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皮卡越野 » mack軍用越野車

mack軍用越野車

發布時間: 2021-08-14 00:15:59

❶ mackjhosel是什麼牌子

mackjhosel是北京汽車;

北京汽車由北京汽車集團有限公司等六家大型企業發起組成。致力於發展高端製造業,加快北京市汽車工業的優化升級,全面推進北京汽車自主品牌的發展戰略。

北京汽車以技術立本為核心發展思維,融合世界先進技術,全面打造具有國際視野和競爭力的中高端領先品牌。

(1)mack軍用越野車擴展閱讀:

北京汽車將陸續推出20餘款新車,全面覆蓋從A0級到C級的中高端轎車、輕重型越野車和交叉型車,形成9大平台、全系列產品線,年產能力爭實現70萬輛。

北京汽車股份有限公司以國內市場為基礎,同時大力開拓國際市場;以基於薩博技術的自主品牌轎車和越野車為龍頭,發展成為乘用車產品線齊全、企業結構和布局合理、管理高效、盈利能力強、具有核心競爭能力,自主品牌乘用車產品具有較大市場佔有率的公司,成為國內一流、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大型汽車公司。

❷ 求一部電影的名字

中文片名
汽車總動員

原片名
Cars

更多中文片名
賽車總動員

小汽車的故事

反斗車王 .....香港譯名

更多外文片名
Route 66 .....(USA) (working title)

影片類型
動畫 / 奇幻 / 家庭 / 喜劇

片長
116 分鍾

國家/地區
美國

對白語言
英語

色彩
彩色

混音
SDDS Dolby Digital EX DTS-ES

級別
Malta:U Argentina:Atp Portugal:M/6 Australia:G Canada:G Sweden:Btl UK:PG Iceland:L Germany:o.Al. Hong Kong:I Ireland:G Singapore:G USA:G Brazil:Livre Netherlands:AL Norway:A Switzerland:7 Philippines:G Malaysia:U India:U Finland:K-3 South Africa:PG

製作成本
,000,000 (estimated)

版權所有
(Disney Enterprises, Inc./Pixar Animation Studios)

拍攝日期
2003年4月14日

全球首映日期
2006-06-09

北美票房成績
2億4408萬美元(2006年第2名)

演職員表

導演
約翰·拉塞特 John Lasseter
喬·蘭福特 Joe Ranft .....(co-director)

編劇
約翰·拉塞特 John Lasseter .....(story) &/(screenplay) &
喬·蘭福特 Joe Ranft .....(story) &/(screenplay) &
Jorgen Klubien .....(story)/(screenplay)
Dan Fogelman .....(screenplay) &
Kiel Murray .....(screenplay) &
Phil Lorin .....(screenplay) &
Robert L. Baird .....additional screenplay material
Dan Gerson .....additional screenplay material
邦尼·亨特 Bonnie Hunt .....additional screenplay material

演員
邦尼·亨特 Bonnie Hunt .....Sally Carrera (voice)
保羅·紐曼 Paul Newman .....Doc Hudson (voice)
歐文·威爾遜 Owen Wilson .....Lightning McQueen (voice)
托尼·夏爾赫布 Tony Shalhoub .....Luigi (voice)
安德魯·斯坦頓 Andrew Stanton .....Fred (voice)
John Ratzenberger .....Mack/Hamm Truck/Abominable Snow Plow/P.T. Flea Car (voice)
王牌接線員拉里 Larry The Cable Guy .....Mater (voice)
湯姆·漢克斯 Tom Hanks .....Woody Car (voice)
蒂姆·艾倫 Tim Allen .....Buzz Lightyear Car (voice)
比利·克里斯托 Billy Crystal .....Mike Car (voice)
約翰·古德曼 John Goodman .....Sullivan Truck (voice)
達夫·弗雷 Dave Foley .....Flik Car (voice)
邁克爾·基頓 Michael Keaton .....Chick Hicks (voice)
理查德·佩蒂 Richard Petty .....The King (voice)

製作人
Darla K. Anderson .....procer
Thomas Porter .....associate procer

原創音樂
蘭迪·紐曼 Randy Newman

剪輯
Ken Schretzmann

藝術指導
William Cone
Bob Pauley

視覺特效
Jessica Giampietro McMackin

製作發行

攝制格式
Digital

製作處理方法
Digital

洗印格式
D-Cinema

35 mm

幅面
35毫米膠片變形寬銀幕

製作公司
皮克斯動畫工作室 Pixar Animation Studios [美國]
華特·迪士尼影片公司 Walt Disney Pictures [美國]

發行公司
博偉電影公司 Buena Vista Pictures [美國] ..... (2006) (USA) (theatrical)
Buena Vista International (Germany) GmbH [德國] ..... (2006) (Germany) (theatrical)
博偉國際 Buena Vista International [阿根廷] ..... (2006) (Argentina) (theatrical)
博偉國際 Buena Vista International ..... (2006) (Switzerland) (theatrical)
博偉國際 Buena Vista International [荷蘭] ..... (2006) (Netherlands) (theatrical)
博偉國際 Buena Vista International [新加坡] ..... (2006) (Singapore) (theatrical)
Falcon [捷克] ..... (2006) (Czech Republic) (theatrical)
華特·迪士尼影片公司 Walt Disney Pictures [美國] ..... (worldwide)

上映日期
澳大利亞
Australia
2006年6月8日

美國
USA
2006年6月9日

加拿大
Canada
2006年6月9日

台灣
Taiwan
2006年6月9日

法國
France
2006年6月14日

匈牙利
Hungary
2006年6月15日

俄羅斯
Russia
2006年6月15日

荷蘭
Netherlands
2006年6月21日

哥倫比亞
Colombia
2006年6月22日

阿根廷
Argentina
2006年6月29日

葡萄牙
Portugal
2006年6月29日

巴西
Brazil
2006年6月30日

墨西哥
Mexico
2006年6月30日

日本
Japan
2006年7月1日

西班牙
Spain
2006年7月6日

香港
Hong Kong
2006年7月13日

韓國
South Korea
2006年7月20日

英國
UK
2006年7月28日

印度
India
2006年8月4日

中國
China
2006年8月22日

義大利
Italy
2006年8月23日

瑞典
Sweden
2006年9月1日

德國
Germany
2006年9月7日

劇情介紹

一年一度的波士頓杯汽車大賽無不吸引著眾多的賽車好手參加。有「閃電小子」之稱的改裝賽車馬昆(歐文·威爾遜)也是其中之一。馬昆雖為改裝產品,在硬體配備上不如那些名門正牌的高檔賽車,但憑借其天生的資質,馬昆同樣跑起來風馳電掣、速度驚人。於是,年輕氣盛的「閃電小子」決定到著名的波士頓杯汽車大賽上一試身手。在趕往比賽地加州的66號公路上,結識了老吊車馬特(拉瑞),兩人很快就成了好朋友。老馬特隨即將馬昆帶到了自己居住的66公路附近的小鎮里,在寬敞的汽車電影院里,馬昆和馬特欣賞了一段激烈的汽車大賽,這更令馬昆熱血沸騰。誓要在此次大賽中實現自己的夢想。

在小鎮的短暫時光,馬昆更是有幸認識了迷人的保時捷薩麗(邦妮·亨特)、德高望重的哈德遜醫生(保羅·紐曼),還有其他許多各式各樣的汽車朋友。所有這些好朋友的出現,使得馬昆逐漸地意識到生活並不只有為了什麼比賽的冠軍,還有更多值得去追求的東西。參賽是必然的,但已經完全有了新的感受的馬昆對比賽自然也有了更新的認識。波士頓杯汽車大賽如期舉行。

相關評論

一句話評論

From the manufacturers of 'The Incredibles' & 'Finding Nemo'

The All-New 2006

專家點評

集搞笑、溫情、視覺沖擊於一體,老少皆宜

優劣分析

優勢: 粉絲苦等2年的皮克斯CG動畫!

優勢: 粉絲苦等7年的約翰·拉塞特導演作品!

優勢: 主人公是小朋友們鍾愛的汽車

優勢: CG動畫即使0宣傳也能大賣

劣勢: 據傳部分內容曾重拍……

影片評介

王者皮克斯的老闆約翰·拉塞特親自打點的票房巨制,即便從維護Boss的地位和尊嚴的角度出發,亦絕不允許影片的銷路有半點差池。將故事的主人公選為孩子們痴迷的汽車,創意階段便已成功了一半。當然,皮克斯的動畫從來是老少咸宜的,青年影迷對皮克斯作品的票房貢獻,較之兒童層,往往有過之而無不及。一言以蔽之,《飛車總動員》的發行前景一片光明、萬無一失。

2005年8月,迪斯尼在CG盛會「SIGGRAPH 2005」上打出3D重拳,即將推出的四部動畫大片集體亮相,讓人先睹為快、大呼過癮。其中最被關注的,便是《飛車總動員》。本片發生在一個奇特的汽車世界裡,這些汽車會說話、能思考、款式多樣、品牌齊全。影片主角是一部時髦拉風的賽車,夢想成為66號公路賽的冠軍,卻在比賽中誤入歧途,一番奇遇後意外領悟到人生真諦。

回顧歷史,皮克斯與迪斯尼聯手推出的六部CG動畫,片片大賣:《玩具總動員》、《蟲蟲危機》、《玩具總動員2》、《怪物公司》、《海底總動員》、《超人總動員》,平均北美票房高達2.43億美元,且有口皆碑。因此,原班人馬傾情奉獻的本作,票房高枕無憂的同時,品質亦毋庸置疑。本片一度被認為是迪斯尼與皮克斯合唱的絕響,但曾經的動畫界泰斗與當今的CG業大牛在分道揚鑣後,各自反思,發現誰也離不開誰。因此,作為復婚後的首胞胎,這部豪氣干雲、志存高遠的愛情結晶,勢必火得一發不可收拾。

幕後製作

創作背景

曾經號稱動畫王國的迪斯尼如今在三維動畫風起雲涌的時代,已經面臨著四面楚歌的窘境。夢工廠接連不斷的「綠怪」加「鯊魚」的攻勢,以及「藍天」籠罩下的猛烈冰川的侵襲,使得老牌動畫強手不得不緊跟潮流。2005年11月份推出的首部三維動畫長片《四眼天雞》,盡管取得了2.79億美元的全球票房堪稱業績不俗。但即便如此,和皮克斯票房最低的《 蟲蟲危機》的3.63億美元的全球票房相比仍差距明顯。由此看來,迪斯尼欲重振動畫雄風,必須有自己的三維動畫的得力助手。於是,在2006年一月,皮克斯公司正式接受迪斯尼公司的收購條款,正式成為迪斯尼下屬公司。該筆交易總額達到74億美元。在收購條款中,迪斯尼將完全交出自己的動畫製作部門,由皮克斯現任總裁艾德·卡特穆爾擔任新總裁,由約翰·萊塞特擔任首席創造官(CCO),同時,合同簽到2011年的萊塞特還將擔任迪斯尼「假想工程」部門的創意總監,這一部門主要負責主題公園的設計。但值得注意的是,誕生了《白雪公主》等不朽名作的迪斯尼動畫製作部不會和皮克斯合並,二者將各自獨立運行,皮克斯的一切(包括名稱、所在地等)都會保持不動。這一「不插手」政策完全重現了1996年迪斯尼收購ESPN後的策略。作為業界的先鋒,皮克斯在新的一年裡,以其策劃部豐富的想像力和製作部超凡的製作水準,為新東家奉獻了這部以「汽車」為故事主角的全新動畫作品。並有望在2006年動畫電影競爭激烈的暑期里再創佳績。

首先,動畫片的角色外形的設計至關重要,這也是一項頗有難度的工作,尤其是影片中出現的各種各樣的汽車形象,既要做到高度的擬人化,又要帶有一定程度的卡通化和細節上的誇張。在相繼成功地製作出「玩具、螞蟻、怪物、動物以及超人等活靈活現特點鮮明的的動畫形象之後,皮克斯再次運用手中先進的製作技術將汽車活現與屏幕上。並近乎完美的解決了所有問題,更是將擬人化的汽車像提高到了嶄新的高度:眼睛從慣用的車燈變成了車窗,通常會被設計成嘴的擋泥板被人為的忽略,而用更加擬人化的嘴取而代之,各種鮮亮的色彩也被用來表現角色的不同性格,而少數細節設計更讓人拍手叫絕,比如老吊車馬特的兩顆大板兒牙就極富想像力和喜劇色彩。除此之外,成熟的CG技術也保障了高度擬真化的賽車場面的實現,包括不同角度的車體反光、賽車揚起的霧狀煙塵、行駛時車體的動感和拐彎時輪胎與地面的磨擦等都做得十分逼真,在一段飈車場面里,紅色的賽車在沙漠公路上絕塵而去,身後揚起陣陣塵土,與真實的越野拉力賽場面毫無二致,除了要歸功於專業的賽車技術指導外,能實現所有這些的基礎則是高超的CG技術,皮克斯每次都能在視覺享受上帶給觀眾新的驚喜。

故事來源於生活

導演約翰·雷斯特將《汽車總動員》定位於皮克斯公司有史以來最人性化的影片,是因為故事本身就代表著雷斯特的一個真實的經歷。哪個男孩沒有對機械的東西著迷過?尤其是汽車。而雷斯特與此的淵源就要更深一些,作為雪佛蘭牌汽車的經銷商的兒子,雷斯特幾乎就是在父親的辦公室中與汽車模型消磨掉了整個童年時光。而他16歲那年的第一份正式工作,就是在父親的汽車廠做兼職……引用雷斯特對自己的形容:「我靜脈中的血液,屬於我的動畫事業;而我的動脈里,流淌地則是汽油——當它們最終在我的心臟匯聚時,所能產生的激情,代表著我生命的極限。」

雷斯特是在1998年決定製作一部有關汽車的動畫長片的,起因源於他當時觀看的一部有關州際高速公路的紀錄片,內容大致講述的是公路對旁邊的小鎮產生了什麼樣的潛移默化的影響。當雷斯特因為這部紀錄片而動容時,一個故事靈感迅速形成,他不停地想像那些坐落在公路旁邊的小鎮,應該生得何等模樣。然而,這個想法雖然時常在他的腦海中飄浮,卻始終無法形成具體的形狀,就這樣一直被擱置到2001年,直到雷斯特在妻子的勸說下和家人做了一場公路旅行。雷斯特形容那次旅行代表著他生活的一個轉折:「由於工作上的事情,我總是分身乏術,幾乎將所有的生命與熱情都耗在了工作室里,反而忽略了我的孩子們。有一天,妻子對我說:你已經錯過了孩子的畢業典禮——那將成為你生命中的一個遺憾。事實證明她是對的,那時我與孩子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大,要麼不見面,一見面就吵個不停……我本來以為這次旅行也會在爭吵中度過,但事實不是如此,我和孩子們不但親近了好多,還認識到生命中最值得珍惜的是什麼。」

於是,主角「閃電」邁克奎恩應運而生,性格特點與雷斯特非常相似,他們都在事業的道路上一路狂奔,除此之外對什麼事都漠不關心,早就忘了有時候放慢腳步,可以幫助你更好地認識生活。

「Route 66」高速公路

「閃電」邁克奎恩的故事就發生在美國最具歷史意義的「Route 66」高速公路邊上。影片正式開始製作之前,在歷史學家邁克爾·沃利斯的幫助下,約翰·雷特斯帶領著創作團隊對現實生活中的「Route 66」高速公路做了一次為期九天的考查。在雷斯特的記憶里,小時候就曾隨爸媽在「Route 66」上進行過公路游,駕車從加州到聖路易斯的外公外婆家……這幾乎是每一個美國小孩都曾有過的經歷,因為「Route 66」本身就代表著在美國你所能選擇的最長的公路之旅:駕車於芝加哥市中心出發,從中部到西南部,穿越無邊的莫哈韋大沙漠,抵達聖莫尼卡的太平洋海岸。這條美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高速公路,全長4000公里,沃利斯研究這條被喻為「母線」的公路已經有60多年了,是此方面的權威,在他的指點下,雷斯特考查了這條路中幾個最重要、最具歷史意義的路段,並重新認識到它在美國民眾心中的地位。「Route 66」就像是一面鏡子,反射出了發生在美國的各種歷史變故: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Route 66」曾經被當作是運輸軍用品的軍事要道;同時它還是鄉村歌手一直詠唱的「Country Road」,從美國的祖祖輩輩一直傳承到今日。無論你是美國人還是在美國生活過的人、無論你對它的了解是多還是少,都或多或少地接受過「Route 66」所帶來的恩澤,它有如圖騰一樣具有神聖的意義,只要走在上面,你的心靈就會不自覺地被凈化,人也變得神聖起來。

一流的製作技術

用最先進的電影技術來擴展動畫工業在好萊塢的影響力——從11年前的處女作《玩具總動員》開始——是皮克斯公司一直堅持的基本特色,當然,這個傳統將在《汽車總動員》中被繼續發揚光大。

皮克斯公司缺席的2005年,動畫產業的星光暗淡,形成了定格動畫一統江山的局面。如今皮克斯聯手迪斯尼攜新作隆重亮相,算是CG動畫重新接手控制權的一個開始。不知是不是物極必反,在電腦技術連毛發都能纖毫畢現的今天,3D動畫卻紛紛回潮,開始關注起繪畫工藝稍嫌粗糙的「鐵皮」角色的生活來,例如說本片和去年藍天工作室的《機器人歷險記》……然而情況絕非咱們這些外行人所看到的那麼簡單,這種全金屬角色的影片的燈光調試是一個要點,沒有光源就意味著角色將會缺少金屬的質感,所以隨著《汽車總動員》的上映飆升的,肯定是「光線追蹤」和「環境渲染繪制」技術所達到的全新領域。在經歷了玩具、蟲子、怪獸、魚和超級英雄之後,創造一個全部由汽車居住的世界,就成了皮克斯公司的能工巧匠們面對的新挑戰。所有的角色都是金屬外殼,也就只能通過豐富的電腦技術來不斷精確角色們的表現力了,可以說《汽車總動員》是皮克斯公司使用「光線追蹤」的第一部動畫作品,這種技術可以幫助汽車角色本身以及他們所處的大環境更加真實可信。約翰·雷斯特還是個「用真相說話」的主兒,他要求美工師必須想辦法還原所有型號的車,哪怕是一個不起眼的螺絲帽,也要分毫不差——要知道影片中提及的汽車角色已經超過100個。所以,美工師們為此專門做了許多測試,為了使角色更加真實,同時還能增強故事的娛樂性,他們巧妙地藉助汽車輪胎說事,將它們的功能描繪成人的四肢,使汽車角色不喪失與生俱來的特質的同時,還具備了相應的人性。

「環境渲染繪制」則是最浪費時間的一道工序,這也是皮克斯公司在2005年「輪空」的根本原因。雖然在進行這項工作時,約翰·雷斯特選用的都是最一流的程序師,同時操作3000台電腦進行復雜的工作——時間要比渲染《超人特攻隊》時快上四倍還多,可是平均下來,每一幀的「渲染工作」平均都在17個小時以上,用如此繁雜的工序完成一部長達一個半小時的動畫長片?想想都覺得可怕。

精彩花絮

·Nascar賽車迷們可以通過影片一飽耳福了,傳奇賽車手理查德·佩蒂、達雷爾·沃奇普和小戴爾·厄恩哈特都將為影片獻聲。

·《汽車總動員》是皮克斯公司成立20周年的紀念之作。

·期間,迪斯尼公司正式收購皮克斯,「強強聯手」終於走向穩定的發展之路。

·預告片中的配樂是1998年的《蟲蟲危機》的主旋律。

·影片的名字最開始叫做《66號公路線》,但因為1960年有個一劇集也叫這個名字,為了不混淆,才改成《汽車總動員》的。

·皮克斯的美工人員,為影片中所有的汽車角色總共畫了43000張設計圖紙。

精彩對白

Sally: Hey there Mater.

薩莉:嗨,這里,馬特。

Lightning McQueen: [to Mater] You know her?

「閃電」邁克奎因(對馬特說):你認識她?

Mater: She's my fiancee.

馬特:她是我未婚妻。

Lightning McQueen: What?

「閃電」邁克奎因:什麼?

Mater: [nudges McQueen playfully] I'm just kiddin'. She jus' likes me for my body.

馬特(開玩笑地輕推邁克奎因):開個玩笑而已,她其實只是迷戀我英俊的外貌(注:馬特是一款非常破舊難看的老式卡車)。

同名游戲

發布時間
2006-06-06

中文名
汽車總動員

英文名
Cars

類型
RAC

製作廠商
Beenox Studios

國外代理
美國THQ

游戲簡介

由迪斯尼和Pixar公司聯手推出的動畫新片《汽車總動員》(CARS),講述了發生在一個奇特的汽車世界的故事,主角是一部時髦拉風的賽車,夢想在Route 66道路上展開的賽車大賽中脫穎而出,成為車壇新偶像。但不料他在參賽途中卻意外迷路,闖入一個陌生的城鎮,展開一段超乎想像的意外旅程……

這款同名游戲完全繼承了電影《汽車總動員》詼諧幽默亮麗明快的漫畫風格,玩家可以在游戲中選擇10種不同的游戲角色,50個不同的賽道,並且游戲聲音效果完全來自於電影。對玩煩了真實風格的賽車游戲的朋友這款游戲可以說是相當具有吸引力哦。

❸ 介紹幾個世界著名的重型汽車品牌

世界重型汽車品牌大盤點!!

VOLVO TRUCK [瑞典]

沃爾沃集團是世界上最大的商用運輸產品供應商之一。沃爾沃製造卡車、客車、建築機械、應用於船舶和工業用途的動力系統、航空發動機及航空發動機部件。產品范圍還包括客戶定製的金融、租賃、保險和維修總體解決方案,以及基於IT技術的運輸信息和管理的整體解決方案。

沃爾沃始創於1927年,總部設在瑞典哥德堡。長期以來,它閃亮的品質一直與公司的三個核心價值觀:質量,安全,環保緊密聯系在一起。通過2001年收購法國雷諾(Renault)公司的卡車業務,使得集團獲得了另外兩個強大的品牌:法國雷諾(Renault)和美國馬克(Mack)卡車。在市場上,互為補充,在其核心價值觀的引導下,沃爾沃集團不斷發展和壯大。

沃爾沃集團經營范圍主要由八個商業領域組成,分別是:沃爾沃卡車,雷諾(Renault)卡車,馬克(Mack)卡車,沃爾沃客車,沃爾沃建築設備,沃爾沃遍達公司,沃爾沃航空航天公司以及金融服務。此外,還有多個商業機構在工程、研發、IT、零部件和物流等領域提供全集團范圍內的支持。在2003年,76,000名員工實現銷售額達到195億歐元。產品遍布世界140多個國家。
RENAULT TRUCK [法國]

世界十大汽車公司之一,法國第二大汽車公司。
MAN [德國]

MAN集團是歐洲機械與車輛製造業的領先企業之一,年銷售額為160億歐元。作為世界范圍內的生產資料產業的產品與服務系統供應商,MAN在商用車輛、工業服務、印刷機械、柴油機等核心領域和機械設備製造業的一些特殊領域擁有大約76000名工作人員,另外還有跨康采恩的金融服務領域。在其大部分核心領域,MAN集團不論是在技術方面還是在市場上都擁有領先地位.

總部設在慕尼黑的MAN股份公司統領MAN集團的戰略方向,作為結構精簡的控股公司協調產品的長年規劃一包括相應的開發與投資重點一產品策略以及領導階層的人才開發,另外還集中管理金融。MAN股份公司是由30個領先的股份公司組成的德國股票指數DAX的成員,其金融目標非常明確:投資資本收益率為15%,銷售收益率為5%。
SCANIA [瑞典]

斯堪尼亞公司成立於1891年。是一家全球性的公司,業務遍及歐洲、拉美、亞洲、非洲和澳大利亞。全球擁有29,100名雇員。此外,約有20,000人在斯堪尼亞獨立的銷售和服務機構工作。在歐洲、拉丁美洲均設有生產廠。斯堪尼亞是其所在領域內最贏利的公司之一。2003年年度銷售額為505億瑞典克朗,總利潤為46億瑞典克朗。產品銷往世界各地100多個國家,而且95%以上的產品銷往瑞典以外的國家和地區。

與競爭對手不同,斯堪尼亞已經將公司資源系統地集中於重型卡車領域。今天,斯堪尼亞已成為世界最大的重型卡車和巴士製造商之一。斯堪尼亞憑借技術領先的模塊化組合系統成為重型卡車行業贏利能力最強的公司。即使在卡車市場價格日益下跌的日子裡,斯堪尼亞仍然保持很強的贏利能力。最近70多年來,斯堪尼亞公司每年都保持贏利的狀態。斯堪尼亞公司設計、製造並銷售車輛總重在16噸(8系列)以上的車輛,這些車輛可用來進行長途運輸、地區或本地物流配送以及工程建築等方面。

1969年,斯堪尼亞-VABIS與薩伯(SAAB)合並成立薩伯-斯堪尼亞有限公司。1995年5月,斯堪尼亞再次成為一家獨立的公司。
MERCEDES-BENZ [德國]

這個,這個霸主級別的傢伙 .無話可說了……
ERF [英國]

愛爾夫,英國卡車品牌。1933年福登汽車公司(FODEN,另一英國重卡汽車廠商,後有介紹)的退休工程師埃得溫·里查德協其子與另兩名福登退休工程師合夥創辦EDWIN RICHARD FODEN公司,簡稱ERF。從事軍民用卡車及拖車生產,享有良好國際聲譽。

經過60,70年代的黃金發展期後,愛爾夫陷入低谷,1996年,西方之星公司(WESTERN STAR,加拿大卡車廠商,後有介紹)將其收購,2000年又將其賣給德國MAN集團,並在英國成立新的MANERF合資公司,繼續從事卡車生產銷售。
FODEN [英國]

福登卡車公司,英國卡車工業的代表,1856年建廠,從事18-80噸各類軍民用卡車製造已有百多年歷史,是英國皇家陸軍青睞的品牌。在國際卡車界聲譽良好。總部英國桑德巴赫。

1980年歸於美國PACCAR集團(太平洋汽車集團),後者為其提供堅實的經濟保證
IVECO [義大利]

依維柯商用車集團是在1975年由意、法、德三國的五家企業(分別為:菲亞特汽車工業,OM,蘭西亞專用汽車,優尼克,瑪姬露斯)聯合成立的生產卡車,客車及柴油機的生產聯合體,隸屬菲亞特集團。經過多年的發展,依維柯公司成為中型商用車和發動機市場的第一位,乘用車市場的第二位。
SEDDON-ATKINSON [英國]
西頓-阿特金遜公司,精於建築和垃圾回收專用卡車的設計製造,

本為兩家企業:西頓公司創建於1938年,阿特金遜創建於1907年,兩者於1970年合並。1974年被萬國聯合收割機公司收購,1983年又賣給佩加索公司,現為義大利IVECO公司旗下品牌
SISU [芬蘭]

西蘇卡車,芬蘭著名卡車品牌。1931年建廠,總部位於芬蘭卡爾加。蘇公司注重卡車在較差路況條件下的性能,因此西蘇卡車越野性能很好,由於芬蘭靠近北極,國內路況復雜,西蘇又被稱為「極地卡車」,在林業和造紙業發達的芬蘭,每三輛運木材的卡車中就有一輛是西蘇,另外,西蘇卡車的傑出越野性能成為芬蘭國防軍的第一選擇。

西蘇卡車公司與雷諾卡車在零件生產,車型設計,銷售服務等領域結成緊密合作關系,現在西蘇卡車的發動機多為雷諾和馬克製造,西蘇卡車公司還負責雷諾卡車在芬蘭和愛沙尼亞的出口業務。西蘇卡車屬於芬蘭汽車集團
KENWORTH [美國]
肯沃思載重車公司是佩卡集團的子公司中,始建於1923年,公司總部設在華盛頓的Kirkland.
肯沃思是美國最棒的貨車及底盤品牌,在美國有「貨車中的凱迪拉克」之稱,在美國重型貨車市場上佔有11%的份額。國際知名石油設備生產廠商哈里博頓、西方以及著名油田設備生產廠生產的壓裂車、水泥車、混砂車等大量採用肯沃思底盤.

肯沃斯公司與美國和加拿大等地的290多名經銷商組成了強大的銷售網路。肯沃斯公司救助中心24小時提供服務,全年不休。肯沃斯公司認為,一個龐大的服務網路提供給車隊經理們一種強有力的方法來降低維修成本..肯沃斯貨車的設計行程至少要達到150萬km,這通常是2-3年的累計里程。汽車行駛80萬km發動機不需要大修。在過去的4年間,肯沃斯公司每年都推出一款高技術含量的概念車。肯沃斯T600、T800和W900擴展了駕駛室的工作空間,提高了駕駛的舒適性..

T2000重型貨車的流線型車頂已使其成為最具空氣動力學性能的重型載重車。最新車型是以肯沃斯T800為基礎改進而來的,專門為大批量運輸燃油及危險材料准備的。這款車運用了指紋識別系統、全球定位系統、肯沃斯電器系統、牽引車和掛車計算機綜合控制系統等..
PETERBILT [美國]

彼得比爾特公司是佩卡集團的子公司。自1939年創立之初就確立了它在美國優質載重車生產霸主的地位。彼得比爾特公司總部設在華盛頓州,在美國重型貨車市場上佔有10%左右的份額。彼得比爾特和肯沃思是佩卡集團下的兩個旗艦品牌。創新與古典的完美結合,形成最具美國風格的長頭重型貨車代表之作。

彼得比爾特公司的6-8級載重貨車全線產品的銷售和服務由遍布北美的200多家銷售商組成獨立的銷售網路。2003年,彼得比爾特公司獲得美國社會調查公司J.D.Power and Associates重型貨車顧客滿意四項調查的三項第一。也曾贏得1999年和2001年傳統型長頭中型貨車的最高排名,彼得比爾特公司率先在貨車上應用鋁金屬以減輕駕駛室和底盤重量。在過去的幾年間,更多的新產品、新服務具備更多的選擇性、安全性和舒適性。在售後服務市場,公司仔細經營它的公眾形象,培養貨車司機的情感忠誠,從而取得很高的利潤。這種服務還包括24h公路救援,和為大型車隊制定的定期保養計劃。
FREIGHTLINER [美國]

美國福萊納貨車集團 (美國貨運汽車公司)

福萊納集團創建於1929年,總部設在美國俄勒岡州的波特蘭。1929年裡蘭-詹姆斯創建了此公司,本以貨物運輸為其職,在營運過程中,詹姆斯提出很多有效而實際的減小營運成本的方法,並求助於各大卡車公司希望其改進,但無一相應,詹姆斯一氣之下聯合了數個小的卡車製造公司,開始自己鑽研卡車技術,並在鋁合金的使用等多項卡車新技術中成為領頭羊,最終成就了這個「名不符實」的公司。它是北美貨車、特種車輛和專用底盤的領先製造者,在美國重型貨車市場佔有32%的份額。

1981年,德國戴姆勒·賓士公司為了擴大北美的貨車生產和銷售市場,正逢福萊納公司在貨車業務上遭遇波折之時,收購了福萊納公司。1998年,由於德國戴姆勒·賓士公司與美國克萊斯勒公司的重組,福萊納家族成為戴姆勒-克萊斯勒集團的合資子公司。2001年上汽集團重型車項目曾與福萊納公司進行過密切接觸。

從1992年開始,福萊納公司就已經占據了北美8級重型貨車市場的老大地位;接下來,它又進入專用底盤市場,在南卡羅來納州成立了客戶底盤公司;1995年福萊納公司收購了它的第一個非傳統的以製造消防車、救護車為主的美國蘭番斯公司;1997年福特公司為了下世紀核心業務目標,將自己的重型貨車分部賣給福萊納公司;1998福萊納又收購了托馬斯比爾特客車公司;2000年兼並西星貨車公司。

福萊納集團擁有幾大世界知名貨車品牌,尤其以傳統型長頭重型貨車為代表車型。包括福萊納(重型和中型貨車、軍車和傳統車架);美國蘭番斯(消防車和救護設備);托馬斯比爾特(校車、客車);西星(重型長途運輸專用貨車和軍用車);斯特林(特種專用車和軍車);尤尼莫克(商用車)以及底盤、二手貨車和零部件、運輸管理軟體產品等。

福萊納集團注冊商標為福萊納、斯特林、西星、蘭番斯和托馬斯比爾特。福萊納集團始終保持每一品牌的獨特性,系統地應用公司提出的最佳協同合作原則。除了製造貨車外,戴姆勒-克萊斯勒公司貨車財政服務部門還為福萊納集團的客戶提供靈活的財政和保險服務。公司經銷網包括40多個二手貨車銷售中心。2002年的貨車產量為11.1萬台,北美雇員超過1.4萬人。
MACK [美國]

美國邁克貨車有限公司成立於1900年,是北美頗具實力的重型貨車製造商。1980年到1989年間,法國雷諾貨車公司就與邁克公司展開廣泛合作;1990年雷諾貨車公司正式收購美國邁克貨車公司,由此邁克公司成為雷諾公司的全資貨車分部;2000年,沃爾沃集團拆資近16億美元購進雷諾V.I貨車部門連同其子公司邁克公司。

從1990年開始,邁克公司成為北美最大的8級重型貨車、發動機和主要零部件製造商之一。邁克公司在世界范圍的員工數量4314人,通過其分布在世界各地的860多個銷售商和服務中心向大約65個國家提供銷售與服務。2002年,邁克公司的8級重型貨車銷售19587輛,在重型貨車市場佔有13.4%的份額。2001年邁克8級重型貨車銷售近20351輛,占重型貨車市場的14.6%份額。

2002年開始,沃爾沃集團對旗下的沃爾沃貨車、雷諾貨車和邁克貨車三個品牌進行整合、產品升級。投資約1.32億美元開發16L新型發動機,排放將滿足歐Ⅳ標准。這種發動機從2003年起每年為公司帶來約3.3億美元收入。
INTERNATIONAL [美國]

美國航星國際公司

航星國際公司建立於1993年,也稱「北極星」。其主要經營公司的旗艦子公司是創建於1914年的國際貨車及發動機公司,簡稱「萬國」。航星國際公司依託「萬國」這一高水準的國際品牌,成為北美及至全球最大的中重型貨車跨國集團之一,它在北美重型貨車市場份額中佔到約20%,在全國中型柴油發動機製造商中也屈指可數。航星國際公司至今是美國少有的獨立貨車集團。據悉,瑞典沃爾沃集團正在對航星國際公司實施兼並計劃。

美國國際貨車及發動機公司主要產品是5-8級中、重型貨車、特種專用車輛和中型柴油機。IC公司作為它的一個直屬公司生產公共客車和校車。公司在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及海外市場具有廣泛的銷售網路。長頭車型雄鷹9900ix是航星國際的經典力作,配有415kW·h發動機,拱載卡特彼勒C15、C16柴油機或294-441kW·h康明斯發動機。鋁合金駕駛室並裝有不銹鋼前格柵,雙防塵空氣濾清器,雙拋光鋁合金油箱,極限寬度的前保險杠,ABS防抱死系統。

航星國際公司的各款車輛、備件及售後服務將通過上千家銷售商組成的龐大網路,在美國、加拿大、巴西和墨西哥全面推廣。此外,在世界90個國家發展了60多家銷售商。航星金融集團通過它的直屬公司,為客戶和分銷商提供金融服務。另外,也向福特公司注入風險投資以拓展商用車銷售和柴油機部件服務。
WESTERNSTAR [加拿大]
拿大西星貨車公司

西星和斯特林貨車有「北美最強壯的貨車」之稱。西星貨車反映的是卓越的質量、精湛的工藝和對細節的重視。獨特的生產工藝要求貨車的每一部件都要經過手工檢查。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北美特別重視科技型車的標准化建設..
STERLING [美國]

美國斯特林貨車公司
斯特林公司創建於1998年,是福萊納集團的一個新成員,總部設在美國的俄亥俄州。

1997年,福特公司的重型貨車分部出售給福萊納集團,由福萊納重新命名為斯特林公司,延用原福特裝配生產貨車。目前斯特林公司自己有獨立的產品系列和獨立的銷售網路。在北美洲有230家銷售商,在澳洲有20家。2000年福萊納集團收購西星公司後,斯特林公司使用西星和斯特林雙品牌進行生產和銷售,同時承擔西星公司部分產品銷售業務。斯特林公司員工人數從1997年末的大約1000人增加到1999年初的1700人,貨車的日產量從1992年的20輛增加到1999年的120輛。

斯特林公司貨車產品涵蓋5-8級傳統型長頭貨車和半掛牽引車。斯特林公司選擇專用貨車作為它的主攻市場,產品有混凝土攪拌車、泵車、自卸車、路障車、重牽引車、晝用牽引車(駕駛室不設卧鋪)、液罐車、冷藏車、廂式車、垃圾車、救火車、營救車、掃雪機。所有斯特林傳統型貨車(發動機護罩在駕駛室前部)均在安大略的聖托馬斯的斯特林貨車製造廠生產。斯特林貨車目前已銷往美國、加拿大、墨西哥、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等地。
OSHKOSH [美國]

奧什科什卡車公司,世界最大的軍用汽車生產商,生產8×8重型增程機動戰術卡車、10×10托盤化裝載系統車和8×8重型裝備運輸拖車。是美軍重型戰術卡車的惟一供應商。亦生產混凝土攪拌車,消防車,高空作業車,掃雪車等特種車輛。
STEYR [奧地利]

斯太爾汽車公司,建廠於1922年,其前身為Osterreichische Waffenfabriks-Gesselschaft AG武器製造廠,總部在奧地利維也納附近的斯太爾鎮。斯太爾在武器製造,軍用機械方面有很高的造詣。

中國也於1983年引進了斯太爾重汽技術,成就了今天的中國新時期的重卡工業,時至今日陝汽、重汽等諸多中國著名卡車生產企業仍在沿用其技術並在其基礎上進行改進與修補,中國公路上的重卡10輛中就又8輛源自斯太爾,中國儼然已經成為斯太爾王國。。。。

斯太爾在歐洲商用車行業算不得佼佼者,但由於其對中國重卡行業如此深厚的影響,我們不得不以非常重視的眼光去看待他
TATRA [捷克]

太脫拉卡車公司,初為1898年建於奧地利內塞爾多夫的Nesseldorfer Wagenbau-Fabriks-Gesellschaft工廠,生產貨車和賓士汽車配件。TATRA是當地一山脈名稱。1920年一戰後成立了新國家捷克斯諾伐克,內塞爾多夫被劃歸捷克領土並易名為科普利夫尼斯。1935年起,太脫拉開始在重卡行業處露頭角。1942年太脫拉開發了第一款風冷發動機系列,從此一發不可收拾,至今為止的所有車輛(轎車和卡車)一概使用風冷發動機,這成為太脫拉的一大特色。由於風冷發動機不需要加水也不必考慮凍結,故而在低溫環境下優勢明顯,再加之其良好的動力總成,牢固的車身,較調適合的懸掛使其具有極佳的越野性能,使其成為軍用卡車的優秀候選。中國早在50年代就進口過大量太脫拉以作軍用。如今在中國也不少見太脫拉的蹤影:早期的建築用10噸自卸車以及混凝土攪拌車不少都是太脫拉品牌。太脫拉在德國還有下屬SEMEX公司,製造卡車底盤和汽車吊車..
SKODA-LIAZ [捷克]

斯柯達工程機械集團創建於1859年,一戰中為奧匈帝國最大的武器製造商,戰爭結束後開始轉型進入火車機車,造船,航空器,電廠等行業。1924年收購位於姆拉達伯萊斯拉夫(今斯柯達總部)的勞林-克萊蒙特卡車廠開始從事卡車生產。二戰德國佔領期斯柯達和德國納粹當局合作生產戰爭物資。1945年捷克斯洛伐克成立共產黨政權並對斯柯達實行國有化,1951年將其卡車製造部組成一新企業Liberecke Automobilove Zavody(利博萊斯基汽車製造廠,簡稱LIAZ)。1989年共產黨政權垮台後,LIAZ被收為斯柯達國際公司一分公司,1992年LIAZ實行股份化,斯柯達汽車為其最大股東。

1924-1951,斯柯達卡車貼斯柯達標志
1951-1989,LIAZ標志、斯柯達標志並行使用
1989-今,斯柯達就是斯柯達咯.
КАМАЗ [俄羅斯]

卡瑪斯重卡集團,俄羅斯著名重型卡車製造商。1969年蘇聯規劃建造世界上最大的汽車生產中心,並由計算機輔助決策選定在莫斯科以東卡瑪河岸建立佔地103.6平方公里的廠區,稱卡瑪汽車製造廠(Камский автомобильный завод),簡稱卡瑪斯(КАМАЗ )。該廠於1976年建成,年生產150000輛重型卡車。其產品主要是6乘4渦輪增壓平頭大卡,載重從22-38噸不等。其產品主要用於出口東歐國家,匈牙利、波蘭,以及古巴等。近年來擴向非洲、中東、東南亞等國。在80年代和90年代初,卡瑪斯的年產量都在100000以上,但如今年產量僅為最大產量的10%-20%。1998年推出65115新16噸自卸車。卡瑪斯曾經是俄羅斯的驕傲,他代表著俄羅斯重卡工業,在當今高效率低成本的西歐卡車進入俄羅斯市場以後,卡瑪斯面臨巨大的生存壓力,不過其近況還算俄同等企業中較為不錯的一個,每次巴黎-達喀爾拉力賽都可以看到卡瑪斯的身影,並多次取得良好成績。
КРАЗ [烏克蘭]
克拉斯卡車,全稱克萊緬楚格汽車製造廠(Кременчугский автомобильный завод,簡稱 КрАЗ),前身為ЯАЗ(雅羅斯拉夫爾汽車製造廠)於1959年遷至烏克蘭克萊緬楚格改名得。

至1966年其一直沿用雅茲的設計製造6乘4和4乘4自卸車以及拖頭,在歐洲市場,克拉斯卡車貼牌為BELAZ(БелАЗ, Белорусский Автомобильный Завод,白俄羅斯汽車製造廠).

現今,克拉斯生產37種型號的從17噸到75噸不等的重型卡車,並早已採用現代車身設計.其最大的一種拖頭6乘6的6443型.克拉斯與IVECO公司有合資公司,在烏克蘭組裝中型IVECO卡車.
МАЗ [白俄羅斯]

瑪斯汽車,全稱明斯克汽車製造廠(Минский автомобильный завод,簡稱МАЗ),建廠於1947年,主要生產6輪及4輪貨運拖頭和卡車.其經典車型是MAZ200,源自60年代設計的500系列.
瑪斯汽車有著比較現代化的車身設計,70年代中,瑪斯對500系列進行比較深入的改進設計,使之成為一成熟的運輸工具得以在全俄推廣.80年代後,隨著歐洲卡車設計理念改進,瑪斯也根上歐洲的步伐,開發出5432拖頭,獲得歐洲同行認同.90年代後,瑪斯與德國曼卡車實行技術聯合,將MAN卡的多項技術進行改進生產出48噸拖頭54326,64426型.1999年,MAN收購MAZ全部股份,此舉必將使MAZ卡車在今後越來越像MAN.
УРАЛ [俄羅斯]

烏拉爾汽車工業集團,全稱烏拉爾汽車製造廠(Уральский автомобильный завод,簡稱УралАЗ).
1942年,原斯大林汽車製造廠內遷烏拉爾地區,在車里雅賓斯克的米亞斯建立軍用卡車生產基地,即烏拉爾吉爾,戰後此地成為蘇聯重要的軍卡製造廠,稱烏拉爾汽車製造廠.

1961年,烏拉爾首次自主開發375D6乘6軍用卡車,1964年的377則是6乘4裝備V8發動機,此後烏拉爾的型號沒有什麼大的改進.最近烏拉爾汽車發動機開始使用卡瑪斯柴油機,其最經典車型是53238乘8軍用越野卡車,裝備烏拉爾諷冷發動機,在條件惡劣地區有極好的越野性能.
MITSUBISHI [日本]

三菱船機社早在1920年就開始2噸半卡車生產製造,但起初,三菱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在客車上,直到1930年三菱研製出自己的柴油機,才開始大規模製造商用汽車.二戰中,三菱主要從事軍工用品生產,戰後才又開始繼續民用車輛開發,此時的三菱和當時的美國卡車非常相像.

1950年後美佔時期,三菱被拆分為多個公司,其中的兩個:三菱重工和三菱日本重工從事卡車生產業務.以後,三菱日本重工重組為三菱扶桑汽車公司(Mitsubishi Fuso),1960年起三菱扶桑就開始了當時先進的傾轉車頭設計,其代表車型T380和T390.

1964年,上述二公司組合稱為新三菱重工,扶桑則成為三菱公司所有卡車的品牌名,1970年美國克萊斯勒公司購買了三菱15%股份.

1984年,三菱發布了經典的VP,FV和FS,其最強悍的一款FV415被命名為升鋼,1998年,新款VP,FV和FS升鋼發布
NISSAN [日本]

日產UD柴油機株式會社,前身為1935年創建的日本柴油機工程集團.1950年成立民生集團,此後日產卡車品牌均為民生品牌.不久後,民生開發出自己的二沖程柴油機:UD,即Uniflow-scavenged Diesel的縮寫,此後的T80卡車即開始安裝UD.

前驅尼桑-民生卡車在1960年代出現,1962年尼桑開發出新型4沖程柴油機,而2沖程柴油機仍然沿用至1970年.1970年後,尼桑開始向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出口卡車,稱NISSAN-UD.1993年尼桑發布帝王級CW-8乘4-55噸卡車.
HINO [日本]

日野卡車可以溯源到1910年建立的東京氣體工業集團,1917年其下屬的發動機分布開始卡車製造。1942年,日野重工株式會社成立,1946年第一輛15噸卡車下線。1948年起,日野開始擴大卡車業務包括建築用6乘6自卸車。1958年,日本的第一款前雙轉向橋6乘6卡車問世,1960年後日野開始前驅以及傾轉車頭卡車製造,後期被豐田公司收購。1972年日野HE型前驅40噸拖頭下線。

日野公司在英國,愛爾蘭,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地建有工廠,並向全球出口日野牌大中型卡車。80年代,日野是僅次於戴姆勒-克萊斯勒公司全球第二大商用車生產商,但後來,它逐步被後來居上的PACCAR,VOLVO,NAVISTAR等蠶食和吞並。1992年日野發布了最新一款超級海豚PROFIA卡車,配置豪華,安全性能極佳。中國的建築工地上可以看到很多日野混凝土攪拌車,日野在這個行業倒是經久不衰的。
ISUZU [日本]

五十鈴卡車的前身石川島船機社早在1922年就開始組裝英國威斯利A9系列卡車,大多都是軍用型。1927年石川島和威斯利的裝配協議停止,1934年五十鈴開始柴油機研究計劃。1949年五十鈴發動機株式會社成立,1971年通用汽車購買了五十鈴35%股份,也帶來了SBR和JBR9噸和12噸型。此間通用汽車業幫助五十鈴敲開了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市場。1980年五十鈴發布了新的10PB1 柴油機,80年代後期開始至90年代五十鈴逐漸在世界商用車市場站穩腳跟,並有著豐厚的出口貿易利潤。90年代後期出產的EXR和EXZ成為暢銷產品,最新型的技嘉車型也非常有實力。在歐洲英國利蘭和ERF在組裝五十鈴中型卡車。
HYUNDAI [韓國]

現代發動機公司成立於1967年,並於1978年進入卡車行業。大多技術都是英國引進,初期生產使用貝爾金發動機的7噸中型卡車。80年代後至90年代,現代開始大規模採用日本技術,從1乘2中卡到6乘4甚至8乘4拖頭無一沒有日本的身影存在其中。以現代卡車為基礎的白嶺牌卡車近日在美國投放市場。在中國比較多見的是現代混凝土攪拌車頭。
DAEWOO [韓國]

大宇重工在卡車行業算是個小學生,1994年大宇的全山工廠開始生產卡車,年產量已達2000台,迄今總產量已過萬。大宇卡車有著現代化的車身,有四輪和六輪的整車和拖頭,大宇聲稱自己是韓國唯一的房車型卡車,並始終堅持不引進技術的完全自主開發。大宇卡車現在採用非常有野心的市場策略,在捷克,波蘭,越南和菲律賓等國設立多處海外裝配生產線。

❹ 博派的內戰

當塞伯坦上的大戰全面爆發時,一群博派精英骨幹聚集在當時初出茅廬的首領——擎天柱的周圍。形勢將他們推上了沖突的最前沿,隨著戰爭逐漸地改變周圍的世界,這些精英們相互之間學到了很多東西。擎天柱從他們身上獲得了很多真知灼見,而這些戰士也從擎天柱身上獲得鼓舞。這19名緊密團結的戰士組成了博派軍隊的鋼鐵核心。擎天柱選擇他們來擔任方舟第一次航行的船員,於是他們遠離塞伯坦上的戰爭達10萬地球年之久。
在此期間,留在塞伯坦上的博派逐漸喪失了鬥志。領導權由巨無霸福特與通天曉聯合掌握,但他們二人都不能像擎天柱那樣令這支部隊充滿活力。到了「大停頓」時期,博派已經失去了他們在擎天柱領導時所重新佔領的很多領地。
反抗震盪波的專政:
在美版G1漫畫設定中,在震盪波將塞伯坦重新激活之後,隨著某些重要的博派同意與其分享統治權,博派們最初拒絕信任震盪波的情緒消散了。
一小部分博派立即對這種安排表示懷疑,於是一股地下抵抗力量形成了。由於自身所具有的領袖氣度和誠實行為,年輕的熱破成為了一支最激進的抵抗部隊的首領。他的良師益友杯子擔任了主要組織者。熱破的隊伍以大膽的行為而出名,他會在牆壁上留下博派標志的雕刻來表示對震盪波專制政權的反抗。
當擎天柱返回塞伯坦之後,大部分博派再次投身於消滅狂派威脅的戰斗中。 博派成員
普萊姆斯領導人/汽車人/博派領導人(Primes/Autobot Leaders)
御天敵 Sentinel Prime - 盧森堡亞「美洲豹」消防車
馭天途 Routemaster Prime - 設定為御天敵的前輩,變形機體為大型鉸接車輛
擎天柱 Optimus Prime –G1動畫版集裝箱卡車,電影為彼得比爾特Peterbilt 389 牽引卡車頭(變形金剛3中掛上了經典的車廂),《變形金剛4:絕跡重生》中改為西部之星4900卡車。
威震天Megatron Prime - 塞伯坦戰斗機/塞星坦克/MACK「沖飛」裝甲半掛車(內戰前的他嚴格來說算是塞伯坦的「共主」,所以算在博派里)
自由人/博派戰士(Autobot Soldiers)
通天曉(Ultra Magnus)-未出
鐵皮 Ironhide – Modified GMC Topkick C4500 皮卡
大漢 Brawn – HX悍馬概念車
犀皮 Armorhide – 重裝越野車
棘輪/救護車 Ratchet – Hummer H2 Fire Search and Rescue救護車
探長 Hound – 奧什科什防務軍用戰術裝甲車
警車/潛行 Prowl - 塞伯坦快速突擊車
大黃蜂 Bumblebee – 1976 Chevrolet Camaro/2006 Chevrolet Camaro Concept/2010 Chevrolet Camaro
雪佛蘭卡梅羅跑車
飛過山 Cliffjumper – 塞星跑車 / 雪佛蘭卡梅羅跑車
啰嗦Blur – 塞伯坦賽車
幻影 Mirage – 某種類型的未來派跑車
巨浪 Beachcomber - 第七區突擊越野車/運貨叉車
開路先鋒 Trailbreaker – SUV
橫炮 Sideswipe – 雪佛蘭「考維特黃貂魚百年」概念跑車
恐龍/暴龍/浪客 Dino - 紅色法拉利-458跑車
爵士 Jazz – Modified Pontiac Solstice GXP龐蒂亞克跑車
千斤頂 Wheeljack – 變形形態不詳
剋星 QUE – 梅賽德斯-賓士 W212跑車
煙幕 Smokescreen – 硬頂敞篷跑車/某種快速反應越野車
變速箱 Gears – SUV
寬載 Wideload - 能量提煉/探測車
剎車 Skids – 雪佛蘭迷你概念車
擋泥板 Mudflap – 雪佛蘭迷你概念車
夜擊 Night Beat – 未來派跑車
搖擺 Jolt - 藍色雪佛蘭沃爾特電動車
長臂 Longarm – Towing-Truck那輛米凱拉駕駛過的藍白色拖車
碾核 Grindcore – 重型礦能冶煉車-鏟車
信號彈 Signal Flare – 深層坑道挖掘機/軍用激光制導戰車
吊車 Grappel – 輪式大型起重機
滑車 Hoist –大型牽引卡車
防滾架 Rollbar – 廂式送貨車
滑膛炮 Bombard - 輪式車載火炮
機關炮 Scattorshot – 裝甲卡車
破門手 Breacher – 裝甲運兵車
戰戟 Warpath – M551輕型坦克(「謝里登」輕型坦克)
準星 Crosshairs – 輕型起重機/裝有重炮與來復槍的越野車/塞伯坦蜘蛛狀戰車/四足爬行步兵火炮平台
鐵腕 Strongarm –輕型起重機/裝有重炮與來復槍的越野車/塞伯坦蜘蛛狀戰車/四足爬行步兵火炮平台
地雷 Landmine – 第七區突擊越野車
流星 Comettor – 和地雷的機體類似
凸輪軸 Camshaft – Chevrolet Cobalt SS跑車
背離 Swerve – 雪佛蘭「考維特黃貂魚百年」概念跑車
計時器 Clocker – 自動敞篷賽車
吹風管 Blowpipe – 雪佛蘭西維拉多跑車
小粗芯/急促 Slap Dash - 黃色蘭博基尼跑車
沙行者 Dune Runner – 第七區沙漠巡邏車
大腕 Big Daddy – 雪佛蘭蒙地卡羅跑車/1970道奇挑戰者跑車/1974道奇摩納哥跑車/1970博思福特野馬跑車
金飛蟲 Hubcap – 老爺車
擊倒 Knock Out – 某類型的摩托車
弧光/阿爾西 Arcee – Ducati 848 摩托車
菁英/艾麗塔 Elita-One - MV Agusta F4 series摩托車
鏗鏘藍瑰/克勞莉婭 Chromia – 鈴木摩托
轉輪 Wheelie – RC Ford F-Series monster truck 「大腳怪」玩具車
智多星/腦單元 Brains – 聯想電腦/Ipad
精準 Pinpoint – 黑匣子
滾筒 Roller –探月車
天爆 Skyblast – 塞伯坦轟炸機
煙火大師 Blazemaster – 多用途直升機/新聞媒體的直升機
撤離 Evac – MH-53M鋪路鷹直升機
同溫層 Stratosphere – Antonov An-225運輸機
火線勇士 Frontier - 掃雪機/「海王」某型號的多用途直升機
旋刃 Whirl – MH53-M鋪路鷹直升機/某類攻擊直升機
夜襲 Night Ops - 某類噴氣式戰斗機
奇材 Highbrow –P-38閃電式戰斗機
戰斧 Tomahawk – 虎式攻擊直升機
翼刃 Wingblade – 塞伯坦戰斗機
俯沖 Skydive –F-22「猛禽」戰斗機
深水炸彈 Depth Charge –「長弓」炮艇機
飛行太保(Aerialbots)
銀箭 Silverbolt –F-16「戰隼」戰斗機
分離 Breakaway – F-35 閃電II戰斗機
空襲 Air Raid – F/A-18「超級大黃蜂」戰斗機/AEW&C波音E-767客機
浪花 Sea Spray – 氣墊船/航空母艦
游獵/探星者(Sakers)
天火 Jetfire – 塞伯坦戰斗機/緬因號戰艦/洛克希德P-38閃電戰斗機/U-2間諜機/SR-71「黑鳥」電子偵察機
迷你金剛(Mini-con)
遠望 Longview –雙倍望遠鏡
諜照 Spy Shot 6 – 照相機
快撥 Speed Dial 800 – 手機
高分 High Score 100 – 游戲機手柄
高架索 Highline – 手機
駭客 Hacker X-3 – 掌上游戲裝置
遠視 Farsight T-20 – 雙倍望遠鏡
雷霆拯救隊(The Wreckers)
彈簧 Springer/Ospery - V-22「魚鷹」傾斜旋翼直升機
路霸 Roadbuster – Dale Earnhardt, Jr. NASCAR #88 AMP Energy/National Guard武裝納斯卡賽車
上旋 Topspin – Jimmie Johnson NASCAR #48 Lowe's/Kobalt武裝納斯卡賽車
神行太保 Leadfoot – Juan Pablo Montoya NASCAR #42 Target武裝納斯卡賽車
碎浪 Beachbreaker- 不詳
空錘 Skyhammer – 米-24「雌鹿」武裝直升機的改版(大改)
高射炮 Flak -高射炮
滑翔機 Powerglide – A-10 Thunderbolt 雷電「野豬」攻擊機
打撈 Salvage – 雪佛蘭西維拉多跑車
逆火 Backfire – 全地形越野車
沙暴 Sandstorm – 重型吉普
排氣管 Tailpipe –摩托車

❺ 二戰軍用卡車的問題

我到別的地方復制給你!自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凡爾登戰役中法國將大量汽車用於運送部隊和物資之後,世界各個主要軍事強國的軍隊相繼進入摩托化時代。沙皇俄國是比較落後的歐洲國家,俄國沒有自己的汽車工業,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俄國汽車最多的時候也不過6000輛,基本都是國外的型號。蘇聯建立後,蘇共為了建立起強大的工業體系,從20年代末期開始從美國大量引進現代化的工廠和技術設備管理經驗等,在美國汽車工業的援建下,蘇聯迅速建立起強大的汽車工業。到1940年蘇聯汽車工業產量達到了14.54萬輛,其中載重汽車13.6萬輛,拖拉機年產量達到3.16萬台(按實體計算)。

1941年6月,蘇軍共537.3萬人,裝備汽車273000輛,其中載重汽車257800輛,小汽車14800輛。另有牽引車(履帶拖拉機)42000輛。蘇聯另有民用汽車82萬輛,其中載重汽車70萬輛。

蘇軍1941年6月部署在西部邊境軍區的兵力為170個師2個旅,268萬人,在西部邊境軍區的汽車共14.93萬輛。另外的汽車部署是內地軍區5.97萬輛,後貝加爾和遠東軍區6.36萬輛。

德軍入侵蘇聯動用了153個師,460萬人,裝備各種汽車60萬輛,馬匹62.5萬匹。德國由於是進攻的一方,所以需要更多的車輛來保障遂行運輸任務,不過德國裝備的汽車種類繁多,還包括大量的繳獲歐洲各國的車輛,車輛的標准化根本無從談起,也給德國的技術和維修保障帶來很大的麻煩,其利用率不見得很高。

1941年6月戰爭爆發時,蘇軍擁有的25.78萬輛載重汽車中,車型如下:

嘎斯-3AA 15.11萬輛

吉斯-5 10.04萬輛

雅-6 1.6萬輛

其他型號 0.9萬輛。

蘇軍戰前主要車型就前兩種,用於師以下牽引重武器、運輸和陸軍軍以上的物資運輸。戰爭中生產的其他也大多是這兩種或者改型。雖然蘇軍汽車數量少於德軍,但是種類簡單,維修技術保障和備件供應也簡單方便。

1941年6月22日後八天內,蘇聯動員530萬人入伍,動員汽車23.4萬輛,拖拉機3.15萬輛。隨後又數次從國民經濟的民用汽車中抽調汽車和司機入伍。戰爭爆發後,蘇聯國民經濟方面的的汽車數量減少了一半,而且其中僅有26%處於良好狀態。

1941年8月1日,蘇軍利用原有的軍用汽車部隊和動員的民用汽車,組建了120個汽車部隊和兵團,但由於損失嚴重,在戰爭的前兩個月里,蘇軍汽車總數不僅沒有增加.反而有所減少。

1941年8月21日,汽車總數為271400輛,而戰前為272600輛,減少1200輛。汽車運輸部隊僅有25000輛汽車.按編制尚缺20300輛。為此,1941年9月,國防委員會又從全國兩萬多個汽車運輸企業中,動員3萬輛汽車和3萬名司機,以充實軍隊的汽車運輸部隊。由於運輸汽車數量嚴重不足,有的集團軍甚至將摩托化師改編成步兵師,以便把節省下來的汽車組建汽車運輸營。

為了克服困難.蘇軍後勤部長建議組建馬車輜重隊,開展畜力運輸,以補汽車運輸之不足。1941年12月24日,國防委員會決定建立76個畜力運輸營(每營有250輛雙套馬車或雪橇),其中有19個營作為總部的預備隊。其餘的則分配結方面軍使用.為了實現1941年冬天的輜重換季,蘇軍後勤採取策急措施,廣泛動員工業企業趕制出28萬架雪橇。於1941年12月底巳將全部馬車換為雪橇。在北方還組建了鹿力運輸隊。蘇軍步兵師以下的物資運輸和團以下武器牽引基本都是靠馬匹,按照1941年編制的步兵師擁有馬匹3039匹,馬車載重量352噸。

隨著戰爭的發展,1942年11月,蘇軍擁有載重汽車29.5萬輛;1943年7月,蘇軍擁有載重汽車29.6萬輛。1942年蘇聯載重汽車產量為3.09萬輛,拖拉機0.35萬輛;1943年蘇聯載重汽車產量為4.55萬輛,拖拉機0.1萬輛。

戰爭開始後,蘇軍各方面軍不僅物資損失嚴重,而且武器裝備和技術器材配備不足,缺額很大,特別是普遍缺乏汽車.到1942年8月21口,蘇軍汽車運輸部隊總共只有2.5萬輛汽車,按編制尚缺2萬輛,佔44%。

蘇軍1943年開始轉入進攻以後,部隊行動快,戰場的調動運輸和物資運輸主要靠汽車。因此,迫切需要提高後勤的機動能力。蘇軍後勤的汽車部、分隊有了大量增加,補充了大批國產汽車和美國提供的汽車,組建了數千個汽車團、營.每個方面軍一般有3—6個獨立汽車營,集團軍有1—2個。

到1943年末,方面軍和集團軍的汽車增加到59700輛,比年初多70%。全軍汽車達到496000輛,比戰爭初期多82%。汽車質量明顯提高,補充的新車越來越多。第二階段補充了28300台新車,比第一階段多5.7倍。

蘇軍的汽車數量不僅僅大大增加,汽車運輸效率也明顯提高。在莫斯科會戰內,蘇軍每月每台車的行車里程僅700公里,每晝夜不到25公里,運量僅5.2噸。到1943年,每月行車里程達到2500公里,比莫斯科會戰時多2.6倍,晝夜運量多18倍,達到100噸。1943年,蘇軍總部後勤和戰役後勤的汽車部隊共運送了2523萬噸各種物資。

蘇軍成立總汽車管理部以後,擁有161個修理機構,總修理能力為每月中修29800輛汽車。1943年底,汽車修理機構增加到300多個,總修理能力達到每月中修45800輛汽車,比年初提高54%。戰爭第二階段,全軍汽車修理量比戰爭第一階段增加了80%。

隨著蘇軍坦克機械化部隊數量的不斷增加,伴隨坦克機械化部隊作戰的輔助車輛也大量增加,蘇軍增編了運輸油車。

二戰戰爭結束時,蘇軍統帥部獨立汽車部、分隊總人數上升為164700人,車輛達到78700輛。

戰爭期間,蘇聯後方為蘇軍培訓了40多萬名司機。(《衛國戰爭期間蘇聯的後方》)

由於戰時汽車生產銳減,蘇聯戰爭期間主要靠進口汽車(《蘇聯的基本建設》第210頁)。蘇聯戰爭中運送軍用物資的汽車運力達6.25億噸次,使用汽車1.27億輛次。

二戰中,蘇軍汽車修理部門一共中修大修汽車200萬台次,在1942年底之前,蘇軍汽車修理體系還沒有建立,原裝備的汽車和動員的汽車大量損毀,蘇軍非常缺乏汽車。後來美援汽車來到,這些車不僅新,而且性能比蘇聯生產的要好,使得蘇軍機動性和後勤能力大為提高。據西方估計,這些盟國援助的汽車能夠讓蘇軍的大約60個師的統帥部預備隊可以從一個戰區迅速調到另一個戰區,極大的節省了戰場有效總兵力,對各個戰役的勝利起到了至關緊要的作用。

1945年蘇聯汽車年產量7.47萬輛,其中載重汽車6.86萬輛,拖拉機生產0.77萬輛,大大低於戰前的1940年的產量。直到40年代末期,蘇聯的汽車產量才趕上戰前1940年(《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史》第6卷)

蘇聯的戰時汽車生產。吉斯-5在1941年秋天短時間停產,工廠轉移Ulianovsk,該廠戰爭期間生產了6500輛。1942年莫斯科汽車廠恢復生產,在戰爭期間生產了83000輛。1943-1944年間該車依舊是蘇軍主要運輸汽車。吉斯-5車型在1933年-1948年間共生產532311輛。嘎斯在戰爭期間的數量無從得知,不過生產該車的工廠從1943年1月1日起開始生產SU-76/76M型76毫米自行火炮,其發動機系統用的就是2台嘎斯汽車發動機並聯,這些自行火炮共生產了14292多輛,由於生產履帶車輛,估計致使戰爭期間汽車產能不足。

戰爭中蘇聯總的汽車數量,按總流量計:1941年6月蘇軍擁有各種汽車牽引車特種車等共27萬輛,同時蘇聯民用汽車82萬輛,其中運輸車70萬輛。整個二戰期間蘇聯生產汽車約20萬輛,得到的盟國援助汽車約47萬輛。

蘇軍自身的汽車在戰爭初期大量損失,在1943年12月之前,也損失了大量的動員後進入軍隊的民用車輛。綜上,到了1945年,能夠使用的車輛中,應該還是盟國援助的佔主要地位,所謂的美國援助汽車占蘇軍汽車總數的23%,完全是偷換概念,應該是占蘇聯二戰一共汽車保有量也就是汽車總流量的23%,而不是佔到1945年某一個時間的23%,估計要佔到當時的50%以上。1943年之後,隨著蘇聯自身汽車生產的減少和戰前民用汽車動員的耗盡,蘇聯的汽車來源主要開始依靠美國的援助。

蘇軍從戰前擁有汽車27.3萬輛,到戰爭結束時66.5萬輛,戰爭期間增加了1倍多。各級後勤的運輸部(分)隊的車輛增加了1—2倍。這對提高機動作戰的後勤保障能力起到關鍵作用。戰爭期間盟國根據「租借法案」向蘇聯提供了約47萬輛汽車,而蘇聯在戰爭期間只生產了20萬輛,其中裝備給軍隊的只有15.4萬輛。也就是說,蘇軍戰時新增的汽車中大部分是盟國提供的。在根據「租借法案」向蘇聯提供物資援助的問題上,不是象蘇聯說的那樣微不足道。就汽車來說就不是無足輕重的。

確實,蘇軍軍以下部隊大都是蘇聯自己生產的汽車,美援汽車作為重型武器牽引車或者運載車(喀秋莎等)和統帥部獨立汽車部隊的運輸汽車,對蘇軍來說,功率大、載重能力強、故障率低的美國車可是運輸的主力。

附,美國二戰援助蘇聯各種車輛:

第三部類——各種軍用物資

各型車輛四十六萬六千九百六十八輛其中,作戰車輛包括輕型坦克一千二百三十九輛,中型坦克四千九百五十七輛,自行火炮約二千輛,半履帶式車輛一千一百零四輛,裝甲偵察車二千零五十四輛,維修車一千五百二十四輛,坦克運輸
車六百二十九輛;載重車輛包括吉普車四萬七千七百二十八輛,四分之三噸卡車二萬四千五百**輛,一噸半卡車十四萬八千六百**輛,二噸半卡車十八萬二干九百三十八輛,少量二噸半兩棲卡車、五噸卡車和特種卡車,摩托車三萬二千二百輛。鋪軌車七千五百七十台(另有備用發動機三千二百一十六部)。全部車輛均按美國陸軍條令的規定配足備件,作戰車輛還按武器配足彈葯一並交貨。

以上這些資料,用了2個多周的時間,參閱了近100本相關書籍(近7萬頁的各種資料)補充日期: 2005-06-14 22:41:33 美國

二戰末期,美國的軍用汽車從0.25 t到12 t,共有11個噸級,27種基本車型。這樣繁雜的車型給美軍的後勤保障帶來很大困難,造成戰時車輛的大量停駛,使機械化部隊行動遲緩。侵朝戰爭後,美軍對其軍用汽車的體制進行了較大規模變革,制定了M系列軍用汽車計劃,發展了新一代軍用汽車。

美國出於全球性的軍事戰略目的,十分強調汽車的機動性和地區適應性,許多企業試制了很多軍用汽車,其中固然不乏性能良好、最後為部隊所採用的車型,但是也有一些宣傳一時、終於曇花一現的產品,結果造成了不少浪費。

50~60年代,裝備美軍的軍用汽車分為0.25,0.5,0.68(3/4),1.25,2.5,5,8,10 t等8個噸級,共11個車型系列。這一時期,美國的軍用越野車普遍採用機械變速箱,發動機大多為汽油發動機,也有幾種車型採用多燃料發動機和柴油發動機,比較強調越野能力,爬坡能力和涉水能力均較高,有些車帶有浮渡設備,發展了幾種水陸兩用車和鉸接車,主要車型介紹如下。

a) 0.25 t級4×4型M38系列。

M38車於50年代初由威利斯汽車廠生產,有M38A1等變型車,60年代初,M38系列車被M151系列車取代。M38車採用44.74 kW的四缸水冷V型汽油發動機、4前進擋1倒擋機械變速箱、二速分動箱、機械轉向裝置、液壓制動系統和半橢圓鋼板彈簧非獨立懸掛。最高車速88.5 km/h,最大爬坡度65%。該車具有很高的涉水能力,無准備條件下涉水深度為0.938 m,有準備條件下涉水深度為1.879 m。

b) 0.25 t級4×4型M151系列。

M151原型車研製於50年代,1960年由福特汽車公司為軍隊提供首批產品,後由AMG公司生產,有M151A1和M151A2等變型車。M151車採用52.94 kW的四缸水冷V型汽油發動機、4前進擋1倒擋機械變速箱、單速非常時分動箱、機械轉向裝置、液壓制動系統和螺旋彈簧獨立懸掛。最高車速106 km/h,最大爬坡度75%。無准備條件下涉水深度為0.533 m,有準備條件下涉水深度為1.524 m。

c) 0.5 t級4×4型M274系列。

1956年M274車首次被美國空軍和海軍採用,廣泛使用於空降兵和海軍陸戰隊,車上可以安裝106 mm無後座力炮。變型車有M274A1,M274A2,M274A3,M274A4和M274A5。M274也稱機械螺,由一個安裝在兩根車軸上的平台構成,無懸掛裝置,使用低壓輪胎減振,採用12.68 kW的四缸風冷卧式對置汽油發動機、3前進擋1倒擋機械變速箱、二速分動箱、機械制動系統。最高車速40 km/h,最大爬坡度60%,最大側坡40%,涉水深度0.2 m。

d) 0.68(3/4) t級4×4型M37系列。

M37車於50年代初期由克萊斯勒汽車公司製造,有M42,M43和M201等變型車。該系列於60年代末期停產,被M715系列代替。M37車採用58 kW的六缸水冷汽油發動機、4前進擋1倒擋機械變速箱、二速分動箱、機械轉向裝置、液壓制動系統、半橢圓鋼板彈簧非獨立懸掛。最高車速88.5 km/h,最大爬坡度68%。無准備條件下涉水深度1.066 m,有準備條件下涉水深度2.133 m。

e) 1.25 t級6×6型M561。

50年代後期,多家公司開始研製6×6型高機動性車,LTV航天公司的樣車贏得了軍方認可,1964年為軍方提供12輛XM561原型車。通過競標,CDE(Consolidated Diesel Electric)公司贏得M561車的生產合同,1968年開始生產,1973年停產,共生產14 275輛。M561車由牽引頭和後車體組成,採用76.81 kW的三缸水冷直列二沖程柴油發動機、4前進擋1倒擋機械變速箱、二速分動箱、機械轉向裝置(一橋和三橋輪轉向)、液壓制動系統,一、三橋採用螺旋彈簧獨立懸掛,二橋採用單片鋼板彈簧。最高車速88 km/h,最大爬坡度60%,越障高度0.457 m。可水陸兩用,屬於高機動性戰術鉸接式車輛。

f) 1.25 t級4×4型M715系列。

M715車於60年代初期由凱瑟吉普公司從其民用的4×4型Gladiated越野車發展而成,1966年至1969年間共生產30 510輛。變型車有M725,M726和M142。M715車採用98.81 kW的六缸水冷汽油發動機、4前進擋1倒擋機械變速箱、二速分動箱、機械轉向裝置(循環球轉向器)、液壓制動系統,半橢圓鋼板彈簧非獨立懸掛。最高車速96.6 km/h,最大爬坡度58%。無准備條件下涉水深度為0.914 m,有準備條件下涉水深度為1.524 m。

g) 2.5 t級6×6型M35系列。

該系列車是美軍裝備最多的車輛,被稱為陸軍的載重馬,40年代末期由Reo開始生產,當時有兩種車型:中後橋單胎型的M34和中後橋雙胎M35,後產生多種變型車。該系列車採用104.39 kW的六缸直列多燃料發動機、5前進擋1倒擋機械變速箱、二速分動箱、機械轉向裝置、氣液制動系統,半橢圓鋼板彈簧非獨立懸掛。最高車速90 km/h,最大爬坡度60%。無准備條件下涉水深度為0.76 m,有準備條件下涉水深度為1.98 m。

h) 5 t級8×8型M656系列。

福特汽車公司的特種軍用汽車分部於1966年完成了原型車XM656的研製,1968~1969年間生產了500輛M656車,主要用作潘興1A導彈系統的輔助車輛,有M757和M791等變型車。M656車採用149.14 kW的六缸液冷多燃料發動機、6前進擋1倒擋自動變速箱、單速分動箱、液壓助力轉向裝置、氣制動系統,鋼板彈簧平衡式非獨立懸掛。最高車速80.46 km/h,最大爬坡度60%。水陸兩用。

i) 5 t級6×6型M54系列。

M54車於1950年完成研製,由Kaiser jeep公司和Mack公司生產,開始時採用六缸汽油發動機,1962年改用六缸柴油發動機,1963年則改用六缸多燃料發動機,有多種變型車。M54採用5前進擋1倒擋機械變速箱、二速分動箱、機械轉向裝置、氣液制動系統。最高車速84 km/h,最大爬坡度70%。無准備條件下涉水深度為0.762 m,有準備條件下涉水深度為1.981 m。

j) 8 t級4×4型M520系列。

M520車於1961年由Caterpillar tractor公司研製成功,由絞接式連接的前後兩部分組成,屬於水陸兩用車輛。有M553和M559等變型車,1976年停止生產。M520車採用158.83 kW的六缸渦輪增壓柴油發動機,無懸掛裝置。公路最高車速48.28 km/h,水中最高車速5.3 km/h。最大爬坡度60%,最大側坡30%。

k) 10 t級6×6型M125卡車。

M125卡車於50年代初期由Mack公司研製,後由多家公司生產,主要用於載人、載物、武器彈葯以及其他野戰和後勤保障任務。該車採用21.47 kW的八缸汽油發動機、5前進擋1倒擋機械變速箱、2速分動箱、液壓助力轉向裝置、氣制動系統、鋼板彈簧非獨立懸掛。最高車速69 km/h,最大爬坡度60%。無准備條件下涉水深度為0.76 m,有準備條件下涉水深度為

1.981 m。

l) 10 t級6×6型M123系列。

M123屬於牽引車,於50年代初期由Mack公司研製,最後由CDE(Consolidated Diesel Electric)公司生產,有M123C,M123D,M123A1等變型車。M123牽引車採用213.27 kW的八缸汽油發動機、5前進擋1倒擋機械變速箱、二速分動箱、液壓助力轉向裝置、氣制動系統、鋼板彈簧非獨立懸掛。最高車速67 km/h,最大爬坡度60%。無准備條件下涉水深度為0.762 m,有準備條件下涉水深度為1.981 m。

3.3.2 前西德

前西德於1955年加入北大西洋條約組織,1956年開始組建軍隊。由於受到美軍對軍車要求具備高機動性思想的影響,根據北大西洋條約組織對軍車供應的基本要求,第1代軍用汽車的設計生產,是採取對民用車基本型和變型車進行改裝、加強和改變外形而成的,約80%的車輛選用全輪驅動的越野車。為使車輛具有較高的通過性,還增添了一些特殊部件,如部分

車輛裝有多燃料發動機和浮渡設備,但對部件維修保養、備件儲備和購買都帶來一定困難,費用不斷增長。

第1代軍用汽車共有0.25,0.75,1.5,3,5,7,10等7個等級。隨著武器裝備的發展和戰備需要,60年代又增添了部分12 t和15 t牽引車。有如下幾種代表車型:

a) 0.25 t級4×4型Auto Union Lkw輕型越野車。

該車屬軍民兩用車,1958~1968年間由Auto Union公司生產,共生產55 000輛,有多種變型車。LkW車採用32.81 kW的三缸水冷汽油發動機、4前進擋1倒擋機械變速箱、二速分動箱、機械轉向裝置、液壓制動系統、橫置鋼板彈簧懸掛。最高車速93 km/h,最大爬坡度60%,涉水深度0.5 m。

b) 3 t級4×4型Ford G398SAM輕型越野車。

該車是德國Ford公司在一種商用車的基礎上研製的,1957~1961年間生產。G398SAM車採用68.60 kW的水冷汽油發動機、4前進擋1倒擋機械變速箱、二速分動箱、機械轉向裝置、液壓制動系統、半橢圓鋼板彈簧懸掛。最高車速80 km/h,最大爬坡度60%,涉水深度1.1 m。

c) 5 t級4×4型MAN 630系列。

該系列車有雙後胎型的630LZA和單後胎型的630LZAE,是前西德軍隊標准5 t級越野車。採用96.94 kW的六缸水冷多燃料發動機、6前進擋1倒擋機械變速箱、二速分動箱、機械轉向裝置、氣壓制動系統、半橢圓鋼板彈簧懸掛。最高車速66 km/h,最大爬坡度60%,涉水深度0.85 m。

d) 5 t級4×4型Mercedes Benz LG315/46卡車。

該車是Mercedes Benz公司應軍方要求在LG6600的基礎上研製的,1958~1964年之間生產。採用108.13 kW的六缸水冷多燃料發動機、6前進擋1倒擋機械變速箱、二速分動箱、機械轉向裝置、液壓制動系統、半橢圓鋼板彈簧懸掛。最高車速70 km/h,最大爬坡度60%,涉水深度0.85 m。

e) 7 t級6×6型Magirus Deuz 178D15A卡車。

該車是前西德軍隊標准7 t級越野車,採用132.73 kW的八缸風冷多燃料發動機、6前進擋1倒擋機械變速箱、二速分動箱、機械轉向裝置、氣液式制動系統、半橢圓鋼板彈簧懸掛。最高車速73.6 km/h,最大爬坡度60%,涉水深度0.85 m。

f) 10 t級6×6型Faun L912/45A卡車。

該車是應前西德軍方要求設計的,1958年裝備部隊,變型車有L912/SA牽引車、L908/ATW油罐車和L912/5050A自卸車。L912/45A採用197.61 kW的12缸風冷多燃料發動機、6前進擋1倒擋機械變速箱、二速分動箱、機械轉向裝置、氣壓制動系統、半橢圓鋼板彈簧懸掛。最高車速76 km/h,最大爬坡度40%,涉水深度0.9 m。

隨著軍費開支不斷壓縮,武器裝備迅速發展,第1代軍用輪式車輛在車種、質量、載重量等方面都不能滿足部隊要求,車種配置也不合理,後方運輸配備大量全輪驅動的越野車輛,而前沿戰場車輛的越野性又不能滿足現代戰爭需要,一些車的防護性能和可靠性也不符合實戰要求。因而軍方迫切需要對第1代軍車進行更新換代,研製和裝備第2代軍用輪式車輛。

❻ 美式軍用獨角獸卡車 馬克 M915長頭武裝運輸車

夜闌卧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今夜夢入美洲大陸,說一說馬克長頭軍卡M915,一款承襲了「鬥牛犬」風格的車型。

2019年馬克公司交付軍方的M917A3HDT重型自卸卡車,這款車就是M915的加強型,這批車輛的合同是2018年5月獲得的,預計將於2025年5月完成交付。

據Mack公司透露,M915主要為了滿足伊拉克和阿富汗地區的安全運輸需求。正在交付的M917即將開到哪裡作戰,讀者應當能夠猜到吧?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熱點內容
越野摩托怎麼保養 發布:2025-10-20 08:58:11 瀏覽:731
最車越野車圖片 發布:2025-10-20 08:28:26 瀏覽:85
眾泰內飾17款手動 發布:2025-10-20 08:27:05 瀏覽:666
超級越野車視頻 發布:2025-10-20 08:05:48 瀏覽:292
10萬元房車辦公 發布:2025-10-20 08:05:48 瀏覽:630
越野摩托h9 發布:2025-10-20 07:57:57 瀏覽:244
開豪車追大學女生 發布:2025-10-20 07:47:12 瀏覽:395
G10內飾板怎麼拆圖解 發布:2025-10-20 07:44:38 瀏覽:758
別克奧克雷商務車 發布:2025-10-20 07:36:03 瀏覽:929
帝豪二廂車ec715二手車價 發布:2025-10-20 07:17:55 瀏覽: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