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躍亭汽車ff911內飾
❶ 樂視欠122億怎麼回事
樂視欠122億怎麼回事
樂視欠122億怎麼回事,十年一夢,樂視網從上市到市值突破千億,成為創業板「市值一哥」,再到賈躍亭遠走美國,樂視網深陷虧損泥淖,是非成敗轉頭空。樂視欠122億怎麼回事。
樂視欠122億怎麼回事1
曾經的樂視,無論在手機還是電視方面都給小米帶來了很大壓力,正當大家都在等待小米是否會被樂視超越時,因為賈躍亭的造車計劃,導致樂視資金鏈斷裂,樂視帝國瞬間崩塌,專業人士分析有以下幾點原因:首先是樂視沒有專門的技術團隊,有很多產品都是別的廠做樂視只負責掛牌;而老闆賈躍亭是個狂想主義者,在很多決策上有些沒有那麼實際;而賈躍亭一直堅持的所謂的生態系統,它們的成長需要一個共同的土壤,但是樂視這些子板塊裡面用戶重疊率很低;再就是融資,雖然一開始過程很順利,但是樂視有些融資,比如孫宏斌當時的融資,賈躍亭只用來還欠款,這樣就導致了樂視沒有現金流,資金鏈破裂,樂視倒閉退市。
與眾不同的欠122億
經過這一次樂視打出與眾不同的「欠122億」圖標,我發現很多人都和我一樣,樂視早就沒了,因為一直關注新聞看到很多樂視的欠款新聞,所以有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個app還存在,甚至以為樂視早就不復存在了。
然後,這波白嫖熱度讓我和很多人重新知道了。原來樂視視頻還在,很多人說這到底是自黑,惡搞,還是第三方製造的!我覺得不管什麼出發點,收到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現在大眾對一成不變的'事物和發展出現了審視疲勞了,沒什麼太大的興趣,可是樂視這種反向自嘲的出發點,卻激發了很多人的興趣!讓樂視重新回歸到了很多人的視野。是好事。
但是欠款122億,什麼時候能還完!是個大問題。不過樂視視頻官方這種勇於自我調侃的自黑精神是值得鼓勵的。如今這年月其實欠錢並不可怕,只要是敢於承擔負責任,也不是沒有機會的。雖然現在欠著很多錢,但是始終沒有放棄,相信自己還要未來。
樂視回應
最後,樂視方工作人員成稱,雖然樂視已退市,也仍有很多欠款(122億)需要還,雖然有困難,但逆境時更要樂觀面對,大家不用擔心網路會繼續運營,也不影響樂視超級電視正常運營,樂視會繼續努力做好用戶服務,大家仍可以照常觀看。就回應來看,目前樂視網正常的瀏覽觀看應當不會太有影響,只是提醒會員網友該用的資源趕緊用吧,如果某一天上不去了,也用平常心態去看待就好。
樂視欠122億怎麼回事2
曾經風光無限的「創業板一哥」樂視網現在因為身負巨債被推上熱搜,被網友調侃,也有不少人為此唏噓不已。
據天眼查App顯示,樂視網信息技術(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樂視網)成立於2004年,注冊資本約40億元。實際控股人為賈躍亭,持股比例達22.5%。
2010年8月12日,樂視網與乾照光電、達剛路機同日敲鍾,創業板個股數增至103隻。彼時樂視網總股本1億股,上市首日收漲47.12%報42.96元/股。
伴隨著創業板牛市到來,2015年4月28日,樂視網股價報122元/股,市值一度突破千億,成為繼BATJ後第五位市值超1000億人民幣的互聯網公司。
隨後2015年5月12日,樂視網股價報收179.03元/股,總市值突破1500億元。2015年5月13日樂視網股價再次大漲,收盤市值達1526.89億元(盤中高達1656億元),甚至超過了當時的萬科A。當日是樂視網的除權日,經過數次股本擴張,送轉完成後,樂視網股本高達18.51億股。
而後,隨著樂視資金鏈危局出現,賈躍亭遠走美國,繁華開始落幕。
2017年7月5日,賈躍亭去美國洛杉磯「開例會」。2017年7月6日,其在微博發表個人聲明,稱「會承擔全部責任,盡責到底」。當日樂視網公告,賈躍亭辭去一切職務。
2020年7月2日上午,樂視網創始人賈躍亭在微博和微信上發布名為《打工創業、重啟人生,帶著我的致歉、感恩和承諾》的公開信,他表示,「而對我個人而言,則意味著人生的重啟。」而抽身而去者背後,是一眾「被埋」的機構、股東和債權人。
2020年7月20日,樂視網結束了退市整理期的最後交易日,正式告別A股。然而,單是退市還不夠,樂視網隨後還吃了「天價罰單」。
樂視網2020年9月7日在全國股轉系統公告稱,於近日收到證監會出具的《行政處罰及市場禁入事先告知書》,樂視網涉嫌信息披露違法、欺詐發行案已由證監會調查完畢。
中國證監會擬決定,對樂視網責令改正,給予警告,並處以60萬元罰款;對樂視網責處以募集資金百分之五即2.4億元罰款。
十年一夢,樂視網從上市到市值突破千億,成為創業板「市值一哥」,再到賈躍亭推出減持計劃,孫宏斌「含淚」馳援,賈躍亭遠走美國,樂視網深陷虧損泥淖,步入退市通道市值僅剩零頭……是非成敗轉頭空。
對比目前還在美國造車,獲得多方資金支持,繼續為夢想窒息的賈躍亭,只能靠欠122億登上熱搜榜的樂視網就更讓人心酸。
目前,賈躍亭創立的新能源汽車企業FF即將借殼上市,FF911也有希望開啟量產,賈躍亭的「真還傳」什麼時候上演呢?
樂視欠122億怎麼回事3
12月21日,樂視發布全員信通知漲薪,同時樂視視頻官微也宣布漲薪一事,Letv 微博賬號還表示要對標互聯網大廠,一石激起千層浪,消息發出後相關話題詞直接登上熱搜榜。
很多網友感嘆,還以為樂視已經倒閉了,那麼樂視漲薪究竟是怎麼回事呢?樂視危機已經安全度過了?賈躍亭要起來了?
首先來看, 此次漲薪的主體公司包括樂視網和樂融致新兩家,並不包括賈躍亭的私人公司樂視控股。
其次,所謂漲薪並不是大家想像中的直接加多少錢,根據內部信「明年春節後,我們將恢復去年疫情時的全員降薪和補貼。」前提是,去年為了降低成本,樂視全員降薪和停發各種補貼,降薪幅度近10%,現在只不過是回到之前的正常水平而已。
至於對標大廠,目前來看還不知道對標的是哪家,但是夢想還是要有的,比如,財大氣粗的騰訊,今年Q3員工的月人均工資達到了8.06萬元。
不過,樂視的危機依舊還在。從內部信來看,樂視今年經營利潤和現金流雙平衡是有前提的,是在不考慮歷史債務影響的前提下,那麼樂視還有多少債務呢?
今日發微博宣布漲薪的樂視視頻,在去年自家APP上明晃晃的寫著「欠122億」,此外,根據不完全統計,今年樂視網運營主體樂視網信息技術(北京)股份有限公司被執行超過10次,金額最大的一筆為2021年2月26日,被執行12.78億元。
❷ 為什麼說比亞迪是特斯拉的「噩夢」
比亞迪是特斯拉的「噩夢」·原因基於技術可以隨時基於特斯拉毀滅性的打擊
【美系新勢力·特斯拉 汽車 】是家怎樣的企業? 由於誕生於美國的車企總是會被有些人高看一等,因為美國的「標簽」似乎代表了全球最先進的 汽車 工業;鑒於各個領域的諸多公知總是喜歡帶節奏,同時大批缺少對美國真實情況理解的人善於輕信,結果就造成了「逢美必捧」的現象。
當然這種情況也不僅限於美系 汽車 ,文化層面的因素決定現實情況幾乎是「逢外必吹」;不論產品品質究竟如何,只要不是中國製造「就是高端大氣上檔次」的「先進產品」。然而透過現象看本質的結果卻基本都是相反的,特斯拉尤其是差。
最新消息:美股開盤 科技 股受到極大沖擊,特斯拉屬於 科技 板塊所以也受到了很大影響,周二收盤特斯拉數據如下。
美國近期的動態應當無需贅述,但是特斯拉這家「全球車企」理論上是不應該受到如此巨大沖擊的。因為畢竟還有中國 汽車 市場,還有一批崇尚外國品牌 汽車 的消費者;然而這也擋不住美系車企的「抱團走低」,今兩年包括老牌車企通用福特也沒有逃過這一魔咒,原因究竟是為什麼呢?
1:交流非同步電機來自台灣富田供應。 這種電機的能量轉化效率雖然比內燃機高太多,標准可以達到80%左右;但是相比永磁同步電機還是要差很多,這種採用永磁體做定子的機器有95%的高效率。所以特斯拉也不得不轉型研發新電機,但是在技術儲備比較落後的前提下,其六極永磁電機的技術水平就體現不出競爭力了。
2:動力電池來自日本松下供應。 全球范圍內還能找到第二家使用松下電池的車企嗎?沒有傳統車企使用的理由是非常充足的,因為鎳鈷鋁電池的能量密度很高,結果導致數千節成組的電池包穩定性非常之差;同時電池在異常運行狀態中容易釋放大量氧氣,在穩壓過程中很有可能造成排氣空氣摩擦導致起火,自燃率真的是非常非常之高。
3:核心IGBT絕緣柵雙極型二極體來自英飛凌。 特斯拉沒有獨立研發任何一項核心總成的技術儲備,為了控制生產成本又只能選擇低成本的選項;於是連IGBT都沒有使用模塊化總成,而是使用低成本的單管。通過這種方式可以讓每台車節省數百美元的成本,只是車輛的整體水平就不會如何了。所以在電池組容量相當的前提下,特斯拉車輛的續航能力反而更低。
同為新能源 汽車 陣營的高知名度車企,比亞迪因為不是「外企」而被低看一等。不過存在這種心態的無非是用戶而已,特斯拉還真不敢於輕視這一「對手」。
業內消息透露:比亞迪刀片型磷酸鐵鋰電池開啟外供之後,特斯拉相關人員是有過接觸的,只是具體內容就不得而知了。為什麼牛哄哄的特斯拉會考慮比亞迪的電池,比亞迪到底是干什麼的呢?
比亞迪集團成立於1995年,起步初期是專業生產化學電源的企業;直至2003年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電池供應商,同年轉型 汽車 領域開始為「能源轉型」做儲備。比亞迪在車的領域涵蓋乘用車型、商用車型、船舶機械、軌道交通等,現階段只有乘用車的銷量表現一般,在商用車型領域不僅內銷成績理想,同時出口也超過70餘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包括歐美日韓等等。
年輕的比亞迪之所以能夠獲得不菲的成績,原因主要是電動 汽車 的核心為「三電系統」(電池·電機·電控)。而比亞迪的電池技術在全領域為全球三甲,在 汽車 領域幾乎是全球最強;電動機自然也是自主研發生產,IGBT這項被海外壟斷很多年的技術也早已被打破,目前已經發展到第四代。
特斯拉與比亞迪的技術完全不在同一水平線,比亞迪是實實在在搞研發的車企;而特斯拉只是以 汽車 作為噱頭不斷「放衛星」,超熱資本最終甩手的籌碼的而已。不過技術的領先並不是可能摧毀特斯拉的核心因素,技術提升帶來的成本下降才是核心。
LFP·磷酸鐵鋰刀片型電池有什麼影響? 電動 汽車 目前最大的問題不是性能也不是其他什麼,而是動力電池成本過高,導致車輛的續航里程普遍偏短,大量堆電池的特斯拉也不例外。
但是比亞迪的全新鐵電池在保證體積能量密度相當的前提下,能夠實現的是製造成本超過一半甚至接近⅔程度的降低(分析結果)。也就是說相同的續航里程用刀片電池可以讓車輛價格下探數萬元,或者在價格相同的前提下實現續航里程的倍數級增長!
特斯拉並不具備這種能力,而比亞迪如果全面轉型供應商,或者有規劃直接打擊特斯拉的話——用續航作為武器只是分分鍾就能讓特斯拉破滅。所以看似強大的美系品牌特斯拉實際沒有抗風險能力,不宜造好車為目的的資本弄潮兒面對技術型車企算什麼呢?
特斯拉的神話應該結束了,上海引入特斯拉工廠實則令人不齒,國產特斯拉也沒有什麼未來了。
在全球市場,比亞迪新能源車型全年銷售突破11萬輛,接近12萬台,可以說比亞迪已經連續3年超越特斯拉,值得注意的是,在電池技術方面,比亞迪有著完整的體系,早在幾年前,比亞迪已經有了自己的電池工廠,而特斯拉雖然在努力建設自己的電池工廠,但也要再等個2年左右了。
相比之下,特斯拉雖然起步早、全球知名度高、車名很酷,可是論全球布局,特斯拉是不如比亞迪的,在國內外路人采訪中,不少外國人對比亞迪的印象最深刻。
特斯拉不僅全球布局拼不過比亞迪,價格區間也剔除了大部分車友。特斯拉的價格高於比亞迪很多,這樣一來,除了歐美市場買賬和有錢人買賬,三分之二的顧客都被拒之門外。
而純電卡車領域,在美國、新加坡、巴西等海外市場,比亞迪電動卡車的可靠性、經濟性和環保性得到了客戶一致好評,在美國市場,比亞迪已在純電動卡車市場占據60%以上的市場份額,位居第一,成為全美最大的純電動卡車供應商。
比亞迪純電領域涉及純電灑水車、掃路車、動渣土車、混凝土攪拌車、港口拖頭車、礦山車、公交車等等,實力非同一般。而特斯拉有的是剛剛發布推廣不久的電動卡車而已。
而且比亞迪成功打造出擁有100%自主知識產權的跨座式單軌「雲軌」,可實現全自動無人駕駛,特斯拉創始人馬斯克布局的「超級高鐵」也只是在實驗和研發階段而已。
比亞迪是特斯拉的「噩夢」?不會吧,兩者完全沒有可比性,也根本不是一個級別的車。無論「迪粉們」是否承認,但是事實就擺在眼前,別的先不說,就單說駕駛品質方面,特斯拉就跟比亞迪有著天壤之別。或許有人覺得特斯拉價格貴,但是一分價格一分貨這道理誰都懂,只是不敢面對現實罷了。
我並不是說比亞迪不好,而是看跟誰比,如果在國產電動車領域里,20萬以內的純電動車型中,比亞迪可圈可點,畢竟價格親民,購車門檻比較低,能讓更多的人擁有屬於自己的私家車。如果站在一個比較高的階層來看國產 汽車 ,我們應該感謝比亞迪以及其他精心造車的國產品牌,是他們讓 汽車 走進了千家萬戶。
但是特斯拉就不一樣了,它所面對的用戶完全不是普通消費者,而是高端消費者,即便是剛剛推出的入門版車型Model 3,裸車售價也要40多萬。正所謂價格決定購買力,40多萬對於普通家庭來說絕對是一筆不小的開支,但同樣是電動車,比亞迪就會便宜很多,而且還可以享受國家和地方給予的補貼政策。
岩哥的觀點:比亞迪銷量高不見得它就一定比特斯拉好,而是兩者的定位不同,消費人群不一樣。哈弗H6也比保時捷卡宴銷量高,但它是卡宴的噩夢嗎?還是說明它比卡宴好?比亞迪銷量再高,對於特斯拉來說,也沒什麼影響。因為兩者根本就不是一個東西!
不可否認特斯拉的成績,但是比亞迪更牛逼!特斯拉對電池就是個電池組裝廠,比亞迪卻是電池,電控,電機全產業鏈的發展,比亞迪不造特斯拉式的跑車,只是國內市場不需要,不是技術不成熟,船夫哥曾說過,如果市場需要,分分鍾造出特斯拉!這不是牛皮,看人家產品就知道:家用車.大巴車.卡車.半掛車.清潔車.以及更牛逼的雲軌,在別的車企還在競爭私家車領域時,比亞迪已經全產業鏈,甚至跨產業發展了,我相信未來絕對是比亞迪的天下!
差的質量,差的售後體驗,沒有核心 科技 ,毀掉了特斯拉!比亞迪會越來越強大!外觀 營銷一旦跟上,比亞迪將一發不可收拾!賓士寶馬等最害怕的就是比亞迪的崛起!傳統車 即將淡出 歷史 舞台!電動領域 比亞迪早已布局,早已領先全球!比亞迪電動車 覆蓋面廣,在不靠公關,靠技術靠實力的歐美,比亞迪得天下!
比亞迪是一家商業性的公司,特斯拉也一樣, 大家都用一種商業 游戲 規則運行, 以自己的產品討好客戶把客戶兜里的錢掏出來,就是這么簡單的一個邏輯, 別把問題復雜化了。
埃隆·馬斯克 旗下的特斯拉是一家新 科技 公司,強調以創新的產品力和明星效應來引領公司發展。
從這個角度上說,馬斯克更像是蘋果的喬幫主,特斯拉的公司氣質也更像蘋果。
你看這位鋼鐵俠涉足的領域,從在線內容出版軟體「Zip2」、電子支付「X.com」、國際貿易支付工具「PayPal」,到太空 探索 技術公司,再到特斯拉 汽車 公司,全都是以新 科技 引領的行業。
因此,不以傳統製造業見長的特斯拉,其實更像國內的造車新勢力公司,例如 理想 汽車 ONE、蔚來 汽車 以及賈躍亭的法拉第未來(FF911) 。
很少有人知道,大紅大紫的新能源 汽車 ,只是其公司的一個組成部分, 比亞迪還是手機、IT配件領域行業巨頭之一, 其客戶遍及三星、華為、摩托羅拉、vivo、OPPO、小米、LG、聯想、蘋果、谷歌和微軟。2017年,這部分營收比重達到了40.49%,比亞迪 汽車 也不過佔比51.49%。
所以,比亞迪還是一家IT行業的配套公司。
比亞迪中國朝代系列的家用轎車,基本價位都控制在40萬以內,而特斯拉的產品價格集中在70~120之間,甚至特斯拉的二手車都比比亞迪新車貴好多。
這種巨大的價格壁壘,足以將潛在客戶層級了,所以二者之間並沒有直接競爭關系。
實話實說,特斯拉瞬間的動力爆發確實很迷人,讓人腰子發緊。開的過程中我不由得說了句: 「電動 汽車 確實不錯,看來我也應該弄輛開開。」
我朋友馬上就開始向我推薦特斯拉,但我跟他說: 「我是窮鬼,不像你,我只能考慮比亞迪了。」
結果,這哥們有點不屑的說道: 「比亞迪哪能做出這種品質的 汽車 ?我這車百公里加速只有4秒多!」
這就是客戶群的差異,我這哥們肯定沒開過比亞迪,而我恰好也開過比亞迪唐,雖然可能確實沒有特斯拉提速這么暴力,但至少是一個數量級的產品,可價格二者也快差出數量級了。
所以,比亞迪和特斯拉有點像手機行業里的華為和蘋果,產品性能基本處於差不多的水平線,但客戶群和公司氣質的區別涇渭分明。
比亞迪以解決基本出行訴求為目的,提供一種高性價比的解決方案,而特斯拉的產品則被賦予了更多精神層面的享受。
比亞迪非但不是特斯拉的「噩夢」,反而兩者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
從目前的國標看起,我們很明顯的是可以感知到未來的 汽車 發展方向是節能化、環保化。那麼電動車、新能源車,從目前來看,前景廣闊,蛋糕巨大。但這個蛋糕是一家、兩家公司能吃下去的嗎?並不是。因此,市場不但能容納更多的製造商來競爭,而且一個很關鍵的問題是:
比亞迪和特斯拉在新能源領域中,幾乎是完全沒有對沖的地方,甚至還還共同拼湊了新能車的市場版圖。
特斯拉有兩款車型,一款中大型車MODEL S,售價區間是87~147W;
另一款則是中大型SUV MODEL X,售價區間是:96.49~157.22W。
那麼我們反觀比亞迪的王朝系列呢?秦、唐、元、宋,售價區間至多不過40W。
這兩者的用戶群體一樣么?在用戶群體都不一樣的情況下,比銷量有什麼意義嗎?寶馬銷量遠大於布加迪,那麼寶馬也是布加迪的噩夢?不存在的。
所以,比亞迪不但和特斯拉沒有直接的競爭關系,而且兩者的發展態勢還是正相關的。很簡單的道理,新能源車現在最需要的是什麼?是市場反饋。而市場反饋來自於用戶的滿意度。不管是比亞迪的新能源車、還是特斯拉的新能源車。只要各自的用戶群體反饋滿意,那麼銷量的交叉提升不是顯而易見的么?
但如果特斯拉的反饋不好,那麼大家很理所當然的會認為這么貴的新能源車都不行,比亞迪這種便宜車能行么?反之亦然。
綜上,從市場定位來看,兩者是互為拼圖,補足市場需求,從新能源產業來看,兩者更是「一根繩上的幾個螞蚱之二」,所以,比亞迪怎麼可能是特斯拉的「噩夢」。
我倒不覺得比亞迪是什麼特斯拉的噩夢,因為這兩家企業根本不是同類。比亞迪屬於傳統的 汽車 企業,是踏踏實實的做實業,特斯拉就是家 科技 公司,壓根兒就沒打算好好造車。
特斯拉的 汽車 業務至今還在虧損,如果融不到資分分鍾就破產。傳統的車企是靠賣車賺錢,特斯拉靠賣車的話現在早就垮了。有人說了,為什麼賓士豐田造不出特斯拉這么便宜的電動車,我想問一下小米的手機便不便宜?便宜的時候能不能買到?敞開賣的時候你還覺得便宜嗎?特斯拉一個路子。
比亞迪這幾年一步步走過來,從前幾年的山寨大王,到現在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我相信很快就會迎來厚積薄發的那一天。特斯拉呢,它想的是如何找到一個新的概念,然後迅速炒起來,然後給投資者看。
這樣看的話,特斯拉的噩夢應該是沒人給它投資。它平均每分鍾就要花掉8000美元,即每小時燒錢48萬美元,如果失去投資者的信心,它撐不過去一年。
最後摘抄最近比較火的文章《特斯拉處於破產邊緣》,雖然這標題也有誇張的成分在,但是有一定參考意義:
因為一個專心造火箭,兼職造 汽車 的是干不過專心造 汽車 ,兼職搞代工廠,做新能源全產業鏈的。
目前特斯拉的逼格是高於比亞迪的,畢竟一個造火箭的造車,聽起來就很高大上,而特斯拉的自動駕駛也是業界頂級的,尤其是它的自動駕駛演算法,這些年累積的實際道路數據。
特斯拉除了品牌逼格和自動駕駛比比亞迪高,其它的都跟比亞迪不相上下,且有被超越的預期。
燃油車有三大件,發動機,變速箱,底盤。電動車也有三大件,電機,電池,電控。
對於電動車的三大件,比亞迪的策略是自力更生,全產業鏈布局,以求最大程度掌握議價權,減低成本。
特斯拉就不一樣,能買的就買,不能買的才自己研發。比如電池是買的LG,電控買的英飛凌,電機也是外購的。只有自動駕駛沒有先驅,只能自己摸索。
在這種情況下,比亞迪就會成為特斯拉的噩夢: 特斯拉只能固守高價位,賣一輛虧一輛。比亞迪則可以依靠成本優勢全價位布局,穩住中低端,沖擊高端。最後特斯拉要麼在高端與老牌BBA死磕被乾死,要麼因為資金鏈斷裂丟車保火箭, 汽車 產業GG。
目前比亞迪旗下的新能源車,有E系列,最低5.99萬起步,有王朝系列,秦唐宋元,頂配價打到了35.99萬。
全價位布局的好處是可以攤薄成本,比如持續研發,新開工廠,新開廠線等費用。特斯拉之所以賣一輛虧一輛,就是因為交付新車的速度趕不上燒錢的速度。
特斯拉也沒辦法,供應鏈受制於人,做組裝的也無能為力。
特斯拉也想搞個走量車好分攤成本,盤活現金流。於是,國產的毛豆3出來了。
結果,受限於成本,定價過高,性價比賊低,要不是有特斯拉的標掛著,早被噴到大西洋了。
特斯拉Model3,補貼後售價27.15萬。長寬高為4694*1850*1443,軸距為2875。搭載52度電池,工信部續航445公里。由後置單電機驅動,0~100加速5.6S。
比亞迪漢EV,售價27.95那款,長寬高為4980*1910*1495,軸距為2920。搭載76.9度電池,工信部續航550。前後雙電機,0~100加速3.9S。
比亞迪的同價位的新能源車,比特斯拉的更大,續航更長,動力更強,配置更豐富。除了品牌力差了點意思,以車輛本身的產品力,甩特斯拉三條街。
如果靠近中國這個世界工廠,以更低的成本還走不通低價走量這條路,特斯拉就難了。而比亞迪,就是最直接的狙擊者。
對於比亞迪這種既有技術又有實力,還借著國家新能源戰略的東風的對手,特斯拉稱之為「噩夢」也不為過。
比亞迪技術越來越好,但是還沒有達到理想化的可以讓我買車的程度,我看好的比亞迪新能源,一定是充電混動,SUV一次充電純電可以行駛180公里,純燃油跑高速路1.8噸的車身,油耗低至5.5升百公里,市區工況綜合油耗低至7升百公里。說到底,高效率的發動機和制動能量回收是關鍵,充電混動解決了市區電動,出門無電的問題,可以提前進入市場。至於高 科技 副產品就是可靠的車身穩定系統,自動剎車系統,60公里啟動加速能力,車載電站技術。最後一個就是價格,能夠進去尋常百姓家,價格還要大路化,沒有任何補貼,中型suv需要10-15萬元價格才能接受,動不動就18-27萬,還是哪裡涼快哪裡歇會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