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豪車價格 » 古代推車價格

古代推車價格

發布時間: 2021-07-26 05:08:53

1. 古代獨輪車車輪值多少錢

沒有任何收藏價值。。。除非有人只有獨輪車沒有輪子,配成一套,不然不具備收藏價值,估計要是你拿北京琉璃廠來賣,一天下來能賺個飯錢

2. 古代黃帝的車價值多少錢

呵呵,你說的如果是黃帝的話,那可能是無價之寶,如果你說的是皇帝的車,那得看具體是哪一位皇帝,還得看車子的做工和生平。你必須具體到某一個人的情況下才有可能估值。不過一般來說,都是非常珍貴的,可以說都是無價之寶。

3. 古代手推車歷史及應用 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為實現大量貨物的運輸而使用的運輸工具。在發明了車輪的古代文明中都曾出現過。而那些沒有車輪的地方,只能用滾木運輸大型貨物。

4. 古代馬車的價格(用兩計算)

黃金白銀,體積小價值大,色澤美麗,不銹不爛,分割也不太困難,是適宜作貨幣的理想金屬。我國古代金銀產量較少,只能起部分貨幣職能作用。金銀用作貨幣,據古籍記載距今大約已有三四千年的歷史。《史記》說:「虞夏之幣,金為三品,或黃(金)或白(銀)或赤(銅)」,「金有三等,黃金為上,白金為中,赤金為下」。《管子》也說,「先王以珠玉為上幣,黃金為中幣,刀布為下幣」。《漢書》則認為,西周初期黃金貨幣已有了一定的形制,還有法定的貨幣制度,它說:「太公為周立九府圜法,黃金方寸而重一斤……太公退,又行之於齊」。但這些說法今天還缺乏考古資料的實證,然而商周時期黃金已在發揮貨幣的作用,是可以肯定的,在安陽等地曾出土過金貝和包金銅貝。
春秋戰國時期,黃金已是社會經濟生活中的重要貨幣之一了,與早期的銅鑄幣並行使用。當時大宗交易支付,國與國交往都使用黃金,封建貴族、大商人買賣珍貴的奢侈品,多以黃金論價,如千里馬、象床、寶劍、玉卮、狐白裘等,都計值在千金以上。據說韓國有一美人,售價很貴,諸侯們不能買,後由秦國花三千金買去。地主、商人的家產也往往以黃金計值,誇耀為「千金之家」。統治者們朝貢、饋贈、賞賜、賄賂也都使用黃金。如「尉繚說秦王,賂諸侯豪臣,不過三十萬金,而諸侯可盡」。當時各諸侯國的銅鑄幣——布、刀、圜鐵等都有一定的流通范圍,受地域的限制,而黃金則可通行於各國,不受國界限制,成為國際性貨幣。
黃金作為貨幣,是一種以重量為單位的稱量貨幣。黃金計算的單位有兩種,一是「斤」,合十六兩;一是「鎰」(yi),合二十兩(一說二十四兩)。實際上這兩種單位經常是混用的。楚國的黃金單位叫做「爰」,所以楚國的黃金貨幣,叫做「爰金」或「盧金」。楚國是多產黃金的國家,所以後世出土爰金也最多。爰金的形制,最初是圓餅或鈑狀,無銘文。近代還發現有鉛餅包以金箔、銀箔的冥幣,說明爰金在當時已是相當普遍流行的貨幣了。後來,爰金發展為在金鈑或金餅上鈐印若干小方格和銘文,使用時根據需要把小方塊鑿開,以天平稱量支付。銘文通常為兩個字:一是「爰」字,一是國名或地名,如「郢爰」、「陳爰」、「專爰」、「盧金」等。以郢爰最為多見,因郢為楚國都城。盧金是鈐有「盧金」二字小圓印的金鈑,大約是楚國晚期的金幣。盧金二字是表明此幣經過化爐精煉,金質足赤的意思。這是因為楚國國勢衰危,郢爰幣值下降,改用盧金二字來維持貨幣信譽。根據對實物的化驗分析,郢爰一般含金量為97—98%,盧金為94—95%。爰金在楚國流通的同時,北方諸國行使一種金幣叫做「圜金」。形狀象圓餅,底部凹,表面隆起,有的似馬蹄形,都刻有表示重量的文字和數碼符號。但出土實物很少。
關於早期黃金貨幣的購買力,古籍中記載的不多,也缺乏比較。《管子》曾記載,「粟賈平四十,則金賈四千」。可以認為,一石粟值四十銅幣,而四千銅幣等於一斤黃金。《管子》又說,「黃金一鎰,百乘一宿之盡也。無金則用其絹,季絹三十三,制當一鎰;無絹則用其布,經暴布百匹當一鎰」,可知絹價每匹值黃金十四銖半,布價每匹合黃金五銖。有關這方面的資料,還需要進一步發掘、研究。
2.黃金貨幣的盛行
秦始皇統一全國後,規定黃金為上幣,以鎰為單位。西漢承襲秦制,黃金仍為法定貨幣,單位改為斤。這一時期,是中國貨幣史上使用黃金貨幣最盛的時代。
當時的貨幣流通,小宗買賣都使用銅錢,凡價值大和支付額多的交易都以黃金計算。據記載,黃金的使用范圍主要的有:賞賜、庫藏、朝貢、助祭、算賦、買賣官爵和民間窖藏等。賞賜是黃金數量最大的用途。僅就《漢書》記載,皇帝各次賜金加起來的總量達九十萬斤,合今天二百七十六噸還多。例如,陳平曾以四萬斤黃金間於楚;文帝賜周勃五千金,宣帝賜霍光七千斤。皇帝娶皇後的聘禮,慣例為二萬斤。其次是酎(Zhou)金,這是漢代諸侯為祭宗廟向皇帝貢獻的助祭費。按規定,以諸侯封地人口計算,每千人貢金四兩,實際加起來就是很大的數量。如果交納酎金重量不足或成色不好,則犯大不敬罪,王則削縣,侯免國。漢武帝時,因酎金問題獲罪奪爵的有一百零六人之多。黃金代表財富,西漢皇帝運用酎金及贖罪、罰款、抄家、賣官等手段,搜颳了大量黃金,集中於皇家。漢武帝時,皇室貯藏的黃金有五十萬斤,約佔全國黃金的一半。王莽時期,實行黃金國有,他制訂了「寶貨」制,使用嚴刑強逼民眾交售(實際是沒收)黃金和金制器物,藏於宮中,每萬斤為一櫃,在他滅亡時還存有六十餘櫃。
秦漢初期黃金貨幣沒有固定的形狀。出土的金餅、金鈑,大體有一斤重的和一兩重的兩類。《漢書》記載,「黃金方寸,而重一斤」。西漢的一斤約合今二百五十克,所以出土的金餅以二百五十克重的最為常見。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夫婦墓出土有數十枚小金餅,每枚重量約合當時的一兩。漢武帝太始二年(前95年)鑄「麟趾褭(niǎo)蹄」,開始統一了黃金貨幣的形制。北宋沈括曾記述這種金幣的形制:「麟趾中空,四傍皆有文,刻極工巧;褭蹄作圓餅,四邊無模跡,似於平物上滴成,如今干柿,土人謂之柿子金。」各地西漢墓葬出土實物中,確有一些象馬蹄狀或獸趾瓣狀的金餅,人們稱之為馬蹄金、麟趾金。此外,還有一種「金五銖」,是1980年陝西咸陽塬下出土的。它的大小形制與西漢五銖銅錢一樣,黃金成色與西漢金餅一樣,體重九克,比銅錢重一倍多。
漢代黃金與銅錢的比價,法定是黃金一斤值銅錢一萬。但在民間實際流通中,則因時因地而有高有低。《九章算術》中曾記載:金一斤值錢「六千二百五十」,「金價九千八百」。在戰亂年代,黃金價格變化甚大,如王莽失敗後的長安三輔一帶,曾有「黃金一斤,易豆五升」的現象。
(3)黃金貨幣職能的減退
東漢至晉隋期間,黃金愈加貴重,人們對黃金的用途有了很大改變。用於大額支付和商品交易的情況銳減,作貯藏飾品和其他方面用處的大為增加。象皇帝對臣屬的賞賜,西漢二百十五年間賜黃金有一百多次,東漢一百九十五年間賜金只有九次,而賜錢、賜物的相應增加,僅賜銅錢的就有六十四次之多。東漢賜金的數額也很少,總計約為二萬一千七百四十斤,合今五噸半左右,僅及西漢賜金總數的2%。皇帝賜金少了,臣下獻金的也少了,連贖罪也改用縑。把黃金作貨幣媒介以外的用途,則廣泛發展。當時社會風氣崇尚奢侈浮華,盛行用金銀打造器皿、服飾。漢光武帝的內弟郭況,在家中就蓄有四百多人專門製作金銀器物。婦女們用黃金做首飾也很流行,曹植詩雲:「皓腕約金環,頭上金爵釵」是其時風尚的寫照。同時,兩漢之際佛教東傳,魏晉以後道教也逐漸盛行,寺觀廟宇、佛像、法器多用黃金裝飾。北魏天宮寺造佛像,一次就用黃金六百斤。特別是戰亂頻仍,銅錢經常貶值,物價騰貴,人們多以黃金來保存價值,避免損失,這樣,黃金就逐漸退出了市場流通范圍,成為大家競相貯存的對象。由於用金數量稀少,黃金的數量名稱也起了變化。本來漢代稱黃金一斤為「一金」,到了晉代,稱「一金」卻往往指的是一兩了,這是因為使用黃金時用兩計算已逐漸習以為常了,而南北朝以後就不再用斤計算了。
唐宋時代,金銀製作工藝達到相當高超的水平,黃金用於打造器物、飾品以及佛、道法事祭祀、布施等有增無減,黃金的用途更加廣泛。與此同時,由於工商業和對外貿易蓬勃發展,以黃金計價、估值以及用於大額賦稅、大宗交易的情況又時有發生。杜甫就有「囊虛把釵釧,米盡折花鈿」的詩句。由於經濟的增長,黃金的貨幣作用在這一時期又有所上升,但相比之下它作為貯藏、保值的作用仍是主要的。史籍對這方面的記載很多,如「天下金帛皆貯於左藏」(60)等等。元代以後,紙幣逐漸流行,黃金則進一步退出流通領域。尤其是明朝,曾明令禁止民間用金銀交易,但實行的結果是,白銀未能禁止住,而黃金的貨幣地位則正式取消。
黃金貨幣的形制,一直是多種式樣同時並行的,但不同時期又分別以某一式樣為主要形式。東漢以後,除圓餅形外,鋌狀逐漸多起來。金鋌是狹長的金鈑,似大臣用的笏,一直流行到唐代1979年山西平魯曾出土金鋌八十二件,金餅四件,部分刻有唐肅宗干元年號。南北朝時,黃金制的錢幣開始出現,《南史呂僧珍傳》曾有生動的記述。這種金錢,多是仿照當時流通的銅錢的形制而造的。從出土實物看,有些金錢是從國外流入的,如拜占廷金幣等等。唐宋時期,金銀制的錢幣已較普遍,但多用作祭祀、布施、饋贈、殉葬等,與流通中的銅錢有所區別。《舊唐書玄宗本紀》記:開元元年(713年)九月,宴王公百僚於承天門,令左右於樓下撒金錢。杜甫詩雲:「何時重此金錢會,暫醉佳人錦瑟旁」。張祜詩雲:「長說承天門下宴,百官樓下拾金錢」。兩宋時金銀開始以錠的形式出現,這是一種砝碼或繞線板的形狀,為兩端寬、中間窄的亞腰形。元代的金銀錠又改為元寶形,即兩端尖而翹起。明、清時又有中錠(小元寶形)、錁子(小饅頭形)以及滴珠、福珠形狀。上述多種形狀的黃金體,都仍屬於稱量貨幣,在使用時需用秤稱量,份量多者要進行截鑿。
黃金的購買力,東漢以後千百年來一直是比較穩定的。金銀比價,大約為一比五左右,維持了相當長時間。至宋初為一比六點五二。明中期為一比七到八,明末為一比十左右。清乾隆時為一比十四左右,和當時歐洲的比價大體相當。黃金和銅錢、紙幣的比價,則由於後者價值經常不穩,而變化較大。
關於「金」的第二種說法:
我國古代貨幣制度的情況如何?
貨幣是商品生產和交換發展的必然產物。據現有資料推斷,我國的貨幣起源於殷商。因為商代社會生產力有了較大的發展,經歷了三次社會大分工,「隨著勞動產品轉化為商品,商品就在同一程度上轉化為貨幣」(《資本論》第一卷)。
最初作為貨幣的物品有牲畜、布帛、貝殼等,隨著商品交換的日益擴大,到商代晚期,出現了象形的銅貝,這不僅是我國,也是人類最早使用的金屬貨幣。春秋戰國時期,金屬貨幣開始流行,有布幣、刀幣、環錢等銅鑄幣,秦統一全國後,統一了幣制,使用外圓方孔銅錢:秦半兩。從此以後,方孔圓形成了我國銅錢的固定樣式。在東漢至唐代的七百多年間,我國的主要貨幣是五銖錢(銖是一種重量單位),這一時期,鑄幣幣值同重量名稱相統一。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始鑄「開元通寶」迄清「宣流通寶」,歷時一千三百餘年實行制錢制度,不再以重量作為貨幣名稱,鑄幣名稱改為「元寶」、「通寶」等,並冠以年號、朝代或國名。清光緒年間,開始鑄造銅元,銅元逐漸通行全國,成為貨幣的主流。以上是我國古代銅幣演化的過程。
我國古代除了以銅為貨幣外,還以金銀、鐵錢、谷帛作為貨幣。從春秋戰國起,歷代均以金銀條塊的重量參與流通使用,屬於稱量貨幣。南北朝時期,梁武帝普通四年(523年)鑄造了中國最早的鐵錢。每當時局動盪不安,錢幣嚴重貶值時,谷帛就自然代替金屬貨幣擔當起貨幣的職能。比如在王莽末年、南北朝時期,在一定時間一定地區內,都曾以谷帛為貨幣。另外,我國還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紙幣的國家。唐代的「飛錢」,已具有紙幣的某些特徵。北宋的「交子」和「錢引」、南宋的「會子」,則是真正的紙幣了。到了元代,元世祖於中統元年(1260年)發行「中統寶鈔」,禁止金銀和銅錢流通,規定公私均用紙幣。元代的紙幣制度在世界幣制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總之,在長期的實踐中,我國古代形成了以銅幣為主體,兼用金銀、鐵錢和紙幣的多元化貨幣制度,最後演變成近代的貨幣。
金、銀作為貴金屬,都曾作為貨幣先後出現在歷史舞台上。首先是黃金在秦漢前後被廣泛使用,然後是白銀在宋代開始登台唱主角。金、銀在貨幣流通史上的代興,對當時的社會經濟生活產生過重大影響。
春秋時就開始有以黃金作支付手段的文字記錄。進入戰國以後,黃金被廣泛地用作貨幣,但大多限於國君、貴族等富裕階層使用。黃金流通需要計量,它以「斤」(舊制一斤為十六兩)、「鎰」(一鎰相當於二十兩或二十四兩)等重量單位作為計量單位,因而黃金是稱量貨幣。秦代以黃金為上幣,以鎰為單位。漢承秦制,仍以黃金為上幣,但改以斤為單位。秦漢時黃金與銅錢的法定比價是黃金一斤值錢一萬。西漢末黃金大量上流,到王莽時國庫積貯達六十萬斤以上。不過,王莽政權敗亡之後,黃金大量散失於民間,使得黃金流通量在東漢急劇減退。
自東漢至唐末,是銅錢作為主幣流通的時期。白銀是在唐末時進入貨幣領域的,主要用作軍費、政府經費等。進入宋代以後,白銀作為貨幣使用的范圍更加擴大。但是,白銀不能直接用於日常交易,一般須換成錢才能使用。金人一向通用白銀,白銀的使用以五十兩為一錠計算,每錠對銅錢作價百貫文。金章宗承安二年(1197年)鑄「承安寶貨」銀幣,自一兩至十兩,分為五等,每兩折錢二貫,這是我國有法定計數銀鑄幣的開始。元代和明初,政府為推行紙幣政策,禁止民間用金銀交易。直至明英宗時方才解除用銀之禁,從此白銀正式以合法貨幣的身份登上經濟流通舞台。萬曆年間,全國推行以賦役折銀徵收為內容的「一條鞭法」,從而使白銀成為社會各階層人員必需的貨幣,成為財富的主要標志。到了清代,則以用銀為本,用錢為輔。白銀被鑄成不同規格的貨幣:元寶(五十兩)、中錠(十兩)、錁子、滴珠等,但交易時,仍需稱量,銀與錢的法定比價,明清相同,均為銀一兩值錢一斤。(見於安徽師大編中國古代史參考資料)
關於「斤」:
秦漢時期銅幣流通可以分成兩個階段:一是秦漢初期半兩銅幣流通階段,二是兩漢時期五銖銅幣流通階段。兩個階段中的銅幣都發生著持續減重的變化。 秦漢初期半兩銅幣流通階段,起於秦始皇統一全國貨幣,止於漢武帝鑄行上林三官五銖錢。秦代初期每斤相當於現代大約256.25克,半兩錢應重8.0078克,「而出土的秦半兩多為4-6克左右」。可以說,秦代半兩銅錢在秦始皇統一全國貨幣的同時就已經發生了減重的現象。(石俊志《秦漢時期的銅幣減重與權衡減重》)
結論:
綜合上述不同說法:戰國時的「金」可以是黃金,也可以是黃銅;戰國時的「斤」很可能與秦漢時的「斤」相似,為250克左右。如此,則「購之金千斤」可以理解為500斤黃金或500斤黃銅。課下注釋語焉不詳。

5. 古代 車輪的價格

不見實物不太好說,因為不知道你的車輪是什麼檔次的車上的。就像農用四輪車和賓士車比較一樣。
最好有圖看一下。
但可以肯定的說,若是大明的東西,2萬元左右還是值的。若是清的,看是清早或清晚的了,清早的貴些,清晚便宜些,最差一萬元左右了。
以上說的是一般馬車的價格,如果是當時比較高貴車的輪子,價格還要往上。
最好找個行家出手,防止賣到地皮上。

6. 手推車有什麼樣的發展史

手推車也叫「雞公車」。「雞公」之得名,大概因為其形狀有點像雞公:一隻碩大的輪子高高聳起,像昂揚的雞冠;兩翼是結實的木架,堆放貨物;後面兩只木柄,被推車人提起置於胯旁,自然像張揚的雞尾了。

最初,手推車最正統的名字叫「轆車」。漢代井上汲水多用轆轤,而手推車就是由一個輕便的獨輪向前滾動,形似「轆轤」,所以稱其為「轆車」。至於獨輪車之名,要晚至北宋時沈括寫的《夢溪筆談》一書中才看到。

獨輪車是我國古代交通史上的一項重大發明,它以自身經濟而實用的長處,歷2000餘年而未絕跡,至今在我國一些山野和鄉村中,各種式樣的獨輪車仍在使用,盡管它們的名稱各異,形制卻相差無幾,都是淵源於漢代的轆車。

7. 古代拉車的一次多少錢

一斗米

8. 古代手推車的材料

為實現大量貨物的運輸而使用的運輸工具.在發明了車輪的古代文明中都曾出現過.而那些沒有車輪的地方,只能用滾木運輸大型貨物

9. 古代乘坐馬車,如何收費的按路程,還是按天數具體1里路收多少錢

按路程算錢,

10. 手推車歷史

第一,早期的獨輪車,到兩漢
時期已經形成了一種比較固定的樣式,在全
國各地普遍流行,服務於社會生活的各個方
面。後來又因地制宜發展出各種造型,但這種
樣式的獨輪車作為一種傳統的基本樣式,二
千多年延續至今。它的出現,如果單就出土圖
像「鹿車」看,我們比較容易猜想「時間應上推
到西漢晚年」。但是,這種被普遍使用的成熟
的「鹿車」應有一個長期的成型過程,因此,鹿
車並不是中國獨輪車的最早源頭,西漢晚年
也不是中國獨輪車發明的時期。
第二,我國獨輪車的源頭,我認為是
「 」,這種給孩童玩耍的一輪車,是從同時期
的軺車等雙輪大車移用而來,這種移用不是
原樣縮小,而是在縮小時作了改進,雙輪改一
輪,雙轅改單轅,而車的傘蓋作為重要的部件
被保留,並可任意裝卸。這類一輪車屬孩童玩
耍之物,不會記於《史記》、《漢書》等古籍文獻
之中,其實物因木質結構也與鹿車一樣湮沒
在古人的生活世界裡,在地下與地上均不能
見到。但當我們面對惟存的清晰圖像時,猶可
想見孩童們當年的快樂。
第三,作為獨輪車的最早樣式「 」,在漢
代應該是孩子們普通的玩具。從目前所見兩
幅《孔子問師》和5 幅《孔子見老子》圖上都有
的一輪車看,這種玩具小車很有可能確是項
橐這樣的春秋晚期孩童們的玩耍之物。因此,
它的產生,我認為應該在春秋時期,甚至說早
於春秋時期。
第四,從一輪玩具車「 」到實用載物的
獨輪「鹿車」只有一步之遙,實際上只要將縮
小的小車再放大,傘蓋略作傾斜即成載物「鹿
車」。這一過程並不復雜,對於神童項橐、精通
手工技藝的巧匠墨翟和公輸班而言則是舉手
之勞的事,至於是誰完成了這個過程,實無從
考證。但能載人載物的「鹿車」在漢初已經存
在,前引《史記》雲,劉敬在漢五年過洛陽,見
劉邦,所乘之車要「脫挽輅」。按當時劉敬的地
位,不太可能乘需多人挽的輦車,而牛馬之車
則無需「脫挽輅」,《史記》正文雖未明說「鹿
車」,而蘇林推斷劉敬所乘之車為「鹿車」,應
是准確的,時間在漢五年,即公元前202 年。

熱點內容
125越野車怎麼換擋 發布:2025-05-25 06:58:14 瀏覽:51
天津到壩上自駕游路線 發布:2025-05-25 06:51:42 瀏覽:265
皮卡背馱房車自製 發布:2025-05-25 06:47:21 瀏覽:513
豐田越野的士頭 發布:2025-05-25 06:24:33 瀏覽:20
越野車鋁合金大梁 發布:2025-05-25 06:03:15 瀏覽:384
定向越野基礎理論題 發布:2025-05-25 05:52:10 瀏覽:78
房車空調防護罩 發布:2025-05-25 05:48:31 瀏覽:206
深圳特價二手柴油越野車 發布:2025-05-25 05:27:17 瀏覽:334
平行進口萬巴赫車價格 發布:2025-05-25 05:07:54 瀏覽:99
東風最新款越野車報價及圖片 發布:2025-05-25 05:03:35 瀏覽: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