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堂內飾圖
1. 哥特式風格的教堂內部是怎樣的
教堂內部除彩色玻璃窗戶以及木製品和聖壇上精美的雕刻外相當簡單,偶或幾乎不加任何裝飾。然而哥特式教堂內部從不顯得壓抑或暗淡。彩色玻璃窗不是用來擋住光線,而是為了使陽光更加燦爛,使陽光的色彩更加奪目、和煦。自然光線即使在最明媚的時刻也顯現不出這種光彩。
2. 西斯廷禮拜堂的內部景觀
西斯廷禮拜堂因集中了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藝術精華而聞名於世,包括米開朗基羅、拉斐爾、波提切利等著名藝術大師的作品。堂內祭壇兩側牆壁各有6幅壁畫,由平圖里喬、佩魯吉諾、波提切利、科西莫·羅賽利、西尼奧利等名家創作。南牆上的摩西組畫從西往東分別為《摩西前往埃及》、《摩西與葉忒羅的女兒》、《以色列人與法老軍隊在紅海》、《摩西給以色列人帶來「十誡」律法》、《懲罰可拉黨》、《摩西之死》。
北牆上的耶穌組畫從西往東分別是:《耶穌受洗》、《耶穌受試探》、《耶穌招收門徒》、《耶穌登山寶訓》、《耶穌傳給聖彼得天國的鑰匙》、《最後的晚餐》。祭壇後正面牆上是米開朗基羅的名作《最後的審判》。畫面展現了基督自天而降在對天下人進行審判。受審的人們表情各異,性格鮮明,有人捫心自問;有人驚魂未定;有人欣喜若狂;有人急於表述;有人則絕望至極。天使正把上天堂的人帶入天堂,撒旦則把下地獄的人趕進地獄。禮拜堂房頂上是米開朗基羅創作的巨畫《創世紀》,畫中共有數百個人物形像。整個畫面分成兩部分,繪有上帝創造世界的9個場景,即《劃分光暗》、《創造日月》、《劃分水陸》、《創造亞當》、《創造夏娃》、《逐出樂園》、《挪亞方舟》、《挪亞獻祭》、《挪亞醉酒》。房頂與牆壁連接處的弧面為另一部分,分別繪有耶穌的祖先等。
《創世紀》畫面宏大,人物縱橫交錯,使人仰視畫面時有一種庄嚴肅穆、神聖可畏的感覺。禮拜堂側牆上方窗戶之間布有眾多的教皇畫像。每當在重大的禮儀性場合,側牆下部用描繪《聖經》故事的掛毯加以裝飾。掛毯由拉斐爾設計,於1515~1519年在布魯塞爾編織。拉斐爾所作的《西斯廷聖母》在他的大量聖母圖中被公認為傑作。這幅作品,從構思到完工均顯出畫家嚴肅的深思,反映了拉斐爾的人道精神、文化素養和完美的技巧。這幅畫的布局初看起來十分單純,實際上,畫面擺脫了矯揉造作與刻板公式的無懈可擊的均衡,一點也沒有使人物行動的瀟灑從容受到約束。從我們的角度看來,聖母在同一個時間里既是向前走動,又是站定在一個地方。
聖母的形體飄飄然騰雲駕霧,同時又具備了人體的真實重量。從聖母抱著聖子的兩手的動作中,可以看得出把孩子緊緊摟住的母親下意識的激動。在聖母略揚起的眉毛上,在張得挺大的眼睛裡,顯示出忐忑不安的傾向,顯示出一個人在突然了解她的所遭遇的命運時透露出來的那種感情。同時,聖母的目光不是固定在一個點上,很難捉摸,她似乎不是瞧著我們,而是遺漏了我們或是超越了我們。這彷彿是預見到她的兒子悲慘的命運,同時准備把她的兒子作為犧牲品奉獻出去。豐健而優美的體形,簡朴的衣裳和赤裸的雙足,明確地讓人感到她是一位人間的慈母,而非天上的聖母。這種宗教題材上強烈表現出世俗的情感的藝術,在精神上與人民建立了強大的交流,洞見了這個時代人民靈魂深處的震顫,從而具有了永恆的美感。1993年教堂頂部畫被修復。
1993年6月4日羅馬教廷為兩台價值65萬里拉的空氣調節和凈化計算機控制系統舉行了揭幕儀式。新系統將依靠安置在教堂隱蔽處的75個電子感測器發揮作用,使教堂溫度晝夜保持在穩定的25攝氏度。同時,參觀教堂的人數一次將被限制在700人以內。專家認為,過去蠟燭的煙熏和火炬的燃燒是壁畫損壞的主要原因,而空氣污染、溫度和濕度的起伏,以及每年高達200萬遊客的呼吸則是這些藝術品的現代天敵。從理論上講,教堂的12扇窗戶將永遠封閉,以使教堂內部系統免受羅馬日益擁擠的交通狀況產生的污染的危害。 米開朗基羅·伯納洛提——文藝復興時期的「巨人」。西斯廷教堂(Sistine Chapel)的穹頂畫上——是他留下來的又一曠世傑作。
在米開朗基羅之前,西斯廷禮拜堂牆上的壁畫早已畫好。但是,米開朗基羅雄心萬丈,他要用穹頂畫向世人證明,「那些在他之前在那作畫的人,註定要敗在他的努力之下。」他在記事本上寫道:「在1508年5月10日這天,我,雕塑家米開朗基羅,已收到教皇陛下尤利烏斯二世付給我的500杜卡特,作為教皇西斯廷禮拜堂天頂畫工程的部分報酬。我也在這天開工。」
西斯廷禮拜堂頂上這片面積達到1080平米的穹頂,等待米開朗基羅在上面創作「濕壁畫」。濕壁畫的義大利文fresco,本意是「未乾的」,顧名思義就是要求畫家在半濕的灰泥上作畫。這種畫法需要非常完善的事前准備和精準的時間把握。作畫前用鏝刀在牆壁上塗抹一層一厘米多厚的灰泥,抹平打光,等到灰泥半干半濕,方才在上面作畫,這樣,潮濕的灰泥可以迅速吸收顏料的色彩,灰泥干透,顏料也就固結到灰泥下面的磚石里。而自稱「雕刻家」的米開朗基羅,顯然並不擅長這種畫法,事實上,他從一開始就遇到了數不勝數的困難。這年冬天,從阿爾卑斯山吹來的寒冷北風橫掃亞平寧半島,羅馬城雨雪交加。米開朗基羅每天都要站在腳手架上將頭後仰,在低溫里繪制濕壁畫。聖誕節剛過,已經畫好的《大洪水》突然起霜,畫面脫落,人物漫漶,「就像一幅扔在羊圈裡的垃圾」——時至今日,《大洪水》右上角脫落的部分依然清晰可見。硝酸鹽返潮帶來的霉變,讓米開朗基羅非常沮喪,他心疼整個秋天的心血,進而情緒失控,找到教皇大吵大鬧,把畫筆扔在教皇面前:「老實說,陛下,這不是我的專長。」牢騷歸牢騷,賭氣歸賭氣,米開朗基羅在艱苦的環境里繼續濕壁畫的進度,並且逐漸摸索出一套解決傳統畫法弊端的科學方法,大大提高了繪制速度。
1512年10月31日日落時分,尤利烏斯二世帶領17名樞機大主教到西斯廷禮拜堂做晚禱。一行人從梵蒂岡的國王廳出來,穿過短短的庭院,進入西斯廷教堂,撲面而來的是色彩艷麗、雄偉恢宏的巨型濕壁畫,《聖經》里神靈活現的先知們高高在上的俯視著梵蒂岡,這些樞機主教全部驚呆了,無一例外。教皇的頭似乎一直那麼仰視天頂,甚至忘記主持晚禱。
米開朗基羅的濕壁畫使用了大量來自中國的硃砂和佛羅倫薩山區的礦物顏料,色彩的最大特點是鮮亮光滑。但是經過500年蠟燭和油燈的煙熏火燎,濕壁畫表面積留了太多的油垢,後世教皇為了保護它,塗上數層亞麻籽油和清漆,使整個畫面一團糟,到20世紀,穹頂已經被稱為「幽暗與死亡的蒼穹」。如今看到的色彩絢麗,是1980年經過科技清洗後的「原色」,基於這個緣故,參觀者被嚴格禁止在教堂裡面吸煙和拍照,事實上,一旦進入禮拜堂,遊客不約而同的抬頭仰視這塊面積巨大的天頂,全神貫注欣賞米開朗基羅的傑作。 西斯廷教堂內部西絲汀教堂(Cappella Sistina)又稱「西絲汀禮拜堂」近鄰聖彼得大教堂,以米開朗基羅所繪《創世紀》穹頂畫,及壁畫《最後的審判》而聞名。也是教宗的選出儀式的舉行處。
由教宗西斯都四世(Sixtus IV)發起創建,教堂名「西絲汀」即來源於教宗之名「西斯都」。教堂始建於1445年。1481年完工後,波提切利等文藝復興初期畫家以耶穌基督為題目創作了一批壁畫。1483年,在此舉行過西克斯圖斯四世的聖體告別。起初穹頂繪有天空的圖案。教堂長40.25米,寬13.41米,高20.73米。依照列王紀第6章所描述的索羅門王神殿比例(60:20:30)所建。
西絲汀教堂作為一個宗教儀式舉行地,常年受蠟燭等熏染,穹頂畫和壁畫受到了很嚴重的損壞,修復工作使得穹頂畫和壁畫重現了繪制當時的鮮艷色彩,一部分的遮羞布也被除去,還原了當時的本來面目。 西斯廷禮拜堂電影《2012》取景地:每天清晨七點,身穿古老制服的瑞士衛隊,都會准時打開梵蒂岡的銅質厚實國門,你就可以開始游覽了。
電影中表現的壁畫位於西斯廷禮拜堂(Sistine Chapel),其實是梵蒂岡博物館的一部分,因天花板和牆壁上保存有米開朗基羅花費4年時間繪制的壁畫《創世紀》和《最後的審判》而久負盛名。電影中裂開的畫面是《創世紀》「創造亞當」的場景,畫的右上方描繪的是上帝在天使們的簇擁下飛向亞當,亞當全身裸露,倚躺在一座綠色的小丘上,他似乎剛從睡夢中醒來,目光中流露出渴望得到智慧和力量的神情。他的左手正在緩緩伸出,指尖就要和上帝之手觸碰……這是創造人類生命最關鍵的一剎那,那條縫隙是米開朗基羅的神來之筆。除了西斯廷禮拜堂,梵蒂岡博物館也值得好好看看,這里匯集了希臘、羅馬的古代遺物以及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精華。
3. 沙特爾大教堂的內部結構是怎樣的
沙特爾大教堂原來是9世紀建的羅馬風教堂,在毀於一場大火後,於1194~1260年重建。從外部看,西側正立面,比例和諧,但是風格迥異的兩個塔樓,明顯地不對稱。在雙塔之上是聳立的錐形塔尖,直刺雲霄。從中間的正門進入,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寬敞的中殿,兩邊是側廊。磚石方柱於拱頂相接,高約37米,內有兩個大的玫瑰窗及兩個尖拱窗的側高窗,裝有160塊13世紀的彩色玻璃。
法國沙特爾主教堂
4. 修道院的教堂的內部結構是什麼樣的
教堂是修道院內的主體建築,位於整個建築群的中央,是一座邊長50米的方形建築。屋頂上方聳立著一個直徑為19米的圓形塔樓,塔樓圓形的屋頂上還有高高的尖頂。全塔總高為92米,是修道院建築群中的最高點。與此高聳的圓形屋頂相呼應的是左右兩側的兩座72米高、帶有圓形屋頂的方柱形鍾樓。教堂內部十字交叉的圓形穹隆頂架由四根粗大的柱子支撐,另有八根較細的柱子分別支撐著24個拱頂支架。
圓形穹隆的天花板上有各種反映聖母和耶穌宗教生活的壁畫。地面用灰白兩色相間的大理石鋪砌。教堂內最大的祭壇有15米寬,26米高。祭壇分四層,分別用碧玉、瑪瑙或紅大理石的柱子支撐。四層擱板上共有15座銅制雕像,最高一層是基督和聖母的雕像,旁邊是聖彼得和聖保羅的雕像。在大祭壇的兩側有兩組銅鑄雕像群,這是義大利米蘭的藝術家們創作的藝術精品,一組是卡洛斯五世國王和他家人的雕像,另一組是菲利浦二世國王與他的三位妻子和一個兒子的雕像。祭壇周圍掛滿了著名繪畫大師繪制的聖像、宗教畫或各種精美的雕飾。在主座堂旁側的一座小教堂內珍藏了一件16世紀義大利著名雕刻家本維努力托•塞利尼的傑作——著名的《基督受難》雕像。
5. 聖馬可教堂的內部是如何設計的
聖馬可教堂建築格局遵循拜占庭風格,平面呈希臘十字形,上覆五座半球形圓頂,正面寬51.8米,有五座棱拱型羅馬大門。在聖馬可教堂正門的拱門上層中央,有四尊金色的躍馬銅像,原是威尼斯人在公元1204年,從君士坦丁的競技場取回來的。這四尊金色銅馬,曾被拿破崙安放在巴黎的廣場,但後來又被奧地利人拿回威尼斯。從那時直到現在,它們一直都放在教堂上,象徵著威尼斯的力量與權力。
在大教堂正面拱門上方,有四個大的弦月窗,在弦月窗里有17世紀時繪制的馬賽克圖飾,內容主要是描述耶穌的傳記。觀看這些馬賽克圖飾,最好是在日落黃昏時刻,因這時太陽的金色光線從窗外射入與馬賽克的各種色彩相互輝映,形成一種美麗的景色。大弦月窗上面的哥特式頂飾,是14世紀時創建的,後來陸續有許多位雕刻家接替這項工作,這些雕刻家大部分都是從托斯卡納來的。聖馬可教堂的內部建在一個高的平台上。
在古時候,教堂和廟宇裡面的地板比外面的路面高,主要目的是為了強調它們的神聖。教堂的建築方式依照希臘十字形設計法,教堂內部的地板是用大理石鋪就的,以馬賽克拼飾方法鑲製成的圓柱是用完整的珍貴大理石雕成的。另外,牆壁上也鑲有彩色的大理石。在教堂上半部牆壁和圓形屋頂上,都鑲有用黃金或玻璃製成的馬賽克拼飾,這些美麗的馬賽克拼飾與稍暗的教堂內部形成強烈的對比,這使它們看起來更為閃亮。
這所教堂和威尼斯的歷史有很大的關系,因為威尼斯很早就和東方產生接觸,因此這所教堂在建築上深受西方及東方的影響,教堂的十字形設計法、拱門、圓形屋頂和內部裝飾受到拜占庭式的影響,而基本構造則受到羅馬式的影響。從這所教堂可以看出東西方兩種不同文化互相影響融合的痕跡。
6. 塞維利亞大教堂的內部結構
大教堂由五座哥特式殿堂組成,包括王室座堂、主禮拜堂、大教堂博物館(Museodela Catedral) 等,殿堂之間以交叉的寬廣的迴廊相連。 大教堂博物館(Museodela Catedral) 原為聖器室,展出了各種各樣華麗珍貴的帷幔、法衣、贊美詩集、唱詩班用的經書架等宗教藝術品和繪畫等藝術珍寶。在主聖器室內還有各種不同的聖物盒,金銀器皿等各種展品。特別珍貴的是一座7.8米高,帶有復雜花紋裝飾的15枝大燭台和祭台上的聖龕。在另一間聖器室內保存著西班牙著名的繪畫大師穆里略(1617~1682年),馬爾德斯(1630~1691年),莫拉萊斯(1509~1586年),戈雅(1746~1828年)等人的繪畫作品。
羅雷亞斯女神禮拜堂
羅雷亞斯女神禮拜堂(Capilla de la Virgen del la Antigua),則充滿濃厚的哥倫比佩色彩,堂中有雕塑家克里斯多福·哥倫比亞(Sepulcro de Christóbal Colón)的肖像,庄嚴的唱詩台,以及華麗的巴洛克式管風琴。
塞維利亞大教堂
塞維利亞大教堂所在地原為塞維利亞大清真寺,15世紀清真寺被拆毀,在原址上建造塞維利亞大教堂。它曾是基督教世界裡最大的宗教建築,與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倫敦聖保羅大教堂並稱為世界三大教堂,已經被選為世界文化遺產。教堂邊的希拉達塔(Giralda)高98米,原為清真寺的宣禮塔,16世紀改建為教堂的鍾樓,所以在高塔的外立面上既能看到阿拉伯風格的網格裝飾和馬蹄形窗,又能看到文藝復興風格的鍾塔。塔頂雕塑名為El Giraldillo,代表信仰。大教堂由五座哥特式殿堂組成,殿堂之間以交叉甬道相連。
主禮拜堂的祭壇供奉著塞維利亞守護神「國王聖母」,祭壇浮雕描繪著基督生平的36個場景,裝飾極為華麗。禮拜堂柵欄為雕刻繁復的銀匠式風格,唱詩班的座席是穆德哈爾風格,而管風琴則為巴洛克風格。費爾南多三世和阿方索十世父子都安葬於此。其他禮拜堂中的宗教畫很多都是大師手筆,如聖安東尼奧禮拜堂的《聖安東尼奧的禮拜》,聖佩德羅禮拜堂的《聖告圖》等。更多的藝術珍寶收藏在大教堂博物館中,包括繪畫、聖經古抄本、神父禮服和金銀器等。石棺上有西班牙四古國——卡斯蒂爾、萊昂、納瓦拉、阿拉貢的騎士抬起哥倫布靈柩的雕像。教堂北側的橘園和阿拉伯噴泉,是舊清真寺的遺跡。 主禮拜堂(Capilla Mayor)由橢圓形的穹頂覆蓋,內部是火焰狀的翼部拱頂,形成高大的內部空間。牆上掛著穆里略畫的各種著名宗教油畫。
主禮拜堂是宗教活動的主要場所,裝飾極為華麗,哥特式德祭壇薈萃了大量神態各異,栩栩如生的人物藝術雕像或繪畫,具有很高的鑒賞價值。巨型祭壇浮雕描繪著基督生平的36個場景,裝飾極為華麗。禮拜堂柵欄為雕刻繁復的銀匠式風格,以精美的花葉形作為裝飾。主禮拜堂的窗戶則是文藝復興風格的鐵格窗。
唱詩班的座席是穆德哈爾風格,而管風琴則為巴洛克風格。 8歐元,包括登塔。兒童,SEVILLA當地人及16周歲以下少年免費。60周歲以上,16周歲--25周歲半價。
7. 聖索菲亞教堂裡面是什麼景色
哈爾濱聖索菲亞教堂坐落在東北名城哈爾濱,始建於1907年3月,原為沙俄東西伯利亞第四步兵師修建中東鐵路的隨軍教堂,全木結構,佔地面積為721平方米,通高53.35米,平面呈拉丁十字布局,是典型的拜占庭風格建築。
教堂的內部在一定程度上表現了君士坦丁堡的索菲亞教堂的穹頂氣氛,教堂穹頂構成了極其宏偉壯觀的空間輪廓,從大廳中央向下望去,是否感覺到由這4個大帆拱托起的巨大的,如此巨大的,帶有宗教圖案的大彎頂內牆面富麗堂皇而又高雅別致哪?教堂正門篷頂為鍾樓,懸掛著1大6小共7座樂鍾。那座最大的樂鍾由響銅鑄成。樂鍾重達1.8噸.最大直徑為1.425米,臨近鍾耳和鍾的底部裝飾的是規則花邊。鍾的中部雕有4個聖像,以8個規則的連形花邊上的古俄文註明的是鑄造年代,6座小樂鍾可以奏出6個不同音符,每逢重要宗教節日,敲鍾人把7座鍾槌上繩子系於身體不同部位,手足並用,有節奏地拉動鍾繩,鏗鏘的鍾聲響徹雲霄,據說當時連幾十公里外的阿城居民也會聽到這鍾聲樂曲,堪稱哈爾濱的一大奇觀。
索菲亞教堂共有「一主兩輔」三處唱詩台,處於兩側耳門門廳上的是輔唱詩台,與兩處小聖所相對,兀然突出在半空中,成為二層平台,給大廳碩大的空間平添了一個層次。位於正門門廳上的是主唱詩台,由左側樓梯可以上去,與左側小唱詩台有走廊相連。主唱詩台的前面敞開,其他方向以牆面、屋頂進行封閉,面積約20平方米,可容納4人。
8. 科隆大教堂的內部構造
大教堂內分為5個禮拜堂(有資料說是10座),中央大禮拜堂穹頂高43米,中廳部跨度為15.5米,是目前尚存的最高的中廳。各堂排有整齊的木製席位5700個,聖職人員的座位有104個,全用極厚木板製成。具中世紀晚期風格的唱詩台是德國最大的,它的特別之處在於各有一個預留給教皇和皇帝的座位。 堂內還有好幾幅石刻浮雕,描繪出聖母瑪麗亞和耶穌的故事。科隆大教堂里收藏著許多珍貴的藝術品和文物。其中包括成千上萬張當時大教堂的設計圖紙,仍保存第一位建築師哈德設計教堂時用的羊皮圖紙,為研究13世紀建築和裝飾藝術提供了重要資料。還有從東方去朝拜初生耶穌的「東方三聖王」的屍骨,被放在一個很大的金雕匣里,安放在聖壇上。這里還有最古的巨型聖經、比真人還大的耶穌受難十字架以及教堂內外無數的精美石雕。一些珍貴文物現保存在—個金神龕內,此金神龕被認為是中世紀金飾藝術代表作之一。在教堂祭壇擺放有中世紀黃金匣,由黃金和寶石組成。教堂內還有一座11世紀德國奧托王朝時期的木雕《十字架上的基督》,成為哥特藝術的先導,對後世的雕刻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在唱詩班迴廊,還保存著15世紀早期科隆畫派畫家斯蒂芬·洛赫納1440年為教堂所作的壁畫和法衣、雕像、福音書等文物。這些都是教堂的古老珍藏,具有很高的宗教和藝術價值。20世紀80年代考古發掘教堂地基,發現了歷次修建時基礎工程的不同做法,十分珍貴。 科隆大教堂由兩座孿生的連體高塔組成,整個教堂是灰褐色的,左塔(北塔)有半截呈銀白色,在夕陽的照耀下,一個鮮亮白凈,一個灰頭土臉,顯得涇渭分明。
原來,科隆是歐洲最重要的工業基地,也是德國最大的褐煤生產基地。泛酸的空氣侵蝕著教堂的每一塊石頭,大教堂建成僅160多年,由於長期受到工業廢氣和酸雨的污染、腐蝕,雙塔由原來的銀白色變成了黑褐色。當地文物部門為恢復教堂原來的建築風貌,用萊茵河的水給157米高的雙塔「洗澡」。盡管不能恢復原來的光亮、明麗,但畢竟比原來清新了許多。後來市議會知道了,決定保留雙塔被污染了的黑褐色,以引起世人對環保工作的重視,增強人們的環保意識。
大教堂的「陰陽臉」,促使科隆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消除和減少污染,保護好世界歷史文化遺產和歷史文化名城。如:加強對環境保護的立法;嚴禁尾氣污染嚴重的車輛進入市區;搬遷市內污染嚴重的企業;正式成立「環境保護區」……
特別超前的是,在上世紀中葉,他們就提出了「減少碳排放、節約能源、提倡綠色生活」的口號,成為「倡導低碳、防止氣候變暖」的踐行者。
9. 聖索菲亞大教堂有怎樣的內部構造
它完全可以與羅馬萬神廟和倫敦的聖保羅大教堂相媲美。這個巨大的圓頂穩定地擱在四個拱形門上,圓頂的兩側有兩個直徑相等的半圓頂,這兩個半圓頂又各有3個附屬圓頂來做支撐。
10. 米蘭大教堂的內部構造
米蘭大教堂的大廳有著顯著的哥特式風格建築的特點:中廳較長而寬度較窄,長約130米,寬約59米,兩側支柱的間距不大,形成自入口導向祭壇的強烈動勢。 中廳高度很高,頂部最高處距地面45米。宏偉的大廳被四排柱子分開,大廳聖壇周圍支撐中央塔樓的四根柱子,每根高40米,直徑達到10米,由大塊花崗岩砌疊而成,外包大理石。12根較小圓柱,柱子加上柱頭總高約26米,直徑3.5米。這些柱子共同支撐著重達1.4萬噸重的拱形屋頂,柱與柱之間有金屬桿件拉結,形成5道走廊。兩側束柱柱頭弱化消退,垂直線控制室內劃分,尖尖的拱券在拱頂相交,如同自地下生長出來的挺拔枝桿,形成很強的向上升騰的動勢。兩個動勢體現對神的崇敬和對天國嚮往的暗示。
教堂的地下有磚砌的深度為4-8米的空間。這兒能看見是大教堂基礎的聖特庫拉教堂的遺址。此外,在正面深處入口開始是地下的寶物庫,從正中間靠里右手的入口可以去往屋頂。 教堂內部也全由白色大理石築成。
廳內全靠兩邊的側窗採光,窗細而長,上嵌彩色玻璃,光線幽暗而神秘。兩柱之間的彩色玻璃大窗是哥特式建築的顯著裝飾特色之一。米蘭大教堂的玻璃窗可能是全世界最大的,高約20米,共有24扇,主要以耶穌故事作為主題,正中的太陽光彩圖案寓意正義和仁愛,這些彩色玻璃造於500多年前,至今仍光彩奪目。當陽光透過彩色玻璃射入教堂時,霎時,讓人明白宗教的美原來可以這樣宣示。教堂東端的三個環形花格窗,寬約8.5米,高約21米,是義大利花格窗中的精品。
教堂西端是仿羅馬式的大山牆,眾多的垂直線條和扶壁將牆面分成五個部分,扶壁上布滿神龕雕像。
在所有柱子的柱頭上都有小龕,內置雕像,手工精美。頂四周刻有8座石像穹隆,殿內的雕像有800多座。 堂內還藏有許多藝術珍品和米蘭名人的陵墓。 一直以來一些聞名的神父,選擇了安葬在大教堂之下,所以米蘭大教堂可以堪稱神聖的聖殿。教堂大廳供奉著十五世紀時米蘭大主教的遺體,頭部是白銀築就,軀體是主教真身。
祭壇是哥特式建築的裝飾重點。殿內的大祭壇是佩萊格里尼於1581年設計的,四周設5尺高欄,正中聖體龕外有8根鍍金銅柱,支撐著一個凱旋基督銅像的頂蓋,將他罩於其中。其下由四個小天使抬著。
祭台後共有4座大型風琴造於1542年,1939年擴充,成為一個有180個調音器、1.3萬個音管的大風琴,聲音柔揚悅耳,雄渾有力。
傳說屋頂藏有一枚釘死耶穌的釘子,教徒們為紀念耶穌,每年要取下釘子朝拜三天。當時著名科學家和畫家達·芬奇為取送這枚釘子而發明了升降機。
屋頂上還有一小洞,地上固定著一根金屬嵌條,每天中午陽光由小洞射入,正好落在金屬條上,被稱為「太陽鍾」。建於1786年,300多年每天都可准確地標出正午時分。
其他主要的藝術作品包括教堂北耳堂中由7個部分組成的青銅蠟扦(14世紀)。這種模式最早是在法國、德國出現。南耳堂中聳立著一尊令人毛骨悚然的聖巴塞洛繆的大理石雕塑,他是被活活剝皮而殉教的(該雕塑正是描繪了聖人手拿折疊好的自己人皮的情景)。此外,還有過於鋪張的「吉安·賈科莫·梅迪奇的紀念物」(1560一1563)和通往屋頂的入口——遊客的必去之處。
此外,教堂內還有寶物庫和米蘭大教堂博物館(Museodel Duomo)等,供遊人參觀。 大教堂博物館(Museodel Duomo )展示有裝飾大教堂的雕刻的原作。
教堂內設有兩座登頂電梯,遊客只需支付很少的費用,就可以登上教堂頂部俯瞰米蘭風光。 由於這座教堂十分著名,除教徒之外,每天遊客比肩接踵,為了方便參觀這座古建築進門處設有許多部電子解說裝置,有熒光屏幕顯示,只要投入少量硬幣,便可觀看彩色幻燈,意、英、法、德、西班牙五種語言隨意選擇,為不同國家的訪游者提供良好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