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太過分了汽車價格弄的那麼高
⑴ 為什麼中國的汽車價格那麼高
造成中國汽車價格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流通成本
這個流通成本包括,繁多的配件運輸費用。中國的收費站比肯德基的廣告都多。汽車配件的運輸、成品車型的物流運送到4S終端,都要花費不菲的物流費用,這些最終都要由消費者買單。
2、身份標識
這個大家也明白,在我國,汽車絕不是代步工具那麼簡單,更多時候,它要扮演一個身份地位的標識角色。買一款車,就是彰顯自己品位和地位的目的。我此前寫過,我國的部分汽車消費行為,是一種「有閑消費」,有錢,一是靠不勞動來表現,二是靠工具。汽車,在中國最初的叫法是「轎子車」。轎子是古代官老爺有錢人的交通工具,可見這種文化暗示還在支配、影響著我們現在的購車行為。當然,對有錢人來說,這些都是無可厚非的。不過,這種消費心理被有些汽車廠家所利用,北大經濟學教授鄭也夫先生說過,消費就是消費者與賣家市場的合謀。什麼意思呢,老話說就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你喜歡面子,不在乎里子,那麼我就給你面子(我牌子口碑硬)。這個因素對某些品牌車價的抬高不無作用。
3、價格體系
我國汽車市場發展還不成熟,政府的價格監管體系更是不完善,前一陣還煞有介事的拿進口豪車開刀,各種原因大家都明白,此處不多說。臨走多說一句,還有設計專利問題,山寨層出不窮,政府偏袒國內企業,看著是好意,其實對自主來說,是助紂為虐。
4、中西合資利潤疊加
在我國,合資車企都是國有企業和外資企業共同控股。這樣一來,同一款車就得分出兩份利潤來,你拿一份,我拿一份。這與一款車在它的本國直接銷售來說,多出了一份利潤。利潤從哪裡來,消費者最終買單。
5、汽車角色的不同
在中國和發達國家,汽車扮演的角色不一樣,這點前面也提到過了。在我國是面子身份的象徵,在歐美發達國家,汽車的角色更多帶有使命屬性,就是代步工具、生活工具。高度發達的汽車工業和相對便宜的價格和高收入,讓汽車在他們那裡擁有起來比較容易,所以其身份象徵意義被削弱和淡化了。汽車逐漸成為一種和日常消費品差不很多的物品,一件商品一旦不稀缺(追求意義上的稀缺),也就不那麼昂貴了。
希望這個回答對你有幫助
⑵ 在中國買車為何這么貴
我覺得是中國國情還有就是政策還有暴利引起的……各種原因都有1、中國的汽車普遍比國外同款砼配置貴些,或者減配置,這個原因主要在汽車廠商,他們追求利潤,而中國的汽車上的強製法規太少了,需求又旺盛,導致就是這種又貴又「缺胳膊少腿」的汽車也大有人買,讓他們有恃無恐。2、中國貧富差距在拉大中,使得買不起汽車的大有人在,能買幾輛車的人也大有人在。使汽車消費比較旺盛。3、中國的汽車、石油都基本還屬於壟斷性行業,難以低價。4、中國汽車被國家做為支柱產業發展,發展助力太多,發展有點畸形了,所以形成了現在這種大家好多人買不起車,但是又暢銷的畸形汽車市場。
本身中國的汽車技術是全面落後的從發動機,到原材料(如車用的鋼材,鋼板)。到各種零配件中國有幾項拿得出手的?沒技術,人家想怎麼捏你就怎麼捏你。現在奢談保護民族車企為時過早。現在在中國的外國車廠降價的動力,僅僅來自於其他外國車廠。與本土車企幾乎毫無關系。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現在的中國車市,就是日俄戰爭的翻版。 看著人家在自己的土地上打來打去,而我們只是看客。所以,別人既不是因為我們有錢沒錢來定價,也不會因為我們笨不笨來定價。因為在他們看來,我們只有選擇買不買的權利,和買哪個外國車廠的權利。 不論是中國車企,還是中國人,對於價格的質疑和話語權幾乎是被忽略不計的。請記住,不論德國,美國還是日本法國,都不會因為你覺得貴或者怕觸怒消費者而降價。現階段他們降價的唯一動因是其他外國公司是否降價了和它公司產品的市場銷售情況。還有,依然是稅的問題這一點,其實也只有美國對於車子的征稅是很少的,其他不論是歐洲還是哪裡,征稅都不少。中國也不算特別過分。增值稅,購置稅,車船稅。扯點題外話:中國買車貴嗎?對於一個沒有任何一個屬於自己的全球知名品牌的國家來說,中國的車價算是便宜的。非要跟美國那是找錯了對手了。當然了,如果非要把上汽買名爵,吉利買沃爾沃或者XX買薩博之類都算是中國的名牌,我無話可說。這幾個品牌,特別是後兩個,被買來買去這么多次,沒見真正做好的。要不然也不會賣給中國人的。中國最大的問題是,買車以後的不合理費用。比如高昂的過路過橋費,高昂的停車等費用。甚至像某省會城市那樣,在本城市的范圍內,過個江居然也要收費,而且還不是按次收,一收就是年票
⑶ 為什麼現在合資車越來越便宜,而國產車價格越來越貴了呢
近幾年自主品牌車企們可謂是取得了巨大的進步,通過提升造車技術、質量等方面,推出了不少讓消費者滿意的車型。對比合資車,各方面差距不大。以前自主品牌車企剛起步,技術不夠過硬,造車經驗也遠不如合資品牌。但如今自主品牌已今非昔比,不僅技術、質量上來了,用料也越來越好。一分錢一分貨,價格自然上來了。
既然是生意,那麼肯定要賺錢要利潤,如果單車利潤減少了,那麼賺的錢就少了。那麼如何盡量去做到利潤最大化?自然就是從成本上下手,節省成本就可以讓利潤更大化。所以有些合資車型雖然價格上降了,但是在用料、配置和其他一些方面也減配了。一輛車省一點,大批量生產就能省很多成本。那麼利潤,自然就來了。
⑷ 在中國買車為什麼這么貴
我覺得是中國國情還有就是政策還有暴利引起的……各種原因都有1、中國的汽車普遍比國外同款砼配置貴些,或者減配置,這個原因主要在汽車廠商,他們追求利潤,而中國的汽車上的強製法規太少了,需求又旺盛,導致就是這種又貴又「缺胳膊少腿」的汽車也大有人買,讓他們有恃無恐。2、中國貧富差距在拉大中,使得買不起汽車的大有人在,能買幾輛車的人也大有人在。使汽車消費比較旺盛。3、中國的汽車、石油都基本還屬於壟斷性行業,難以低價。4、中國汽車被國家做為支柱產業發展,發展助力太多,發展有點畸形了,所以形成了現在這種大家好多人買不起車,但是又暢銷的畸形汽車市場。
本身中國的汽車技術是全面落後的從發動機,到原材料(如車用的鋼材,鋼板)。到各種零配件中國有幾項拿得出手的?沒技術,人家想怎麼捏你就怎麼捏你。現在奢談保護民族車企為時過早。現在在中國的外國車廠降價的動力,僅僅來自於其他外國車廠。與本土車企幾乎毫無關系。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現在的中國車市,就是日俄戰爭的翻版。 看著人家在自己的土地上打來打去,而我們只是看客。所以,別人既不是因為我們有錢沒錢來定價,也不會因為我們笨不笨來定價。因為在他們看來,我們只有選擇買不買的權利,和買哪個外國車廠的權利。 不論是中國車企,還是中國人,對於價格的質疑和話語權幾乎是被忽略不計的。請記住,不論德國,美國還是日本法國,都不會因為你覺得貴或者怕觸怒消費者而降價。現階段他們降價的唯一動因是其他外國公司是否降價了和它公司產品的市場銷售情況。還有,依然是稅的問題這一點,其實也只有美國對於車子的征稅是很少的,其他不論是歐洲還是哪裡,征稅都不少。中國也不算特別過分。增值稅,購置稅,車船稅。
⑸ 為什麼進口車價格到了國內那麼高
我來給你算一下。
在國內買到的進口車的實際價格=關稅+消費稅+增值稅+其它
先說明,CIF是報關價,FOB是離岸價(就是你說的在國外賣的錢數)
CIF(報關價)=FOB(離岸價)+途中保費+國外運雜費
關稅=CIF×關稅稅率
*小轎車關稅稅率目前是:25%
消費稅=[CIF/(1-消費稅率)]×消費稅率
*消費稅率:排量在1.0以下的,稅率為3%;排量在1.0-2.0之間的,稅率為5%;排量在2.2以上的,稅率為8%
增值稅=(CIF+關稅+消費稅)×增值稅率
*增值稅率目前是:17%
其它是指一些亂七八糟的費用,不是很多,但一定有。
——北京賓士汽車服務中心
⑹ 為何中國汽車價格那麼貴呢
昨天CBN刊發《銷量全球第一背後:中國車價仍遠超美國》,引發了消費者對中國車價奇高的熱烈討論,眾多網媒上跟帖無數,剛花23萬多元買了一輛凱美瑞轎車的武漢汽車維修廠老闆李先生,在得知這車在美國只要2萬多美元,摺合人民幣不過15萬元時,也忍不住反問CBN記者:「中國不是人力成本和原材料比美國便宜很多嗎?為什麼凱美瑞在中國比美國還貴這么多?」
其實,中國售價普遍在20萬元以上的中高級車,在美國售價多為15萬元左右。28萬元買一輛雷克薩斯或賓士,在國外輕而易舉。50萬元,幾乎在國外可以買到大部分品牌的高端豪華車,包括賓士S系列部分車型和寶馬7系。
不僅僅中高級車和豪華車,在中國處於入門級的中級車售價也高於美國。豐田2009款卡羅拉美國售價為1.5萬美元~1.99萬美元,摺合人民幣10萬~14萬元。而在國內,卡羅拉售價為12.78萬~19.28萬元。越野車方面,豐田FJ Cruiser特別版在美國售價為24410美元至29165美元,約合人民幣17.5萬~21萬元。國內僅有一款FJ Cruiser在售,售價為45萬元。
「中國的車價大部分是由競爭關系決定的,成本只是其中一部分因素。」汽車專家賈新光對CBN記者表示。相對於歐洲和美國超過100年的汽車銷售史,中國汽車市場無論規范程度還是競爭激烈程度均遠遠落後,企業利潤也遠遠高於歐美。「一個市場運作得久了,相對會比較透明,價格也會穩定。」
標准普爾公司2008年報告稱,中國國內汽車製造商平均運營利潤率為30%~35%。西方成熟市場的平均運營利潤率僅為5%。
以豪華車為例,中國的豪華車幾乎被寶馬、賓士和奧迪三個品牌瓜分。而在美國和歐洲,寶馬、賓士和奧迪卻要面對更多競爭對手,比如凱迪拉克、林肯、瑪莎拉蒂、美洲虎等。
中國的中高端車領域存在著類似的情況。在2007年凱美瑞上市之前,雅閣和帕薩特幾乎壟斷了中高端車市場的大部分份額。凱美瑞上市後,該區間競爭加劇,售價開始出現下滑。
另外,技術轉讓費也進一步抬高中國車價。由於中國合資汽車公司中,中方與外方的股比多為50:50,外資公司對引進到國內的車型,均徵收技術轉讓費,該項費用大部分佔到整車成本的10%以上。這意味著,一輛20萬元的車,其中2萬元是額外支付給外方的「學費」。
昨天,CBN記者就上述問題采訪豐田(中國)公司時,對方回復稱:「去問合資公司,豐田(中國)沒有定價權。」凱美瑞的生產廠家廣州豐田則不願談中國車價超過國外這一問題,稱「應采訪豪華車」。
除了競爭關系外,國內多家汽車公司表示,中美汽車的巨大價差跟中國特殊的稅收政策有關。
華晨寶馬一位人士昨天向CBN記者表示,中國的寶馬之所以比美國價格高出許多,「主要是來自海關的稅收及政策因素」。以售價116萬元的寶馬740Li為例,從進口到被中國消費者購買,中間有三道稅,分別為25%的進口關稅,排量3.0升以上徵收的25%消費稅,消費者購車時9%左右的購置稅。其中,關稅和消費稅為包含在車價內的稅費,購置稅為車價以外的稅費。消費者在買賣中承擔的稅費成本約為「進口關稅19萬元+消費稅19萬元+購置稅10萬元」,共計48萬元。
國產車雖然沒有進口關稅,但也要繳納其他相關稅費。
國內一家合資汽車公司內部人士昨天對CBN記者表示,該公司在生產環節要上繳17%的增值稅和5%的消費稅。車輛上市銷售後,購買者還必須支付約9%的購置稅。而在美國,大部分州對汽車公司僅徵收5%~10%的稅費,終端環節也沒有購置稅。而在日本,轎車的平均稅率大概是11%,德國則為7%。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汽車業內專家表示,由於企業在生產環節已繳納了一次消費稅,消費者在買車時的購置稅實際上形成了「二次徵收同一稅費」。
⑺ 中國人收入低,為何汽車的售價這麽高
我來說說我的看法。
1、中國人的人均收入事實上是很低的。而且相對還在繼續走低,打個比方,你的收入去年年初為1000元/每月,到年底還是1000元,那麼您的收入實際上還減少了,因為通貨膨脹。我們國家的經濟政策向來是錯多對少,而且學不會怎麼花錢,總是把錢花在使用率和回報率非常低的高速公路、高鐵上,而忽略了對普通民營企業的援助,而企業的不景氣直接導致了老百姓的收入無法得到提高。而且,這些錢還是通貨膨脹出來的錢,這是直接浪費老百姓的財富。所以總結第一點,老百姓的收入雖然看不見減少,但是老百姓的消費能力正在不斷減弱。
2、稅收讓民營企業承受了巨大的壓迫。前段時間傳出消息,奇瑞汽車每輛利潤才100元左右,我不想去證實這個消息的真假,但是可以可以想像,國內的汽車企業也承受了巨大的壓力,我們可以看到,不管是奇瑞,還是比亞迪,都有模仿國外品牌的造型,而汽車內核心技術的發動機,都依賴於進口,結果就是,車,越做越山寨,核心技術被國外控制,利潤被高稅收抽完,而企業利潤不足就不可能搞科研,導致國內汽車廠家越做越差且不得翻身,車價還不一定降的下來。
3、外來汽車品牌之間,看似相互競爭,實際是聯合壟斷抬高價格。中國能夠買車的人群,一定是中高收入的家庭,或者是公車,而買車容易養車難,更是抬高了有車一族的門檻,所以,私家車在中國並非一個普及品,可以視作是一個奢侈品。所以,外來車自然就調整了營銷手段,先抬高價格,然後讓利流通領域,讓經銷商有銷售的積極性,再通過售後等手段,打動消費者,因為消費者都集中在中高收入者,所以對於十幾二十萬的價格,也不是太過敏,而能讓他們動心的,就是良好的售後了。簡單的總結,就是廠家對於客戶極其有針對性,就是針對中高收入人群,然後通過總總方法拉抬價格,減少銷量,但是增加單輛車的利潤。如此一來,中低收入想買車就難了。
⑻ 為什麼國內外汽車價格差那麼大
我國的汽車工業仍然處在發展階段,要保護民族工業,所以要增加關稅,像歐洲,美國等對反傾銷。
市場經濟法律法規的不完善影響了汽車消費。在我國,很長一段時間里,汽車沒有被當成消費品,而是生產資料,消費者協會也不受理有關汽車方面的投訴。
現在雖然承認了汽車是消費品的性質,並出台了缺陷汽車召回制度,但是仍然存在著配套法規不完善、保障機制不健全、認定標准不明確,以及處罰力度不足等方面問題,難以有效地約束企業的行為,保護汽車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8)中國太過分了汽車價格弄的那麼高擴展閱讀:
宏觀經濟環境。宏觀經濟環境因素包括國家宏觀經濟政策、區域經濟環境和業內競爭等方面。
國家宏觀經濟政策主要包括國家制定的政策、措施、法律、法規,其內容可能會促進或限制汽車消費。如當前對汽車消費稅的徵收,不分車型統一標准,對購買力較低的消費者有很大影響。如果能夠根據車型的不同,對於豪華型汽車徵收較高的消費稅。
而對於經濟適用型汽車徵收低消費稅或是免稅,將會大大促進汽車的消費。區域經濟環境對汽車消費的影響也很大。2004年我國人均收入達到1000美元,而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的人均收入已達到4000美元左右,人均收入的巨大差距直接影響了對汽車的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