比賽。第五種(FATLAND,平地花式),在指定的平地里利用BMX車做各種平衡滑行的動作進行比賽。平地花式是最基礎的,也是最重要的,它的動作有上百種,其中最基本的是車上靜平衡,如後輪點地跳,前輪點地跳,擦輪,定車,飄,過橋等。初學者在提高靜平衡能力後才能練習更高難度的動平衡,即在自行車運動中做動作。
BMX的車身一般採用合金製成,可以承受從幾米高的地方摔下的沖力。設計上也有許多的特殊之處,如不受車閘線的限制,可以做360度轉動的車把,前後輪都有可供腳踩的「火箭筒」等。一輛車只要環一些小的零件就可以做出不同的玩法,可以滿足不同性格的人的需要。
C. 小輪車和攀爬車有什麼不一樣啊
小輪車小輪車
其實與我們熟悉的自行車大同小異,只不過材料、性能不同而已:特型材質的車身,更結實、更輕巧,抗震、耐摔。BMX一般是20英寸(一般的自行車是28、26和24),它的比例與人的比例剛好,更能滿足花樣玩法時對輕與巧的要求。另外它的車胎粗而耐磨,剎車性能更高(突停、緩停、耐用),其獨特的車把旋轉設計,可以360度旋轉,當然您多轉幾圈,1440度怎樣?它的「脖子」也折不了!BMX是一項追求人車合一的運動,一般有五種玩法:1)平地花式(FLATLAND);2)U池(HALFPIPE);3)街式(STREET);4)泥地跳躍(DIRT/DIRTYJUMP);5)泥地競速(RACING)。「U池」的騰空、前空翻,障礙的天馬行空、坡台的燕子展翅,DIRTYJUMP的SUPERMAN等等,在競賽中BMX變成表演雜技的工具,動作絕對令人驚嘆,這就是BMX。
自行車攀爬:英文名稱-BIKETRIAL簡單地說,自行車攀爬就是騎自行車。用技巧和平衡,過各種不同類型的人工或天然障礙物,是少數非競速自行車項目之一。技術主要包括在不同情況下的平衡和跳高、跳遠。盡量在最短的時間內通過指定的障礙區,盡量避免身體和障礙物及地面接觸,以避免被罰分。TRIAL英文稱之為「嘗試」的意思。TRIAL車分為兩種,一種是大的攀爬車,也就是26英寸的。另一種是小的攀爬車,是20英寸的。
攀爬自行車的種類
TRIAL自行車分為兩種:一是大的攀爬車,輪子直徑為26英寸。大車在使用中穩定,而且由於輪子較大,在TRIAL過程中相對小車可以騎行的障礙物更多,同時在對面積較小的障礙物時,可選擇的發力點范圍更大。二是小攀爬車,輪子直徑為20英寸。小車在使用中靈活,由於車自身小,所以重量也會比大車輕,TRIAL時負重更小,更便於選手跳躍更高更遠的地方,同時因為擁有彈性很好的後輪,在對面積較小的障礙物時,可以獲得的彈性更佳。
D. 小輪車的種類
平地車,街車之間的區別!
雖然在網站上已經早就有了這文章,但還是好多人在問類似的問題,可能是沒有找到.所以我再次發出來並做一些改動.個人水平有限字數也有限未能詳盡,僅供參考.也希望其他的朋友能夠跟貼指出不足並使之完善
BMX特技車的分類
車型一:(STREET)街式車,在極限運動之中街式項目又分為PARK、U形板(半管)、街道、JUMPING
典型的街車
車型二:(FLATLAND)平花車,以平地花式為主
典型的平花車(圖中兩車的區別主要是彎管和直管,有後剎和無後剎,直叉和有角度叉)
除此之外,在BMX家族裡還有08年奧運會的比賽項目--泥地競速.競速車因為用途不同,所以和特技車的設計也有很大區別,主要的特徵是齒速比較大(牙盤較大,飛輪較小)以得到高速.車架較長,因為不要求很大的強度主要是以較輕的材料來製造比如鋁合金和鈦合金,其次還有胎紋比較粗以在泥地上獲得更大的抓地力,有些競速車使用V剎且剎車在後三角的外部.這樣的車不適合用來玩特技.各地的車行老闆,如果不是專門做小輪車的,他們大多數也不能很好的區分這幾類車,有些人可以區分但是出於利益還是會把競速車當特技車賣,很多新手都吃過這樣的虧,希望以後這樣的事情會減少
車架:
平花車架較短,現在主流是前三角採用彎的上下管,或者乾脆打破以往的三角型布局結構而製造出異形車架,增加空間以便做動作.材質以鋼為主,少量採用鋁合金和鈦合金
街車車架較長,出於強度考慮,前三角基本還都採用較傳統的直管三角形結構.材質絕大多數為鋼材,幾乎不使用其他的材料
火箭筒:
一般稱之為火箭筒的輔助器,街式車多採用鋼質或鈦合金以承受如滑竿之類的高強度動作,表面光滑便於滑行
平花車的火箭筒是提供車手額外踩踏和抓握的空間,不需要很高耐磨和強度所以多採用鋁質,表面採用增加摩擦的處理比如增加紋理或者附著砂紙
齒盤、曲柄:
街式車所使用的齒數稍大,以用於在短距離需要加速度的動作,曲柄的長度也略長一些,通常為175MM
平花車的加速機會少,齒數小而曲柄也較短,防止一些動作碰腳,通常為165到168MM
車把:
車把的選用上,街式車會使用略寬的車把,把手也略曲。平花車的車把則多為直(零角度),也有小角度的平花車把.有時街車的車把可以用來玩平花,但是平花車把一般不會用來玩街
把立:
平花車的把立較短,或者有的車把已經具備了把立的結構使得車把的前移為0.這樣的設計為了動作的靈活
而街車的把立較長,為了方便跳躍時的施力.
把立的材質基本都為鋁合金
前叉:
街式車的飛躍動作居多,前叉片需要前移的,以增長輪距提供穩定及吸震.材質均為鋼
平花車講究靈活與操控,前叉片無前移或少量前移,前花鼓位於車架頭管角度的切線正下方或基本處於正下方,也就是所謂的直叉或小角度叉.材質可以是鋼或者其他更輕的材料.有時街叉可以用來玩平花,但是沒見過有人用直叉玩街
座包:
強調吸震的街式車,座墊面積大而軟,但仍然是常常損壞的零件之一
平花車的座墊則屬於把手作用,十分多動作需要提著座墊。
外胎、鋼絲:
街式車所使用的外胎較為一般,圖中的外胎是仿效機車形式,街式車使用的胎壓較低,但又必須防止落地撞擊所產生的蛇咬破胎。
平花車的外胎是整圈都具有紋路,主要提供花式表演時,與地面或鞋底增加摩擦,其胎壓可達140 PSI以上,而極限小輪車目前均使用48(36)根鋼絲較為普遍。
後花鼓:
平花車的後花鼓頗有學問.高檔車的後花鼓內附離合器,也就是離合軸.在倒退滑行時,曲柄不會跟著倒轉
街式車使用的花鼓注重耐用,幾乎不用考慮後滑行倒退時的影響,但也有少數車手使用離合軸.出於強度考慮,街車的後花鼓軸心通常是14MM,而平花和競速車為了減輕重量,通常都是3/8英寸(約10MM)的後軸
護具:
具速度及沖擊的街式車項目,在護具方面則增加了護膝、護肘、手套、頭盔,頭盔還可依項目不同而選擇其型式。
平花車所使用的護具也如同freestyle一般隨性。踏板是最具殺傷力的零件,保護小腿的護具是極限單車最基本的裝備之一。
剎車:
具前後剎車的街式車,其走線方式配合旋轉器,可以於空中作多樣把手旋轉的花式,有些車手不使用旋轉器而用長線管代替,其剎車線長度可以允許車把旋轉3圈以上,可以滿足大多數車手的要求,且重量輕結構簡單便於維護
平花車一般不裝後剎車(甚至於無需剎車)所以無需旋轉器。
前後剎車均以懸吊式為主,剎車感覺較順暢的懸吊式剎車在極限小輪車中仍是主流,V式剎車由於靈敏度過高反而不適合。
後剎車的位置多半是藏於後三角內,以避免造成防礙。
街車的設計主要是以強度和適合跳躍為主要依據,平花主要是靈活.這些特點在很多配件上都有所反映.而不管是街車還是平花車,輕量化都是很重要的.
E. 山地車和小輪車
山地車和小輪車各有優勢和缺點,大概幫你介紹一下,你可以根據需要選擇
山地車,顧名思義,其最初的設計用途是用來在山地等復雜地形上騎行的。後來因為其外形受到很多人的喜愛,工廠根據市場的需要,開始設計降低工藝標準的、更適合公路和輕度顛簸路面的山地車。這也就是現在市面上大多數山地車的來歷。
這類山地車並不適合高強度的越野,但是通過能力比一般的自行車和公路車、小輪車好很多,有堅固粗壯的車架;前避震也可以緩解路面的顛簸對手的影響;粗輪胎和力量很大的剎車,可以保證車子在短距離停下來,在彎道和下坡的表現也很好,比細輪胎的自行車更安全。
山地車的缺點就是偏重,粗大的車架和輪胎帶來安全性能的同時,也增加了很多阻力;避震前叉因為有復雜的結構,也增加了很多重量,而且避震在爬坡和平路沖刺的時候會瀉力。
小輪車,一般是帶輪胎輪徑在22英寸以下的自行車,一般有硬架小輪車和折疊小輪車兩種。
小輪車是一種很獨特的自行車,雖然很多作為休閑使用,但也有適合高速騎行的款式,比如20寸的窄胎小輪車(如捷安特CFR系列),騎行感覺和加速都很像公路車,可以以高速巡航。還有一些作為極限運動使用,一般稱為小攀或者BMX。
就普通用途的小輪車來說,一般具有以下的優點:爬坡、加速比較容易,可以很輕松以較快的速度巡航;車身輕巧,方便收納,如果是折疊車,還可以放在後備箱或者攜帶乘坐交通工具
缺點:高速時不容易控制,尤其是下坡過彎時,抓彎的效果不好,車把也過於靈活;折疊車的車架因為需要折疊,強度受到限制,有些為了增強強度,就增加了重量。
依你的價位,推薦幾款車子,你可以到車店去試一下
山地車:捷安特ATX770,XTC750;美利達虎躍、挑戰者300;
小輪車:捷安特CFR系列;大行折疊車
城市通勤:捷安特FCR系列;美利達R903T;這類車適合在路況較好的公路上使用,結合了山地車的操控性和公路車的輕便性優點,也繼承了公路車通過性差的缺點。
祝騎行愉快!
F. 自行車越野 BMX裡面的X是什麼意思
BMX是Bicycle Motocross的簡稱,因為車輪直徑為20英寸,所以也叫小輪車,X沒有特定的英文單詞縮寫,與cross的讀音相近,是cross 的諧音縮寫
G. bmx跟普通的越野自行車一樣嗎
不一樣,首先bmx用於特技和土坡。
山地分為xc、am、fr、dh。
首先山地車比bmx大很多,配置也不一樣。
如果只算騎行,山地車好。
H. 自行車越野的小輪車
小輪車(BMX)運動起源於20世紀60年代的加利福尼亞,在很短的時間里它便以其獨特的魅力征服了全美國。那些對越野摩托車可望而不可及的青少年而言,這項運動的花銷相對低廉而且也不用去離家太遠的練習場。 70年代初,美國建立了最早的BMX組織,這也被認為是BMX成為正式運動項目的標志。在其後的十年間,小輪車運動又傳入了其他一些國家。1981年4月國際BMX聯盟正式成立,1982年舉行了第一屆世界BMX錦標賽。到這時BMX這一獨特的運動項目便在全球范圍內迅速發展起來。由於這項運動與自行車運動有較多的相似,1993年BMX正式成為自行車運動大家庭的一員。繼美國之後在歐洲,澳洲的一些國家BMX也有蓬勃的發展。但美國仍是這個項目的超級強國。小輪車在最近幾年傳入我國,在幾個大城市也擁有了一定數量的愛好者。 小輪車發展至今,已經脫離了單一在練車場中進行比賽,而發衍生了更多的項目。
小輪車(Bicycle Motocross,簡稱BMX)是一種車輪直徑為20英寸的自行車,小輪車比賽分為在泥地賽道上的小輪車競速賽(BMX racing)和以技巧為主的自由式小輪車(freestyle BMX)比賽。
自由式小輪車包括五個不同的類型,分別是:街道,公園,U型道,泥地以及平地。不同的地形對自行車的技術要求也不相同。
競速小輪車與自由式越野單車有著顯著的不同。自由式小輪車通常使用U型車閘,而競速小輪車通常使用V型車閘,僅為競速賽車在高速前進時需要保持穩定性。自由式越野單車的軸距更短以允許其更快的轉彎。
小輪車運動的管理組織——國際自行車聯盟開始贊助世界小輪車錦標賽(UCI BMX World Championships)。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小輪車競速賽首次成為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
所以當一個叫BOBHARO的年輕人在前後車輪的兩旁安裝了四根金屬管,玩家們就可以藉助這幾根管子做出許多新的花式了。於是開始把BMX拿到平地,滑板的場地里玩,而且玩的花式比滑板更多,跳得更高,更刺激了。它的名字也變成了BMX FREESTYLE(自由式BMX自行車)。這位年輕人後來就成為了世界知名自行車品牌Harobikes的老闆。那四根裝在兩輪旁邊的金屬管也變成了每輛自由式小輪車必不可少的零件――火箭筒(pegs)。
小輪車分自由式小輪車(freestylebmx)和競速小輪車(racingbmx)。他們的主要區別是在於車頭裝headset的位置。它有一個特殊的零件――gyro,它能使車頭360度轉動而競速小輪車卻不能。火箭筒也是競速小輪車所沒有的。
I. 越野的小輪車好多錢
新手玩的小輪車 價格在600-1200左右 材質一般是剛的
價格超過2400是鋁的 鋁的更輕
建議玩攀爬吧 比小輪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