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能新能源汽車與一汽簽約
① 3月出行大事件:跨國車企組團在華換帥;自動駕駛領域動作頻繁
[億歐導讀]?2020年3月,在汽車出行領域,不少企業開始對組織結構進行調整。在中國市場,高層變動更為頻繁。此外,受新冠病毒對全球的影響,隨著無人配送等技術的大規模使用,自動駕駛領域恢復火熱。
優信:二手車業務經營遇到困難;優信拍被58同城以1.05億美元收購
3月1日消息,由於新冠病毒影響,優信二手車在給部分員工的致信中表示,需從3月1日起停工待崗。不過,在此期間,優信二手車將按照各地政策支付員工的最低生活保障,並負擔員工的基本社保和住房公積金。有媒體報道稱,從今年2月15日開始優信員工在節後疫情期間面臨薪水下調,短期降薪等調整,降薪從20%到40%不等,據了解,優信還下調了員工的公積金。對於員工的薪資調整,優信在相關回應中表示,這是為了應對沖擊,度過難關准備。
3月24日,58同城以1.05億美元收購了優信的B2B二手車網上拍賣業務優信拍。此次交易完成後,優信將持續聚焦主營業務「全國購」;58同城將基於二手車平台流量優勢,融合優信拍的拍賣業務,打造二手車行業流通體系。對此,58同城CEO姚勁波表示,「向車商提供二手車拍賣服務,也是我們核心戰略的一部分。未來我們會繼續提升優信拍在B端市場的服務能力,不僅幫車商賣車,也幫他們通過線上拍賣收車,真正促進二手車行業的高效流通。」
哈啰出行:順風車已上線303個城市,累計認證車主超1300萬
3月4日,哈啰出行發布《哈啰順風車城市復工出行數據報告》,《報告》顯示,哈啰順風車上線一年來在全國303個城市上線了服務,總發單乘客數4000餘萬;累計認證車主1300餘萬人;平台上所有順風車行駛總里程數達67億多公里。哈啰順風車平台自3月4日起,將會上線杭州健康碼,開啟「車主綠碼接單,乘客綠碼發單」的前置審核機制,通過技術手段實現疫情防控關口前移,更大程度保障復工通勤安全,降低平台的疫情防控風險。
圖森未來無人駕駛助力UPS,開通全新北美運輸線路
3月5日,圖森未來宣布與UPS的無人駕駛運輸服務合作增加至每周20次,並新開通一條連接亞利桑那州鳳凰城和德克薩斯州埃爾帕索的運輸線路。據了解,在每周20次的運輸服務中,將有10次在這條新線路上進行,其他10次則仍將在亞利桑那州鳳凰城和圖森市之間的原有線路上進行。同時,在運輸過程中,圖森未來無人駕駛卡車為UPS節省了大約10%的油耗。
谷歌旗下自動駕駛公司Waymo融資22.5億美元
3月2日,Waymo宣布獲得第一輪外部投資22.5億美元。除母公司Alphabet,投資者還包括汽車零部件供應商麥格納國際公司、美國汽車經銷商連鎖公司AutoNation、加拿大養老金計劃投資理事會,以及其他三家大型投資公司:加州私募股權投資公司銀湖、知名風險投資企業安德森霍洛維茨,以及中東主權財富基金投資企業穆巴達拉投資公司。3月3日,Waymo發布第五代自動駕駛系統。
礦區無人化運輸解決方案提供商慧拓獲超億元A2輪融資
3月5日,礦區無人化運輸解決方案提供商慧拓宣布,完成上億元A2輪融資,由凱輝基金旗下汽車基金領投,山東省海創千峰新舊動能轉換母基金、老股東方和資本和漢能創投跟投,漢能擔任獨家財務顧問。據悉,該筆融資主要用於無人礦山整體解決方案的產品化、平台化和系統化,推進「煤炭井下礦」無人化解決方案的落地,推進礦山無人化設備的量產交付。
滴滴上線跑腿業務;高級副總裁離職
滴滴於3月9日上線了「滴滴跑腿」業務。該項目由滴滴代駕團隊負責,隸屬滴滴普惠出行事業群。「滴滴跑腿」從立項到上線僅一周時間,目前代駕團隊大半人員全力投入該業務。
據悉,滴滴跑腿業務目前只在成都、杭州兩城市上線,第二批城市將在3月16日開放。目前,國內代購跑腿市場玩家較多,第一名是美團旗下的「跑腿代購」,此外還有餓了么母公司下獨立品牌「蜂鳥跑腿」、京東旗下的「閃電送」、「達達」和蘇寧的「秒達」。據了解,美團跑腿業務日單約幾十萬,頂峰時可達一百萬單,屬於美團到家事業群。
3月24日,滴滴出行發布全員信宣布了一系列人事調整,同時公布了未來的三年目標。滴滴稱,集團高級副總裁兼普惠出行與服務事業群總經理付軍華由於個人原因,離開滴滴。目前,原副總經理劉西帝接手管理了ESE這一部門。據悉,全員信中還公布了滴滴未來三年的目標,該目標為「0188」:即做一家注重安全可持續發展的公司,每天服務超過一億單,國內全出行滲透率超過8%,全球服務用戶MAU超8億。
Uber聯合沃爾沃在舊金山正式重啟自動駕駛測試
3月10日,Uber正式恢復在舊金山的自動駕駛路測工作。Uber表示,公司將把路測時間限制在「數周內」,同時Uber將完成代碼庫及基礎設施的升級,並配置兩輛沃爾沃XC90原型車,每輛測試車輛將在前排座椅處安排兩名安全駕駛員。
寧德時代成立新能源科技新公司:布局智能微網一體化儲充系統
3月11日,針對「寧德時代聯合百城新能源成立一家新能源科技公司」的消息,寧德時代回應稱,「合資公司是正式布局智能微網一體化儲充系統。該系統是寧德時代研發的,集儲能服務、充電服務和電動汽車檢測服務三大功能於一體的系統設備,解決傳統充電站配電難、選址難、對電網存在沖擊風險的問題,可以快速形成大功率超級快充網路。」
中國無人配送初創企業「新石器」獲近2億元融資,由理想汽車領投
3月11日,中國無人配送初創企業「新石器」宣布於近期完成一筆A+輪融資,融資規模近2億元。該輪融資由李想的理想汽車領投,此外新投資人毅達資本加入,老股東雲啟資本和耀途資本追加投資。
資料顯示,新石器是一家起步於無人配送的無人車公司。本輪融資完成後,李想的理想汽車擴大了持股比例,成為新石器繼CEO余恩源之後第二大股東。此外,新石器在2020年還會有一筆新的融資。
雄獅科技獲奇瑞汽車2億元融資
3月19日消息,工商數據顯示,3月18日,蕪湖奇瑞雄獅汽車科技有限公司獲得奇瑞汽車2億元戰略融資。奇瑞雄獅由雄獅智駕、雄獅智雲、雄獅智贏、雄獅智造及雄獅智行五大業務板塊組成,涵蓋自動駕駛、智能網聯、大數據、智能製造、移動出行服務等業務。
網路Apollo中標合肥5G車路協同示範線項目
3月24日,根據合肥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公示,網路中標合肥市智能網聯汽車塘西河公園5G示範運行線設計采購施工一體化項目,將建設中國首個大型5G車路協同示範線。這也是合肥市踐行「交通強國」、「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等國家政策,推動以5G、人工智慧、物聯網為代表的新基建標桿項目。
MAXIEYE獲瑞立集團戰略投資,明確Tier1.5產業鏈定位
3月24日,中國視覺感知智能駕駛系統產品供應商智駕科技MAXIEYE宣布完成新一輪產業投資,由中國商用車氣制動系統企業瑞立集團戰略投資。資料顯示,MAXIEYE於2015年成立,上輪融資發生在2019年,資方同樣具有產業背景,為上海盛宇股權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公司表示,本輪資金將用於MAXIEYE的產品研發,並為前裝項目的規模化量產交付提供資金儲備。MAXIEYECEO周聖硯透露,目前公司也正在進行地方政府債務性融資,以進一步補充現金流。
博泰獲東風投資,或沖刺科創板
3月26日,博泰車聯網獲得東風集團戰略投資,雙方將進行深度合作。據知情人士透露,在過去幾年中博泰與東風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合作良好。本次投資東風是以戰略投資人注資博泰,投資金額以及具體股比尚未透露。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② 大眾160億砸向純電動之後,豐田又在氫燃料電池車領域點了把火
文/宋雙輝
就在大眾拿出20億歐元(約160億元人民幣)砸向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之後,另一大巨頭豐田汽車也開始行動了。
兩周前,大眾汽車先後在中國市場辦成兩件大事,先花11億歐元成為了動力電池企業國軒高科的第一大股東,又拿出10億歐元獲得了江淮控股50%股份以及江淮大眾合資公司的管理權。
大眾的態度很明確:在中國的純電動乘用車市場,我要發力了。
而另一家跨國巨頭、此前也一直被認為在新能源汽車領域過於慢熱的豐田汽車,則選擇了另一條跑道發力——氫燃料電池車。
6月5日,豐田與一汽、東風、廣汽、北汽和億華通簽約,宣布成立「聯合燃料電池系統研發(北京)有限公司,投資總額50.19億日元,豐田出資佔比65%,億華通15%,其他四家車企各佔5%。
這家公司瞄準了商用車市場,希望通過技術手段加快氫燃料電池汽車在中國商用車市場的普及。
豐田談「氫」說愛
在新能源汽車領域,豐田汽車的態度一直很明確,油電混動是最佳過渡方案,終極環保車就是氫燃料,純電動不是它的菜。
豐田對氫燃料技術的開發和混動技術一樣早,都可以追溯到上世紀90年代了。和混動一樣,豐田目前在氫燃料技術專利層面也是有很高的話語權,掌握許多核心技術。
只不過受制於居高不下的成本,以及加氫站基礎設施建設的不足,氫燃料電池車在全球並沒有迎來大爆發。那麼如何降成本、增加加氫站數量呢?只靠豐田自己的力量肯定沒戲,必須靠朋友。
中國市場無疑是氫燃料的熱土,發展氫能燃料電池技術被寫入了《「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推進加氫設施建設也被寫入了2019年的《政府工作報告》。
所以兩年前豐田就開始鋪路,2018年就與北汽福田和億華通達成了合作意向,要聯手打造氫燃料電池客車,還將服務於2022北京冬奧會。
去年豐田章男親自跑來清華大學,宣布成立清華大學-豐田聯合研究院,氫燃料電池就是主要研究課題。隨後又與一汽和蘇州金龍就氫燃料電池大巴的合作達成共識。
這次成立合資公司,豐田在中國氫燃料領域又多了東風和廣汽兩個新夥伴,一個是商用車巨頭,一個是在華合資多年的鐵哥們,兩家又都是國企背景,合作意義深遠。
外資入局,攪動新能源市場
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早就是國家層面的戰略部署了,如果說幾年前政府還是希望通過補貼和政策傾斜的方式先讓自主品牌們跑起來,那麼如今已經進入第二階段,敞開大門讓外資品牌帶著投資和技術入場,帶活整個新能源產業。
2019年新能源汽車市場首次出現同比銷量下降,今年前四個月的銷量又同比減少了近4成。如果要實現2025年新能源汽車銷量佔比20%甚至25%的目標,那麼必須給予市場更多的外力刺激。
所以我們看到了動力電池「白名單」廢止,看到了特斯拉國產享受到各種政策優待,看到了大眾在江淮大眾合資公司中的股比提高到了75%,如今又看到了豐田與四家國有車企在氫燃料領域的牽手。
也有一些反對的聲音出現,認為對外資過度開放,是對實力不足的自主品牌的一種碾壓,是引狼入室,我倒是認為沒必要這么悲觀。
「狼」早就來了,我們沒必要保護弱者,否則失去機會的就將是整個新能源汽車市場。歐洲已經躍躍欲試想要趕超中國成為新能源汽車第一大市場了,法國德國最近都拿出幾十億歐元砸向電動車,我們更要努力了。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③ 給力政策頻出 新能源車企如何絕地反擊
相關補貼政策退坡讓新能源汽車於2019下半年進入負增長狀態。而突出其來的疫情,讓寒冬中的車市更是雪上加霜。隨著傳統車企銷量的大面積跳水,新能源車的銷量也陷入斷崖式下跌的窘境。根據中汽協數據,1-3月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為10.5萬輛和11.4萬輛,同比下降60.2%和56.4%,季度銷量降幅均大於行業整體水平。
寫在最後
4月14日,東風雷諾宣布解散退市,中國汽車行業第一個被淘汰的合資企業出現了。疫情「黑天鵝」的突襲,或許是壓垮東風雷諾的最後一根稻草。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疫情同樣為新能源汽車市場的洗牌按下來快進鍵。這就要求新能源車企將其在研發及其他相關前瞻業務布局的紅利盡快轉化落實。比亞迪近期放出「刀片電池」這一大招,相信也是想藉此開啟止住頹勢的機遇。比亞迪副總裁何龍說,幾乎能想到的所有汽車品牌,都在和我們探討基於「刀片電池」技術的合作方案。這讓新能源車企同時看到,堅持技術升級和企業轉型才能真正自救。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④ 漢能再登2018中國500最具價值品牌榜了嗎
漢能再登2018中國500最具價值品牌榜, 連續三年居行業第一。
6月21日消息, 20日,由世界品牌實驗室(World Brand Lab)主辦的第十五屆「世界品牌大會」在北京舉行,會上發布了2018年《中國500最具價值品牌》分析報告。在這份基於品牌強度、財務數據和消費者行為分析的年度報告中,漢能位列本年度最具價值品牌榜第42位,品牌價值從2016年的628.95億元人民幣,到2017年的885.79億元人民幣,再到2018年的962.56億元人民幣,一年一大步,連續三年在新能源行業居於首位。
漢能首席內容官莊稀海(右一)在圓桌對話中發言,介紹移動能源的品牌戰略
在品牌建設上,漢能正經歷著「用薄膜太陽能改變世界」到「開創移動能源時代」的轉變。庄稀海認為,全球移動能源時代已經全面到來,能源將無處不在,隨影隨行。而移動能源的關鍵在於與其他行業融合發展,產生新的競爭力和創造力。漢能將不斷加大產品和解決方案的研發投入,賦能行業生態和城市生態,提供一攬子解決方案,用移動能源改變生活,共同引領世界走進移動能源時代。
據悉,本次發布500強榜單的世界品牌實驗室(World Brand Lab)是一家國際化、專業性的品牌研究機構,總部在美國紐約,由199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羅伯特•蒙代爾(Robert Mundell)擔任主席,全資附屬於全球領先的戰略咨詢公司世界企業家集團(iceo.com),專家和顧問來自哈佛大學、耶魯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牛津大學、劍橋大學等世界頂級學府。
來源:鳳凰網資訊
⑤ 智己汽車背後 揭開阿里「造車」迷局
[汽車之家行業]?11月26日,上汽集團、浦東新區、阿里巴巴聯合推出「智己汽車」,落戶張江智能園區。第二天,張江集團發了一篇新聞稿,標題是《中國「特斯拉」來了》。
「特斯拉中國」只有一家,「中國特斯拉」不下兩位數。上汽、阿里第二次聯手,智己汽車再次向這個稱號發起「沖擊」。
然而,「強強聯合」背後,又有幾分隱憂。
■主導權之爭
智己甫一亮相,就遭到小鵬汽車創始人何小鵬「暗諷」。11月28日,何小鵬在朋友圈發言稱:「主導權之爭所帶來的體系、文化、路線、執行差異完全無法避免。那些廣泛、深度且互補的戰略合作,只是戰術價值,戰略反而是損失。」
話里的關鍵詞是:主導權之爭。
『大眾vw.OS』
相關人士認為,一種可能,是阿里向後退了一步,未來操作系統由上汽主導,阿里主要負責雲端、定位、支付、安全等應用類業務,相當於SaaS供應商;另一種可能是阿里向前進了一步,通過與上汽等頭部車企深度綁定,承擔整車研發軟體部分。「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說阿里在親自下場造車。」
無論哪種方案,都不是阿里做平台,車企做載體。智能汽車時代,「主導權之爭」是一個無法迴避的話題,但和5年前相比,互聯網巨頭也在調整自己的定位,這也是上汽、阿里再次聯手的基礎。
汽車行業分析師李建宇認為:「車聯網企業不只要關注自身業務怎麼做,更要考慮商業模式是什麼樣的。」商業模式要走通,和車企的關系要平衡好。
■結語
回看何小鵬對智己的質疑,其核心是在說「邊界」問題。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今年華為再三強調自己「不造車」,其實也是向車企明確自己的「邊界」,避免和車企搶奪利益。明確了邊界,合作才比較順暢。經歷過斑馬,阿里與上汽再次聯手,應該不會重蹈覆轍。(文/汽車之家蔣平平)
⑥ 漢能太陽能汽車是否還有發展前景
太陽能汽車不用依賴充電樁充電,只要有陽光可以無限續航,太陽能汽車具有眾多的優點,但是從理想落實到產品,其關鍵技術還是來自光能轉化電能的效率,目前全球光伏太陽能發電最高的轉化效率來自漢能,漢能的砷化鎵雙結電池,其最高轉化率為31.6%,位居全球第一。
目前太陽能汽車正在逐步推進,漢能為奧迪、北汽新能源、中國一汽、瑞馳等多家廠商簽訂戰略協議,為車企提供汽車天窗車頂解決方案,用戶可以根據需求訂制3.5-7.5平方米的柔性薄膜組件,在天氣晴朗的情況下,光照5-6小時,可日均行駛80公里,適用於短途用車。
⑦ 風風雨雨一處棲!2019汽車圈十大最強聯姻
站在汽車行業前所未有的大變革時代,合縱連橫成為車企迎擊變革和競爭的最佳手段。
在智能、網聯、電動和共享新四化的過程中,任何一家企業都無力獨自承擔如此巨大的資金、人力和技術輸出。也無法保證在獨自發展的情況下,能夠在未來的變革中保持領先地位。
與此同時,近兩年的國內汽車消費持續下滑,車企競爭愈發激烈。如何在存量市場中尋求生存,謀求更高的市場份額,成為車企面臨的重要難題。
在新四化和車市「寒冬」的雙重壓力之下,車企之間相互抱團、深化合作成為行業的默契之舉。
「產業變革期,新產品新技術的研發投入巨大,對單個車企來說負擔較重。通過合作,可以降低投入,縮短研發周期,這是企業自主選擇的道路。」12月29日,資深汽車行業分析師任萬付向我們表示。
今年以來,車企之間「聯姻」的戲碼不斷上演。我們梳理了2019年十大車企「聯姻」案例,藉此呈現風雲變化中的汽車產業,如何通過變革和發展,走向未來之地。
攜手戴姆勒?吉利慾打造高端電動smart品牌
方式:成立合資公司,共同運營smart品牌。
事件:3月28日,吉利和戴姆勒宣布,雙方將成立合資公司,在全球范圍內聯合運營和推動smart品牌轉型,致力於將smart打造成為全球領先的高端電動智能汽車品牌。合資公司總部設在中國,雙方各持股50%。
對於外界關注何時能落實協議,廣汽集團方面向我們表示,「本次僅為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後續將以市場化的機制推動合作,盡快促成具體合作事項落地。」
二者此番合作,並在眾多領域攜手布局,是時局所迫,也是大勢所趨。
廣汽集團也向我們表示,面對新技術、新模式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只有整合資源,開放、合作、共享,才能實現傳統車企的轉型和突破。
近兩年,國內車市持續下行,廣汽和上汽在今年前三季度都面臨著營收和業績下滑的壓力。
今年以來,車企抱團、合作的大潮從年頭延續至年尾,廣汽和上汽也希望深化合作,藉助彼此的優勢,來增強自身競爭力。廣汽和上汽此番閃電合作,並就多個核心領域達成協議,讓業內始料未及。
不過,從不少車企合作破裂的案例中就可窺見,抱團合作能否取得實效還是要打一個問號,廣汽和上汽作為國有車企,在轉型新四化的歷史節點下,雙方將如何藉助各自優勢,實現強強聯合目標,業界對此也十分期待。
過往報道猛戳這里
結語
無論是傳統汽車巨頭,還是出生不久的造車新勢力,在新四化這一歷史風口下,如何抓住轉型機遇,佔領新的高地,實現持續發展,這是亟需思考的問題。
就現階段而言,車企之間相互深化合作,抱團取暖成為重要手段之一。車企的合縱連橫,不僅可以通過資源共享,產生新的平台,新的技術,還有利於提高合作雙方的市場競爭力。
隨著入局者越來越多,賽道將變得更加擁擠。激烈的競爭環境下,車企在整個汽車行業的布局將進一步深化,「聯姻」合作或將成為未來業內常態。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⑧ 華為、廣汽聯合造車,雙方都投入了多少人力
3月9日,有消息稱,華為與廣汽集團旗下新能源汽車公司廣汽埃安,已著手聯合開發下一代智能電動汽車,雙方各投入了百人以上的研發團隊。
據國內媒體報道,廣汽方面回應稱,從2017年開始,廣汽集團先後兩次與華為簽訂戰略合作協議。2017年,雙方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在智能網聯電動汽車領域技術展開戰略合作,加速推進戰略合作項目,實現多個系統的量產搭載。
華為則表示,如去年戰略合作協議官宣,廣汽、華為的合作將聚焦在計算與通信架構,迎接軟體定義汽車發展的趨勢,綜合雙方在智能化、網聯化、電動化的合作研究,共同打造可持續迭代升級的數字平台,真正實現軟體定義汽車,為用戶持續提升更好的體驗。華為在其中的角色是技術合作夥伴和部件供應商。
(8)漢能新能源汽車與一汽簽約擴展閱讀:
華為展現出了要在智能汽車領域有所突破的決心
自2019年5月份,華為成立了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並首次正式向外界宣布,要做汽車增量零部件供應商後,華為先關汽車業務在智能駕駛、智能電動、智能網聯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進展。
2020年2月份,華為的MDC智能駕駛計算平台通過了車規級認證;同年4月份,華為自動駕駛解決方案ADS通過汽車行業功能安全管理體系ASILD認證,華為直流快充模塊hicharger發布;5月份,華為聯合一汽、長安、東風、廣汽等18家車企共建「5G汽車生態圈」;11月份,華為宣布與長安汽車、寧德時代三方聯合開發智能網聯電動汽車平台和產品。
據《證券日報》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華為汽車業務相關產品分別和上汽榮威、上汽通用五菱、廣汽新能源、北汽新能源、比亞迪、長安等車企展開合作。
⑨ 2020年到底開建了多少新汽車工廠
大概沒有人會願意經歷2020年的開局,好在春天終於來了。伴隨著東風雷諾的黯然收場,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單一汽車市場,新的汽車工廠正陸續開工建設,很有些江湖只見新人笑未見舊人笑的意味。
五大工藝廠房南寧天際新能源工廠開建
南寧天際新能源汽車產業項目位於南寧邕寧區新興產業園,主要建設沖壓、焊裝、塗裝、總裝及電池包五大工藝廠房,配套建設研發中心、試驗試制中心等,形成年產10萬輛新能源乘用車基地。項目計劃在2022年投產,達產後預計實現年產值約100億元以上。天際汽車在南寧的項目是它的第三個地方工廠。前兩個分別在浙江紹興(2018年4月開工)和湖南長沙(2019年3月20日開工)。
年產能10萬輛南寧合眾新能源汽車工廠開建
南寧合眾新能源汽車產業項目位於南寧青秀區伶俐工業園,建設年產10萬輛新能源乘用車智慧工廠,主要建設沖壓、焊裝、塗裝、總裝四大工藝廠房及樹脂、PACK車間、產品試制試驗中心、綜合辦公樓和附屬設施,以及相關生產工藝設備。
一汽豐田新能源工廠預計年內開建基於比亞迪e平台
中新天津生態城管理委員會1月20日發布的《設計招標公告》顯示,豐田汽車和一汽集團計劃投資84.95億元在天津濱海新區生態城新建一座新能源工廠,該工廠已被天津生態城管理委員會批准建設。該新能源工廠年產能為20萬輛,總佔地面積197萬平方米,生產包括純電動汽車、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以及燃料電池汽車。
此次設計招標的工期時間要求為2020年02月26日至2020年05月25日。按照天津市方面的規劃,一汽豐田新能源工廠項目將在2020年年底前取得明顯進展。有業內人士認為,此次投資,一汽豐田新能源工廠生產范圍將包括基於豐田e-TNGA平台的車型,以及有可能生產豐田與比亞迪聯合開發、基於比亞迪e平台的純電動車型。
擎動觀察:
根據規劃,到2025年,我國新能源汽車新車銷量佔比達到25%左右,智能網聯汽車新車銷量佔比達到30%,工廠的開建是保證產能提升的必經之路,誰能笑到最後,只能等待時間考驗。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