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電動汽車
1. 德國對電動車的標準是什麼
國家自行車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在與德國萊茵TV公司共同簽訂的合作協議中確定,此後,企業可以直接將產品送至國家自行車質檢中心做測試,獲得合格的檢驗報告後,可將產品出口至歐盟成員國,而不必再尋找國外的實驗室。此項合作協議為中國自行車企業產品向歐洲出口提供了快捷途徑。德國萊茵TV集團是一所國際性的認證機構,在全球50多個國家和地區設有分支機構。國家自行車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是首批經國家技術監督局審查認可的國家級質檢中心,為自行車進出口廠商或國外客戶提供大量的質量檢驗服務,是我國最具權威的自行車、電動自行車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機構。此次獲准授權進行檢測的標準是EN14764:2005 《城市和旅行用自行車-安全要求和試驗方法》、EN14765:2005《兒童自行車-安全要求和試驗方法》、EN14766:2005 《山地自行車-安全要求和試驗方法》、EN14872:2006 《自行車-自行車部件-衣架》等標准。為方便自行車出口企業開展TV產品認證業務,現將與萊茵公司合作為出口企業服務的主要業務和歐盟認證的相關知識進行介紹:▲歐盟市場CE認證▲TV產品認證▲GS認證現將歐盟產品認證相關知識介紹如下,旨在為企業開展、推廣歐盟檢測業務時方便程序和步驟的操作。一、歐盟標准測試報告、TV標志、CE標志、GS標志之間的區別與相互關系。GS標志:GS標志代表此產品經過足夠信任的獨立機構,依據「德國產品安全法」進行測試,通過測試並證明其確實安全。GS標志發給通過測試的產品,標明其它機構已經測試此產品的安全性,並繼續維持其後續生產管制。GS標志表示已經符合德國的工業、進口商、配銷商、貿易公司、政府保險及消費者機構的規定,此標志證明科技產品符合「德國安全法」的安全性規定。GS標志不僅成為一項營銷標准,也廣受歐洲及其它國家許多客戶及廣大配銷商的支持。TV標志:TV標志是一項符合性標志,因此,所有測試結果都必須符合適用標准中所規定的限制。TV標志同時也是普遍認可的標志,是一種建立商業及消費者信心的有力工具。1、為獨立第三方認證機構所進行的測試2、普遍取得歐洲消費者認同3、為大部分歐洲國家及全世界許多國家接受4、可確保質量劃一與客戶對產品的信心5、代表廠商的生產工廠將會進行年度工廠檢查6、由德國萊茵TV進行定期市場檢查,確保標志不被濫用。做為全球性的認證機構,德國萊茵TV在歐盟具有廣泛的公信力,許多國際采購商也會登錄TV電子商務平台 www.tuvdotcom.com進行認證產品查詢。CE標志:CE標志表明製造商的產品符合歐盟指令的要求,製造商承諾此產品是安全的,並對產品的安全性負責,只有這樣的產品才可以在歐盟市場流通。CE是技術壁壘,是進入歐盟市場的准入證;CE是製造商對客戶的承諾,是一種責任。CE是進入歐盟市場的基本要求,也是最低要求。▲針對自行車類產品均不在CE認證強制指令范圍內,但必須符合歐盟相關標准要求,才能在歐盟市場上銷售。▲按照:CE認證(含歐洲標准檢測報告) TV認證 GS認證的順序,取得資質的難度遞增、級別遞增。具體來說:(1)測試報告由認證機構(德國萊茵TV公司)委託具有相關資質的實驗室(例如我中心)進行測試,合格後可以取得相關的測試報告(轉換為TV報告)。(2)TV認證:除了對產品進行測試以外,要對工廠進行質量體系和產品一致性的檢查,依據類似於 ISO9001:2000標准。(3)GS認證:德國和歐洲最具權威的安全認證標志、它已成為一個引導顧客購買行為的有效工具。除了測試報告、工廠檢查以外還要進行產品一致性檢查。GS認證是依據德國產品安全法(GPSG)產品安全性要求進行。從以上三個認證測試產品的要求來看,在歐盟國家消費者心目中的地位顯然是有區別的,貼有GS標記的產品安全性應該是最高的,並且其承擔的法律效應也是最高的。從市場零售價格來看,例如:貼有CE標識的剃須刀市場零售價為5歐元,而貼有TV標識的產品市場零售價為50歐元,而貼有GS標識的產品市場零售價格會更高。因此,企業做認證的益處顯而易見。舉例來說,一個企業年營業額為500萬元,如果取得歐盟認證,全部產品銷往歐洲,年營業額可能達到5000萬元。二、企業權益的保護為了保證企業的權益,萊茵公司每年都會購買幾千萬歐元的巨額保險,旨在賠付TV 、GS客戶產品出現安全性問題時的損失,但前提是必須對出現問題產品和取證產品進行一致性比對。三、認證產品的劃分認證產品按型號劃分而不是按照單元劃分,但可以對塗料不同、結構相近的產品進行差異性試驗,而不必對每個產品進行全項試驗。差異部件按照整車標准中規定的相應條款進行考核。四、認證流程1、客戶提交認證產品資料,如照片、說明書等2、認證機構報價並簽訂合同3、認證機構、測試機構的工程師與客戶召開技術會議4、產品測試,再整改再測試,直至產品合格5、完成測試原始記錄、並轉換為TV報告6、工廠檢查7、文件檢查,如圖紙、說明書、銘牌等8、頒發證書 五、認證周期簽約後,測試時間視整改周期而定,報告轉換需1—2周時間。六、證書有效期證書有效期為5年,每年進行工廠檢查和產品一致性檢查。
2. 德國將支持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建設 提供65億美元資金
易車訊 據外媒報道,近日德國政府宣布加大支持電動汽車產業力度,將為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提供65億美元(約425億人民幣)的資金。
3月23日,德國總理默克爾的發言人Steffen Seibert在與德國汽車製造商負責人舉行視頻會議後表示,這些資金將持續提供到2024年。
實際上,歐盟委員會計劃制定了更加嚴格的氣候目標。去年12月,歐盟領導人對將2030年汽車排放減排目標從1990年的水平提高至少55%表達了支持,這項修訂預計將在今年6月份敲定。
德國媒體報道稱,德國車企認為電動汽車接受度的提高將有助於該國滿足更嚴格的排放限制。而充電基礎設施的普及,也會大大增加電動汽車接受程度。
3. 突發:德國保時捷首款電動汽車Taycan在北美首次爆炸
頗為諷刺的是,德國是最早將新能源技術軍用化的國家之一。保時捷即波爾舍更是毫不猶豫的批量生產搭載2組增程式混動油電驅動技術的「費迪南」式坦克殲擊車並用於對蘇聯紅軍「IS」系列重型坦克實戰的整車製造廠。奈何,70餘年後(1944年至2020年),波爾舍的首款高端超級電動汽車即發生了爆炸事故,這一故障率或許要超過了二戰時期「費迪南」式坦克殲擊車的戰損率。
筆者有話說:
理論上看電動汽車的復雜程度和技術需求,遠遠低於傳統汽車。但是電動汽車及動力電池在整車售價、續航里程、能量密度充電周期以及主被動安全層面引發展矛愈加劇烈。
這不不僅僅是技術引入的便利性,研發的起點決定,而是需要前期龐大終端市場支撐,對整車和電池分系統循序漸進提升的驗證、論證的「容錯」與「試錯」的包容能力決定。
起碼,從2014年-2020年,中國新能源市場發展更趨於遵循客觀規律、更理性;整車研發和電池技術突破方向更靠近安全層面。這也是用6年時間在一個巨大且真實的市場驗證後得到的結論,這更是德國波爾舍整車廠與南韓LG電池廠所不具備,用大規模技術與可靠性驗證的時間和空間換來的真實數據得到的技術定型能力。
文/新能源情報分析網評測組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4. 電動汽車都有哪些牌子
隨著新能源電動汽車行業的快速崛起!不僅傳統汽車行業中的一些車企也著手研發生產新能源汽車,也誕生了像蔚來、小鵬、法拉第、威馬、愛馳、拜騰、零跑、雲度、奇點、合眾等一批造車新勢力加入其中,那麼生產新能源電動汽車的有哪些品牌?接著往下看。
新能源汽車前十名品牌排行榜
一、特斯拉(Tesla)
特斯拉(Tesla),2003年成立,全球新能源電動汽車引領者,也是全球第一家採用鋰離子動力電池的電動汽車公司,美國著名的純電動車製造商。
目前旗下新能源電動車型有Roadster、Model X、Model S、Model 3、Model Y、Semi。
二、比亞迪
比亞迪,創立於1995年,是一家純中國汽車品牌,全球新能源客車引領者、國內新能源汽車領域引領者,高新技術企業,在汽車領域,憑借技術研發和創新實力,比亞迪已經掌握電池、電機、電控等新能源汽車核心技術。
十、蔚來汽車
蔚來汽車,2014年成立,是一家立足全球的智能電動汽車公司,總部位於上海,致力於通過提供高性能的智能電動汽車與用戶體驗,為用戶創造愉悅的生活方式,打造全球范圍內的用戶企業。
5. 德國設立機器人輔助拆卸工廠 拆解電動汽車的電池和電機
(圖源:greencarcongress)
據外媒報道,在德國DeMoBat合作項目中,科研人員正在創建機器人輔助拆解工廠,用於拆解電動汽車的電池和電機。對於發展資源節約型、可持續電動出行循環經濟,這一舉措將起到重要作用。
德國弗勞恩霍夫製造工程與自動化研究所(IPA)、克勞斯塔爾環境技術研究中心(CUTEC)、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KIT)的工業生產研究所(IIP)和生產技術研究所(WBK)、埃斯林根技術高等專業學院()和勃蘭登堡工業大學(BTU)的科學家們,正在著手進行這一研究項目。該項目得到德國環境部(1300萬歐元)及眾多汽車業和回收部門行業夥伴的共同資助,提供創新解決方案。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6. 對抗特斯拉,德國是怎麼做的
自2015年以來,歐洲已規定汽車的年均CO2排放量不得超過130g/km。從2021年以後,這項規定還會繼續嚴格,平均值不得超過95g/km。如果超過汽車廠商將會被罰款。
因此在目前的情況下,如果汽車廠商不變革,不轉型,那麼就要繳納數以億計的罰款。而且歐盟到2030年,還會在2021年標準的基準上再降低37.5%的污染排放,即平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59克/公里。雖然歐盟的規定很高,但真實的情況是由於大型車以及SUV的銷量不錯,因此平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比去年增加了更多。
因此歐洲汽車製造商要想度過難關,就要在純電動汽車,氫燃料電池汽車上下功夫。
當然,特斯拉也會很緊張,相比中國市場,特斯拉在歐洲市場的競爭更加激烈,不僅是大眾,雷諾,這些品牌。連BBA也在積極的推動純電動汽車的發展。那麼今後,特斯拉與歐洲各大廠商在純電動汽車方面的競爭,將會上演一出什麼樣的好戲?我們拭目以待。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7. 去年德國電動汽車銷量增長了三倍,造成這樣的原因是什麼
2020年已經結束了,越來越多公司正在進行年終總結,而德國的一家電動汽車公司卻發現,去年的汽車銷量突破了20萬。是前年的3倍,我認為發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是電動汽車行業的越來越厲害,電動汽車也徹底進入了人類的視野。
而且現在國家也支持電動汽車的發展,購買電動汽車的人還會給一定的補貼,這就讓電動汽車更具有性價比,所以德國電動汽車的銷量增長了三倍,就是因為電動車已經成為了大勢所趨。
8. 德國能在兩年內完成170萬輛電動汽車的生產目標嗎
近日,商業咨詢公司麥肯錫發布《2020電動汽車指數》報告。報告指出,隨著新能源汽車的快速發展,到2021年時,德國的電動汽車年產量或將超過170萬輛,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動汽車生產地。
按照德國電動汽車的發展趨勢,到2024年,電動汽車產量在全球佔比將從2019年的18%升至29%,平均每年將提升2個百分點。除此之外,德國電動汽車產量的提升,也表現在銷量數據變化中。
據相關數據顯示,2019年全球電動車銷量僅為221萬輛,其中,中國銷量為120萬輛,同比增長3%,而美國電動汽車市場則下降近10%,約33萬輛。對比之下,德國2019年的電動汽車注冊量大幅度增加,混合動力汽車和純電動汽車注冊量都實現了75%以上的提升。
在此基礎上,德國如何在兩年的時間中將年產量增至170萬輛?作為德國的三大汽車巨頭,大眾、寶馬、賓士又將怎樣帶動德國電動汽車的產銷量?除此之外,在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模式中,德國與中國又有何不同?
1
德國170萬輛電動汽車從哪兒來?
從全球范圍看,主流車企已經開啟轉型大勢,走在電動汽車發展的路上。在這個隊伍中,除中國外,德國車企的電動化策略發展最為積極。對此,德國聯邦外貿與投資署汽車專家斯特凡·迪比通托表示,德國汽車工業絕不會錯過電動汽車的發展契機。
目前,在德國市場中,包括大眾、寶馬、賓士等車企已經把未來的重點放在了電動汽車領域。畢竟,對於現代汽車的發祥地,德國是生產汽車歷史最悠久的國家。而大眾、寶馬、賓士作為德國汽車的三大巨頭,它們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該地區的整體產銷量。
據相關數據顯示,在2019年中,德國共登記了10.9萬輛新能源汽車,同比增長61%。其中,寶馬銷量為2.2萬輛,特斯拉為1.1萬輛,梅賽德斯·賓士為9787輛,大眾為9701輛。從數量上,該四家車企2019年的電動汽車銷量佔了德國的一半左右。
與中國的新能源汽車發展不同,德國電動汽車產量增長主要來自插電式混合動力。報告預測,到2021年時,德國生產的電動汽車中至少有一半將是插電式混合動力車。資料顯示,為促進電動汽車消費,德國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目前,德國表示將為購買電動汽車和混合動力汽車的消費者提供高達6000歐元的補貼,同時還承諾大力擴展充電基礎設施。
除了德國政府對電動汽車的發展支持外,德國車企的電動化戰略也逐步走向成熟。按照相關規劃,2020年大眾德國Zwickau工廠將率先生產10萬輛基於MEB平台的電動汽車。同時,為了增加電動汽車產銷量,大眾汽車集團計劃在2022年前重組8家工廠,將電動汽車年產能將提升至100萬輛,到2023年時,大眾集團將向電動汽車製造領域投資300億歐元。
另外,賓士方面計劃到2020年底,推出5款純電動車型和20多種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2022年前將改換旗下全部車輛產品為混合動力或純電動汽車,並增加至少50個全新電動汽車車型。電動出行作為寶馬集團的重要組成部分,到2023年,寶馬將在全球推出25款新能源汽車,其中至少12款為純電動車型。
在電動汽車的快速發展下,大眾集團、戴姆勒集團和寶馬集團一致認為,未來屬於電動汽車,同時他們共同表示未來10年將把重心投放在電動車上,包括純電動和插電式混合動力,並將在基礎設施建設、技術等方面展開協調一致的行動。這是行業發展的趨勢,同時也是德國電動汽車產能提升的基礎。
2
德國電動汽車發展有何不同?
在麥肯錫發布《2020電動汽車指數》中,其指出明年德國電動汽車產量很可能超過中國,站在全球首位。但與中國大力發展純電動汽車不同,德國在電動汽車發展中更加傾向於插電式混合動力。麥肯錫預測,在德國2021年的生產量中,插電式混合動力車產能至少將佔到電動汽車的一半,這意味著在170萬的電動汽車中,有85萬輛是插電式混合動力。
面對德國85萬輛的插電式混合動力車產量,中國插電式混合動力車相對較少,在整個2019年中,中國插電式混合動力乘用車銷量為22.6萬輛,同比下滑14.7%。但在純電動車方面,中國去年生產近102萬輛,同比增長3.4%。
隨著中國市場電動車補貼的退坡,2019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出現了一定程度的下跌。即便如此,其產銷量還保持在120萬輛以上。相比於德國10萬輛電動汽車的登記輛,中國已超出其10倍有餘。
在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中,中國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被認為是電動汽車的過渡車型,因為其不能完全享受相關補貼,普及率並不算高,在2019年中,該銷量也僅佔新能源汽車的17%左右。
3
誰推動了德國電動汽車?
如果說中國的新能源汽車是在政府推動下走在了行業的前列,那德國車企當下的積極發展又是從何而來?
新能源汽車在歐洲不同國家處於不同的發展程度,尤其在2019年之前,包括寶馬、大眾在內的主流車企仍然以傳統燃油車作為自己未來發展的主要業務。但在2019年中,這一切有了新的變化,多數跨國車企開始迅速向電動化轉型。
德國車企的改革不是毫無徵兆的,在2019年第一季度中,車企陸續發布2018年財報。大眾、寶馬、賓士財報數據顯示,歐洲全球統一輕型汽車測試規程(WLTP)標准已經在影響他們的整體營業利潤。因排放不達標,車企將受到不同程度的罰款。
在此之前,因「排放門」事件的持續影響,大眾在2019年初相繼收到巴西、印度等多個國家的罰單,據統計,大眾僅因排放門損失超過了2300億。與此同時,寶馬也因銷售排放超標的柴油車被罰款965萬美元;而戴姆勒去年更是因尾氣排放違反監管要求被罰10億美元!
因尾氣排放罰款的事件還在繼續發生,假使車企不做出改變,這將導致企業未來支出成本增加,最終利潤有所下滑。為此,多數車企只能選擇加快產品車型向新能源轉換,從而減小在該方面的影響。在這期間,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無疑是短期內滿足這一標準的最佳選擇。
從這一層面上看,德國車企選擇發展插電式混合動力技術,整體產量得到增加,這並不是德國汽車企業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發展中進行技術轉換,更多的是為了應付尾氣排放方面的罰款。也正是因為此項因素,倒逼車企必須盡快將新能源汽車發展落地執行。
另外,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汽車消費市場,中國市場積極發展新能源汽車甚至以雙積分政策進行強制性推動,直接影響跨國車企的產品車型必須滿足中國市場的需求,這也是汽車企業發展電動汽車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9. 鋰電池或斷供/德國電動車產量將超中國/小鵬將布局出行領域
001/?受疫情影響全球鋰電池供應面臨斷供風險
美的集團發布公告稱,擬通過下屬子公司廣東美的暖通設備有限公司以協議方式收購北京合康新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控股權。本次收購總價為7.43億元,交易完成後美的暖通將合計控制合康新能23.73%的表決權。此舉被業內視為美的集團「二進宮」造車領域。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