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新型汽車 » 新能源汽車論文5000

新能源汽車論文5000

發布時間: 2021-07-30 16:54:38

⑴ 求 低碳經濟 論文一篇 2000字

低碳經濟
關鍵字:低碳 經濟 低能耗 能源
一、 低碳經濟
1.低碳經濟概念
所謂低碳經濟,是指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新能源開發等多種手段,盡可能地減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達到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一種經濟發展形態。發展低碳經濟,一方面是積極承擔環境保護責任,完成國家節能降耗指標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調整經濟結構,提高能源利用效益,發展新興工業,建設生態文明。這是摒棄以往先污染後治理、先低端後高端、先粗放後集約的發展模式的現實途徑,是實現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保護雙贏的必然選擇。
2.低碳經濟提出背景
「低碳經濟」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氣候變暖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嚴峻挑戰。隨著全球人口和經濟規模的不斷增長,能源使用帶來的環境問題及其誘因不斷地為人們所認識,不止是煙霧、光化學煙霧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氣中二氧化碳(CO2)濃度升高帶來的全球氣候變化也已被確認為不爭的事實。
在此背景下,「碳足跡」、「低碳經濟」、「低碳技術」、「低碳發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會」、「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應運而生。而能源與經濟以至價值觀實行大變革的結果,可能將為逐步邁向生態文明走出一條新路,即:擯棄20世紀的傳統增長模式,直接應用新世紀的創新技術與創新機制,通過低碳經濟模式與低碳生活方式,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
「低碳經濟」的理想形態是充分發展「陽光經濟」、「風能經濟」、「氫能經濟」、「生物質能經濟」。在「碳素燃料文明時代」向「太陽能文明時代」(風能、生物質能都是太陽能的轉換形態)過渡的未來幾十年裡,「低碳經濟」、「低碳生活」的重要含義之一,就是節約化石能源的消耗,為新能源的普及利用提供時間保障。特別從中國能源結構看,低碳意味節能,低碳經濟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為基礎的經濟。
二、 低碳經濟的國外應用於開放
1. 日本:消費者購「低碳」農產品
日本瑞穗綜合研究所日前公布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超過50%的日本消費者願意購買獲得認證的「低碳」農產品。該研究所對日本國內20歲以上的女性進行了調查,這一人群是購買農產品的主要群體。在2062名被調查者中,71%的人認為「有必要」實施「低碳」農產品認證制度,有53%的人願意購買獲得認證的「低碳」農產品。
該研究所還以大米、西紅柿和甜瓜為例,調查了消費者能夠接受的「低碳」農產品的價格水平。結果發現,消費者願意接受一定幅度的價格上漲。如假設農產品生產過程中的二氧化碳減排量達100%,消費者願意接受:大米價格上漲24%,甜瓜價格上漲22%,西紅柿價格上漲15%。
研究人員認為,這個調查結果證明了「低碳」農產品具有的附加價值,農業從業人員值得為二氧化碳減排作出努力。
2.德國:突破電動車技術難關
電動車是低碳經濟中的代表產品之一。德國人認為,發展電動車不是將路上的內燃機汽車換成電動車這么簡單,而是需要整個社會積極參與的重大事務,同時也是一個徹底重組整個社會能源與交通的契機。
「與很多國家重點突破電動車本身的技術難關不同,德國更重視用『電動交通』解決方案,系統、整體地推動電動車發展。」柏林工業大學汽車技術研究所的華人工程師、項目主管秦玉學說。
據悉,德國社會在積極推動「電動交通」系統解決方案上,主要在以下八個方面下功夫:第一,注重能源結構調整。電動車要解決的一個重大問題是環境污染和溫室氣體排放問題。如果電力企業依然嚴重依靠非清潔、不可循環的方式發電,那就等於問題根本沒有解決。第二,電網的根本性革新。大量電動車會給整個社會的用電需求特性帶來根本性的改變,繼而對電廠地理位置分布優化、電網峰谷周期和電力整體需求都提出重大的變革性要求,因此全新的智能電網技術也處在醞釀階段。第三,電動車本身的技術突破。這方面的主體是汽車企業。德國政府很注重對企業的引導。此外,德國政府還鼓勵,在2012年到2014年間購買電動車的消費者可以獲得德國政府提供的3000歐元到5000歐元補助。

日前,世界自然基金會俄羅斯分部環保政策主任施瓦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俄羅斯正在探索走上節能發展的新道路。
由於石油、天然氣儲量豐富,俄羅斯曾長期缺乏節能動力,對建設節能型經濟沒有給予足夠重視。由此導致的經濟能效低,成為俄羅斯企業在國際競爭中的重大劣勢。2009年11月,俄羅斯在第24次歐盟——俄羅斯首腦會議上同意,到2020年俄羅斯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將在1990年的基礎上減少20%至25%。目前俄羅斯節能效果已經初步顯現。
分析人士說,隨著國內節能措施進一步落實,俄羅斯最終會尋找到適合本國國情的節能發展新道路。
三、 發展低碳經濟是我國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
我們不能再以資源、能源高消耗和環境重污染來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了。如果還把GDP作為發展的全部,還以廉價資源或出口退稅換取GDP;如果口袋裡的錢多了,但生存的環境惡化了,空氣變臟了,水變黑了,就與發展的本意背離了,就與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要求相悖了。發展低碳經濟更多的是轉變發展方式,減輕單位GDP的資源和環境代價,通過向自然資源投資來恢復和擴大資源存量,運用生態學原理設計工藝與產業流程來提高資源效率,使發展的成果更好地為人民所共享。
1. 發展低碳經濟,是調整產業結構的重要途徑。有一種誤解認為,要發展低碳經濟就要拋棄鋼鐵、建材等高耗能的產業,因而不能發展低碳經濟。但我國處於快速工業化和城市化階段,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需要鋼材(4358,21.00,0.48%)、水泥、電力等的供應保證,這些「高碳」產業是新一輪經濟增長的帶動產業,也無法通過國際市場滿足國內的巨大需求,這些產業的發展有其合理性。要通過發展低碳經濟,提高資源、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經濟的碳強度,促進我國經濟結構和工業結構優化升級。
2. 發展低碳經濟,是我國優化能源結構的可行措施。煤多油少氣不足的資源條件,決定了我國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煤炭仍將是主要一次性能源。煤炭屬於「高碳」能源,我國也沒有廉價利用國際油氣等「低碳」能源的條件。發展低碳經濟,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可以有效地降低一次性能源消費的碳排放。
3. 發展低碳經濟,是我國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可能路徑。我國技術水平參差不齊,研發和創新能力有限。這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現實,也是我國由「高碳」經濟向「低碳」轉型的最大挑戰。近年來,我國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產業呈快速增加之勢。如果加大投入,大力發展低碳經濟,我國可以實現這個領域的跨越式發展。
4. 發展低碳經濟,是我國開展國際合作、參與國際「游戲規則」制定的途徑。雖然我國工業化享有全球化、制度安排、產業結構、技術革命等後發優勢,但我們不得不接受發達國家主導的國際規則,不得不在國際分工體系中處於利潤「微笑曲線」下端。發展低碳經濟,不僅可以與發達國家共同開發相關技術,還可以直接參與新的國際游戲規則的討論和制定,以利於我國的中長期發展和長治久安。

近幾年來,隨著環境的破壞,氣候變化將人類面臨的資源與環境困局凸顯得淋漓盡致,目前所有國家都認為發展低碳經濟是突破這一瓶頸的最終出路
縱觀世界各國應對低碳經濟發展所採取的行動,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是關鍵因素,政府主導和企業參與是實施的主要形式。對中國來說,發展低碳經濟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著力構建低碳發展產業。要按照黨的十七大要求,努力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三個轉變,並將其作為關系國民經濟全局的緊迫而重大的戰略任務。推進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大力發展服務貿易,進一步強化抑制高耗能和高排放產品的出口政策,努力開發和生產高附加值、低能耗產品,實現整個產業結構的低碳化。
2. 發展壯大循環經濟,重點抓好工業節能減排
發展循環經濟,將減量化放在優先位置,減量化從減少生產環節入手,推進資源能源的循環利用和高效利用,變廢為寶,化害為利。持續推進節能減排,當前的重點應放在工業節能上,這是由我國發展階段和工業能耗所佔比例決定的。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業過快增長,加快淘汰落後生產能力;控制建築和交通能耗的快速增長;加強制度建設,強化目標責任制的落實和評價考核,切實完成「十一五」規劃提出的約束性指標。
大力推進生態農業和農業循環經濟發展,大幅度減少化肥和農葯使用量,農林剩餘物可綜合利用作為飼料、肥料、菌類基料、工業原料和發電原料,減輕焚燒對城市和機場周邊的環境污染;加快太陽能和沼氣技術的推廣普及,既增加農村能源供應,又改善農民的衛生狀況,保障食品安全。
3. 用低碳理念規劃和建設,開展低碳經濟試點
建設低碳城市和基礎設施。將低碳理念引入設計規范,合理規劃城市功能區布局;在建築物的建設中,推廣利用太陽能,盡可能利用自然通風採光,選用節能型取暖和製冷系統;選用保溫材料,倡導適宜裝飾,杜絕毛坯房;在家庭推廣使用節能燈和節能電器;在不影響生活質量的同時,有效降低日常生活中的碳排放量。
重視低碳交通的發展方向。加強多種運輸方式的銜接,建設形成機動車、自行車和行人和諧的道路體系;建設現代物流信息系統,減少運輸工具空駛率;加強智能管理系統建設,實行現代化、智能化、科學化管理;研發混合燃料汽車、電動汽車新能源汽車,使用柴油、氫燃料等清潔能源,減輕交通運輸對環境的壓力。
選擇典型地區、城市和重點行業進行低碳經濟試點。借鑒國際經驗,出台發展低碳經濟的指導意見,引導地方和城市發展低碳經濟;綜合考慮經濟、能源、碳排放等因素,研究制定價格形成機制,為我國塑造一個可持續的低碳未來。
4. 積極鼓勵技術創新,鼓勵低碳友好型技術的研究、開發和應用

⑵ 新能源的遠慮與近憂論文3000字

未來廣泛應用的新能源
---生物質能與核能
能源是人類藉以克服困難,維持生存的原動力,譬如太陽給我們光熱,風吹動風車可以發電,燃燒汽油可用以推動汽車,使用瓦斯可以烹調、取暖,凡此種種如太陽、風、汽油、瓦斯等都是能源。近年來,無論核分裂、核融合和太陽能的研究發展,均呈現出一片蓬勃景象,但今日能源供應市場燃料其蘊藏量有限且日益枯竭、分布不均,使用時又污染嚴重,鑒於目前已經投置的生產設備和應用技術,預計主能源維持在能源主流的地位直至本世紀之末,因此人類當務之急便是尋求更好用的燃料,並加緊改良現有能源的利用技術。下面是未來應用較廣泛的兩種新能源。
一、新能源之生物質能
生物質能是指通過光合作用而形成的各種有機體,包括所有的動植物和微生物。 而所謂生物質能,就是太陽能以化學能形式貯存在生物質中的能 量形式,即以生物質為載體的能量。它直接或間接地來源於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 轉化為常規的固態、液態和氣態燃料,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是一種可再生能源,同時也是唯一一種可再生的碳源。生物質能的原始能量來源於太陽,所以從廣義上講,生物質能是太陽能的一種表現形式。目前,很多國家都在積極研究和開發利用生物質能。生物質能蘊藏在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等可以生長的有機物中,它是由太陽能轉化 而來的。
1、生物質能的特點
1) 可再生性生物質屬可再生資源,生物質能由於通過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再生,資源豐富,可保證能源的永續利用;
2) 低污染性生物質的硫含量、氮含量低; 生物質作為燃料時,由於它在生長時需要的二氧化碳相當於它排放的二氧化碳的量, 因而對大氣的二氧化碳凈排放量近似於零,可有效地減輕溫室效應;
3) 廣泛分布性 缺乏煤炭的地域,可充分利用生物質能;
4) 生物質燃料總量十分豐富。生物質能源的年生產量遠遠超過全世界總能源需求量,相當於目前世界總能耗的十倍。
2、生物質能的分類
依據來源的不同,可以將適合於能源利用的生物質分為林業資源、農業資源、生活污水和工業有機廢水、城市固體廢物和畜禽糞便等。林業生物質資源是指森林生長和林業生產過程提供的生物質能源,包括薪炭林、在森林撫育和間伐作業中的零散木材、殘留的樹枝、樹葉和木屑等。農業生物質能資源是指農業作物;農業生產過程中的 廢棄物,如農作物收獲時殘留在農田內的農作物秸稈。工業有機廢水主要是酒精、釀酒、製糖、食品、制葯、造紙及屠宰等行業生產過程中排 出的廢水等,其中都富含有機物。 城市固體廢物主要是由城鎮居民生活垃圾,商業、服務業垃圾和 少量建築業垃圾等固體廢物構成。
3、生物質能的利用
生物質能一直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能源,它是僅次於煤炭、石油和天然氣而居 於世界能源消費總量第四位的能源,在整個能源系統中佔有重要地位。 目前人類對生物質能的利用,包括直接用作燃料的有農作物的秸稈、薪柴等;間接作為燃料的有農林廢棄物、動物糞便、垃圾及藻類等,它們通過微生物作用生成沼氣,或採用熱 解法製造液體和氣體燃料,也可製造生物炭。生物質能是世界上最為廣泛的可再生能 源,現代生物質能的利用是通過生物質的厭氧發酵製取甲烷,生物油和生物炭,用生物質製造乙醇和甲醇燃料,以及利用生物工程技術培育能源植物,發展能源農場。
4、生物質能對中國的意義
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又是一個經濟迅速發展的國家,21 世紀將面臨著經濟增長和環境保護的雙重壓力。因此改變能源生產和消費方式,開發利用生物質能等可再 生的清潔能源資源對建立可持續的能源系統,促進國民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具有重大意義。開發利用生物質能對中國農村更具特殊意義。中國 80%人口生活在農村,秸稈和薪柴等生物質能是農村的主要生活燃料。盡管煤炭等商品能源在農村的使用迅速增加,但生物質能仍佔有重要地位。1998 年農村生活用能總量 3.65 億噸標煤,其中秸稈和薪柴為 2.07 億噸標煤,占 56.7%。因此發展生物質能技術,為農村地區提供生活和生產用能,是幫助這些地區脫貧致富,實現小康目標的一項重要任務。
二、新能源之核能
核能是核裂變能的簡稱。多年以前50科學家在的一次試驗中發現鈾-235 原子核在吸收一個中子以後能分裂,在放出 2—3 個中子的同時伴隨著一種 巨大的能量,這種能量比化學反應所釋放的能量大的多,這就是我們今天 所說的核能。核能的獲得途徑主要有兩種,即重核裂變與輕核聚變。核聚 變要比核裂變釋放出更多的能量。例如相同數量的氘和鈾-235 分別進行聚 變和裂變,前者所釋放的能量約為後者的三倍多。被人們所熟悉的原子彈、 核電站、核反應堆等等都利用了核裂變的原理。只是實現核聚變的條件要 求的較高,即需要使氫核處於幾千萬度以上的高溫才能使相當的核具有動 能實現聚合反應。
1、核能利用— 核電站
目前化石燃料在能源消耗中所佔的比重仍處於絕對優勢,但此種能源 不僅燃燒利用率低,而且污染環境,它燃燒所釋放出來的二氧化碳等有害氣體容易造成 "溫室效應",使地球氣溫逐年升高,造成氣候異常,加速土地沙漠化過程,給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帶來嚴重影響。與火電廠相比, 核電站是非常清潔的能源,不排放這些有害物質也不會造成"溫室效應", 因此能大大改善環境質量,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 世界上核電國家的多年統計資料表明,雖然核電站的投資高於燃煤電廠,但是,由於核燃料成本遠遠地低於燃煤成本,相反核燃料反應所釋放 的能量卻遠遠高於化石燃料燃燒所釋放出來的能量,而且核燃料取之不皆,這就使得目前核電站的總發電成本低於燒煤電廠。
2、核能發電優點 :
1)、核能發電不像化石燃料發電那樣排放巨量的污染物質到大氣中,因此核能發電不會造成空氣污染。
2)、核能發電不會產生加重地球溫室效應的二氧化碳。
3)、核燃料能量密度比起化石燃料高上幾百萬倍,故核能電廠所使用的 燃料體積小,運輸與儲存都很方便,一座 1000 百萬瓦的核能電廠一年只需 30 公噸的鈾燃料,一航次的飛機就可以完成運送。
5)、核能發電的成本中,燃料費用所佔的比例較低,核能發電的成本較 不易受到國際經濟情勢影響,故發電成本較其他發電方法為穩定。
3、核能發電缺點 :
核能電廠會產生高低階放射性廢料,或者是使用過之核燃料,雖然 所佔體積不大,但因具有放射線,故必須慎重處理,且需面對相當大的政 治困擾。 核能發電廠熱效率較低,因而比一般化石燃料電廠排放更多廢熱到 環境裏,故核能電廠的熱污染較嚴重。核能電廠投資成本太大,電力公司的財務風險較高。核能電廠較不適宜做尖峰、高峰之隨載運轉。興建核電廠較易引發政治歧見紛爭。核電廠的反應器內有大量的放射性物質,如果在事故中釋放到外界 環境,會對生態及民眾造成傷害。
4、中國核能發展的趨勢
核電站只需消耗很少的核燃料,就可以產生大量的電能,每千瓦時電能的成本比火電站要低20%以上。核電站還可以大大減少燃料的運輸量。例如, 一座 100 萬千瓦的火電站每年耗煤三四百萬噸,而相同功率的核電站每年 僅需鈾燃料三四十噸。核電的另一個優勢是干凈、無污染,幾乎是零排放,中國正在加大能源 結構調整力度。積極發展核電、風電、水電等清潔優質能源已刻不容緩。中國能源結構仍以煤炭為主體,清潔優質能源的比重偏低。 中國目前建成和在建的核電站總裝機容量為870萬千瓦,預計到2010 年中國核電裝機容量約為 2000萬千瓦,到 2050 年,根據不同部門的估算,中國核電裝機容量可以分為高中低三種方案。中國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正在制定中國核電發展民用工業規劃,准備到2020年中國電力總裝機容量預計為9億千瓦時,核電的比重將占電力總容量的4%,即是中國核電在2020年時將為3600-4000萬千瓦。 從核電發展總趨勢來看,中國核電發展的技術路線和戰略路線早已明確並正在執行,當前發展壓水堆,中期發展快中子堆,遠期發展聚變堆。具體地說就是,近期發展熱中子反應堆核電站;為了充分利用鈾資源,採用鈾鈈循環的技術路線,中期發展快中子增殖反應堆核電站;遠期發展聚變堆核電站,從而基本上「永遠」解決能源需求的矛盾。
人口增加,每人耗費的能源用量也不斷升高,但自然界的能源蘊藏並非無窮,與傳統能源逐漸枯竭之際,對各種形式再生能源的開發研究正被各國重視,現今社會人類終於體悟到能源不容我們的任意揮霍,因此除了積極開發新能源、改善能源利用的效率外,也應研究如何在不降低生活水準、不減緩工業發進步及經濟成長的前題下,努力節約能源。

⑶ 新能源概論論文電廠3000字

未來廣泛應用的新能源
---生物質能與核能
能源是人類藉以克服困難,維持生存的原動力,譬如太陽給我們光熱,風吹動風車可以發電,燃燒汽油可用以推動汽車,使用瓦斯可以烹調、取暖,凡此種種如太陽、風、汽油、瓦斯等都是能源。近年來,無論核分裂、核融合和太陽能的研究發展,均呈現出一片蓬勃景象,但今日能源供應市場燃料其蘊藏量有限且日益枯竭、分布不均,使用時又污染嚴重,鑒於目前已經投置的生產設備和應用技術,預計主能源維持在能源主流的地位直至本世紀之末,因此人類當務之急便是尋求更好用的燃料,並加緊改良現有能源的利用技術。下面是未來應用較廣泛的兩種新能源。
一、新能源之生物質能
生物質能是指通過光合作用而形成的各種有機體,包括所有的動植物和微生物。 而所謂生物質能,就是太陽能以化學能形式貯存在生物質中的能 量形式,即以生物質為載體的能量。它直接或間接地來源於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 轉化為常規的固態、液態和氣態燃料,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是一種可再生能源,同時也是唯一一種可再生的碳源。生物質能的原始能量來源於太陽,所以從廣義上講,生物質能是太陽能的一種表現形式。目前,很多國家都在積極研究和開發利用生物質能。生物質能蘊藏在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等可以生長的有機物中,它是由太陽能轉化 而來的。
1、生物質能的特點
1) 可再生性生物質屬可再生資源,生物質能由於通過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再生,資源豐富,可保證能源的永續利用;
2) 低污染性生物質的硫含量、氮含量低; 生物質作為燃料時,由於它在生長時需要的二氧化碳相當於它排放的二氧化碳的量, 因而對大氣的二氧化碳凈排放量近似於零,可有效地減輕溫室效應;
3) 廣泛分布性 缺乏煤炭的地域,可充分利用生物質能;
4) 生物質燃料總量十分豐富。生物質能源的年生產量遠遠超過全世界總能源需求量,相當於目前世界總能耗的十倍。
2、生物質能的分類
依據來源的不同,可以將適合於能源利用的生物質分為林業資源、農業資源、生活污水和工業有機廢水、城市固體廢物和畜禽糞便等。林業生物質資源是指森林生長和林業生產過程提供的生物質能源,包括薪炭林、在森林撫育和間伐作業中的零散木材、殘留的樹枝、樹葉和木屑等。農業生物質能資源是指農業作物;農業生產過程中的 廢棄物,如農作物收獲時殘留在農田內的農作物秸稈。工業有機廢水主要是酒精、釀酒、製糖、食品、制葯、造紙及屠宰等行業生產過程中排 出的廢水等,其中都富含有機物。 城市固體廢物主要是由城鎮居民生活垃圾,商業、服務業垃圾和 少量建築業垃圾等固體廢物構成。

⑷ 新能源材料在汽車上的應用論文2000字

關於新能源材料在汽車上的應用論文2000字,你可以去網路文庫尋找裡面就有很多這樣類似的論文。

⑸ 求一篇科技小論文(新能源)

新能源又稱非常規能源。是指傳統能源之外的各種能源形式。指剛開始開發利用或正在積極研究、有待推廣的能源,如太陽能、地熱能、風能、海洋能、生物質能和核聚變能等。
分類
新能源的各種形式都是直接或者間接地來自於太陽或地球內部伸出所產生的熱能。包括了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地熱能、水能和海洋能以及由可再生能源衍生出來的生物燃料和氫所產生的能量。也可以說,新能源包括各種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相對於傳統能源,新能源普遍具有污染少、儲量大的特點,對於解決當今世界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和資源(特別是化石能源)枯竭問題具有重要意義。同時,由於很多新能源分布均勻,對於解決由能源引發的戰爭也有著重要意義。
據世界斷言,石油,煤礦等資源將加速減少。核能、太陽能即將成為主要能源。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把新能源分為以下三大類:大中型水電;新可再生能源,包括小水電、太陽能、風能、現代生物質能、地熱能、海洋能;穿透生物質能。
一般地說,常規能源是指技術上比較成熟且已被大規模利用的能源,而新能源通常是指尚未大規模利用、正在積極研究開發的能源。因此,煤、石油、天然氣以及大中型水電都被看作常規能源,而把太陽能、風能、現代生物質能、地熱能、海洋能以及核能、氫能等作為新能源。隨著技術的進步和可持續發展觀念的樹立,過去一直被是做垃圾的工業與生活有機廢棄物被重新認識,作為一種能源資源化利用的物質而受到深入的研究和開發利用,因此,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也可看作是新能源技術的一種形式。
新近才被人類開發利用、有待於進一步研究發展的能量資源稱為新能源,相對於常規能源而言,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科技水平情況下,新能源有不同的內容。當今社會,新能源通常指核能、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氫氣等。
按類別可分為:太陽能 風力發電 生物質能 生物柴油 燃料乙醇 新能源汽車 燃料電池 氫能 垃圾發電 建築節能 地熱能 二甲醚 可燃冰等
新能源概況
據估算,每年輻射到地球上的太陽能為17.8億千瓦,其中可開發利用500~1000億度。但因其分布很分散,目前能利用的甚微。地熱能資源指陸地下5000米深度內的岩石和水體的總含熱量。其中全球陸地部分3公里深度內、150℃以上的高溫地熱能資源為140萬噸標准煤,目前一些國家已著手商業開發利用。世界風能的潛力約3500億千瓦,因風力斷續分散,難以經濟地利用,今後輸能儲能技術如有重大改進,風力利用將會增加。海洋能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海水溫差能等,理論儲量十分可觀。限於技術水平,現尚處於小規模研究階段。當前由於新能源的利用技術尚不成熟,故只佔世界所需總能量的很小部分,今後有很大發展前途。

⑹ 關於低碳生活的論文5000字

低碳經濟與低碳生活
摘要:本文闡述了低碳經濟與低碳生活的概念和兩者之間的關系。「低碳經濟」是國際社會應對人類大量消耗化
石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引起全球氣候災害性變化而提出的新概念。「低碳經濟」不僅意味著製造業要加快淘
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後生產能力,而且意味著引導公眾反思那些浪費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嗜好,從而充分發
掘消費和生活領域節能減排的巨大潛力。指出「低碳經濟」僅有先進技術的支撐是不夠的,必須依託於「低碳生
活」才能實現減排的目的。而「低碳生活」是一種簡單、簡約、儉朴和可持續的生活方式,要實現「低碳生活」,
宣傳引導和制度保障是缺一不可的。
關鍵詞:環境科學;低碳經濟;低碳生活;可持續消費
1低碳經濟的概念及形成背景
今年6月5日「世界環境日」的主題定為:「轉變傳統觀念,推行低碳經濟」(「Kick the Habit!
Towards a Low Carbon Economy」)。「低碳經濟」,是近年來國際社會應對人類大量消耗化石能源、大
量排放二氧化碳引起全球氣候災害性變化而提出的新概念。它的核心是在市場機制基礎上,通過制度框架
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創新,形成明確、穩定和長期的引導和鼓勵,推動提高能效技術、節約能源技術、可再生能源技術和溫室氣體減排技術的開發和運用,並促進整個社會經濟朝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
模式轉變
進入21世紀,全球油氣資源不斷趨緊,保障能源安全壓力逐漸增大,全球環境容量瓶頸凸現,同時
氣候變化問題也成為有史以來人類面臨的最大的「市場失靈」問題。在此背景下,英國率先提出「低碳經
濟」的概念,並於2003年頒布了《能源白皮書》(英國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現在,歐美發達
國家大力推進以高能效、低排放為核心的「低碳革命」,著力發展「低碳技術」,並對產業、能源、技術、
貿易等政策進行重大調整,以搶佔先機和產業制高點。日本作為推動「低碳經濟」的急先鋒,投入巨資致
力於發展「低碳技術」;美國參議院2007年提出了《低碳經濟法案》,美國政府制定了低碳技術開發計
劃。這一切對我國而言,已形成壓力和挑戰。
我國現在正處於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加快推進的階段,基礎設施建設規模龐大,能源需求快速
增長。「高碳經濟」特徵突出的現實,成為我國可持續發展的一大制約。怎樣走出一條既確保經濟社會快
速發展,又不重復西方發達國家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謀求發展的老路,同時又不盲目讓西方國家牽著鼻子走,
是我們必須面對的課題。
2從技術角度看低碳經濟
保障能源安全和應對氣候變化無疑是「低碳經濟」要實現的最重要的兩個目標。英國所倡導的「低碳
經濟」,是通過制定和實施工業生產、建築和交通等領域的產品和服務的能效標准和相關政策措施,通過
一系列制度框架和激勵機制促進能源形式、能源來源、運輸渠道的多元化,尤其是對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
源等清潔能源的開發利用,實現低能源消耗和低碳排放的目標。最終實現以更少的能源消耗和溫室氣體排
放支持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2.1新能源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不確定性
從技術創新的角度看,「低碳經濟」的理想形態是充分發展太陽能光伏發電、風力發電、氫能以及生
物質能技術。一般把太陽能光伏發電、風力發電、氫能等稱為新能源或替代能源,生物質能認為是替代能
源中的可再生能源。
風力發電雖然近年來發展很快,技術有一定程度的突破,但目前它的成本也還是高於煤電、水電。此
外,人們認為風力發電在發電過程中不排放二氧化碳,而火力發電過程要排出大量二氧化碳,因此說風電
不排放二氧化碳,這實際上是一種誤解。與火力發電相比,風力發電在發電過程中是不排放或很少排放二
氧化碳,但在製造風力發電設備及其維修、維護過程中是一定要排放二氧化碳的,我們不能光比較發電過
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而應當比較火力發電和風力發電發出單位電量的全程二氧化碳排放量。所以說,認
為風力發電、電動汽車不污染環境,不排放二氧化碳的觀念首先是不科學的。再比如現階段太陽能發電的
成本是煤電、水電的5-10倍,[1]作為二次能源的氫能,目前離商業化目標還很遠,技術還很不成熟。目
前新能源開發的高成本一方面說明技術不過關,另一方面也意味著所謂新能源並不是無污染,也不見得二
氧化碳排放量就低,在沒有進行全程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比較之前,不能輕言新能源是低二氧化碳排放的能
源。
2.2生物質能技術的實施結果
生物能源是可再生能源,發展生物質能技術,看似「一石兩鳥」,既解決化石能源緊張的替代和緩解
問題又改善環境。但從目前實施的結果看,它帶來的問題似乎比解決的問題還要多。美國發展生物質能的
新政策出台後,美國的糧農們紛紛擴大玉米的種植面積,或將種植其他作物的土地也改種為玉米。據統計,
2007年美國玉米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創下1944年來最高紀錄,產出的玉米中多達五分之一被用來生產乙醇汽
油。如此旺盛的需求當然也帶來了價格的上揚,僅2007年一年,美國國內的玉米價格就上漲了50%。[2]此
外,由於被玉米擠佔了種植空間,大豆的供應量減少,價格也開始上漲。因此布希的新能源政策招致了不
少人的批評。聯合國糧農組織專家瓊·齊格勒警告說,一些國家將糧食轉化為燃油的做法是一種「反人類罪」,這種做法將加劇全球范圍內的糧食短缺,抬高糧食價格,讓更多貧困人口難以承受。利用糧食作物
轉換成生物燃料的政策對於日益嚴峻的全球糧食短缺問題無疑雪上加霜,必將給世界造成更大規模飢荒。
在中國,2007年豬肉和食用油價格的一路飆升,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飼料價格的上漲,而且糧食
價格飛漲波及的不僅僅是中國。美國的一項能源政策對世界范圍內的食品價格產生這么大的影響,可謂美
國的生物燃料政策的實施客觀上已經形成了全球8億有車一族與20億最貧困人口之間針對糧食展開的較
量。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開發生物質能的計劃並未帶來化石能源緊張問題絲毫的緩解,倒是使新舊問題
相互交織,給人類帶來了更多的困擾。
但這並不意味著技術創新和新能源的發展對於「低碳經濟」不重要,而是我們在推行「低碳經濟」的
同時要倡導「低碳生活」,或者說,「低碳生活」應當是「低碳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3.低碳經濟應與低碳生活相依託
「低碳經濟」的重要含義之一,不僅意味著製造業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後生產能力,而且
意味著引導公眾反思那些浪費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嗜好,從而充分發掘消費和生活領域節能減排的巨大
潛力。
在市場經濟體制和觀念下,「低碳經濟」高能效、低能耗技術狀態下的生產仍然是追逐最大利潤,因
此大量生產就是不可避免的,所生產的產品最終一定要想辦法賣出去的,而且是賣的越多越好。大量生產
必然會產生大量污染、大量排碳。單位能耗降低了,但總量大大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是不會減少多少
的。舉例來說,通過幾十年的努力小汽車行駛一百千米的耗油量下降了約50%,但小汽車的總量卻增加了
幾十倍,顯而易見的是污染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增加了許多倍。因此說,「低碳經濟」僅有先進技術的支
撐是不夠的,必須依託於「低碳生活」才能實現減排的目的。
3.1「低碳生活」是可持續的生活方式
「低碳生活」是一種簡單、簡約和儉朴的生活方式。我們的衣食住行都與二氧化碳排放量乃至於氣候
變化有關,比如一張A4紙的能源含量接近0.1度電,[3]由此也可算出它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如果絕大多
數人的生活能夠採取低排碳的適度消費的方式,那麼「低碳經濟」的實現是有可能的,有怎樣的生活方式
就有怎樣的經濟。
「低碳生活」不只是製造業、建築業中許多節能技術改進的細節,它包括日常生活習慣中許多節能細
節。對於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來說,每個人生活習慣中浪費能源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數量看似微小,一旦以
眾多人口乘數計算,就是巨大的數量。
如今在發達國家,很多人已經接受了由低碳經濟帶來的低碳生活方式,為了過上低碳生活,他們願意
做出自我犧牲,從關掉暖氣到放棄駕車去上班。今天歐洲人越來越喜歡乘坐火車出行,一個主要原因是乘
高速列車帶來的人均碳排放只有飛機的1/10。
簡約生活,也正成為更多中國人家奉行的生活准則。一些收入早已進人中產階級的市民,也會穿著舊
衣服去早市買便宜青菜,騎自行車出行,使用最老款的手機。煮雞蛋早關一分鍾煤氣、用洗衣服的水沖廁
所、隨手關燈,列印用雙面紙等習慣早已深入到那些最有教養的階層中去,帶來心靈的寧靜。
然而,能夠自覺地在可持續消費價值觀指導下做到適度消費的人是不多的,大量消費依然是社會生活
的主旋律。低碳經濟絕大部分時刻還只是一個概念,低碳生活也只是處在令人尷尬的紙上談兵階段。
在實際生活中,以大量消耗能源、大量排放溫室氣體為代價的「面子消費」、「奢侈消費」的比例太
高。一方面在努力實現「低碳經濟」,一方面又不停地揮霍。這些都是消費主義文化使然。
消費主義文化總是不斷刺激你去換最新款的手機、電視、衣服、鞋子;轟炸般的商業廣告煽動著公眾
一浪高過一浪的消費慾望,把人變成商業利潤的工具。不少剛參加工作不久的年輕人,用一個月的收入買
一款新式手機或一個名牌皮包眼睛都不眨。中國現在每年平均淘汰近7000多萬部手機,產生著大量的電
子垃圾。[4]不少年輕女性家裡堆滿了各種款式的鞋子和皮包,但還是要去買更新的款式。在提倡「低
碳生活」的今天,「能掙會花」的口號不再象徵著現代化理念,而象徵著一種浪費資源的野蠻消費方式。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生活方式,正走向人類文明的反面,嚴重製約了可持續發展戰略的
實施,不但污染了生態環境,而且污染了人們的心靈。正是這種無限膨脹的消費慾望造成了世界能源、資
源的緊張。
3.2「低碳生活」要有制度保障
今年6月13日,湖北省首次公示部分省直機關辦公建築能源審計結果,包括省建設廳、交通廳、發
改委在內的20個省直機關辦公樓,每年每平方米的平均耗電量為80度,是普通民宅的3~4倍。[5]而
在這之前,國務院辦公廳以及湖北省政府都發布了節能降耗建設加以型機關的通知,並且也有一些具體的
要求。不能取得明顯成效的根本原因在於,公務人員的節能純粹是個人道德、認識的體現,即使有一些具
體的要求,也只是柔性的,沒有一種剛性的制度約束,來催逼他節能。如果政府節能有制度保證,那麼公
務人員一旦不節能,就會受到組織、經濟等方面的懲戒,將會極大地推進節能在政府層面的落實。
6月16日《解放日報》報道,上海市將辦公節能措施具體化,如制定了「夏季著清涼裝上班,除外事
禮儀需要外不穿西裝不系領帶」、「辦公樓四樓以下不乘用電梯」、「公務出行拼車、乘用公交車」等規
定,正在將辦公節能措施具體化,並率先在公務人員中推行,這在大方向上應該看作是走向了制度化。如
果這些制度再輔之以懲戒措施,將會更現實化,也便於操作。
全民的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宣傳教育開展以多年,公眾的環保意識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除了道德層面
的教育引導外,還必須有制度的約束。6月1日之前,許多人懷疑「限塑令」的可操作性,但頒布後,還
是得到了廣大市民的理解,並且取得了實效。
總之,「低碳生活」的廣泛實施,,將扼制「高碳經濟」的蔓延,促進「低碳經濟」發展。而實現這
一目標,「低碳生活」的宣傳引導和制度保障是缺一不可的。
參考文獻
[1]吳曉江.戒除嗜好!面向低碳經濟[N].文匯報:2008年6月5日
[2]賴華夏.石油漲價的蝴蝶效應[J].世界環境,2008(2):10
[3]田晨.低碳生活是一種更好的生活方式[J].世界環境,2008(2):31
[4]陳曉鳳.簡約生活[J].自然之友通訊,2008(3):48
[5]毛建國.惟有通過法制催逼政府節能[N].中國青年報,2008年6月17日

⑺ 求一篇熱動專業的論文 5000字左右 謝謝了

熱能與動力工程是以工程熱物理學科為主要理論基礎,以內燃機和正在發展中的其它新型動力機械及系統為研究對象,運用工程力學、機械工程學、自動控制、計算機、環境科學、微電子技術等學科的知識和內容,研究如何把燃料的化學能和液體的動能安全、高效、低(或無)污染地轉換成動力的基本規律和過程,研究轉換過程中的系統和設備的自動控制技術。隨著常規能源的日漸短缺,人類環境保護意識的不斷增強,節能、高效、降低或消除污染排放物、發展新能源及其它可再生能源成為本學科的重要任務,在能源、交通運輸、汽車、船舶、電力、航空宇航工程、農業工程和環境科學等諸多領域獲得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在國民經濟各部門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這方面人才在加強學生基礎理論和綜合素質教育的同時,加強計算機及自動控制技術的應用,強化專業實踐教學,注重全能訓練,全面提高自己的實踐動手能力和科學研究潛力. 我國能源動力類專業形成於20世紀50年代。以交通大學為例,1952年院系調整時,當時設在機械繫中的動力組就單獨成立了動力機械繫。由於受當時蘇聯教育體制的影響,在該學科的發展過程中,專業面曾一度越分越細。50年代初期只有鍋爐、氣輪機、內燃機等專業,以後又先後辦起製冷專業與風機專業,製冷專業又細分出壓縮機,製冷及低溫專業。在50年代末又創辦了核能專業,在60~70年代有些學校先後設立了工程熱物理專業。這樣能源動力學科中的專業就先後包括有鍋爐、渦輪機、電廠熱能、風機、壓縮機、製冷、低溫、內燃機、工程熱物理,水力機械以及核能工程等11個專業,形成了明顯的以產品帶教學的基本格局。 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中包含的水利水電動力工程專業的前身為水電站動力裝置專業。該專業形成於20世紀50年代。新中國成立以後,隨著國家對水患的治理和經濟建設的發展,國家設立了華東水利學院、武漢水利水電學院、華北水利水電學院等一些專門的水利院校,1958年起在這些院校和西安交通大學水利系(西安理工大學水電學院的前身)設立了水電站動力裝置專業,以滿足國家對水電建設人才的迫切需求。1977年恢復高考招生後,該專業更名為水電站動力設備專業。1984年該專業更名為水利水電動力工程專業,涵蓋了原水能動力工程、水電站動力裝置、水電站動力設備、水能動力及其自動化、機電排灌工程、水能動力與提水工程等專業,昆明工業學院、成都科技大學等一些院校都設置了該專業。1998年,按照國家教育部頒布的新的專業目錄,水利水電動力工程專業並入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新的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包含了原來的熱力發動機、流體機械及流體工程、熱能工程與動力機械、熱能工程、製冷與低溫技術、能源工程、工程熱物理、水利水電動力、工程冷凍冷藏工程等9個專業。 原創論文網 http://www.yclunwen.com/money1.html 免費上傳出售求購論文,上傳畢業設計,考研筆記,論文,課件,策劃案等資料賺取現金,去看看吧,有驚喜哦!

⑻ 《新能源汽車故障診斷與修復》5000字的重修論文

你好,可幫修改的哦

熱點內容
DTM德國房車賽加入 發布:2025-05-25 14:53:28 瀏覽:760
夏季內飾清潔最佳活動案例 發布:2025-05-25 14:42:07 瀏覽:67
柴油皮卡車不供油怎麼回事 發布:2025-05-25 14:30:43 瀏覽:786
11捷達夥伴內飾改裝圖片 發布:2025-05-25 14:25:08 瀏覽:299
一汽佳寶t80房車准載幾人 發布:2025-05-25 14:09:22 瀏覽:882
天津外環限行皮卡 發布:2025-05-25 14:07:53 瀏覽:631
買賣安置房車位 發布:2025-05-25 14:02:16 瀏覽:726
佛山市上海通用二手商務車 發布:2025-05-25 14:02:15 瀏覽:684
15年逸動二手車價格 發布:2025-05-25 13:53:10 瀏覽:987
皮卡貨車超高超長標准 發布:2025-05-25 13:53:09 瀏覽: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