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房车位使用权多少年
⑴ 购入地下停车位,使用年限到底是多少年
如果是居住用地的,使用权是七十年。
没有产权的车位买卖,其实是一种租赁行为。这种买卖合同,实质上是停车位租赁合同,而根据《合同法》第214条规定:租赁期限不得超过20年。超过20年的,超过部分无效。即消费者租赁车位(库)(就是所谓的销售使用权),最长期限只有20年,20年后是不受法律保护的。业主在签合同时首先要问清年限。
(1)买房车位使用权多少年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选择地下停车场的车位不要选择靠近入口或者是出口的车位,这个地方车流量是最大的,难免遇到不小心的司机出现操作失误,碰撞到的就是自己的爱车,能够避免这种情况当然最好在购买车位时就想好。
选择地下停车场的车位最好选择购买距离电梯比较近的车位,这样可以减少下车后走路的时间,也减少了回家路上的危险性,地下停车场一般人很少,遇到了危险都无法求助。
⑵ 车位没有产权但是有70年的使用权,这是真的吗
是统一产权不是个人产权,就是说你有70年的使用权,年限到期后此车位与你没有任何关系。还有就是产权不能写你或亲属的名字上去,产权是开发商或社区公众的,你不能独立拥有,和我们买房的
小产权性质差不多,想当于集体产权。
⑶ 车位使用权20年后归谁
国家。
对于合同中只写了20年的使用权的地下车位,20年后如果物业要求收回车位,再进行出租的,从法理上讲是没有任何问题的。这种车位恐怕20年后会有被物业收回的风险。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对于无产权车位的租售问题,国内尚无定论,这种车位类似于小产权房,在无政策风险的情况下,可以按照合同签订的约定正常使用,如果政策发生变动则根据相关的政策进行执行。
车位使用注意事项
如果车位不属于小区内公共配套设施,开发商必须取得车位的所有权,房产管理部门在进行审批时,会予以核准,会发一个车位的《所有权证》,里面的内容明确了开发商对车位享有的所有权,包括车位的数目、面积等。
在这种情况下,开发商是可以将车位的使用权卖给业主的,这种交易的实质是租赁。此外,开发商拥有的车位的所有权也是可以进行交易的。现在有的楼盘会推出诸如买房送车位的活动,我们一定要明确开发商到底是否拥有该车位的产权。
⑷ 车位使用权20年后归谁
只有20年使用权的车位问题,一般指的是人防车位。从使用角度而言普通车位和人防车位没有任何区别。但是发生战争时,会被无偿收回的。
也就是说如果合同中规定了使用年限,如不发生战争依然可以继续使用。但是部分法院认为,任何单位和个人无权出售和转让人防工程的产权和使用权,转让人防工程车位的行为损害了国家利益和买受人利益,即使双方签订了车位使用权转让协议,该协议也是无效的。从此看来人防车位可能存在很多隐患。
没有产权证的车位分以下两类:
1、 在买房时了解清楚地下车位的面积,是否被例如了公摊面积,如果属于公摊面积,那么此类车位是办不了产权证的,归全体业主所有,开发商无权销售,更无权转让。所以要在购房合同里看清楚是否为公摊面积。
2、 一部分地下车位为人防车位,通常位于一般车位楼层更下的楼层。人防车位是国家强制配套的,但可以将使用权转让给个人或者开发商。因此,人防车位只作出租使用,不能销售,是没有产权证的。
另一种产权年限为70年的车位,是可以售卖的车位,和住房一样有产权的。但为此类车位办理产权证需要缴纳车位总价款4%的契税、1%的维修基金、550元登记费和5元印花税。这也是导致许多业主,从开发商手上买来的车位后,迟迟不愿意去办理产权证的原因。
⑸ 买房买的地下车位,签的额合同只有使用权,车位的使用权和买的商品房使用权年限相同…………
你买房时买了地下车位,轻轻的合同,这给使用权,车的使用权和别的声音是不一样,使用权是每年还要交一点管理费
⑹ 车位的产权年限也是70年吗
买房之后买车似乎是不少家庭的计划之一,可是有了车必然要有车位,对于小区里的车位产权你知道多少?车位产权年限近几年吸引了购房者的广泛关注。多年以来,车辆越来越多,停车难成了普遍的社会问题,开发商做房屋生意的同时,又做起了车位的生意,那么,于是有一大部分人会产生下面的的疑惑:车位的产权年限与房屋一样吗?本文带您说说车位产权年限那点事。
1、车位产权的实质是什么?
车位的产权办出《房地产权证》后作为物权拥有其期限是无限长的,但车位所在的土地使用权是有使用年限限制的,年限与车位所在的土地使用权年限一样长。因此,应该查看开发商的《土地使用权证书》,确认开发商拿到的土地使用期限。但根据物权法规定住宅使用土地使用期限届满后自动续期,所以不不需要为车位使用年限的问题担忧。
但是,没有产权的车位买卖,其实是一种租赁的行为。这种买卖合同,本质上讲是停车位的租赁合同,而根据《合同法》第214条的规定:“租赁期限不得超过20年。超过20年的,超过部分无效。”即:消费者租赁车位(库)(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销售使用权),最长得期限只能是20年,20年之后不受法律保护。业主在签合同时要最紧要考虑的问题就是要问清“年限”。
2、车位产权手续如何办理?
目前如果车位是有预售许可证的,购车位业主跟开发商签订正式的商品房买卖合同并办理备案手续后,则是可以申请办理《房地产权证》的,一手及二手车位产权的办证程序跟办理房屋的房地产权证一样。
按照相关规定,只要是有独立产权的车位,如果是一手的,可以通过按揭贷款的方式从开发商手中购买,只不过,和普通房贷相比,其按揭门槛要高一些罢了。目前,二手车位是不能办理按揭的。不过,虽说和房子一样,一手车位可以按揭购买,但是各大银行在开展和推进此项业务上并不积极,尤其是一手独立车位按揭手续,几乎没有银行愿意接手受理。
3、车位产权是否能够买卖?
车位是否可以销售的最直接的标准是有没有产权证或者预售许可证:如果没有产权证,那么,车位出售是不被允许的。如果开发商把没有产权证或者预售许可证的车位卖给购房者,那么,购房者最后拿到的只是一份合同,而不是权属证书。这是种交易是不受法律保护的。
有的地下车位是人防工程,所谓人防工程,是指为了保障战乱时期人员的掩蔽、人民防空指挥、医疗救护而单独修建的位于地下的防护建筑,是国家强制要求配套的建筑,禁止开发商销售。根据现行小区规划相关法规,小区共用场地、计入公摊面积的车位和车库属全体小区业主所有,开发商或者物业公司没有出售的权利。所以由人防工程改造成的车库收益归属于全体业主。
买车的本意是方便出行,提高生活质量,汽车原本就属于消耗品,又花同样或者更多的钱去买车位是否真的值呢?我想这个问题需要各位购房者仔细权衡一下了。
(以上回答发布于2017-01-16,当前相关购房政策请以实际为准)
全面及时的楼盘信息,点击查看
⑺ 车位使用权是多久
一般的地下停车位产权年限为40年。使用年限是根据不同的土地性质来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第十二行规定:“土地使用权出让最高年限按下列用途确定。
⑻ 买房顺便买个车位你要知道车位产权这些事
随着生活品质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私家车”。因此,在购房时,有车族也会考虑给爱车找个“家”,就得给爱车买或者租个车位。然而,很多人对于车位产权的那些事并不了解,究竟哪些车位能买卖,哪不能买卖,来一起看看这里面的门道吧!
■车位买卖分两种
1.产权车位
车位和房产一个道理,房产证是永久的,而土地证是有期限的。但根据物权法规定住宅使用土地使用期限届满后自动续期,所以不需要为产权车位使用年限的问题担忧。部分地区车位产权和房产产权是合并登记的,不单独发证,但有的地区则是分开办理的。
2.使用权车位
没有产权的车位买卖,其实是一种租赁的行为。而根据《合同法》第214条规定:“租赁期限不得超过20年。超过20年的,超过部分无效。”即:消费者租赁车位(库)最长期限只能是20年,20年之后不受法律保护。业主在签合同时最紧要考虑的问题就是要问清“年限”,如果到真出问题的时候就只能通过打官司才能解决了。
■购买无产权车位风险大
业主花十几万元甚至更多钱与开发商签订的所谓“车位买卖合同”,实际上很多时候只能视为长期租赁协议,一旦出现自然灾害等不可预知状况时,车位就不再属于业主了。另外,一旦遇到小区拆迁等问题,没有产权登记的车位肯定是拿不到拆迁补偿款的。尽管开发商宣称业主购买停车位之后可以自由转让使用权,价格自定,物业还可以免费办理变更登记;但是没有权利转移凭证的停车位交易,始终存在不小风险。
■这些车位不能买卖
1.地上停车位
《物权法》七十四条还规定,建筑区划内,规划用于停放汽车的车位、车库的归属,由当事人通过出售、附赠或者出租等方式约定。如果开发商所售的地上车位属于规划范围内用于停放车辆的区域,且开发商与业主在《商品房买卖合同》内对此明示该面积未计入公摊且属于开发商所有,那么,开发商完全有权售卖该地上车位。如果当初修建小区并未规划,后期划分的停车位是无权出售的,属于小区所有业主所有。
2.无约定的地下停车位
在房屋买卖合同中,开发商必须申明该小区里的地下车位的产权属于单独转让,不随房子一起卖。如果没有类似的文字说明,地下车位也应当归业主按份共有,其收益也应归业主。
3.已被公摊的地下车位
卖房子的时候已经把地下车位的面积分摊到每个业主的身上(这个是要看合同规定的),并且按比例收过钱了,再把这样的地下车位卖给业主,就是重复收钱。这类地下车位办不了产权证,属全体小区业主,严格的说属于小区的配套设施。
4.人防工程禁止开发商销售
有的地下车位是人防工程,所谓人防工程,是指为了保障战乱时期人员的掩蔽、人民防空指挥、医疗救护而单独修建的位于地下的防护建筑,是国家强制要求配套的建筑,禁止开发商销售。根据现行小区规划相关法规,小区共用场地、计入公摊面积的车位和车库属全体小区业主所有,开发商或者物业公司没有出售的权利。所以由人防工程改造成的车库收益归属于全体业主。
(以上回答发布于2017-05-27,当前相关购房政策请以实际为准)
更多房产资讯,政策解读,专家解读,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