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灤縣長城皮卡
『壹』 唐山灤縣哪裡有採摘草莓的
路線推存:上午9:00到歐C草莓公園(採摘綠色有機草莓、各種蔬菜)摘完草莓您可以帶著孩子廣場放風箏,我們免費提供桑葚樹,您還可以親手體驗植樹的樂趣——11:30駕車10分鍾到徐流口農家樂品嘗鮮美的溫泉水養殖的羅非魚及農家飯——下午1:00駕車3分鍾到徐流口森林公園從森林公園大門駕車進入長城腳下感受萬里長城的雄偉(全程免費無門票)滿山遍野的梨花,杏花,桃花等盡收眼底。——下午2:00駕車5分鍾下山到九龍泉水庫親手釣一條溫泉水養的羅非魚。
『貳』 唐秦高速公路 唐山經古冶,灤縣,昌黎,北戴河,秦皇島
『叄』 唐山好玩嗎
好玩。
首先,最知名景點——座落在遵化的清東陵,世界文化遺產,久負盛名,值得游覽;
第二,灤州古城——位於河北省唐山市灤縣灤州鎮。三千年大河之畔的盛世古城,采擷群山壯麗構築其骨,掬一捧灤河俊秀勾畫其容。將26個民族獨特風情織入古老的明清建築,將千年北方文化融匯進這座夢想樂園。
第三,宗教勝地——座落於遷西的景忠山,集儒釋道於一處,香火甚旺;且遷西具有聞名遐邇的遷西板栗,甜糯可口;
第四,青山關——青山關長城保存最完好、最能體現長城文化精華。這里有72券樓、月亮城、監獄樓等獨具特色的長城敵樓,有萬里長城中保存最完好的提吊式水門,更有距今400多年歷史的青山關長城古堡,被專家稱為「萬里長城中最精緻的長城古堡」。
第五、海濱旅遊,品嘗海鮮美味——暢游豐南、樂亭、曹妃甸、灤縣,遍嘗海鮮,又欣賞美景——豐南運河唐人街、曹妃甸~北方大港、樂亭月坨三島、再現唐山古老縣城的灤州古城……
第六,山海關——山海關區地處山海之間,集山、海、關、河、湖於一體,青山秀水,絢麗多姿。明代進士閔硅描繪山海關為「幽薊東來第一關,襟連滄海枕青山」。這里有明前期長城起點翻越的第一座山峰——角山,其局勢險峻,易守難攻,是山海關的天然屏障,又有「萬里長城第一山」之稱。
『肆』 請哪位大神告訴我灤縣哪裡能辦臨時身份證的呀
公民申領臨時居民身份證的具體程序是:
一、向常住戶口所在地的公安派出所辦理申請手續,交驗居民戶口簿、本人近期一寸免冠黑白相片(相片尺寸標准同居民身份證),交納證件工本費人民幣10元。未滿16周歲的公民,由監護人代為申領。
二、公安派出所將公民個人信息核准後報送縣(市)公安局或設區的公安分局審核簽發,並負責製作證件。
三、公安機關在收到申請後的3日內將證件發給申領人。四、領取了臨時居民身份證的公民在領取居民身份證時,應當交回臨時居民身份證。臨時身份證識別 臨時身份證正面為長城、群山和網狀花紋圖案,顏色為藍色。背面為網狀圖案,顏色為黃色。臨時身份證使用與本人身份證相同的編號;常住戶口特定人員的臨時身份證編號也按居民身份證編號原則和方法編18位碼。
臨時身份證有效期限分為3個月和一年兩種:尚待領取居民身份證或證件丟失、損壞尚待領補人員發給有效期3個月的臨時身份證,使用阿拉伯數字填寫;常住戶口特定人員發給有效期一年的臨時身份證,使用漢字填寫。
經濟特區使用的臨時身份證不加特區全息標記和熒光印刷圖案。
臨時身份證正面 臨時身份證反面
『伍』 離灤縣最近的長城是哪裡
遷安白羊峪
『陸』 灤縣司家營鐵礦
(一)概況
礦區位於灤縣城東南8~18km處,隸屬灤縣響嘡鎮和灤南縣長凝鎮、程庄鎮所管轄。
1955—1980年先後由冶金、地質系統勘查單位進行普查勘探工作。該礦為一特大型鞍山式鐵礦床,累計查明總資源儲量236171.2×104t,礦石平均品位(TFe)30.00%。其地質報告分別由河北省革命委員會地質局、河北省礦產儲量委員會審批。
勘查工作期間共完成1∶2000地質測量40km2;鑽探184151.68m(630個鑽孔);槽探5229m3;硐探236m;基本分析樣12034件。
按勘查順序,將礦區分為南北兩區,S6線以北為北區,以南為南區(含大賈庄礦體)(圖4—6)。
礦區北區地勢較高,局部為低山丘陵,南區地勢平坦,最高標高125.60m,最低標高12m。
(二)成礦地質條件
1.地層
礦區地層為太古宇灤縣岩群司家營組二段、中元古界長城系大紅峪組及新生界第四系。基岩露頭除在北部和尚山—鐵石山一帶有較連續分布外,其餘大面積被第四系覆蓋。
(1)太古宇灤縣岩群司家營組二段
該地層為礦區基岩主體,亦是含礦層位。為一套變質程度較淺(綠簾角閃岩相和角閃岩相),粒度較細的變質岩。主要岩性為黑雲變粒岩、片岩類、斜長角閃岩、磁鐵石英岩等。岩石遭受不同程度的混合岩化作用,部分形成較大面積的片麻狀混合岩,局部可見混合花崗岩。
圖4—6 司家營礦區鐵礦分布圖
(2)中元古界大紅峪組
該地層分布在礦區西北及北部,呈角度不整合覆於司家營組之上。主要岩性為礫岩、石英砂岩、燧石條帶白雲岩等。
(3)新生界第四系
該地層分布最廣泛,約占礦區面積的90%以上,特別是S6線以南,幾乎全被第四系覆蓋。S6線以北厚度一般為20~30m,最厚70m;S6線向南厚度逐漸加大,一般為100~120m,最厚達180m。地表出露的為黏質砂土或坡殘積物,向下為砂、砂礫石、黏土。分布特徵一般北薄南厚,西部略厚於東部。
2.構造
礦區大地構造位置為中朝准地台(Ⅰ)燕山台褶帶(Ⅱ)山海關台拱(Ⅲ)西南邊緣,西與馬蘭峪復式背斜(Ⅲ)開灤台凹(Ⅳ)毗鄰。
礦區位於山海關台拱,青龍河大斷裂的東側,隸屬司馬復向斜西翼。區域上本區褶皺雖頗為復雜,但由鑽探工程及磁測成果證實,礦區岩層、礦體卻顯現為一單斜構造,總體走向近南北,局部向西或東擺動;總體傾向西,傾角一般為35°~50°。
礦區斷裂構造較發育,主要有NNE、NNW、EW向3組,(圖4—6)。斷裂構造主要分布於北區及大賈庄礦體北部,多數對礦體有不同程度的破壞作用。
3.岩漿岩
礦區岩漿岩不甚發育,未見較大的侵入岩體,僅見有中小規模的岩脈分布。常見的脈岩有變質輝長岩、偉晶岩,其次為橄欖玄武玢岩、閃斜煌斑岩、花崗斑岩等。岩脈大多順層產出,有的斜切礦體,破壞礦體的連續性(圖4—7)。
圖4—7 灤縣司家營鐵礦S20勘探線剖面圖
(三)礦體地質特徵
1.礦體規模、形態及產狀
司家營鐵礦南北長12km,東西寬1~3km,礦體分布面積20km2。區內共有8個層狀或似層狀礦體。礦體內夾石較多,且具分枝復合現象,實為礦帶。礦體厚度變化大,有明顯的膨縮和分支復合現象,礦尾多分支尖滅。產狀與圍岩基本一致。主礦體為司家營Ⅰ、Ⅲ號礦體和大賈庄Ⅱ號礦體,3個主礦體占總資源儲量的89.5%。
(1)司家營Ⅰ號礦體
該礦體位於礦區東側,縱貫南北兩區,長8350m,為區內最大的礦體,約占總資源儲量的47.0%。礦體除北部鐵石山一帶出露地表外,S6線以南基本全被第四系覆蓋,埋深一般為0~600m。厚度(含夾石)一般為80~120m,最厚達220m(S26線)。礦體延深不一且相差較大,總體上是中間(S10—S46線)延深大(600~800m),兩端延深小(200~400m)且分支尖滅,最大延深達1100m(S26線)(圖4—8)。
圖4—8 灤縣司家營鐵礦S26勘探線剖面圖
(2)司家營Ⅲ號礦體
該礦體位於礦區的中北部,Ⅰ號礦體北段西,長2800m,為礦區第二大礦體,約占總資源儲量的31.6%。礦體除在蘑菇山和池子山一帶有零星出露外,其他地段均被大紅峪組及第四系覆蓋,埋深一般為0~600m。厚度一般為100~200m,最厚達300m(N28線)。礦體延深較大,除南北兩端和個別地段外,延深均在700m以上,最大延深達1600m(N22線)(圖4—9)。
(3)大賈庄Ⅱ號礦體
該礦體位於礦區中部西側,司家營Ⅰ號礦體中段西,長2350m,約占總資源儲量的10.9%。由於受斷層切割,致使礦體沿走向和傾向不連續,南部礦體隱伏於變粒岩中。礦體埋深較大,一般多為200~600m。礦體厚度一般為20~100m,最厚143m。礦體延深較大,一般在600m以上,最大達900m(圖4—10)。
圖4—9 灤縣司家營鐵礦N22勘探線剖面圖
圖4—10 大賈庄礦段10勘探線剖面圖
各礦體規模、品位詳見表4—2。
表4—2 礦體規模品位一覽表
2.礦石特徵
(1)礦石的礦物成分及結構構造
礦石為磁(赤)鐵石英岩,礦物成分較簡單,礦石礦物主要為磁鐵礦或假象赤鐵礦,少量赤鐵礦;脈石礦物以石英為主,次為鐵閃石、陽起石以及少量普通角閃石等。
礦石以他形—半自形結構為主,次為交代殘余結構。礦物粒度屬細粒,呈不均勻嵌布。粒級一般均小於0.50mm,大部分為0.03~0.15mm。鐵礦物多呈集合體或單體定向分布,與脈石礦物的嵌布一般均屬簡單連晶,彼此之間接觸界線較平直,或呈平緩曲線,易於分離。礦石構造以鐵礦物(含閃石類礦物)與石英構成黑白相間且相互平行的條紋(條帶)為特徵,分為細紋狀、條紋狀構造(為主),條帶狀構造(次之),三者多呈漸變接觸關系。
(2)礦石類型及品位
礦石類型:按礦石中主要鐵礦物劃分,以磁鐵礦石為主,占總儲量的85.8%,赤鐵礦石僅佔14.2%;按礦石中主要脈石礦物劃分,均為石英型鐵礦石。礦石工業類型均屬需選鐵礦石(貧礦),絕大部分礦石為磁性鐵礦石。
礦石品位:礦石品位(TFe質量分數)較為均勻,據統計,全區樣品礦石品位≥25%的占絕大多數(85%),質量分數≥45%樣品極少。從總體上看,礦體品位沿走向和傾斜方向變化不大,未見有系統升高或降低的規律性變化,多呈忽高忽低的跳動現象,但跳動幅度不大,一般多為2%~4%。由於赤鐵礦石氧化過程中有部分硅質淋失,致使赤鐵礦石品位高於磁鐵礦石1%~3%,再加之赤鐵礦石又多分布在淺部或地表,故出現淺部或地表礦石品位高於深部品位的現象,但幅度較小,一般多在1%左右。全區礦石平均品位30.00%,其中赤鐵礦石31.18%,磁鐵礦石29.80%。在3個主礦體中,以大賈庄Ⅱ號礦體品位最高,為31.25%,司家營Ⅰ號礦體為30.80%,Ⅲ號礦體品位最低,為28.61%。
(3)礦石氧化程度
區內地表、淺部及斷裂帶附近的礦石普遍遭受不同程度的氧化作用,從而形成了分布形態比較復雜、規模不等的氧化礦。礦石氧化作用主要表現為磁鐵礦變成假象赤鐵礦(簡稱赤鐵礦石)。氧化礦賦存標高主要在-200m以上與基岩風化帶基本吻合,具有由北向南逐漸加深的趨勢。氧化深度不一,一般為50~100m。氧化礦石主要分布在司家營Ⅰ、Ⅲ號礦體的淺部(佔全區氧化礦石87.1%,圖4—8、4—9)。
(4)礦石化學成分及可選性
礦石化學成分以Si、Fe、O為主。據組合分析,礦石SiO2質量分數一般多為45%~55%,平均49.50%,也未見有規律性變化,但與TFe之間存在著明顯的消長關系。S的質量分數一般為0.1%~0.2%,P的質量分數一般為0.03%~0.07%。其他伴生有用組分鈦、錳、釩質量分數甚微,無綜合利用價值。
需選鐵礦石根據選礦方法不同,將礦石劃分為磁性鐵礦石(磁鐵礦石)、弱磁性鐵礦石(赤鐵礦石)。該礦選礦試驗工作從1958—1980年一直在進行,其重點是赤鐵礦。雖然礦石嵌布粒度屬細粒級,單體解離度較差些,但礦石礦物成分較簡單,礦石與脈石礦物的嵌布一般均屬簡單連晶,因此,區內磁鐵礦石採用單一弱磁選能夠獲得較理想的指標,是可選性良好的易選礦石。當礦石入選品位為28%~30%時,可獲得精礦品位67%左右,回收率80%~84%,尾礦品位7%~9%的選礦指標,完全符合國家標準的要求,為易加工易選鐵礦石。但赤鐵礦石則屬難選礦石,其焙燒磁選、浮選成本高對環境污染大,現已不再採用。重磁、磁重流程雖可獲得較好的指標,但明顯低於磁鐵礦石。當礦石入選品位為30%~31%時,可獲得精礦品位60%左右,回收率80%左右,尾礦品位10%~12%的選礦指標。選礦比2.8~2.9。由於赤鐵礦石分布在地表及淺部,又屬難選礦石,故成為制約礦床開采利用的另一因素。
3.富鐵礦特徵
區內地表(0線)及30多個鑽孔見有富鐵礦,為冀東地區沉積變質鐵礦中富礦最多的礦區。富鐵礦全部產於貧鐵礦中,有的在貧礦的頂部,有的在底部,有的在中間,無明顯規律。礦體的形態大都呈似層狀和透鏡狀,基本順層產出,其產狀與貧礦大體一致,呈迅變關系,界線比較清楚。礦石呈黑綠、黑、灰黑色;鐵礦物質量分數比貧礦明顯增多,脈石礦物石英很少見,多被後期蝕變礦物綠泥石、方解石、黑雲母、角閃石取代,蝕變較弱時尚可識別貧礦的原貌;結構與貧礦基本相似,但粒度較貧礦粗,多為0.05~1.00mm;礦石呈緻密塊狀、稠密浸染狀構造,個別呈粉狀。礦體規模小,長度不詳,沿傾斜僅個別相鄰鑽孔可對應,絕大多數為單孔控制。厚度薄,多在1~3m,最厚可達10m左右。礦石自然類型與貧礦一樣亦以磁鐵礦石為主。礦石品位一般為47%~53%,平均在50%左右。在區內各礦體中均可見到富礦。根據其地質特徵,一般認為是貧鐵礦經混合岩化熱液改造形成富鐵礦。北區8個鑽孔、1個探槽,共估算資源儲量247×104t(赤鐵礦石24×104t,磁鐵礦石223×104t),平均品位49.60%。鑒於區內富礦單獨開采價值不大,故南區報告中未再單獨估算資源儲量。
4.礦體圍岩及夾石
礦體圍岩及夾石岩性簡單,以黑雲變粒岩為主,次為片岩類(主要為黑雲石英片岩、絹雲片岩、綠泥片岩),僅在大賈庄個別地段礦體頂板為片麻狀混合岩。礦體與圍岩、夾石的界線清晰,很易識別。圍岩夾石及礦體中常見強弱不同的綠泥石化、絹雲母化、碳酸鹽化及黃鐵礦化後期蝕變現象。
(四)磁異常特徵
司家營磁異常位於灤縣—灤南異常區帶的北部,其東側為馬城異常帶,西部有高官營、李夏庄異常,經勘查證明,異常由鐵礦引起。司家營磁異常呈南北向帶狀展布,長近20km,東西寬5km左右,由多個異常中心側向排列組成異常帶,異常最高值為3000nT以上,礦體向南傾覆,埋深加大,異常強度降低(見圖3—2)。根據礦床地質特徵、目前開采技術水平和異常分布面積,推算該異常蘊藏鐵礦資源量為(30~40)×108t左右,是冀東地區礦床規模和厚度最大的鐵礦床,具有極大的社會經濟意義。
(五)礦床開采技術條件
1.水文地質條件
司家營鐵礦地處灤河沖積扇及灤河河漫灘階地上。礦區水文地質條件南北區相差較大。北區礦體雖絕大部分處於當地侵蝕基準面以下,但地下水補給主要靠大氣降水。長城系大紅峪組石英砂岩為主要含水層,雖節理裂隙發育,但受東西邊界限制,補給條件差;礦體及頂底板圍岩雖含水,但水量很小;其東部邊界雖有新河切過,但因礦體底板岩層透水性極弱,絕大部分河段與地下水的水力聯系甚微,經計算礦坑涌水量不大;局部斷裂構造雖較發育,但斷層帶的導水性很小;礦體頂板岩層穩定為相對隔水邊界。綜上所述,北區屬水文地質條件中等礦床。
南區礦體幾乎全部埋藏於第四系之下,第四系為主要含水層,厚度50~135m,岩性為砂、砂卵礫石、砂質黏土及淤泥層,組成了3個含水組和4個相對隔水層。但由於隔水層1~3層的局部缺失,形成許多大小不等的天窗,使含水層間產生了水力聯系。南區礦體位於當地侵蝕基準面以下,主要含水層(第四系)極富水,主要靠灤河地表水和大氣降水補給,孔隙充水頂底板直接進水,屬水文地質條件復雜的礦床。南區水文地質條件復雜,成為制約礦床開發利用的因素之一。
2.工程地質條件
北區第四系沉積厚度一般為20~30m,最厚70m。主要岩性為黏質砂土、砂質黏土、粉細砂。黏質砂土、砂質黏土天然坡角一般在60°左右。粉細砂層比較密實,有一定的黏聚力,天然坡角一般大於30°~40°。礦體直接頂底板為變粒岩,間接頂板為石英砂岩,上述岩石人工坡角一般多為70°~80°,均未見坍塌現象。根據岩石抗壓試驗資料,變粒岩抗壓強度為800~1500k g/cm2,礦石為970~2900kg/cm2,石英砂岩為1100~2900k g/cm2。試驗結果表明,礦體及圍岩均屬相當堅硬岩石,基岩邊坡角完全滿足設計部門建議42°~48°的指標要求。總之,北區工程地質條件是良好的,完全適合露天開採的要求。
南區第四系鬆散軟弱岩層厚度大、分布廣,致使工程地質條件復雜,露采直接影響邊坡的穩定性。
南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條件復雜,在第四系厚度大、分布廣,含水層極富水,鬆散軟弱岩層厚大且分布廣泛,若露天開采,疏干排水有產生大面積塌陷、沉降的可能,邊坡穩定性難以確保。但地下開采是可行的,特別是由於第四隔水層(基岩頂面,亦稱頂隔層)分布遍及全區,厚達25~30m。正是由於第四隔水層的分布,致使第四系含水層與基岩裂隙水無水力聯系,導致基岩裂隙水的富水性不均一,且一般水量不大,其補給、徑流、排泄條件較差。因此,在開采時只要採取措施控制第四系含水層與基岩裂隙水的水力聯系,完全可以正常進行開采。這也正是能改為地下開采方法的原因所在。
(六)礦床勘查類型及工業指標
1.礦床勘查類型
司家營鐵礦規模大,含礦層位穩定,分布及覆蓋面積廣。礦體形態雖多呈層狀或似層狀,但礦體內夾石較多,實為礦帶產出。礦體厚度變化較大,但礦體產狀較穩定,傾角中等;礦石組分簡單,品位均勻,有害成分極少。礦區為一單斜構造,僅在個別地段礦體受斷裂構造破壞明顯。故當時將勘查類型確定為Ⅰ—Ⅱ類型間的過渡類型,基本勘查工程間距為:B級200m×100m;C級200m×200m;D級400×200m~400m。礦體對應性較差,斷層構造破壞明顯地段,適當加密工程式控制制。
2.工業指標
1973年,以河北省革命委員會冶金工業局(73)冀革冶字第319號文下達(表4—3)。
表4—3 礦石的工業指標
原生礦與氧化礦劃分標准:w(TFe)/w(FeO)<3.5為原生礦,w(TFe)/w(FeO)≥3.5為氧化礦。
開采技術條件:礦石可采厚度為2m,夾石剔除厚度為2m。
富礦:TFe品位≥45%,最低可采厚度為1m。
(七)礦床成因和找礦遠景
根據礦區、礦體地質特徵,司家營鐵礦屬受變質硅鐵建造鐵礦床或沉積變質鐵礦床,亦稱鞍山式鐵礦。冀東地區是我國沉積變質鐵礦重要的產地之一,區內以遷安—灤縣鐵礦帶最為著名,該帶內分布大中型礦床38處,司家營鐵礦是最大的礦床,約佔全帶資源儲量的48.5%,是礦帶的核心部分。
礦區位於礦帶的南部,由於絕大部分被第四系覆蓋,因此,磁異常成為找礦的有效標志,大賈庄4個礦體就是根據磁異常尋找到的。區內磁異常除大賈礦Ⅱ號礦體深部外均為正異常,形態一般多較規則,沿走向兩側不對稱,其礦體傾向一側梯度小且平緩,另一側梯度大且較陡。
礦區勘查深度一般為-400~-600m,最大勘查深度達-900m(N22,司家營Ⅲ號礦體)。雖然礦區已提交了勘探報告,但勘查程度並不均衡,區內資源量(原D級儲量)80381×104t,占總資源儲量的34%多,且分布較集中。大賈庄4個礦體基本上是以資源量為主(佔71.5%);司家營Ⅰ號礦體S38線以南均為資源量(15809×104t)。上述地段若開發利用,尚需進一步補做地質勘查工作,才能滿足礦山開采設計的要求。
礦區深部仍存在一定的遠景。司家營Ⅲ號礦體N12—N28線,大賈庄Ⅱ號礦體大20線以北的深部,礦體均有一定的延深,且厚度較大,一般厚為100~150m。特別是經過2008年南區深部補勘證實,大賈庄Ⅱ礦體延深可達2000m以上,且深部礦體厚度明顯增大。預計該礦體深部可增加資源儲量達2×108t以上,再向深部(-800~-1200m)仍有較大遠景。預計上述地段遠景可達(6~8)×108t。
隨著國家經濟建設的發展,鐵礦資源需求不斷加大,鐵礦石價格持續上揚,致使司家營鐵礦的開發利用列入了議事日程。現在北區採用露天開采和地下開采,礦山現已建成投產;南區將露天開采改為地下開采,目前礦山基建工程現已啟動,南北區兩礦山年生產規模合計為3000×104t。預計將來隨著國家經濟建設的發展以及曹妃甸大型鋼鐵基地的建成,礦區的開采量將會大幅度增加,其經濟價值將會進一步體現和提高。
礦區現已查明資源儲量23.62×108t,另外深部遠景尚有(6~8)×108t,預計總資源儲量達30×108t以上,按目前鐵礦石價格,其潛在經濟價值可達4500×108元。同時隨著礦山建設的發展,必將促進地方經濟的繁榮和發展。
『柒』 唐山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首先,最知名景點——座落在遵化的清東陵,世界文化遺產,久負盛名,值得游覽;
第二,灤州古城——位於河北省唐山市灤縣灤州鎮。三千年大河之畔的盛世古城,采擷群山壯麗構築其骨,掬一捧灤河俊秀勾畫其容。將26個民族獨特風情織入古老的明清建築,將千年北方文化融匯進這座夢想樂園。
第三,宗教勝地——座落於遷西的景忠山,集儒釋道於一處,香火甚旺;且遷西具有聞名遐邇的遷西板栗,甜糯可口;
第四,青山關——青山關長城保存最完好、最能體現長城文化精華。這里有72券樓、月亮城、監獄樓等獨具特色的長城敵樓,有萬里長城中保存最完好的提吊式水門,更有距今400多年歷史的青山關長城古堡,被專家稱為「萬里長城中最精緻的長城古堡」。
第五、海濱旅遊,品嘗海鮮美味——暢游豐南、樂亭、曹妃甸、灤縣,遍嘗海鮮,又欣賞美景——豐南運河唐人街、曹妃甸~北方大港、樂亭月坨三島、再現唐山古老縣城的灤州古城……
第六,山海關——山海關區地處山海之間,集山、海、關、河、湖於一體,青山秀水,絢麗多姿。明代進士閔硅描繪山海關為「幽薊東來第一關,襟連滄海枕青山」。這里有明前期長城起點翻越的第一座山峰——角山,其局勢險峻,易守難攻,是山海關的天然屏障,又有「萬里長城第一山」之稱。
第七,紅色教育基地——座落於樂亭的李大釗故居、李大釗紀念館,聽專家講解,體會「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另有座落於市中心的大釗公園,四季宜人。
第八,為了忘卻的紀念——地震遺址公園、抗震紀念碑及紀念館,唐山大地震影視基地……,述說著抗震精神;南湖公園,講述唐山工業城市的轉型巨變。
第九、飽覽中國近代工業歷史——開灤國家礦山公園、中國鐵路源頭博物館、企新1889中國水泥工業博物館、中國(唐山)工業博物館、中國.唐山陶瓷博物館,充分體會唐山,無愧中國近代工業的活字典!
『捌』 灤縣的歷史名人
蔣衛平是李大釗的同窗老大哥,是李大釗革命的啟蒙人,是長春日報的創始人,為 護衛中國領土犧牲在黑龍江省,年僅29歲.
李煥章 男,漢族,1905年2月生於灤縣東上五嶺村。1928年參加革命,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2年,在他帶領下開辟了灤東革命根據地。曾任豐灤遷聯合縣四總區報國會主任、五分區區長、八總區區長,遷盧青聯合縣縣長,遷安縣縣長、縣委書記等職。全國解放後,他任山海關市第一任市長。1950年調任遼寧省政協處長,宗教事務委員會委員。後任遼寧省工商業聯合會副秘書長、副主任委員、黨組書記。全國工商聯執行委員、遼寧省工商聯黨組書記。
張振宇 男,漢族,1909年10月生於灤縣大門庄。1937年參加長城抗日暴動。1938年7月6日,參加冀東抗日大暴動,任冀東抗日聯軍第五總隊副總隊長兼第一大隊長。在全國解放前,先後任28團營長、遷灤盧聯合縣縣長、豐灤昌樂聯合縣縣長、第四專署副專員、地區黨委常委,第十七和十三專署專員,十三軍分區第一副司令員和十三地委常委。全國解放後,任河北省農業廳廳長、交通部中國汽車運輸總公司經理。1950年10月,赴朝參戰,任中國人民志願軍後勤一分部副部長、代部長。曾獲二級國際勛章。回國後任青島港務局副局長,秦皇島港務局局長,1961年任唐山專署常務副專員,1973年調任石油部管道局副局長。
吳富恆 男,漢族,1911年3月18日生於灤縣城內。全國政協委員、民盟中央常委、孔子基金學會副會長、全國外聯文學學會副會長、全國美國文學研究會會長、全國翻譯工作者協會副會長、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常務理事、山東省政協副主席、民盟山東省委主任等職。1935年畢業於北京師范大學英語系。1940年留學美國哈佛大學,1942年獲碩士學位。回國後任雲南大學英語系主任。1944年加入民社。1946年4月加入中國民主同盟。1948年9月起任山東師范學院文藝系、文學系主任,校務委員。1950年先後任山東大學副校長、校長。195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他主編過《文史哲》雜志。1963年創辦了美國文學研究會。著有《文藝學教學與改進意見》、《語義學批判》。譯著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美學反對藝術中的自然主義》、《論現實主義與自然主義的區別》等。
薛慶煜 男,漢族,1913年12月18日生於灤縣北街。1936年畢業於燕京大學醫預系,獲理學士學位。1940年畢業於北平協和醫學院,獲醫學博士學位。1941年,他經調查研究,認為湖南常德地區的流行鼠疫系日飛機空投食物夾雜鼠疫桿菌所致,遂寫出調查報告,刊於《國際法庭審判日本戰犯罪行資料匯編》,它為後來1953年沈陽國際法庭審判侵華日軍進行細菌戰的罪行提供了依據。1943年至1945年,他出任中國駐印度軍新38師及新一軍的上校軍醫處長。1947年任上海國防學院教授兼基本衛生訓練科科長。1949年轉到東北解放區,曾參與大連大學醫學院的籌建並任教授。1977年到呼和浩特市內蒙古醫學任教,1992年任民盟呼和浩特市委員會名譽主任。近著有《醫學英語常用片語詞典》、《鷹揚國威——跟隨孫立人將軍緬甸抗日親歷記》等。
朱俊功 男,漢族,1917年5月生於灤縣石郎庄村。中共黨員。1938年參加冀東抗日大暴動。抗日戰爭時期,歷任冀東抗日聯軍連長、支隊長等職。解放戰爭時期,歷任冀東軍區49團副團長、二團團長、410團團長。全國解放後,歷任武漢市公安總隊副參謀長,荊州軍分區司令員,孝感軍分區司令員,湖北省軍區副司令員等職。他先後獲三級自由獨立勛章、二級解放勛章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獨立功勛榮譽章。
周善芝 男,漢族,1917年6月22日生於灤縣北高家莊。1938年參加冀東抗日大暴動,194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0年至1943年在豐灤遷聯合縣第四區任組宣委員和書記,1943年和1945年先後被送至冀東區黨委黨校和晉察冀邊區黨校學習。曾在熱河省凌原縣、義縣任區黨委書記、組織部長等職。1949年7月以後,先後在中國科學院東北科學研究所、大連工業化學研究所、長春綜合研究所、機械電機研究所、機械研究所、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東北局科學技術委員會任職。1973年調任赤峰制葯廠黨委副書記,1975年調任伊克昭盟喀喇沁旗平庄毛紡廠黨委書記。1977年任遼寧省地震局副局長、黨組副書記等職。
吳利仁 男,漢族,1923年5月生於灤縣城內馮家胡同。岩石學家。抗日戰爭勝利後,由北京師范大學地質系轉入北京大學地質系,1949年畢業並考取本系研究生,1950年轉為助教,1953年去蘇聯列寧格勒國立大學地質系攻讀研究生,1958年獲副博士學位。回國後一直在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工作,先後任研究員、碩士生導師、博士生導師。1984年任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研究所學位委員會委員,研究所職稱評定委員會委員。他曾獲兩項全國重大科技成果獎,一項中科院地質研究所科研成果一等獎。在國內外刊物上發表論文68篇和專著4部。他還任中國地質學會理事、《岩石學報》主編等。他的名字被載入《澳大利亞和遠東名人錄》、《國際傳記辭典》等,並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華 山 原名高連生,男,漢族,1923年9月生於灤縣大高庄村。參加革命後,歷任豐灤遷聯合縣四區助理、八路軍12團游擊第6大隊文書、冀東遷灤盧基幹支隊書記兼副排長、冀東一區隊5連政治指導員、14團政治處主任、冀東13旅供給處政委和78團政治處主任等職。1950年參加抗美援朝戰爭。回國後,歷任133師副師長、137師政委、46軍政治部主任、副政委、16軍政委、沈陽軍區政治部副主任。中共「十一大」代表。
梁凱軒 男,漢族,1923年9月8日生於灤縣西新莊營村。中共黨員。1939年參加革命隊伍,歷任班長、排長、幹事等職。1957年入華中工學院學習,1962年畢業獲本科文憑。轉業後,先後任江西省機械廳副廳長,江西省計委、經委主任,南昌市委副書記,江西省副省長。
秦振安 男,漢族,1923年12月29日生於灤縣安各庄。化學博士。1942年隨著國民革命軍援緬,1948年赴美,曾任美國德州休士頓市貝勒醫學院講師。先後發表專業論文14篇,後又主編了《中國皮影戲之主流——灤州影》,宣揚了中華民俗文化。
劉瑞興 男,漢族,1924年8月生於灤縣於家莊。1940年參加革命,初期在本村任青年主任、武裝委員,後升任灤西縣第一、三區青年主任、灤西縣土改工作隊長、灤西縣武委會股長,離開原籍後曾任46軍教導隊中隊長、湖南省衡陽市青工部長、總工會副主席、手工業局局長、工業部副部長、副市長、市委副書記、市長、黨委書記,衡陽市革委會副主任、市委副書記,湖南省湘潭市市委副書記、行署副專員、政協主席等職。
石殿國 亦名劉保華,男,漢族,1924年9月22日生於灤縣東趙莊子村。1939年參加抗日救國會,194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村黨支部書記,中心村報國會主任,青救會主任。1945年被派往邊區學習,1946年負責遷西縣的土改試點工作。1948年調任遷安縣委宣傳部長,負責組織「南下」工作團。到達廣西後,任賓陽專署公安處治安科長。後曾任任林縣公安局長,廣西壯族自治區公安局科長,公安廳二處副處長,南寧地區公安處處長,廣西壯族自治區公安廳副廳長,雲南省公安廳副廳長等職。1990年獲公安部一級警察金盾榮譽章。
王天仆 男,漢族,1924年11月2日生於灤縣榛子鎮。曾任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農業科學研究所研究員。1952年畢業於北京農業大學。1962年發表了「積極推廣利用玉米自交系間雜交種增加產量」論述,指出必須制出適合我國情況的雜交玉米種子。1963年任農業部在內蒙古試創玉米雙雜交種的技術總指揮,主編了全國第一部《玉米雜交制種技術資料》。1965年創造了適合我國農業體制的制種體制。1975年至1988年,在研究玉米雜交種課題上取得了重大突破——高賴氨酸玉米育種試製成功。
秦 戈 原名楊榮厚,男,漢族,1925年生,灤縣興隆庄村人。1944年在南京大學學習期間,參加了中共地下黨組織領導的抗日工作。1946年到晉察冀城工部參加地下工作訓練班,並加入中國共產黨。訓練班結業後,回北京就讀於清華大學。1948年畢業於清華大學政治系。1949年12月任沈陽空軍第四航空學校教育系主任。1973年調任天津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主要著作有《義和團運動史》、《海燕翱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