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昭陵房車營地
① 株洲縣有哪些鄉鎮
株洲縣下轄18個鄉鎮: 淥口鎮、朱亭鎮、淦田鎮、白關鎮、雷打石鎮、三門鎮、古岳峰鎮、龍鳳鄉、龍潭鄉、磚橋鄉、平山鄉、太湖鄉、洲坪鄉、南陽橋鄉、仙井鄉、姚家壩鄉、堂市鄉、王十萬鄉。
② 湖南省有那幾家造紙廠.地址電話
株洲市響石造紙廠
地址:湖南省株洲市天元區銅塘灣
電話:
0733-8332570
產品與服務:
衛生紙
株洲縣昭陵造紙廠
地址:湖南省株洲市株洲縣洲坪鄉昭陵村
電話:
0733-8223120
產品與服務:
衛生紙
株洲市淥口造紙廠
地址:湖南省株洲市株洲縣淥口鎮大石圍
電話:
0733-7618158
產品與服務:
文化紙,衛生紙
株洲縣建寧造紙廠
地址:湖南省株洲市株洲縣淦田鄉建寧村
電話:
0733-7257444
株洲縣淦田造紙廠
地址:湖南省株洲市株洲縣淦田鎮
電話:
0733-7257332
③ 株洲縣有哪些鄉鎮
株洲下轄82個鄉鎮。
其中株洲縣下轄18個鄉鎮:
淥口鎮、朱亭鎮、淦田鎮、白關鎮、雷打石鎮、三門鎮、古岳峰鎮、龍鳳鄉、龍潭鄉、磚橋鄉、平山鄉、太湖鄉、洲坪鄉、南陽橋鄉、仙井鄉、姚家壩鄉、堂市鄉、王十萬鄉。
共有23個居委會、332個村民委員會。
根據新的鄉鎮行政編制規劃,株洲現有82個鄉鎮行政編制將「瘦身」10%。
④ 湖南有哪些造紙廠
株洲市響石造紙廠
地址:湖南省株洲市天元區銅塘灣
電話:
0733-8332570
產品與服務:
衛生紙
株洲縣昭陵造紙廠
地址:湖南省株洲市株洲縣洲坪鄉昭陵村
電話:
0733-8223120
產品與服務:
衛生紙
株洲市淥口造紙廠
地址:湖南省株洲市株洲縣淥口鎮大石圍
電話:
0733-7618158
產品與服務:
文化紙,衛生紙
株洲縣建寧造紙廠
地址:湖南省株洲市株洲縣淦田鄉建寧村
電話:
0733-7257444
株洲縣淦田造紙廠
地址:湖南省株洲市株洲縣淦田鎮
電話:
0733-7257332
湖南長沙市新華造紙廠
電
話:
-0731-6770468
地
址:
中國湖南
長沙
其他的就不知道了。
⑤ 株洲縣最好玩的地方在那裡.
水能充沛,國家重點建設項目株洲湘江航電樞紐工程已經開工。生態環境優美,全縣森林覆蓋率高達60%,湘江、淥江縱貫全境,1.7萬處水庫山塘星羅棋布,空氣、水體質量優良。旅遊資源十分豐富,恬淡寧靜的大京風景區是休閑度假的旅遊勝地;懸於湘江兩岸的空靈寺,古樸典雅,與南嶽廟、岳陽樓並稱湘江湘江三聖地;朱亭人工林海,飲譽大江南北。此外,還有伏波嶺、百聖寺、昭陵、建寧古城等名勝古跡,令人留連忘返。株洲縣已成為長、株、潭旅遊休閑的「後花園」。
⑥ 聽過醴陵或株洲這兩個城市嗎
醴陵市(LI LING SHI)
醴陵位於湖南東部,隸屬於株洲市,羅霄山脈北段西沿,湘江支流淥水流域。東界江西省萍鄉市,北連瀏陽市,南接攸縣,且緊鄰長株潭金三角經濟區。總面積2157.2平方公里。地貌以丘陵山地為主。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年均氣溫18℃左右,日照時數1588-1321小時,年降雨量1719-1423毫米,無霜期305-279天。
醴陵盛產陶瓷、鞭炮煙花,有「瓷城」和「花炮之鄉」的美稱。是舉世聞名的釉下五彩瓷原產地。瓷器是中國獨創的發明之一,至今英文仍把瓷器稱之為「china」。醴陵陶瓷生產已有近兩千年的歷史,遠在東漢時期,醴陵就有較大規模的作坊,專門從事陶器製作。清朝雍正七年(1729年)醴陵開始燒制粗瓷。清朝末年至民國初年,醴陵瓷業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是全國重點糧食高產地區,長江流域第一個畝產過噸糧的縣(市)。醴陵自然資源豐富,林業用地面積占總面積57%,有樹種396種。其中,屬國家保護的珍貴樹種有水杉、銀杏等13種,樹種以用材林、經濟林為主。1986年,油茶產量居全國第四位,2001年被國家林業局授予「中國油茶之鄉」稱號。非金屬礦有瓷土、耐火土、煤炭、石灰石、螢石、粉石、石材等,金屬礦有金、銀、鉛、鋅、鎢、銻、鈾等。醴陵降水豐富,地表水充沛,境內地表徑流年平16.3億平方米;有淥水、昭陵河、澗江三個水系,大小河溪57條,總長914公里;大中小型水庫169座,大小山塘2.6萬口,發展淡水養殖業有著巨大潛力。
各項社會事業有新的發展,科技工作圍繞「科技興市」發展戰略,抓好了27項各級各類科技計劃項目的申報、編制、實施;獲省科技進步獎2項、「星火計劃」獎1項,申請專利33項,增長57%。各類教育協調發展,初等教育進一步普及,教育質量得到提高。文化、廣播電視、衛生、體育事業繼續發展。
醴陵歷史悠久,人傑地靈,名勝古跡甚多。李立三、左權、耿飈、宋時輪等老一輩革命家及程潛、陳明仁等愛國將領,著名生物學家湯飛凡和彭道儒等一批有影響的科學家、知名人士都生長在醴陵這塊熱土上;農民瞿永壽被聯合國授予「國際傑出稻農」稱號。境內有風景名勝115處,其中,奇峰15處,洞穴22處,奇石30處,泉井48處。主要古建築有賀家橋的雲岩寺、市郊的清興寺、東門上的文廟、城東的梯雲閣、王坊鄉的平山寺、西山的淥江書院和宋名臣寺、市郊馬背嶺的起元塔、姜灣對岸淥水河畔的財源塔和東堡鄉的袁氏貞節牌坊。豐富的人文景觀,為發展醴陵旅遊事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株洲市位於湖南省東部,湘江下游。東界江西省萍鄉市、蓮花縣、永新縣及井岡山市,南連本省衡陽、郴州兩市,西接湘潭市,北與長沙市毗鄰。介於北緯26°03』05」~28°01』07」,東經112°57』30」~114°07』15」之間。株洲市現轄 天元、蘆淞、荷塘、石峰四區和醴陵市、株洲縣、攸縣、茶陵縣、炎陵縣、五縣市,以及113個鄉鎮。
長沙(湖南省會)、株洲、湘潭三市同處湘江中游,呈「品」字形分布。長沙到株洲和湘潭的距離都是50公里,目前已經由高速公路連接。除了地緣上的緊密,三地在經濟社會上亦有相當多的聯系,「長株潭城市群」是長沙、株洲、湘潭的簡稱,其中株洲市是「長株潭城市群」中工業基礎最強的城市。「長株潭城市群」早在10年前,就已經啟動了包括金融改革、供電、交通、供氣、經濟技術開發區選址等十大工程,是中國第一個自覺地進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試驗區。它是湖南省經濟發展的核心增長極,也是國家實施中部崛起戰略中重點發展的城市群之一,國務院於2007年末已批准「長株潭城市群」為「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簡稱「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國務院近年先後批准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和成都、重慶為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如今位於中部的武漢城市圈和長株潭城市群成為國家級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將成為中國經濟新的增長極。
株洲是湖南省第二大城市,截至2006年,株洲市轄4個市轄區、4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全市共有24個街道、66個鎮、46個鄉、1個民族鄉。
⑦ 株洲醴陵哪幾個鄉和鎮經濟實力、交通好
株洲醴陵經濟實力以及交通不相上下,總體水平比較高,醴陵市轄19鎮、4街道辦事處、1個經濟開發區、1個示範區,戶籍人口105.3萬。
2019年,醴陵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16.4億元,實現財政總收入72.92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增長8.3%。
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60.5億元,增長3.2%;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371億元,增長10%,其中:工業增加值增長9.7%;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284.9億元,增長6.3%。
三次產業結構由2018年的8.3:54.8:36.9調整為8.4:51.8:39.8。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依次為2.6%、72.3%和25.1%,分別拉動經濟增長0.2%、6%和2.1%。
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7.4萬元。
(7)株洲昭陵房車營地擴展閱讀:
醴陵市位於湖南東部,羅宵山脈北段西沿,湘江支流淥水流域,緊鄰長沙、株洲、湘潭「金三角」經濟區。地貌以山地、丘陵和崗地為主,平原佔16%,水域佔5%。
醴陵市境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8℃左右,年平均無霜期288天左右,年平均日照1500至1910小時,年平均降水量在1300至1600毫米之間。
醴陵市境內江河交織,均屬湘江水系。主要河流有淥水、昭陵河和澗江。
⑧ 乾陵 昭陵 茂陵
乾陵,是中國乃至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一座兩朝帝王、一對夫妻皇帝合葬陵。裡面埋葬著唐王朝第三位皇帝高宗李治和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於公元684年,歷時23年才修建完成。
昭陵是唐朝第二代皇帝李世民的陵墓,是陝西關中「唐十八陵」中規模最大的一座,位於陝西省禮泉縣城東北22.5公里的九嵕山上。距西安市70公里,距咸陽市30公里,距咸陽國際機場25公里。1961年,國務院公布昭陵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被國家旅遊局評定為「3A」級旅遊景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咸陽城西北40公里處禮泉縣煙霞鄉九嵕山上。唐太宗李世民(597~649)墓。陵園面積2萬公頃,周長60公里,是我國帝王陵園中面積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也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一座帝王陵墓。有陪葬墓180餘座,主要有長孫無忌、程咬金、魏徵、溫彥博、段志玄、高士廉、房玄齡、孔穎達、李靖、尉遲敬德、長樂公主、長孫皇後韋貴妃等墓,還有少數民族將領阿史那社爾等15人之墓。
茂陵是西漢武帝劉徹的陵墓。位於西安市西北40公里的興平市(原興平縣)城東北南位鄉茂陵村。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公元前139年—前87年間建成,歷時53年。
太昊陵,即「三皇之首」太昊伏羲氏的陵廟,位於河南省淮陽縣城北1.5公里,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18大名匿之一。因其是中華民族「人文始祖」之陵廟,故稱「天下第一陵」。1997年6月26日,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朱鎔基同志參觀太昊陵後,欣然題寫「羲皇故都」四個大字。朱總理題的羲皇故都
位於湖南省株洲市炎陵縣城西17公里的鹿原鎮境內。這里洣水環流,古樹參天,景色秀麗。
關於炎帝神農氏安葬地的記載,最早見於晉代皇甫謐撰寫的《帝王世紀》炎帝「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葬長沙。」宋代羅泌撰《路史》就記述得更具體:炎帝「崩葬長沙茶鄉之尾,是曰茶陵。」據地方史《酃縣志》記載此地西漢時已有陵西漢末年綠林、赤眉軍興邑人擔心亂兵發掘,遂將陵墓夷為平地。唐代,佛教傳入,陵前建有佛寺,名曰「唐興寺」,然而陵前「時有奉祀」。
炎帝陵自宋太祖乾德五年建廟之後,迄今已有千餘年歷史,隨著歷代王朝的興衰更替,炎帝廟也歷盡滄桑,屢毀屢建。
黃帝陵,是中華民族始祖黃帝軒轅氏的陵墓,相傳黃帝得道升天,故此陵墓為衣冠冢。位於陝西黃陵縣城北橋山;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編為「古墓葬第一號」,號稱「天下第一陵」。黃帝陵古稱「橋陵」,為中國歷代帝王和著名人士祭祀黃帝的場所。據記載,最早舉行祭祀黃帝始於公元前442年。自唐大歷五年(770年)建廟祀典以來,一直是歷代王朝舉行國家大祭的場所。「
在河南省內黃縣梁庄鄉三楊庄西1.5公里硝河西岸。其西為帝嚳陵,故又稱顓頊帝嚳陵。始建年代無考。唐大和四年(830年),陵前建大殿5間,大殿內塑二帝像。殿外東南有碑林。元初,又在陵園四周及二陵之間,修砌了磚牆。每春秋兩季,或封建改元便遣官告祭。清宣統年間,黃河故道風沙南移,陵園俱被風沙掩埋。現僅存一個大沙崗和二通石碑,一通石碑全露在外,上書「顓頊陵」三顏體正楷大字,大氣磅礴,雄偉絕倫。堯陵在山西臨汾市東北35公里郭村裡隅澇河北側。臨汾古稱平陽,因堯在此建都,故稱堯都,城南有堯廟,城東築堯陵,陵周土崖環峙,河水經陵前南泄。松柏蒼翠,陵丘聳峙,高50米,繞周80米。陵前築有祠宇,相傳為唐初所建。
大禹陵是我國古代治水英雄、開國聖君——大禹的葬地,位於紹興市東南郊會稽山麓,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百家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是我國東南的一大名勝古跡。
秦始皇陵位於距西安市30多千米的臨潼縣城以東的驪山腳下。據史書記載:秦始皇嬴政從13歲即位時就開始營建陵園,由丞相李斯主持規劃設計,大將章邯監工,修築時間長達38年,工程之浩大、氣魄之宏偉,創歷代封建統治者奢侈厚葬之先例。1974年被發現,這個第一個統一中國的皇帝,歿於公元前210年,葬於陵墓的中心。在他陵墓的周圍環繞著那些著名的陶俑。那些略小於人形的陶俑形態各異,連同他們的戰馬、戰車和武器,成為現實主義的完美傑作,同時也保留了極高的歷史價值。
長陵系漢高祖劉邦的陵,在今渭城區窯店鄉三義村之北,距市區四十華里,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安陵是漢惠帝劉盈的陵。位於咸陽市渭城區韓家灣鄉白廟村南,為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霸陵,漢文帝陵寢,有時寫作灞陵。灞,即灞河。因霸陵靠近灞河,因此得名。位於西安東郊白鹿原東北角,即今瀑橋區毛西鄉楊家屹塔村,當地人稱為「鳳凰嘴」。
陽陵是漢景帝劉啟及其皇後王氏同塋異穴的合葬陵園,位於今陝西省咸陽市渭城區正陽鎮張家灣、後溝村北的咸陽原上, 地跨咸陽市渭城區、涇陽縣、高陵縣三縣區。
位於咸陽城西6公里處秦都區平陵鄉大王村。漢昭帝劉弗之陵。劉弗原名劉弗陵,漢武帝幼子,8歲即位,在位13年,終年21歲。陵冢封土為覆斗形,底部周長2700米,高29.2米。東有上官皇後陵。原有陪葬墓57座,現存23座。主要有竇嬰墓、夏侯勝墓、朱雲墓、張禹墓、韋賢墓等。
中國西漢宣帝劉詢的陵墓。在陝西省西安市曲江鄉三兆村南。始築於元康元年 (公元前65),初元元年(公元前 48)漢宣帝葬此,為西漢諸帝陵中規模較大、保存較好的一座。1982~1984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陵園、寢園遺址和陪葬坑進行了鑽探和發掘。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漢元帝劉奭墓。劉奭(前76~前33),漢宣帝劉詢之子,27歲稱帝,在位16年。初期尚能選賢任能,廢除漢初以來為帝陵設邑城的制度。後因外戚與宦官交結作亂,結束了短暫的中興局面。陵冢為覆斗形,底部周長640米,高27.5米。陵西北500米處有王皇後墓。陵東北500米處有28座陪葬墓,排列有序,東西4行,每行7座,俗稱"二十八宿"。南邊一組陪葬墓原先可能有7座,又叫"七妃冢"。現存陪葬墓18座,主要陪葬者有王鳳、王莽妻和馮奉世等。1996年在陵北500米處出土了一批玉器文物,有玉馬、玉獅、玉熊、玉辟邪、玉鷹和玉俑頭等,堪稱稀世珍寶。
⑨ 2010年郴州 永州 吉首 張家界 懷化 衡陽岳陽 常德 婁底 株洲 益陽湘潭邵陽的中考物理ABC等第的分數線
永州市區(零陵區、冷水灘區)是湖南省四大歷史文化名城、十大旅遊勝地、二級鐵路樞紐、二級公路樞紐、三級航空樞紐、獵豹汽車零配件生產基地;是黃蓋、懷素、李達、秦光榮的故鄉;是柳宗元、歐陽修、陸游、徐霞客筆下描繪的神奇地方。
城區面積廣大,外來人口不多也不少,氣候宜人適合修養身心,環境優美受污染小,因位居廣西廣東交界門戶,經濟增長很快,在各方面的發展都有很大的上升空間。
湖南省永州市(漢語拼音:Yongzhou Shì,英語:Yongzhou City )。原名 零陵地區,簡稱永州,雅稱「瀟湘」,別稱「竹城」。
[編輯本段]2地理位置:
湖南省永州市,位於湖南省西南部,湘江經西向東穿越零祁盆地,瀟水由南至北縱貫全境。永州市東接郴州市,東南抵廣東省清遠市,西南達廣西區賀州市,西連廣西區桂林市,西北挨邵陽市,東北靠衡陽市。 地理坐標為東經111°06′-112°21′、北緯24°39′-26°51′。南北相距最長245千米,東西相間最寬144千米。 總面積22441.43平方千米(即2.24萬平方千米),總人口580萬人(2009年);其中永州市轄區面積3200平方千米,市轄區總人口110萬(2009年),市轄區城市人口40多萬。
[編輯本段]3行政區劃:
永州市現轄永州市區(零陵區、冷水灘區)及祁陽縣、東安縣、雙牌縣、道縣、寧遠縣、新田縣、藍山縣、江永縣、江華瑤族自治縣。 共九縣二區。
永州市人民政府原位於永州市零陵區徐家井街道瀟水中路,現遷於永州市冷水灘區梅灣街道逸雲路1號。
永州市零陵區 面積1986平方千米,人口60萬。郵政編碼425100。區人民政府駐南津中路。
永州市冷水灘區 面積1222平方千米,人口50萬。郵政編碼425000。區人民政府駐梧桐路。
祁陽縣 面積2519平方千米,人口102萬。郵政編碼426100。縣人民政府駐浯溪鎮。
東安縣 面積2211平方千米,人口59萬。郵政編碼425900。縣人民政府駐白牙市鎮。
道 縣 面積2441平方千米,人口67萬。郵政編碼425300。縣人民政府駐道江鎮。
寧遠縣 面積2508平方千米,人口74萬。郵政編碼425600。縣人民政府駐舜陵鎮。
江永縣 面積1633平方千米,人口25萬。郵政編碼425400。縣人民政府駐瀟浦鎮。
藍山縣 面積1807平方千米,人口35萬。郵政編碼425800。縣人民政府駐塔峰鎮。
新田縣 面積1004平方千米,人口37萬。郵政編碼425700。縣人民政府駐龍泉鎮。
雙牌縣 面積1739平方千米,人口17萬。郵政編碼425200。縣人民政府駐瀧泊鎮。
江華瑤族自治縣 面積3216平方千米,人口46萬。郵政編碼425500。自治縣人民政府駐沱江鎮。
----------------------------------------------------------------------------------------------------------------------------------
永州市區行政區劃簡慨:
湖南省永州市區原名湖南省零陵縣,位於湖南省西南部,永州地區北部,東接祁陽縣,南靠雙牌縣,西抵廣西區全州縣及東安縣,北挨衡陽祁東縣. 永州市轄區總面積3200平方千米,其中城區面積50多平方千米;市轄區戶籍人口110萬(2009年),其中城區戶籍人口40多萬。 截至2009年9月9日,永州市區轄10個街道、19個鎮、6個鄉、2個開發園區;市區總共878個村(社區)。其中永州市零陵區轄4個街道、8個鎮、4個鄉;共545個村(社區)。永州市冷水灘區轄6個街道、11個鎮、2個鄉、2個開發園區;共333村(社區)。 分別是:徐家井街道辦事處\朝陽街道辦事處\南津渡街道辦事處\七里店街道辦事處\梅灣街道辦事處\菱角山街道辦事處\肖家園街道辦事處\楊家橋街道辦事處\梧桐街道辦事處\鳳凰街道辦事處\\郵亭圩鎮\接履橋鎮\菱角塘鎮\富家橋鎮\黃田鋪鎮\珠山鎮\石岩頭鎮\水口山鎮\仁灣鎮\花橋街鎮\普利橋鎮\牛角壩鎮\高溪市鎮\黃陽司鎮\上嶺橋鎮\竹山橋鎮\伊塘鎮\嵐角山鎮\蔡市鎮\\大慶坪鄉\石山腳鄉\凼底鄉\梳子鋪鄉\珊瑚鄉\楊村甸鄉\\馬坪農業開發區\冷水灘工業園區.
[編輯本段]4市情概況:
永州市是湖南省下屬的地級市,為湘西南口岸城市,位於中國黃金線中南段,東連郴州市,東南界廣東省清遠市,西南接廣西區賀州市,西挨廣西區桂林市,西北鄰邵陽市,東北達衡陽市,位於五嶺北麓,湘粵桂三省區結合部。永州是沿海的內地,內地的前沿,是湖南直達兩廣、兩南(海南、大西南)和港澳的主要通道。207國道、322國道,永藍高速公路即二廣高速公路永州段(由省道1830線永連公路升級改造而成),衡昆高速公路,湘桂鐵路,洛湛鐵路都貫穿全境及九條省道在境內縱橫交錯。永州零陵機場已開通長沙、海口、廣州、深圳航線。衡昆高速公路、二廣高速、洛湛鐵路與湘桂鐵路在永州市區(零冷城區)形成新的鐵路樞紐。正在規劃中的貴(陽)福(州)鐵路將橫貫永州地區中部。
永州古稱零陵郡,因舜帝南巡崩於寧遠九嶷山而得名。隋初設置永州總管府。又因瀟水與湘江在城區匯合,永州自古雅稱「瀟湘」。1995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零陵地區,設立地級永州市。 永州自古便是華中、華東地區通往廣東、廣西、海南及西南地區的交通要塞,也是湖南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素有「南山通衢」之稱。「距水陸之沖,當楚粵之要,遙控百蠻,橫連五嶺,梅庚綿亘於其前,衡岳鎮臨於其後」,鎮東北可入中原腹地,控制西南扼廣西邊陲之咽喉,據東南握廣東海濱之通道,故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是湖南唯一與兩廣接壤的地區,永州市區(即零冷城區)到廣州僅500多公里,南六縣距廣州僅400多公里,是「沿海的內地,內地的前沿」。
永州是一本書,其歷史文化底蘊非常深厚。據權威專家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永州是世界稻作農業之源、中國陶瓷工業之源、中華文明道德之源。舜的開明治國、任人唯賢,柳宗元深刻的惜民愛民思想,周敦頤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和「出污泥而不染」的高風亮節,「女書」的神秘莫測和瑤文化的千姿百態,以及道縣玉蟾岩文物的出土,永州遠古文化的出現,無一不豐富中華文化的寶庫。永州山水,融「奇、絕、險、秀」與美麗傳說於一體,匯自然情趣與歷史文化於一身。柳子廟、永州文廟、浯溪碑林、九嶷山舜帝陵、祁陽文昌塔、三聖湖、陽明山、舜皇山、江華瑤城、湘源溫泉等已成為新的旅遊熱點。
[編輯本段]5歷史沿革:
零陵、永州是兩個重要的古地名。永州在隋朝以前稱零陵。隋朝以後,永州、零陵成為一地二名,泛指今天的地級永州市,特指今天永州市區(即零陵區和冷水灘區)。
漢代 名零陵郡,泉陵侯國(東漢改名泉陵縣)為零陵郡郡治,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區徐家井街道.
三國 名零陵郡,泉陵縣為零陵郡郡治,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區徐家井街道。
晉代 名零陵郡,泉陵縣為零陵郡郡治,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區徐家井街道。
隋文帝時期 名永州總管府,零陵縣為永州總管府府治,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區徐家井街道。
隋煬帝時期 名零陵郡,零陵縣為零陵郡郡治,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區徐家井街道。
唐代 名永州,零陵縣為永州州治,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區徐家井街道。
五代十國時期 名永州,零陵縣為永州州治,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區徐家井街道。
宋代 名永州,零陵縣為永州州治,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區徐家井街道。
元代 名永州路,零陵縣為永州路路治,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區徐家井街道。
明代 名永州府,零陵縣為永州府府治,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區徐家井街道。
清代 名永州府,零陵縣為永州府府治,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區徐家井街道。
民國 名湖南第九行政督察區、湖南第七行政督察區,零陵縣皆為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地,駐地在今永州市零陵區徐家井街道。
共和國(1949年10月--1984年6月) 名永州專區、零陵專區、零陵地區,零陵縣皆為專區專員公署駐地和地區行政公署駐地,駐地在今永州市零陵區徐家井街道。
共和國(1984年6月到1995年11月)名零陵地區,〈縣級〉永州市為零陵地區行政公署駐地,駐地在今永州市零陵區徐家井街道。
共和國(1995年11月--2000年5月)名〈地級〉永州市,永州市芝山區為永州市人民政府駐地(1995年11月--2000年5月<實際為1997年8月>為市人民政府駐地),駐地在今永州市零陵區徐家井街道。
共和國(2005年6月--至今)名〈地級〉永州市,永州市冷水灘區為永州市人民政府駐地(2000年5月<實際為1997年8月>至今),駐地在今永州市冷水灘區梅灣街道。
(1)先秦時期
原始社會末期,今永州地區屬三苗國的江南地。
夏商至西周時期,今永州地區屬荊州之域。
春秋戰國時期,今永州地區屬楚國南境。
(2)秦代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實行郡縣制,設長沙郡,置零陵縣.即長沙郡零陵縣.
(3)漢代
西漢漢武帝元朔五年六月壬子,即公元前124年農歷六月二十六日,封長沙王劉發之子劉賢為泉陵侯,置縣級泉陵侯國.
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析長沙國置零陵郡。零陵郡轄7縣4侯國:7縣是:零陵縣(今廣西全州縣、興安縣、灌陽縣地)、營道縣(今寧遠縣南)、泠道縣(今寧遠縣、新田縣地)、始安縣(今廣西桂林市區、臨桂縣、陽朔縣、靈川縣、永福縣地)、營浦縣(今道縣及雙牌縣南部分地)、洮陽縣(今廣西全州縣、資源縣地)、鍾武縣(今衡陽縣地);4侯國是:泉陵侯國(今永州市零陵區、永州市冷水灘區、祁陽縣、祁東縣、東安縣及雙牌縣部分地,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區城區)、都梁侯國(今洞口縣、武岡市、綏寧縣、城步縣一帶)、夫夷侯國(今邵陽縣、新寧縣一帶)、舂陵侯國(今寧遠縣北、新田縣、祁陽縣部分地)。郡治零陵縣(治所在今廣西全州縣西南部的鹹水鄉)。元封五年(前106年),郡上設州,零陵郡屬荊州。 西漢零陵郡,郡治零陵縣(今廣西全州縣、興安縣、灌陽縣地,治所在今廣西全州鹹水),即荊州零陵郡零陵縣。
新莽王朝時,改泠道縣為泠陵縣,改營道縣為九疑亭。零陵郡改名九疑郡,轄地未變。
東漢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恢復泠道、營道縣名。復名零陵郡,改泉陵侯國為泉陵縣,將零陵郡治所移至泉陵縣城.(今永州市零陵區、永州市冷水灘區、祁陽縣、祁東縣、東安縣及雙牌縣的一部分,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區城北1千米處),此時零陵郡轄區也有所擴大。除原來的7縣3侯國(西漢初元四年<前45年>,舂陵侯國並入泠道縣)外,還增加了湘鄉縣(今湘鄉市、雙峰縣等地)和昭陽侯國(今邵東縣地)、烝陽侯國(今邵東縣、衡陽縣地)2侯國,共計8縣5侯國。即:泉陵縣(今永州市零陵區、永州市冷水灘區、祁陽縣、祁東縣、東安縣及雙牌縣的一部分),零陵縣(今廣西全州縣、興安縣、灌陽縣地)、營道縣、泠道縣、始安縣、營浦縣、洮陽縣、湘鄉縣;重安侯國(原鍾武縣永建三年即公元128年改名重安侯國)、都梁侯國、夫夷侯國、昭陽侯國、烝陽侯國。 東漢零陵郡,郡治泉陵縣(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區城北1千米處),即荊州零陵郡泉陵縣。 東漢末年,荊州牧 劉表 於建安三年(198年)攻佔零陵,零陵郡屬劉表勢力范圍。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之戰後,劉備代劉表領荊州牧,零陵郡屬劉備勢力范圍。
(4)三國
三國時,蜀昭烈帝章武三年(223年),劉備病故,零陵郡地入東吳。孫吳時期,零陵郡地域開始減小。甘露元年(265年),分零陵郡西南部置始安郡,今廣西桂林市轄區、臨桂縣、陽朔縣、興安縣、靈川縣、永福縣等縣地從零陵郡分出。吳寶鼎元年(266年)分零陵郡南部置營陽郡,郡治營浦縣(今道縣);分零陵郡北部都梁侯國、夫夷侯國、昭陽侯國置昭陵郡;同時將湘鄉縣、重安縣(原鍾武縣)、烝陽侯國 3個縣(侯國)劃入衡陽郡。 零陵郡轄6縣:泉陵縣(今永州市零陵區、永州市冷水灘區、東安縣及雙牌縣的一部分,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區城北1千米處)、祁陽縣(今祁陽縣地)、永昌縣(今祁東縣地)、零陵縣(今廣西全州縣地)、洮陽縣(今廣西全州縣、資源縣地)、觀陽縣(今廣西灌陽縣地)。 三國東吳零陵郡,郡治泉陵縣(今永州市零陵區、永州市冷水灘區、東安縣及雙牌縣的一部分,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區城北1千米處),即荊州零陵郡泉陵縣。 營陽郡轄營浦縣、營道縣、舂陽縣(吳鳳凰元年(272年),析泠道縣置舂陽縣)、泠道縣4個縣。 三國東吳營陽郡,郡治營浦縣(今道縣,治所在今道縣道江鎮),即荊州營陽郡營浦縣。 所以三國孫吳時期零陵郡一分為五:零陵郡\營陽郡\始安郡\昭陵郡\衡陽郡.
(5)晉代(西晉 南北朝、東晉 十六國)
西晉太康元年(280年),廢營陽郡入零陵郡。永熙元年(290年)置應陽縣(今東安縣,治所在今東安縣蘆洪市鎮).永嘉元年(307年)置湘州,零陵郡屬湘州。東晉永和年間(345~356年),析零陵郡復置營陽郡。改舂陽縣為舂陵縣。義熙十二年(417年),零陵、營陽二郡屬荊州。南北朝時期,梁 天監十四年(515年),改營陽郡為永陽郡;陳 改永陽郡為營州永陽郡。 即荊州零陵郡泉陵縣(郡治泉陵縣,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區城北)和荊州永陽郡<營州永陽郡>營浦縣(郡治營浦縣,治所在今道縣西北).
(6)隋代
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廢零陵郡和永陽郡,置永州總管府,府治泉陵縣,同年將泉陵縣(今永州市零陵區、永州市冷水灘區及雙牌縣的一部分,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區城北1千米處)、永昌縣(今祁東縣地)、祁陽縣(今祁陽縣地)、應陽縣(今東安縣)4個縣地合並,更名零陵縣(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區城北1千米處).永州總管府區域較零陵、永陽2郡有所擴大,謝沐縣(今江永縣)、馮乘縣(今江華縣、廣西富川縣地)2縣從臨賀郡劃入。隋永州總管府,府治零陵縣(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區城北1千米處),即永州總管府零陵縣。
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又改永州總管府為零陵郡,郡治零陵縣. 應陽縣(今東安縣)並入零陵縣. 至此,零陵郡轄5縣:零陵縣(今永州市零陵區、永州市冷水灘區、祁陽縣、祁東縣、東安縣地及雙牌縣部分,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區城北1千米處)、湘源縣(今廣西全州縣、資源縣、灌陽縣地)、永陽縣<並營浦、謝沐二縣為永陽縣>(今道縣、江永縣地)、營道縣<隋開皇九年(589年),舂陵縣、泠道縣並入營道縣>(今寧遠縣、新田縣地及祁陽縣部分地)、馮乘縣(今江華縣、廣西富川縣地)。隋末大業十三年(617年),蕭銑改營道縣為梁興縣。 隋零陵郡,郡治零陵縣(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區城北1千米處).即零陵郡零陵縣。
(7)唐代
唐武德四年(621年)廢零陵郡,分置永州、營州。以零陵郡之梁興縣(原營道縣,今寧遠、新田地及祁陽部分地)和永陽縣(原營浦、謝沐二縣地)二縣置營州. 改永陽縣為營道縣; 改梁興縣為唐興縣<長壽二年(693年)改為武盛縣,神龍元年(705年)復為唐興縣。天寶元年(742年),改唐興縣為延唐縣(今寧遠縣、新田縣地及祁陽縣部分地)>; 析馮乘縣置江華縣. 武德五年,改營州為南營州。貞觀八年(634年),改南營州為道州。貞觀十七年,撤道州並入永州。上元二年(675年),復置道州。開寶元年(742年),改永州為永州零陵郡,改道州為道州江華郡,改營道縣為宏道縣.乾元元年(758年),廢郡名,復稱永州、道州。廣德二年(764年),置湖南觀察使,湖南之名自此始,永州、道州屬之。到代宗大歷二年(767年),永州轄4縣:零陵縣(今永州市零陵區、永州市冷水灘區、東安縣和雙牌縣部分地)、祁陽縣(今祁陽縣、祁東縣地)、湘源縣(今廣西湘源縣地)、觀陽縣(析湘源縣置,今廣西灌陽縣地);唐永州,州治零陵縣(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區城區),即湖南觀察使永州零陵縣。 道州轄5縣:宏道縣(原永陽縣地,今道縣地)、延唐縣(原唐興縣地,今寧遠縣大部、新田縣及祁陽縣部分地)、江華縣(今江華縣地,治所設在寒亭<今江華縣沱江鎮>)、永明縣(析永陽縣置,原謝沐縣地,今江永縣地)、大歷縣(大歷二年(767年)析延唐縣置大歷縣,今寧遠縣北部、新田縣地及祁陽部分地)。唐道州,州治宏道縣(治所在今道縣道江鎮),即湖南觀察使道州宏道縣。
(8)五代十國
五代時期,後唐天成二年(927年)馬殷建立楚國,永、道二州屬馬氏楚國勢力范圍。後周廣順元年(951年),南唐滅楚,永、道二州地入南唐。後周世宗時,授周仁逢為武平軍節度使兼侍中,「盡領湖南之地」,永州、道州屬周仁逢領地。後周時,分永州的洮陽縣(今廣西全州縣、資源縣地)、湘源縣(今廣西全州縣、資源縣、灌陽縣地)、灌陽縣3縣置全州。至此,永州僅轄零陵縣(今永州市零陵區、永州市冷水灘區、東安縣和雙牌縣部分地)、祁陽縣(今祁陽縣、祁東縣地)2縣。五代永州,州治仍然在零陵縣(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區城區),即永州零陵縣。道州仍轄5縣,即:宏道縣(今道縣地)、延熹縣(後晉天福七年(942年),改延唐縣為延熹縣,今寧遠縣大部、新田縣及祁陽縣部分地)、江華縣(今江華縣地)、永明縣(今江永縣地)、大歷縣(今寧遠縣、新田縣及祁陽縣部分地)。五代道州,州治還是在宏道縣(治所在今道縣道江鎮),即道州宏道縣。 永、道二州的區域大體相當於今永州市零陵區、永州市冷水灘區、祁陽縣、祁東縣、東安縣、雙牌縣、道縣、寧遠縣、新田縣、江華縣、江永縣等地。
(9)宋代(北宋 遼 西夏、南宋 金 西夏)
北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分全國為13道,永、道二州屬江南西道。 淳化五年(994年),改屬荊湖路。至道三年(997年),改屬荊湖南路。兩州的轄地與縣名有所變動。建隆三年(962年),改宏道縣為營道縣.乾德元年(963年),改延熹縣改名寧遠縣。宋乾德三年(965年),撤銷大歷縣(今寧遠縣北部、新田縣地及祁陽部分地),並入寧遠縣(今寧遠縣、新田縣地及祁陽部分地)。雍熙元年(984年)升東安場(原應陽縣地)為東安縣。至此,永州轄零陵縣(今永州市零陵區、永州市冷水灘區)、祁陽縣(今祁陽縣和祁東縣地)、東安縣(今東安縣地)3個縣,宋永州,州治零陵縣(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區城區),即荊湖南路永州零陵縣;道州轄營道縣(今道縣地)、寧遠縣(今寧遠縣地)、永明縣(今江永縣地)、江華縣(今江華縣地)4個縣。宋道州,州治營道縣(治所在今道縣道江鎮),即荊湖南路道州營道縣。
(10)元代
元朝確立行省制度,省下設路(州)、縣。原永州、道州分別改稱永州路、道州路,隸屬湖廣行省湖南道。
元永州路,路治零陵縣(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區城區),即湖廣行省湖南道永州路; 元道州路,路治營道縣(治所在今道縣道江鎮),即湖廣行省湖南道道州路.
(11)明代
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路為府。永州路、道州路分別改稱永州府(府治零陵縣,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區城區)和道州府(府治營道縣,治所在今道縣道江鎮),隸屬湖廣行省。洪武九年(1376年),將道州府降為道州<府治營道縣從此廢除省入>,隸屬永州府。同年,改湖廣行省為湖廣承宣布政使司,永州府屬之。崇禎十二年(1639年),析寧遠縣的新田堡置新田縣。至此,永州府轄7縣1州。即:零陵縣、祁陽縣(今祁陽縣和祁東縣)、東安縣、寧遠縣、永明縣(今江永縣)、江華縣、新田縣、道州(今道縣和雙牌縣南部)。明永州府,府治零陵縣(今永州市零陵區、永州市冷水灘區及雙牌北部,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區城區) ,即湖廣承宣布政使司永州府零陵縣。
(12)清代
清順治元年(1644年),分湖廣承宣布政使司為湖廣左承宣布政使司和湖廣右承宣布政使司,永州府屬湖廣右承宣布政使司。康熙三年(1664年),改湖廣右承宣布政使司為湖南省,永州府屬湖南省衡永郴桂道。 永州府轄7縣1州:零陵縣(今永州市零陵區、永州市冷水灘區及雙牌北部)、祁陽縣(今祁陽縣和祁東縣)、東安縣、寧遠縣、新田縣、江華縣、永明縣(今江永縣)及道州(今道縣和雙牌縣南部). 清永州府,府治零陵縣(今永州市零陵區、永州市冷水灘區及雙牌北部,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區城區) ,即湖南省衡永郴桂道永州府零陵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