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皮卡越野 » 陽平北溝看越野穿什麼衣服

陽平北溝看越野穿什麼衣服

發布時間: 2022-06-06 03:05:54

A. 女人開黑色越野車穿什麼衣服好看

紅色風衣!當你穿著一件新潮的紅色風衣,打開車窗,長風飄逸,再加上一副黑色的墨鏡,一定會讓你成為所經過地方所有帥哥最追逐的靚麗風景!

B. 郝陽平家鄉武帝山風景區

武帝山位於陝西合陽縣,為梁山西峰,因山上建有漢武帝祠而得名。2010年10月9日,天氣晴朗,與友登武帝山。我們在山下購買了水與食品,就直奔山上而去。沿途瓜果飄香,玉米金黃,野花芬芳,葦花飛揚。欣賞著路邊景色,不時採摘酸棗柿子品嘗,不一會就抵達半山腰處的武帝山碑。碑正面為陝西省作協主席賈平凹的《武帝山記》,背面為陝西省書協主席雷珍民書寫,兩位大家撰文題書,真可謂珠聯璧合,十分難得。

過碑而上,逐漸陡峭難行,全為羊腸小道,不是亂石砂礫,就是荊棘棗刺,一不小心就腳下打滑,稍不留神就衣服被掛。手腳並用,彎腰蛇形,雖然大汗未出,卻也氣喘吁吁。約攀爬半個小時後,疑似無路,抬頭尋覓,一道長約百米的石崖橫亘山腰,從石縫中爬上,眼前豁然開朗,為山腰平坦開闊處。腳下有平鋪巨石,如書頁翻開的書本。平躺石上,耳聽柏林聲,素麵朝天,體沐陽光浴。

繼續前行,只見柏樹成林,山石裸露,顯得靜謐詭異。山間樹蔭遮天蔽日,小道落葉猶如地毯。找一平坦處,坐在石塊上,給「機器加點油」,只聽鳥兒鳴唱,忘卻塵世喧囂。水足飯飽,順著林間小道徐徐而上,路邊百年老柏彷彿為我們鼓掌加油,不由加勁攀登。在即將接近山頂處,武帝仙氣驟增。路邊有一柏,高約兩丈,樹身好似幾條龍纏繞,疑為漢武帝這條「真龍」附體。拐彎而上,崖石林立,犬牙交錯,一突兀石洞內有石若龜蛇探頭,名曰龜蛇出洞。沿石塊亂堆之道折上,柏生石間,景色愈奇。道右側有一柏枝丫斜出,是為迎客柏,歡迎著遊人。

登上山頂,可見一千年古柏,遠望如蹲獅,名「獅子柏」,傳為漢武帝手植柏。山頂為幾百平米的平台,西邊有武帝祠。現存的武帝祠建於明萬曆年四年,祠前獻殿系民國初年重建。山頂建有玉皇廟、娘娘廟、三聖母廟等。祠東有僻靜台、升仙台,相傳是漢武帝習道升仙之處,奇石凌空,登臨御風,飄飄欲仙。在升仙台南側有一奇石,狀似蛟龍欲飛,為「神龍探海」;另有一奇石如青蛙蹲伏,積蓄力量,伺機躍起,可以預報天陰下雨,名「金蟾鳴雨」。山後放馬溝有一泉,據說為漢武帝飲馬之處,是合陽金水的源頭。山後有一大石坪,名「校場坪」,傳說是漢武帝當年屯兵、練兵的場所。我們在山上石桌石凳上休息,萬籟寂靜,空無一人,只有蝴蝶翻飛,野花自開。一古柏上有喜鵲落枝,拍得其形,甚是可愛。回眸四望,西面和北面山巒起伏,青松橡樹雜木遮天蔽日鬱郁蔥蔥。東面梁山小飛峰挺拔屹立,一條裸露懸崖如腰纏帶繞。南面緩坡蜿蜒,層層梯田如級級台階,村莊瓦舍整齊有序,山下公路像白絲帶,秋日洽原五彩繽紛,合陽大地豐收在望。

武帝山森林茂密,翠柏蒼蒼,空氣清新,環境優雅。當地有句順口溜:「山有神,山有仙,山裡遍地種仙丹。聾子進山轉一轉,隔山能聽雞叫喚;瞎子進山轉一轉,月亮地里把針穿。」登武帝山,沾仙人氣,沐天然浴,吸純凈氧,健吾體魄,不亦樂乎。

C. 幫幫忙(曹操簡介).

(三) 奸雄之謎
在上一集我們提出了一個觀點,就是曹操是可愛的奸雄,是不是這樣呢?我們先來說「奸雄」,再來看「可愛」。
什麼叫奸雄?「奸雄」這個概念包括了兩個內容,就是奸和雄,只有那些又奸又雄的人才能夠叫做英雄。比如像明朝的奸臣嚴嵩,鬼鬼祟祟,偷偷摸摸,使用的是陰柔手段,奸而不雄,這個只能叫奸賊;如果像東漢末年的董桌那樣,橫行霸道,專橫跋扈,雄而不奸,使用的是暴力手段,那隻能叫梟雄。梟雄就是強硬而又有野心的人物,奸賊就是姦猾而又有賊心的人物,奸雄是奸詐而又有雄心的人物,那麼曹操是不是這樣的人呢?是。
曹操這個人從小就姦猾。曹操的家庭出身是不太好的,史書上的說法說他是相國曹參之後,這是胡說,為什麼呢?因為曹操的父親叫曹嵩,曹嵩是什麼人呢?是太監曹滕的養子,太監是不生孩子的,曹嵩是養子而非生子,那麼我們即便考證出曹騰的祖上是西漢初年的相國曹參,跟曹操有什麼關系?而且在東漢末年我們知道,「亂國者宦官也」,那麼一個宦官的養子的兒子,在當時的上流社會是沒有地位的,人家是看不起的,認為這是一個孽種。所以曹操的出身是不好的。
當然家境很好,因為他的這個養祖父和他的父親都在朝廷中做官,家境好,而出身門第應該說不好。曹操小時候受的教育也不好,曹操後來有一首詩回憶自己的童年,「既無三徙教,不聞過庭語」。什麼叫「三徙教」呢?三徙教就是大家都熟悉的孟母擇鄰的故事,孟子的母親為了給自己的兒子有一個好的教育環境,三次搬家,叫做三徙,所以孟子母親的這種教育叫做三徙教,曹操說這個事兒我們家是沒有的;「不聞過庭語」是什麼意思呢?講的是孔子和他兒子孔鯉的故事,說有一天孔子站在庭院里,他的兒子孔鯉「趨而過庭」,什麼叫「趨」呢,「趨」就是小步快走,是表示恭敬的動作,在上級面前、在長輩面前你走路要「趨」,低著頭,很快很快地這樣走過去,這叫「趨」。那麼孔鯉看見父親孔子站在庭院裡面,於是低著頭「趨」,孔子說站住,學詩了嗎?沒有。不學詩何以言,你不學詩你怎麼會說話?是,退而學詩。又一天,孔子又站在庭院里,孔鯉又「趨而過庭」,孔子說,站住,學禮了嗎?還沒有。不學禮何以立,不學禮你怎麼做人?是,退而學禮。這個故事就叫做「過庭語」,也叫「庭訓」,父親對兒子的教育在古代就叫「庭訓」。曹操說這個事情我們家也是沒有的。所以家教不好。
曹操出身不好,家教不好,小時候的表現也不好。
喜歡什麼呢?飛鷹走狗,四處游盪,不務正業,游手好閑,和一群紈絝子弟胡作非為。那他的紈絝子弟的朋友有袁紹,有張邈,都是些高乾子弟了,這些人當中就數曹操的壞主意和鬼點子最多。大概當時也是鬧得不太像話,於是曹操有個叔叔就跟他父親說,說你這個兒子實在是調皮搗蛋,不守規矩,管教管教。曹操的父親就來管教他,曹操就對他叔叔有意見,他就想了一個歪主意,有一天他叔叔走過來以後,曹操馬上把嘴巴一歪,叔叔說你怎麼了?中風了。叔叔一看很緊張,馬上向他父親報告說你兒子中風了,你快看看。曹操的父親過來以後,曹操非常正常。他說你不是中風了嗎?誰中風了,誰說我中風了,沒中風啊,誰說的?你叔叔說的啊,你叔叔說你中風了。爸,我叔不喜歡我,看見我就煩,他說我中風爸你能相信嗎?曹操的爸爸從此不相信他的叔叔。
更離譜的是什麼呢?是有一天這幾個高乾子弟在那兒百無聊賴,說今天都沒有什麼好玩兒的,那個時候的確好玩的東西也不多,不像現在可以上網。我們都無聊啊,有什麼好玩的嗎?曹操說,有件好玩兒的事,今天有人結婚,我們去鬧一鬧。袁紹他們說,鬧什麼鬧?偷新娘子。袁紹說好,我們就去偷新娘子。然後一夥人就跑到結婚的人家,到了晚上快要入洞房了,大家都在喝喜酒,曹操就大喊一聲:有賊啊!所有的賓客都跑出來抓賊,賊在哪兒?曹操就沖進洞房,把新娘子偷出來,偷出來往外跑,袁紹笨一點,一頭鑽進一個灌木叢,灌木把衣服都鉤住了,跑不脫。袁紹說曹操你快幫忙,我這個地方跑不出來了!曹操又把手往袁紹那一指:大家看,賊在這兒!袁紹一聽著急,這么一使勁蹦出來了。所以曹操是一個從小就調皮搗蛋的傢伙,也很狡詐,這樣的孩子大概是不討人喜歡的。其實啊依我看,這個男孩小時候也是要搗蛋一點,男孩小時候不搗蛋長大了沒出息,可是大家都不喜歡他,史書上的說法是世人「未之奇也」,當時的人也沒把他當回事。

* 通過 易中天先生的講述我們可以看到,小時候的曹操鬼點子多,調皮搗蛋,不討人喜歡,也不被人重視。但曹操在青年時期卻受到當時最高軍事長官的另眼相看,而且還得到另一個著名人物的高度評價,這個評價竟然流傳千古。那麼,這個著名人物是誰?他到底是怎樣評價曹操的呢?
但是有一個人非常看重曹操,這個人就是當時的太尉橋玄,太尉是什麼官?三軍總司令,全國最高軍事長官,橋玄非常看重曹操,說曹操這個人是個難得的人才。所以橋玄找到曹操說,我們現在遇到的將是一個亂世,這個亂世非「命世之才」不可,我看你就是將來平定天下的人,我橋某已經老了,我把我的妻子和我的子孫就託付給你了。那時候曹操才二十歲啊,那麼橋玄為什麼這樣看重曹操呢?就是因為曹操雖然調皮搗蛋,不守規矩,胡作非為,但他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紈絝子弟。第一,他才藝過人,文章寫得好,文筆非常之好,自己就是文學家;第二,武功好,據說曹操有一次行刺張讓的時候被人發現,他是用手武著戟,一邊武戟一邊往後退,全身而退。武藝好,而且好讀書。這點非常重要,好讀書,尤好兵書,跟據史書上的記載,曹操終其一生都是愛讀書的,即便是行軍打仗的時候也手不釋卷。那麼這樣一個文武全才,又很狡猾,那就是亂世當中平定天下的人。
而且橋玄不但自己賞識他,還介紹他去拜見許劭,許劭是什麼人呢?許劭是當時有名的鑒賞家。東漢末年有一個風氣,就是要進行人物鑒賞,或者叫人物品評,一個人要成為一個人物,要出人頭地,要進入上流社會,必須有著名的人物鑒賞家給他寫一個鑒定,這樣才能得到社會的承認。許劭就是一個有名的鑒賞家,他在,每個月初的初一,要對當時的人物發表一次評論,就像我們現在開新聞發布會一樣,每月初一,所以叫月旦評。橋玄就跟曹操說,你曹操要進入上流社會,出人頭地,你一定要得到許劭的評語。那麼曹操就決定去找許劭,許劭拒絕發表意見,許劭為什麼拒絕發表意見呢現在我們不知道,也可能他是看不上曹操,也可能他覺得曹操這個人不好說,也可能有別的什麼考慮反正不知道什麼原因,許劭是死活都不肯講。但是我們現在也不知道曹操使了一個什麼手段,這個沒有任何記載,但是我估計曹操是使用了一點不正當的手段,逼著許劭發表意見,許劭逼得沒有辦法說了一句有名的話,他說你這個人啊,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那麼曹操聽到這句話後的反應是什麼,也就是說曹操是否認奸雄可這個評語?正史上的記載是這樣的,「太祖大笑」,就是曹操一聽許劭說你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曹操就哈哈大笑,哈哈哈哈……這句話到了《三國演義》裡面做了改動,改成什麼呢,「操聞之大喜」。一個是大笑,一個是大喜,一字之差,有天壤之別,表現了什麼呢,表現了小說的膚淺,《三國演義》這個小說他是要貶低曹操的,它為了貶低曹操他不惜把大笑改成大喜。「大喜」給人的感覺就是曹操這個人好像從小立志就要當一個奸雄,聽說我可以當個奸雄,他高興得不得了!這不是事實,它也不合邏輯,你說哪有一個人從小立志我就是要當個賊,我從小就下定決心要當個強盜,我從小就立下志向要當竊國大盜,不可能的,奸雄那是逼出來的,奸雄要碰到亂世嘛,碰到亂世他當能臣當不了,他只好去當奸雄了。所以改成大喜是很膚淺的。
我們來看許劭的這個話,「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什麼意思?有兩種解釋:一種是你曹操如果身逢治世,那你能夠成為一個能臣;你如果身逢亂世,那你就是一個奸雄。那也就是說曹操是做能臣還是做奸雄,看什麼呢,看客觀條件,是不是,看你處於一個什麼時代。第二種解釋是你曹操如果治理天下,那你就是能臣;如果擾亂天下,那你就是奸雄。成為能臣還是成為奸雄看曹操的主觀願望,所以他這一句話是有兩種可能的,有兩種解釋的,而甚至可能許劭說的這兩層意思都有。
那麼曹操大笑就有三種可能。第一種可能,我怎麼會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呢,太可笑了,呵呵太可笑了,大笑。第二種是,哦,我如果處在治世就是能臣,處在亂世就是奸雄,成為一個能臣「固所願也」,哎,打個折扣,成奸雄也不錯,哈哈哈哈哈大笑。第三種,哦,我要想成能臣我就能成能臣,我想做奸雄就能做奸雄,我想治理天下我就是能臣,想擾亂天下我就是奸雄,反正我什麼都能幹,哈哈哈哈,這太好了。那麼曹操完全有可能是這三種原因大笑,但是在我們看來曹操這個人可能是後兩種原因大笑,因為曹操這個人是一定要做一番事業的,這個是肯定的,我立志要做一番事業,我要轟轟烈烈地活在這個世界上,逢治世則造福一方,逢亂世我就稱霸一方,反正我不能碌碌無為地平平淡淡地了此一生。這就是我曹操,這話說到我心裡去了,哈哈哈哈——。至於給我一個什麼頭銜,是能臣的頭銜呢,還是奸雄的頭銜呢,無所謂。這種無所謂的精神正是一種大氣,是一種雄視天下、笑傲江湖的英雄氣。所以我們說曹操雖然被稱為奸雄,雖然很多人都關注到他的奸,但是我認為更本質的是雄,曹操一生都表現出了這種雄,我行我素,笑傲江湖。曹操是非常喜歡笑的,如果我們去讀歷史,我們會發現許多書上講到曹操遇到什麼事情的時候都有笑這個字。

那麼曹操最可愛之處,是他說真話。大家可能要說了,曹操不是個奸雄嗎,不是個奸詐的人嗎,他會說真話嗎?是的,曹操也說假話,他要進行政治斗爭,要進行軍事斗爭,要在官場上混,一點假話不說那是不可能的,但是曹操只要有機會他就說真話。他有一篇有名的文章叫做《讓縣自明本志令》,又叫做《述志令》,這可以算得上是曹操的政治綱領,那是一點官話都沒有,說得非常實在。
曹操一開始說,我這個人其實是沒有什麼雄心壯志的,因為我知道我出身不好,當然他沒有說我是太監的養子的兒子,他說我知道我自己不是那種很清高的、很知名的那些人士,所以我最大的理想就是當一個郡守,「好作政教」,好好地把這個地方治理好,讓大家都知道我曹操雖然出身不好,工作能力還是有的。後來國家遇到了動亂,我覺得一個男子漢應該為國家效勞,建功立業,我出來帶兵打仗,這個時候我的要求也不高,我想當個什麼呢?我想當個征西將軍,我死了以後能夠在我的墓碑上寫上一行字,「故征西大將軍曹侯之墓」,哎呀,我就心滿意足了。可是後來董桌造亂,諸侯並起,我這個時候不能不出來保衛國家,保衛皇上。即便是這個時候,我也不想多帶兵,所以我每打一次勝仗,我的部隊增加了以後,我要裁軍。為什麼呢?因為我的實力越大,我的敵人就越多啊,人家都要來打我,我保不住自己,所以我勝利一回我裁軍一回。這說明什麼,說明我的志向是有限的,但是我也沒有想到怎麼現如今我給弄出這么大動靜來了!那麼現在我的野心大一點了,我想當個什麼呢?當個齊桓公,晉文公,因為現在是天下大亂,諸侯割據,我只想稱霸,不想稱帝,我現在已經是漢朝的丞相了,作為人臣之貴,已經到了極點,我心滿意足,再無奢望。但是我必須在這個位置上坐著。
他下面說了句有名的話,他說「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不是我曹操在這個地方鎮住,什麼孫權,什麼劉備,七七八八的那些人不早就稱皇帝了,就是因為我曹某人在這兒鎮住嘛!我這些話不光是跟諸位說說,我經常跟我的老婆孩子說,甚直我對我的老婆、我的那些妾們說,我死了以後你們一定要改嫁,為什麼呢?以便把我這個志向傳播出去啊。但是現在有人說我曹操應該功成身退了,我應該到我封的那個侯國去安度晚年啊,我應該把我的職務和權力交出來了。對不起,不行,職務我是不辭的,權力我是不交的,為什麼?我現在手握兵權,才有了這一呼百應的權威,我一旦把這軍權交出去,那你們不害我嗎?你們肯定都起來害我,那我的老婆孩子就不能保全,而且皇上也不得安全,所以我絕不交權。至於皇上封給我的一些土地,那是不需要的,我要那麼多土地干什麼呢?這個我讓出去。
所以曹操說了這么十六個字,「江湖未靜,不得讓位,至於邑土,可得而辭。」就是我可以讓一些虛的東西出去,實的東西那我是不讓的,這叫做「不得幕虛名,而處實禍也。」這話說得實在吧!說得再實在沒有了,你說我沒有野心,我有一點,而且我的野心是一點一點大起來的;你說我有很大的野心,我不想當皇帝,我只想當晉文公,齊桓公,九合諸侯,統一中國;你說我清高,我不清高,我實在得很,我的權力、我的實惠我一點都不讓;你說我不忍讓,我忍讓啊,你封給我那些虛的東西,什麼土地啊、頭銜啊我都讓出去。而且最可愛的在於什麼,曹操還明明白白說,我為什麼要寫這篇文章,我為什麼要說這些話?就是想讓你們天下人都沒話可說,都給我把嘴巴閉起來。實在是不能再實在了。這種話也只有曹操這樣大氣的奸雄才說得出來。
曹操這樣做也是非常英明的,因為他非常知道在一個人人都說假話的時代最有力的武器是真話。因為人家都說假話,你說真話,人家就沒轍了,他的戲就演不下去了,西洋鏡就拆穿了,把戲就不能玩了,只好不吭起了。當然曹操這樣說也不完全是出於斗爭的策略,也出於他的天性,他確實是一個說真話的人,因此只要有機會,他是一定會說真話的。哪怕是說假話,或者說一些半真半假的話,或者是把假話藏在真話的後面,曹操也做得非常自然。現在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曹操是可愛的奸雄,他的奸與雄統一於雄。【本書是易中天先生的講稿集而不是即將出版的新書。文本資料來自雨熱閑壇】

相關介紹:

曹操
(三國歷史人物簡介55—220)即魏武帝。三國時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字孟德,小名阿瞞,沛國譙(今安徽亳縣)人。20歲時舉孝廉為郎,曾任洛陽北部尉、頓丘令等職。黃巾起義時起兵,官騎都尉。在討董卓時建立私人武裝,因鎮壓青徐黃巾起義軍壯大了力量。建安元年(三國歷史人物簡介96年)迎獻帝都許(河南許昌東),「挾天子以令諸侯」。實行屯田,儲蓄軍資。先後平滅呂布、袁紹等割據勢力,統一北方。建安十三年,進位丞相,率師南下,被孫權、劉備聯軍敗於赤壁。他用人唯才是舉,抑制豪強,加強集權。建安五年封魏王。魯興屯田,修水利,改革賦稅制度,使生產得到發展。廣納賢才,抑兼並,加強集權,同蜀吳成鼎立局面。後其子曹丕稱帝,追尊為武帝。精於兵法,著《孫子略解》、《兵書接要》等。善詩歌。
曹丕
(三國歷史人物簡介87—226)即魏文帝(220—226)。字子恆,曹操次子。建安二十二年(2三國歷史人物簡介7年)立為王太子。二十五年(220年)曹操死,襲位為魏王,任丞相。同年十月,廢漢獻帝自立,建立曹魏政權,改元黃初,都洛陽。在位期間,推行九品中正制度,規定以門第定官品離低,確立了門閥士族在政治上的特權,獲得世家大族支持。他愛好文學,以著述為務,所著《典論·論文》是文學評論方面的較早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
劉備
(三國歷史人物簡介6三國歷史人物簡介—223)三國時蜀漢的建立者(22三國歷史人物簡介一223)。字玄德,涿郡涿縣(今屬河北)人。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後裔。幼曾販鞋織席為生。廣結豪傑與張飛、關羽為至交。東漢末起兵,參與鎮壓黃巾起義,官安喜尉。先後投公孫瓚、陶謙、曹操、袁紹、劉表等。曾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後得其輔佐,勢漸強大。公元208年采諸葛亮策,聯孫權共敗曹操於赤壁,占據荊州。旋奪取益州與漢中。入益州後娶東州地主集團實力派吳懿妹為妻,抑制豪強,使蜀漢政權漸趨鞏固。公元22三國歷史人物簡介年稱帝,都成都,國號漢,年號章武。次年親率大軍,沿江東下,大舉攻吳,在吳蜀彝陵之戰中大敗,率殘軍退至白帝城後病死。
劉禪
(207—27三國歷史人物簡介)三國蜀漢後主(223—263)。字公嗣,小名阿斗。劉備子。即位初,諸葛亮輔政。亮死,寵信宦官黃皓,朝政敗壞。炎興元年(263年)降魏,受封安樂公。
孫權
(三國歷史人物簡介82—252)即吳大帝。三國吳國建立者。字仲謀,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父堅為長沙太守,兄策結交江淮世家,據江東六郡。東漢末,繼其兄據有江東,在魯肅、周瑜輔佐下,治理屬地。建安十三年(208年)聯合劉備,大敗曹操於赤壁。後吳蜀爭霸,於彝陵之戰中大敗劉備。黃龍元年(229年)即帝位於武昌(今湖北鄂城),國號吳。不久遷都建鄴(南京)。曾派船隊航海至夷州(今台灣)。設農官,實行屯田,發展生產。但賦役繁重,刑法嚴峻,人民不斷起義反抗。
袁紹
(?—202)東漢末割據群雄之一。字本初,汝南汝陽(今河南商水西南)人。出身於四世三公的門閥貴族。助何進謀誅宦官,何因事泄被殺,他盡誅宦官。董卓進京專政,他逃奔冀州(今河北中南部),號召討卓。後在軍閥混戰中占據冀、青(山東東北部)、幽(今河北北部)、並(今山西)四州,擁精兵數十萬,勢力強大。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戰中敗於曹操,不久病死。
袁術
(?—三國歷史人物簡介99)東漢末割據群雄之一。汝南汝陽(今河南商水西北)人。出身於四世三公的世家大族,袁 紹從弟。初為虎賁中郎將。董卓專權,他逃奔南陽(今屬河南),據有其地。遭袁紹與曹操夾擊,率余眾割據揚 州(今長江與淮河下游之間)。建安二年(三國歷史人物簡介97年)稱帝於壽春(今安徽壽縣)。建號仲家。後相繼為呂布、 曹操所破,欲投袁譚(袁紹子),道病死。割據期間,搜刮民財,窮奢極侈。致使士卒凍飢,人民相食,江淮殘破。
公孫瓚
(?—三國歷史人物簡介99)東漢末割據群雄之一。字伯圭,遼西令支(今河北遷安南)人。初為遼東屬國長史。東 漢末以擊鮮卑烏丸,遷中郎將。後割據幽州,與袁紹、劉虞等連年攻戰。復參加鎮壓黃巾起義軍。建安四年 (三國歷史人物簡介99年)為袁紹所敗,自殺。
張綉
(?—207)東漢末群雄之一。武威祖厲(今甘肅靖遠西)人。董卓部將張濟族侄,濟死領其眾,屯兵宛 城(今河南南陽),與劉表合。後降曹操,中間一度叛走,曹操征袁紹時復降。拜揚武將軍。官渡一役力戰有 功,遷破羌將軍。建安十二年(207年),從征烏桓,未至而死。
陶謙
(三國歷史人物簡介32—三國歷史人物簡介94)東漢末割據群雄之一。字恭祖,丹陽(今安徽當塗東)人。曾任徐州剌史,鎮壓黃巾軍。後 任徐州牧,據有今山東南部和江蘇北部。初平四年(三國歷史人物簡介93年)在彭城為曹操所敗,次年復以曹操東征,病死。
劉表
(三國歷史人物簡介42—208)東漢末地方勢力首領。字景升,山陽高平(今山東魚台東北)人。皇族遠支。公元三國歷史人物簡介90年 任荊州刺史,後為荊州牧,據有今湖南、湖北地。對軍閥混戰取觀望態度,統治區破壞甚少。後病故,子琮降曹 操。
劉璋
(?—2三國歷史人物簡介9)東漢末地方割據勢力首領之一。江夏竟陵(今湖北天門西北)人。字季玉。繼其父劉焉為 益州牧,據有川蜀之地。建安十六年(2三國歷史人物簡介三國歷史人物簡介年),迎劉備入蜀,使擊張魯。後劉備回兵擊成都,他開城出降,被安 置於南郡公安。建安二十四年(2三國歷史人物簡介9年),孫權殺關羽,取荊州,又任他為益州牧,駐秭歸,不久病死。
呂布
(?—三國歷史人物簡介98)東漢末將領。字奉先,五原(今內蒙古包頭西北)人。善騎射,有「飛將」之譽。殺並州刺 史丁原投董卓,卓以布為騎都尉,甚愛之,誓為父子。後遷至中郎將。又與王允合謀殺董卓。官至奮威將軍,封 溫侯。據有徐州。建安三年(三國歷史人物簡介98年),於下邳(今江蘇睢寧西北)被曹操擒殺。
郭嘉
(三國歷史人物簡介70—207)曹操謀士。字奉孝,穎川陽翟(今河南禹縣)人。初從袁紹,後歸曹操,為司空軍師祭酒, 以智謀頗受重視。官渡之戰前,曾分析軍惰,斷定曹方必勝。從征三國歷史人物簡介三國歷史人物簡介年,多有運籌之功,死時年僅38歲。
荀彧
(三國歷史人物簡介63—2三國歷史人物簡介2)三國時曹操謀士。字文若,穎川穎陽(今河南許昌)人。東漢末名士荀淑之孫。獻帝永 漢元年(三國歷史人物簡介89年)舉孝廉,拜守宮令。以董卓之亂棄官,率宗族避難河北,依附袁紹,後復投曹操為司馬。建安 元年(三國歷史人物簡介96年)為曹操定策迎獻帝都許。不久任尚書令,參與籌劃軍國政事。曾於官渡之戰為曹操分析形勢, 勸其堅守待變。功成封萬歲亭侯,後任冀州牧。末年反對曹操稱魏公,為操所忌,以憂死。或說為曹操所殺。
荀攸
(三國歷史人物簡介57—2三國歷史人物簡介4)曹操謀士。字公達,穎川穎陽(今河南許昌)人。荀彧侄。東漢末何進秉政,征拜黃門侍郎。不久因謀誅董卓,被捕入獄。卓死獲釋,被曹操征為汝南太守,後為其軍師,從征張綉、呂布、袁紹等,屢進計謀,被曹操視為謀主。魏國建立後,任尚書令。後從征孫權,病死於途中。
夏候敦
(?—220)三國魏國大將。字元讓,沛國譙(今安徽亳縣)人。東漢末以裨將從曹操起兵,後遷折沖都尉、領東郡太守。從征呂布、袁紹,復領陳留、濟陰太守。曾斷太壽水作陂,身自負土,率將士勸種稻。從征孫權還,官拜前將軍。曹丕為魏王,任為大將軍,數月病卒。
夏候淵
(?—2三國歷史人物簡介9)三國魏國大將。字妙才,沛國譙(今安徽亳縣)人。夏候敦族弟。東漢末隨曹操起兵。 從征袁紹、韓遂,擊馬超,勇敢善戰,任護軍將軍,封博昌亭候。後討平隴右諸羌,又隨征張魯。建安二十年 (2三國歷史人物簡介5年)任征西將軍(一雲都護將軍),守漢中,建安二十四年與劉備戰,被劉部將黃忠擊斬陣前。
夏候玄
(209—254)三國譙(今安徽亳縣)人。字太初。夏侯淵從孫,魏大將軍曹爽姑子。正始(240—249)初,爽輔政,他官至征西將軍,假節都督雍、涼州諸軍事。爽誅,不得志,嘉平六年(254年),與中書令李豐等謀誅司馬師並奪取其在魏國的權力,事泄被殺。他是早期玄學領袖,著有《夏候玄集》,今佚。
曹仁
(三國歷史人物簡介68—223)三國魏國大將。沛國譙(今安徽亳縣)人。字子孝,曹操堂弟。東漢末隨曹操起義,從征 袁術、陶謙、呂布及張綉。官渡之戰中,又分兵擊袁紹別將並斷其糧谷。後從平荊州,任征南將軍留屯江陵, 以拒吳將周瑜。復討馬超,破於渭南。建安二十四年(2三國歷史人物簡介9年)固守樊城,拒退關羽。曹丕即位,拜大將軍, 遷大司馬。黃初四年(223年)病死。
曹洪
(?—232)三國魏國大將。沛國譙(今安徽亳縣)人。字子廉,曹操堂弟。東漢末,隨曹操起兵。曹操被董卓將徐榮所敗,他將家兵千餘人及募兵數千人以會操,使操軍復振。從征張邈、呂布,又別擊劉表。文帝(曹丕)時,官至驃騎將軍。
張遼
(三國歷史人物簡介69—222)三國魏國大將。雁門馬邑(今山西朔縣)人。字文遠。漢末以兵屬董卓,卓敗歸呂布,後 歸降曹操。曾從征袁譚、袁尚及烏桓,屢立戰功,為盪寇將軍。建安二十年(2三國歷史人物簡介5年),孫權攻合肥,他與李典、 樂進等屯兵以拒。曾夜募敢死士800人,戰斗中率先陷陣,大破權軍,擢為征東將軍。文帝即王位,為前將軍,後 復領軍攻吳,病死於軍中。
徐晃
三國魏國大將。河東楊(今山西洪洞縣東南)人。字公明,東漢末為騎都尉。歷李催、郭汜之亂,奉獻 帝歸曹操。從征呂布、劉備,破顏良、文魄,擊袁紹、袁譚等。後與夏侯淵拒劉備於陽平(今山東冠縣西北), 又曾大破關羽,解樊城、襄陽之圍。文帝即位,積功進為右將軍。明帝時卒。
李典
(三國歷史人物簡介74—209)三國山陽鉅野(今屬山東)人。字曼成,初以賓客數千家從曹操鎮壓黃巾軍。後從擊袁 術、袁紹及其子譚、尚等。曾率宗族及部曲搬運糧帛以供軍,又與夏侯敦等共拒劉備。任中郎將,遷破虜將軍。後與張遼、樂進屯合肥,擊敗孫權的進攻。
許諸
三國曹魏大將。字仲康,譙(今安徽亳縣)人。東漢末,聚宗族數千家,築塢壁自保。後歸曹操,入宿衛。從征張綉、袁紹、馬超等,以功遷武衛中郎將,後遷武衛將軍。以作戰勇敢,號曰「虎痴」。明帝時卒。
張郃
(?—23三國歷史人物簡介)三國曹魏大將。河間鄚縣(今河北任丘北)人。初應募從韓馥鎮壓黃巾軍,馥敗,以兵歸 袁紹,任寧國中郎將。宮渡之戰中,叛降曹操。從破馬超、韓遂,征張魯,又與夏侯淵等守漢中拒劉備。仕魏歷 任飛將軍、車騎將軍等。明帝時,率軍西拒諸葛亮,敗馬謖於街亭(在今甘肅秦安西北)。後諸葛亮再出祁山, 他與亮戰於木門(在今甘肅天水境內)中飛矢死。作戰善處營陣,料敵制勝,為敵所懼。
於禁
(?—22三國歷史人物簡介)三國泰山鉅平(今山東泰安西南)人。字文則。初附鮑信鎮壓黃巾軍。後歸曹操。為軍司 馬、陷陣都尉。從擊黃巾軍、呂布、張綉、袁紹等。進虎威將軍。時與張遼、張郃、徐晃等俱為名將。建安 二十四年(2三國歷史人物簡介9年),曹仁與蜀將關羽相拒於樊城。他率軍助戰,因漢水泛濫,淹沒所部七軍,遂投降關羽。後孫 權奪取荊州,復歸吳。曹丕(文帝)即位後,被遣送還魏。丕令人畫其投降之狀以辱之,慚恨而死。
鍾繇
(三國歷史人物簡介5三國歷史人物簡介—230)三國魏大臣,書法家。字元常,穎川長社(今河南長葛西)人。東漢末為黃門侍郎,遭逢 李催、郭汜之亂,奉獻帝歸曹操。後為侍中守司隸校尉,持節督關中諸軍,為曹操經營關中,使無西顧之憂。曹 丕代漢,任為廷

D. 騎越野摩托車穿什麼樣風格的衣服褲子和鞋

最好全身都是黑色的,皮衣,緊身皮褲,還有黑色的靴子!!這樣會顯得特別有范兒,望採納,

熱點內容
黃海猛禽皮卡價格 發布:2025-07-12 14:08:26 瀏覽:157
豪車高學歷是敲門磚 發布:2025-07-12 14:06:04 瀏覽:420
濟寧皮卡禁行 發布:2025-07-12 13:17:03 瀏覽:870
大通房車rg10陽光版 發布:2025-07-12 13:11:39 瀏覽:826
沃爾沃防彈車價格 發布:2025-07-12 13:10:03 瀏覽:298
昂科威屬於商務車么 發布:2025-07-12 13:03:37 瀏覽:849
延吉2手車皮卡 發布:2025-07-12 13:03:22 瀏覽:28
皮卡改裝冷藏車 發布:2025-07-12 12:53:50 瀏覽:39
皮卡汽車保險盒圖解 發布:2025-07-12 12:25:16 瀏覽:380
廣州自駕游路線推薦四川 發布:2025-07-12 12:11:18 瀏覽: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