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去愛荷華州旅遊
❶ 70、80、90年代人們都去哪兒旅遊
我是做旅遊行業,其實我知道現在人都去三亞旅遊了,國際旅遊島並不是最大的吸引力,而是它美麗的海景讓人嚮往,但是如果你有能力的話,出國也不錯,但是我還是覺得中國好,我也會出國,等我游覽完中國大陸再去,呵呵,去一趟海南回讓你回味一輩子的,我也是受了這里的感染才會選擇海南定居的,我只是提供給你我自己的想法!
❷ "百花獎"的影後80年代中期去美國發展演藝事業的是誰
"百花獎"的影後80年代中期去美國發展演藝事業的是陳沖。
演員資料:
中文名:陳沖
外文名:Joan Chen
國 籍:美國
民 族:漢族
星 座:金牛座
血 型:A型
身 高:165cm
出生地:上海
出生日期:1961年4月26日
職 業:電影演員、導演、編劇
畢業院校:上海外國語學院
經紀公司:美國電影協會
代表作品:小花、紅玫瑰與白玫瑰、末代皇帝、意、誘僧
主要成就:
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女主角
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女主角
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影片
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導演
南斯拉夫電影節最佳女演員
演藝經歷:
陳沖,美籍華裔女演員,奧斯卡獎評委,好萊塢編劇家協會會員。1961年4月26日生於上海,畢業於上海外國語學院。
1976年,因在謝晉執導的電影《青春》中演啞妹而在電影圈嶄露頭角。
1980年19歲的陳沖憑借《小花》獲第3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女演員獎。
1981年主演滕文驥執導的影片《蘇醒》。
為擺脫成名困惑,1981年赴美留學,通過獎學金,圖書館,餐廳打工來維生生活。1981年,就讀於紐約州立大學新帕爾茲分校,但發現電影仍然是自己的愛好,此後在加州州立大學北嶺分校學習電影製作,1986年起,隻身勇闖好萊塢。
1986年,陳沖被義大利製片人迪諾·德·勞倫蒂斯在停車場發現,被邀主演美國電影《大班》。
1987年,在貝爾納多·貝爾多魯齊執導的電影《末代皇帝》中飾演女主角婉容。
1990年,她在美國影壇漸漸嶄露頭角。1990年參與大衛·林奇執導的電視劇《雙峰鎮》。
1993年,她成為了《天與地》中的「母親」一角。同年陳沖還接拍了羅卓瑤執導的電影《誘僧》。
1994年,因主演《紅玫瑰與白玫瑰》獲金馬獎最佳女主角。
1995年,陳沖出任柏林電影節評委,由於看到很多沒有意義,缺乏價值電影,陳沖決定自己編劇、導演。
1997年,首次執導影片《天浴》,該片獲得了台灣第35屆金馬獎最佳導演、最佳男女主角、最佳音樂等七項大獎。
1998年,被邀回國參演電視劇《綠卡族》。
2000年,陳沖投資5000萬美元並執導《紐約的秋天》,雖然電影受製作方諸多限制,但還是為電影公司賺了一億美元。
2005年,陳沖出演Alice Wu執導的《面子》,並與美國華盛頓州長駱家輝一同獲得美洲華人博物館頒發的優秀華裔獎。
2007年,陳沖憑借主演的澳州影片《家鄉的故事》奪得第四十四屆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獎、澳洲影後,同年榮獲了美國夏威夷電影節終身成就獎。
2008年,陳沖憑《太陽照常升起》獲第二屆亞洲電影大獎最佳女配角和百家傳媒致敬大獎。
2012年,陳沖飾演《隋唐英雄》文獻皇後獨孤伽羅,隋朝雲中人,北周大司馬獨孤信之七女。
2013年,中央電視台《舞出我人生》 舞伴齊志峰。6月16日央視《舞出我人生》第八期,陳沖齊志峰演繹了一曲《兄弟》 。
2014年,參與加利福尼亞州《末代皇帝》放映式,10月1日參與第51屆金馬獎評選,並委任第51屆金馬獎評委會主席。
2015年,搭檔黃曉明、楊冪、楊穎等參演電影《何以笙簫默》,飾演裴方梅一角。
2016年,參演趙薇導演作品《沒有別的愛》。
❸ 解放軍山頭是在80年代是如何消除
「山頭」是根據地的俗稱。由於歷史的原因,我軍創建之處是由大大小小的山頭組成的,這和歷史上的農民起義頗有相似之處,其間分化組合,關系非常復雜。
毛偉人對待「山頭」的態度是:承認山頭、消滅山頭。1973年全國八大君區思令員對調就是為了消除山頭。至上世紀80年代後,我軍又進行了好幾次大規模裁軍,精簡機構、精兵簡政。軍內的「山頭」基本被消除。
❹ 60.70.80.90年代衣食住行
1、絢麗多彩的服飾(板書)
①剛建國時期——新舊交替,革命特色(板書)
新中國剛成立時,人們的服裝上還保留著民國時期的樣式。城市市民一般穿側面開襟扣扣的長袍,婦女穿旗袍。農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對襟短衣、長褲,婦女穿左邊開襟的短衫、長褲,有的還穿一條長裙。當時人們做衣的面料多是機織的「洋布」、粗棉布、麻布。此外還時行西裝和中山裝。晚年的孫中山經常穿的服裝在長袍馬褂與西裝革履中間顯得格外突出,人們把這種服裝稱作中山裝,並把它的款式與孫中山的革命信仰和原則聯系在一起,比如四個口袋象徵國之四維,即禮、義、廉、恥;袖子上的三顆紐扣則代表民族、民權和民生三民主義,中山裝成為國民革命的象徵,實際上國民黨早已叛變革命。
新中國成立後,穿衣打扮與革命緊緊的聯系在一起。西裝和旗袍被看作資產階級情調,它們在人們的生活中逐漸消失了將近20年。中山裝和列寧裝成為人民的普遍選擇。開國大典時,新中國的領導人第一次在天安門城樓上集體亮相,毛澤東和他身邊的領導人穿中山裝的形象更是引起世界矚目。男性穿中山裝,顯得莊重、精神。中山裝十分正統,上衣的紐扣很多,四個口袋也都平平整整,但樣式過於呆板,缺乏創新。後來演變成經過一定改進的人民裝。也就是從那時起,一種來自蘇聯的雙排扣制服——「列寧裝」,在參加工作的女性中流行起來。它因列寧在十月革命前後常穿而得名,樣式為西裝開領,雙排扣,各有三個紐扣,腰中束一根布帶。這款服裝後來竟成了無數中國女性最崇尚、青睞的「時裝」,其中,革命女幹部幾乎是人人必穿列寧裝,以顯示其革命。
②改革開放前——樸素單調(板書)
50年代的人們崇尚勞動最光榮,樸素是時尚。年輕姑娘們曾一度愛上了男式背帶工裝褲和格子襯衣。1956年,三大改造開始轟轟烈烈的進行,人們的生活一天天好起來的時候,流行的色彩也從藍色、灰色變得豐富多彩了。從蘇聯傳入的連衣裙「布拉吉」成為最受歡迎的服裝。布拉吉裙在中國的流行,得歸功於一位蘇聯的領導人。這位領導人來中國訪問時,提出中國的服裝不符合社會主義大國形象,「女性應該人人穿花衣,以體現社會主義欣欣向榮的面貌」。於是,色彩鮮艷的布拉吉裙成了各大中城市最亮麗的風景。
在講求勤儉的年代,美麗的服裝大多是家庭製作而來。巧手的姑娘和母親們按照畫報上的服裝裁剪式樣,自己動手,使軍裝變得合身,棉布襯衣變得漂亮。而此時的中山裝成為中國最莊重也最為普通的服裝,那時擁有一套毛料中山裝是令人羨慕的事情,而在中山裝的右上口袋插上一支甚至兩支鋼筆,則是有知識、有文化的表現。後來,有人根據中山裝的特點,設計出了款式更簡潔、明快的「人民裝」、「青年裝」和「學生裝」。還有一種稍加改進的中山裝,就是將領口開大,翻領也由小變大,很受人們的歡迎。當時,共和國的領袖毛澤東就特別喜歡穿這一款式的中山裝。以後,國外有人便將這一款式的中山裝稱作「毛式中山裝」。從那時開始,中山裝的流行持續了近30年的時間。
60年代初期,是新中國歷史上最艱苦的時期,由於三年自然災害,1959年到1960年棉花大幅減產,棉布定量為每人21尺。人們買服裝、棉布和日用紡織品都要憑布票,為了盡可能地節約,購買服裝的標準是耐磨和耐贓,灰、黑、藍色成為街頭流行色,千篇一樣、季節不分、男女不分的服裝樣式也更通行了。一位漫畫家曾經形象地描繪出「人人一身藍」的情景。
「文化大革命」時,擁有一套軍裝是那個年代無數年輕人的理想。青少年喜歡穿一身草綠色的軍裝,頭戴草綠色軍帽,肩挎草綠色書包。這一身在當時來說可算是很奢侈、很有派頭的了。當然,艱苦樸素還是那時最主流的時尚。為了表現自己的艱苦樸素,有人甚至將新買的衣服在水中做舊,或者在並未被損壞的衣服上打上幾個補丁。這種今人看來相當可笑的行為,但在文革十年中盛行一時。當時的順口溜是這樣說的: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還有一首歌,也同樣飄盪在建國初期的大街小巷:勤儉是咱的好傳統呀,社會主義建設離不了,離不了……
但是,即使在色彩單一的年代,人們的愛美之心也依然會流露出來,一位攝影師把這種流露稱之為「擋不住的春光」,這種自然而然傳遞出的美的追求,是一個時代留在人們腦海中深深的印記。
③改革開放以來——豐富多彩、時尚個性(板書)
改革開放以來,服裝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樣化,面料、質地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1980年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第三個年頭。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穿著越來越豐富,色彩也從單一的藍色灰色變得五顏六色。當時上映的國產故事片《廬山戀》成為年輕人喜愛的影片。久違了的愛情故事,加上片中女主角新穎的時裝,都令人產生耳目一新的感覺。她在影片中換了多少套衣服,成為當時年輕人討論的熱門話題。這一時期,戴太陽鏡、留長頭發、穿喇叭褲、蝙蝠衫成為時尚,很多人看不習慣,但年輕人卻從中找到個性和自我的感覺。
1981年成立的中國大陸的第一支時裝模特隊成立,盡管當時只以「服裝廣告藝術表演班」的名義招生,但令舉辦者感到意外的是前來報名的人數是預計的四倍。三年後,這支表演隊出訪歐洲,引起了轟動。西方輿論驚呼:「毛澤東的孩子們穿起了時裝!」來自中國的時裝旋風,帶給世界一個開放的新形象。
1984年,中國女排的姑娘們在美國洛杉機奧運會上實現「三連冠」的時候,北京流行起了運動裝。色彩鮮艷的運動裝成為愛美的人們首選服裝。人們幾乎隨時隨地地穿著運動服,甚至還成為了學生的校服和工人的廠服。
90年代,人們的生活向小康過渡,思想觀念更為開放。人們的服飾在急速變化,穿衣打扮講求個性和多變,很難用一種款式或色彩來概括時尚潮流,強調個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為一種時尚。
從服裝的變化上,我們看出了時代的進步和人們內心觀念的轉變。服飾的變化是以經濟的發展為前提的,同時也反映了人們的思想觀念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從以往的「從眾」心理到「追求個性」。服飾的變化是人們生活質量提高的一個表現。
2、日益豐富的飲食(板書)
有一句話叫「民以食為天」,可以說人們將「食」作為生活的最低標准,同時人們也將「食」作為生活的最高追求和享受。從「食」的變化中,可以反映出一個社會的貧富盛衰,可以體味社會歷史的變遷。
①剛建國時期——生活貧困,食不果腹或粗茶淡飯(板書)
②改革開放前——很有改善,但食物匱乏單調、票證盛行,人們營養不足,有些農村沒有解決基本的溫飽問題(板書)
糧票是計劃經濟的產物。50年代初,我國糧食短缺。中央政務院於1953年10月發布命令:全國實行糧食計劃供應,採取憑證定量售糧辦法,糧票出現了。北京從1960年8月起全市飲食業實行憑票用餐,食油、禽、蛋、肉、豆製品、蔬菜也實行限量供應。這一時期票據種類繁多,除了糧、油、布票,還增發了補助豆票、糕點票、高級腦力勞動者補助油票、節日補助油票,有些地方還發放過煤球票、冰棍票、煙酒糖票、豆腐票。在票證盛行的年代,也是物質短缺的時代,只有在逢年過節的時候,人們才能憑票購買一些糕點糖果、干貨果品,而且分量都極少。
提問:書上112頁人們為什麼要使用票證?
生答:因為生產力水平不高,物質供應緊張,需要用票證限制人們的購買力。
三年自然災害時期,糧食、蔬菜緊缺,在吃不飽的情況下,人們往往以胡蘿卜充飢。由於缺乏最基本的營養,人們都有些浮腫。
③改革開放以來——不但吃飽,還可以吃好,營養均衡,粗細搭配,綠色食品深入人心(板書)
20世紀90年代以來,糧食供求走向市場,糧票消亡成為歷史的必然。1993年5月,北京最後停止使用糧票,糧票全面退出歷史舞台。一些象徵短缺經濟的布票、油票、肉票、豆腐票,也相繼退出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如今這些時代象徵已經成為收藏家手裡的珍品。
今天,我們的物質生活已經極大地豐富了,菜場、超市、大賣場,琳琅滿目的食品應有盡有。人們對於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不僅要「吃好」,還要吃得健康,科學衛生觀念深入人心。人們講究營養均衡,粗細搭配,口味清淡,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膽固醇的食物。以前因糧食不夠用來充飢的野菜、粗糧,如今卻成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動腦筋」:以前因糧食不夠用來充飢的野菜、粗糧,為什麼如今成為餐桌上的美味呢?
生答:因為過去人們食物匱乏,只有野菜和粗糧,人們為解決溫飽並無選擇。現在食品供應豐富,人們不僅要吃飽,更要吃好。人們注意營養均衡,粗細搭配和選擇綠色食品。
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反映了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生產力進一步發展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繁榮。
3、面貌一新的居民住宅(板書)
①剛建國時期——居住條件極差(板書)
城市居民的住宅大多面積小,設施簡陋。如北方的大雜院,南方的亭子間等,十分擁擠雜亂,屋子小得給人以壓迫感。農村裡,北方內地多為土坯房、窯洞,南方多住茅草房,房屋破舊,年久失修,岌岌可危。人畜有時混居一室,衛生條件差。
②改革開放前——不斷改善,但居住條件仍較差(板書)
樣式統一單調的平板房取代了建國初的破舊民居。一片片魚鱗狀的瓦片取代了破舊的屋頂,牆也不再是石磚砌成的,而是用石灰砌成的平坦而潔白的牆面。但房屋內部很少有裝修,只有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傢具,看上去簡朴整潔,洋溢著和諧寧靜。
③改革開放以來——居住面積擴大,居住條件有了明顯改善(板書)
老式的普通民居已經不能滿足人民居住的需要,於是新型的住宅小區拔地而起,樓房鱗次櫛比,猶如一座新城。
北京從1998年開始興建經濟適用房,為危改居民和北京城市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了「買得到、住得起」的選擇。通過經濟適用房,人們理解了什麼叫「破舊立新」。一大批居民走出沒有廚房、廁所,沒有上下水道的老房子,搬進房屋質量有保障、小區環境優美、購物交通方便的新樓房。
今天,人們居住的選擇更多了,有高層住宅區,有復式樓,有花園小區,甚至還有單門獨院的特色別墅。當我們登上高樓遠眺城市流光溢彩的景色時,也可以體會到古人「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情。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裝修也成為熱點,風格多樣的裝修豐富了我們的生活,也體現了人們生活品位的提高。
4、四通八達的交通(板書)
①剛建國時期——交通不便(板書)
大城市(如北京、上海),電車、汽車比較多見,黃包車,自行車是比較普遍的代步工具。在一般的中小城市,有少量的自行車和人力車。而農村裡,北方有馬車、人力板車,南方有航船、牛車,步行是最普遍的出行方式。
②改革開放前——有所改善,但以自行車為主(板書)
「一五」計劃期間興建寶成鐵路、鷹廈鐵路;新藏、青藏、川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國內地同邊疆的聯系,也便利了經濟文化的交流;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連接了長江南北的交通。國家整體交通水平有所提高。
改革開放前,城市的交通資源極為有限,人們出行除了用雙腳行走之外,可以代步的交通工具也就是公交車和自行車了。但是公交線路少,車廂經常擁擠不堪。相比之下,最方便的交通工具當然是自行車,中國曾被稱作「自行車王國」,可見人們對於自行車的依賴。但當時的道路建設也十分落後,這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很多不便。
③改革開放以來——交通條件明顯改善,鐵路、公路和航線增長很快(板書)
在80年代末的中國,出行對於許多人來說並不是一件愉快的事,買票難,乘車難,運輸難。因鐵路運輸能力的不足,當時的鐵路客運量每天超載50%,高峰時超出100%,每天有80萬人站著乘火車,而全國每年積壓的物資則高達1億5000萬噸,南北運輸的缺口達6000萬噸。
在民國時期,貫通南北的大動脈是京漢鐵路,而時代的進步使得它已經滿足不了人民的需求。1992年中央作出果斷決定:京九鐵路三年開通,並且京九鐵路的概念已經更新,南端的終點由江西的九江延長到了香港九龍。1993年5月2日,建國以來興建的規模最大、投資最多、一次建成里程最長的鐵路干線開工了。1995年11月16日上午,京九鐵路全線鋪通。1996年9月1日,比原計劃提前四個月,京九鐵路實現全線開通運營。這條鋼鐵大動脈跨越九個省市,緩解了南北運輸的矛盾,解決了鐵路運輸的瓶頸問題;它把即將回歸祖國的香港和北京連接在一起,維護港澳地區的繁榮與穩定;它穿過多個革命老區,給老區人民帶去了脫貧致富的希望。
高速公路是一個國家交通現代化的一個主要標志。高速公路的擁有量,也成為衡量經濟發達程度的一項指標。1984年12月,滬嘉高速公路開始在上海興建,並於1988年10月31日建成通車。這是我國第一條全線通車的高速公路,從此掀開了我國公路建設史上新的一頁。除了跨省高速公路之外,全國許多省區都在地區內修建中短程高速公路,形成覆蓋全國的高速公路網。同時應該指出學生,便利的交通也帶來了城市發展中的環保問題,迫切需要解決環境污染和交通阻塞問題。要求感興趣的同學可以撰寫文章《我看城市交通》。提醒增強環保意識,認識建設和發展生態城市的重要性。
現在我們看到現代化大都市的道路可謂是生機勃勃,人群涌動,車流穿梭。這些交通工具也花樣繁多,公交路線增多、設施改善(不僅有普通公交車,還有較為先進的豪華大巴、雙層巴士,車內還安裝了空調、移動電視);計程車招手即是,私家車也屢見不鮮,地鐵、輕軌等新型交通工具出現。人們在繁忙的工作中發現出行的來回行程已縮短,道路也變得越來越通暢了……人們的交通觀念也大為轉變,假日旅遊增多,國內游、出國游開始由觀光型走向休閑度假型,並且出境旅遊變得越來越平民化,選擇也越來越多,而且走馬觀花式的旅遊已越來越不能滿足遊客的需求,個性化旅遊悄然升溫,人們放鬆心情度假,開始真正享受旅遊帶來的樂趣。(請部分同學談談自己「五一」假日旅遊的經歷)
(內容源於網路http://bbs.cri.cn/read.php?tid=499164
參考資料: http://bbs.cri.cn/read.php?tid=499164
❺ 有人能介紹一下80年代去南太平洋為遠望護航的情況嗎
1980年「五一」勞動節,18艘艦船分為三個梯隊相繼啟程。前鋒是兩艘「向陽紅」科學考察船,中間是以「遠望二號」為首的8艘艦船,壓陣的是以「遠望一號」為主的8艘艦船,其中第二、第三梯隊各有3艘導彈驅逐艦護航。
出發第一天過東海漁場時,能看到船舷兩側的黃綠色海水中,游弋著成群黑褐色鯊魚,相當駭人。次日,編隊以每小時16海里的速度前進,穿過沖繩島和宮古海峽的國際航道。不過就在這天中午,各種型號的日本軍機飛到我編隊上空偵察,下午更有不明國籍的鬼怪式飛機飛來拍照。這次跨越第一島鏈,引起外國軍方格外關注,美、日、蘇、澳等國的軍艦、飛機日夜前來偵察、刺探。不過,我們的編隊仍然以浩浩盪盪之勢向預定海域前進。
太平洋深處,天氣反復無常,偶有雲塊飄過,瞬間帶來傾盆大雨,過後即轉為晴朗。天空隨時會出現虹與霓的景象,頗為壯觀。我們的船隻在大洋中隨水波有規律地顛簸著,一些來自北方的官兵感到十分難受。主機鍋爐倉的溫度達五六十度,所有操作人員和機電設備正接受嚴峻考驗。這些天來,大家每天只能領到20升淡水供生活之用,但比起為我們護航的軍艦上每人只有2-3升淡水要舒適得多。
5月7日清晨,大洋上空烏雲蓋天。船上收到消息,將有大風。午後,果然風卷浪襲,洶涌海浪直撲船上建築,當時真是險象環生。待警報解除後,主船體結構與各動力設備均完好無損,這讓大家內心恢復了平靜。傍晚駛過加羅林群島時,巧遇迎面駛來的中國「益陽」號萬噸貨輪,雙方相互鳴笛問候,感覺格外親切。
5月9日晚,船上收到中央台關於我國將向南太平洋發射洲際導彈的新華社公告,全體官兵和參試人員心情都很激動。當然,公告播出後,外國飛機、軍艦的跟蹤也相應增多。半夜,船長宣布船隊進入赤道,各船按慣例領到一枚金光閃閃的「過赤道紀念章」。這里的海域常有鯊魚出沒,炊事兵為調劑大家口味,大膽地用鐵鉤放置生肉引誘,不到幾分鍾就釣起百來斤重的貪吃鯊魚。
5月12日,整個編隊勝利到達南太平洋指定區域,並准確定位在東經171度32分與南緯7度之間的洋面上。各艦船在此迎候來自幾千公里外的「飛濺」。「校飛」工作開始,由艦載國產直升機模擬運載火箭飛行軌跡,供相關艦船測試訓練。6艘導彈驅逐艦在深海遠處護衛。正在這時,編隊外圍發現兩艘蘇聯電子偵察船和「考察船」。為保證安全,我們對所有進入危險海域的艦船進行勸離,但澳大利亞一艘考察船死活不肯離開「校飛」區域,最後被我驅逐艦強行趕走。從友誼出發,我驅逐艦邀請紐西蘭軍艦軍官上船做客,互送禮物,勸其退出試驗區域。
1980年5月18日,歷史性的日子到來,全船「實戰工作」進入倒計時。北京時間上午10時,我國首枚洲際導彈點火升空,飛行29分鍾到達南太平洋600公里高空。「遠望」號姊妹船上的設備早早地鎖定自:標,並跟蹤監視其進入大氣層。洲際導彈像火紅的流星一樣,眨眼間從船隊上空擦過,落在附近洋面上,掀起百餘米高的大水柱。而與彈頭分離的數據倉,則由自動研,啟的降落傘吊掛著飄落下-來,被我「J506」號潛艇救援船上起飛的直升機迅速撈起。這一情景讓官兵們非常激動,有的甚至脫下衣服扔進大海,我也興奮地將一個刻有船廠名稱和姓名的杯子拋向大海,以作紀念。
❻ 關於中國旅遊業80年代的發展情況
網路上找的,希望有點用。http://..com/question/67060008.html?si=4
改革開放的新時期,旅遊新聞的發展大約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即1978年至1980年。旅遊事業剛剛起步之時,鄧小平多次發表談話,提出「旅遊事業大有文章可做,要突出地搞,加快地搞」,強調「發展旅遊事業,增加國家收入」。②這個階段我國的旅遊業主要是面向國外遊客,為國家創匯。正因為如此,這個階段我國對外宣傳的報刊,涉及旅遊報道的內容較多。像《北京周報》、《中國建設》等刊物經常發表介紹我國的風景名勝、文物古跡等旅遊資源的文章或圖片。1979年4月,中國旅遊協會主辦的《旅遊通訊》創刊。先是內部發行,後來改為《旅遊報》公開發行。這是當時我國惟一的一份全國性旅遊專業報紙。它是《中國旅遊》的前身。由於這個時期國內旅遊尚處於萌芽狀態,旅遊新聞的數量很少,除了《旅遊報》外,全國綜合性報刊一般都把旅遊報道作為經濟報道中的一部分,由一位記者或編輯兼管。因此,從嚴格意義上講,這個階段還沒有獨立的旅遊新聞。游記類文章歸副刊管,酒店、交通、飲食新聞歸入經濟報道。
第二階段即1981年至1990年。這十年旅遊業發生了很大變化,逐漸向綜合性的產業過渡。國內旅遊開始啟動,經濟上先富裕起來的廣東人領國內旅遊風氣之先。在北京的故宮、長城、頤和園等著名景點里,頻繁出現廣東的旅遊團隊,引起北方人的羨慕。國內主要大城市的賓館、酒店發展迅速。旅遊活動的增多要求新聞媒體增加旅遊報道的分量。海內外的讀者希望從報刊中得到旅遊的信息,旅遊景點的建設情況,旅遊路線上的交通、食宿的情況,等等。旅遊行業也報刊能及時准確反映旅遊業的發展,吸引海內外的遊客;旅遊行業的從業人員也希望從報刊得到興辦旅遊業及管理的經驗。這幾個客觀原因促進了旅遊新聞的發展。1985年2月,《旅遊報》更名《中國旅遊報》。同時《上海旅遊時報》、《江南旅遊報》、《旅遊》、《中國旅遊》、《風景名勝》等專業性的旅遊報刊相繼創刊。綜合性的報刊也開始開辟旅遊報道專欄或專版。以對外宣傳為主要任務的《人民日報》海外版,1988年1月在報上領先開辟旅遊專版,後來又在編輯部成立旅遊新聞部。這一方面固然是對外宣傳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旅遊業的發展對新聞媒體提出新要求的反映。
❼ 回憶 上世紀80年代的中國人是怎樣旅遊的
做火車,帶方便麵,大部分是這樣的。
❽ 愛荷華州有哪些旅遊景點
得梅因(Des Moines)美國愛荷華州城市、首府。位於州西南部得梅因河和雷科恩河匯合點。人口19.1萬(1984)。建於1843年,1857年成為首府。鐵路交通樞紐。貿易和金融中心。地處玉米帶和煤田地帶的中心。工業以農畜產品加工(肉類、麵粉、乳製品等)和農機製造為主,此外有印刷出版、服裝、飛機引擎、機械等工業、企業。有多所大學、圖書館、博物館等。
❾ 80年代去美國旅遊的中國人多不多
你好,80年代去美國旅遊的人沒現在的多。
大部分都是去工作。
❿ 80年代的青年人當時都喜歡玩什麼去哪玩
看電影吧,當時的電影院很少,大多數都是在露天的臨時電影院,後面就漸漸有了劇院,當時的小年輕們都喜歡在這些劇院里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