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假日旅遊安全工作總結
Ⅰ 清明節應該注意那些安全事項
清明節安全注意事項
1.安全出行。合理選擇恰當的出行方式,避開掃墓高峰時段,避免擁擠,減緩交通壓力,自覺遵守交通規則,服從現場執勤民警和工作人員的管理,自覺維護治安秩序和交通秩序,不要攜帶易燃易爆物品搭乘各類公共交通工具。
2.注意保管好隨身攜帶的物品,以防丟失,車輛按指定地點停放,帶有小孩的家長更要照顧好孩子,避免小孩因玩耍而走失。
3.加強防火意識,從我做起,共同防範森林火災。自覺遵守墓地管理部門的有關規章制度和防火管理規定,不要在公墓內燃放煙花爆竹或隨意野外用火,紙錢.香燭在指定區域焚燒,不亂丟煙蒂。掃墓時首先要清除墳墓周圍乾枯的雜草和樹葉,以免烤燃引發火災;其次要注意拜祭時焚燒物的管理,防止飛火引燃周圍雜草;最後對焚化過的祭品應仔細檢查,做到人走火熄,消除火災隱患。
4.文明祭掃。盡量使用鮮花.塑料花等祭品,祭奠已故親人。增強環保意識,在規定范圍內限量焚化各種祭品,不要亂扔祭祀用食品.包裝物並及時清理,放入指定的垃圾收集點。
5.不在墓地周邊擺賣煙花爆竹和喪葬迷信用品。

(1)清明假日旅遊安全工作總結擴展閱讀: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8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1] 。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受漢族文化的影響,中國的滿族.赫哲族.壯族.鄂倫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瑤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個少數民族,也都有過清明節的習俗。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基本主題。
Ⅱ 清明節後行車安全應加強哪些防範措施
一、行車安全尤其需要克服的幾種重點交通違法行為
大量的數據表明,駕駛人交通違法行為是引發道路交通事故的罪魁禍首。以2007年為例,機動車超速行駛、酒後駕車、疲勞駕駛、違法超車等違法行為造成交通事故占總數的87.7%,造成的死亡事故佔到了總數89.03%。駕車出行尤其要克服以下幾種交通陋習。
(一)嚴防超速行駛。超速是道路交通事故中名副其實的「第一殺手」。
1.超速行駛使駕駛人視力下降
通常情況下, 在車速72公里時,正常視力為5.1的駕駛員會下降到4.8,這時駕駛人對周圍環境與行人的分辨能力大大下降。人體處於運動狀態下眼睛的視界也會變得越來越窄,就像一根管子看東西一樣,近處的的東西看不見,看到僅是遠處的東西,前方一旦出現的險情,難以及時、准確、妥善地進行處置,容易引發交通事故。
2.超速行駛影響車輛的安全性能
超速行駛,破壞了車輛在特定環境工作中的指數,加大了車輛的工作強度和負荷,加劇了機件的磨損和損毀。特別對車輪更是不利,跳躍性、拖滑性磨損不說,還提高了摩擦溫度,輪胎極易老化和變形,引發爆胎事故。
3. 超速行駛易使駕駛人疲勞
由於速度快,超車、會車的機會增多,行駛間距縮短,車外情況應接不暇,駕駛人心理能量和生理能量消耗很大,時間一久還會瞌睡,其反應速度及操縱車輛的准確度就會明顯下降,易發生交通事故。
4.超速行駛易加大交通事故損害後果
超速行駛時一旦前方突然出現情況,即使採取了緊急制動措施,但仍會延長車輛的制動距離,易造成翻墜車、碰撞的交通事故,交通事故的破壞程度很高。由於超速行駛,路面沖突點和交織點增多,交通事故發生的幾率無疑將增高,並且一旦遇有緊急情況,駕駛員稍一動方向,很有可能發生車道偏離,這就增加了行車的危險性。
(二)嚴防疲勞駕駛
暑期是疲勞駕駛的高發期,造成疲勞駕駛主要原因是由於駕駛人睡眠不足或連續長時間駕駛。駕駛人疲勞時,聽覺和視覺敏銳度降低。特別是隨著疲勞的加重,出現注意力不穩定,注意范圍變小,注意力轉移遲緩,反應變的遲鈍,精力不集中等現象,常常不能正確、敏捷的操縱汽車,一旦前方出現緊急情況,疲勞的駕駛人就會不知所措,極易導致事故的發生。
同時,高速公路因其交通元素單一、路況較地方道路簡單、駕駛動作基本不變等原因也往往使駕駛人產生疲勞,往往因反應不及時或採取措施不當發生交通事故。連續行車2-3小時後,要讓駕駛人選擇一個安全的地點停車休息至少10分鍾,活動一下,呼吸一下新鮮空氣,不要因趕路而勉強行車。一旦發現駕駛人有疲勞駕駛的特徵時,一定要立即停車休息,以保證行車安全。
(三)嚴防酒後駕駛
眾所周知,世界各國都明令嚴禁駕駛員飲酒後駕駛機動車輛。因為酒精對人的大腦既有短時間刺激作用,使人「假興奮」,又有麻醉作用,使人反應遲鈍,甚至行為失控。駕駛人飲酒後,由於酒精的麻痹作用,致使觸覺、視覺、判斷能力、操作能力等降低,人體作出反應的相應時間會延長到正常狀態時的2到3倍。
機動車是一種速度快、沖力大的交通工具,它要求駕駛員行車時,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對於道路上瞬息萬變的交通情況,要在0.75秒內做出迅速的判斷,並採取恰當的技術措施,才能保證交通安全。駕駛員在沒有飲酒的情況下行車,發現前方有危險情況,從視覺感知到踩制動器的動作中間的反應時間為0.75秒,飲酒後尚能駕車的情況下反應時間要減慢2-3倍,同速行駛下的制動距離也要相應延長,這大大增加了出事的可能性。
Ⅲ 清明、五一旅遊風潮將來臨,外出人群該如何做好防護工作
外出人員還是需要做好防護工作,依舊需要戴上手套和口罩,因為小長假期間外出人流量太多了容易產生很多的細菌。
Ⅳ 清明活動小結怎麼寫
農歷二月二十八,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清明節。在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節。從節氣上看,清明節「時在春分後十五日」,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好時光,故農諺中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的說法。《歲時百問》中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從節日上看,清明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據說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節是祭祀掃墓的日子,也是郊遊踏青的日子。隋以前,寒食節重於清明節。但由於兩節相差只有一天,隋以後,兩節逐漸合並,成為一節。
寒食禁火,始於春秋時期的晉文公與介之推的故事,後延續成習。清明掃墓,始於秦漢,「編為五禮,永為常式」,成為後來節日的主要內容。此外,清明節還有踏青、郊遊、沐浴、插柳、盪鞦韆等習俗。
在中原和江南地區,清明節是一個重要節日,很受重視。小時候,我在山東,感受很深。老人們一般不叫清明而稱寒食。寒食的前幾天,就開始做准備。蒸饅頭、買供品、打紙錢,孩子們則圍著大人要扎鞦韆,忙的不亦樂乎。寒食當天,不舉火,全家吃冷食。小孩子則趁機纏著大人要求買些平時難得一見的餅干、糕點,解解饞。清明節那天,上墳祭祖,添土培墳,插楊柳枝,擺上供品,跪拜磕頭。結束後,則郊遊踏青,小河裡洗臉,打彈子,盪鞦韆,真是喜樂無極。
從歷史上看,古人對清明節也很重視。詩詞中常有有關寒食清明的吟詠。只是個人所處的環境和心情不同,詩詞中所表達的情感也大不一樣。唐朝大詩人杜牧的《清明》詩最為有名,是千古傳誦的名篇。「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首詩不僅抓住了清明節時春雨綿綿,乍暖還寒的特點,表達了遊子在外孤獨思家的心緒,還用清新的筆觸勾勒出一幅雨中田園風光的水墨畫圖。有人將該詩的標點略作改動,形成了一幕精彩的話劇: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你看,有時間,有地點,有人物,有場景,還有對話,典型的話劇。
唐朝另一詩人韓翃的《寒食》也很有名:「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寒食本是禁火,皇上卻傳火給宦官,宦官的權勢之大可想而知。這首詩借古諷今,詩味很濃。特別是「春城無處不飛花」一句,將清明時節的春意傳神地表達出來,表現出作者高超的煉字能力。
宋朝的吳惟信在《蘇堤清明即事》一詩中,則反映了清明時節郊遊踏青的樂趣:「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江南三月正是「梨花萬朵白如雪」的季節,青年人結伴出城,踏青尋春,笙笛嗚咽,歌聲裊裊,微風拂面,楊柳依依,真是「心曠神怡,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清明是祭祀掃墓的日子。但是,宋人高翥對掃墓卻有自己獨到的看法。他在《清明日對酒》一詩中寫道:「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娟。日暮狐狸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祭祀時悲悲切切,又是供品,又是叩頭,晚上回來,嘻笑如舊,歡宴燈前。澆奠的酒水逝者何曾享受?真是一種鮮明的對比。所以,「死後元知萬事空」,莫不如活著時「今朝有酒今朝醉」,「會須一飲三百杯」。這是一種歷經滄桑的灑脫,是洞明世事的成熟。「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娟」二句對仗工整,比興貼切,歷來為後人所傳誦。
魏野也是宋朝人,他的《清明》詩則寫出了寒門學子的清苦。「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昨日鄰翁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古人有分火與人的習俗。一家鑽木取火,分與親朋好友,以求吉祥。詩人無花無酒,自然沒有過節的興趣,從鄰家乞火,點燈讀書,也是一種境界,一種活法,在凄楚中仍給人一種向上的力量。宋史說,魏野「為詩清苦,有唐人風格,多策警句」,信然矣。
明人王磐也有一首詞《清江引》寫清明,寫的很輕松,也很陽光。「問西樓禁煙何處好?綠野晴天道。馬穿楊柳嘶,人倚鞦韆笑。探鶯花,總教春醉倒。」你看,晴空萬里艷陽照,草色遙看近卻無,年青的書生信馬由韁,折柳而行,女子笑臉盈盈,輕盪鞦韆,是春醉倒,還是人醉倒?抑或是鶯花醉倒?好一幅清明游春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