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越野車避震器
Ⅰ 為什麼大部分專業山地車都不需要後避震,而只需要前避震
你說的這種車是XC,屬於普通越野,也可以用來騎一般的碎沙石路面,公路或者城市騎行。路面對車的要求並不高,而且一般是長途騎行,有後避震會懈力(就是消耗部分踩踏腳踏的力量),不能把100%的力量完全轉化成動力,只有消耗更多的力來進行踩踏,這對於長途騎行和某些比賽來說是很浪費體力的。
另一點就是山地的前叉的作用要比後避震大的多,而且後逼震也很貴,為了節省資金和減輕重量(某些支持後避震的車架要比普通車架重)就不裝後逼震了。
當然,DJ、DH等車是肯定有後避震的....
個人認為靠彎曲的膝蓋來緩沖要比後避震好的多。
Ⅱ 什麼叫全避震山地車和普通山地車有什麼區別
全避震山地車,就是前後都有避震器的山地車。普通的山地車只前面有避震器,後面是沒有的。
一般全避震山地車,前避震行程至少是140MM以上,普通的山地車前面避震一般是80-100MM。
全避震車可以從比較高的地方躍下,或者高速騎過一個包台,可以飛起在空中旋轉360度,當然是技術很好的專業運動員才能做出來。但普通人也可以騎台行程短點的全避震車在緩山坡享受到越野的樂趣。
全避震車在馬路上騎行,會比普通山地車更累,不合適長距離騎行。一般全避震車的玩法,是由汽車拉到越野路線的起點,再從起點騎車往下沖。
Ⅲ 請問山地車什麼是避震器作用是什麼呢
二是讓身體在緊急情況下可以有一個緩沖過程。
有減震的和沒減震的車子騎行起來比較的話,沒減震的發力感覺比較好,爬坡的時候力度損失少。帶減震的爬坡前叉如果不鎖的話始終會吃一點力。
Ⅳ 請教一下有關越野車避震器應該如何調整!
相對場地不同調法!簡單點:油壓油,愈高度數,援沖力愈大(阻力愈大),適宜較大和慢的動作,例如大跳台,較平的路面,配合硬彈簧。度數低,援沖力細和快,適宜較爛地面,因車輪要較快完成每次減震行程,配合軟彈簧。離地距,亦一樣是乎場地,較平宜降低,太爛的地,宜升高。PS:基本可由:前40度油,中彈簧,後35度油,中彈簧,開始試!
Ⅳ 標準的越野車有避震器么
當然有
Ⅵ 山地車有後減震和沒有後減震有什麼區別各有什麼優點
單避震輕。平坦路面速度快。但是對地形適應度比全避震低。
全避震相對重。平坦路面或多或少有泄力。但是對地形適應度很高。
代步車單避震就夠。不然太重還累。
不錯的全避震車子很貴。
Ⅶ 硬派越野車適合那種避震器
親,您好!硬派越野車適合液壓懸掛避震器!希望能幫到您,還請設為最佳答案!謝謝!
Ⅷ 越野車的減震系統硬了好還是軟點好
減震系統 軟硬都有好壞 。 軟的呢,對車的乘坐舒適度會大大提高,軟的避震會大量的吸收 地面不平帶來的沖擊。相反的,汽車的提速跟操縱樂趣會大大減低。
硬避震 就是為了對車的 操控更容易一些的時候用的,提速也會大大升高。
像越野車用硬避震比較好,畢竟需要長途跋涉,而且開越野車的一般都需要好的操控性能。
一般道路用的避震器,吸震行程的阻力通常遠小於回彈行程,因為吸震行程的阻力太大時會影響行路舒適性,對道路用車來說沖擊時和反彈時的阻尼力量比值大約是1:3,較高的比值會降低舒適性。舒適性高的避震器,在車輛操控性上的表現會相對較差(民用車);操控性好的車,在車輛舒適性上的表現會相對較差(改裝車、賽車)。
Ⅸ 山地車有減震器好還是沒減震器好 路況有山地的也有公路的 要前後減震器 還是怎麼回事誰能具體的介紹下謝謝
這個要根據你的實際用途來選擇:
1、你要是長時間完山地越野的話,就選擇一個前後避震的山地車,這樣會增加你的舒適度以及車子的安全度。
2、你要是主要壓馬路鍛煉身體,偶爾玩玩越野的話,選擇一個只有前避震的而沒有後避震的就可以了。 當然,你要是也經常賽賽速度的話,前避震就選擇一個可以鎖死的,這樣在加速發力的時候前叉不會泄力,不會成為你加速的障礙。
3、山地公路的也有,主要是最求速度的人選擇的,但這些人都估計都不大喜歡公路車得騎行姿勢。所以選擇了山地架子和車把的公路。
最後還是說,根據你個人的用途來選擇。希望你能滿意!
Ⅹ 山地車軟尾車架和全避震車架的區別。
越野車根據車架的設計不同而分為3大類:硬尾,軟尾和全避震。每個設計都有自己的優勢。
硬尾車架:
優點:需要的維護很少,而且價格便宜,在同價位的車架里一般是最輕的。在騎手蹬踏的過程中幾乎沒有能量損失。
缺點:是舒適性比全避震車架差,在崎嶇的路面上高速行駛時後輪可能被顛得離開地面而使車失控。
軟尾車架:
在後座撐的位置上有個結構類似後避震器的被動阻尼(Passive Damper)。其原理解釋起來冗長,但是它的效果是讓傳遞到人體的震動稍微小一些,並且後輪與地面的接觸比硬尾更緊密(但是不如全避震。有很多用戶反映軟尾感覺和硬尾一樣,只是控制和抓地好一些),給騎手更好的控制。和硬尾車架一樣,軟尾車架在騎手蹬踏的過程中幾乎沒有能量損失。這種架子比硬尾重,比全避震輕,所需的維護也介於硬尾與全避之間,屬於折中設計。
全避震車架:
情況比較復雜。根據避震結構設計以及後避震器的性能,不同的全避震架子之間性能上有很大差異。一般而言,
全避震車的必然劣勢包括:
1.要求很多的維護,而且後避震器需要比較精確的設定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2.同價位上比其他兩種架子重400-500克。
3.大部分全避震車架都會吸收一部分騎手蹬踏的能量。但是全避震車的舒適性,抓地性能和在顛簸的路面上的優秀控制性能是前兩種架子不能比擬的。
在選擇全避震車架的時候,騎手必然要考慮避震的優與劣。在國內,優大於劣的全避震車架只有GIANT的NRS和GT的iDrive。另外有些車架屬於國外老舊產品或者國內廠商的仿製品,且多為單轉點,後避震器缺乏回彈阻尼的低檔產品。這些車的避震在山地騎行時只能幫倒忙,上坡的時候讓騎手耗費過多的額外能量,下坡的時候由於後避震器沒有阻尼,後輪在回彈的時候離地,而且彈得比硬尾還要高,真是越幫越忙。(這里提醒各位:千萬別貪圖便宜購買仿冒產品。這些產品大多隻是仿了個形狀,而忽略了原設計的性能優化以及車架的局部加固等重要細節。)
就國內情況而言,硬尾車是新手的最佳選擇。
原因之一:國內的自行車店還很不全面也很不規范,全避震車架一旦需要專業維護,不但零件不好找,也缺乏相關的技術支持。能提供保修或者保用服務的車店更是鳳毛麟角(大部分車店並非品牌車架的授權代理商)。
原因之二:軟尾車在國內很少見,而全避則需要比較細致的調整才能發揮後避震的性能。
原因之三:其他配置相同的時候,全避震車比較貴;在對自己的興趣還沒有準確的了解的時候,新手不宜花大價錢買高檔車。萬一以後發現這種騎行方式並非自己所愛,錢豈不是白白扔了?
原因之四:騎硬尾車更能培養騎手對車的控制能力,以及各種騎行技巧。另外,除非自己居住地附近的山地非常崎嶇,硬尾越野車騎起來不會比全避震差。如果買的車將同時用以代步,硬尾車在公路上比全避震有優勢(輕,沒有能量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