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汽車電控技術pdf
㈠ 電動汽車電控技術的動力總成控制系統
動力總成控制系統包括動力總成控制單元、發動機電控單元、電機控制器、AMT控制器及動力電池管理系統。其中動力總成控制單元用以確定發動機與電動機輸出功率的比例,以滿足汽車的動力性能、經濟性、排放性等性能指標,保證換檔操作過程的平順性。多能源動力總成控制單元的研究成為電動汽車技術發展和產業進程中的重要研究開發方向。在這方面國外已開發出了不少成熟的動力總成控制器。
㈡ 電控技術到底是什麼
混合動力汽車電機是豐田汽車公司旗下品牌 rius於1997年12月投入小批量商業化生產,該車自重1515kg,裝用頂置凸輪軸四缸,1500cc排量汽油機,最大功率42.6kW/4600r/min,帶永磁無刷發電機,驅動電機亦為永磁無刷的額定功率30kW。中小容量的無刷直流電動機的永磁體,現在多採用高磁能積的稀土釹鐵硼(Nd-Fe-B)材料。因此,稀土永磁無刷電動機的體積比同容量三相非同步電動機縮小了一個機座號。近三十年來針對非同步電動機變頻調速的研究,歸根到底是在尋找控制非同步電動機轉矩的方法,稀土永磁無刷直流電動機必將以其寬調速、小體積、高效率和穩態轉速誤差小等特點在調速領域顯現優勢。
電控技術解析——電控單元相當於傳統汽車的ECU,是電動汽車上對高壓零部件實現控制的主要執行單元。除了電機控制以外,對車載充電機,DC-DC單元等相關組件的控制,同樣也是由電控單元來實現的。電控單元的核心,便是對驅動電機的控制。動力單元的提供者--動力電池所提供的是直流電,而驅動電機所需要的,則是三項交流電。因此,電控單元所要實現的,便是在電力電子技術上稱之為逆變的一個過程,即將動力電池端的直流電轉換成電機輸入側的交流電。為實現逆變過程,電控單元需要直流母線電容,IGBT等組件來配合一起工作。當電流從動力電池端輸出之後,首先需要經過直流母線電容用以消除諧波分量,之後,通過控制IGBT的開關以及其他控制單元的配合,直流電被最終逆變成交流電,並最終作為動力電機的輸入電流。如前文所述,通過控制動力電機三項輸入電流的頻率以及配合動力電機上轉速感測器與溫度感測器的反饋值,電控單元最終實現對電機的控制。除了對電機實現控制以為,電控單元也是車載充電機,DC-DC單元等組件的主控制機構。充電與電機控制正好相反,需要把電網提供的交流電轉換成動力電池的直流電,也就是在電力電子學上稱為整流的過程。而DC-DC單元,則是實現通過動力電池為12V電池充電的過程,電控單元需要把動力電池端的高壓,轉換成12V電池的低壓端,用以最終實現為新能源汽車充電
㈢ 混動汽車電機電控技術是什麼
HEV(Hybrid-ElectricVehicel)—混合動力裝置。混合動力就是指汽車使用汽油驅動和電力驅動兩種驅動方式,優點在於車輛啟動停止時,只靠發電機帶動,不達到一定速度,發動機就不工作,因此,便能使發動機一直保持在最佳工況狀態,動力性好,排放量很低,而且電能的來源都是發動機,只需加油即可。混合動力汽車的關鍵是混合動力系統,它的性能直接關繫到混合動力汽車整車性能。經過十多年的發展,混合動力系統總成已從原來發動機與電機離散結構向發動機電機和變速箱一體化結構發展,即集成化混合動力總成系統。 混合動力總成以動力傳輸路線分類,可分為串聯式、並聯式和混聯式等三種。串聯式動力:串聯式動力由發動機、發電機和電動機三部分動力總成組成,它們之間用串聯方式組成SHEV動力單元系統,發動機驅動發電機發電,電能通過控制器輸送到電池或電動機,由電動機通過變速機構驅動汽車。小負荷時由電池驅動電動機驅動車輪,大負荷時由發動機帶動發電機發電驅動電動機。當車輛處於啟動、加速、爬坡工況況時,發動機、電動機組和電池組共同向電動機提供電能;當電動車處於低速、滑行、怠速的工況時,則由電池組驅動電動機,當電池組缺電時則由發動機-發電機組向電池組充電。串聯式結構適用於城市內頻繁起步和低速運行工況,可以將發動機調整在最佳工況點附近穩定運轉,通過調整電池和電動機的輸出來達到調整車速的目的。
㈣ 電動汽車電控與驅動技術性能指標是什麼了
樓主你好 電控方面是集成度高、以及響應速度快。驅動技術方面要求無效功耗低,有效電能轉換效率高,響應速度高。 望採納。
㈤ 電動汽車的關鍵技術是什麼
主要是電池和電機的技術。電池要求容量大,重量體積小,充電快。電機要求功率大,重量體積小,效率高(省電)。還有就是車體重量,風阻等。
㈥ 新能源電動汽車的基礎知識有哪些
一、節能與新能源汽車
節能型汽車:是指以內燃機為主要動力,綜合工況燃料消耗量優於下一階段目標值的汽車,即常說的非插電式混合動力;
新能源汽車:新能源汽車是指採用新型動力系統,完全或主要依靠新型能源驅動的汽車,主要包括純電動汽車、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和燃料電池汽車。
微混:發動機自動啟停(一級節油,等紅綠燈時發動機停轉),不屬於真正意義的混合動力;
輕混:能夠回收減速和制動能量(二級節油,減速能量回饋,電動機不參與驅動);
中混:電動機輔助發動機運行,減少發動機輸出波動;
強混:發動機輔助電動機運行,低速時可純電動工作;
插電式混合動力(PHEV):能夠外接充;
純電動汽車(EV)——以純電力驅動;
燃料電池汽車(FCV)——以燃料電池驅動。二、混合動力技術
1.簡單來說,節能型汽車就是不可外接充電的內燃機/電動機混合動力汽車(HEV)。可外接充電的為PHEV(Plug-in hybrid electric vehicle,可外接充電式混合動力);
2.中混、強混和PHEV,按照電動機和發動機的功率配合方式,可以分為並聯、串聯和混連三種。
3.增程式(REEV)是採用串聯結構的PHEV。4.根據混合動力用電機的不同,主要分為BSG和ISG兩種技術。SG即Starter/Generator,啟動/發電一體化電機。
5.BSG(Belt-driven Starter/Generator),皮帶傳動啟動/發電一體化電機;在發動機前端用皮帶傳遞機構將電機與發動機相連接,該機構比較簡單,僅能起到發動和制動能量回收的作用,節油率也有限,一般12V的BSG節油率在5%-10%
6.ISG(Intergrated Starter/Generator)集成啟動/發電一體化電機;直接集成在發動機主軸上,就是這一種瞬態功率較大的電機,在起步階段能短時替代發動機驅動汽車,並起到啟動發動機的作用;正常行使時由發動機驅動車輛,該電機斷開或者起到發電機的作用;剎車時,該電機還可以再生發電,回收制動能量。7.混合動力架構
根據電機相對於傳統動力系統的位置,可以把單電機混動方案分為五大類,分別以P0,P1,P2,P3,P4命名。這里的P就是是position(位置)的意思。
P0:皮帶驅動發動機,即BSG技術;一般用於輕混;
P1:電機安裝在發動機曲軸上,在離合器之前,ISG電機取代飛輪;在不同程度的制動過程中,ISG電機都可以實現發動機制動能量的回收和儲存(下同);一般用於中混;
P2:電機置於變速箱的輸入端,在離合器之後(發動機與變速箱之間),在P1的基礎上可以單獨(純電)驅動車輪;
P3:電機置於變速箱的輸出端,與發動機分享同一根軸,同源輸出,在P2基礎上純電驅動更為直接;P2和P3一般用於強混;
P4:把電動機放在了驅動橋,直接驅動車輪;其最大的特點是電機與發動機不驅動同一軸,這意味著車輛可以實現四驅,但電機和發動機的完全脫離,就失去了P2、P3結構能夠實現的一邊行駛一邊充電的功能,因此P4一般與其他混動方案系統結合使用於PHEV系統。
㈦ 電動汽車電控技術的介紹
電動汽車電控系統是電動汽車的大腦,由各個子系統構成,每一個子系統一般由感測器、信號處理電路、電控單元、控制策略、執行機構、自診斷電路和指示燈組成。在不同類型的電動汽車上,電控系統存在一些區別,但總體來說一般都包括能量管理系統、再生制動控制系統、電機驅動控制系統、電動助力轉向控制系統以及動力總成控制系統等。各個子系統功能不是簡單的疊加,而是綜合各子系統功能來控制電動汽車。
㈧ 電動汽車維修技術
電機、電控技術在電動汽車上的應用已得到了普遍認可,但其技術的成熟度還遠遠沒有達到要求。電動汽車電機的作用在於在動力、性能穩定的基礎上,提高可靠性和實現高精度控制。電動汽車的電機需要在幾秒內將汽車從靜止狀態zd驅動到一定的行駛速度,控制該電機的電力電子控制單元需內要具有極高的峰值電流能力,從而產生最大量的扭矩來移動汽車。這個過程會重復多次。這就要求其應具有超高可靠性的功率半導體器件,並實現高峰值電流和異常情況下的自我保護。而在現實中,電動汽車的電機電控技術不完善,無法保證汽車動力強勁、持久,也無法實現電動汽車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由於技術不成熟,電動汽車的外觀普遍簡單化、微型化,舒適性較差,性能簡劣,阻礙了電動汽車的市場化容進程。
㈨ 汽車電動電控換擋技術
網路搜索 科技論壇 吧,裡面有好多有用的和你想要的東西。
㈩ 汽車電控技術有沒有發展前途
你好,汽車電控技術發展前景還是十分不錯的,隨著汽車的普及和新的汽車電控技術的提高,汽車電控技術正在向集成化的道路上發展,發動機可以很好地與自動擋汽車的控制系統相結合,當汽車行駛在道路,它可以很好地發現障礙物,制動系統的防抱死等各種技能是計算機通過不斷准確計算得出的正確答案。汽車電控主要由安裝在汽車上的感測器、電控中心、軟體驅動程序和程序系統組成。最重要的是汽車核心發動機和汽車底盤的電控,在目前的電控技術中已經研究得比較完整,核心技術比較完善。發動機的電控主要是汽油點火和噴射的電控以及在點火燃燒中的電控,在不同時期進行電壓控制,在發動機出現故障的情況下,它可以在一定時間內進行自我檢測、自我診斷,甚至自我修復或自我重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