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越野綜合機動車速論文
A. 汽車造型論文1000字數
提綱,參考文獻的話。。我發給你
B. 評價深圳女子開著越野車佔用應急車道寫一篇議論文
按議論的性質不同可以把畢業論文分為立論文和駁論文。立論性的畢業論文是指從正面闡述論證自己的觀點和主張。一篇論文側重於以立論為主,就屬於立論性論文。立論文要求論點鮮明,論據充分,論證嚴密,以理和事實服人。駁論性畢業論文是指通過反駁別人的論點來樹立自己的論點和主張。如果畢業論文側重於以駁論為主,批駁某些錯誤的觀點、見解、理論,就屬於駁論性畢業論文。駁論文除按立論文對論點、論據、論證的要求以外,還要求針鋒相對,據理力爭。
按研究問題的大小不同可以把畢業論文分為宏觀論文和微觀論文。凡屆國家全局性、帶有普遍性並對局部工作有一定指導意義的論文,稱為宏觀論文。它研究的面比較寬廣,具有較大范圍的影響。反之,研究局部性、具體問題的論文,是微觀論文。它對具體工作有指導意義,影響的面窄一些。
C. 關於汽車文化選修課方面的論文2000字左右
中國特色的汽車文化和汽車消費文化現狀思考
中國從有了自己的汽車到今天,打著「自主」名號的汽車製造廠遍地開花,貌似各個都忙碌卻幸福著不亦樂乎~。但是,想過另一個不那麼務實的問題的國人卻少之又少——「中國什麼時候也造得出來自己的汽車文化呀?」
關於這個問題,關於整個汽車領域的問題,說得上話的本就不多,現有的言論多是一些「老總的話」。他們的確很熱心地推廣著中國汽車文化的一點點微步前進,說得也極正確,但是無奈總顯得聲音太小……
世界著名汽車造型設計大師喬治亞羅當著很多中外記者的面說過一句話:「中國的汽車設計缺少中國元素。」一語既出,攝人心魄。
盡管大部分人都認同喬老的評價,但至今沒有原創性體現中國元素的汽車造型設計作品出現(盡管有長安長江鱘、龍騰等概念車面世,但筆者認為僅僅是命名體現中國元素罷了)。本文試圖從設計思路和設計元素兩方面尋求如何設計體現中國元素的汽車造型。
「什麼才是中國元素?」
這是個很難一句話能說清的問題。在張藝謀的創作中,京劇的表現方式是中國元素;在吳冠中的畫中,水墨意境就是中國元素;在梁思成的心中,飛檐翹壁就是中國元素……
中國元素是中國文化的精髓, 並延續到我們現代生活中來,更起到傳承民族文化的作用,是中華民族的獨有的內在和外在的特質,比如建築風格元素,紫禁城、長城、敦煌、布達拉宮、蘇州園林等;服飾風格元素,絲綢面料、唐裝、旗袍、中山裝等;文化風格元素,國畫、臉譜、京劇、印章等;自然風格元素,長江、黃河、黃山、珠穆朗瑪峰等;動物風格元素,熊貓、白鰭豚等;宗教神話風格元素,觀音、如來佛、龍、麒麟等。這些豐富多彩的元素,是中華文化在外國人心中的標志。不僅如上所述,講究對立統一、中庸和諧和一分為三的儒家思想、講究無為而為的道家思想等都是中國文化區別其它文化的地方,當然也屬於中國元素范疇。
當前中國現狀是人口眾多、地域遼闊、經濟高速發展、地區差異大、平均收入低、貧富差距大、石油資源較貧乏等,包括我們的民族特性是亞洲人種,勤奮、聰明、個人奮斗、愛隨大流、講排場、注重家庭等其實都是中國元素的體現。從以上基本元素中剔除任何文化對汽車都要求的物美價廉、安全可靠等共通的性能價格要求外,在訴求上中庸和諧,大氣周到應該是設計目標。
下面是關於在汽車設計中,對我們的設計具體能做些什麼的一點設想。
首先從顏色說起。
每一個民族在心理上對顏色的感覺有顯著的不同。人民對於莫種顏色的喜惡往往源自本民族的神話故事和宗教信仰。因此,顏色也具備符號性,盡管它必須依附於具體的載體(歷史、傳說、物件)。
有沒有中國獨有的中國色呢?看了張藝謀的電影,很多外國人認為大紅大綠等就是中國色。其實大紅大綠只能算中國的民間色,不能代表中國色。認真參觀故宮和中國寺院的人都能發現真正的中國色。中國有自己的三原色,雖然也是紅、綠、藍,但和西方的紅綠藍還是有明顯的區別。中國的紅是珊瑚紅,綠是綠松石的綠,藍是青金石的藍,這三種色是國畫顏料的根本色,也是中國文化中的珍貴色。比如藍色,西方人最喜愛的是寶石藍,但中國人是青金石藍,所以中國所有寺廟里菩薩和如來頭頂色是青金石藍,無比莊重;西方基督教堂的穹頂都是藍寶石的藍。
王大珩等在《中國顏色體系研究》中早就明確指出:對中國顏色體系色空間的明度、色調和彩度的均勻分級,應進行中國人眼的心理物理驗證實驗,提出基礎色度分級。
因此,研究和開發中國顏色漆料,不論在車身噴塗,還是在內飾上應用,都會傳達中國元素,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也更受中國人民歡迎。
第二個方面是中國線條。
綜觀中國立體造型史,從夏商周以前紅山文化中的古陶器製作用線條和圖案,到夏商周的青銅器,再到漢代的漆器,乃至漢後歷朝歷代的瓷器等,始終有一些傳承的造型元素。中國自古以來的造型設計,都從古陶造型、青銅器造型和漆器造型中汲取了豐厚的養分。汽車造型也應從中學習,但不是簡單的生搬硬套,而是提取精華元素——線條。
一根線條在達芬奇眼中被理解成一個點在平面或空間中的運動軌跡,乃至解析幾何中的一個方程式所界定的點的集合,線條無寬度也無厚度。因此對於生活在文藝復興以後或接受過文藝復興思想的西方人,對於線條的理解是基於幾何學和數學。而對於中國傳統而言,線條不僅有寬度,有厚度,還有方向,甚至能表現出速度和力量,對於線條的理解完全基於主觀感受。所以這也是中國線條的魅力所在,正所謂「求其神韻、見其生氣」。
在汽車造型設計中,如何通過合理的設計充分表達出中國線條的寬度,厚度乃至速度和力量,是設計富含中國元素汽車的關鍵。這需要我們深入尋找中國線條,從中國繪畫中,傳統生活用品、工藝品設計中,乃至建築設計等所有造型設計中汲取養分。
以上說的都是一些侃侃而談的美好設想,然而國內當下的汽車消費文化現狀,卻絲毫讓我高興不起來啊。
第一我想談談「長」的問題。似乎有種說法,不管是歐洲美國日本多牛的車,到了中國就得入鄉隨俗。「長」則活,反之則難以生存。
大車身在中國消費者眼中則成為自身地位的一種象徵和暗示。業內專家認為,這種源自民族性格的審美和消費取向正是東西方不同民族性格所導致。這也正是國人偏愛加長版的原因所在。帕薩特B55加長77mm,賓士加長了430mm,成為S350L,寶馬加長了140mm,成為BMW5Li,此外,雷克薩斯推出了加長版LS460L,凱迪拉克也推出加長版SLS等等。這些加長車,幾乎都為中國市場專門設計,寶馬方面甚至聲稱,加長寶馬不在國外賣,只對中國市場銷售。
「長」和「大」到底好不好呢?難道我們只能聽市場說了算,聽群眾說了算?
我們知道的只有,加長加寬後的車身固然可以使車的看起來大氣,闊氣,豪氣,但是如此大幅的加長車身必然是汽車的操控性,特別是轉彎是的靈敏度大大下降,如此的特殊「癖好」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車的安全性大受質疑。所以,連自身的生死都可以因為膚淺的喜好而置之度外的國人,我實在看不出高明之處。如果讓他們領導自己的汽車文化,是不是等於放任呢?我認為稍有責任心的汽車人們,都應該盡心為中國的汽車消費導向做一些思考,發表一些聲響!
第二,排量。這又是一個讓人說不開的話題,不是嗎?
德國人魯茲。羅森在中國工作剛剛滿一年,他驚訝地發現,中國人對新車型和高檔汽車是如此地熱衷,中國的車市也似乎正在成為一個國際新車型的秀場,而即使在一些偏遠的中小城市,也時常會出現高檔的SUV或跑車。
國內的汽車工業開始大步挺進開始,隨著車市出現的爆發性增長,新車型的推出也隨之開始步入高峰。值得注意的是,在眾多的新車型中,大排量的汽車比例不斷上升。在2000年以前,我國車型中,排量在1.4升以下的車型約佔33%。在2000年推出的新車型中,小排量車佔25%。2001年推出的新車型中小排量車佔33.3%,大排量車型卻佔到當年新車型的50%。到了2003年大排量車型更是爆發上市,共有10款2.0升及以上的車型上市。這一年,小排量新車型約占當年全部新車型的25.5%,2.0升以上的新車型佔全年新車型的32.5%。
到了2004年,中國引進轎車的排量越來越大,如別克榮御排量3.6升,國產賓士E280排量3.0升,天籟排量3.5升,奧迪A8排量4.2升……在2004年上市的新車型中,排量在2.0以上的佔72%,而2005年,更多排量高於3.0升的國外品牌轎車在中國投產。
排量的增大得讓人觸目驚心了。不難看出,中國的消費者對車本身提出了什麼樣的要求。如果說80後的人的生活態度是「我喜歡,我就喜歡!」那麼,為什麼作為很看不慣這種浮躁也好,不可理喻也罷的那些年輕人的思想的,在買車大軍中頂大梁的老一輩人們。我想問你們,為什麼你們也顯得意氣用事了呢?
大型車是美國人的最愛
由於美國地廣人稀,道路交通非常發達,所以按照美國人自己的說法,美國是真正的汽車社會。
美國不僅是全球擁有汽車數量最多的國家,也同樣是在用汽車體形最大的國家。大體積、大排氣量是美國汽車的標志。在各種車型中,SUV和皮卡是美國人的最愛。據統計,2004年全美售出的越野車超過300萬輛,與1990年的100萬輛相比增加了兩倍。根據預測,到2005年,越野車在美國汽車的銷售中將佔到四成。而皮卡的銷售更是經久不衰,由於需要經常拖曳房車或遊艇等大型物體,美式皮卡在設計上採用大排量發動機(大多安裝5至6升的增壓柴油發動機)。為了滿足野外休閑的較高要求,許多車採用的是四輪驅動。
國情才是決定因素
2004年,美國哈佛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戴維?史密斯博士在南京表示,中國不能克隆美國的汽車消費文化。他指出,目前在全世界每天生產的8200萬桶石油中,美國每天就要消費掉2040萬桶,而這些石油資源75%消費在交通工具上;但美國人仍然越來越多地使用耗油量大的運動型多用汽車。他認為,美國式的汽車消費文化造成了大量的能源消耗和大氣污染,並同樣產生了一些社會問題。如果中國要按照美國的消費模式下去,必將會造成能源、環境以及社會方面的問題。
但中國車市的事實卻表明,美國式的汽車消費正在成為中國模仿的對象。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於中國人對於汽車消費的認識。雖然現在汽車開始從奢侈品向正常品或必備品過渡,但愛面子和大即是好的傳統觀念依然對購車者有著很大的影響。
雖然從本質上說,小汽車的擁有是一種個人的消費行為,不應受到限制,但事實上,汽車的運行會帶來污染增加,使道路變得擁擠、降低其他運載工具行駛速度,干擾和影響步行者的行為等,從而使社會成本遠遠大於私人成本。
D. 關於汽車的論文!
我們有這方面比較多啊。
E. 求一個汽車畢業論文8000字左右 什麼題目都可以急!!!!!!!!!
汽車畢業論文8000字 這方面的文章不太好寫 ,你可以去找別人幫你寫一下。 我知道一家,他們的文章寫的不錯,完成文章,滿意再付款的. (QQ)加為好友就行 :一零三七二五二六五七
記得採納啊
F. 我要寫一篇關於「汽車」方面的論文1500-2000字,格式就是和畢業論文差不多,跪求高手幫忙!!!
留下郵箱 發你文章參考。
G. 求汽車論文
汽車豐富你的生活
【摘要】Automobile ,從最初的一輛三輪汽車,經過一個世紀的發展,由生活的奢侈品變成我們生活的不可或缺品,人們在不斷的改變這汽車,汽車也在不斷的改變這我們的生活!
【關鍵字】汽車 概念 由來 發展 改變 影響 生活
【作者簡介】寫你自己的名字,班級,學號
一、 汽車的概念
按照《詞海》的權威說法:「汽車是一種能自行驅動,主要供運輸用的無軌車輛。原稱『自動車』,因多裝用汽油機,故簡稱汽車」。《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汽車是用內燃機做動力,主要在公路或馬路上行駛的交通工具,通常有四個或四個以上的橡膠輪胎。用來運載人或貨物。」
二、汽車的由來和發展
1844年,在德國卡爾斯魯厄一個叫漢斯•格治•本茨的火車司機家裡添了一個小男孩叫卡爾•本茨,可惜小卡爾的父親在他未出世前的一次事故中不幸身亡。1860年,卡爾依從母親的意願,上卡爾斯魯厄綜合科技學校學習。在學校里卡爾對熱力發動機和蒸汽機產生興趣並對其進行過經濟核算。這為今後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同時也正是因為人們對生活更高,更快,更加方便,更加舒適的不斷追求,所以才造就了汽車的時代!其實可以說,汽車是人類文明發展史的一個必然產物!人類創造了汽車,同時汽車也在改變著人類的生活!
1879年12月31日晚上,卡爾的第一台發動機誕生了。後來卡爾幾次改進發動機,但到了1881年德國皇家專利局仍然拒絕發給他專利證書。但是卡爾沒有放棄,終於在1886年1月29日,卡爾•本茨所發明的世界第一輛三輪汽車獲得「汽車製造專利權」。卡爾•本茨被世界公認為「汽車的鼻祖」。
汽車自上個世紀末誕生以來,已經走過了風風雨雨的一百多年。從卡爾.本茨造出的第一輛三輪汽車以每小時18km/h,0.9匹馬力的速度,到目前已經研製出的極速可以達到1281km/h---目前世界上最快的車!這短短的一百年,汽車發展的速度是如此驚人!同時,汽車工業也造就了多位巨人,他們一手創建了通用、福特、豐田、本田這樣一些在各國經濟中舉足輕重的著名公司。幾百年以前,古人還在為一匹快馬而驚嘆時,幾百年後,偉大的human beings卻在一次又一次創造了世人無法置信的miracle!
三、 汽車對生活的影響
汽車的誕生,不得不看做是人類生活方式的一大改革的里程碑! 汽車發展到今天,對於我們來講,絕不僅僅是個交通工具那麼簡單,汽車正在影響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從經濟角度講,無論是汽車產業還是汽車消費對一個國家整體經濟影響都是巨大的,甚至在日本韓國等國汽車工業更是該國的支柱產業,汽車工業為無數人提供了工作機會!,
從日常生活角度來看,汽車改變著人們的生活,也在豐富著人們的生活!我們已經離不開汽車,它已經由過去生活的奢侈品變成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們已經習慣了開著私家車去上班,去外出遊玩,假設突然要你再去擠公交去上班,恐怕這將比911事件對你的打擊還大!
汽車讓你的出行更加方便,你不必再等通常不會按時到達的公交,,你不必再和那些人一起擠那點有限的空間,你不必再站在公交上急得跺腳,而可愛的司機師傅卻在不緊不慢的開著大巴。生活就是這樣被汽車改變著!
汽車讓你的旅行更加富有挑戰和激情!想想在一個明朗的早上,開上自己的automobile載上自己的女友,一起去郊外野炊,這是多麼美的一件事。或者開上悍馬或路虎去探險,去進行一次富有挑戰的旅行,釋放一下工作的緊張!
汽車讓你的居住更加舒適!經濟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越來越加開始注重自己的身體健康。郊區的良好居住環境成為人們追捧的對象,汽車使人們在郊區居住,在市區上班成為可能!
同時汽車還在豐富著人們的娛樂生活!Formula-1世界一級方程式賽車錦標賽,WRC世界越野拉力錦標賽、達喀爾拉力賽是全球賽車中的著名賽事,牽動著數以萬計車迷們的心!
H. 汽車文化論文2000字的
同學,我告訴你啊,你從網上找的論文我要是看出來了算作弊啊!
你還是自己寫吧,最晚12月月底交,也就是周五我的課上之前交
你還有這么長時間,怕什麼,自己好好想想吧....
沒事,只要按我的要求寫都算過的,你是汽營班的同學吧?
I. 急求汽車駕駛論文。3000字左右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汽車已越來越多地進入普通百姓的家中,汽車在給我們的日常生活帶來方便、快捷的同時,也存在著潛在的危險。交通事故每天都在重復地上演,據了解我國每年因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數已經突破10萬,令人觸目驚心。交通事故離我們有多遠?為什麼
?有沒有杜絕的辦法?我們不能只停留在千萬次的問,每一名汽車駕駛員在開車上路之前,不但要掌握交通法律法規及汽車機械常識,更要了解安全行車常識,因為,這是減少交通事故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
一、自覺遵守「交法」
法是用來規范駕駛員的行為,以確保交通安全及車輛行駛暢通為目的。
法大部分是用血的教訓換來的,駕駛員遵守交通法規是為了行車安全,而不是為了做給交通警察看。如果每一個汽車駕駛員都能夠認識到這一點,那麼,遵守交通法規就真正成為了自覺的行動。然而,有相當一部分汽車駕駛員並做不到自覺遵守交通法規,在沒有交通警察或電子眼監控的路面,超速行駛闖紅燈的現象可以說是
。恰恰就是因為這些人對交通法規的漠視,不但保證不了自身的安全,還使很多無辜者慘遭不幸。為了您和他人的安全,請您自覺遵守
法。
二、熟練掌握「機常」
熟練掌握機械常識對行車安全是非常必要的,但大部分人認為,我會開車就行了,學那麼多有什麼用。常言道:藝不壓身。多學一些知識不會成為自己的負擔,相反,在駕車中會減少一分危險、增添一分自信。其實,只是希望大家能夠掌握一些機械常識,並不是讓人人都成為汽車理論或故障分析專家。比如說,如果你知道剎車的工作原理,在剎車時剎車片與剎車盤或剎車鼓摩擦產生阻力,從而降低車輛行駛速度直至完全停止運動。在這個過程中剎車片與剎車盤或剎車鼓摩擦產生阻力的同時,也產生大量熱能,尤其是車輛在下長坡時,如果長時間踩剎車就會使剎車系統過熱,導致剎車失靈或起火。如果掌握這些知識就不會犯一些常識性錯誤,下長坡採用點剎或降低擋位的辦法,不使用空擋滑行,隨時保持正確的操作與合理的車速,才能確保行車安全。
三、集中精力駕駛
《北京市實施<
>辦法》中 第九十七條規定,駕駛機動車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處200元罰款:(一)撥打、接聽電話、觀看電視的;……(三)連續駕駛超過4個小時,未停車休息或者停車休息時間少於20分鍾的;以上的規定目的是使駕駛員保持充沛的精力,集中精力駕駛,這是確保行車安全的重要措施。但很多駕駛員總是
,自認為沒事,還有的認為這是小題大做,這都是非常錯誤的觀念。因為精力不集中所發生的慘劇已
,在這些慘痛的交通事故案例中,難道還不能讓我們吸取教訓嗎?
說實話別說是開車,就是騎車或走路,交通安全的警鍾在我的心中就從來沒有停止過鳴響。我時常告戒自己:行車萬里事故出在一米。就是說,無論你有多長的駕齡,也無論你駕駛經驗多麼豐富,只要你有一時的疏忽,事故就很可能發生。
四、增強「職德」意識
開車上路應該具備最起碼的職業道德,那就是安全禮讓,這一點對安全行駛是非常重要的,但相當一部分駕駛員好像很難做到。好勝心理嚴重,認為自己的車比你好,自己的技術比你高,我憑什麼就應該讓你?殊不知這種互不相讓的錯誤心理,往往是造成交通堵塞甚至發生交通事故的根源。
其實,交通事故率的上升,不應該與車輛的增長成正比,而是與駕駛員的守法意識、駕駛技術以及職業道德水準息息相關。我開車的時候從不逞強,總在告戒自己,別以為自己駕駛經驗豐富就與別人爭道搶行,每一個駕駛員都是我們的兄弟姐妹,在給他們帶來方便的同時,自己也同樣會得到方便。絕不能將「
」的精神用在行車中。
五、預防追尾措施
車輛追尾的事故每天都在上演,而且在整個交通事故案例中佔了相當大的比例,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分析追尾事故的原因,由於剎車失靈造成的占極少的比例,大部分都是因為精神不集中或跟車距離過近造成的。每一名汽車駕駛員開車上路,最起碼應該知道自己車子在不同情況下的剎車距離,尤其要根據不同車速、不同路面的情況隨時調整與前車的距離,絕不能盲目過近跟車。現在車輛追尾時常發生穿「糖葫蘆」的現象,三、四輛是常事,有時十幾輛甚至幾十輛,原因很簡單,就是跟車距離太近。尤其是能見度不高、雨雪天氣或下坡路面更要與前車保持足夠的安全距離,確保行車安全。
防止被追尾也是不可忽視的問題,往往由於後車跟車過近,前車急剎車造成被追尾,雖然是後車的責任,但事故發生了,帶來的麻煩自不必說。為了避免此類事情的發生,關鍵盡量不要踩急剎車,提前分析情況,提前採取措施,剎車就不會太急。發現後車跟車過近,更要加倍小心,此時急剎車十有八九被追尾。在能見度比較低的情況下,一定要將示寬燈(小燈)打開,以便後方車輛提前看到,也是避免被追尾的防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