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沙漠越野的文章
『壹』 關於沙漠探險的故事(要簡短點哦)
一)魏格納的故事
魏格納於1880年11月l日出生在德國柏林,從小就喜歡幻想和冒險,童年時就喜愛讀探險家的故事,英國著名探險家約翰·富蘭克林成為他心目中崇拜的偶像。為了給將來探險做准備。他攻讀氣象學。1905年,25歲的魏格納獲得了氣象學博士學位。1906年,他終於實現了少年時代的遠大理想,加人了著名的丹麥探險隊,來到了格陵蘭島,從事氣象和冰川調查。為了找到更多的證據,1930年4月,魏格納率領一支探險隊,迎著北極的暴風雪,第4次登上格陵蘭島進行考察,在零下65℃的酷寒下,大多數人失去了勇氣,只有他和另外兩個追隨者繼續前進,終於勝利地到達了中部的愛斯密特基地。11月1 日,他在慶祝自己50歲的生日後冒險返回西海岸基地。在白茫茫的冰天雪地里,他失去了蹤跡。直至第二年4月才發現他的屍體。他凍得像石頭一樣與冰河渾然一體了。
『貳』 看圖寫話:沙漠,果林
看圖說話範文
那天,我們一大早從北京坐飛機到了包頭。一下飛機,小劉叔叔就帶我們去庫布其沙漠的響沙灣。下了高速我們就看到了無邊無際的大沙漠,我和瑭瑭弟弟狂呼:「沙漠,沙漠!」
買好門票,我們迫不及待地上了景區公交車,它把我們帶到了庫布其沙漠響沙灣的入口。神奇的沙漠之旅開始了,我們坐纜車穿過一座座沙丘進了沙漠,來到響沙灣。
一眼望去,連綿不絕的沙漠與藍天相連,看不到一點綠色。天空像大海一樣碧藍碧藍的,一朵朵白雲像一串串棉花糖,讓人饞涎欲滴。我們坐上沙漠沖浪車向沙漠深處進發,沖浪車從高高的沙丘頂端沖到最下面,又從最低處像離弦的箭一般沖向另一個沙丘的頂部,非常刺激。
沙子隨狂風吹到臉上,像被針扎一樣痛,於是我們趕緊戴上口罩和太陽鏡。在我們的歡笑聲中,沖浪車把我們帶到了仙沙島。在這里,我們沖斜坡、爬沙丘、騎軌道自行車、坐沙漠越野車、騎駱駝、滑沙、看果林。
寫作技巧
1、交代來歷:文章開頭用一兩句話交代物品的來歷。
2、具體描述:通過物品的形狀、顏色把外形准確地勾勒出來,寫出特點,多用一些恰當的修辭手法。
3、動靜結合:先寫物品靜態的特點,再寫它的動態,又近到動,寫出文章的生動性。
4、說明功能:每件物品都有獨特的作用,都有各自的特點。
5、融進感情:描寫作者對物品的喜歡,珍惜之情。
『叄』 描寫沙漠的文章有哪些
描寫沙漠的文章有:沙漠之旅、熱情的沙漠、大漠執著等文章。
『肆』 推薦一段描寫沙漠景色的文章
庫木塔格沙漠隨想
憂愁郁悶的心靈需要慰籍,疲憊不堪的心理需要宣洩。似水的流年、塵囂中的歲月需要尋覓一種寄託來排遣、放鬆和滋潤日益乾涸和焦躁的心靈。
曾經情寄山水間的人們又選擇了縱情於大自然:翻山越嶺、跋山涉水,以期練就或回歸一副開闊的胸襟、一腔瀟灑的情懷。
次又一次徜徉在大自然的懷抱中。
也許,這個深秋,我和沙漠有個約定。撲進大漠的懷抱,如同來到心靈的天堂。這可是我情定庫木塔格沙漠的初衷嗎?
終於可以身臨其境地進入庫木塔格沙漠了,我首先強烈的感受到了沙漠肆虐時的咆哮和狂放,生命在此變的無比的渺小和脆弱:曾經的鄯善國、車師國消失了,輝煌一時的樓蘭古國也消亡了,古老的絲綢之路只能在此繞道而過。沒有任何生命的跡象,一切都湮滅在沙塵暴和流沙之中,並且凝固成了起伏連綿、極度荒蕪的不毛之地。
歷史自有它的不幸和衰落,大自然也有它的殘酷和悲涼。但是,鄯善人卻在千年歲月的無奈和迷茫中,依附古老、淳樸和濃厚的文化積淀,以特有的魂魄和神韻,釋放出不可遏制的巨大能量和內在的頑強生命力,顯示出人類歷史進程中必然的精神面貌,創造出令世人矚目的生命光輝和社會繁榮。
如今,我佇立在庫木塔格沙漠中的制高點上,遙望沙漠邊緣的鄯善縣:腳下是嚴酷的沙漠,不遠處是生機勃勃的綠洲和高樓林立的樓群,兩者交相映襯,呈現出蒼涼而豪邁的色彩。
但是,誰又能說庫木塔格沙漠沒有浪漫和幻想呢?風平浪靜的沙漠是美麗的、消魂的。置身於沙漠腹地舉目四望,一望無際的沙漠彷彿是煙波浩淼的大海,有的地方光平如鏡,有的地方水波粼粼,有的地方波濤起伏,還有的地方巨浪滔天。漫步在沙海中就如同審視著凝固的大海,細細的品味著沙漠的雄渾和細膩。沙漠不同於其它地方的風景,因為它每天都在變幻著新的不同的景色:今天我們在沙漠中行走、嬉戲,留下了一行行足跡和一塊快痕跡,夜晚一陣風吹佛後,它不但可以修復昨天的景色,還可以締造出新的更加奇妙的景色來。
天際蒼寥,陽光照耀著我們晶瑩剔透的心靈,心情是那麼的悠然自得,心曠神怡;萬里長空飄來一層薄薄的雲彩,彷彿還伴隨著暖意的絲絲秋風,許許多多的失意和彷徨、焦慮和困惑、痛苦和無奈都隨風而去。心靈和大自然融合在一起了,那種成年人的矜持、成熟和練達頃刻間變的單純而天真。我感覺到天真爛漫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其樂無窮是人類心底的最大渴望。
登高遠眺,優美逶迤的沙山就像是大海掀動的波瀾捲起千堆雪浪,蜿蜒起伏、雄姿奇偉;俯瞰足下,沙漠的溝溝壑壑、點點滴滴宛如精心雕琢的藝術品,千姿百態。其實,沙漠里的每一個奇妙的景緻,根本不需要人為刻意的雕飾,它本身就是大自然中完美的奇跡、天才的傑作,充滿了詩情畫意。
在游歷庫木塔格沙漠的時時刻刻,我無不驚詫大自然的玄奧,那種旖旎和美麗,如同夢幻般的奇景,令人心顫,不忍涉足。它所營造出嫵媚般的詩的意蘊,不諦是上蒼賜給人類桃源仙境般的禮物。
我縱情的品賞,沐浴著從庫木塔格沙漠深處吹來的柔和而舒暢的秋風,長跪在金色的沙漠里久久不起。復歸大自然的我,聽到了沙漠的心跳,感受到了沙山的呼吸,臉上盪漾著虔誠和醉夢的光澤,彷彿覺得自己經歷了風霜和滄桑以及生出老繭的心,被喚起了孩童般的童真,變的年輕了……塵世的猥瑣和虛榮得到了超脫,孤傲和憂傷的自我逐漸被揚棄。
置身於庫木塔格沙漠,即使再哀怨的心靈也會貯滿光輝;即使再凄惘的身軀也會灑滿活力!
縱情於大自然吧!人有意,山水必有情。當你穿越荊棘、跋山涉水、翻山越嶺之時,也正是陽光追尋你足跡的時候。
『伍』 誰能給一篇關於沙漠的短文謝謝啊
沙漠(亦作砂漠)是指沙質荒漠,地球陸地的三分之一是沙漠。因為水很少,一般以為沙漠荒涼無生命,有「荒沙」之稱。和別的區域相比,沙漠中生命並不多,但是仔細看看,就會發現沙漠中藏著很多動植物,尤其是晚上才出來的動物。
沙漠地域大多是沙灘或沙丘,沙下岩石也經常出現。泥土很稀薄,植物也很少。有些沙漠是鹽灘,完全沒有草木。沙漠一般是風成地貌。
沙漠里有時會有可貴的礦床,近代也發現了很多石油儲藏。沙漠少有居民,資源開發也比較容易。沙漠氣候乾燥,它也是考古學家的樂居,可以找到很多人類的文物和更早的化石。
全球的沙漠占陸地的百分比:全世界陸地面積為1.49億平方千米,佔地球總面積的29%,其中約1/3(4800萬平方千米)是乾旱、半乾旱荒漠地,而且每年以6萬平方千米的速度擴大著。而沙漠面積已佔陸地總面積的10%,還有43%的土地正面臨沙漠化的威脅。
[編輯本段]2、沙漠分類
大多沙漠分類按照每年降雨量天數,降雨量總額,溫度,濕度來分類。1953年,Peveril Meigs把地球上的乾燥地區分為三沙漠駝隊類:特乾地區是完全沒有植物的地帶(年降水量100 mm以下,全年無降雨、降雨無周期性),其面積佔全球陸地的4.2%;乾燥地區是指季節性地長草但不生長樹木的地帶(蒸發量比降水量大,年降水量在250 mm以下),其面積佔全球陸地的14.6%;半乾地區有250-500毫米雨水,是可生長草和低矮樹木的地帶。特乾和乾燥區稱為沙漠,半干區命名為乾草原。
但是只夠乾燥性標準的地區並非都是沙漠,如美國阿拉斯加州的布魯克斯嶺(Brooks Range)的北山坡一年有250毫米以下雨水,通常不算為沙漠。
2.1貿易風沙漠
貿易風(即信風trade wind)是從副熱帶高壓散發出來向赤道低壓區輻合的風,來自陸地的貿易風越吹越熱。很乾的貿易風吹散雲層,使得更多太陽光曬熱大地。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大沙漠主要形成原因就是乾熱的貿易風(當地稱為哈馬丹風)的作用,白天氣溫可以達到57°C。
2.2中緯度沙漠
中緯度沙漠(或稱溫帶沙漠,參看溫帶沙漠氣候),位於緯度30°到50°之間。北美洲西南部的Sonoran Desert和中國的騰格里沙漠都是中緯度沙漠。
2.3雨影沙漠
雨影沙漠是在高山邊上的沙漠。因為山太高,造成雨影效應,在山的背風坡一側中形成沙漠,如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Judean Desert。
2.4沿海沙漠
沿海沙漠一般在北回歸線和南回歸線附近的大陸西岸,因寒流流經,降溫降濕,冬天起很大的霧,遮住太陽。沿海沙漠形成的原因有:陸地影響、海洋影響和天氣系統影響。南美的沿海沙漠阿塔卡馬沙漠(Atacama Desert),是世上最乾的沙漠,經常5-20年才會下一次超過1毫米的雨。非洲的納米比沙漠(Namib Desert)有很多新月形沙丘,經常刮大風。
2.5仙人掌公園
美國的亞利桑那州因沙漠氣候的關系,有相當多的仙人掌,特別是巨大的樹形仙人掌(En:Saguaro),因此在1994年成立了(En:Saguaro National Park)樹形仙人掌國家公園,園中有多達1000多種來自世界各地不同的仙人掌。此外在日本琉球,也有仙人掌植物公園。
2.6古代沙漠
地質考古學家發現地球的氣候變化很多,在地質史上有些時段比現在乾燥。12,500年前,大約北緯30°到南緯30°之間10%的的陸地沙漠廣布。18,000年前,這個區域的50%是沙漠,包括現在的熱帶雨林。
很多地方已經發現沙漠沉積的化石,最老的達到5億年。在美國的Nebraska Sand Hills是西半球最大的古代沙海。它現在已經有500毫米的年均降水量,沙粒已經被植物穩住,但是還是可以看到高達120米的沙丘。
喀拉哈里沙漠(Kalahari Desert)也是一個古代沙漠。
2.7外星沙漠
火星是太陽系唯一發現有風力塑造地貌的非地球行星。火星上有沙丘。如果只看乾燥度,幾乎所有現在發現的外星天體都是沙漠覆蓋。
[編輯本段]3、沙漠特點
3.1 泥土
乾燥地區的泥土有很多礦物質,很少有機肥料。重覆的水儲積把有的土壤變成鹽性層。鹽溶液里沉澱的碳酸鈣可以把沙粒和石子沾成50米厚的「水泥」。
硝石層是沙漠土壤常見的紅棕色到白色層。硝石層一般成塊,或者裹在礦物顆粒外面,是由水和二氧化碳之間復雜的互作用中形成的。二氧化碳來自植物根部,或者有機品腐爛的副產品。
3.2 植物
沙漠紅柳多數沙漠植物是抗旱或抗鹽的植物。有些在根,莖,葉里存水;有些具有龐大的根莖系統,可以達到地下水層,攔住土壤,防止水土流失;有些有較大的莖葉,可以減低風速,保存沙土。
沙漠上的植物分布比較稀薄,但是有很多品種。美國西南部的沙漠里的柱仙人掌可以活200年,長到15米,10噸,成為沙漠里的樹木。柱仙人掌成長很慢,9年之後才有15厘米,75年才分第一個枝。因為身軀龐大,看起來好像沙漠里有很多仙人掌。其實豌豆類和向日葵類植物也可以在乾燥酷熱地域生存。梭梭也是沙漠中獨特的灌木植物,平均高達2-3m,有的高達5m,被稱為「沙漠植被之王」壽命也可達百年以上。春季冰冷的沙漠里一般長草或灌木叢。
3.3 水源
沙漠里偶爾也會下雨,下起來常常是暴風雨。撒哈拉沙漠曾經有過在3個小時內降水44毫米的記錄。這種時候,平常乾的河道會很快充滿水,容易發洪水。
雖然沙漠內部少下雨,沙漠常從附近高山流出的河流進水。這些河流一般帶著很多土,在沙漠里流了一兩天的距離就幹了。世界上只有幾條大河流通沙漠,如埃及的尼羅河,中國的黃河,和美國的科羅拉多河。
如果水足夠,沙漠里會形成季節湖,一般較淺較咸。因為湖底很平,風會把湖吹到好幾十平方公里。小湖幹了之後會留下一個鹽灘。在美國有上百個這樣的鹽灘,大多是12000年前冰河時期的大湖的遺物,其中最著名的是猶他州的大鹽湖。平平的鹽灘是賽車,飛機跑道和宇航器降落的好地方。
3.4礦物儲藏
有些礦物在乾燥區域形成。地面的水溶解礦物質,然後把它集中在地下水面附近,成為容易開發的儲藏。
鹽灘上有很多水蒸發之後留在表面的礦物質,如石膏,鹽(包括鈉硝酸鹽和氯化鈉,和硼酸鹽。從硼砂和其它硼酸鹽煉出來的硼,是玻璃、陶瓷、搪瓷、農業化學製品,軟水劑和西葯的一種基本成分。
在塞爾斯湖(Searles Lake)出產的礦物價值10億多美元。
南美的阿塔卡馬沙漠(Atacama Desert)出產很多鈉硝酸鹽,19世紀就開采,用於炸葯和肥料。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出產了3百多萬噸。
美國,智利,秘魯和伊朗出產銅。澳大利亞出產鐵,鉛,鋅礦石。土耳其出產鉻鐵礦。澳大利亞和美國有金,銀,和鈾儲蓄。
非金屬物質鈹,雲母,鋰,黏土,輕石,和金屬渣也出現在乾燥地區。
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儲藏大多在沙漠地帶,但是這些儲藏並非因為乾燥氣候而成。在這些地區成為沙漠之前,它們是淺海,石油為海底植物形成。
[編輯本段]4、世界十大沙漠
①撒哈拉沙漠,位於非洲北部,東西長達5600公里,南北寬約1600公里,總面積約9,600,000平方公里,約占非洲總面積32%,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氣候條件極其惡劣,是地球上最不適合生物生長的地方之一。「撒哈拉」這個名稱來源於阿拉伯語صحراء,是從當地游牧民族圖阿雷格人的語言引入的,在其語言中就是「沙漠」的意思。這塊沙漠大約形成於二百五十萬年以前。
②阿拉伯沙漠,位於阿拉伯半島的大沙漠,面積達233萬平方公里,為世界第二大沙漠。 阿拉伯沙漠平均氣溫都在20℃以上,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超過30℃,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也高於10℃,多在15~24℃之間。
③利比亞沙漠(Libya Desert) ,位於非洲東北部,面積169萬平方公里,包括埃及中、西部和利比亞東部。為自南向北傾斜利比亞沙漠的高原,南部海拔350~500米,中、北部海拔100~250米,西南部地勢最高,海拔達1800米。
④戈壁沙漠,又稱東北亞沙漠,包括阿爾泰山脈以東南、大興安嶺以西、蒙古草原以南、青藏高原以東北、華北平原以西北的廣闊乾旱半乾旱地區,囊括了中國境內的大多數沙漠,面積104萬平原公里。
⑤巴塔哥尼亞沙漠:位於南美洲南部的阿根廷,在安第斯山脈的東側,面積約67萬平方公里。巴塔哥尼亞一般是指南美洲安地斯山以東,科羅拉多河以南的地區,主要位在阿根廷境內,小部分則屬於智利。
⑥魯卜哈利沙漠(阿拉伯語: الربع الخالي),意為「空曠的四分之一」,由於其面積占據阿拉伯半島約四分之一而得名,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之一,覆蓋了整個沙烏地阿拉伯南部地區和大部分的阿曼、阿聯酋和葉門領土。又稱阿拉伯大沙漠。大致呈東北-西南走向,長1200千米,寬約640千米,面積達65萬平方千米。因富含氧化鐵而多呈紅色。海拔100~500米。
⑦卡拉哈里沙漠,位於非洲南部內陸乾燥區。也稱「卡拉哈里(Kalahari)盆地」,是非洲中南部的主要地形區。總面積約63萬平方公里。
⑧大沙沙漠,位於澳大利亞西部沙漠北帶,大部在西澳大利亞州。位於金伯利高原以南、皮爾巴拉地區以東,伸延至北部地方邊界以東。大部為沙丘,僅中部有石漠。面積41萬平方公里。
⑨塔克拉瑪干沙漠,位於南新疆塔里木盆地,維吾爾語意「進去出不來的地方」,當地人通常稱它為「死亡之海」。整個沙漠東西長約1000餘公里,南北寬約400多公里,總面積337600平方公里,是中國境內最大的沙漠,也是全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
⑩澳大利亞沙漠,位於澳大利亞的西南部,面積約155萬平方公里。這里雨水稀少,乾旱異常。夏季的最高溫度可達50攝氏度。因為沒有高大樹木的阻擋,狂風終日從這片沙漠上空咆哮而過。風是這里唯一的聲音。
[編輯本段]5、沙漠化問題
5.1 沙漠化造成了土地無法耕種利用,將土地不為沙漠化甚而逆轉可使用是門深入的多探討議題。造成沙漠化主因是由於自然的乾燥因素和本可儲水的土地經過氣候變遷或人為過度的畜牧與耕種不存水不耐風寒作物造成沙漠化。
沙漠化5.2沙漠化逆轉
保持土地的濕潤,加強土地的保濕,保濕度大於乾燥度因是沙漠化逆轉的最關鍵因素。大量的水分來源與保持應為沙漠化逆轉的關鍵。土地的保濕最有效法為水分的提供和儲水耐風寒植物樹木耕種。
5.3水分的提供
①自然因素:河水、湖泊維護與地下水的維護,延伸,擴建,保持水量;儲水耐風寒植物樹木的栽種保護自然水源區域的土地與濕度。
②人為因素:地下水網管的建設,地底下的水網管不易為乾燥的空氣使的水分散失;地下水源處創建人工河,湖並栽種耐風寒儲水植物樹木保護土壤與土壤濕度。亦可效仿綠洲逆轉法。
5.4耐風寒植物的栽種
耐風寒植物樹木主為耐風沙,並含水量可儲久植物或樹木,將水分保留住於周遭土壤和植樹木里。如上所提,應從水源處擴展或人為水源處擴展。
5.5沙漠化逆轉優點
①土地的可用性增大,土壤獲得充分的水分養分。
②大面積林地能提供林木的來源,保持林木成長率大於開發率。
③林木提供更多的氧氣功生物使用並協助降低暖化現象。
④林木的防風保護使得部分沙漠化逆轉的地區可再興建建築物,增加土地的容積與使用率。
[編輯本段]6、沙漠里的奇怪現象
①沙漠里的海市蜃樓:在沙漠里,由於白天沙石被太陽曬得灼熱,接近沙層的空氣升高極快,形成下層熱上層冷的溫度分布,造成下部空氣密度遠比上層密度小的現象。這時前方景物的光線會由密度大的空氣向密度小的空氣折射,從而形成下現蜃景。遠遠望去,宛如水中倒影。在沙漠中長途跋涉的人,酷熱乾渴,看到下現蜃景,常會誤認為已經到達清涼湖畔,但是,一陣風沙卷過,仍是一望無際的沙漠,這種景象只是一場幻景。
②碎石圈:是一塊大石頭經過數百年熱脹冷縮一次次碎裂後,在地上形成了一片圓形的碎石圈,非常像人為排列的作品,實際上是自然形成的。
③鳴沙:在現在寧夏自治區中衛縣靠黃河有一個地方名叫鳴沙山,即在今日沙坡頭地方,科學院和鐵道部等機關在此設有一個治沙站。站後面便是騰格里沙漠。沙漠在此處已緊逼黃河河岸,沙高約100米,沙坡而南座北,中呈凹形,有很多泉水湧出,此沙向來是人們崇拜的對象,據說,每逢夏季端陽節,男男女女便在山上聚會,然後紛紛順著山坡翻滾下來。這時候沙便發生轟隆的巨響,像打雷一樣。據蘇聯專家彼得洛夫的解釋,只要沙漠面部的沙子是細沙而乾燥,含有大部分石英,被太陽曬得火熱後,經風的吹拂或人馬的走動,沙粒移動摩擦起來便會發出聲音,這便是鳴沙。
古人說:「見怪不怪,其怪自敗」,沙漠里的一切「怪異」現象,其實都是可以用科學的道理來說明的。
[編輯本段]7、沙漠的其它釋義
①「綠色沙漠」是指大面積的綠色樹林,其中樹木種類單一,年齡和高矮一致,且十分密集。密集單一的樹冠層完全遮擋了陽光,使下層植被無法生長,林下缺乏中間的灌木層和地面的植被。之所以稱之為「沙漠」,一是指這樣的樹林中植物種類極為單一,無法給多種動物提供食物或適宜的棲息環境,因而動物種類也十分稀少;二是指這樣的樹林地表植被很差,因而保持水的能力很差,一般比較乾燥,易形成火災;三是指這樣的樹林生物多樣性水平極低,因而生態十分脆弱,缺少天敵對蟲害的控制,很易感染蟲害,而且一旦發生蟲害,即易造成大面積損害。
②熱荒漠與冷荒漠:熱荒漠就是地處熱帶地區的荒漠,主要由於太陽輻射強烈,蒸發劇烈,長期受到乾燥的季風控制而形成的荒漠。與此不同的是冷荒漠,冷荒漠因為在較為寒冷的地帶而得名,冷荒漠的想成主要以為大陸性氣候控制的地區降水量極少,長期受到乾冷的季風控制。而冷荒漠地面上都是大大小小的石塊,這是由於荒漠的氣溫變化劇烈,而且經過強烈的風化作用,岩石由大變小,變成碎塊。
『陸』 去阿拉善沙漠越野心情說說
在明媚的陽光下,看著一望無垠的沙漠,忽然想起佛說的一句話「一沙一世界」,感慨中
『柒』 我要一篇關於沙漠求生的故事,急..........
發生在沙漠里的求生故事-不懂蒙版和通道的進來
故事發生在上個世紀,1998年的春天。
阿S、阿C和阿D,這三個人因為經常一起在網上沖浪而成為極好的朋友,他們相約要一起去沙漠探險。因為他們誰也沒有到過沙漠,只是從書上或者電視里經常看到在沙漠里旅行,最重要的是水,而不是食物,人們經常為了水而相互殘殺。當他們三個聚集到一起時,都發現對方身上除了必備的遠足用品外,都額外多帶了幾壺水,三個人不由得相視而笑。
當他們來到沙漠邊緣時,都驚呆了,浩瀚的沙漠一望無際,彷彿一位美麗的少女在張開雙臂迎接三位的到來。於是,三個人開始意氣風發地向著沙漠腹地進發了。白天,熾熱的太陽並沒有影響他們探險的決心,晚上,三個人在搭好的帳篷里談天說地。他們以為這樣的探險太愜意了。他們越走越遠,在第四天,意外發生了,一場突如其來的風暴讓他們那種愜意盪然無存,慶幸的是他們保住了性命,再往裡走是不可能了,因為他們的水不夠了,風暴捲走了他們大部分的水和食物,他們必須立即回返。接下來的情景大家可想而知,他們很快就斷水了,可是太陽依然熾熱,要把人烤熟一樣。更可怕的是他們已經找不到來時的路,只好利用指南針一直往回走,眼看著他們要支持不住了,突然前方出現了一所木屋,他們象見到救命稻草一樣撲了過去。看來屋裡有人住過,生活設施一應俱全,如果沒猜錯,應該是考古隊留下的。可是翻遍了各個角落竟然沒找到一滴水,他們失望了。突然啊S發現牆角放著一台小冰箱。他奔過去拉開冰箱門,OH,MY GOD!這所木屋用太陽能供電,冰箱里竟然有冰塊,他大喊:我們有救啦!可是阿C和阿D卻無動於衷,他們說:你瘋了啊,冰塊又不是水,什麼就有救了啊。阿S堅持在這里歇兩天,因為體力實在是消耗的差不多了。可阿C和阿D堅持要繼續走,他們認為前面說不定能碰見水源,於是他們兩個不聽阿S的勸告,繼續行進了。又走了兩天,一場大風把兩個人又吹散了。到了晚上,阿C一看實在找不到水源了,就用僅存的一點體力,在地上挖了個大坑,然後把一塊透明塑料布蒙在坑口,四周用沙子壓嚴實了,塑料布中間放了一把沙子,這樣塑料布就形成了中心低,四周高的情況。把這一切做好後,他又從坑的側面挖了個洞鑽進了坑裡。他拿出飯盒,放在了塑料布中心的下方,然後就躺下了。天亮了,阿C睜開眼的第一件事就是看看飯盒,哇,飯盒裡積存了足足好幾大口的露水,這下有救啦。原來阿C是仿照美國大兵的經驗,在沙漠里挖坑蓋塑料布,因為深處的沙子是潮濕的,當晚上地面氣溫下降後塑料布上會凝結水珠,積攢起來可以解燃眉之急。經過千辛萬苦,阿S和阿C終於走出了沙漠,可是阿D卻永遠回不來了。一個月後,馱隊在離沙漠邊緣不到500米的地方發現了阿D的屍體......
你還是不理解什麼是蒙版,什麼是通道么?那我告訴你,選區如果是水,那麼蒙版和通道就相當於冰和水蒸氣,三者的化學成分都是H2O,只是存在狀態不同罷了。圖層下的選區很直觀,但是比較低級些,選區相當於小學算術的話,那麼蒙版就當是中學數學,通道就可以算是高等數學啦。在蒙版上,白色區域就是被選中的部分,用來遮蓋下層的圖像,黑色區域沒有被選中,下層的圖像就透了過來。通道里,白色區域也是被選中的區域,如果你載入通道選區,實際上就是載入的白色區域。當然蒙版和通道里,還可以有灰色區域,蒙版上灰色區域使得圖層處於半透明狀態,在通道里的灰色區域載入的選區在圖層上填充顏色也是半透明的,灰度越淺,不透明度越高。圖層下,選中和沒選中界限比較分明,只有羽化選區邊緣會出現半透明狀態,中心是不可以半選的。快速蒙版跟蒙版也是一樣的道理,進入快速蒙版後,黑色畫筆塗抹過的地方變為紅色,當塗完後轉到標准模式後,沒被塗抹的區域就變為了選區。
如果你給一個圖層加蒙版,然後進入通道,就可以看到一個新的蒙版通道。如果在圖層下存儲一個選區,進入通道,也會看到一個新的通道,這就可以說明三者是相通的。通道最難理解,別人解釋也只是說明一下道理,多做些通道實例,慢慢就會理解,就會應用。可不要做阿D哦!
所以有人說,蒙版就是選區,通道就是選區!!!
對於還不理解蒙版和通道的朋友,只能這樣通俗地打比喻,當你熟悉了以後,自己會理解的更深刻了,我這些解釋你或許會認為根本不貼切了,那也很正常,只要最初這些解釋對你理解概念有所幫助就可以了,卸磨後就可以殺驢啦。
『捌』 怎樣寫關於沙漠的文章
「下雨花開,不下枯死。蟲被蜥蜴吃,蜥蜴被鳥吃,但都要死去。死後變成乾巴巴的空殼,這一代死了,下一代取而代之,鐵的定律。活法林林總總,死法種種樣樣,都沒什麼大不了的。剩下來的唯獨沙漠,真正活著的只有沙漠。」
這是《國境以南太陽以西》里的一段文字。今天早上在擁擠顛簸的公交車上看的。每天都要坐一個小時的公交去上班,車上無事可做,於是每次都隨手帶一本書。
「也許人們害怕空耗時間,故而姑且拿起身邊的東西閱讀,無論它是什麼。」這也是《國境以南太陽以西》說的。我也沒有例外。
前天坐火車,有人吆喝賣雜志:「坐車消磨時間,買本雜志看!」,好像是這么說的,特別記住的就是他所喊的「消磨時間」,當時我正躺在中鋪看上車前在報亭買的《小說月刊》,微微的覺得不屑。
其實不管我們是否承認,大多的時候,我們就是在消磨時間,只不過每個人的消磨方式各不相同。我們都知道自己在活著,區別只是活的方式。虛榮和尊嚴永遠都是活著的主旋律。有人群的地方就必然的存在著虛榮,這也與我們的是否承認無關。於是也就有人會拿著一杯咖啡坐在顯眼的地方煞有介事的點頭晃腰。據說,這是小資的生活方式。聽說,目前這個很光榮。也是剛剛看到,好像這個快過時了,雜志上已經出現不少高貴不足做作有餘的所謂中產了。我前天就看到一個雜志上的中產,好像是什麼設計總監,穿著睡衣喝咖啡的照片。恩,這個倒是和小資有點像。不過都是中國特色。看到這里,我覺得很絕望,我一點都不喜歡穿睡衣,也不喜歡喝咖啡。
還在雜志上看到消息說,有人專門從廣州跑到北京工作,理由是:廣州沒有星巴克。也有上海白領走在標有英文路牌的上海的路上說:「我每次走在這條路上都覺得很舒服,就像走國外的路上。」意淫到這水平,其中感慨也只有用「我靠,I服了YOU!」來表達了。
寫這些什麼目的都沒有,只是看到那段文字有點感觸。具體的感觸,寫不出來,只是當時沉默了一會兒。沉默的時候什麼都沒想,看了看街上川流不息的車輛,還有忙碌的人群。最近時時的覺得累。想想,可能就是因為周圍的虛榮太多,於是我也跟著虛榮,於是就覺得累。其實,都是自作自受,活該。活著就該這樣。
『玖』 描寫沙漠的文章
多少次黎明即起,面向霞光萬丈,比光輪還明燦的荒原;多少次望斷綠州,那裡熾熱著的楊柏早已枯萎,生命戰勝不了沙漠;多少次啊!我把慾望的根拋進你赤誠之地,沐浴在烈陽下的酷熱的大漠,俯仰這何等強烈到盲目的光源。終究要何等漣動的長河;何等強烈的愛戀,才能感動你,你大漠的狂熱。
不毛之地,冷酷無情之地-----苦難的沙漠,喘息的沙漠啊!我曾望過你猶如水面一般白茫茫的流沙,映照著淬藍的碧空,好似大海一般流連。可是------那碧空,那流動的海市蜃樓-----為什麼會有漂泊的漁船和輝煌的宮殿?你,這飽受絕望的荒野在幻想,在禱告?所有的景物都在翻騰、慘叫、彎曲,腐朽的空氣令人作嘔。
我看見,朝陽的斜照中,這片臆想的深水之上,燃燒成了玫瑰的血紅。
我看見,天邊狂風怒吼,飛沙走石,綠州像一隻遭受暴風襲擊而無力驚慌的航船-----隨即被狂風肆掠、掀翻。
我看見,小村莊的街道和黃沙堆成的墳墓比鄰而居,瘦骨的棕林和更加骨瘦的男人赤身裸體、蜷縮著身子,卑微的躲在陰暗之下。
我看見,荒涼的沙道上,駱駝的白骨蔽野。在那崩塌的沙丘之下,是猶如古戰場般羅列的人骨和財物,屍體腐爛、綴滿蒼蠅、散發這惡臭。
哦!我還看見別樣的黃昏:陰冷的風,除了蟲鳴的慘叫,再無任何聲音。
黃沙漫漫的原野,大地被龜裂、風化。源水害怕未待奉獻便被裂日焦枯,瘋狂的從各個裂縫逃遁、將大地拆的面目全非。而遺憾的,哪怕大雨滂沱,大地也無力挽留一絲一毫,依舊乾涸而絕望。
黃沙漫漫的原野,也只有風與火的搏鬥、生命絕滅。一座座金字塔般的沙丘在燃燒的火焰中灰飛煙滅。
黃沙漫漫的原野,人類幾千年來行過的足跡,在流沙中映出又被覆滅。
黃沙漫漫的原野,那個黃昏、我的靈魂、你究竟看見了什麼?
蟲鳴飛舞、源水奔涌、早崩塌的沙丘的白骨-----那空的生命里,生長了瑩瑩矗立的燈心草。
『拾』 關於描寫沙漠的段落
平原是遼闊的,一望無際的黃沙伸展著,直到天邊。平原遼闊而且寂靜,每日只有一樣的陽光蒸曬著,使得地上的黃沙變得焦灼。沒有風,沒有聲息,黃沙發出枯燥的苦味,使人暈眩。
我們乘坐越野車在沙漠上艱難地行駛。一眼望去,到處都是單調的黃色,連一棵樹木都沒有,沙漠的廣闊使我們每一個人都感到疲倦,似乎永遠走不出去似的。時近中午,太陽升得老高老高,曬得沙漠直冒煙。我們下車休息,支起涼篷,但沙子熱得燙人,叫我們站不是坐不是。我第一次感到沙漠的可怕。
春雨輕灑,草地發芽,大地青綠一色。白蘑菇般的蒙古包點綴在綠茵如毯的草原上,格外醒目。聽,牧羊姑娘那動聽的歌聲在草原上回盪。瞧,駿馬奔騰,牛羊成群。看,迎春花從睡夢中醒來了,它在微微春風中拚命搖動枝葉,搖呀搖,搖出了一朵朵金燦燦的小黃花,在青草的陪襯下,恰似一塊巨大的翡翠嵌入了點點黃金。整個草原如詩如畫。
遙望那白茫茫的呼倫貝爾大草原,觀賞壯麗的北國風光。碰巧的話,還能看見羊群緩緩地向天邊滾動,慢慢地和那白雪皚皚的大草原融為一體。蒙古牧民搖著馬鞭,騎在馬上,唱著豪放的歌。聽著聽著,你會不知不覺地進入美妙的遐想中。棗紅馬、灰馬、花馬,在雪地上追逐著,就像大草原上一串串滾動的珍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