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全球電動汽車長期展望
Ⅰ 新能源汽車未來前景如何
2017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分別達到79.4萬輛和77.7萬輛,已經連續三年位居世界第一位,累計保有量達到180萬輛,佔全球市場保有量的50%以上。這樣的成績取得的確喜人,其背後正是一系列政策不斷積累生效以及市場不斷認可的表現。
2017年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和堅強領導下,我國堅持發展新能源汽車國家戰略不動搖,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一是產業規模在持續擴大;二是技術水平有了顯著提升;三是企業實力在明顯增強;四是配套環境日益優化。
2017年4月25日,工信部、國家發改委、科技部聯合印發《汽車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旨在落實建設製造強國的戰略部署,推動汽車強國建設。工信部方面表示,《規劃》的核心是要做大做強中國品牌汽車,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集團。
同時,《規劃》提出到2020年,國內新能源車年產銷達到200萬輛。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的銷量為50.7萬輛,同比增幅達53%。雖然增長迅速,但仍未能完成原定的70萬輛銷量目標。如果以去年50.7萬輛銷量為基礎,未來四年,按每年50%的增速增長,到2020年銷量可達到257萬輛。
但是,隨著補貼漸退,要想實現年產銷200萬輛壓力不小。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新能源汽車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分析預測,未來5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將會持續增長,預計到2022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有望超過300萬輛。
Ⅱ 特斯拉被五部門約談,中國的電動汽車研發在全球處於什麼位置
中國造車新勢力在電動車方面還是很有競爭力的,蔚來汽車的市值最高一度突破了一千億美金,其競爭力還是很強的。媒體報道,國家市場監督總局對外發布公告表示,正式對特斯拉汽車的燃燒和加速異常的問題進行約談。要求特斯拉公司遵守中國的相關法律法規。隨後特斯拉也很快發文表示,特斯拉將會加強內部的管控,對於特斯拉車主反映的問題,會第一時間進行檢查,確保車主的利益得到維護。同時也希望特斯拉可以幫助中國電動車市場更好更快的進行發展。
Ⅲ 李斌:蔚來在長期競爭中的競爭力會越來越強
關於毛利率
毛利增長主要得益於100度電池和NIO Pilot選裝率的增加。100度電池包的毛利貢獻在5000元左右,NIO Pilot 8000元左右。100度電池包一季度的選裝率在25%,我們預計這個滲透率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內也會持續。這是我們毛利改善的主要原因。
關於毛利展望
20%毛利比較健康了,並不預期之後毛利率會有像2020年一樣有非常顯著的環比增長。100度電和NIO Pilot廣受用戶歡迎,這兩個選裝會持續為我們帶來毛利率的增長,這是目前的趨勢。
關於晶元短缺
現在這個市場波動得還是非常厲害,我們每一天要去跟蹤供應鏈的影響,因為汽車產業非常長。大家知道瑞薩的日本工廠前一段時間有一個失火,大概是有幾個星期的停產,因為它對整個供應鏈有一個延遲,這個事情差不多在5月中旬會影響到全球汽車產業鏈。
從目前來講,我們看到3月底已經停產5天,這對於4月份交付肯定會有一定影響。從整個季度來講,現在我們全供應鏈的產能如果能夠在7000-7500之間,對我們來講已經是很大的挑戰了。從現在行業總體上來說,大體上認為三季度會好一些,四季度應該會比較全面地好轉,也有一些更悲觀的覺得明年都沒戲,明年都會有很大的壓力。
關於競爭格局
如果你去看了上海車展,你就知道中國的創新特別是在智能電動汽車這個領域的創新是非常有活力的。但是從總體競爭力角度來講,我們對於NIO的細分市場競爭力還是非常有信心的。如果我們看在高端市場領域,並沒有看到一個能夠和NIO有全面競爭能力的品牌。我說全面競爭力包括產品、服務體系、技術、用戶體驗還有用戶社區,我們並沒有看到真正有競爭力的競爭對手。如果我們看傳統的汽車公司推出的高端品牌,推出的一些產品,當然他們有他們某個方面的一些亮點,但是從整個智能化程度、自動駕駛能力的角度來講,他們要變革的決心可能還需要更大一些。
從電車和油車的比例來講,電車仍然還是一個很小的比重,雖然中國3月份電動車過了10%(的比例),但是整個行業更多還是汽油車,我覺得從這點來講我們還有非常大的空間。
關於ET7的挑戰
我們認為ET7對於蔚來來說是我們第二代平台的第一款車,並不僅僅是這輛車的生產,事實上也意味著我們第二代平台的開始量產,在感測器、晶元方面,在很多新的技術應用方面,我們在整個行業都是第一個。當然也有一些公司推出了一些一代半的產品,我們不覺得那件事情值得做,我們直接突破到下一代,這個量產的挑戰非常大,比如激光雷達,也包括自動駕駛晶元的合作夥伴,英偉達的ORIN量產,事實上我們比他們原先的計劃提前了很長時間,這個壓力還是非常大的。但是目前我們認為在明年的Q1交付ET7是可能的,目前也是各方面往這方面推動的。
關於NeoPark新橋智能電動汽車產業園區
昨天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合肥市啟動了NeoPark的建設,我想提醒大家注意一下是NeoPark不是NIO Park,中文名字是新橋,如果用英文去說的話是 new bridge,和合肥的機場一個名字。這是非常大的一個園區,整個園區有將近17000畝,11.3平方公里,是非常大的。這個園區這裡面有研發,有智能製造,也包括一些生活和文化區域,毫無疑問NIO會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家企業。
而至於100萬輛整車產能,100GWh電池產能會不會都給到NIO,我只能說如果我們發展得夠快,我們用得了這么多的話,我覺得應該就會是我們去使用工廠的基礎設施。
關於磷酸鐵鋰電池
特斯拉還有別的一些公司現在主要的產品在用LFP,LFP有它的優勢,這是毫無疑問的,特別是成本方面,但是如果它在低溫情況下的續航不去解決的話,低溫下的性能不去解決的話,我覺得冬天對用戶體驗影響是非常大的,我們覺得在低溫下的LFP的性能如果能夠解決,這是一個前提,這是一個使用LFP的前提。
關於和中石化的合作
我們和中石化的合作會逐步深入,但是目前我們的合作還是相對比較簡單,我們主要是用它的地方資源,當然每個合作點也有運營,從長期來講他們的運營對我們換電站的運營在這方面也會進行一些合作,目前不涉及到收入分成的模式。
他們會宣布建5000個充換電的設施在加油站,當然他們也不光和我們家合作,他們也不光是換電站,也會有一些充電站,我們希望合適的情況下能夠在裡面多部署一點。我們也不光和中石化合作,我們也有一些全國性的也有一些本土的,在換電站的場地方面有足夠供應。
關於競爭格局
從競爭的角度來講,我們看了基本上所有值得看的車型,對於我來說印象最深刻的車型是新寶駿的KiWi EV,差不多一萬多美金售價的車,我覺得那個非常有印象。在主流市場確確實實有很多公司推出的一些非常好的產品,我前面其實也講了看中國的智能電動汽車產業的創新能力是非常強的,我們對整個電動汽車的普及速度是非常有信心的,在高端市場沒有特別讓我印象深刻的產品。
關於晶元自研
應該這么說從智能電動汽車產業鏈的價值角度來講肯定是往軟體、往晶元、往智能硬體方面轉移,從長遠角度來講,我相信如果是頭部公司,應該會在智能硬體方面的投入持續深入,當然目前還沒有可以對外說的計劃,大家應該知道我們在研發方面的投入決心還是非常堅決的,我們會圍繞著自動駕駛、智能電動汽車的全棧技術進行持續的長期的投入。
關於研發
研發方面是這樣的,從數字角度來講確實Q1的研發投入感覺不是特別高,但是車的研發還是跟著產品走的,ET7的量產工作在過程中,所以我們從Q2開始和ET7量產相關的包括測試包括一些外部的合作夥伴的R&D的費用這些都會上來,所以光ET7本身開發費用的支出從財務角度來看也是(比較多),但是我們並行開發的產品數量還是非常多,因為我們要把NT2的技術盡快運用到新的汽車生產上,所以從Q2開始,大家能看到研發費用的顯著增加,很大一部分是和後續量產車型增加有關系。
另一方面,我們圍繞自動駕駛,圍繞軟體,包括全面基礎技術的投入,NT2的技術包括再下一代的NT3的技術投入都會加速,人員也會增加,在過去的一季度,我們在研發方面增加也很多,我們還會持續增加研發人員,所以對於基礎技術方面,平台性的技術方面也包括EDS,這一方面我們增加得也非常快,所以今年確實50億的研發費用要高效的花出去是有挑戰的,從數字可以看到我們的研發是在提速的。
關於挪威和海外計劃
對於我們的長期的海外擴張來說,挪威只是我們的第一站。但是5月6日的發布會將只關注挪威市場。實際上,早在3月我們已經在挪威建立了我們的銷售和服務公司和本地團隊,他們會負責當地的運營和服務。我們也已經選好了NIO House的地址,位於奧斯陸。
Ⅳ 數據分析,如果不考慮特斯拉,全球電動車其實正在走下坡
根據海外EV-Volumes網站統計的EV-Sales電動車(涵蓋PHEV,不包含一般Hybrid)銷售,發現2019年電動車的銷售趨勢略呈現放緩,年銷量為220.9萬輛,年增率9.5%相較去年64.5%大幅趨緩。
不過在這當中,特斯拉Model3的上市撐起來電動車市場的銷售,結合我們先前整理國內電氣化車輛的銷售,國內反也因為Model3國產的上市而在電動車銷售量有著爆炸性的成長!
總結來說,特斯拉在電動車市場,仍舊具有相當的地位與影響力,在上海只花10個月便完成興建及產線准備,藉由避開中美貿易戰關稅、供應鏈在地化、大量生產及低勞動成本環境,進一步提升產品競爭力及獲利能力。甚至目前國產Model3補貼前售價為323,800人民幣,較原本當地美國制售價降幅達9%,相當具競爭力。
不過在2020年,市場邁入調整期,加上疫情對車市銷售與供應鏈影響等因素,預計上半年全球銷量將更趨緩,甚至在Mercedes-BenzEQC、Audie-tron、VolkswagenID.3等電動車蓄勢待發,特斯拉是否還能保有如此巨大的銷售領先地位,將是後續觀察的重點。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Ⅳ 2017年全球新能源電動汽車總銷量即排名
我只知道北汽新能源的2017年的總銷量和排名的,因為它是全國第一,世界第二。我想這兩個數字就很能證明了。它在2017年的總銷量是103199輛,成為國內首家年產銷超過十萬輛的純電動車企業。
Ⅵ 外媒:疫情或將導致全球汽車銷量減少1千萬輛
據外媒報道,Lyft本周宣布,為參與抗擊疫情的工作者提供免費或折扣的共享單車服務。Lyft正邀請紐約、波士頓和芝加哥的這些群體注冊免費的1個月會員服務或享受折扣。該公司還表示,正在加強清潔,確保單車在兩次行程之間得到適當的消毒。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Ⅶ 中國在領跑全球電動公交革命嗎
德媒稱,在東西方向橫穿中國首都北京的長安街上,公交站台每分鍾都有我們在世界所有城市都會看到的那種大型雙節公交車停靠,直到最後一個座位也坐上人。
據德國某網站6月25日報道,接下來,1路公交車進站了。1路公交線從1950年開始運行,幾乎與新中國的歷史一樣長。這輛公交車看起來不一樣:它被塗成紅白兩色,車頭車尾都是流線型,就像是輪子上的海豚。一隻無聲的海豚。
報道稱,因為1路公交車不再由柴油或天然氣提供動力,而是由鈦酸鋰電池驅動。當它開動時,只不過能聽到一點柔和的嗡嗡聲。
報道稱,2017年秋天,首批新車開始在1路公交線上投入運營。到2020年,將有1萬輛這樣的公交車上路,這個擁有約2000萬人口的城市中大約三分之一的公交車將實現電動化。進展可能會更快。現在已經有超過4000輛電動和混合動力公交車上路了。
新聞配圖
Ⅷ 2020年全球電動車銷量將下降18%,但其市場份額仍有望提升
由於全球冠狀病毒大流行,2020年電動車的銷量將會下降,但不會像燃油車銷量那樣下降,這是彭博社近日發布的《新能源金融》年度報告的頂級預測之一。而且彭博社認為在未來幾十年,電動車將繼續擴大市場份額,並且其「長期前景仍不黯淡」。
報告預測,2020年全球電動車銷量將下降18%至170萬輛,但其降幅相比傳統燃油車銷量降幅相對要小,後者全球降幅預計達23%。
報告顯示,2020年,電動車預計將佔全球新車銷量的3%,2023年將升至7%,銷量約為540萬輛,並將繼續增長。2040年時,電動車將佔全球新車銷量的58%,佔全球汽車總量的31%。此前彭博社曾預測,到2037年電動車的銷量將超過燃油車,而這份最新報告似乎再次印證了之前的預測。
此外,報告還預測,到2040年67%的城市公交車、24%的輕型商用車和47%的雙輪車(包括輕便摩托車、小型摩托車和摩托車)將是電動的。
據報道指出,目前中國已經有超過700萬輛電動車上路,另外還有50多萬輛電動公交車、40萬輛電動貨車和1.84億輛電動兩輪車,而這些車輛已經對全球的能源需求產生了影響。
由於電動車的普及,全球每天已經減少了近100萬桶的石油需求。報告預測,到2040年,電動車每天將減少1760萬桶的需求,但全球的電力需求將提升5.2%。
電動車銷量的穩步增長將得益於對燃油車需求的下降。分析師稱,燃油車需求在2017年見頂。該報告表示,電池價格的下降還將使電動車平均成本在2025年與汽油或柴油同行「交叉」,不過該報告補充稱日期可能因市場而異。在歐洲,大型車可能在2022年上市,日本或印度的小型車可能在2030年或更晚上市。
同樣,電動車的需求預計也會因地區而異。預計到2030年,中國和歐洲將占電動乘用車銷量的72%。美國預計將進一步落後於這兩個市場,但屆時將迎頭趕上。
彭博社的報告給出了比研究公司Wood Mackenzie更為樂觀的前景。Wood Mackenzie最近預測,受新冠疫情的影響,2020年全球電動車銷量可能會下降達43%。(撰文/小魔)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Ⅸ 電動車在中國發展那麼猛 能否造就世界級汽車品
自2009年以來,中國汽車產銷量已經連續8年居世界第一,這也讓中國穩坐全球最大汽車市場的位置。不過,盡管中國在銷量上引領行業,但其尚未開發出一種汽車品牌,與奧迪、寶馬、賓士甚至通用相媲美。這讓外國製造商得以在中國開展有利可圖的業務,以保持全球領先的地位。
如今,中國政府正竭力遏制污染,降低對進口石油的依賴。這對其汽車行業有極大好處。環保法規和生產激勵措施可能會加速電動汽車銷量的增長,也可能最終會給中國自主品牌帶來製造出世界級汽車品牌的機會。
在政府的幫助下,中國已經培育出了電子商務巨頭阿里巴巴、社交媒體巨頭騰訊以及智能手機巨頭華為。現在,北京似乎決心要從80家開發新能源汽車企中尋找出最有前途的公司,從而幫助自主品牌擠進全球主要汽車製造商的俱樂部。
「隨著智能電動汽車的發展,中國汽車製造商正在擁抱一個打造高端品牌的機會」蔚來汽車創始人李斌說,「我們能改變世界汽車行業的發展軌跡,彎道超車成為引領者。」
盡管大眾和豐田還在最終確定在華市場的電動化發展戰略,但用戶已經可以購買眾多新能源車型了,包括預定蔚來剛剛發布的ES8純電動車。這款車最大續航里程可以達到500公里,價格僅是特斯拉Model X的一半左右。
市場研究機構伯恩斯坦(Sanford c 。 Bernstein)駐香港分析師Robin Zhu表示,與許多其他中國初創企業相比,蔚來更有可能獲得成功,因為它擁有強大的投資者背景。據了解,除了騰訊,蔚來汽車的投資者還包括Baillie Gifford和紅杉資本。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助理秘書長徐海東表示,中國在電動汽車銷售方面已經領先全球,早在2015年就超過了美國。
中國商務部表示,今年以來新能源汽車市場繼續保持著較快的增長態勢,1-11月份累計銷售60.9萬輛,同比增長51.4%,全年銷售量有望超過70萬輛。中國汽車工業協會預計,明年純電動車、插電式混合動力車以及燃料電池車的銷量將達到100萬輛。
這些新能源汽車幾乎都是中國自主品牌。中國政府已經設定了到2025年實現保有700萬輛電動汽車的目標。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政策上已經開始對新能源汽車進行補貼,並加強對燃油車的控制。
從2009年到2015年,中國政府對新能源汽車的補貼達到了591億元。全國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表示,2016年和2017年的新能源汽車補貼可能達到了830億元。為了提振需求,中國向購買新能源汽車的消費者提供10%的返款。
據知情人士透露,早先的補貼計劃將於2017年底到期,但會進一步延長至2020年。
「這是進入電動汽車行業的最佳時機,」 國能電動汽車瑞典有限公司董事長Kai Johan Jiang說道。該公司於2012年收購了薩博汽車AB公司,希望在中國製造電動汽車。
在中國,一個更大的變化是,限制傳統燃油車發展的雙積分政策將在2019年正式執行。按照規定,對傳統能源乘用車年度生產量或者進口量不滿3萬輛的乘用車企業,不設定新能源汽車積分比例要求;達到3萬輛以上的,從2019年度開始設定新能源汽車積分比例要求。
2019年度、2020年度,新能源汽車積分比例要求分別為10%、12%。每輛新能源車的信用額度通常從2到5分不等,而較里程長的新能源汽車和純電動汽車則能獲得更多的信用額度。未能通過配額的汽車製造商可以從競爭對手那裡購買信用額度,否則將面臨罰款。
雙積分政策會推動比亞迪和蔚來這樣的電動汽車製造商,它們可以出售超額信貸。
「在電動汽車市場,一切開始重新洗牌,」德國羅蘭貝格戰略咨詢公司(Roland Berger Strategy Consultants)駐慕尼黑高級合夥人沃爾夫岡·伯恩哈特(Wolfgang Bernhart)說。「我們將看到更為激烈的競爭。」
中國不只是想讓新能源汽車在國內盛行。德國零件製造商Schaeffler AG首席執行官克勞斯·羅森菲爾德(Klaus Rosenfeld)表示:「很明顯,中國汽車製造商想在海外銷售他們的汽車。他們知道,在國內市場上很難與燃油車展開競爭,但轉向電動汽車上可能會帶來巨大機遇。」
11月,大眾汽車表示,將投資超過118億美元與當地合作夥伴在中國生產40款新能源車型。該公司希望到2020年每年銷售40萬輛新能源汽車,到2025年將銷量增加到150萬輛,其中大部分是電動汽車。豐田也計劃於2020年在中國推出首款電動汽車。
豐田汽車總裁豐田章男表示:「在電動汽車行業誰第一不重要,重要的誰能做到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