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新能源汽車政府政策激勵探討
① 國家支持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有哪些相關政策
2015年新能源汽車國補開始發放
受今年年初「騙補核查」影響,2015年新能源汽車國家補貼延遲發放,導致大部分新能源汽車企業出現資金鏈緊張狀態。今日(12月2日)有業內人士透露,現在已經收到「國補」發放通知,除企業提出申訴的部分外,其餘將於近期發放。
9月份,財政部通報新能源汽車補助資金專項檢查情況,其中有多家車企存在虛構銷售、有車缺電、領補後閑置的情形。據媒體揭露,有些車企為了騙補,把電池重復安裝在不同的車殼上,然後「賣」給子公司,找政府反復領補助。這樣的「空殼車」,莫說能拉水,根本不能上路。
國家高度重視新能源汽車產業,在產業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我國新能源(11.540, -0.34, -2.86%)汽車市場蓬勃發展,但部分車企為何忙於騙補?
作為有形的手,產業政策都有相應的著力點,而之前的新能源汽車補助思路偏向鼓勵銷售。比如2013—2015年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補助標准中,對純電動客車的補助只看車身長度,車越長,補助越多。而且只要把車賣出去,就能拿補助。
這樣的著力點有些「找偏了」,容易導致企業重銷售而不重研發。對於騙補車企來說,把車「賣」出去就能賺錢,為什麼還要多花錢搞研發?而那些真正投入資金搞研發的企業,即使有政府補助,也會覺得在競爭中吃了虧。
新能源汽車產業有一個全行業、系統性的核心難題,就是動力源(11.680, -0.25, -2.10%)轉換的問題。這既包括「三電」系統(電池、電機、電控)的效率與安全等技術問題,也有應用場景的問題,如鋪設充電樁和換電站、充電介面統一標准等。
經驗表明,光靠鼓勵銷售,解決不了這些問題。政策著力點可以考慮向研發端和基礎設施搭建上傾斜。我們看到,2016年的純電動客車補助政策不再只以車身長度為准,而是增加了「單位載質量能量消耗量」「純電動續駛里程」等科技指標,這些改變才真正有助於那些研發型企業成長。
「當潮水退去,就知道誰在裸泳。」隨著我國2016—2020年新能源汽車銷售端的財政補助逐步退坡,那些光靠吃補助存活的企業必將被市場淘汰,技術才是立足市場的根本,真正致力創新的企業必將贏得競爭。
新能源汽車補貼標准有哪些
4月29日,財政部、發改委、工信部和科技部四部委聯合下發的新一輪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正式出台,在未來5年,補貼額度大幅退坡。自2010年中央實施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以來,補貼額度逐年下降,享受補貼的車輛標准逐年提高,同時,政府對汽車企業的燃料消耗限值不斷降低,顯示政府希望由市場力量來推動新能源汽車的發展。
具體的退坡辦法是:2017-2020年,除燃料電池汽車外,其他新能源車型補貼標准都實行退坡,其中:2017-2018年補貼標准在2016年基礎上下降20%,2019-2020年補貼標准在2016年基礎上下降40%。
新能源乘用車補貼對象依然是純電動汽車、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和燃料電池汽車,但對車輛的技術要求進一步提高。其中,純電動汽車的補貼門檻由之前的80公里續航里程提高到100公里,對車輛的最高時速也要求不低於100公里/每小時。
② 如何理解「《雲南省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省級補貼資金管理暫行辦法》(徵求意見稿)」里的25%
假設中央補貼4萬元,雲南省會再補貼1萬元,各市州根據自身財力情況制定政策進行補貼,補貼最高不能超過1萬元。也就是說,你買新能源車,沒有地方補貼的話,你能享受5萬元的補貼;有地方補貼的話,最多享受6萬元的補貼。
③ 政府鼓勵使用新能源汽車其主要思想是
1.從國內看,發展新能源汽車是國家戰略。發展新能源汽車是中國從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國的必由之路。在這個領域,我們和老牌汽車強國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因為新能源汽車根本不需要傳統內燃發動機,所以有可能實現彎道超車或換道超車。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可能也是唯一一個將發展新能源汽車作為國家戰略的國家。
2.從國際看,發展新能源汽車是大勢所趨。進入21世紀,能源危機和環境污染問題成為世界挑戰,發展新型環保能源由此上升為決定人類未來命運的重大課題,其中,新能源汽車的地位舉足輕重,它已成為下一輪全球汽車企業競爭發展的核心所在和新引擎。
3.從民生看,發展新能源汽車是環保使然。2010年11月,在環保部發布的《中國機動車污染防治年報(2010年度)》中,首次公布了機動車污染物排放情況。有研究表明,機動車尾氣排放是國內大中城市空氣污染的主要來源。中國是世界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和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幾乎一半的石油需求要通過進口解決,而汽車恰恰是石油消耗大戶。加快發展新能源汽車業,可以治理二氧化碳排放,降低中國對國際石油的依賴,減少機動車污染,改善空氣質量,利國利民。
④ 新能源汽車補貼2022年最新政策
新能源汽車補貼2022年最新政策如下:
一、新能源乘用車補貼方案(非公共領域)。
⑤ 運用財政補貼的相關理論分析政府為什麼要對新能源汽車進行補貼
2014年新能源汽車國家補貼政策
為加快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2013年9月,國家相關部門出台了《關於繼續開展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工作的通知》,其中明確了在2013年-2015年,對消費者購買新能源汽車繼續給予補貼。
解讀:
2014年新能源汽車補貼標准?按四部委2013年9月13日出台的政策,純電動乘用車等2014和2015年度的補助標准將在2013年標准基礎上下降10%和20%。但新標准調整為:2014年在2013年標准基礎上下降5%,2015年在2013年標准基礎上下降10%,從2014年1月1日起開始執行。
哪些新能源汽車有資格獲得新能源汽車補貼?首先明確的是不是所有的新能源車都可以獲得補貼,據《關於繼續開展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工作的通知》中顯示,納入中央財政補貼范圍的新能源汽車應是符合要求的純電動汽車、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和燃料電池汽車。其中「符合要求」,是指新能源車輛需要進入《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範推廣應用工程推薦車型目錄》,而進入該目錄的車型,是從列入國家工信部《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公告》中挑選出來的,而只有自主、合資等國產車型才會被列入這一公告中。
哪些城市可以獲得新能源汽車補貼?在國家發布的《關於繼續開展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工作的通知》中已明確指出,將繼續依託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推廣應用新能源汽車。如果滿足示範城市或區域的條件,可編制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實施方案,提交四部委,擇優確定示範城市名單。也就是說,只有進入示範名單的城市,才能推廣新能源汽車,當地消費者才能在本地購買新能源汽車,並享受補貼。目前,四部委已公布了兩批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城市或區域名單,其中包括:北京、天津、重慶、上海、合肥、太原、鄭州、武漢、成都、海口、蘭州、西安、昆明、廣州、深圳、寧波、大連、青島、新鄉、襄陽、湖南、蕪湖、沈陽、長春、哈爾濱、淄博、臨沂、濰坊、聊城、瀘州,以及河北省、浙江省、福建省、廣東省、江西省、貴州省、雲南省和內蒙古幾個省的城市群。
2014年新能源汽車地方補貼政策
2014年5月19日起,上海、武漢、蘇州、西安、合肥等多個城市公布了新能源汽車推廣政策的鼓勵辦法或實施方案,補貼細則明確車型補貼范圍以及推廣方案。新能源汽車的大范圍應用正式拉開序幕。
理論上,可以獲得國家補貼的新能源車,也自然會得到地方政府補貼。但經過調查後發現,這種理論未必在哪裡都行得通。比如,在北京享受地方補貼的新能源車並不包括插電式混動車型,且只有進入北京市自己制定規則的《北京市示範應用新能源小客車生產企業和產品目錄》的純電動車、燃料電池汽車才能享受政府補貼。
⑥ 政府對新能源汽車的補貼,從管理經濟學的角度分析這個政策的目的,對各方面的影響
加速技術推進,進而落實技術生活化,最後降低開發成本(達經濟規模),進而將環境成本內部化,減少對環境沖擊,(目前再生能源因開發成本過高,並且未達經濟規模,大都透過政府補助)
⑦ 新能源電動汽車的國家政策
新能源電動汽車的國家政策:當前國家對新能源汽車消費端的支持總的來說可概括為金錢補貼、稅費減免、牌照路權三個方面。
從2018年2月12日起實施,2月12日至6月11日為過渡期。過渡期期間上牌的新能源乘用車、新能源客車按照此前對應標準的0.7倍補貼,新能源貨車和專用車按0.4倍補貼,燃料電池汽車補貼標准不變。
從2018年起將新能源汽車地方購置補貼資金逐漸轉為支持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新能源汽車使用和運營等環節。實施好新能源汽車免徵車輛購置稅、購置補貼等財稅優惠政策,加強城市停車場和新能源汽車充電設施建設。
納入中央財政補貼范圍的新能源汽車車型應是符合要求的純電動汽車、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和燃料電池汽車。重點加大政府機關、公共機構、公交等領域新能源汽車推廣力度。補助對象。補助對象是消費者,消費者按銷售價格扣減補貼後支付。
資金撥付。中央財政將補貼資金撥付給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實行按季預撥,年度清算。生產企業在產品銷售後,每季度末向企業注冊所在地的財政、科技部門提交補貼資金預撥申請,當地財政、科技部門審核後逐級上報至財政部、科技部。四部委組織審核後向有關企業預撥補貼資金。年度終了後,根據核查結果進行補貼資金清算。
⑧ 雲南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是什麼
《雲南省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省級補貼資金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公開徵求意見。辦法指出,擬對照同期中央財政對新能源汽車的補貼標准,省級財政配套對單車補貼25%,各州市財政配套補貼上限為中央財政同期補貼標準的25%。
對照同期中央財政對新能源汽車的補貼標准,省級財政配套對單車補貼25%,各州市財政配套補貼上限為中央財政同期補貼標準的25%。
⑨ 8月新能源汽車政策:多方面對新能源汽車進行補貼
除雲南外,北京、河南、江西、廣州等地區也相繼推出了刺激汽車消費和加快新能源汽車推廣的補貼政策。新一輪政策的加碼支持有利於持續帶動汽車銷量,為廠家和經銷商消化庫存壓力。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