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買不起新能源汽車
Ⅰ 為什麼有越來越多的人後悔買新能源汽車了新能源有何優缺點
盡管當下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勢頭較為強勁,但是不少車主在購買之後依舊會後悔,最大的吐槽點就是充電問題。那麼新能源電動車究竟有哪些優缺點?是否適合所有人呢?接下來我們就仔細分析一下。
最後保值率很低,電動汽車在駕駛,四五年之後動力電池循環就會極具縮小,想要繼續使用車輛就需要更換電池。據4S報價來看,電動汽車想要更換電池,基本上費用在5~6萬元左右,如此高昂的價格勸退了不少消費者。
Ⅱ 為什麼有些農民不喜歡新能源汽車農村不好普及嗎
這個問題問的好哇,為什麼不喜歡新能源汽車,首先要看實用性,在農村買新能源車能做什麼?作家用汽車嗎?還是代步啊?如果只是代步的的話,買個電動摩托車就夠了,為什麼花大價錢去買新能源?
再就是你你在網上查查看,所謂的新能源汽車都是什麼價位?大多數十多萬,幾十萬的吧?你覺得農民收入怎麼樣?每年能收入多少呢?如果是你看看你的收入再看看這些車價,你也不會買,你再怎麼推廣有用嗎?
還有就是就算有意願買車,也是考慮到方便,眾多周知,新能源汽車在農村充電設施有多少,方便嗎?跟別說這些新能源汽車的售後服務了。
其實就是那麼幾點1.農村不實用新能源汽車,有電動三輪就能決絕大多數問題。2.新能源比以前沒補貼都貴,買不起,玩不起。
3.不方便,不能隨時應急,售後什麼的跟不上,我國農民都很務實,不喜歡虛的。
Ⅲ 越來越多人後悔買新能源汽車,這是為什麼
相對於一線城市小區的人車都有充電樁,有固定的車庫,一些小城市沒有固定的停車位和充電樁,只能依靠公共充電樁,每天需要排隊等候,有時候遇到雨天特別麻煩。對於電動車來說,溫度、充放電功率、次數、使用壽命等因素都會影響電池的容量,它會成為易損件。無論是買燃油車還是新能源車,有些消費者買車後都會有一絲遺憾。“我知道我應該……”這種想法或多或少會出現在很多人的腦海里。
剛買電動車的時候,純粹是跟風購買。說白了就是有點打腫臉充胖子,可敬可憐。所以在一些內陸欠發達城市,電動車幾乎無法移動,甚至有的城市只有一兩個充電樁,導致很多車在使用上特別不方便。單獨買電池不享受國家補貼。其實我們購買的時候並不知道我們的新能源電動車是國家補貼的,所以才這么便宜。但是如果你想單獨買電池,那就不好意思了。
Ⅳ 國內有哪些老百姓可能買得起的燃料電池車
繼純電動車、插電混動車相關補貼政策收緊之後,燃料電池汽車的補貼政策也即將迎來新變化。9月21日,五部門發布了《關於開展燃料電池汽車示範應用的通知》,明確表示將調整燃料電池車輛補貼政策,由車輛購置補貼向支持城市群示範應用、支持核心技術突破等方向調整。
上文提到的AionLXFuelCell,則是廣汽首款氫燃料電池乘用車,是一款基於廣汽GEP2.0平台開發,保留了豪華智能超跑SUV車型AionLX在空間、風阻、科技配置上的優勢,搭載自主集成開發的氫燃料電池系統。其通過燃料電池系統和動力電池系統的組合,輸出功率超過150kW,永磁電機最大扭矩達350Nm。其中燃料電池系統額定功率超過68kW,最高效率達62.2%,加滿氫氣NEDC工況續航里程超過650公里。
不過,與上文提到的上汽大通MAXUSEUNIQ7一樣,能造出來和量產之間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近幾年政策的支持下,國內車企對開發氫燃料電池汽車都有著很高的熱情,不過要想讓氫燃料電池汽車登上乘用車舞台,國內車企相比歐美和日韓還有一定差距。至於燃料電池汽車,當技術進步能夠讓成本降到市場能夠接受的水平時,無疑會是非常值得考慮的選項。
最後說說
毋庸置疑,此次政策調整意味著國家對未來氫燃料電池汽車市場有了更為明確的規劃,而上汽、廣汽、長城、北汽福田以及與豐田成立合資公司的一汽、北汽等公司,都快速的加入了這場尚未完全拉開帷幕的競爭中。
目前的燃料電池汽車和當年的電動車很像,有很多唱衰的聲音。當年許多車企高管都曾經預言電動車無法普及,隨後現實讓很多人打臉。燃料電池汽車有許多燃油車和電動車都無法比擬的優勢,目前最欠缺的就是能夠降低成本的技術手段。雖然進入21世紀後很多高尖端技術的進步日趨艱難,但筆者認為,氫能源電池汽車走向普及應用不會太遙遠。
?版權聲明:本文為線外邦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部分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系線外邦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Ⅳ 想買輛新能源汽車,身邊人都說別買!我該怎麼辦
這個問題我還是有資格回答的,我剛從4S店離職,有過8年的汽車銷售經驗。新能源汽車是一個還在發展中的車型其外觀、內飾、動力等方面都有自己獨特的一面。比如它有能陪你聊天的車機系統、L2級別的輔助駕駛、一鍵泊車、透明底盤等,這都是新能源的優勢,能給用戶帶來更多的可能性,同時可玩性也增加了!但是它真的可以購買嗎?下面就讓筆者給您分析一下吧。
寫在最後
如果你是一個活在當下享受生活的人,可以去買價格貴一些的新能源汽車,享受L2級別輔助駕駛,一鍵自動泊車,手機操控汽車等黑科技。如果你只是想用來純代步,家裡也有燃油車的話,我還是建議你買微型新能源汽車。
以上內容希望可以幫助到你,如果還有不明白的可以在下方留言,我們可以一起交流討論。
Ⅵ 為什麼很多人不願意買新能源汽車
隨著汽車科技的不斷發展,我們秉著環保的理念發明了新能源汽車,所謂的新能源汽車也就是電瓶汽車,那麼這種電瓶汽車比傳統的汽車有了很大的突破,不光是在外觀上面更加有科技感,而且在速度上面更加是突破了傳統汽車,能夠6秒破百。可是新能源汽車有很多的優點,但是在許多人購買汽車的時候都不會去選擇它,其實主要存在了以下的幾個問題。
第三那就是新能源汽車不夠有面子,我們在傳統的意識裡面,對於寶馬,奧迪,賓士這些大品牌都是深入人心,可是研發新能源汽車一般都是一些最新出的汽車品牌,我們國內就是比亞迪,國外最有名的就是特斯拉和東風日產,那麼這些車對於我們來說價格有非常的高,而且又缺少了豪車的派頭,對於要面子的中國人來說基本上都不會去選擇新能源汽車。
新能源汽車確實是汽車技術的很大一個突破,但是考慮到實際的很多存在的問題,並不是很大規模的投入使用,如果有一天它的價格能夠更加親民,能夠很好的解決半路能源不足的問題,那麼我們可能會去把它考慮作為選購的對象。
Ⅶ 為什麼很多人不選擇新能源汽車你會買新能源車嗎
很多人認為新能源汽車省油,保養便宜。但是事實上,我強烈反對推廣這種不一定環保的產品。首先,我不同意這種鋰電池車被定義為新能源汽車本身。電動車不僅比燃油車出現得早,而且電已經使用了100多年。怎麼能成為新能源呢?不過,我不想談定義和環保問題。從使用層面來講,新能源汽車作為私家車相比燃油車/混動車的缺陷。
在北方,電池壽命大大降低(可逆):
25度時放電性能最好,環境低於15度時有可見衰減。加上北方冬天的平均氣溫,電池容量打了七五折。更惡心的是,只要2天以上不開,下次啟動就會發現至少凍掉了十幾公里。但在冬季,汽油車只是在冷啟動的前幾分鍾油耗略高,熱車速度較慢,然而單程行駛越遠,對油耗的影響越弱,不會影響汽車的正常使用。
充電速度快,能量回收有限:
5度以下的BMS為了保護電池,會限制充放電的電流,充電速度比常溫下高5-6倍。其他三個季節,國家電網快充樁電流可維持在110-120A(功率小於80%時),冬季只能達到60-66A,充電時間幾乎翻倍。同時,低溫下動能回收的強度也降低了一半,因此需要更頻繁地使用機械制動器來彌補制動力的降低。(更多干貨關注公粽呺:錚說車)
大功率放電(即快速加速)容易導致鋰離子結晶,導致電池壽命不可逆下降:
以吉利帝豪EV為例,標稱最大功率為95kW,但額定功率僅為50kW,長時間這樣下去會明顯損害電池壽命,後期維護無法補償。但相比汽油車來說,只要汽油車保養得當,只要不是長時間激烈行駛,就不會對動力總成的耐久性造成任何質的傷害。
純電動汽車沒有發動機作為熱源,暖氣完全依靠電加熱。雖然加熱速度比冷啟動發動機快得多,但功耗極高。暖氣剛開的時候,系統功率大是為了盡快加熱,瞬時功率高達6.9kW,相當於四五台吹風機。如果溫度在25℃以上,即使恆溫後平均功率也會在3kW左右。再加上低溫下電池性能差,純電動汽車在冬季的電池續航比春秋兩季高5-7倍。冬天只要暖氣正常開啟,最多220公里,最少120公里。如果是SUV車型,車內空間更大,車內保暖難度更大,暖風的耗電會更猛。
暖風能耗按時間計算,一小時耗電量可跑20-25公里。因此,如果你遇到嚴重的交通堵塞,暖氣可能會比駕駛本身消耗更多的電力。此外,暖氣的使用加速了電池充放電循環的進度,使用的暖氣越多,電池壽命內可用的里程就越少。
即使是2019年最新的民用汽車動力電池,最高能量密度也只有0.18-0.2kWh/kg,盲目增加能量密度也會損害安全性。汽油的能量密度為12.8千瓦時/千克,是電池的60至70倍。即使考慮發動機實際運行平均熱效率也只有20%,仍然是電池的十幾倍。50公斤的汽油在一輛A級車上就能輕松跑七八百公里,而三四百公斤的電池只能帶這輛車跑300公里左右,這也受到溫度的限制,更何況電池本身的自重是一個很大的負擔。電池堆疊得越多,每百公里的耗電量就會增加得越多。在同等技術水平下,電池容量翻倍,電池壽命可能只增加50%到60%。容量越大,量效比越低。(更多干貨關注公粽呺:錚說車)
不同於加油的物理澆灌,充電的過程是一個循環漸進的化學變化。純電動汽車通常有兩個充電口,即DC快充和交流慢充,但即便是對於快充,車企也只敢宣傳充電最多30到40分鍾就能達到80%。當充電率在80%以上時,BMS會為了保護電池而大幅降低充電速度,80%-100%的充電時間類似於20%-80%。慢充可以恆功率充電,一般7kW。如果車比較老,只支持3.5kW慢充。不過,畢竟速度慢一點、電池容量大一點的車,充電自然會花更長的時間,只適合私人充電樁。
汽油車高速行駛之所以能省油,是因為內燃機高效工況范圍窄,怠速浪費大量能量,所以需要適當的風阻來增加發動機負荷,使其處於最高效的工況,80-90公里左右的風阻對汽車來說剛剛好,因此成為經濟車速。但電機的有效工作范圍遠高於內燃機,風阻越小越好。可以說從20km/h以上耗電越快,用電量越多。
在北京等車輛登記緊張的城市,很多人因為搖不到號,成為了電車的車主。每個假期計劃做長途旅行的時候,不僅要考慮防止汽車在途中熄火,還要考慮里程、充電樁的分布、不同車速的續航差距、不同充電站的價格、充電功率等很多因素,有很多變化是計劃跟不上的,去旅行一趟跟上戰場一樣。(更多干貨關注公粽呺:錚說車)
我們繼續以吉利帝豪EV為例,一輛帝豪EV的補貼前指導價高達24.98萬元,是汽油版帝豪的3倍。補貼11萬元後,仍接近汽油版的兩倍。由於電池容量隨時間和里程衰減,電動車的折舊率非常快,新車行駛3-5年後殘值幾乎會歸零,下家對電動車的接受度也很低。但汽油車5年內還有50%左右的殘值,車況好的車或者走量車的殘值還可以更高。
相比汽油版帝豪,買帝豪EV要多花5萬。5年後汽油版殘值約4萬,EV殘值樂觀估計1萬。這兩項加起來,EV就多花了8萬。
目前電車主要集中在一二線限行城市,而車位緊張的恰恰是這些大城市。每天都有不少於六位數的車主為找車位發愁,北京的車位缺口高達40%-50%。如果因為有固定車位充電而提倡純電車,那就是「為什麼不吃肉」「站著說話不腰疼」的不良態度。本來冬天電池壽命會縮水,每次都會預留一定的續航公里數去找充電站,給電池充電也要一兩個小時,難道隱形人工成本不應該算在內嗎?(更多干貨關注公粽呺:錚說車)
一輛加油機可以同時給四輛車加油。根據之前的數據,每輛車至少需要3分鍾來補充600公里的續航,換句話說,理論上1.5小時的加油機可以為120輛車增加600多公里的續航。同樣的1.5小時,一個快充樁只能為一輛帝豪EV增加300公里的續航。這樣,加油機的能量補充效率是充電樁的240倍。根據2018年的數據,北京有1010個加油站,可以輕松養活至少560萬輛燃油車。如果這些車換成電動車,即使每個加油站只有兩個加油機,也會有多達48萬個新充電樁來滿足需求。而且以上續航里程和充電速度還是在最理想的情況下計算的。夏天,不僅空調會降低電池壽命,而且電池會因高溫和持續大功率充放電而觸發熱保護,限制充電速度,冬天電池受低溫影響,電池壽命縮短,充電也會有限流保護,還有暖風的電老虎。
電池壽命短、供能速度慢是電動汽車最重要的缺點,在可預見的未來無法完全解決。電能是好事,汽車電動化也是趨勢,但用鋰電池作為汽車唯一的能源絕對不是一個好主意。你會發現家用電器之所以好用,是因為它們是即插即用的。其他靠電池供電的東西無非就是手錶、電動玩具、掛鍾、遙控器、手電筒、手機、筆記本電腦,體積小,功耗低。
一些靠跪舔和廠家充值為生的偽車評人總是假裝「沒條件就買電動車」「這是有錢人「提高」城市通勤質量的工具」來為電動車的缺陷洗白。比如「電動車更適合城市通勤」,其實是因為電動車的續航時間太短,充電太慢,在其他工況下是不適合行駛的。只有城市地區的低速短途工作條件不那麼尷尬。將「只能」解釋為「更合適」,那真是喪事喜辦的典型呀。
電動車的上述問題都是客觀存在的,但也有人堅持把電動車放在燃油車的對立面,天天不是喊著顛覆就是喊著取代。面對現在的事實缺點,他們也傳遞著避重就輕,讓明天更美好的詭辯邏輯這種愚蠢而惡劣的行為,比電動車本身的缺點更加可恨。任何新的東西想要發展,必然會遇到很大的阻力,但這要看這種阻力是由於外部保守勢力的阻力,還是產品本身太差,不能被所有人接受。電動汽車畫一張大餅,說電動車多年後會有多牛逼,那你能等它牛逼了再賣嗎,而不是現在把普通消費者當小白鼠用?
Ⅷ 為什麼很多人還是不買新能源汽車
不邀自來,說一下為什麼買新能源汽車。
人在上海,來了兩年了,落戶還沒辦下來,沒資格拍車牌,即使有資格拍,從拍牌的逆天難度上看基本我的RP根本是拍不到的。拍到了的話,就是9萬塊,前提還得是運氣好。
沒有滬牌,就不能在高峰期上高架,而上海的「高峰期」基本上就是白天大部分時間。我單位還在市區。所以,我必須要上高架、有滬牌。
插電混動可以讓我很快拿到滬牌,雖然很多人叨逼叨「新能源車性能不好性價比不高balabala」,但是我就請問:你開一輛法拉利卻不能上高架,只能在地面上熬紅綠燈;我開一輛eRX5在高架上雖然高峰期也擁擠但至少車子是在前進的,而且周末早上撒起歡兒來能到80㎞/h甚至更快,那麼請問哪個更爽、哪個更憋屈?
目前開了大半年插電混動,跑了一萬多公里,平均一個半月加一回油,用著挺好,比那些開著「性能更好」但不讓上高架的車要好多了。我也不要求動力多麼強勁,城市裡上下班需要發動機多裝逼嗎?!有卵用~
說白了,就是車牌、車牌、車牌!
Ⅸ 二手新能源車值得買嗎
深圳是中國新能源汽車的「先行者」。這個城市的大多數計程車都被比亞迪的電動車型取代了。新能源汽車節約燃料,計程車行業的利潤也有相當可觀的增長。那麼對於我們老百姓來說,新能源汽車值得購買嗎?事實上,有很多因素需要考慮。很多人不能接受耐力和充電的問題。首先,這里沒有固定的充電地點。其次,續航力肯定比不上普通汽車。單憑這兩點,許多人就望而卻步。不過,也有人想購買新能源汽車。這里有幾款新能源汽車供您參考。
一般來說,新能源汽車正在發展中,沒有人能夠確定它們是否有能力保持其價值。但現在一線城市的車牌越來越少,新能源汽車將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進入人們的視線,成為很多人關注的對象。
Ⅹ 為什麼越來越多人後悔買新能源汽車
為什麼越來越多人後悔買新能源汽車?
實際上我周邊的朋友個人用車沒有買新能源車的。雖然對新能源車並不抗拒,但多是抱有一種看看再說的心態,畢竟誰都不願意當小白鼠啊。
最先普及的必然是計程車和網約車,這也不奇怪,營運車輛講究的就是運營成本。而在這一塊,相對於燃油車,用電便宜就是最大的優勢。
同時營運車輛基本上就在城市內轉悠,對長途的要求相對較少,對於電車續航里程的問題就沒有普通老百姓那麼敏感,而且充電也算是強制休息,比較適合網約車單人單車的模式。
吃螃蟹的必然都是網約車。計程車都不多,因為計程車有公司,營運成本又比網約車高,必須要幾班倒才有錢賺,所以要休息充電對他們來說,不能連軸跑又變成了短板。
朋友中開混動的有,但是那個能夠自由切換,也就無從說起新能源和燃油車的對比,自然也就沒有什麼後悔的。聽得最多就是保養必須去是4s,因為外面對混動還沒辦法做保養,怕出問題到時候配件貴。
但這是個小問題,談不上後悔。
不過本人倒是在電動汽車剛出來的時候租過一台作為第二台車開了一段時間。因此對開電車後悔的心態大致有些了解,不過那是兩三年前了,隨著車廠的技術一直在進步,續航一直在增加,開車的感覺也可能一直在變好,所以說一下個人看法,可能有些過時。
但是從這幾年關注的新能源車上市狀態來看,關鍵缺點並沒有太大改變。
這里說到新能源車,其實就是電車,這是現代中國車界的普遍認知。
新能源其實還包括燒氣(大部分的士都改了燒氣),燒酒精,從潔凈能源這一塊來說,燒氣和酒精都比燒油要環保,甚至比廢棄電池也要環保,但是從普通人的感覺來說,總覺得車子後面背個氣罐子不安全,所以在私人車輛上一直推廣不起來。
本人也曾開過燒氣的車(有證的私家車改),從開了三四年的經歷來看,只要按時做氣罐檢查,並沒有什麼問題。不過我後來改回來了,因為車輛年檢麻煩,不作為營運,也省不了多少錢,而且動力確實有衰減。
但是的士都改了跑,就沒有什麼問題,只是官方限制油改氣,所以也無法推廣。可是官方對電車是無比支持的,還有補貼。
其實發電不也有污染?這個問題不是我等升斗小民要考慮的,國家的政策自然是光偉正。
所以我們這里只把電車拿來作為新能源車討論,其實電車也是老早就有了,只不過近些年才正式登上舞台。
我當時租的是很原始的知豆一代,還是二代,我忘記了。
首先我要肯定的是,從駕駛感受來說,電動車和燃油車是幾乎一致的。這種感受是指加油和丟油的時候,特別是丟油卡檔中怠速制動的感覺。老司機肯定知道我說的啥。
我們騎電動車,是沒有發動機制動的,就算鬆了加速,車子依舊飛快地往前走,必須使用剎車才能減速。而燃油車只要丟油,不在空擋,車子就會自然減速。常開車的肯定是喜歡這種感覺的,加速減速都在油門的一隻腳上。
而電動汽車這一點是做得很好的,我當時開的時候都覺得這就是燃油車自動擋一樣。也許這並不是什麼高科技,但是對我來說,這就是電動汽車給我最大的驚喜了。
剩下的就是缺點了。
動力上是沒有問題的,至於車子組裝粗糙,是從燃油車改裝而來這些問題都已經在這幾年中大大地進步了,所以也就不必說了。
電動車最大的兩個問題,第一個是續航,第二個是充電時間。
現在續航已經達到了六七百公里,所以這個也不再是問題。
其實當時我開的車續航標稱170公里,我也不覺得有問題。就好像騎個摩托車吧,不也就這么點續航,但是我到處有油加啊。
說到底,還是能源補充問題。
國家這幾年大力建設公用充電樁,只要在人煙繁華的地方,找個充電座應該不是問題。
可充電時間太長還是無法解決。
開電動汽車和騎電動車一樣,都有一種焦慮症,就好像我們的手機,只要不是滿電,就讓人心虛。
這是為什麼呢?還是因為心裡沒底。
表上百分之五十,大家就都心慌了,到底還能跑多遠?還要多久才能找到電樁?
這種心理大概在跑了幾十公里左右就會開始縈繞在司機的心頭,因為這種不確定性太磨人了。這源於對續航標稱值的不信任,和對充電時間以及對能否找到充電樁的不確定。
估計百分之九十的後悔買電車的朋友都是出於對充電的焦慮。
充電時間過長,是會打亂司機的工作安排的。開燃油車,加個油幾分鍾,不會影響我們的工作生活。
車是代步工具。
好的工具是為了讓我們更輕松地生活,而不是變成瑣碎煩人的生活本身。
那天在刷視頻的時候,不記得是哪家電車的廣告,把排隊等著充電都說得很有詩意,就像專門安排給我們休息幾十分鍾的一種儀式感,當時看著那個文案,想笑又笑不出來。
把客戶的痛點改頭換面成你們的優勢,你以為就靠個文案就行了?
我可以坐在這里花幾十分鍾的呆,但是這是我願意,我有得選擇,而你讓我去充電的時候休息,這就是被迫。沒有人願意被人逼著去干一件事情,何況只是一個工具,居然逼著我來成就所謂儀式感。
這種廣告真是敗好感的白痴。
如果是作為第二台車,每天在城裡跑跑,晚上就固定充電,其實電車還是不錯的選擇。
但是如果經常出長途,或者對自己的生活自律嚴謹,不喜歡這種虛電的焦慮感,不喜歡長期把自己消耗在充電樁排隊的朋友,在快速充電完全實現,或者換電站全面普及之前,還是用燃油車吧。
相對於續航和充電時間長,其他什麼折舊啊,電池更換啊,這些都不是不喜歡電車的理由,自然也不能成為我們後悔的借口——因為這些都是你在入手前就了解過了的,而且是不會因為技術進步而改變的。你選擇,就必須接受。
但是續航和充電時長是有可能技術進步,甚至技術突變的。
不能接受的,就先等等看。能接受的就接受了,又何來後悔呢?
除非你是被廣告和銷售騙了。
我並沒有聽到誰買了新能源車後悔的,就算有時候坐網約車(一水的帝豪電車),聊起天來,師傅對開的車也大多是誇獎。
自己的選擇,笑著也不能後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