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豪的車兵馬俑
A. 中國秦始皇兵馬俑是世界第幾大奇跡
世界第八大奇跡
1974年3月,陝西省臨潼秦始皇陵東側的西楊村村民在挖井時偶然發現了一個令世界震驚的奇跡,經過考古工作人員的精心發掘,一個重大的歷史遺存橫空出世,隨即也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它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二十世紀考古史的最為壯觀的發現」,這便是聞名遐邇的秦始皇兵馬俑。
(1)中國最豪的車兵馬俑擴展閱讀:
兵馬俑,即秦始皇兵馬俑,亦簡稱秦兵馬俑或秦俑,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一批中國世界遺產,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秦始皇陵以東1.5千米處的兵馬俑坑內。
兵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個類別。古代實行人殉,奴隸是奴隸主生前的附屬品,奴隸主死後奴隸要作為殉葬品為奴隸主陪葬。兵馬俑即製成兵馬(戰車、戰馬、士兵)形狀的殉葬品。
1961年3月4日,秦始皇陵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74年3月,兵馬俑被發現;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並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先後有200多位外國元首和政府首腦參觀訪問,成為中國古代輝煌文明的一張金字名片,被譽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寶之一。
B. 兵馬俑在中國歷史上有什麼地位
兵馬俑是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譽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寶之一。
兵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個類別。古代實行人殉,奴隸是奴隸主生前的附屬品,奴隸主死後奴隸要作為殉葬品為奴隸主陪葬。兵馬俑即製成兵馬形狀的殉葬品。
1961年3月4日,秦始皇陵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4年3月,兵馬俑被發現。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並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先後有200多位外國元首和政府首腦參觀訪問,成為中國古代輝煌文明的一張金字名片,被譽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寶之一。
(2)中國最豪的車兵馬俑擴展閱讀:
兵馬俑雕塑採用繪塑結合的方式,雖然年代久遠,但在剛剛發掘出來的時候還依稀可見人物面部和衣服上繪飾的色彩。在手法上注重傳神,構圖巧妙,技法靈活,既有真實性也富裝飾性。
正因為如此,秦兵馬俑在中國的雕塑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從已整理出土的一千多個陶俑、陶馬來看,幾乎無一雷同。
秦朝統一六國之後秦國實行全國徵兵制,兵源來自全國各地,這恐怕是他們在臉型、表情、年齡上有差別的主要原因。
工匠們用寫實的藝術手法把它們表現得十分逼真,在這個龐大的秦俑群體中包容著許多顯然不同的個體,使整個群體更顯得活躍、真實、富有生氣。
C. 中國世界文化遺產一兵馬俑介紹
兵馬俑,即秦始皇兵馬俑,亦簡稱秦兵馬俑或秦俑,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一批中國世界遺產,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秦始皇陵以東1.5千米處的兵馬俑坑內。
兵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個類別。古代實行人殉,奴隸是奴隸主生前的附屬品,奴隸主死後奴隸要作為殉葬品為奴隸主陪葬。兵馬俑即製成兵馬(戰車、戰馬、士兵)形狀的殉葬品。
1961年3月4日,秦始皇陵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4年3月,兵馬俑被發現;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並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先後有200多位外國元首和政府首腦參觀訪問,成為中國古代輝煌文明的一張金字名片,被譽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寶之一。
(3)中國最豪的車兵馬俑擴展閱讀:
歷史背景
人殉是伴隨原始公有制的瓦解而萌芽,至奴隸制建立而盛行的一項殘酷而野蠻的喪葬制度[9] 。人殉最興盛的時代是殷商時期,商代貴族大墓中都有殉人。在安陽殷墟工陵區內,已發掘的十幾座大墓中被生殉、殺殉的多達五千餘人。
周王朝吸取了殷商暴政的教訓,強調「明德保民」。周禮的誕生和推行,使得人殉現象得到很大程度的抑制,但並未根絕。到了春秋時期,列國爭霸,時代動盪,人殉復燃。戰國時期,諸侯各國先後廢止了人殉制度。秦獻公元年(前384年),「止從死」,秦國正式廢止人殉制度。
春秋戰國之際的社會變革促使葬俗發生了變化,出現以俑殉葬,即用陶俑、木俑等來代替人殉。「俑」的本意就是人殉,當人殉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之後,「俑」便成了墓葬中陶塑、石雕、人像的專有名詞。
秦兵馬俑就是以俑代人殉葬的典型,也是以俑代人殉葬的頂峰。秦俑之所以在規模、寫實程度上達到如此的高度,除了工匠的智慧之外,還與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皇帝秦始皇的意志分不開。
編輯於 2020-05-15
查看全部29個回答
古董古玩鑒定拍賣 線上0元鑒定+估價
值得一看的拍賣相關信息推薦
古董古玩鑒定拍賣 快速鑒定,正規機構免費幫你出鑒定結果。雲南正規拍賣公司,海量買家資源,精品送拍,快速出手,成交率高
陝西中粹拍賣有限公司廣告
古董如何鑒定,2020鑒定出手請咨詢...
關注世界文化遺產的都在看
古董如何鑒定,委託出手出手,公司提供拍賣,展覽會。國內外新加坡。古董如何鑒定,在線點擊咨詢我們
國枰拍賣有限公司深..廣告
相關問題全部
廣告古玩鑒定-正規拍賣鑒定公司【正規平台】在線徵集
古玩鑒定-正規拍賣鑒定公司,在線圖片真偽評估,銀元/瓷器/字畫在線鑒定,高速交易平台,展覽,寄售,私下交易!本行將舉行盛大拍賣會,誠邀各位的加入!
572020-06-13
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資料秦兵馬俑?
秦始皇於公元前221年在中國歷史上建立了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制國家。 埋葬著這個希望子孫世代做皇帝的始皇帝的秦始皇陵,位於陝西省西安市以東35公里的臨潼區境內,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陵園。史載,秦始皇為造此陵徵集了70多萬個工匠,建造時間長達38年,同時也生產著奇跡。1978年9月,法國總統希拉克在參觀後留下這樣的贊詞:「世界上曾有七大奇跡,秦俑的發現,可以說是„第八大奇跡'了,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過埃及,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過中國。」從此,「第八大奇跡」便成為秦兵馬俑的代名詞,飛向世界各地,飛入尋常人的心中。 今天,秦兵馬俑出土已30年,令人驚異的秦代「百戲俑」、「文官俑」、青銅仙鶴等也相繼出土,秦陵的奇跡故事還有多少仍待後人去探尋。 秦始皇陵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嬴政(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的陵墓,位於中國北部陝西省臨潼縣城東5公里處的驪山北麓。據史書記載:秦始皇贏政從13歲即位時就開始營建陵園,由丞相李斯主持規劃設計,大將章邯監工,修築時間長達39年(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規模龐大,設計完善的帝王陵寢。 當時,秦朝全國總人口約2000萬,而築陵徵集了陵工達72萬之多。陵冢用土,取自位於今陵園以南2000米的三劉村到縣採石場之間的、高5-25米的多級黃土崖。陵園所用大量石料取自渭河北的仲山、嵯峨山,全靠人力運至臨潼,工程十分艱難。 這三座佣坑中共出土了約7000個秦代陶俑及大量的戰馬、戰車和武器。這些兵馬俑組成了一個完整的軍陣編列體系,象徵著秦始皇生前守衛京城的宿衛軍。從各坑的形制結構及其兵馬俑裝備情況判斷,一號坑為右軍,象徵由步兵和戰車組成的主體部隊,二號坑為左軍,為步兵、騎兵和車兵穿插組成的混合部隊,三號坑則是統領一號坑和二號坑的軍事指揮所。這組軍陣對研究秦代的軍事裝備、編制和軍陣的編列等,提供了形象的實物資料。
70 瀏覽2732020-06-02
秦兵馬俑的簡介
1、兵馬俑即秦始皇兵馬俑,亦簡稱秦兵馬俑或秦俑,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秦始皇陵以東1.5公里處的兵馬俑坑內。 2、秦始皇陵兵馬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軍事博物館。俑坑布局合理,結構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東向西的承重牆,兵馬俑排列在牆間空檔的過洞中。秦陵內共有3個兵馬俑坑,呈品字形排列。 拓展資料:1、人類最重要的考古遺存之一,兵馬俑的考古進程一直為世人所矚目。2009年6月13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開始了第三次大規模的考古發掘工作,經過三年的艱苦發掘出土了大量陶俑、珍貴器物以及遺跡。 2、2012年6月9日是第7個文化遺產日,秦兵馬俑第三次考古發掘工作成果公布。秦陵博物院對外公布了重大考古成果:焚燒兵俑,西楚霸王項羽成最大嫌疑人。 參考:網路「秦兵馬俑」
1030 瀏覽238542019-11-15
秦兵馬俑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遺產被稱為世界八大奇跡之一請你為秦兵馬俑寫一段廣
兵馬俑也稱秦始皇兵馬俑、秦俑等。 秦始皇兵馬俑於1974年在西安市臨潼區秦始皇陵以東1.5千米處,現已發現三處俑坑。 秦始皇兵馬俑於1987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在這個寶庫中,被譽為"楚兵神韻、漢代奇觀"的徐州漢代兵馬俑,以它氣勢宏大、英姿颯爽的楚兵馬俑,吸引了眾多的海內外遊客,令世人為之贊嘆不已。 漢兵馬俑出土是考古的重大發現。徐州市磚瓦廠在獅子山取土時,剛剛剛剛給飯否回歸鏟出了一些"小泥人",考古工作者們驚喜地發現,這些"小泥人"竟是西漢彩繪陶質兵馬俑。馬俑身長70厘米,高60厘米,小巧精緻,分為王俑、盔甲俑、發辮俑、立俑、跪俑、兵俑、官俑7種,兵馬俑皆為陶土燒制而成,原為彩繪,是大型彩陶儀仗俑群。形象神武雄壯、姿態各異、栩栩如生,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生活,體現了時代風格。 俑,是我國古代墓葬仿生人的形象而製作的一種陪葬品,始於東周,到戰國時比較普遍,秦、漢兩代尤為盛行。漢代大力推行孝道:"厚葬為德、薄葬為鄙"。統治者崇信天道、迷信陰陽災異之說,統治階級大小人物都把生前享用的東西,帶到死後的"世界"中繼續享用。他們用玉器、銅器和陶器作為殉葬。徐州漢兵馬俑是楚王漢墓的陪葬品的附屬部分。漢兵馬俑的位置,布局嚴謹,符合古代兵書的布陣原則,從而構成一個完整的、威武壯觀的軍陣構圖。 徐州漢兵馬俑,不僅以它宏大的氣勢給人以深刻的印象,而且在形象的刻畫上表現了比較高的寫實技巧。俑中的將軍、武士,不論在容貌還是服飾上都各有不同。從這些人物的外形上,已經能夠表現出不同的容貌和性格。而多種多樣的容貌和性格,又都是統一在全軍威武雄壯、嚴陣以待的氣勢和情景之中。其矯健的肢體、警覺的神態,則顯示了我國古代雕塑家高超的雕塑藝術。 徐州漢兵馬俑造型生動,陣容雄偉,其氣勢與秦兵馬俑形成東西遙相呼應之勢。
80 瀏覽8972017-09-01
簡單介紹一下兵馬俑
秦始皇兵馬俑,亦簡稱秦兵馬俑或秦俑,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秦始皇陵以東1.5公里處,1974年3月11日,兵馬俑被發現;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並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兵馬俑陪葬坑坐西向東,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發現的是一號俑坑,呈長方形,坑裡有8000多個兵馬俑,四面有斜坡門道。一號俑坑左右兩側各有一個兵馬俑坑,稱二號坑和三號坑。
96 瀏覽30252017-11-30
秦始皇陵兵馬俑為什麼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網路 一分鍾帶你游遍兵馬俑00:57 館長帶你秒懂博物館:秦始皇帝陵為啥不敢挖?06:03 兵馬俑真的是秦始皇的陪葬品嗎?02:11 國外小伙參觀秦始皇陵得出重大發現,與專家起爭執最終被證實!02:24 40年不敢動秦始皇陵不是因為詛咒,專家破解謎底02:47 兵馬俑[bīng mǎ yǒng] 秦始皇兵馬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7個義項 特色詞條 | 本詞條按照特色詞條指南編輯並維護 貢獻維護者 小尺 兵馬俑,即秦始皇兵馬俑,亦簡稱秦兵馬俑或秦俑,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一批中國世界遺產,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秦始皇陵以東1.5千米處的兵馬俑坑內。[1] 兵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個類別。古代實行人殉,奴隸是奴隸主生前的附屬品,奴隸主死後奴隸要作為殉葬品為奴隸主陪葬。兵馬俑即製成兵馬(戰車、戰馬、士兵)形狀的殉葬品[2]。 1961年3月4日,秦始皇陵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1974年3月,兵馬俑被發現。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並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4],先後有200多位外國元首和政府首腦參觀訪問,成為中國古代輝煌文明的一張金字名片,被譽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寶之一。[
5 瀏覽812020-05-22
70評論
徐妙涵542
這么長,我要抄到什麼時候?⊙_⊙
熱心網友9
網路知道
中國世界文化遺產兵馬俑資料
中國世界文化遺產一兵馬俑介紹?
查看全部4個回答寫回答有獎勵
中國世界文化遺產一兵馬俑介紹?
我來答有獎勵
沒有準考證號院
兵馬俑,即秦始皇兵馬俑,亦簡稱秦兵馬俑或
D. 西安秦始皇兵馬俑的簡介。
兵馬俑,即秦始皇兵馬俑,亦簡稱秦兵馬俑或秦俑,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一批中國世界遺產,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秦始皇陵以東1.5千米處的兵馬俑坑內。
兵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個類別。古代實行人殉,奴隸是奴隸主生前的附屬品,奴隸主死後奴隸要作為殉葬品為奴隸主陪葬。兵馬俑即製成兵馬(戰車、戰馬、士兵)形狀的殉葬品。
1961年3月4日,秦始皇陵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4年3月,兵馬俑被發現;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並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先後有200多位外國元首和政府首腦參觀訪問,成為中國古代輝煌文明的一張金字名片,被譽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寶之一。
(4)中國最豪的車兵馬俑擴展閱讀:
歷史背景
人殉是伴隨原始公有制的瓦解而萌芽,至奴隸制建立而盛行的一項殘酷而野蠻的喪葬制度[9]。人殉最興盛的時代是殷商時期,商代貴族大墓中都有殉人。在安陽殷墟工陵區內,已發掘的十幾座大墓中被生殉、殺殉的多達五千餘人。
周王朝吸取了殷商暴政的教訓,強調「明德保民」。周禮的誕生和推行,使得人殉現象得到很大程度的抑制,但並未根絕。到了春秋時期,列國爭霸,時代動盪,人殉復燃。戰國時期,諸侯各國先後廢止了人殉制度。秦獻公元年(前384年),「止從死」,秦國正式廢止人殉制度。
春秋戰國之際的社會變革促使葬俗發生了變化,出現以俑殉葬,即用陶俑、木俑等來代替人殉。「俑」的本意就是人殉,當人殉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之後,「俑」便成了墓葬中陶塑、石雕、人像的專有名詞。
秦兵馬俑就是以俑代人殉葬的典型,也是以俑代人殉葬的頂峰。秦俑之所以在規模、寫實程度上達到如此的高度,除了工匠的智慧之外,還與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皇帝秦始皇的意志分不開。
E. 中國十大名勝古跡,兵馬俑。
中國十大名勝古跡是指1985年由《中國旅遊報》發起並組織全國人民經過半年多的評比,於當年9月9日評選出的萬里長城、桂林山水、北京故宮、杭州西湖、蘇州園林、安徽黃山、長江三峽、台灣日月潭、承德避暑山莊、西安秦兵馬俑十個風景名勝區。這十個景區分布於祖國的東西南北各個區域,包括自然景觀,歷史建築,人文景觀和文物古跡等。
兵馬俑
兵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個類別。古代實行人殉,奴隸是奴隸主生前的附屬品,奴隸主死後奴隸要作為殉葬品為奴隸主陪葬。兵馬俑即製成兵馬(戰車、戰馬、士兵)形狀的殉葬品。
人殉是伴隨原始公有制的瓦解而萌芽,至奴隸制建立而盛行的一項殘酷而野蠻的喪葬制度。人殉最興盛的時代是殷商時期,商代貴族大墓中都有殉人。在安陽殷墟工陵區內,已發掘的十幾座大墓中被生殉、殺殉的多達五千餘人。
周王朝吸取了殷商暴政的教訓,強調「明德保民」。周禮的誕生和推行,使得人殉現象得到很大程度的抑制,但並未根絕。到了春秋時期,列國爭霸,時代動盪,人殉復燃。戰國時期,諸侯各國先後廢止了人殉制度。秦獻公元年(前384年),「止從死」 ,秦國正式廢止人殉制度。
春秋戰國之際的社會變革促使葬俗發生了變化,出現以俑殉葬,即用陶俑、木俑等來代替人殉。「俑」的本意就是人殉,當人殉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之後,「俑」便成了墓葬中陶塑、石雕、人像的專有名詞。秦兵馬俑就是以俑代人殉葬的典型,也是以俑代人殉葬的頂峰。秦俑之所以在規模、寫實程度上達到如此的高度,除了工匠的智慧之外,還與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皇帝的意志分不開。
兵馬俑從身份上區分,主要有士兵與軍吏兩大類,軍吏又有低級、中級、高級之別。一般士兵不戴冠,而軍吏戴冠,普通軍吏的冠與將軍的冠又不相同,甚至鎧甲也有區別。其中的兵俑包括步兵、騎兵、車兵三類。根據實戰需要,不同兵種的武士裝備各異。
兵馬俑的塑造,基本上以現實生活為基礎,手法細膩、明快。每個陶俑的裝束、神態都不一樣。人物的發式就有許多種,手勢也各不相同,面部的表情更是各有差異。從他們的裝束、神情和手勢就可以判斷出是官還是兵,是步兵還是騎兵。總體而言,所有的秦俑面容中都流露出秦人獨有的威嚴與從容,具有鮮明的個性和強烈的時代特徵。
秦始皇兵馬俑
兵馬俑雕塑採用繪塑結合的方式,雖然年代久遠,但在剛剛發掘出來的時候還依稀可見人物面部和衣服上繪飾的色彩。在手法上注重傳神,構圖巧妙,技法靈活,既有真實性也富裝飾性。正因為如此,秦兵馬俑在中國的雕塑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從已整理出土的一千多個陶俑、陶馬來看,幾乎無一雷同。
秦朝統一六國之後秦國實行全國徵兵制,兵源來自全國各地,這恐怕是他們在臉型、表情、年齡上有差別的主要原因。工匠們用寫實的藝術手法把它們表現得十分逼真,在這個龐大的秦俑群體中包容著許多顯然不同的個體,使整個群體更顯得活躍、真實、富有生氣。
數以千計的陶俑、陶馬都經過精心彩繪。陶俑的顏面及手、腳面顏色均為粉紅色,表現出肌肉的質感。特別是面部的彩繪尤為精彩。白眼角,黑眼珠,甚至連眼睛的瞳孔也彩繪的活靈活現。陶俑的發髻、胡須和眉毛均為黑色。整體色彩顯得絢麗而和諧。同時陶俑的彩繪還注重色調的對比,個體整體間均有差異,不同色彩的服飾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增強了藝術感染力。陶馬也同樣有鮮艷而和諧的彩繪,使靜態中的陶馬形象更為生動。
秦俑豐富而生動地塑造了多種具有一定性格的人物形象。其風格渾厚、洗練,富於感人的藝術魅力,是中國古代塑造藝術臻於成熟的標志。它既繼承了戰國以來中國的陶塑傳統,又為唐代塑造藝術的繁榮奠定了基礎,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人類古代精神文明的瑰寶」。
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F. 秦始皇兵馬俑馬車 介紹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館藏國寶級文物「秦始皇陵一號銅車馬」,在出土30年後首次邁出博物館大門,於2010年4月13日安全抵達上海。將在世博會上精彩講述2000多年前大秦王朝的輝煌。據了解,受世人青睞而被譽為「青銅之冠」的秦陵銅車馬共兩乘,此次赴上海世博會參展的僅為「秦陵一號銅車馬」。這也是其出土30年後首次邁出博物館大門「整裝出巡」。
秦陵銅車馬出土於秦始皇陵西側20M處,1980年局部試掘銅車馬坑時,在一木槨內出土一前一後縱置的兩輛大型銅車馬,出土時已殘破,經修復後恢復原狀。 秦陵銅車
銅車馬主體為青銅所鑄,一些零部件為金銀飾品。各個部件分別鑄造,然後用嵌鑄、焊接、粘接、鉚接、子母扣、紐環扣接、銷釘連接等多種機械連接工藝,將眾多的部件組裝為一體。通體彩繪,馬為白色,彩繪時所用顏料均為用膠調和的礦物顏料,利用膠的濃度塑造出立體線條。車、馬和俑的大小約相當於真車、真馬、真人的二分之一。它完全仿實物精心製作,真實地再現了秦始皇帝車駕的風采。
秦代的金屬加工技術有了輝煌的成就,在秦陵銅車馬的製造上集中體現出來。秦陵銅車馬共有三千多個零件,秦代工匠巧妙地運用了鑄造、焊接、鑲嵌、銷接、活鉸連接、子母扣連接、轉軸連接等各種工藝技術,將此結合為一個整體,達到了非常高的水平。特別是一、二號車的傘蓋,其厚度僅0.1~0.4厘米,而面積分別為1.12和2.3平方米,整體用渾鑄法一次鑄出,即使在今天,要鑄成這么大而薄、均勻呈穹窿形的銅件也非易事。
至今,銅車馬上的各種鏈條仍轉動靈活,門、窗開閉自如,牽動轅衡,仍能載輿行使。秦陵銅車馬被譽為中國古代的「青銅之冠」。
G. 秦始皇特別厲害建造了兵馬俑,兵馬俑的簡介有哪些
兵馬俑(Terracotta Army;Terra-cotta Figures;soldier and horse figures),即秦始皇兵馬俑,亦簡稱秦兵馬俑或秦俑,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秦始皇陵以東1.5公里處的兵馬俑坑內。
兵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個類別。古代實行人殉,奴隸是奴隸主生前的附屬品,奴隸主死後奴隸要作為殉葬品為奴隸主陪葬。兵馬俑即製成兵馬(戰車、戰馬、士兵)形狀的殉葬品。
1974年3月,兵馬俑被發現;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並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先後已有200多位國家領導人參觀訪問,成為中國古代輝煌文明的一張金字名片。
H. 有關中國兵馬俑的詳細資料
秦兵馬俑介紹
1974年,在陝西省臨潼縣晏寨公社西楊村發現了秦始皇陵兵馬俑從葬坑,坑址距秦始皇陵陵園外城東城坦約1.5公里。
公元前247年,年僅十三歲的嬴政即秦王位。他先後平定六國,於公元前221年建立秦王朝,自稱始皇帝。秦始皇一生做了許多有利於統一的重大事業。他廢封建,置郡縣、統一法律、統一度量衡和統一文字等等。
秦始皇初即王位就開始修建陵園。統一全國後,他征發來修築驪山陵園的民夫,最多時達七十多萬人。直到他五十歲去世時,陵園還未全部竣工,秦二世胡亥又接著修了兩年,前後共費時近三十九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後葬入驪山。公元前206年,項羽入關火燒阿房宮等秦宮室,秦始皇陵園也被焚毀。原建築雖然早已毀壞,但仍可看到遺跡。陵園周圍還有許多遺址,現在已經知道的有:陪葬墓、馬廄坑、石料加工場、弄徙墓地、殺殉坑、兵馬俑坑和銅國馬坑等。
1974年春,當地群眾在打井時挖出大型陶俑。經考古工作者鑽探試掘,發現了一個巨大的陶俑坑,並定名為一號兵馬俑坑。以後又相繼發現了二號、三號兵馬俑坑。一號兵馬俑坑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面積約14.260平方米。坑的東部為一條南北長60米、東西寬3.45米的長廊,裡面站著三排陶俑,每排68個,組成一個橫隊。橫隊後面夯築隔牆十堵,將坑分為東西向的十一個過洞。南、北兩個過洞較窄,各站兩排俑。中間九個過洞里各站四排俑,均為面向東的縱隊。陶俑按服裝不同可分為鎧甲俑和戰袍俑。陶俑中間有木質戰車(已朽),每乘戰車前有四匹戰馬,車後並排站三個鎧甲俑,他們是車上的甲首、參乘和馭者。這些陶俑身高1.75-1.97米,手執戈、矛、劍、吳鉤、弓、戟等兵器。陶馬高1.5米,長2米。幾年來,一號坑已挖掘了五個探方,面積約2.000平方米,出土陶俑1.087件、陶馬32匹、戰車8乘、鼓3面。根據排列密度推算,一號坑全部挖掘後可出土陶俑、陶馬6.000餘件。二號兵馬俑坑在一號坑東部以北約20米處,平面呈曲尺形。東西最長處為124米,南北最寬處為98米,深5米,面積約6.000平方米。坑內用隔牆分為四個單元。二號坑以戰車為主,坑內約有戰車、陶馬、陶俑等1.500件。三號兵馬俑坑平面呈凹字形,東西長17.6米,南北寬4.8米,面積約520平方米。坑內有陶俑68件、駟馬戰車一乘。
秦俑坑中兵俑的排列形式,反映了我國春秋戰國時代特別是秦代的軍隊編制狀況。一號坑內以車兵為主,車步兵相間:二號坑裡車兵較多,步騎也佔一定數量,形成車、步、騎聯合編隊的形式;三號坑似為指揮機關。
出土的陶俑是按照秦軍將卒形象塑造的。眾多的陶俑給人的印象是:體格魁偉,比例勻稱,造型逼真,形象生動。步兵俑大都是單獨編列,往往位於每一兵力單位的前部。有的跟隨在車、騎後面,即"徙卒"。他們挾弓挎箭,身著戰袍,凝目聆聽,顯得鎮靜而機警。同車、騎混編的甲俑都執長兵器,免胄束發,形象威武。騎兵俑一手牽馬韁,一手作提弓狀,頭戴圓形壓發小帽,上繪彩色梅花形散點紋,兩側有帽帶扣結於頷下。上身著短甲,下著緊口褲,足登長筒馬靴,勇武精悍。 車兵是古老的兵種之一,秦車是單轅的敞篷戰車。馭者居中。身著重甲,雙臂護以臂甲,手握車轡,目視前方,曲背挺腿,顯得全神貫注,馭術嫻熟。車士分列車側,一手按車輿,一手執兵器。弓弩手是徙卒中一個獨立的兵種,在秦軍中佔有顯要的地位。蹲姿甲俑執弓控弦,目視前方,表情嚴肅,是訓練有素的勇士形象。 將軍俑頭戴燕尾長冠,身著細扎花甲,堅定沉著,剛毅自若,充分體現了身經百戰,臨敵不懼的大將風度。陶馬體形高大,勁健有力。膘肥而不臃腫,腿瘦而不單薄。無論是車馬還是乘馬,均張口銜鑣,剪鬃縛尾,雙耳前傾。顯示了它們是機警敏銳,強壯善馳的良馬。
在陶俑的製作工藝上也有獨到之處。秦代的制陶工匠和雕塑工匠用以模為主、塑模結合、分件製作、逐步套合和入窯繞制、出窯繪彩的方法,燒制出這些大型陶俑和陶馬。陶俑頭部大都是合模製成,俑腿和俑身是採用模製或泥條盤成,臂和手用模製或手制。對各個細部的製作,運用塑、模、捏、貼、刻、畫等方法,逐個進行雕塑。例如陶俑頭部的製作是先模製成頭形,作成初胎,然後復泥,制出眼、鼻、耳、嘴、胡須。身部也是在打好初胎後再復泥,用手製成衣服,用刀刻出甲片,用印模壓成甲釘。陶馬的製作也是採用分件合模和堆塑的方法製成的。分件製作後,安裝套合,用泥粘接,然後入窯燒制,燒好後繪彩。陶俑的手臉為粉紅色,服飾有粉綠、粉紫、深綠、赭石等顏色。在陶俑的身上還刻有"宮疆"、"咸陽"、"都倉"、"宮系"、"廿"、"得"等字樣,這些有的是中央制陶作坊管理下的工匠名字,有的是編號。
俑坑中的戰車是木製的,木質因年久已腐朽,但車轅、衡、輢、輪、軾、轂等在泥土中留下了清晰的印跡。車上的銅質構件都保存了下來。從坑中車跡看,車為單轅,轅長3.70-3.96米,前端仰起,後端平直壓於車輿下。輿呈橫長方形,輿前有軾,後邊開門。車輪高1.35米。轅前有衡,衡上縛雙軛。車前駕四馬,駕具齊全。車身通體髹漆,有的地方還有彩繪的花紋。按照車身的大小和裝飾,大體可分為指揮車、副車、乘車和一般戰車。
從兵馬俑坑中還挖掘出大量金屬兵器,有青銅劍、戈、矛、戟、鈹、殳、鉞、吳鉤、弩、箭、鏃等共幾萬件,它們大多是當時的實用品。這些兵器製作精良,有的至今仍鋒利無比,說明在二千多年前,我國冶金製造技術已具有較高的水平
一號坑展廳簡介
一號坑為東西向的長方形坑,長230米,寬62米,四周各有五個門道。坑東西兩端有長廊,南北兩側各有一邊廊,中間為九條東西向過洞,過洞之間以夯土牆間隔。這個坑以車兵為主體,車、步兵成矩形聯合編隊。軍陣主體面向東,在南、北、西邊廊中各有一排武士面向外,擔任護翼和後衛;東面三排武士為先鋒。九個過洞內排列著戰車與步兵的龐大主體軍陣,每個過洞內有四列武士,有的穿戰袍,有的著鎧甲,中間配有戰車,每輛戰車後有 御手一名,車士兩名。
一號坑展廳
一號坑由於坑內進水,在建成後不久就把土隔梁的下部泡軟而導致局部塌陷,現在一號坑隔牆比陶俑低的原因正是因為進水所造成的。
一號兵馬俑坑遺址大廳,1976年開始動工修建,1979年1O月1日建成並對外開放。大廳為拱形鋼架結構,東西長230米,南北寬70米,廳頂距俑坑底部高22米,總建築面積16000餘平方米。把一號兵馬俑全部罩在遺址大廳內。有良好的通風、採光及溫濕度的檢測、防火和防盜等設施,以確保遺跡、遺物的安全
I. 秦兵馬俑車俑
( terra-cotta figures; soldier and horse figures)
兵馬俑多用陶冶結合的方法製成,先用陶模作出初胎,再覆蓋一層細泥進行加工刻劃加彩,有的是先燒後接,有的是先接再燒。其實當年的兵馬俑各個都有鮮艷和諧的彩繪。我們發掘過程中發現有的陶俑剛出土時局部還保留著鮮艷的顏色,出土後由於空氣乾燥,顏色就慢慢地脫落了。現在能看到的只是殘留的彩繪痕跡。兵馬俑的車兵、步兵、騎兵列成各種陣勢。整體風格渾厚,健美、洗練。如果仔細觀察,臉型、發型、體態、神韻均有差異,陶馬有的雙耳豎立,有的張嘴嘶鳴,有的閉嘴靜立。所有這些秦始皇兵馬俑都富有感染人的藝術魅力。
秦始皇兵馬俑陪葬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軍事博物館。俑坑布局合理,結構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東西向的承重牆,兵馬俑排列在牆間空檔的過洞中。秦陵內共有3個兵馬俑坑,呈品字形排列。秦始皇一號俑坑,呈長方形,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深約5米,總面積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門道。俑坑中最多的是武士俑,身高1.7米左右,最高的1.9米。陶馬高1.5米左右,身長2米左右,戰車與實用車的大小一樣。人、馬車和軍陣是通過寫實手法的藝術再現。秦俑大部分手執青銅兵器,有弓、弩、箭鏃、鈹、矛、戈、殳、劍、彎刀和鉞。青銅兵器因經過防銹處理,埋在地下兩千多年,至今仍然光亮鋒利如新,它們是當時的實戰武器,身穿甲片細密的鎧甲,胸前有綵線挽成的結穗。軍吏頭戴長冠,數量比武將多。秦俑的臉型、胖瘦、表情和年齡有差異。統一六國之後實行全國徵兵制,兵源來自全國各地,這恐怕是他們在臉型、表情、年齡上有差別的主要原因。工匠們用寫實的藝術手法把它們表現得十分逼真,在這個龐大的秦俑群體中包容著許多顯然不同的個體,使整個群體更顯得活躍、真實、富有生氣。縱觀這千百個將士俑,其雕塑藝術成就完全達到了一種藝術美的高度。無論是千百個形神兼備的官兵形象,還是那一匹匹躍躍欲試的戰馬塑造都不是機械的模仿,而是著力顯現它們「內在的生氣、情感靈魂、風骨和精神」。絕大部分陶俑形象都充滿了個性特徵,顯得逼真,自然而富有生氣。俑坑發現種類齊全,數量空前的青銅兵器極大地豐富了秦兵器研究的領域,其中長鈹,金鉤等都是兵器考古史上的首次發現。兵器鑄造的標准化工藝、兵器表面防腐處理技術的發現和研究填補了古代科技史研究的空白。而秦俑的設計者為了再現2000年前的秦軍「奮擊百萬」氣吞山河的磅礴氣勢,他們不僅僅在於追求單個陶俑的形體高大,而且是精心設計了一個由8000餘件形體高大的俑群構成一組規模龐大的軍陣體系。右側為一個巨大的方陣,左前方為一個大型疏陣,左後方則是指揮部。那數千名手執兵器的武士,數百匹曳車的戰馬,一列列、一行行,構成規模宏偉、氣勢磅礴的陣容。有的頭挽發髻,身穿戰袍,足登短靴,手持弓弩,似為沖鋒陷陣的銳士;有的免盔束發,身穿戰袍,外披鎧甲,手持弓弩,背負銅鏃,似為機智善射的弓箭手;有的頭戴軟帽,穿袍著甲,足登方口淺履,手持長鈹,似為短兵相接的甲士。還有身穿胡服,外著鎧甲,頭帶軟帽,足登短靴,一手牽馬一手提弓的騎士;有頭帶長冠,兩臂前伸,雙手握髻,技術熟練的御手;有頭戴長冠,穿戰袍,著長甲,手執無鉤的下級指揮官;有頭戴鶡冠,身著彩色魚鱗甲,雙手扶劍,氣度非凡的將軍。這栩栩如生的千百個官兵形象,尤其在神態、個性的刻畫方面,顯得逼真、自然,而富有生氣。如將軍俑的形象:身材魁梧,身著雙重短褐,外披彩色魚鱗甲,頭帶雙卷尾長冠,昂首挺胸,巍然佇立,有非凡的神態和威嚴的魅力。一般戰士的神態:有的嘴唇努起胡角反卷,內心似聚結著怒氣;有的立眉圓眼,眉間的肌肉擰成疙瘩,似有超人的大勇;有的濃眉大眼,闊口厚唇,性格憨厚純朴;有的舒眉秀眼,頭微低垂,性格文雅;有的側目凝神,機警敏銳;有的昂首靜思,有的低首若有所思,兩者雖然得刻畫一個「思」字,由於表現手法不同,前者給人的印象是氣宇軒昂略帶傲氣,後者沉靜文雅。秦俑表現的是古代軍事題材,它既沒有選擇兩方交戰、將士廝殺的戰爭場面,也沒有選擇將士修整屯兵防守的場面。而是捕捉了將士披甲,直兵列陣地,嚴陣以待的臨陣場面。盡管我在這個井然有序的靜態軍陣營,藝術家們在單個陶俑的雕塑上,還是力求「偶動與靜之中」。使那一件件披甲之銳的武士俑昂眉張目,肅然佇立,神態堅定而勇敢,他們好似整裝待發,又好似處於臨戰狀態,還有那一件件駕車的御手俑,雙臂前伸,緊握髻繩,目視前方,待命而發;那一匹匹曳車的陶馬,兩耳豎立,雙目圓睜,張鼻嘶鳴,躍躍欲試;那一件件騎士俑,右手牽馬,左手提弓,機警的立於馬前,一旦令下,就將馳騁疆場。正是由這千百個充滿生氣、神態各異的陶俑構成整體靜態的軍陣地,達到了一種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靜極則生動,愈靜則愈動」。惟有這種靜態的軍陣才能使人們感到軍陣巨大威懾力的深淺莫測。這樣恢宏的陣列,宏偉的構圖,空前絕後,無與倫比。
秦始皇二號俑坑呈曲尺形,位於一號坑的東北側和三號坑的東側,東西長96米,南北寬為84米,總面積約為6000平方米。坑內建築與一號坑相同,但布陣更為復雜,兵種更為齊全,是3個坑中最為壯觀的軍陣。它是由騎兵、戰車和步兵(包括弩兵)組成的多兵種特殊部隊。二號坑建有1.7萬平方米的陳列大廳,是目前我國規模最大、功能最齊全的現代化遺址陳列廳。二號坑有陶俑陶馬1300多件,戰車80餘輛,青銅兵器數萬件,其中將軍俑、鞍馬俑、跪姿射俑為首次發現。二號坑東、西兩端各有4個斜坡門道,北邊有2個斜坡門道,俑坑坐西面東,正門在東邊。坑內布局分為4個單元。 第一單元,位於俑坑東端,四周長廊有立式弩兵俑60個,陣心由八路面東的160個蹲跪式弩兵俑組成。弩兵採取陣中張陣的編列,立、跪起伏輪番射擊,以彌弩張緩慢之虞。 第二個單元,位於俑坑的右側,由64乘戰車組成方陣(車系木質,僅留遺跡)。每列8乘,共有8列。車前駕有真馬大小的陶馬4匹。每車後一字排列兵俑3個,中為御手拉馬轡,另兩個分別立於車左和車右,手持長柄兵器。 第三單元,位於中部,由19輛戰車,264個步兵俑和8個騎士俑組成長方形陣,共分3列。每匹馬前立騎士俑一個,一手牽馬韁,一手作拉弓狀。每乘車後除三名車士外,還配有8~36個步兵俑。 第四單元,位於軍陣左側,108個騎士俑和180匹陶鞍馬俑排成11列橫隊,組成長方形騎兵陣。其中第1、3列為戰車6輛。每匹馬前,立胡服騎士俑一個,右手牽馬,左手拉弓。而俑坑內的108件騎兵俑是我國考古史上首次發現的數量眾多的古代騎兵的形象資料。在服飾裝束及高度等方面都是嚴格模擬古代騎兵的戰時形象。與步兵、車兵俑顯然不同。它頭戴圓形小帽,帽子兩側帶扣系在頜下,身著緊袖、交領右衽雙襟掩於胸前的上衣,下穿緊口連襠長褲,足磴短靴,身披短而小的鎧甲,肩上無披膊,手上無護手甲。衣服具有短小輕巧的特色,鎧甲顯得簡單而靈活。騎兵俑特殊的裝束也與騎兵的戰術特點密切相關。
而銅車馬的出土使世人耳目為之一新。其工藝之復雜,作之精巧,技藝之卓越無不令人驚嘆。秦陵二銅車是一種帶有篷蓋的豪華車,車輿接近正方形,它寬78厘米,進深88厘米,其寬度僅比一號車長4厘米,可進深較之一號車長40厘米。二號車輿上罩著一塊類似於龜蓋狀的篷蓋。大篷蓋不僅將車輿全部罩了起來,甚至連車輿前邊的「駕駛室」也遮蓋起來,形成封閉式的車輿。以便車主與「駕駛員」傳遞命令。二號銅車屬於小轎車類型。車主既可以坐乘,也可以卧息。如果躺在這樣寬敞、舒適、豪華的車輿內,完全可以享受到一種「軟卧車」的舒服感。既使遠行千里也可以消除長途顛簸的疲勞。二號車車內設備更富有特色。車輿內曝有彩繪精美的軟墊。考古專家曾在車輿底部發現一塊方形大銅板,其大小幾乎與輿論輿論底尺寸相當,銅板表面彩繪著各種鮮艷的幾何形圖案花紋,下面四角和中部有8個3厘米高的銅支釘支撐。這塊彩繪大銅板無疑就是古車上的「文茵」,類似於一種軟墊製品。如果車中鋪設雙重文茵,一定更加平穩而舒適,其功能無異於現代的「軟卧車」。可以說二號車屬於我國最早的「軟卧車」模型。考古專家經過仔細清理發現二號銅車馬總共由3462個鑄件組成,其中銅鑄件1742件,金鑄件737件,銀鑄件983件。總重量達1241公斤,其中金鑄件3公斤多,銀鑄件,4公斤多。一號銅車馬鑄件的數量也不會相差太遠。兩乘車加起來不少於5000多個零部件,尤其令人拍手叫絕的是這里所有的零部件全部是鑄造成型。而這5000多個零部件無論是大至2平方米以上的篷蓋、傘蓋及車輿、銅馬、銅俑等,還是不足0.2平方米的小攸勒管都是一次鑄造成型。就拿篷蓋與傘蓋的鑄造來說,它不僅面積大,而且薄厚不一,厚的地方為0.4厘米,薄的地方僅有0.1厘米,再加上篷蓋、傘蓋,都有一定的弧度,這樣難度大的篷蓋、傘蓋能一次性澆鑄成功,不要說在2200年前的秦代,就是在科技發達、設備齊全的今天也並非易事。銅馬和銅俑的鑄造也令我們當代的工程師望塵莫及。我們發現8匹銅馬、兩個御官俑的鑄造都達到了維妙維肖的程度,無論是整體造型,還是神態、性格、氣質的刻劃都可以與秦俑坑那雕塑最好的將軍俑相媲美。銅馬、銅俑鑄造如此准,形神兼備實為罕見。比如銅馬的籠頭,它是由82節小金管和78節小銀管連接起來,每節扁狀金銀管長僅0.8厘米,一節金管與一節銀管以子母卯形式相連接,其精細和靈活程度較之現代的表鏈毫不遜色。經令人感到驚奇的是那馬脖子下懸掛的纓絡,這些纓絡全是採用一根根細如發絲的銅絲製作的。專家們用放大鏡反復觀察,驚奇地發現銅絲表面無鍛打痕跡,粗細均勻,表明很可能是用拔絲法製成。尤其是以銅絲組成的鏈環,是由銅絲兩端對接焊成,對接面合縫嚴密。如此纖細的銅絲(0.5毫米)到底是用什麼方法製作?採取什麼樣的工藝焊接?目前還是一個謎團。總之,銅車馬的鑄造工藝堪稱古代青銅冶鑄方面了不起的奇跡。試想當時沒有車床,更沒有現代化的冶鑄設備,鑄造出如此精美的金、銀、銅大小規格不同的車馬部件實在是一項偉大的創舉。秦始皇兵馬俑二號俑坑出土的總之,秦俑二號坑出土的弓箭手、輕車兵、騎兵俑等,首次為我們展示了2200年前的古代騎兵、輕車兵和弓箭手的形象資料,在古代軍事史的研究方面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秦始皇三號俑坑位於一號兵馬俑坑西端北側,與二號兵馬俑坑東西相對,南距一號坑25米,東距二號坑120米,面積約為520平方米,呈凹字形門前有一乘戰車,內有武士俑68個。從3號坑的布局看,似為總指揮部,統帥左、右、中三軍。三號俑坑號的陶俑大部分沒有頭,陶馬馬頭也同樣殘缺不全,甚至有的殘破陶片坑內也不見蹤影。由此不難看出,三號俑坑曾遭受過嚴重的人為破壞。三號俑坑對於古代軍事史的研究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春秋戰國之前的戰爭,指揮將領往往要身先士卒,沖鋒陷陣,所以他們常常要位於卒伍之前。春秋戰國時期隨著戰爭規模的增大,作戰方式的變化,指揮者的位置開始移至中軍。秦代戰爭將指揮部從中軍中獨立出來,這是軍事戰術發展的一大進步。指揮部獨立出來研究制訂嚴密的作戰方案,更重要的是指揮將領的人身安全有了進一步的保證。這是古代軍事戰術發展成熟的重要標志。三號秦坑是世界考古史上發現時代最早的軍事指揮部的形象資料。建築結構,陶俑排列,兵器配備,出土文物都有一定的特色。它提供了研究古代指揮部形制、卜占及出戰儀式,命將制度及依仗服的服飾、裝備等問題的珍貴資料。
大凡參觀過兵馬俑的人們,對於少數陶俑臉部殘留的彩繪或許還記憶猶新。其實當年的兵馬俑各個都有鮮艷和諧的彩繪。陶俑的戰袍上繪有朱紅、桔紅、白、粉綠、綠、紫等色。褲子繪有藍、紫、粉紫、粉綠、朱紅等色。甲片多為黑褐色,甲組和連甲帶多為朱紅。同時也有一部分甲組、連甲帶繪成紫色。陶俑的顏面及手、腳面顏色均為粉紅色,表現出肌肉的質感。特別是面部的彩繪尤為精彩,白眼角,黑眼珠,甚至連眼睛的瞳孔也彩繪的活靈活現。陶俑的發髻、胡須和眉毛均為黑色。整體色彩顯得絢麗而和諧。同時陶俑的彩繪還注重色調的對比。從個體看,有的上著綠色長襦,下穿綠色短褲。再從整體來看,如探方20戰車後的一排陶俑,第一個身著紅袍第二個身著綠袍,第三個身著紫袍,第四個身著白袍。不同色彩的服飾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更加增強了藝術感染力。陶馬也同樣有鮮艷而和諧的彩繪。如探方20出土的一組陶馬,其局部仍然保留著鮮艷的色彩。四匹馬似為白蹄棗紅馬,但是在局部用色方面又有明顯的區別。如馬軀體部分為棗紅色,前體腔及肚皮部位分綠色,生殖器則繪為黑色。馬腿表面也是棗紅色,內面異為粉綠色,蹄為白色。馬前腿內側的兩個小夜眼(俗稱)也繪為白色。馬頭部的顏色更是精心彩繪,兩腮及眼睛以下部位為白色,鼻樑棗紅色,鼻孔為粉紅色,嘴唇下部亦為棗紅色,舌胎則為粉紅色,牙齒又繪為白色,馬鬃、馬尾均為黑色。總之,陶馬的色彩既逼真又艷麗,使之靜態中的陶馬形象更為生動,更具有藝術魅力。秦俑彩繪主要有紅、綠、藍、黃、紫、褐、白、黑八種顏色。如果再加上深淺濃淡不同的顏色,如朱紅、粉紅、棗紅色、中黃、粉紫、粉綠等,其顏色就不下十幾種了。化驗表明這些顏色均為礦物質。紅色由辰砂、鉛丹、赭石製成。綠色為孔雀石,藍色蔚藍銅礦,紫色為鉛丹與藍銅礦合成,褐色為褐鐵礦,白色為鉛白和高嶺土,黑色為無定形炭。這些礦物質都是中國傳統繪畫的主要顏料。秦俑運用了如此豐富的礦物顏料,表明2000多年前我國勞動人民已能大量生產和廣泛使用這些顏料。這不僅在彩繪藝術史上,而且在世界科技史上都有著重要意義。秦俑彩繪技術也有許多獨到之處。一般在彩繪之前對陶俑表面先進行處理。由於陶俑是沒有釉的素陶,具有較多的毛細孔,表面不能滑潤。而彩繪則要求毛細孔不易太多,也不能太少,表面不易太滑,也不能太澀。為了達到這一要求,陶俑在燒造之前表面似用極細的泥均勻塗抹,並加以壓光,減少了毛孔,又提高了光潔度,同時在陶俑燒造之後,似進行了化學物理處理。從陶俑陶片斷面觀察,也證明了陶俑燒造之前表面曾用細泥塗抹,有的部位不只塗抹一次,陶俑表面還塗有一層薄薄的類似以膠質的物質,表面塗膠減少了陶俑兩者緊密地粘接起來,使之彩繪不易脫落。彩繪技法則是根據不同部位採取不同的方法。一般陶俑的顏面、手、腳面部分先用一層赭石打底,再繪一層白色,再繪一層粉紅色,盡量使色調與人體膚色接近。而袍、短褲、鞋等處的彩繪則是採取平塗一種顏色,只是在衣袖與袖口、甲片與連甲帶之間運用不同的色調作對比,更顯示出甲衣的質感。有些胡須、眼眉的處理,則是用黑色繪成一道道細細的毛發。總之,彩繪工序復雜,手法多樣,著色講究,充分顯示了彩繪的層次和質感,使雕塑與彩繪達到相得益彰的藝術效果。其中有些彩繪技法為漢代所繼承。陶俑、陶馬彩繪嚴格模擬實物,但在色調的掌握上以暖色為主,很少使用冷色。紅、藍、綠等色調的使用,巧妙地表現出秦軍威武。
兵馬俑體現了我國古代人民的智慧,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不可低估,而兵馬俑更是全世界的一個奇跡,他讓外國人贊嘆,讓中國人驕傲!
正說秦俑密碼:「兵馬俑」被證謬
除非解開秦俑錯綜復雜的謎團,否則一個埋藏了兩千多年的秘密、一個極爆炸性的古老真相,將永遠消失。近日在《唐都學刊》刊發的陝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的研究成果指出:秦始皇帝陵群俑是一個確實存在的體系,但絕不是「兵馬俑」說詮釋的那個樣子。
陝西師范大學文化學院的研究成果:《秦始皇帝陵近臣侍衛郎官俑與中國古代文明—— 「兵馬俑」證謬》對秦始皇陵陪葬坑發現的所謂「兵馬俑」的身份提出嚴重質疑,指出隨著發掘工作的廣泛、深入,相關學科的進展,新發現新成果層出不窮,秦始皇帝陵陪葬坑的相關問題應該在中國古代文明的大背景下進行討論。
此文作者劉九生教授經過長期思考、縝密考證認定:陪葬坑出土的群俑,並非像現在認定的那樣,「歷史常隨時間的消逝而需要修訂」——作為一種解釋系統,「兵馬俑」和「宿衛軍」及「軍陣」說其謬有三——非一般軍隊的「兵」,而是侍衛系統的「郞」;不是「宿衛軍」,而是始皇帝的「郞系統」;不是「軍陣」的布置,而是「禮儀範式」的呈現。
以「兵」作「俑」:想像之辭
「事死如生」,乃中國古代文明基本觀念。以俑作陪葬,是我們源遠流長的禮儀文明中喪葬禮儀的重要體現。「俑」的歷史告訴我們,在古代中國,「作」俑須近親、故舊、衛士而非一般人普通人。「兵馬俑」說以「兵」作「俑」,根本違背中國古代死後世界觀,有失「俑」的身份。
「軍陣」陪葬:違背情理
於情,陪葬「軍陣」有違始皇帝「使後無戰攻之患」的理想;於理,群俑的排列組合方式系以「四」進制的「四法」而根本不合與秦相關的兵家的「伍法」,而且一、二、三號坑群俑的排列組合方式難以排成任何一種中外古典記載的軍陣。中國古代死後世界觀,跟古埃及和瑪雅印第安人相近。這兩大古典文明,各有令人震撼的陵墓工程,卻絕不見也根本不會有一絲一毫軍陣的蹤影。
「宿衛」京城:於史無證
秦都咸陽考古工作者經將近20年的踏查結論:「城郭遺址卻一無蹤跡,至今只能以秦都咸陽無城郭建製作罷」。給咸陽平添所謂「兵馬俑」,派「宿衛軍」,擺「軍陣」,歷史地理方面的障礙實在太多。
以「郎」為「兵」:名不副實
從俑本身發現人:群俑之高都大大超過古往今來中國人一般的身高,俑的體態發式衣裳鞋襪制式,多少說明,他們蓋系特別簡選的秦人上層精英。從人本身發現俑:查閱史料,當時黎民黔首芸芸眾生及普通士卒衣食狀況,不足以成為群俑原型。況且,勘探表明,秦始皇帝陵東側只有一條墓道。群俑被定格在此,足見地位之要。能執掌此司馬門者,非郎系統人莫屬。
「郎與郎制」:歷史現場
秦都遺址的發掘及中國宮衛傳統的史料,都在昭示群俑的身份:蓋在對傳統喪葬禮儀的全面繼承和發展,是惟始皇帝方能擁有、方能動用的「郎系統」真人真馬真車及其裝備的復制。整個場面呈現的,是始皇帝出入或即將舉行禮儀盛典時基本範式的生動寫照——四號坑對應祭祀或禮儀場所,三號坑對應宗廟,二號坑對應宮廄,一號坑對應宮城即驪山園——而非所謂「兵強馬壯的秦國軍隊的形象記錄」。
「郎與郎制」作為一種建制或體制力量,包含了我們通常所謂「三公九卿」之「九卿」中的奉常、郎中令、衛尉三個系統。「郎系統」意味著秦人貴族血緣親屬關系的超穩定結構及其更為古老的史前漁獵傳統,關乎秦國家機器的運作,關乎秦國之興與秦朝之亡。此種真相,被持「兵馬俑」和「宿衛軍」及「軍陣」說者一直棄而不顧。因此,一幅無與倫比的中國古代文明三維立體動畫長卷,完全被弄成了一紙單向度的軍事暴力碎片。失之毫釐,謬以千里,以「郎」為「兵」,一錯皆錯,自不足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