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旅遊者安全需求與感知
⑴ 如何理解遊客在旅遊中的安全知覺
旅遊知覺是指對直接作用於旅遊者感覺器官的旅遊刺激環境的整體屬性的反映,也就是旅遊者通過感官獲得旅遊對象、旅遊產品整體全面信息的心理過程。例如,旅遊者知覺中的「風景如畫的湖光山色」是在其感覺到的顏色、大小、形態等基礎上組織起來的,而「蘇州園林甲天下」的印象則是對蘇州園林中的亭台閣樓、假山噴泉、花草樹木、小橋流水等獨特的個別屬性的旅遊感覺後的綜合知覺。
旅遊知覺包括:視知覺、聽知覺、味知覺、嗅知覺、觸知覺、運動知覺、空間知覺、距離知覺和時間知覺。如旅遊時間知覺反映旅遊刺激物的延續性、順序和旅遊時間的長短、先後、快慢和節奏等。這在旅遊游覽日程的安排時經常會碰到,如游覽日程安排得好,會帶給遊客高低起伏、回味無窮的心理感受,否則旅遊者會感到大同小異、枯燥無味。
因為旅遊知覺是影響人們旅遊行為的重要心理因素之一,所以,全面理解旅遊知覺的特性和影響因素,是探索旅遊者行為規律的必要條件之一。[1]
[編輯]
旅遊知覺的特徵[1]
1.旅遊知覺選擇性
當旅遊者處於豐富多彩、千變萬化的環境中,感知什麼、忽略什麼、拒絕什麼,都是根據自己的具體需要進行選擇的;也就是說,在一定的時間內,旅遊環境對旅遊者感官的刺激是多樣的。但人們並不能感覺到所有的旅遊刺激信息,也不能對作用於感覺器官的所有刺激發生反應,每個旅遊者總是選擇以少數事物作為知覺對象,對它們知覺得格外清晰,而對周圍的事物則知覺得比較模糊,這就成了背景,這就是知覺的選擇性。
當然,在知覺過程中,對象和背景之間在一定的條件下是可以相互轉移的。例如,當遊客在聽導游講解時,導游的講話成為遊客知覺的對象,而周圍的其他聲音則成為背景;如果這時候遊客聽到周圍有人正談論他感興趣的一個話題,他就會把注意力轉移到別人談話的內容上,使之成為知覺的對象,而導游這時的講解便轉化成了背景。
知覺選擇性旅遊知覺的選擇性特徵,使旅遊者能夠把注意力集中到少數重要的旅遊刺激或刺激的重要方面,減少或排除次要旅遊刺激的干擾,使旅遊者更好地接受旅遊客體,節省旅遊的時間和精力,獲得一種旅遊樂趣。
2.旅遊知覺的整體性
旅遊知覺的對象是由旅遊刺激物的部分特徵或屬性組成的,但人們並不把它感知為個別的孤立部分,而總是把它知覺為一個統一的旅遊刺激情境,甚至當旅遊刺激物的個別屬性或個別部分直接作用於人的時候,也會產生這一旅遊知覺的整體性特徵。
旅遊知覺之所以具有整體性特性,一方面是因為旅遊刺激物的各個部分和它的多種屬性存在著一定的聯系,總是作為一個整體對人產生影響的;另一個方面,旅遊者在對多種個別的信息綜合為整體印象的過程中,其個人自身原有的知識經驗也起著重要作用。例如:旅遊者到某個景點去旅遊,如果這些景點景色優美、景觀獨特、清潔衛生、服務人員彬彬有禮,盡管你可能對這個城市其他的特徵了解很少,但也可能形成對這個城市整體的良好印象;而如果你在一個餐廳正好遇到一個服務態度差的服務人員,你可能就會認為這個餐廳所有員工的素質肯定都不高,也就不願再次光顧。在旅遊景點的安排上,導游對一些比較相似的景點,只要將其內在規律指點出來,就無需每個景點都一一去參觀。
3.旅遊知覺的理解性
旅遊者對旅遊刺激物的感知是一個主觀的篩選的過濾過程。在選擇過程中,人們往往根據以前的知識、經驗和知覺時的動機、興趣來理解、覺察刺激物,進行主動的加工處理,並用概念的形式把他們標志出來,這種特徵就是旅遊知覺的理解性。知覺的理解性有助於提高知覺速度、節約感知的時間、構成更完整的知覺印象,也有助於解釋為什麼旅遊者對同一旅遊產品的知覺不同。
旅遊知覺的理解性不僅受到經驗的影響,而且受到語言指導的影響。特別是在旅遊環境復雜陌生、旅遊刺激物的外部特徵不明顯時,導游的語言引導可補充旅遊者知覺的內容,使旅遊者對旅遊對象的知覺理解趨於完善。如瀏覽安徽「蜜棗之鄉」水東的碧山龍泉洞時,面對那些千姿百態的鍾乳石,旅遊者可能會眼花繚亂,但通過導游的介紹,各種充滿神話色彩的石船、石蛙、孔雀、小黃山仙境、銀河等形象就會變得栩栩如生。又如許多遊客發現中國許多景區中的亭子的頂部是圓形的,下面是方形的;而北京天壇主體建築是圓形的,圍牆卻是方形的。對這種現象有的認為是為了幾何圖形的變換,有的認為是為了美觀好看,而導游在講解時的一句「天圓地方」學說在中國建築中的體現和運用就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使遊客了解到了建築特徵產生的內在原因,並對中國傳統文化和思維方式有了初步的認識。
4.旅遊知覺的恆常性
恆常性是指當旅遊條件在一定范圍內發生變化時,旅遊知覺對象仍然保持相對不變的特性。旅遊知覺的恆常性也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其中旅遊者的知識和經驗是最重要的因素。例如,當旅遊者向導游揮手告別時,他遠去的身影越來越小,但導游不會感到客人的身體在變小。
運用旅遊知覺的恆常性,可以開發旅遊產品。如深圳「世界之窗」一游,對縮小若干比例的「羅浮宮、白宮、紅場、埃菲爾鐵塔」等景觀模型,你仍有身臨其境、一日遍游世界、美不勝收的感覺。
[編輯]
旅遊知覺的影響因素[2]
一、影響旅遊知覺的客觀因素
知覺理論的特色原則告訴我們,刺激強度大的事物、新奇獨特的事物、對象與背景差別大的事物、運動變化的事物、反復出現的事物、符合組合規律的事物容易被人所知覺。欲抓住遊客的眼球,引起遊客的注意,使遊客產生旅遊知覺,旅遊對象一定要符合以下幾個要點。
1.旅遊對象的新穎獨特
旅遊對象具有一定的刺激強度和突出的物理屬性。新穎奇特的旅遊對象是旅遊者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易被旅遊者感知,引起新奇感。如旅遊者無不被譽滿天下的九寨奇異水色和黃龍特有的喀斯特地貌風光所吸引,久久不願離去。
2.旅遊對象的組合形式
(1)接近律。當客觀事物在時間、空間上比較接近時,容易被知覺為一個整體。在空間上彼此接近的幾個旅遊對象,容易被感知為一個旅遊景點或景區。
(2)相似律。客觀事物的顏色、強度、大小和形狀等物理屬性相似時容易被知覺為一個整體。如人與人之間態度、信念和價值觀以及社會背景、文化程度、儀表、相貌比較類似,人們容易把他們知覺為某一類別或某一群體之中;旅遊景點中的廬山、承德、青島、昆明,盡管各有獨特之處,但我們通常把它們都知覺為避暑勝地。
(3)趨合律。客觀事物不完整或沒有閉合時,知覺的整體特性會把它們封閉。幾個旅遊對象共同包圍一個空間,如坐落在昆明滇池附近的大觀樓、西山、海埂公園、民族村雖是幾個旅遊景點,由於都環繞在滇池附近,構成了滇池游覽區。導游員利用閉合原理,介紹景點時故意留下某些空白,讓遊客自己去思考、想像、補缺,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更有意義的旅遊知覺。
(4)連續律。客觀事物具有連續性或共同運動方向等特點時,容易被知覺為一個整體。如在旅遊景點,戴紅色旅遊帽的遊客和戴藍色旅遊帽的遊客混雜在一起,盡管他們都朝著同一方向移動,人們還是很容易把他們分為兩個不同的旅遊團隊。
3.旅遊對象和背景的差異對比
在同一時間知覺過程中,被旅遊者清晰感知到的東西就是旅遊知覺的對象,而被旅遊者模糊感知到的東西就成為該對象的背景。對象與背景在強度、顏色和形狀上差異越大,對比越鮮明,就越容易從背景中區分出知覺對象。「萬綠叢中一點紅」,「一點紅」很容易在「萬綠」中被知覺選擇;而「萬紅叢中一點紅」,哪怕是「一團紅」也很難被知覺注意。登山旅遊者一定要穿有顏色衣服而不能穿白色衣服,以免掉隊後難以找到;導游員最好穿顏色較為鮮艷的衣服,以便在游覽過程中容易被團友辨認出來。
4.旅遊對象的活動變化
在相對靜止的背景襯托下,運動變化著的旅遊刺激物容易成為旅遊知覺的對象,如傾瀉的瀑布、飛馳的列車、閃爍的霓虹燈,都容易成為知覺的對象;而靜止不變的事物不容易成為人們知覺的對象。導游員在講解時,要根據景點的不同,注意聲音的抑揚頓挫,富有變化的語音,可以加深遊客對旅遊景點的認知。
5.旅遊對象的反復出現
反復出現的事物容易被人知覺為旅遊對象,因為一次刺激印象不深,多次刺激印象深刻。人們多次看到同一旅遊景點的廣告、宣傳材料,或者經常聽到某一旅遊景點的報道,由於信息反復出現,多次作用於人的大腦,會使人產生較為深刻的知覺印象。但要注意,多次重復刺激,會使人產生單調感導致心裡厭煩。反復是主題思想不變,形式卻稍有變化。
6.他人的言語指導
他人的言語指導,有助於提高旅遊者知覺的理解性。它能使旅遊者迅速了解、理解原來陌生的旅遊對象,從而加深對旅遊對象的印象。這一點在旅遊過程中體現得最為充分,那些有導游員講解的旅遊者往往比沒有導游員的旅遊者對旅遊景點的知覺更加鮮明和完整。
二、影響旅遊知覺的主觀因素
從主觀心理分析,知覺受個人的意識傾向、期望與經驗、需要、興趣、愛好等因素的影響。知覺原理的快樂原則說明能滿足個人需要、動機、興趣的事物首先被知覺選擇。
1.旅遊者的興趣
感興趣的東西才能成為知覺對象,它不但影響知覺對象的選擇,而且對知覺程度和知覺印象都有很大的影響。對文史知識感興趣的旅遊者,總愛把目光放在墓碑石刻、國畫書法上;具有宗教信仰的旅遊者,總也忘不了朝拜寺廟;喜歡大自然的旅遊者,對大海、高山、流泉、飛瀑、古樹、藍天等特別嚮往。
2.旅遊者的動機
凡能夠滿足旅遊者的需要,激發旅遊動機的事物都能直接成為知覺對象,那些不能滿足旅遊者需要和動機的事物往往被忽略。當人們想外出旅遊時,有關旅遊價格和線路安排以及旅遊目的地天氣的信息就成為主要的知覺對象。比較富裕的旅遊者對出行是否舒適、方便,服務是否周到考慮較多,而經濟能力一般的旅遊者則考慮是否實惠。
3.旅遊者的情緒
情緒分為積極情緒與消極情緒兩種,當旅遊者處於積極情緒狀態時,會積極主動地去感知所接觸的每一事物,雖頂風冒雪、風餐露宿,仍興致勃勃:處於消極情緒狀態時,會對一切事物毫無興趣,甚至見花落淚、對月傷懷。
4.旅遊者的個性
不同個性特徵的人在知覺的深度和廣度上有很大的差別:性格內向的旅遊者喜歡較安靜的活動項目,青睞垂釣、下棋、讀書等活動;性格外向的人對參與性強、有一定冒險性的活動項目表現積極,如登山、劃船、漂流等;多血質的旅遊者知覺速度快、范圍廣,但不夠細致;粘液質的旅遊者則知覺速度慢、范圍小,對事物知覺深刻。
5.旅遊者的知識與經驗
在旅遊活動中,知識和經驗起到縮短感覺過程、擴大知覺體驗的作用。旅遊者憑藉以往的知識和經驗,可以把接觸的旅遊信息進行歸類,加速知覺過程。知識、經驗、印象也影響著旅遊者的審美情緒和審美判斷。
6.旅遊者的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對旅遊者知覺的選擇也有很大影響。如對同一廟宇,信佛的人會把其知覺為聖地而朝拜,不信佛的人則只把其當作一般的廟宇;信仰不同宗教的人對不同宗教旅遊目的地的知覺也全然不同,信仰伊斯蘭教的人會不遠萬里去麥加朝拜,信仰其他宗教的人則不會把麥加當作特別的旅遊目的地。
7.旅遊者的年齡和職業
年輕人和老年人對同一景點的知覺往往各不相同。一個從事考古專業的旅遊者與一個從事醫務工作的旅遊者對古陵墓的知覺也是完全不同的。
[編輯]
旅遊者對旅遊條件的知覺[2]
旅遊者對旅遊條件的知覺,是旅遊者做出旅遊決策、產生相應的旅遊行為並對旅遊服務做出評價的前提條件。
(一)對旅遊目的地的知覺
它是指人們在前往某一旅遊目的地之前,對該目的地的了解,以及到達旅遊目的地之後,對該目的地的認知。在旅遊行為的不同階段,知覺旅遊目的地的信息來源是不同的。在旅遊決策階段,知覺的信息來自於社交環境信息,即自己或他人的經驗;商業環境信息,即各種新聞媒介的宣傳、書刊、廣告、展銷會、旅遊手冊等,以間接信息為主,影響旅遊決策心理。當旅遊者到達目的地進入旅遊活動階段後,知覺信息主要來源於自己的親身經歷和親眼所見,以直接信息為主,影響旅遊者的消費行為和後續行為。旅遊者對旅遊目的地的情況了解得愈多,知覺的信息愈清晰,對旅遊目的地的滿意感愈強。旅遊者對旅遊目的地的知覺,受信息因素與宣傳方式影響很大。
(二)對旅遊距離的知覺
1.旅遊行為產生的心理機制
從經濟心理分析,人的行為產生與投入產出比值有關。當產出大於投入,滿足了人的需求和利益,即「物有所值」或「物超所值」時,人的行為必然會產生;相反,當產出小於投入,沒有滿足人的需求和利益,即「物不所值」時,人的行為就不會產生;當產出等於投入,人的行為則有或然性,可能產生,也可能不產生。那麼,旅遊者在旅遊活動中的投入與產出的是什麼東西呢?旅遊者外出旅遊,付出的一是貨幣(錢),二是時間(閑),三是精力與體力;得到的是體驗產品,包括有形的旅遊紀念品、餐飲出品(如美味佳餚與精美點心),更包括無形的服務,如舒適的享受。
旅遊目的地的旅遊景觀對旅遊者會產生吸引力,距離越遠,旅遊景觀越新奇,吸引力越大。但外出旅遊要付出代價,距離越遠,付出的金錢、時間、精力、安全、方便和生活舒適,甚至情感的代價就越大。這些與距離成正比的代價,被稱為旅遊決策的摩擦力,它抑制人們的旅遊動機,阻止旅遊行為的發生。只有當旅遊者自我判斷在旅遊行為中可能獲得的收益大於所要付出的代價時,他們才會做出旅遊決策,進而把決策付諸實際行動。
2.距離知覺對旅遊決策的雙重影響
異地性是旅遊的重要特點。旅遊者總是要離開常住地到異地旅遊景點旅遊,這就形成了旅遊距離。旅遊距離的遠或近是如何影響旅遊決策呢?根據上述投入產出比值理論,距離知覺對旅遊決策會產生雙重影響,這就是說,不管旅遊距離遠或近,都會對旅遊決策產生積極的或消極的雙重影響。
(1)阻止作用
在旅遊初級階段,旅遊者是不太會進行遠距離的旅遊的。旅遊者首先會到距離近的旅遊目的地去旅遊,因為景觀吸引力較大,而摩擦力較小,付出的金錢較少、時間較短,付出的體力、精力不多,外出方便,有安全感和自我控制感;而在旅遊目的地距離遙遠的情況下,旅遊者付出的金錢、時間、精力、體力很多,因此摩擦力很大。由此可以理解旅遊客源地與旅遊目的地距離成反比的現象,即距離旅遊客源地越近的景區,旅遊者越多;距離旅遊客源地越遠的景區,旅遊者越少。這也就是先近距離旅遊後遠距離旅遊,先國內旅遊後國際旅遊的客源規律的原因之一。如自2000年以來,我國的國際旅遊客源市場中,旅遊者人數排在前三位的國家依次是日本、韓國和俄羅斯,距離應該是其中不可忽視的因素。同樣,在國內旅遊中,距離也是決定旅遊行為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江浙與上海互為重要客源地,也是距離在起作用。
但到旅遊者具有了豐富的旅遊經驗時,那些近距離的旅遊景點已觀賞過了,有的甚至已多次游覽過,這時,這些近距離的旅遊景點便失去了吸引力,反而會阻止旅遊者去旅遊,這時吸引力變成了摩擦力。
(2)激勵作用
當旅遊者感知某些旅遊目的地距離遙遠時,既可能阻止旅遊行為的發生,也可能激勵旅遊行為的發生。距離遙遠的旅遊資源的新奇性和獨特性深深地吸引著旅遊者的好奇心,會產生強大的吸引力,對產生旅遊行為起到激勵作用。從心理學角度來講,人們普遍有一種「遠方崇拜」的傾向,距離遙遠通常意味著神秘和陌生,能夠引發人的好奇心。由於人類從來就有探索未知世界的強烈意識與願望,這就使神秘和陌生反而構成了那些距離遙遠的旅遊景區的獨特吸引力。此外,也包括人們想像的美的形式與內容,距離產生了美,而審美需要是旅遊者普遍追求的一種重要的需要。因此,距離遙遠成了吸引力的構成因素。隨著旅遊經驗的豐富,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這種由神秘、陌生和美的因素構成的吸引力會越來越大,而那些付出的摩擦力會減小,有時距離吸引力的激勵作用會超過距離摩擦力的阻止作用,把旅遊者吸引到距離遙遠的地方去旅遊。由此可以解釋人們為什麼對得到的樂趣和收獲差不多的兩地會舍近求遠。
總而言之,距離知覺對人們的旅遊行為既有激勵作用,又有阻止作用。但是,距離知覺到底發揮什麼樣的作用,以及影響的程度如何,則因旅遊者的旅遊經驗而異,因旅遊者的旅遊條件而異,因旅遊目的而異。
對旅遊接待地來說,要減少距離的阻止作用,擴大它的激勵作用。首先,要為旅遊市場提供高質量的旅遊產品和服務,注意產品周期,不斷創新產品。其次,做好市場細分,抓住鄰近地區的客源,同時吸引遠距離的旅遊者,從而佔領源源不斷的客源市場。最後,必須高度重視旅遊宣傳,塑造良好的旅遊形象,引導旅遊者的旅遊決策。多管齊下,使距離知覺的激勵作用最大化、阻止作用最小化,強化旅遊產品和服務的吸引力。
(三)對旅遊交通的知覺
旅遊交通是指可供旅遊者使用的各種交通工具。外出旅遊要藉助各種交通工具,隨著社會進步,可供選擇的交通工具將越來越多。選擇什麼樣的交通工具,與旅遊者對這些交通工具的知覺印象密切相關。對旅遊交通的知覺,主要集中在交通工具的價格、速度、安全性、舒適性以及特色等方面。
1.對飛機的知覺
飛機是適用於遠程旅遊和講究時效的商務旅遊的交通工具,其優點是快速、方便,缺點是價格昂貴。乘坐飛機,安全是首要因素;其次是價格,對絕大多數尚未決定是否出遊的人來說,大幅折扣機票將使他們極為動心;三是時間,包括起降時間、是否按時抵達目的地、中途著陸次數;四是空中服務質量。
2.對火車的知覺
火車是國內中、近距離旅遊的主要交通工具,其優點是票價低廉,安全性強,可沿途觀賞風景:缺點是購票不易,耗費時間。影響旅遊者對火車的知覺因素有:一是運行速度,我國鐵路已是第六次大提速,為人們旅行提供了便利;二是運行時間,是否准時正點運行,發車和抵達目的地的時間,中間停留次數;三是車上服務質量。
3.對汽車的知覺
汽車是近距離旅遊和旅遊景區內的交通工具,包括私人小汽車、公共客運汽車和長途公共汽車。高速公路的發展,為汽車旅遊提供了便利。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國擁有私人汽車家庭的比例不斷上升,選擇自駕車旅行度假的旅遊者不斷增加。汽車旅遊最大的優點是方便靈活,缺點是舒適度較差,路況擁擠。
4.對輪船的知覺
輪船主要包括渡輪和游輪。隨著航空客運的興起、鐵路客運的發展、公路客運的崛起,遠洋客運業務逐漸衰落。但是,隨著現代旅遊的發展,被稱為遊船的短程海上巡遊和內河觀光業務日漸興起。遊船舒適度好,船上服務有特色,旅途過程本身就是游覽,但受氣候影響較大。
5.對特殊交通工具的知覺
為方便旅遊者游覽觀光,一些特殊的交通工具也受到人們的青睞。例如景區內的電動游覽車、羊車、馬車,融交通和娛樂於一體;乘坐纜車既能避免上山、下山過度消耗體力,又能以另一種視角欣賞風景;還有一些民族地區的溜索,架在深山峽谷有驚無險,這些交通工具都由於其獨特性容易引起遊人的興趣。
(四)對旅遊時間的知覺
1.有節奏
「文武之道、一張一弛」。節奏,是大自然的根本規律之一,也是人類活動的時間規律之一。旅遊者在旅遊活動中要有節奏,具體來說三句話:「有張有弛、先張後弛、路張的弛」。「有張有弛」是指旅遊活動要張弛結合,勞逸相宜;不能過分緊張,當然也不能過分鬆弛。「先張後弛」是指在旅遊活動的全過程中,起始階段因為體力旺盛、精力充沛、求知慾望強,活動可安排得緊張一點;結束階段活動宜安排鬆弛一點。「路張的弛」將在下面解釋。
2.旅宜速
旅行要緊張,即「路張」。旅行要快,即要用較短的時間完成居住地與目的地之間的往返行程。旅遊者外出旅遊,總要設法縮短枯燥的途中時間,採用最有效、迅捷的交通工具來節省時間。因為旅遊者的旅遊時間是固定不變的,縮短旅行時間意味著延長旅遊目的地逗留時間。旅,只是條件:游,才是目的。絕大部分旅遊活動的目的地是旅遊景點,旅遊者都希望有充足的時間觀光游覽,而在交通工具上的旅行是為實現這一目的的途徑與方式。同時,由於交通工具中的空間限制會造成人的生理疲憊與心理的單調枯燥感。為了降低這種不良感覺,導游常在旅途中安排一些有趣的活動,做一些讓旅遊者感興趣的講解,或以唱歌、做游戲等方式來消磨時間。對旅遊時間的知覺也因旅遊動機而異,如徒步旅行者更願意把較長時間消耗在旅行途中,以更好地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
3.游宜慢
游覽要舒緩,即「的弛」。在旅遊目的地逗留的時間要充足,活動安排要鬆弛,能夠保證旅遊者盡興地觀賞遊玩、從容地品評體味。游覽景點是旅遊的目的,而游覽要有安逸輕松的心情,才能領略山川大海、風景名勝、歷史古跡的美景,若是走馬觀花,不能從深處領略美的內涵,則不能盡興開懷。旅遊者希望有足夠的時間在旅遊地停留、有豐富的內容供自己享用;而旅遊供給方也應盡量在食、住、行、游、購、娛等方面,為客人提供盡善盡美的服務,變單調的觀光產品為集觀光、休閑、參與、度假等產品並舉的多元化產品,從而盡量延長旅遊者在旅遊目的地的滯留時間,使遊客流連忘返。
4.要准時
活動要准時,要兌現事先承諾約定的服務時間要求,包括限時、守時、准時。如交通工具准時出發、准點到達,各種服務規范要有時間制約。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交通工具能否准時就顯得非常重要。因為准時能保證旅遊者按照計劃去安排時間和活動,旅行中因為各種原因一旦導致誤時、誤事,就會打亂旅遊者的心理平衡,引起他們的強烈不安和反感,甚至要求旅遊供給方賠償其損失。
5.可調控
時間,不僅有物理時間、社會時間,更有心理時間。旅遊者的時間知覺是旅遊者對時間這種客觀事物的主觀印象,人的時間知覺是相對的,心理時間是可以調控的。影響時問知覺的因素有:
(1)活動內容。旅遊活動內容豐富多彩,旅遊者心情愉快,就會覺得時問過得很快;相反,旅遊活動貧乏寡味,旅遊者就會心情落寞,覺得時間過得很慢。
(2)情緒態度。旅遊者態度積極、情緒盎然會對時間「短估」,感到時間過得快;相反,態度消極、情緒索然會對時間「長估」,感到時間過得慢。
(3)期待。人在等待時,時間過得慢,等待對象來到了,時間則又快了。
⑵ 旅遊者有哪些心理需求
第五節 旅遊者需求心理(摘抄)
一·旅遊者在不同旅遊階段的旅遊需求心理·
(一)准備階段的旅遊需求心理
旅遊者有了旅遊的願望,並具備旅遊條件以後,便著手准備旅遊活動,即進入旅遊准備階段。在准備階段,旅遊者需要確定旅遊目的地和旅遊方式以及日程安排。
1、確定旅遊目的地(信息來源於「口碑」效應、民間渠道、官方宣傳)
確定旅遊目的地時,需要佔有盡可能的多的資料和信息,幫助他(她)做出抉擇。這些信息的來源主要有一下幾個方面:
(1)「口碑」效應。「口碑」效應 是旅遊者的親戚、朋友、同學、同事等熟悉的人言論對旅遊者的旅遊抉擇所施加的影響。
(2)民間渠道。它是指旅遊者通過報刊、雜志、書籍、電影、電視、錄象等途徑獲取的。由非旅遊組織或個人提供的有關旅遊接待國、地區或旅遊點的信息。比如,某旅遊者因為看了《廬山戀》這部電影而激起去廬山旅遊的願望;從歷史書上了解到埃及是世界四大發明文明古國之一,為埃及的金字塔所吸引而欲去埃及一游。
(3)官方宣傳。是指旅遊街道國或地區為了吸引遊客,發展旅遊業而進行的一系列廣告宣傳和推銷活動。例如,利用廣播、電影、電視、錄象、幻燈等視聽和視覺手段和報紙、雜志、旅遊小冊子等印刷品進行關高宣傳活動;通過主辦和參加各種旅遊博覽會進行宣傳和招攬活動。
2、確定旅遊方式(團體旅遊與散客旅遊)
旅遊方式有兩種,即團體旅遊和散客旅遊。不同的旅遊方式有不同的的特點,旅遊者在決定了旅遊目的地以後,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自己需要的旅遊方式。團體旅遊有四大優點:省時方便、經濟實惠、相對安全、導游服務
3、確定旅遊日程(考慮個人閑暇時間、興趣愛好、經濟水平)
旅遊者在確定旅遊目的地和旅遊業方式之後,如果參加散客旅遊,還得親自確定旅遊日程安排,包括游覽日期、游覽時間、游覽點的確定,以及交通工具、住宿設施的選擇等。此時。旅遊者主要考慮的因素是:(1)本人的休閑時間。決定游覽日期的長短以及出發和返回日期;(2)興趣愛好。決定游覽項目和游覽點以及每個游覽點的逗留時間;(3)個人經濟水平。決定選擇交通工具和擬投宿飯店的檔次,如經濟寬裕則可選擇豪華、舒適的交通工具和檔次較高的飯店。
(二)旅途階段的旅遊需求心理
1、旅遊者對旅遊交通的需求心理是安全、准時、舒適。其中安全啊旅遊者首先的而且是最基本的需求。國際旅遊的主要交通工具是飛機,盡管很多人認為坐飛機旅遊是一件夠刺激,但很危險的事,而調查表明,在現代交通工具中,飛機是最安全的。
旅遊者對交通的第二種需要心理就是「准時」。旅遊者總是希望自己能夠准時出發,准時抵達目的地,准時住進飯店,准時離開目的地,准時返回家中,一旦發現飛機、火車、輪船、汽車誤點,他們就會變得煩躁不安。
要求舒適方便是現代旅遊者對旅遊交通的一種普遍需求心理,尤其是長途旅遊,旅遊者容易疲勞、煩悶、產生度「時」如年的感覺。無論是火車汽車、還是飛機,旅遊者希望有舒適的寬敞的座位,熱情周到的服務和冬暖夏涼的條件,以清除旅途的疲勞和不適合。
2、旅遊者對旅館的需求心理是干凈衛生、便利、安全。
(三)游覽階段的旅遊需求心理(尋求知識性、刺激性)
(四)結束階段的旅遊需求心理(既流連忘返又歸心似箭)
二·不同類型旅遊者的旅遊需求心理·
1、外國旅遊者
除商務旅遊外,來我國的外國旅遊者大都參加旅行團。外國旅行團根據其不同組成成分分為觀光團、專業團和青年學生團。
觀光團主要以參見游覽我國的名勝古跡,了解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風土人情為目的。
專業團是指由一行業的人員組成的代表團。參加專業團的旅遊者除過觀光外,還從事一定的專業考察和交流活動。他們對本專業有很濃的興趣,希望對了解我國通航的情況,因而對安排他們進行科學技術、文化等的交流活動和參觀訪問十分感興趣。
2、華僑及港澳台同胞
3、國內旅遊者
4、女性商務旅遊者
⑶ 女性旅遊者消費行為規律是什麼樣子的
女生的消費很多都很理智。因為她們知道外在是她們先天的優勢,慰勞自己是在為自己保值或增值。它們叫養尊處優,蓄勢待發。至於她們的跟風消費是因為長期的養尊處優導致她們有種得來較為容易,千金散盡還復來的錯覺,因此在消費時忽略了不少細節。還有一種可能就是,她們平常很少消費,所以千載難逢的消費機會就沖昏了頭腦,迫不及待。當她不懂行,不了解產品的性價比就聽信別人的吹捧,羊群效應就買了。最後一種就是姐妹前的虛榮心,本想看看就算了,結果朋友姐妹的鼓吹買了。這三類心理不是只有女人才會有的。男人也會有。只是女人體現在購物,而男人體現在餐桌。
⑷ 如何改變旅遊者對景區的感知形象
無論我們提供的旅遊產品還是旅遊服務,究其本質都是一種商品,而商品只有通過市場交換才能實現價值,要讓消費者認可,消費者買賬就得不斷的推陳出新,產品與服務創新的要義是以人為本,一切以遊客的消費需求為核心,以客戶的滿意為宗旨。
在南都古城的服務設計上,我們力求把健康服務融入到吃、住、行、游、購、娛每一個環節上,讓遊客感受到與眾不同、感受到真實親切、感受到經濟實惠。而這樣的理念創新和品質提升是沒有止境的。
我們無法就南都古城一個孤立的環境談創新,要放在更大的產業背景下去完成資源的整合。比如當我們的健康旅遊市場發展起來了,我們可以吸引更多的葯農去種植中草葯,提供更多的食材、葯材資源和更大更美的景觀環境,可以吸引更多的名醫去創新中醫保健方法,提供特色的中醫保健服務。
可以吸引更多的廠商去開發健康用品、健康禮品,完善和提升深加工的能力,可以吸引餐飲、購物、酒店等業者共同弘揚健康文化,提供健康服務,提升自己的經營品質和檔次,在產品創新和產業升級中形成更大、更廣泛的受益群體。這樣我們做強的就不是一個企業而是一個產業,就變個體創新為集團創新了。

(4)女性旅遊者安全需求與感知擴展閱讀
各地旅遊發展要以智慧旅遊為主題,引導智慧旅遊目的地的建設。尤其在智慧服務、智慧管理和智慧營銷三方面加強旅遊資源的整合開發,以信息化帶動旅遊業向現代服務業轉變,努力提升旅遊業的現代科技管理水平和服務水平,推動我國旅遊業又好又快發展。
各地旅遊企業都在積極響應「智慧旅遊」,其中又以智慧景區的建設成績驕人。縱觀景區發展,「智慧旅遊」的確帶來了機遇,但是山嶽型景區由於它的特殊性,在智慧景區的建設中需要深思。
⑸ 女性旅遊市場有哪些特徵
女性市場 特點:消費較隨意, 喜歡刺激和冒險 特點:常採取結伴旅遊, 喜好購物,對價格 敏感,注重安全。
女性旅遊市場特徵
(一)消費層次不同,總體有所提高
我國東西部發展不均衡、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異巨大是長期存在的情況,這種現象也導致不同地區的女性可用於旅遊行為的消費存在著層次上的不同。目前我國劃分為東、中、西和東北部四大地區,從東到西呈現階梯性遞減的經濟發展狀況。根據2010年人均GDP來看,我國平均人均GDP為4388美元,位於東部的上海地區為10828 美元,而位於西部的貴州人均GDP僅為1953 美元。收入水平的不同使得不同地區的女性在旅遊目的地、方式等方面存在著很大不同,上海地區的女性可能會選擇歐洲、澳洲等消費水平較高的地區;西部地區的女性可能只會選擇國內消費水平較低的地方進行旅遊。居民收入的層次性是女性旅遊消費層次性存在的前提和條件。
雖然目前我國女性的消費層次存在著階梯性,但是從總體來看,消費水平是有一定的提高的。《2010-2011中國城市女性消費調查報告》中調查數據顯示,2010年女性在旅遊上的個人消費指數不斷得到提升,2009年位居第三位,2010年位居第二位。旅遊已經成為我國城市女性消費額中除服飾外占據最大的部分。2010-2011年被調查城市女性70%的人會外出旅遊,平均支出在5000-6000元。
(二)出遊頻率增加
閑暇時間是與出遊行為正相關的因素,隨著社會生產力和開放程度的提高女性開始進入工作崗位,女性的時間大部分開始用於工作之中。但是社會生產率的提高又使得女性的閑暇時間得到增加,使女性獲得收入的同時有時間進行出遊。根據調查數據顯示,我國女性出遊的頻率有很大的提高,具體的原因包括:第一,目前的工作時間較為人性化,工作日為五天八小時,雙休,平常有節假日,職工可以帶薪休假等制度。閑暇時間的增加使得出遊的頻率響應提升,研究發現,工作時間每降低4小時,人們的購物、旅遊等用於外出活動的時間會增加3小時。閑暇時間的增加使得女性旅遊消費的頻率增加;第二,我國城鄉中家庭結構有趨於小型化的特點。根據中國統計局統計數據發現,我國城鄉家庭中人口的規模從1973年的4.81人下降到2008年的2.91人,並有繼續下降的趨勢。小型化的家庭結構對女性閑暇時間的占據逐漸降低,也使得女性的出遊頻率增加;第三,隨著科技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電器進入到家庭中,使得女性也從繁重的家務勞動中解脫出來,降低了女性的家庭勞動強度,女性擁有更多的閑暇時間。家政服務的出現也進一步代替了家庭勞動占據的女性閑暇時間,女性閑暇時間得到進一步增加。
(三)對安全性要求高,出遊動機漸趨一致
生理特徵的不同,使得女性與男性相比在旅遊過程中對安全的重視程度較高。旅遊的安全性從以下幾個方面影響女性的出遊行為:第一,會影響女性是否進行一項旅遊活動。女性對安全系數高的女性出遊的概率越高,對於安全系數低的出遊行為選擇的概率較低,比如露營、驢友、騎行等;第二,會影響女性獲取旅遊信息的選擇。女性出遊的信息多來自於熟識的人,在家人、朋友、同事的建議或者經驗的鼓勵和誘惑下女性會更大可能的進行旅遊產品的購買。女性一般會通過社會交際的方式獲取旅遊的信息,並對旅遊中的住宿、餐飲、線路、安全問題等更為關注。第三,安全性問題會影響女性出遊的方式。女性為了保證旅遊過程中的安全會選擇與同伴一起出遊,如果沒有同伴,女性會選擇與旅遊團等社會團體一起出遊,所以,女性很大程度上不會進行單獨出遊。
出遊的動機是多種多樣的,但是我國女性出遊的動機越來越趨向於自我享受和休閑放鬆。隨著社會地位的提高,社會活動節奏加快,女性在工作生活中的壓力會越大,特別是職業女性會受到事業和家庭的雙重壓力,這就促使女性不斷的通過旅遊來放鬆心情、緩解壓力。
⑹ 女性旅遊消費心理論文參考文獻
現代女性所具有的獨特的生理和心理特徵以及她們在家庭中和社會上所扮演的角色決定女性消費者是市場中最為活躍的主角。因此企業經營者了解女性消費心理並依照其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市場營銷,定能像拓荒者一樣開發出令人驚喜的「處女地」: 讓幻想型女性「美夢成真」; 讓虛榮型女性擁有「唯一」; 讓情調型女性「情有獨鍾」 ;讓創造欲強的女性有「用武之地」; 讓愛美的女性風姿盡顯;讓為人之母的女性「愛有所託」。
女性消費者是市場中最為活躍的主角,她們至少左右日常生活中3/4的購買力,這主要是由女性所具有的獨特的生理和心理特徵以及她們在家庭中和社會上所扮演的角色所決定的。一方面,她們內心世界的不斷變幻會在消費行為上表現出許多不確定性。比如在穿著上,一個女性可能會在今天裝扮得嬌媚時髦,明天卻又穿得平淡無奇;另一方面,由於女性在家庭中承擔了母親、女兒、妻子、主婦等多種角色,她們理所當然地成為了絕大多數兒童用品、老人用品、男性用品、家庭用品的購買者。面對龐大的女性消費世界,生產者和經營者具有同等的市場機會。如果企業能夠多爭取到一位忠實的女顧客,就可以通過這條渠道而聯系和爭取到她周圍的許多消費者,從而擴大銷售。因此企業經營者了解女性消費心理並依照其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市場營銷,定能像拓荒者一樣開發出令人驚喜的「處女地」。
讓幻想型女性「美夢成真」
多數女性都具有熱情細膩、聯想豐富的心理特徵,部分女性基於一種窘迫的現實,喜歡以自己的實際生活為基礎進行聯想,並常把幻想當作現實的組成部分。如果企業經營者能在市場營銷中巧妙地運用女性所特有的這種不完全幻想,處處留給她們發揮想像力的餘地,同時滿足她們幻想和實用價值兩方面的要求,使其美夢成真,就極容易誘導女性產生購買行為。有的化妝品的經營者就是巧妙地利用這一點,將大自然中的各種香味融進化妝品中,讓女人們由化妝品的香味產生聯想,去感受大自然的樂趣。目前,化妝品香型又由花香型發展到幻想香型,國外許多高級香水是根據著名樂曲或詩畫的主題和意境配製的。例如「巴黎之夜」香水,使人彷彿進入名曲「巴黎之夜」的情境之中,幻覺出優美繁華的都市夜色;又如「霧的早晨」、「永恆的光輝」、「愛的良宵」、「美的夢鄉」等等,無不讓喜歡化妝品的女人們從聯想、幻想中得到美的享受,其結果當然會令女人們傾囊購買了。如果我們由此得到啟發,把中國古曲「春江花月夜」、「翠湖春曉」、「二泉映月」等詩情畫意融入化妝品的香型中,該是何等絕妙的境界!
讓虛榮型女性擁有「唯一」
部分女性心中常有一種「只有我一個」的「唯一」意識,經常希望自己是「與眾不同的一個」,她們為了成為「唯一」的,常常會產生沖動性的購買行為。如果商品經營者能迎合這部分虛榮女性「擁有唯一」的心理,提供她們嚮往的「唯有我用」的誘惑,不僅能得到好的收益,而且還能通過她們向自己同伴吹噓而連帶收到免費廣告的效果。有一家女子用品超級市場,專營女士服裝和各種婦女保健用品。他們為迎合虛榮女性「擁有唯一」的消費心理,十天半月就推出一種新潮女裝,而且同一款式、花色的服裝進貨量絕對不超過???凹?。許多婦女為了能夠「嘗新」,表現其與眾不同,絕不會放過機會,購買時異常踴躍,該店的生意當然紅火。
讓情調型女性「情有獨鍾」
部分女性消費者的興趣比男性更容易表現在與商品和服務有關的環境格局及情調上。因為女性在心理個性上比男性有更強的情感特徵,往往會通過感覺器官的直接感受形成對商品和服務的偏好,尤其是年輕女顧客表現突出。商品的名稱、外觀、色彩、款式以及購物、進餐、娛樂環境中不同的建築風格、裝飾布局和色調、聲音、溫度、氣味等均可造成某種獨特的情調渲染,在這種特有的情調中,她們極容易產生沖動性和誘發性購買行為,常常會因為這一「情調」的感染而不惜高價享受。例如每年的2月14日是西方的「情人節」,近年來在中國的各大城市的鮮花市場和禮品店裡,每逢情人節也都掀起了購物熱潮,玫瑰花、巧克力盡管身價倍增,但是作為愛情的信物,人們看中的是它所代表的浪漫與純潔。敏感的經營者抓住這一情感消費的契機,競相推出「粉色的情人節」、「浪漫的情人節之夜」等消費項目。正如一妙齡女郎所言:「我就是喜歡這情調!」確實,柔柔的燭光、朦朧的色調、優雅的舞步、濃濃的愛意,使人們沉醉其中,消費支出的高低已經不是她們考慮的重點了。跨國經營的美國吉列公司推出了通體透明的男性剃須用具後,曾出現了令人費解的場面―――購買者多是女性!原來,女人們認為透明象徵著愛與深情,作為妻子或情人的女性顧客,當然要為了愛情而慷慨一回了。因此,企業經營者在市場營銷策劃中通過諸如色彩、聲音、溫度、氣味等的有效搭配,造成某種獨特的情調渲染,定將收益不菲。難怪歐美的一些著名商店,門面裝潢之堂皇,鋪面設計之巧妙,櫃台設計之富麗,燈光配置之協調,都令人嘆為觀止。它們渾然一體,似藝術之宮,使置身其間的顧客都飄飄然以藝術家的風度進行鑒賞,因而樂此不疲,購物沖動當然會油然而生。
讓創造欲強的女性有「用武之地」
由於女性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大部分女性都認為憑著自己的慧眼和巧手,通過購物而使她們的家居保持舒適、溫馨、井井有條,這就是最大的創造和驕傲。對創造性的嚮往是大多數女性購物的主要動機之一。她們常常不願買現成的毛衣而是去買各種毛線,然後用自己的巧手編織成別具一格的「母子裝」、「情人裝」等;她們也熱衷於光顧街頭小攤,尋寶似地購買一些價廉物美的物品,通過拼湊、裁剪,把一個家裝飾得溫馨、舒適、富有情趣。企業經營者若能准確把握女性這種獨特的心理特徵,在產品經營的品種、方式上留給她們一片創造的空間和施展才華的餘地,誘導女性創造欲的產生,必將如願以償。美國紐約鬧市中有一家專賣婦女用品的商店,門口總是堆放著零亂的布料、衣服、裝飾品等,吸引了許多女顧客尋寶似地挑出各自需要的商品。有人不解其意,問老闆為何不把貨物擺放整齊,老闆一語道破天機:「要是那樣的話,這些女士就沒有如此的興趣和精力了。」這位老闆正是摸透了女性消費者創造欲強的心理特點,她們總希望通過自己的慧眼去尋找能裝扮自己生活的商品,用巧手創造更加舒適美好的生活。
讓愛美的女性風姿盡顯
愛美心理在女性當中尤為普遍。雖然她們會由於年齡的差異導致各自審美的角度不同,但一般都對自己的身材和穿著打扮比較講究,總是希望能使自己更苗條,打扮得更漂亮或更得體些,所以她們對可以使自己容貌嬌好、身材苗條的美容、健身、減肥等用品和服務倍加青睞,對服裝、首飾、隨身攜帶品等可以增美商品都會爭相購買。洞悉女性這一愛美的心理特徵,企業營銷者們曾經策劃過美容美發熱、健身熱、減肥熱以及各種時裝的流行趨勢,當然也帶來了不菲的收益。美國謝菲德褲襪公司經過市場調查發現,有40%的美國婦女都存在因為身材肥胖而不穿褲襪的自卑心理,他們經過長時間的研究,終於設計推出一種名為「胖媽媽」型的褲襪,並推出相應的廣告心理戰:由3位胖墩墩的女孩站成一排,笑顏燦爛,抬頭挺胸,穿上褲襪從側面看上去,非但無肥胖之感,倒讓人覺得她們實在是快樂而健美,對生活充滿了信心。廣告詞是:「胖媽媽,你真漂亮!」這一廣告播出後,一個月內收到7000多封女性消費者的贊譽信,「胖媽媽」型褲襪的獨特設計款式迎合了女性們的愛美心理,市場銷售量直線上升,奠定了該公司在美國婦女褲襪市場的重要地位。
讓為人之母的女性「愛有所託」
母愛是女性消費者獨特的天性,母愛在任何時間和空間里,都是不受限制的。在母親們的眼裡,她的寶貝是不尋常的,不僅是她的「心肝」,而且是未來的偉人。不僅孩子們的任何正當要求母親們都會拼盡全力去滿足,而且她們的愛往往會以各式消費(如購物、智力投資等)為依託來表達。把握女性這一消費心理往往成為許多企業營銷者成功的契機。麥當勞之所以稱霸世界,歐美市場上的兒童用品之所以喜歡印上「我的小天使」、「我的好媽媽」等字樣,恐怕秘訣就在這里。我國少年兒童消費水平用一句話來形容是「吃得精、穿得新、玩得廣」,媽媽們更是「望子成龍」、「盼女成鳳」,給孩子們的東西應有盡有,智力投資更是媽媽們消費開支中的主要項目。北京東城區一所小學對全校700餘名學生作過調查,學過樂器的佔36 .3%,其中一年級學生佔到47.2%。學繪畫、學書法、學電腦、學外語的業余培訓費用每學期少則交付幾十元,多則幾百元,更不用說單獨請家教的費用了,這種情形在全國各大城市是一種極為普遍的現象,但有時家長施加的意願往往使孩子們產生逆反和厭學心理。如果企業營銷策劃者們能借鑒國外促銷的先進經驗,結合我國兒童特點,寓教於樂,在少兒用品市場上多想想主意,協助和引導母親們,使之能「愛有所託」,豈不一舉兩得!
⑺ 感知是如何影響旅遊消費者行為的
(一)旅遊感知價值
一般旅遊價值多於「利得失權衡」觀和「利得」兩方面入手。前者認為消費者是理性消費的,但根據專業的界定評判認為遊客在旅遊體驗時利得和利失的對比,才形成旅遊感知價值。
對於一般旅遊地來說,遊客的消費對象是旅遊地的各種產品,但遊客的旅遊需求是在體驗自然環境、文化氛圍及娛樂活動中取得情感價值,是旅遊地的主要產品。所以,旅遊地的核心旅遊產品屬於自然環境、文化和娛樂構成,為遊客帶來身心放鬆、體力運動及娛樂感受的價值,從產品中獲得功能價值和情感價值。
(二)滿意度
滿意度是體驗的心理結果,是情感感受,可分為總體滿意和屬性滿意。總體滿意包含了產品以及服務整體;而屬性滿意指對產品和服務具體屬性的滿意情況。其測試能通過結果和預想對比,直接測試結果的具體水平。當運用於旅遊時,總體滿意可以是體驗旅遊地的全部產品或者服務屬性的滿意度。
(三)行為意向
行為意向一般被界定為對旅遊地的再次到訪或是推薦給他人。除了感知價值和滿意度外,還有其他影響因素。旅遊地開發度、旅遊經驗和目的地體驗感受都和行為意向有關。

(7)女性旅遊者安全需求與感知擴展閱讀
感知價值是用戶在感知到產品或服務的利益之後,減去其在獲取產品或服務時所付出的成本,從而得出的對產品或服務效用的主觀評價。
其實這就是你在想辦法將所可以產生價值的東西變現的核心點,也就是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的底層邏輯。將我們認為可解決大體諒用戶痛點的方式更合理的展現,把變現路徑更完整的展現出來。
在傳統營銷研究中,「購買意願」是營銷策略研究的核心概念,就消費者購買意願的觀測模式來看,「品質-價值-購買意願」是最為有效的方法之一。
如在消費者線上購買行為、零售商店環境服務價值以及旅遊服務的購買意願與滿意度等方面都有較好表現;而透過近年來的研究卻發現服務性商品的購買行為解釋力度已逐漸失效,究其原因,便在於服務的無形性,即感知偏差,故如何充分了解顧客價值、提升在消費者心中的感知價值成為現階段主宰顧客忠誠度的關鍵。
⑻ 女性旅遊者的個性心理和行為表現主要有謹慎、好傾聽、好購物和( )。
【答案】D
【答案解析】女性旅遊者的個性心理和行為表現主要有謹慎、好傾聽、情感豐富和好購物。ABC三項均屬於男性旅遊者的個性心理。
⑼ 感知環境是如何影響旅遊者決策行為的
從消費者行為學角度分析,感知環境是一種個人對信息的處理過程,而這種個人感知到的信息是由個人所知覺的事實、估計、預測、關聯推導所構成的。
這種感知環境的過程最終影響旅遊者決策:信息的知覺過程:曝露、注意、解釋,在一個旅遊產品的消費過程中包括以下7個步驟:旅遊需要的產生——信息的獲取——可行性方案的評估——購買旅遊產品——使用旅遊產品——評價。在整個旅遊產品消費過程的每一步,感知環境這一信息處理過程都在發生,當一個人產生想要旅遊的需求時,各景點曝露在外的信息便會大量湧入視線,廣告宣傳、旅遊網站論壇、去過的人的感知經歷……而這些中只有很小一部分會引起旅遊者的關注,只有最終形成對旅遊產品提供方的積極形象大於消極形象時,才能入選「可行性方案評估過程」而在此階段,信息處理過程再循環一遍,在進行旅遊者行為研究中,我們常常將注意力放在
旅遊者消費旅遊產品這一過程(欣賞景色、住酒店、購買旅遊紀念品……),研究在當時當地人們對環境的感知,而忽視了作這個購買決定前,對整體旅遊市場環境的感知、以及旅遊後對此次行程的評價反饋,是否會因為前期准備時的感知和實實在在旅遊過程中的感知的相同或驚喜或失望而對此景點進行負面宣傳。而影響這種感知環境的因素包括:1、旅遊產品本身的可感知度,包括營銷管理人員能否在適當的地方、正確的時間對消費者進行信息曝露,即4P中的「place」,應該發現哪一種媒體在目標市場中最易曝露給旅遊者,然後通過這種媒體來傳播廣告;proct:旅遊產品供給方提供的旅遊產品,重點在於,這個產品是否能稱為一個產品,所打出的口號是否與產品相符,成功的案例如:童話世界——九寨溝,產品可觀可感度極高,以美景制勝的典範,它的美符合「形式美學」,符合形式美的東西都是美的,失敗的如各種宣傳和實際不符的人造景觀如打出「夢幻」標語的游樂園;price;promotion這些都會影響旅遊產品本身的可感知度。而這些都是旅遊產品供給者可以控制的。2、旅遊者本身個體特徵、知識經驗決定的個人的感知角度、感知方向決定的對信息的解釋,旅遊產品供給者不能控制,只能通過stp運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