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豪gl銷量沒有合資車高
① 為什麼帝豪車的銷量好,帝豪GL的銷量卻不怎麼樣
因為新帝豪更便宜,配置夠用,性價比高。眾所周知吉利汽車有很多的車型,還有一些緊湊型汽車,包括新的帝豪,帝豪GL,Vision和Bin Rui。吉利還推出了許多款式以提高品牌的競爭力,並為消費者提供更多選擇。但是,如果我們仔細注意的話,新帝豪和帝豪GL這名稱相似的汽車的銷售略有不同。怎麼會這樣為什麼差不多的緊湊型汽車會有銷量上的差別。今年9月,新帝豪的銷量高達16,900輛,而帝豪GL的銷量則落後125,000輛。此外,帝豪GL悲慘的銷售折線圖凸顯出新帝豪的銷售遙遙領先。
此外,帝豪GL的尺寸在性能上也更好,而且看起來更好。長,寬和高為4725/1802/1478毫米,軸距為2700毫米。新帝豪的長度,寬度和高度為4632/1789/1470毫米,軸距為2650毫米。此外,帝豪GL的內飾等級更高。通常如果有足夠的預算,選擇帝豪GL更為合適,因為其較高的評級。但是,從家庭經濟來看的話,新皇帝更具成本效益。
② 降價增配!全新帝豪GL取消1.8L發動機,高性價比叫板同級合資車型
"家族"一詞不僅可以用於人,也可以用於汽車,而在國內,最知名的汽車家族要數帝豪家族,它是吉利旗下最早成型、最健全的產品譜系,也是吉利汽車的銷量擔當,2018年時甚至以55萬輛的成績,力壓年銷50萬輛的朗逸家族,成為了國內汽車市場上的第一品牌家族。
寫在最後:
整體來看,全新帝豪GL是A+級車型具有不錯的綜合實力,從外觀、內飾的升級可以看出吉利在這款車型非常用心,甚至還給予了一流的調教,同時新車在價格方面也很有誠意,假如你有意入手一台性價比較高的大空間家轎,全新帝豪GL會是很好的選擇。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③ 吉利帝豪gl發動機是自己生產的嗎質量咋樣
1、吉利帝豪gl發動機是自己生產的,是吉利自主研發的,技術成熟,安全可靠,質量不錯的,即使動力油耗不如合資車,但在國產車里也是很不錯的了。
2、吉利帝豪(簡稱帝豪)是吉利母品牌之下構建的一個子品牌。帝豪品牌對吉利汽車有傳承亦有突破,其標識設計高貴、透露著濃郁的國際化特質,在甩掉吉利原有歷史印象包袱的同時,也有效地傳承了優秀固有文化基因。穩重、高貴的標識內涵將卓有成效地為帝豪品牌開拓廣闊而穩定的全新市場助力。
3、在帝豪EC718和EC718-RV之後,後續車型還有帝豪EC825,以及GT、EC8、EX7、EX8、ET-9、EX9等跑車、SUV、MPV、皮卡車型,產品豐富,覆蓋范圍廣泛,能夠充分滿足各類消費人員的不同需求。在這些產品中,最能為帝豪品牌代言的車是GT,GT(GeelyTiger)即吉利虎。
4、吉利新能源搭載一套由汽油發動機和電動機組成插電式混合動力系統,官方純電續航里程為61km,官方綜合油耗為1.5L/100km,插電混動系統由一台1.5L自然吸氣發動機和電動機組成,最高車速為175km/h。
④ 比肩合資品牌,均衡表現從三缸開始,試駕吉利帝豪GL
在緊湊家轎市場,吉利的產品布局相當全面,遠景、繽瑞、帝豪、帝豪GL四款車型分布在5-12萬元區間,既可以滿足消費者囊中羞澀的代步需求,也可以迎合喜好運動的年輕用戶。而在這四款車中,帝豪GL的定位最高,指導價也是最貴的,擔負著的是對抗價格持續下探的入門級合資家轎的重任,這意味著帝豪GL要拿出更足的誠意以及更強的質感,說服一個又一個消費者,克服合資品牌號召力的崇拜。這份崇拜,大多數的中國消費者並沒有那麼容易克服,所以當我拿到它的鑰匙時,心裡的期待與擔憂相伴相生。
由於此前在路上已經多次相逢,所以當我看到這台試駕車時,其實並沒有感到太多新鮮感,無非是一台縮小版的博瑞,同時在細節設計上一直在保持「小打小鬧」的更新。其中車頭依舊採用了頭燈格柵一體式的造型,不過漣漪式中網僅保留了最外一圈鍍鉻裝飾,裡面只有向內凹陷的黑色直瀑裝飾,車標也為純黑樣式,簡潔程度有所提升。同時前保險杠的造型加入了漣漪式的設計理念,兩側的L形裝飾還融合了LED日行燈帶,整體性更強。
側面依舊是比較舒展的造型,搭配下窗框的鍍鉻飾條和17英寸的密輻輪轂,檔次感瞬間提升不少。尾部的造型中規中矩,兩側橫置的尾燈使得視覺重心有點偏高,中間帶有鍍鉻飾條貫穿相連,且有「GEELY」浮雕字樣。底部的黑色擴散器造型並不突出,鍍鉻飾條營造出類似雙邊共兩出排氣的既視感,但實際上還是單邊單出的隱藏式設計。
內飾和其他中國品牌車型一樣,最引人注目的肯定是中控的那塊大觸屏,而在帝豪GL上,它的尺寸達到了10.25英寸,同時和中間連貫的黑色飾板相融合,給人的觀感很像當下流行的三聯屏設計。同時儀表盤也採用了7英寸彩色液晶顯示,提供多種顯示主題可選,具有一定可玩性。三輻方向盤的平底造型有一定運動感,但是並沒有一些特有的設計細節。值得一提的是全新樣式的電子擋桿,在這個價位能做到這種科技感的,除了吉利恐怕也沒幾家能比擬。
當然,如果一台家用車光考慮科技感,那是絕對的嘩眾取寵,後排和行李廂的實用性才是硬實力。首先,後排的地板相對平坦,中間的鼓包也並不明顯,放腳也比較舒適。同時後排座椅的仰角也恰到好處,填充物比前排還要柔軟一些,再加之標配的後排中央扶手,乘坐的舒適性很難挑出毛病。空間方面稍微有點小失望,畢竟一台軸距兩米七的A+級轎車,180cm的身高坐進去後,腿部空間也就一拳左右,頭部則不到一拳,這樣的表現,按同行們的口頭禪般形容就是:恰到好處、夠用。
不過在待遇方面,我認為帝豪GL有一定的縮水,本身不帶空調出風口就罷了,連後排的USB充電口都閹割到只剩一個,假如後排乘客都需要給手機充電,那估計就得好好比劃比劃了。
配置方面,作為次頂配車型,我們此次試駕帝豪GL 2020款1.5T DCT尊貴型有著非常豐富的配備。安全方面,有6安全氣囊、胎壓監測、車道偏離預警、車道保持輔助、交通標志識別、主動剎車系統、全速域自適應巡航等等;舒適便利性配置有無鑰匙進入/啟動、遠程啟動、主駕電動調節座椅、前排座椅加熱、前後中央扶手、車窗防夾、外後視鏡電加熱/自動折疊、支持PM2.5凈化和負離子凈化的雙區自動空調等等。
而智能化配置則是吉利的拿手好戲,標配GKUI19系統的智能車機具備帶路況顯示的智能導航、語音識別控制、支持5台終端聯網的Wi-Fi熱點、車家互聯功能、五年不限量免費流量等功能。而且在系統響應、語音識別度、觸控感受上,都頗有智能手機的風格。不得不說,這種配置水準和體驗感,只有中國品牌才捨得下本,如果用完此車再換合資的同價位車型,恐怕就得進入賢者模式了。
動力方面,帝豪GL提供1.4T和1.5T兩款發動機可選,其中我們試駕的後者搭載的是三缸發動機,很多人一聽到這里心頭一緊,甚至萌生退意。但是實際上,廠家的工程師比我們這些消費者更懂這其中的擔憂,他們有的是辦法讓我們盡可能感受不出這其中的優劣。
包括吉利在內,採用三缸機+雙離合的車廠為了保證舒適性和平順性,在調校上都相對保守一些,並不會去走性能路線,而是先將自己作為一台家用車的分內事做好。首先參數上,130kW和255N·m就給了日常代步足夠的底氣,1500rpm就進入最大扭矩區間的輸出特性,使得初段的油門不會過於慵懶。不過那股子躁動的沖勁也不要指望,因為變速箱本身的工作重心還是平順性,所以踩下油門給我的體感還是比較線性的,換擋的動作也不易察覺。而繼續深踩油門,到了中後段的再加速,也不會給人後勁不足的感覺。
相比動力,底盤倒是給了我驚喜,雖然仍能感受到明顯的舒適性取向,但是整體性和高級感有點出乎我的預期。甚至和一些合資品牌,且價位較高的A級車比,也毫不遜色。如果在駕駛時不瞥一眼車標,你很難相信這是10萬元家轎的底盤素質。不過激烈駕駛時,車身側傾也會變得明顯一些,所以日常過彎還是要預先減速。轉向偏重,但不會虛無縹緲,給人的操控感很踏實,有一種盡在掌握的感覺。剎車的初段尤為靈敏,不會像很多品牌初段設置一點虛位,帝豪GL的靈敏度甚至可以比肩BBA,所以如果平常駕駛的車型多為綿軟風格的,換到此車上需要稍微適應下,但是一旦適應了便會「愛不釋腳」。
我們在日常駕駛的時候並不會去試探它的性能極限,更多地是打開它的L2級駕駛輔助系統,在絕大多數路況下都能表現出非常智能的使用體驗,能有效降低我的駕駛負擔。再加上車內的不錯的靜謐性,以及質感氛圍都很到位的車艙,「輕松愜意」四個字就是代步時的主旋律。
試畢,我給這台車總結出了的兩個字——均衡。它並沒有什麼個性,在安安分分為家庭服務的工作上,它的表現足夠全面。每一項我都可以打75分甚至80分以上,很難挑得出它的絕對短板。雖然在很多方面仍有提升空間,但就沖著吉利平均每兩年一小改的頻率,很多問題相信都能夠解決。至於換裝的這台1.5T三缸「芯」搭配上雙離合變速箱,在試駕的這幾天中給我的印象並不深刻,更多時候我是在平順、安靜的過程中駕駛了幾十公里甚至幾百公里,也許這么一套存在感不強的動力總成就是帝豪GL的用戶群體想要的。
我們並不在乎自己開起來有多麼酣暢淋漓,我們的快樂,就是一家人坐在車里,隔絕外界的嘈雜,用著智能車機,分享自己工作、學習中的點點滴滴,平凡卻幸福。?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⑤ 國產車互懟!吉利帝豪GL和長安逸動PLUS,選哪個
現在的汽車市場里,整體銷量走勢還是由合資品牌引導,但是也可以看出,國產一些品牌銷量也不錯,汽車行業的洗牌,讓不少國產品牌瀕臨倒閉,不過像吉利、長安、哈弗等優秀國產品牌,它們旗下車型的銷量就很高,尤其是SUV車型,近幾個月整體銷量都高於合資SUV。國產車的發展,它們也存在著競爭關系,所以國產車互懟就是很正常的事情,從國產轎車來看,吉利帝豪GL和長安逸動PLUS就在互懟。
在傳動上面是有6擋手動、CVT無級變速和7擋雙離合的選擇;最後從實際購買價來看,其實兩款車是差不多,但是目前長安逸動PLUS的性價比還是略高一些,結合兩款車的動力和內飾,我還是偏向於長安逸動PL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