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能源汽車ppt
① 新能源汽車和傳統汽車哪個造車的難度大
傳統汽車難度大,因為傳統汽車發動機的製造難度要比電池電機組麻煩的多。
廣義新能源汽車,又稱代用燃料汽車,包括純電動汽車、燃料電池電動汽車這類全部使用非石油燃料的汽車,也包括混合動力電動車、乙醇汽油汽車等部分使用非石油燃料的汽車。
目前存在的所有新能源汽車都包括在這一概念里,具體分為六大類:混合動力汽車、純電動汽車、燃料電池汽車、醇醚燃料汽車、天然氣汽車等。
政策支持
2020年10月,國務院常務會會議通過了《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規劃》表明,2021年起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新增或更新公交、出租、物流配送等公共領域車輛,新能源汽車比例不低於80% 。
2020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要求深入實施發展新能源汽車國家戰略,推動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加快建設汽車強國。
② 放寬新勢力准入門檻,嫌PPT造車不夠離譜
2月10日,工信部發布了一個關於新能源汽車生產准入的修改意見稿,讓人略感意外。
這份《工業和信息化部關於修改〈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准入管理規定〉的決定(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意見稿」)首先發布在工信部網站,裡面提到對「新能源生產企業及產品准入管理的規定」早在2017年1月已出台,相比之下,意見稿有降低新勢力造車准入門檻的意味。
我們看看主要的修改內容:
1、刪除了之前對准入企業「設計開發能力」要求的大部分內容,調整為對「技術保障能力」的要求;
—放寬了造車新勢力在設計研發上的要求,同時降低了研發機構專人技術人員能力、數量和崗位分布的要求。
2、原來的管理規定對企業生產能力、產品生產一致性、售後服務及產品安全保障能力有17個條款的要求,現在意見稿減少為11個,包括7個為否決項,新勢力造車需滿足這7個否決項,同時剩餘的項目中不符合的不能超過2項;
—雖然減少了條款,但把關生產環節還是很嚴格的。
3、刪除原有的第二十九條、三十條和三十一條,放寬關於生產企業改造、產品滿足管理的要求;
—放寬已獲得准入資格的新勢力造車,根據新規進行改造的要求;
—放寬「事前准入」的政策要求,使行業的創新精神得到全面釋放;
其中一直是車企最核心的「設計開發能力」,不再作為審核企業的核心指標,而修改成「技術保障能力」,這是意見稿與現行規定差別最大的地方。市場分析指此舉,無疑為汽車業界內的共同研發、資源共享打開了綠燈,長期來看則降低了新造車勢力的准入門檻。
新造車勢力迎來更加艱難的一年?
對於意見稿的「松綁」,茶哥不難推斷到是與新能源汽車銷量滑坡和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有關。據統計,2019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總銷量120.6萬輛,較2018年同比下降4%,一向高歌猛進的市場出現首次負增長。
至於有聲音指,「意見稿」有可能再催生新一波新勢力,不排除有,但藝高人膽大、不怕「死」的就來淌這渾水吧,除卻那些奮力求生的新勢力們,更可怕的是大玩家們入局後的站穩腳跟,豐田、大眾、BBA都已開始在中國投放純電動車,國產特斯拉更虎視眈眈銷冠,即便頂層政策再開綠燈,留給新入局玩家的機會還剩多少?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③ 為什麼大家會把造車新勢力稱為PPT造車
隨著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火熱,不同的造車新勢力不停的涌現出來,但是當造車新勢力剛剛問世的時候,動輒就是能夠秒殺特斯拉的宣傳讓人大跌眼鏡,因此剛開始造車新勢力也被稱為PPT造車。隨著市場的凈化,最終造車新勢力開始向共享出行轉型,主打智能化和人車互聯,那麼在這個過程當中,造車新勢力是如何轉化的呢?期間又經歷了哪些困難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
綜合來看,從PPT造車再到共享出行,說起來雖說很容易,但是造車新勢力確實付出了很多,從外觀的設計,到智能化的匹配,再到迎合市場需求,任何一項拿出來都不是可以簡單完成的。
④ 新能源行業最近有什麼發展趨勢
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五大發展趨勢分析
「預計到2030年,中國市場純電動汽車產銷量將超過1500萬台,佔新能源總銷量的90%,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PHEV)佔比將僅為10%。即在未來十年發展中,純電動汽車將占據市場主導地位。」6月11日,德勤戰略與運營副總監牟嘉文指出,中外品牌、新舊力量、跨界巨頭等多方勢力間的全面競爭,將重塑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競爭格局。
在牟嘉文看來,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存在五大趨勢:
1、發展趨勢一:得益於政府政策傾斜,以及日趨完善的充電基礎設施,電池技術的提升,比混動車型有更低用車成本優勢的純電動汽車,未來將在新能源汽車市場占據主導優勢。受產業投資政策調整的影響,針對混動汽車的投資將會逐漸減少,再加上市場終端政策支持力度正在下降甚至取消,混動車型的發展空間將不斷被擠壓。
純電汽車未來將佔主導地位 全面競爭將重塑行業競爭格局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全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達到了127萬輛和125.6萬輛,分別同比增長59.9%和61.7%。截止至2019年4月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為10.2萬輛和9.7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25.0%和18.1%。累計方面,2019年1-4月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累計達到了36.8萬輛和36.0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58.5%和59.8%。
在純電動汽車產銷方面,2018年全年中國純電動汽車產銷分別完成98.6萬輛和98.4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47.9%和50.8%。截止至2019年4月中國純電動汽車產銷量分別完成8.2萬輛和7.1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28.2%和9.6%。
累計方面,2018年1-4月中國純電動汽車累計產銷量分別完成28.6萬輛和27.8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66.1%和65.2%。目前的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中,純電動車型的產銷增長是新能源汽車的主要驅動力。4月,國內純電動汽車的銷量佔新能源汽車市場整體的銷量超七成。
在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產銷方面,2018年中國全年中國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產銷分別完成28.3萬輛和27.1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122%和118%。截止至2019年4月我國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產銷分別完成2.0萬輛和2.6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13.6%和50.9%;
2019年1-4月中國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產銷分別完成8.1萬輛和8.2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36.3%和43.7%。
2018-2019年4月中國純電動汽車產銷量統計及增長情況
2018-2019年4月中國純電動汽車產銷量統計及增長情況2018-2019年4月中國純電動汽車產銷量統計及增長情況
數據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備註:2018年7月產量同比為45.4%)
牟嘉文指出,除了純電汽車未來將佔主導地位,燃料電池汽車的發展潛力也不容忽視。但從中國以電力為核心主體的能源戰略、加氫站的建設受成本和技術水平制約、氫燃料電池系統生產成本高昂等因素考慮,中大型客車、公交車、物流車及重型貨車等商用車將成為氫燃料電池最先普及的領域,短期內燃料電池難以推廣到乘用車領域。
數據顯示,今年前4個月,中國燃料電池汽車產銷分別完成237輛和230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154.8%和289.8%。
2、發展趨勢二:根據德勤新能源汽車消費者調研數據,60%高端車主和89%中低端車主認為續航里程超過400km的純電動汽車可以滿足他們日常的使用需求。而2019年第2批新能源汽車推廣目錄顯示,乘用車續航里程普遍達到400km,這意味著,在技術快速提升下,續航里程將不再是用戶購買新能源車的阻礙因素,而智能化、網聯化、人性化的功能設計將成為新能源汽車產品差異化競爭的關鍵。這也是第二大趨勢。
3、發展趨勢三:牟嘉文預測的第三大趨勢是,中外品牌、新舊力量、跨界巨頭等多方勢力間的全面競爭,將重塑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競爭格局。從目前新能源車的市場佔有率來看,本土傳統汽車品牌遠超外資品牌,處於領先地位,但隨著外資、合資以及本土造車新勢力的發展加速,2020年後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將進入全面競爭時代。
造車新勢力面臨存亡節點
「處於領先優勢的本土傳統汽車廠商將快速擴展全鏈條能力,以期繼續保持領先地位。而那些起步晚、規劃遲、轉型慢的本土傳統汽車廠商只能聚焦價值鏈的生產製造端,成為『代工廠』。對於傳統的外資合資品牌來講,必須加速市場進入、加快產品發布,如果不能穩固佔領終端市場,將遭遇出局危機。」牟嘉文表示。
4、發展趨勢四:牟嘉文認為,新能源汽車將汽車產業價值鏈向上、下游進行了大幅延伸,產業利潤結構正在隨之改變,上游動力電池和智能科技、下游終端市場用戶服務已成為重要利潤池。由此,他預測第四個趨勢,未來新能源汽車廠商將發展為三種類型:布局全鏈條的新能源汽車廠商,聚焦終端市場流通、銷售與服務的新能源汽車廠商,專注整車研發采購與生產製造的新能源汽車廠商。
在新能源汽車逆勢增長的同時,新能源汽車廠商目前面臨著巨大的生存壓力。從行業環境來看,補貼退坡、產能過剩,以及新勢力造車企業的湧入正在加劇競爭。從自身盈利性來看,一方面成本不斷攀升,其中包括智能科技的巨額研發投入,新零售轉型與服務創新需要海量投資;另一方面盈利模式尚待重構,新的利潤來源存在較大不確定性,比如,如何創新服務和數據應用。
5、發展趨勢五:第五大趨勢是關於盈利模式。在盈利模式重構的過程中,牟嘉文指出,時下新勢力造車企業的新零售轉型(包括試水直銷模式)是行業發展的大勢所趨。直銷模式是造車新勢力為行業帶來的最大變革與沖擊,他們通過自建自營的零售新業態以及覆蓋用戶全生命周期的服務,為用戶帶來耳目一新的品牌體驗,解決了傳統經銷商模式下價格不透明、服務體驗欠佳等諸多弊端。
與此同時,尋找用戶體驗和成本效率的最佳平衡點是車企新零售轉型成功的關鍵,比如說,直銷模式也是一把「雙刃劍」,在提升用戶體驗的同時,該模式給汽車廠商帶來了巨額資金需求、運營復雜性等多重問題,用戶體驗與成本效率難以平衡。
牟嘉文預計,對於尚沒有完成大批量交車的造車新勢力來說,未來兩年是生死存亡的關鍵節點,絕大多數企業會被淘汰出局。一是因為以直銷為主的新零售模式帶來的巨額資金壓力;二是供應鏈管控能力較弱,導致量產階段的不確定因素和風險加大;三是某些新進入者還停留在PPT造車空談上,並不掌握新能源汽車核心技術;四是連目前最領先的新造車企業都尚未實現盈利,如果無法盡快證明盈利模式的可持續發展性,大量新進入者將陷入融資困境,因資金鏈斷裂而被淘汰出局。
⑤ 恆大汽車的「PPT」發布會,引社會爭議
恆大集團跨界汽車產業首戰成功開啟,相信這個消息已經傳遍了。就在2020年8月3日,恆大汽車集團當天在上海、廣州同時發布了恆馳首期的六款車同時亮相。
很多企業家、公司創始人對自己的產品並不了解,更深入點就是,只是當賺錢的工具,不知號稱全世界最好的恆大汽車是否有靈魂?不少行業人士發出質疑。
其實這都是外界的擔憂,而需要許家印真正在意的快速布局下的管理,已知,目前恆大汽車是由恆大集團內高層人士在職管理,看來是要將恆大集團的一整套打包輸出。但是汽車業可不同於房地產業,也並不是所有的套路都可用。
小編總結
眼下,正值新造車勢力重新洗牌中,這個過程優勝劣汰,有走有留,強者會更強,也會不斷有新鮮血液湧入,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和有實力的,並不是說資本主義不好,如果恆大汽車布局好,產品實力強,說不定消費者還真的會買賬呢。
但是我們有一說一,首先,對於恆大工廠在未完全建立的情況下,如何同時生產6款新車呢;其二,就算順利生產,就人力、精力而言,6款新車應該不會一同生產;最後,就目前不完整的公司運營體系而言,如何管好恆大汽車戰略方向、人和財等關鍵問題,更是重中之重。所以,恆大汽車現在將自己推向輿論的頂峰,著實為它擔憂啊。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⑥ 純電動乘用車:數據看變化!造車新勢力幾家歡喜幾家憂
導讀
本文節選自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汽車縱橫》雜志權威發布的《新能源汽車月度數據監測報告》,敬請關注!本報告共計40-50頁PPT,內容涵蓋以下六個部分:一、新能源汽車產銷數據;二、新能源乘用車銷量排行榜;三、新能源主要上市新車;四、動力電池產銷數據;五、充電樁/站保有量數據;六、新能源市場動態信息監測。數據來源於各協會、聯盟、咨詢公司等不同權威機構,把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上的每個環節匯集於一體,綜合呈現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態勢。一文在手,掌控全局!
按照國家法律規定,交強險屬於法律強制險。而文中提到的「上險量」是指車輛售出後實際購買交通強制險的數量,可等同為終端用戶銷量數據,對市場的可參考價值更高,並能真實反映新能源汽車市場的銷售狀況。據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11月純電動乘用車上險數總量達48865輛,環比10月增幅32.8%,其中造車新勢力佔比約13.2%,較10月收窄4.3個百分點;1-11月,純電動乘用車上險數累計總量達603435輛,而造車新勢力佔比為9.5%,相比1-10月擴大了0.3個百分點。尤其是排在第一的蔚來,1-11月累計上險數達17568輛,在造車新勢力中佔比超三成,其中11月份單月上險數達到2621輛。
2019年11月,16家造車新勢力純電動乘用車上險量共計6447輛,相比10月基本持平,而前三強均在千輛之上,且上險量之和在新勢力總量的佔比超過七成,集中度十分明顯。其中,蔚來繼續問鼎冠軍,其上險量是第二名的兩倍多;而哪吒以1294輛的成績反超威馬和小鵬,從10月的第四名躍居亞軍;為此威馬也由10月的第二退居季軍,環比下滑33.6%。此外,小鵬則以6.5%的環比降幅跌出前三;盡管零跑環比增幅超過兩成,但仍位居小鵬之後;其餘11家造車新勢力上險量更是不足百輛,甚至有5家僅為個位數。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雖然不斷有新夥伴加入造車新勢力行列,但成績卻時好時壞。11月造車新勢力隊伍中相比10月增加成員有雷丁、愛馳和長江,而領途、紅星則悄然退出當月榜單。
2019年1-11月,21家造車新勢力純電動乘用車累計上險總量達到57565輛,其中前十位排序較1-10月保持不變,而聲量十足的蔚來、威馬和小鵬三家均以超萬輛的數據繼續躋身前三,其上險量之和佔新勢力總量的比例接近八成。從具體累計數據來看,蔚來繼10月突破重圍奪回冠軍寶座後,1-11月累計上險量再度蟬聯新勢力車企銷量之首;威馬則以15368輛緊隨其後;小鵬前11個月的上險量為12893輛,依然位居第三;雖然哪吒累計上險量不足萬輛,但排名第四的位置卻未改變。從第五名新特開始,上險量均不足千輛。
綜上分析可以看出,因新創車企造車進度不一,各家市場表現也有所差異。就目前而言,蔚來、威馬、小鵬和哪吒已形成第一梯隊。隨著補貼退坡以及市場需求疲軟等多重因素影響,新能源汽車銷量已連續數月下滑,這對新勢力車企而言壓力更大,其競爭不僅來自同一陣營的小夥伴,還包括本土品牌和外資的新能源產品及燃油車等多方競爭,能否以產品打動市場是其盈利的砝碼,也更是生存的關鍵。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⑦ 2017到2019年,哪些造車新勢力還停留在PPT造車階段
在新能源汽車行業,大家提到PPT造車,肯定就會想到以樂視汽車為首的一幫造車新勢力。在造車新勢力發展的前期,幾乎沒有一家是有工廠的,基本採用代工的模式,即使是現在,能有工廠也是寥寥幾家,有工廠又有「雙資質」的就更少了。既然採用代工的模式,那麼對於造車新勢力最核心的部門便是整一個營銷團隊。如何讓更多人知道自己的品牌,自己的產品就顯得尤為關鍵。而這些理念的傳達,是需要大量PPT報告作為支撐的。這也是為什麼很多造車新勢力會給大家一種PPT造車的感覺。
小結
造車新勢力,很多都是從零開始,都想著去分一杯羹,但市場是殘酷的,如果遲遲沒有好的產品上市,終究是會被市場所淘汰。即使有好的產品上市交付,如何保障用戶良好的用車體驗,對於造車新勢力而言,挑戰也是相當大的。當然,創業都是艱難的,也希望廣大消費者可以保持客觀中立的態度去審視所有造車新勢力們,小編覺得,只要腳踏實地好好造車的,都是值得尊敬的。
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新能源汽車相關的行業資訊,歡迎點擊右上角的關注,謝謝。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⑧ 新能源汽車五大轉型是指什麼
1.純電動汽車和燃料電池汽車將共同主導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發展。純電動車型將會是乘用車市場的主流產品,混動車型只是過渡。燃料電池汽車將在商用車領域先行發展,短期內難以推廣到乘用車市場。電力與氫燃料並存互補,共同支撐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是國家明確的戰略方向。根據德勤新能源汽車市場規模模型預測分析,2030年中國市場純電動汽車產銷量將超過1500萬台,佔新能源總銷量的90%,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佔比將僅為10%。在未來十年發展中,純電動汽車將占據市場主導地位。受產業投資政策調整的影響,針對混合動力汽車的投資將會逐漸減少,再加上市場終端支持力度正在下降甚至取消,混合動力車型的發展空間不斷被擠壓。
2.智能化、網聯化、人性化將成為產品核心競爭力,用戶不再擔憂續航和充電便利性。隨著電池技術的持續發展,能量密度的不斷提高,電動車的續航里程提升是必然趨勢。此外,通過對消費者的調研後發現,60%高端車主和89%中低端車主認為續航里程超過400km的純電動汽車可以滿足他們的日常使用需求。因此,里程焦慮將不再是新能源汽車發展的掣肘。隨著更多顛覆性的電池和充電技術的發展,續航里程和充電便利性將不再是問題。除了技術創新以外,新能源汽車廠商也在不斷創新充電解決方案以提升充電便利性,包括換電模式,移動充電服務以及整合大量充電設施運營商的一站式充電解決方案等。
3.新零售轉型是行業發展的大勢所趨,尋找用戶體驗和成本效率的最佳平衡點是轉型成功的關鍵。直銷模式是互聯網造車新勢力為行業帶來的最大變革與沖擊,他們通過自建自營的零售新業態以及覆蓋用戶全生命周期的服務,為用戶帶來耳目一新的品牌體驗,解決了傳統經銷商模式下價格不透明、服務體驗欠佳等諸多弊端。但直銷模式是一把雙刃劍,在提升用戶體驗的同時,也帶來了巨額資金需求,運營復雜性等多重問題,用戶體驗與成本效率難以平衡。因此,並不是所有新能源汽車廠商都能駕馭的。對於傳統汽車廠商而言,從傳統經銷商體系直接轉型為直銷模式幾乎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現實的。表面上看,用戶喜歡直銷模式帶來的體驗,包括透明的價格和友好的店內體驗等。傳統汽車廠商的新零售轉型將圍繞渠道協同與業態創新兩個方向發展。
4.中外品牌、新舊力量、跨界巨頭等多方勢力競爭,市場格局將被重塑。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已經成為中外汽車廠商競相發力的重要領域。從目前市場佔有率來看,本土傳統汽車品牌遠超外資品牌,處於遙遙領先地位。但隨著外資、合資以及本土造車新勢力的發展加速,2020年後中國新能源市場即將進入全面競爭時代。對於傳統汽車廠商來講,唯快不破。處於領先優勢的本土汽車廠商將快速擴展全鏈條能力,而起步晚、規劃遲、轉型慢的本土傳統汽車廠商只能聚焦價值鏈的生產製造端,成為「代工廠」。對於傳統的外資品牌來講,必須加速市場進入、價款產品布局,如果不能穩固佔領終端市場,將遭遇出局危機。對於尚沒有完成大批量交車的造車新勢力來說,未來兩年是生死存亡的關鍵節點,絕大多數企業會被淘汰出局。一是以直銷為主的新零售模式帶來的巨額資金壓力;二是供應鏈管控能力較弱,導致量產結算的不確定因素和風險加大;三是某些新進入者還停留在PPT造車空談上,並不掌握新能源汽車核心技術實力;四是目前最領先的新造車企業都尚未實現盈利,如果無法盡快證明盈利模式的可持續發展性,大量新進入者將陷入融資困境,因資金鏈斷裂而被淘汰出局。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即使再大也無法支撐當前近500家注冊在案的新能源汽車廠商的並存發展。優勝劣汰,強者生存是未來兩三年行業洗牌的必然結果。
5.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將向上下游大幅度延伸,出行市場、新科技將成為重要利潤池。新能源汽車將傳統汽車產業價值鏈向上下游有了很大的延伸。上游產業鏈延伸至動力電池技術和智能科技產業,下游產業鏈則延伸至終端消費者市場的零售、用戶生命周期服務、電池回收等業務。價值鏈的演變帶動產業生態鏈的形成和資本鏈的激活,在資本驅動下,不僅新造車企業紛紛入局,更吸引各種跨界巨頭加速布局。
⑨ 凜冬已至,新能源車企該如何過冬
剛剛過去的2019年,車市的淘汰賽便已經初露端倪,諸多造車新勢力,融資困難、難以量產等信息層出不窮。
成立多年的游俠汽車被政府收回工廠用地,以水驅動汽車的青年汽車破產,拜騰汽車數次延後量產……
2020年是新能源的寒冬,但是也有可能轉換為新能源的新起點。「斷奶」之後的新能源雖然會歷經陣痛,但是對於新能源的行業的發展卻是必經之路。依靠政策與補貼會為新能源汽車帶來短期的發展,但是市場才是新能源最終的出路,如果政策過度干預,新能源市場便失去了它該有的活性,這將是我們都不願看到的結果。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