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牛斯越野跑
A. 為什麼大運會舉重B組比賽不實況轉播
歷史
基本概況
世界大學生運動會是國際大學生體育聯合會主辦的世界性綜合運動會,它由三大賽事組成,即「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世界大學生冬季運動會」和「世界大學生體育錦標賽」。
計劃時期
上世紀20年代初,當時 1924華沙大運會場景
的國際大學生組織就已開始計劃舉辦世界大學生運動會。1923年5月,在巴黎召開了世界大學生體育代表大會,會議決定次年舉行第一屆國際大學生運動會。1924年,首屆國際大學生運動會(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Games)在華沙舉行,設田徑、游泳和擊劍3個比賽項目。此後,運動會不定期舉辦,至1939年共舉辦了8屆。後因第二次世界大戰運動會被迫中斷,1947年恢復舉行。但從1951年起因國際形勢的變化,分裂成東西方兩個運動會,西方的名為"國際學生體育運動會",東方的叫"青年學生運動會"或"青年友好運動會"。兩個陣營各自組織和舉辦自己的大學生運動會。 1957年,為了慶祝法國全國學聯成立50周年,在巴黎舉行了國際性的大學生運動會和國際文化聯歡節。經與會30個國家的代表一致同意,決定以後定期舉辦世界性的大學生體育比賽,定名為"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原則上每兩年舉行一屆。
首屆開賽
1959年,第一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在義大利都靈舉行,來自45個國家的985名運動員參加了比賽。此後,每兩年舉辦一屆,至1999年,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已舉辦過20屆。 歷屆大運會會徽
世界大學生運動會正式規定的比賽項目一般有田徑、游泳、跳水、水球、體操、擊劍、網球、籃球和排球等9項,但東道國有權再增加1項。例如1977年的東道國保加利亞增加了摔跤,1979年墨西哥增加了足球,1985年日本增加了柔道。
發展簡史
1960年,仿奧運會賽制,又在法國夏蒙尼舉辦了世界大學生冬季運動會。起初,夏季運動會和冬季運動會分別在單數和雙數年舉行,從1981年起改為在同一年舉行。至1999年,世界大學生冬季運動會已舉辦過19屆,比賽項目有速度滑冰、短道速滑、花樣滑冰、高山滑雪、越野滑雪、跳台滑雪、冬季兩項、冰球、北歐兩項、滑板滑雪。
中國參賽
1959年第一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中國參加了部分田徑項目的比賽。從1961年第二屆起至第八屆,中國均未派團參加。1975年,中國被接納為國際大學生體育聯合會正式會員。從1977年第九屆起,中國派團參加了迄今為止的歷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
各國反響
由於世界大學生運動會是規模僅次於奧運會的世界大型綜合性運動會,自1959年舉辦第一屆比賽後,世界各國都非常重視,紛紛派出最優秀的運動員參加角逐。從60年代以來,在歷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上,共打破了18項田徑和游泳世界紀錄(參見以下)。
編輯本段世界紀錄
田徑
歷屆大運會會徽
第二屆: 索非亞(保加利亞),1961年8月25日至9月3日 男子跳高:2.25米 瓦萊里·布魯梅爾(Valery Brumel) 蘇聯 女子鐵餅: 58.06米 塔瑪拉·普雷斯(Tamara Press) 蘇聯 第六屆: 都靈(義大利), 1970年8月26日至9月6日 女子跳遠: 6.84米 海德· 羅森達爾(Heide Rosendahl) 聯邦德國 男子撐竿跳: 5.46米 沃爾夫岡·諾德威格(Wolfgang Nordwig) 民主德國 第九屆: 索非亞(保加利亞), 1977年8月17日至8月28日 男子800米: 1分43秒40 阿爾伯托·胡安托雷那(Alberto Juantorena) 古巴 男子110米欄: 13秒21 亞歷杭德羅·卡薩納斯(Alejandro Casanas) 古巴 第十屆: 墨西哥城(墨西哥), 1979年9月2日至13日 男子200米: 19秒72 彼得羅·門內阿(Pietro Mennea) 義大利 第十三屆: 神戶(日本), 1985年8月24日至9月4日 男子跳高: 2.41米 伊戈爾·帕克林(Igor Paklin) 蘇聯
游泳
第五屆: 東京(日本), 1967年8月27日至9月4日 深圳大運中心
男子400米自由泳: 4分08秒2 格雷戈里·查爾頓(Gregory Charlton) 美國 男子1500米自由泳: 16分34秒6 邁克爾·伯頓(Michael Burton) 美國 男子100米仰泳: 59秒5 道格拉斯·拉塞爾(Douglas Russell) 美國 59秒3 查爾斯·希考克斯(Charles Hickockx) 美國 男子200米仰泳: 2分09秒4 查爾斯·希考克斯(Charles Hickockx) 美國 男子100米蝶泳: 56秒5 道格拉斯·拉塞爾(Douglas Russell) 美國 56秒3 道格拉斯·拉塞爾(Douglas Russell) 美國 男子200米蝶泳: 2分06秒0 約翰·費里斯(John Ferris) 美國 深圳大運會場館
男子4×100米混合泳接力: 3分57秒2 查爾斯·希考克斯(Charles Hickockx) 美國 肯尼斯·默騰(Kenneth Merten) 美國 道格拉斯·拉塞爾(Douglas Russell) 美國 肯尼斯·沃爾什(Kenneth Walsh) 美國 第十三屆: 神戶(日本), 1985年8月24日至9月4日 男子100米自由泳: 49秒14 馬特·比昂迪(Matt Biondi) 美國
編輯本段歷屆簡要
第十九屆
1997年8月19日至31日,第十九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在義大利西西里島的卡塔尼亞舉行。來自160個國家和地區的6000多名運動員,參加了田徑、游泳、跳水、網球、擊劍、足球、籃球、排球、水球和體操(含藝術體操)10個項目的比賽。在獎牌榜上位居前三名的國家是:美國(20金、19銀、22銅)、烏克蘭(17金、6銀、4銅)、日本(14金、8銀、11銅)。中國派出116名運動員參加了除游泳和水球之外的8個項目的比賽,獲得了10枚金牌、9枚銀牌和7枚銅牌,名列第五。
第二十屆
深圳大運會體育館
1999年7月3日至13日,第二十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在西班牙的帕爾馬舉行。來自114個國家的5776名運動員,參加了田徑、游泳、柔道、帆船、跳水、網球、擊劍、足球、籃球、排球、水球和體操12個項目的比賽。比賽結果,美國以30枚金牌、19枚銀牌和15枚銅牌居金牌榜首位,俄羅斯以14枚金牌、18枚銀牌和12枚銅牌排位第二,古巴以12枚金牌、3枚銀牌和12枚銅牌名列第三。日本以11枚金牌、13枚銀牌和17枚銅牌位居第四。中國派出174名運動員參加了除帆船、足球和水球以外的9個項目的比賽,共獲得了9枚金牌、6枚銀牌和10枚銅牌,名列第五。 在大冬會大運村裡運動員體驗中國文化
本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未打破一項世界紀錄,僅刷新了10項大運會紀錄。究其原因,或許同80年代中期以來競技體育不斷受到職業化、商業化大潮的強烈沖擊,一些頂尖運動員未參加沒有出場費的大運會比賽有關。 但國際大學生體育聯合會(FISU)1999年7月公布的一份統計資料表明,90年代以來的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仍具有相當高的水平,就像60年代至80年代許多奧運明星最初都是在大運會上嶄露頭角的一樣,如今在奧運會上奪取獎牌的運動員仍有許多人都是參加過大運會的優秀選手。在1992年的巴塞羅那奧運會和1996年的亞特蘭大奧運會上,曾在國際大學生體育聯合會組織的比賽中「披金掛銀」的優秀大學生選手,總共奪得了80枚金牌、84枚銀牌和62枚銅牌(參見下表)。在這些從大運會走向奧運會領獎台的運動員中,比較著名的有田徑運動員邁克爾·約翰遜(Michael Johnson)、邁克·鮑威爾(Mike Powell),籃球運動員拉里·伯德(Larry Bird)、查爾斯·巴克利(Charles Barkley)、阿維達斯·薩博尼斯(Arvidas Sabonis),自行車運動員讓·隆戈(Jeanie Longo),擊劍運動員喬萬納·特里利尼(Giovanna Trillini),體操運動員維托爾·謝爾博(Vitor Saherbo)等。 深圳大運會倒計時牌
盡管國際大學生體育聯合會面對新聞媒體的評論,否認大運會水平逐漸下降、今不如昔,但在國際體壇形勢不斷發展變化的情況下,如何通過合理的商業運作吸引頂尖運動員參賽,提高運動會的觀賞性和整體運動水平,確實是在21世紀繼續辦好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的關鍵。
第二十一屆
第21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以一系列新紀錄而載入史冊。這是北京對世界的一次熱情擁抱,是北京向世界的一次集中展示,更是北京向世界的一次有力證明……中國體育代表團以54金25銀24銅的戰績排名首位,美國隊以21金13銀13銅排在金牌榜第二位,俄羅斯以14金19銀20銅排第三位。
第二十二屆
第22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於2003年在大邱世界盃體育場落下帷幕。中國體育代表團以41金27銀13銅的戰績排名首位,繼上一屆北京大運會之後再次獲得金牌第一,俄羅斯隊以26金22銀34銅排在金牌榜第二位,韓國隊以26金11銀15銅排第三位。 深圳大運會宣傳牌
第二十三屆
第23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於2005年8月23日在土耳其第二大港口城市伊茲米爾舉行。中國體育代表團以21金16銀12銅的戰績排在金牌榜第二位。俄羅斯隊以26金16銀23銅排在金牌榜第一位,日本隊以18金18銀20銅排第三位。
第二十四屆
24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於2007年8月8日在泰國首都曼谷的華目國家體育中心舉行,也是北京奧運會迎來倒計時一周年的大日子。當中國代表團步入開幕式現場時,一幅「Welcome To Beijing-8 Aug. 2008」(英語,意為「2008年8月8日,北京歡迎你」)的巨大橫幅引人注目,中國大學生在曼谷向全世界發出了奧運邀請。 這是一屆中國「領唱」的大運會。平均年齡不到22歲、全部以在校大學生組成的中國隊以33金30銀27銅的驕人戰績登頂大運會金牌榜,大大超越了上屆的21金,譜寫了一個與青春有關、與榮譽相伴的美妙篇章。俄羅斯、烏克蘭分別以29金26銀38銅和27金22銀17銅列第二、三位,東道主泰國隊以15金排第六。 奧運會吉祥物來歷 吉祥物一詞,源於法國普羅旺斯語Mascotto,直到19世紀末才被正式以Mascotte的拼寫收入法文詞典,英文Mascot由此衍變而來,意能帶來吉祥、好運的人、動物或東西。 為冬季奧運會設計吉祥物始於1968年格勒諾布爾第10屆冬季奧運會。這個稱為雪士(Schuss)的半人半物的卡通型滑雪小人兒形象,有著誇張的碩大腦袋和細巧而堅硬的身體,象徵一個有著堅強意志的小精靈。Schuss的原意是"高速滑雪"。為夏季奧運會設計吉祥物始於1972年的慕尼黑奧運會。這只被稱為瓦爾迪(Waldi)的裝飾性德國純種小獵狗形象在巴伐利亞隨處可見。小獵狗的靈活、忍耐和堅韌的特性也是運動員性格的表徵。其頭尾對稱地塗著淺藍、深藍、深綠、嫩綠、黃、褐諸色,以此象徵德意志大地和天空的色彩,這種暖色調還表達了一種熱鬧和諧的氣氛。這種色調被後繼者效仿和繼承。 奧運會吉祥物大多以舉辦國有特色的動物形象為創作原型。1976年蒙特利爾奧運會是海狸形象,稱為亞米克(Amik);1980年莫斯科奧運會是熊的形象,稱為米莎(Micha);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是鷹的形象,稱為山姆(Sam),即美國人的代名詞"山姆大叔";1988年漢城奧運會是虎的形象,稱為虎多里(Hodori)。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第一次使用抽象的卡通造型,是比利牛斯山的牧羊狗形象,稱為科比(Cobi)。它從一個方向看好像在微笑,換一個角度看又似乎在用鼻子嗅著什麼,那小巧可愛的嘴和鼻,那斜視的眼睛,透著一股頑皮相,深受孩子們的喜愛。 現代科技在奧林匹克運動中無處不在,傳統的繪畫和手工設計終於在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吉祥物設計中被電腦科技所替代,那個由美國克勞弗通訊公司亞特蘭大子公司設計"怪物",最初的名字叫"它是什麼"(What is it?),後來,組委會接到世界各地數千名兒童給它起的名字,最後採用了亞特蘭大32位兒童的建議,定名為"伊奇"(Izzy)。2000年奧運會的吉祥物是澳伊奇大利亞的3種動物造型:鴨嘴獸、針鼴蝟和笑翠鳥,分別取名為"悉德"(Syd)、"米莉"(Millie)和"澳利"(Oily) 。 將於2004年8月舉辦的第28屆雅典奧運會吉祥物,是根據古希臘陶土雕塑玩偶「達伊達拉」為原型設計的兩個被命名為雅典娜和費沃斯的娃娃,他們長著大腳丫,長長的脖子,小小的腦袋,一個穿著深黃色衣服,一個穿著深藍色衣服,頭和腳為金黃色,十分可愛。根據希臘神話故事記載,雅典娜和費沃斯是兄妹倆。雅典娜是智慧女神,費沃斯則是光明與音樂之神。雅典娜和費沃斯代表了希臘,代表了體現合作、公平競爭、友誼和平等奧運精神,同時體現了雅典奧運會的4個核心價值:遺產、參與、慶典
8月
B. 羽絨服品牌
1、日本孟波
Mont-bell這個日本品牌在Alpine Light Down羽絨服獲得2011年《backpacker》年度編輯選擇獎後,才日益被美國市場所接受。
在獲獎款的基礎上,它的多款羽絨製品包括羽絨服、睡袋等都獲得了使用者很高的評價。它家基本以亞洲人體型為主要參照物來裁剪的,所以應該相比歐美品牌更適合國人的身材。
2、始祖鳥
始祖鳥,加拿大戶外服飾品牌,外名:ARCTERYX ,1989年創立於加拿大溫哥華,旗下擁有加拿大運動品牌Arc『teryx(始祖鳥)、法國山地戶外越野品牌Salomon(薩洛蒙)、美國網球裝備品牌Wilson(威爾遜),產品遍布服裝和鞋類、網球裝備、滑雪裝備、運動腕錶、跑步機等。
3、法國雪山
法國頂級戶外品牌Pyrenex憑借其優秀傳統和精湛工藝而著稱,是高性能外衣領域的權威。其禦寒性能極佳的外套精選源自歐洲比利牛斯山脈地區的上乘鵝絨和鴨絨而製成,並在拉普蘭和喜馬拉雅山進行測試,能抵禦低至零下40度的嚴寒低溫
4、瑞典北極狐
Fjallraven(瑞典北極狐)是瑞典市場佔有率領先的高端戶外品牌,是瑞典皇室御用品牌,也是唯一一家獲得瑞典皇室御用品牌殊榮的戶外品牌。Fjallraven(瑞典北極狐)品牌成立50多年來,銷售網路已經遍及全球。
5、中國波司登
波司登創始於1976年,至今專注羽絨服43年,是全國最大、生產設備最為先進的品牌羽絨服生產商,員工兩萬餘人。
主要從事自有羽絨服品牌的開發和管理,包括產品的研究、設計、開發、原材料采購、外包生產及市場營銷和銷售。波司登羽絨服暢銷美國、法國、義大利等72個國家,全球超2億人次在穿。
6、Duvetica
來自義大利的時尚品牌,天然鴨絨帶來的保暖度不是一般羽絨可以媲美的,柔軟溫暖的質感讓人迫不及待想進入羽絨服的懷抱。
C. 阿爾卑斯山脈
阿爾卑斯山
歐洲最高大的山脈。位於歐洲南部。西起法國尼斯附近地中海岸,經義大利北部、瑞士南部、列支敦斯登、聯邦德國南部,東至奧地利的維也納盆地,呈弧形東西延伸,長約1200公里,寬130~260公里,西窄東寬。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總面積約22萬平方公里。
山脈主幹向西南延伸為比利牛斯山脈,向南延伸為亞平寧山脈,向東南延伸為迪納拉山脈,向東延伸為喀爾巴阡山脈。
阿爾卑斯山脈可分為西、中、東3段。西阿爾卑斯西起地中海岸,經法國東南至義大利和瑞士邊境的大聖伯納德山口附近,是山系最窄部分,也是高峰最集中的山段,阿爾卑斯山脈最高峰勃朗峰(4810米)位於法國和義大利邊境。中阿爾卑斯介於大聖伯納德山口和博登湖之間,寬度最大,有著名的山峰馬特峰(4479米)和蒙特羅莎峰(4634米)。東阿爾卑斯位於博登湖以東,海拔低於西、中阿爾卑斯。
阿爾卑斯山系構造既年輕又復雜。它的形成與1.8億年前北大西洋擴張,以及由此造成的非洲和歐洲間相對運動密切相關。上白堊紀,從非洲分裂出小板塊向亞歐板塊輻合。原先介於非洲與歐洲之間的暖海中,已出現了一連串島嶼。小板塊不斷北移,先後從晚始新世開始與歐洲板塊輻合,並在均衡作用推動下形成了阿爾卑斯山系。阿爾卑斯造山運動時形成一種褶皺和斷層相結合的大型構造推覆體,其成因在於板塊輻合碰撞過程中多次構成劇烈的沖斷層,使有些巨大岩體被掀移動數十公里覆蓋到其他岩體之上,並形成了大型水平狀的平卧褶皺。這種推覆體構造以西阿爾卑斯最為典型。
更新世時阿爾卑斯山脈是歐洲最大的山地冰川中心。山區為厚達1公里的冰蓋所覆,除少數高峰突出冰面構成島狀山峰外,各種類型冰川地貌都很發育,冰蝕地貌尤其典型,許多山峰岩石嶙峋,角鋒尖銳,挺拔峻峭,並有許多冰蝕崖、U形谷、冰斗、懸谷、冰蝕湖等以及冰磧地貌廣泛分布。現在還有1200多條現代冰川,總面積約4000平方公里,其中以中阿爾卑斯山麓瑞士西南的阿萊奇冰川最大,長約22.5公里,面積約130平方公里。
阿爾卑斯山脈地處溫帶和亞熱帶緯度之間,成為中歐溫帶大陸性濕潤氣候和南歐亞熱帶夏干氣候的分界線。同時它本身具有山地垂直氣候特徵。山地氣候冬涼夏暖,陽坡暖於陰坡。高峰全年寒冷,在海拔2000米處年平均氣溫為O℃。山地年降水量一般為1200~2000毫米,但因地而異。海拔3000米左右為最大降水帶。高山區年降水量超過2500毫米,背風坡山間谷地只有750毫米。冬季山上有積雪,如勃朗峰3000米高處,年降雪量厚達20米,因河河谷的因斯布魯克,3月的積雪區下界為海拔900米,5月間升高至1700米,9月升至3 200米,再往上為終年積雪區。阿爾卑斯山區常出現焚風,所到之處,常引起冰雪迅速融化或雪崩而造成災害。
阿爾卑斯山脈是個巨大的分水嶺,歐洲許多大河如多瑙河、萊茵河、波河、羅訥河等均發源於此。各河上游都具有典型山地河流特點,水流湍急,水力資源豐富。
阿爾卑斯山地冰川作用形成許多湖泊,最大的首推萊芒湖,還有四森林州湖、蘇黎世湖、博登湖、馬焦雷湖、加爾達湖和科莫湖等。湖區往往是著名的游覽勝地。
阿爾卑斯山脈的植被帶具有明顯的垂直變化。山脈南坡海拔800米以下屬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800~1800米為森林帶,其下部是以山毛櫸和冷杉為主的混交林帶,上部是由雲杉、冷杉、雪松等組成的針葉林;1800~2300米處,寒冷多風,為森林線上限,以上為高山草甸,再往上則多為裸露的岩石和終年覆雪的山峰。動物有阿爾卑斯大角山羊和土撥鼠、山兔、小羚羊、雷鳥等。
阿爾卑斯山脈的布倫納山口(海拔1370米)、辛普朗山口(2009米)、聖哥達山口(2112米)等,自古以來就是南北交通的要道。1871年法國和義大利之間的塞尼山開鑿了%B
D. 自行車的記時賽和爭先賽有什麼區別
計時賽往往距離長,爭先賽距離短。
爭先賽因為距離短所以 騎行的周長和速度之間的矛盾體現的非常充分。高速騎行時周長長,速度慢一些的因為在內道,周長短,所以反而容易超過速度快的外道選手。具體原因可以耐心看下面的解釋。我一個字一個字敲的呦。
仔細觀察一下比賽場地是長圓的碗型(由兩條直道和兩條半圓道組成),內圈周長小,外圈周長大。內圈地勢低,外圈地勢高。
常識告訴我們高速運動的車子拐彎很困難,低速運動的車子拐彎很容易,高速車子拐的彎兒必須比低速的彎兒大,否則會滑倒。重要的是總的行程並不長,還達不到考驗運動員耐力的程度。如果加速過早,達到一定高速時,自行車就會自動「甩」到外道,而此時內道的運動員因為周長短,不需要更多的力氣就容易從內道超過外道周長大的運動員。所以過早加速是「費力不討好」,雙方往往到最後階段再發力加速,尤其是在最後直道時達到最高速度沖過終點。直道時,高位和地位雙方路程相等,拼的就是真正的速度了。
再從物理學角度說說,圓周運動的物體會產生「離心力」,線速度越大離心力越大,質量越大離心力越大。為了抵消離心力,減速是一個辦法。另一個辦法就是傾斜身體角度獲得一個向內的重力分量,摩托車賽拐彎時車手都斜著身子幾乎貼道地面上,就是為了在不減速或少減速的前提下平衡巨大的離心力,從而順利轉彎。場地自行車場地本身設計成有一定坡度,在高處的運動員身體傾斜角度比低處的運動員大,獲得的自身重力分量也大。物理學決定了在彎道時,高速的運動員是在外道的,低速的運動員是在內道的。如果不這樣就會產生側滑摔倒。
E. 哥曼德的詳細介紹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一支稱謂「哥曼德」的特種部隊尤其引人注目。它神出鬼沒,視死如歸,以奇襲般的戰術和閃電般的行動,馳騁在歐、非戰場上,一系列的突襲行動,直攪得納粹德軍膽顫心驚,甚至把戰爭魔鬼希特勒也搞得神經緊張,簡直到了瘋狂的地步。1942年10月18日,惱羞成怒的希特勒,發布了著名的「根絕命令」,命令規定,對英軍的「襲擊破壞部隊」,無論是否穿制服,無論是否有武裝,要不惜一切代價,務必「斬盡殺絕」。然而,「哥曼德」非但沒有被「殺絕」,反而在烈火和硝煙中創造了更多的輝煌,他們的業績永載在反法西斯斗爭的史冊上。英國首相丘吉爾自豪地說:「『哥曼德』是大不列顛永遠的驕傲!」
「哥曼德」是英國特種部隊的別稱。它創建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特種部隊之一,並伴隨戰爭的硝煙,不斷完善和發揮著獨特的作用,成為後來世界各國特種部隊建設效仿的楷模。
相傳在1899年至1902年非洲爆發的「布爾戰爭」期間,英國派出了25萬軍隊對布爾族人進行鎮壓。布爾族人的軍隊只有英軍的1/5,很難正面抵抗英軍的強大攻勢。但是,布爾人驍勇剽悍,機智靈活,在敵眾我寡的形勢下,採取了「化整為零」、「襲擊騷擾」等打擊方法,組織多股小部隊,憑著熟悉地形的有利條件,在夜間和山谷、森林等地形或其他不良天候的情況下,對英軍頻頻發起突然襲擊,來無影去無蹤。神出鬼沒打了就跑,打得初來乍到的英國人顧此失彼,膽戰心驚,大傷腦筋。最後,英軍以傷亡近10萬兵力的巨大代價,輸掉了這場戰爭。當時英國稱這些專門從事游擊襲擾活動的布爾人小股部隊為「哥曼德」(英語為COMMANDO,意思是突擊隊)。布爾人的這種戰術給英國人以深刻印象,英國特種部隊被稱作「哥曼德」其用意不難理解。
英國「哥曼德」特種部隊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戰斗最激烈的歐洲戰插上。英、法軍隊在納粹德國裝甲集群的突擊下損失慘重,難以招架,於1940年6月被迫從法國的敦刻爾克,艱難地橫渡英吉利海峽,撤回到了英國本土。回撤途中,潰不成軍的英國軍隊雖然多數人活著回國,但幾乎所有的裝備被遺棄。曾不可一世的大英帝國蒙受了奇恥大辱,民族自尊心受到了嚴重的挫傷。
首相丘吉爾對當時英軍的劣勢局面痛心不已。為了盡快挽回敗局,鼓舞全國軍民抵抗納粹德軍的信心,在6月6日,丘吉爾首相給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伊茲梅爾將軍的信中說:「防禦作戰必須到此結束,我期待英軍對整個德軍佔領區發動積極而又連續的反攻。」丘吉爾首相認為,德軍下一個攻擊目標很明顯是英國本土,而要阻止其佔領英國,只有一個辦法,就是向歐洲大陸的德軍發起反攻。
英軍從敦刻爾克的大潰敗開始已經元氣大傷。在中東和非洲戰場上的英軍,也受到了德軍的重創。在這種情況下,英軍根本無力組織越過英吉利海峽大舉反攻被德軍佔領的法國西海岸,更無力考慮遠程奔襲德軍重兵把守的丹麥至挪威北部一帶的海岸線。盡管如此,在英軍從法國敦刻爾克撤離的時候,卻有一個人已開始考慮對德軍佔領區發動攻勢作戰。他就是英國參謀總長約翰·格里爾·迪爾上將的副官達托萊·克拉克陸軍中校。他根據當時英國軍隊的狀況,提議用少數小規模部隊連續偷襲挪威西海岸的納爾維克至法國的比利牛斯山脈一線的德軍陣地,消耗德軍的攻擊力量。這是當時惟一能夠重創德軍的反擊辦法。這一提議得到了英國戰時內閣的贊賞,並於第二天就將這一方案呈報了丘吉爾首相。
克拉克的這一偷襲方案得到了丘吉爾首相的贊同批准。但是,一些人認為,英國軍隊在遭到如此巨大損失的局勢下.克拉克的構想如同「以卵擊石」。而丘吉爾堅持認為,這種破壞性的襲擾,如果計劃周密,實施得當,就能使德軍回過頭去加強自己的防線,將會牽制敵人大量的部隊,削弱德軍在其他戰場上的戰鬥力。同時,成功的偷襲行動能極大地鼓舞全國軍民抗擊德軍的信心,有利於整個反擊戰場的形勢。當天下午,陸軍總參謀部立即成立了執行這個計劃的「M09科」,指示克拉克中校盡快組建襲擊部隊,渡過英吉利海峽,對德軍陣地發動突然襲擊。
鑒於德軍將進攻英國本土,丘吉爾首相要求克拉克在組建偷襲部隊時,不能整建制地抽調防衛本土的部隊;盡量可能少地帶走武器;隊員可編1萬人,從現有陸軍和海軍陸戰隊中挑選;攜帶武器為湯姆遜輕機槍和手榴彈,必要時可以使用摩托車和裝甲車;當德軍對英國本土發動進攻時,必須在海岸線擔任對付德軍進攻的任務,其他則由克拉克中校自行決定。
究竟是將本土防衛部隊按原建制調入這支部隊,還是從一些部隊中挑選,在總參謀內部也有爭議。後來,大家一致認為如果按原標准建制調人組建襲擊部隊,不適應於進行非正規戰行動,也很難保證這支部隊的質量和達到預想的襲擊效果。於是便決定尊重丘吉爾首相的建議。
克拉克中校親自從陸軍和海軍陸戰隊中挑選丁幾百名有作戰經驗的優秀官兵,於1940年6月下旬組成了世界上第一支比較正規獨立的、執行特殊任務的新型部隊。最初編為10支「襲擊部隊」,每支部隊轄2個小隊,每支小隊有3名軍官和47名士兵,完全由血氣方剛、機智勇敢的小夥子組成,配備了當時較為先進的湯姆遜輕機槍、沖鋒槍和越野摩托車及輕型汽車。
這支擔負特殊任務的新型部隊成立後,起個什麼名字呢?根據丘育爾首相的提議,先打算稱此部隊為「奇襲部隊」或叫「豹部隊」,但英軍很多人對四十多年前在非洲大陸飽嘗的苦頭和布爾人出其不意的襲擊記憶猶新,於是就用「哥曼德」這一名詞,命名了這支特殊部隊。
「哥曼德」特種部隊誕生不久,就積極尋找戰機,來證明自己的價值。二次世界大戰為「哥曼德」提供了施展本領的舞台。
1940年6月23日深夜,由托德少校指揮了第8獨立中隊所屬的120名特種隊員,分乘6艘救護艇,從紐黑文、福克斯通、多佛爾等港口出發,在空軍的掩護下,對法國北部沿岸的布倫和貝爾克兩個港口城市進行突然襲擊。這是「哥曼德」成立後向德軍發起的首次攻擊。襲擊部隊快要進入布倫港時,被德軍探照燈發現,接著就遭到巡邏艇的追擊,巡邏艇炮火十分猛烈。由於襲擊部隊裝備約半數是輕機槍,很難抵抗德軍的炮火,只得迅速撤離,另尋目標再次組織襲擊。但從貝爾克以南6公里登陸的襲擊分隊,行動十分隱蔽,突然向一個德軍據點投擲了手榴彈,打死了2名哨兵。
7月14日,「哥曼德」實施了第二次襲擊戰斗行動。目標是位於法國瑟堡以西、英吉利海峽內的格恩濟島。這次襲擊行動得到了上級情報部門的大力支持。英國間諜事先獲悉,有大約470名德軍已被空運到該島執行守島任務,島上一些防禦措施還不太完善。參加過第一次襲擊行動的指揮官托德少校,這次又受命於指揮第11獨立中隊及第3「哥曼德」部隊的一個分隊,在14日的夜晚分別乘坐2艘舊式驅逐艦,駛向英吉利海峽的格恩濟島。當快要接近該島的時候,襲擊部隊又換乘5隻救護艇,多路向格恩濟島進發。為了防止救護艇的發動機聲被島上德軍聽到,暴露襲擊行動企圖,配合行動的英國空軍偵察機故意發出隆隆的響聲,在格恩濟島上空盤旋。擔任佯攻支援的分隊,分別對塞納灣和瑟堡半島採取了行動,全力保障襲擊部隊的行動。特種突襲部隊隱蔽地實施登陸,輕松地奪取並控制了格思濟島,戰斗中「哥曼德」沒有遭到德軍的頑強抵抗,也幾乎沒有付出流血的代價。這是組建以來,「哥曼德」第一次成功而不流血的行動。
雖然這次襲擊行動的戰果不大,但在當時英軍在歐洲戰場連連受挫,被迫從敦刻爾克撤退不到一個月的的局勢下,就向德軍發起反擊,無疑鼓舞了英軍的士氣,也受到英國國民的贊揚。
1941年3月,「哥曼德」第3、第4部隊成功地偷襲了挪威西北方向的邏弗敦群島,俘虜德軍士兵216名,抓獲60名納粹黨員,擊沉11艘德國艦艇,炸毀島上德軍用於製造甘油(製造火葯的原料)的魚油加工廠。而襲擊部隊損失甚微,只有一名軍官因裝在褲袋裡的手槍走火而死亡。此次襲擊行動戰果巨大。
「哥曼德」除了組織較大規模的襲擊作戰外,有時也派遣少量人員進入德軍戰領區實施騷擾和破壞。例如,1942年4月11日晚,蒙代奈羅上尉和1名士兵,渡過卡努河,深入法國北部的布任港,炸毀了德軍的油船。同年9月2日晚,一支人數很少的部隊,在英吉利誨峽襲擊了德軍的長斯茲燈塔,俘虜了19名德軍士兵。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特種部隊不僅有頭戴綠色貝雷帽,屢建戰功的「哥曼德」部隊,而且還組建了其他一些特種部隊。如「沙漠鼠」、「親迪隊」、「空降哥曼德」等部隊。他們在不同的地區,採用不同的方式進行各種襲擊行動,也曾威震四方。
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前,英軍並沒有空降部隊。戰爭初期德國傘兵和空運部隊的頻繁活動,刺激了英國決定必須擁有一支空降突擊力量。於是,英軍相繼組建了一批空降「哥曼德」部隊。這支部隊官兵頭戴紅色貝霄帽,臂佩「皇冠和月桂葉」的徽標,手持湯姆遜輕機槍,經常從空中滲入德軍後方,對港口、機場、倉庫和交通線等重要目標展開不間斷地破襲,沉重地打擊了德軍,被德軍稱為「紅色惡魔」。
「哥曼德」的一系列突襲行動振奮了英軍抗擊納粹德國士氣,把戰爭魔鬼希特勒搞得神經緊張。1942年10月18日,希特勒發布了著名的「根絕命令」,即「第46號指示」,命令對英軍的「襲擊破壞部隊」,無論是否穿制服,無論是否有武裝,務必「斬盡殺絕」。這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了「哥曼穗」在戰爭中起到了震懾作用。
F. 比利牛斯山的藝術節
比利牛斯國際藝術節創始於1961年11月初在法國和西班牙邊界由兩國組織者共同參加的,多年後的首次非正式聚會。在當時法、西兩國尚無正常的外交關系。當時由於歐洲的形勢,進入西班牙仍受到限制。
綿延比利牛斯山的山谷雖然阻隔了兩國間的交流與交通,但幾個世紀來兩地的人民卻能和平相處。山區的高緯度、地形與氣候,造成當地艱苦的生活條件。居住於山區的牧羊人常常互相幫助,共度難關。
比利牛斯國際藝術節的原創目的在於重建Bearn與Aragon二省間的正常關系--該二省都分別產生了一位各自國家的國王,及Jaca與Oloron Sainte Marie兩城市的姐妹關系。二城之間擁有超過10個世紀之久的歷史關系,這兩地的緊密關系因西班牙內戰(1936-1939)及繼之的獨裁統治而被迫中斷,基於二城人民的自然情感,及地理環境的聚合,當地百姓自發地想要打破這種組隔二地情感交流的限制。
比利牛斯國際藝術節即因此誕生,成為法、西兩國建立合作互信的第一個大規模活動,並進而成為激勵性的、追求真實、創新的活動,當地居民包括後來觀眾甚至願為保留這一活動進行公民表決。
凌晨一早,我們坐TGV來到曾被英國人佔領了幾百年的小城塔布(Tarbes),又轉線坐到憑借聖泉水治癒了許多癱瘓病人而名聲大噪的天主教聖地盧爾德(Lourdes),接著馬不停蹄乘大巴來到比利牛斯國家公園的所在地科特雷(Cautrets)。 沿著公路與溪流繼續前行,山中本就涼爽,大朵白雲不時遮擋太陽,雖然出了些汗,倒也愜意。
我們脫離公路,沿山而上,氣溫有些降下來了。
我們沿著公路又走了個把小時,柏油路倒是好走,然而畢竟是汽車道,之字形迴路很多,相當繞遠。並且公路旁景色有些單一,最後我們決定翻下公路,再次沿著溪流,順山林間的野路前行。果不其然,景色真的美極了。溪流潺潺,松木交錯,苔蘚綠草茵茵,野花星綴其間。自然朽折之木也隨處可見,想必是千百年來都沒有太多人為改變這里的樣貌。而朽木頑石大都又被附上一層厚厚的苔蘚,摸上去暖暖的。
伴著山間景色,幾個小時一晃而過。終於來到西班牙橋(Pontd'Espagne),這里據說曾經是西班牙和法國某一時期的界橋,而現在則是遊客進入國家公園的入口。當然,大部分人都是乘車從科特雷到達這里的,而我們一路雙腳爬上來,又背著重重的背包,速度確實不快,然而看到的景色也是坐車的人看不到的,況且我們本來時間也足夠富裕,並不著急。
行至這里,天空中已經淅淅瀝瀝下起了小雨。西班牙橋建在高處的狹長山谷瀑布上,自下而上觀望,跳躍奔騰的水流飛墜而至,甚為壯觀。不過因為恐高,腳下十幾米處的溪流,頭上十幾米高的小橋,在此站立一會兒就有點頭暈。雨也逐漸大了起來,周圍遠山上起了雲霧,不由得想起寫巫山「對朝雲叆叇,暮雨霏微,亂峰相倚」的句子來,正是此情此景的神似再現。在橋邊的小咖啡館躲雨喝酒時,也談起此生無法一睹歷代古人游歷嘉贊過的原始三峽風光的遺憾。
雨不久就停歇了,我們繼續向著高勃湖進發。山林之路較初行一段更加陡峭,景色也漸漸變化。看導航距離湖邊還有三分之一路程的時候,天公不作美,又一次下起了雨,而且越下越大。道路間也逐漸被雲霧封上,天色已經半黑,手機信號也時斷時續。因為湖邊是沒有旅店的,而這樣大雨,也無法露天宿營,我們只背了睡袋,沒有帶帳篷,權衡之下,三人決定再次折返回西班牙橋,旅遊小冊上寫那附近有個refuge,可以過夜。於是三個人落湯雞般地沿著泥濘積水的山路下山,到達那個之前歇腳的小店時,小店已經關門大吉了。看地圖,refuge距此依然還有兩三公里,雨已經近乎潑水,我們忙不迭地跑到纜車站避雨,一通折騰,大家又冷又餓,在纜車站里掏出麵包鵝肝火腿果腹。
Refuge 的大叔打電話過來,問問大叔可不可以開車來接,大叔很痛快答應了,不一會兒就到了。大叔開車確實很彪悍,大雨天在山路上狂踩油門猛拐彎濫漂移,我就沒拍下一張不抖的相片,行李背囊也甩了個七葷八素。不一會兒就到了refuge。換下濕漉漉的衣服,把行李放到客房,我們在refuge里的飯廳繼續未竟的晚餐。洗完澡揉按一番肩膀,裹上薄毯倒頭便睡。
第二天一早醒來,天氣晴朗,山中空氣清新極了。
不遠處的小河裡正有人在捕釣,漁袋裡裝了好幾條尺余長的鱒魚。
跨過溪流,翻越過一個小高丘,我們來到另一處纜車站。
又是頭一批客人,纜車線路不長,不到10分鍾就到達了終點。
初一見到這一片清澈的藍綠,不禁感嘆,好美的湖啊!又是因為起得早,湖邊除了我們三個,再無他人。這也使得我們有幸欣賞高勃湖寧靜脫俗的美麗,好一幅溶溶春水浸春雲,碧琉璃滑凈無塵!
從雪山而下的水流匯聚在海拔千餘米的高勃湖中,冰涼刺骨,我們本來特意攜帶的泳褲,試過水溫後也姑且作罷不用。然而湖邊的美景並不是我們此次徒步的最終點。遠處的雪山,海拔3400多米的Petit Vignemale峰,已經向我們顯露了她的容顏。
而張環洲也再次顯露了他的帶路天賦。我們跟著他沿著湖的左岸灌木樹林前行,大塊亂石壘邊,我們翻上爬下,越走越覺得不像條路。最終山體一腳直愣愣地扎入湖中,當住去路。要想前進,只有兩個選擇,要麼向上爬過近乎垂直的幾百米高的山峰,要麼跳入湖中游過這個垂腳-----當然,兩個選擇都要背負著沉沉的背囊。一籌莫展之時,突然看到湖對岸比我們晚到湖邊的兩個人正順著一條小路前進,我們決定,再次折返,走右岸小碎石路。
我們繼續向南方前進,繼續沿著河流而上。湖南岸是一片美麗的三角洲,鵝卵鋪散。這片美麗的湖泊四面景色並不相同,也算是小小奇觀。又有一些垂釣鱒魚的漁客陸續出現。走過平整的三角洲,地勢再次高隆起來。大塊大塊的碎石鋪墊山間,大片大片的積雪塊也漸漸多了起來。突然,草叢中出現了一隻肥肥胖胖的土撥鼠,警惕地看著我們,我們也興奮極了,一身的疲憊在看到它之後彷彿瞬間消失了。此後我們又多次碰見土撥鼠,也隨處可見它們挖掘的洞穴。
我們沿著山脊越爬越高,山間的植被也越發低矮稀少,而碎石則越來越多。猛一抬頭,陡峭的山崖上一大群十幾只岩鹿正在覓食。我們更加興奮,岩鹿群也偷偷地注視著我們。繼續前行,氣溫越來越低,雲彩也漸漸降低為可以觸碰的迷霧。越過碎石崗,突然一片平坦的草坪出現在我們眼前。店主人說,來到這里的中國人非常少,比韓國人和日本人都要少。而我們看到牆上有人用中文寫著「我們非常愛你」的句子,店主說,這是去年夏天一個在巴黎讀中文的小女孩來這里工作時留下的。我在這里的留言簿上寫了長長的一段話,不知道以後還有沒有機會回顧。我們決定今晚住在這里,再次放棄露營野外----不然就要在海拔2200米的室外篩糠一宿了吧。安置好行李後,我們輕裝上陣,准備在天黑前向著refuge 對面的濕地後的Petit Vignemale雪峰再近一步。濕地後面是一個個小草丘陵,布滿了大大小小的土撥鼠洞穴。這時候的天空突然抽風似的顯出了剔透的藍色,一掃剛才的茫茫白霧。
再向著雪峰方向,大塊大塊立方形狀的紅色鐵礦石隨處可見,或巨大或細小,切口卻都干凈整齊,隨意擺放於雪草之間,自是一番景色。石不能言最可人。
不久霧氣又籠罩上來,正是從山下吹上來的冷風帶來的。於是我們三人躲到一塊巨大的紅色鐵礦石頭背後,爬上去一米來高。張環洲一邊從大石頭上往下掰松動的石片,一邊說如果把這塊大石頭掰碎,我們就能下去了。張琛長嘆,再也不會有比這更蠢的下石頭方式了。
離雪峰越來越近了,但是我們單薄的裝備不允許我們真的攀登。但好奇心驅使我們依然踩著厚厚的積雪向上進發。
霧氣幾乎是一瞬間就包圍了我們,只聽得見不遠處的小瀑布隆隆的水聲,十米開外一無可見。
我們背南朝北,太陽從我們的右手方向升起來。昨日來時已是下午時分,加上霧氣彌漫,而此時陽光普照,讓本已經見過一次的景色再次新鮮起來。
G. 電動摩托車爬坡能爬多高坡度
坡度分「角度」坡度和「百分比坡度」,關於兩者的換算你可以參考下圖,現在國際標准坡度都是採用百分比坡度,所謂百分比坡度是指行進100米,垂直高度上升1米,則坡度為1%,一般電動摩托車的爬坡度根據電機功率大小而定,1500W電機爬坡度大概10—15%,500W電機爬坡度在5—8%左右,350W的電機爬坡度不會大於5%,順便告訴你一下高速公路坡度不能大於2%,城市公路山區城市以及停車場的坡度不能大於10%。一般汽車中轎車爬坡能力稍弱,大概15—20%左右,越野車爬坡能力最強一般能達到40%甚至60%,那種說什麼爬30度甚至40度坡的絕對是對坡度定義不了解的人。按照「回答者:人品贏天下」的回答20度的坡大概相當於38%的坡度,可能嗎?行進100米垂直高度上升38米,不要說是電動車,你就是去開一般寶馬轎車也不一定上得去。回答者:wangshuo2010說的人行天橋有20°的坡度,呵呵,搞笑哦,人行天橋騎車上去是走Z字形吧,Z字形路程就算沒有100米,至少五六十米總有吧,20°相當於38%的坡度,請問你的說的人行天橋離地面的高度超過20米了嗎?一般人行天橋離地面也就5——7米吧,復習一下三角函數吧,角度45°的坡換成百分比都是100%,還爬50°的坡,是的,拖拉機繞行Z字拐也許使能上得去,但走過的路程是多長?用走過的路程來測算坡度有那麼大嗎?你看過環法沒得,阿爾卑斯山、比利牛斯山賽段,最大的爬坡難度HC級的坡度也就是12%!
H. 比利牛斯獒犬的餵食須知
從來沒有接觸過狗的人,第一個問題就是喂狗狗吃什麼,怎麼喂。過去,狗食沒有上市,所以主人們多半用剩菜剩飯,或雞肉、雞脖子等來喂狗,省錢卻麻煩。現在不論國產或進口的狗食五花八門,價格大眾化,十分方便。 狗食主要有干糧及罐頭兩大類,另一種是零食類的大餅干、除臭餅干、牛肉乾等等。各種品牌主要的營養成分都差不多,售價高的,有特別的食物配方,針對各種年齡與品種,有不同的考量,可以事先多方比較。依成長年齡,讓狗吃適合它的狗食。幼大吃幼犬的,成犬吃成犬的,老狗吃老狗的,胖狗吃胖狗的,不要混淆,免得太胖或大瘦。干糧的營養成分比較穩定,平均。狗兒從咀嚼中,可以順便清理牙結石,止癢。但若有泌尿結石的問題,要盡量避免吃干糧,除非那是針對結石的處方飼料。罐頭依價位高低,營養成分也有差異。高價位的,用的是比較好的材料;低價位的罐頭,則多半是許多未攪碎的內臟,優點是維他命成分比較不易流失,適口性較好,缺點則是肉類多,排便中的臭味較濃,吃久了容易長牙結石。干糧不如罐頭可口,但容易消化吸收,排便也不那麼臭。
零食可用於生活訓練與基本訓練時,當狗狗做對了的獎品。人們吃的零嘴不要常給狗兒吃,容易弄壞它的胃口。口香糖、冰淇淋、蛋糕,這些甜點少碰為妙,一方面容易蛀牙,鬧腸胃,一方面也容易發胖。吃多了甜之後,最大的毛病就是造成狗狗正餐沒胃口。 小狗剛出生時,吃母奶;長牙時斷奶,就可開始喂它流質的食物,肉罐頭加溫開水調成糊狀,或是幼大幹糧加熱水泡軟。到了兩個月大,則可以開始吃幼大狗食。
大型狗個頭大,長得快,可在正餐中加些鈣粉等營養品,但必須依照醫生的指示與說明書的建議服用。有些人養大型的斗狗,喜歡用生肉來喂它們,讓它們習慣血腥,這是非常危險的;因為未經煮熟的肉,生堪虞。二來吃習慣生肉之後,當主人忘了餵食或棄養時,可能會危害到人們。許多狗攻擊人的事件,都是因此而來。 每天餵食的次數大致如下:
斷奶後到三個月大:三 ~ 四次
三至六個月大:二~ 三次
六個月到一歲:二次
一歲以上:一二次。
餵食的時間可以配合你的作息時間,但可不是餵了就好,還要考慮加上飯後遛狗和大、小便、清便盆、洗碗的時間。飯後要立刻把碗洗干凈,免得殘渣引來老鼠、蟑螂、螞蟻,或是剩下太多食物被日照雨淋而腐敗。同時拿開碗,免得它無聊而把玩碗盆,甚至咬壞。至於要餵食多少,通常遵照說明書來給,然後根據上次進食有沒有剩餘而調整。 給狗狗吃飯只要七分飽就好,不要過量,讓它舔碗舔得意猶未盡;吃大多加上飯後又跑又跳,很容易原封不動的吐出來。常年關在籠子里的小狗,吃飯是它們少有的娛樂,所以會像餓死鬼一般的饞,別被它們給騙了,以為真的很餓。但老是吃不夠,活動量又不大,排泄也不好的狗,可能就真的有病,最好帶它去看醫生。要替狗兒換食物時,不要一下子全換過來,每回摻一半新的食物,試個兩、三天,逐漸增加新的分量,一周後再全用新的。如此狗狗的消化系統才能適應過來,否則容易下痢。許多人都以為狗兒就是要啃骨頭,其實啃骨頭容易阻塞狗兒的腸道,使它便秘,造成嘔及胃口變差。尤其雞骨頭萬萬不可,因為小而脆,很容易塞住食道,刺穿胃腸。餵食的時候,一定要同時給予充足的清水。不必非用蒸餾水、開水,它們的腸胃並不計較這些。
總之,定時、定量、定點餵食,小狗高興,全家愉快。
I. 什麼叫公路自行車
就是在公路上騎的,公路賽聽說過沒有,就是賽車,可變擋的。比速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