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休兄弟豪車
A. 介休的簡介,詳細一點。
歷 史 沿 革·
介休歷史悠久,國內史籍最早記載介休歷史為周代魯隱公五年(公元前718年)。因史出春秋時期割股奉君的介子推、東漢時期博通典籍的郭林宗和北宋時期出將入相五十載的文彥博三位賢士名達,素有「三賢故里」之稱。總面積744平方公里,總人口37.25萬人。 介休歷史悠久,國內史籍最早記載介休歷史為周代魯隱公五年(公元前718)。時,曲沃庄伯伐翼,晉翼侯奔隨,隨在今介休城東,當時為晉大夫士會食邑。公元前636年,晉文公返國賞隨臣,介子推不言錄,與母隱居綿山。晉文公焚林求賢,子推竟與母抱樹而死。後,介休即依介子推休於此而得名。自公元前514年起,介休歷史上先後東部建置鄔縣,西部建置平周邑,秦始皇設郡縣,城區建置界休,以後改為界美、介休、平昌。東魏時,定陽郡一度僑治境內。北周時期,曾設置介休郡。隋、唐時期一度設介休郡、介州。鄰縣靈石公元590年建縣前,一直為介休地域。隋、唐時設介休郡、介州時,兼領平遙縣。孝義歷史上曾幾度並入介休縣。宋、元、明、清時期,介休縣域和領屬關系基本保持不變。1992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下文,介休撤縣改設縣級市,行政區域不變,依舊隸屬晉中行署。現轄7鎮3鄉、232個行政村,5個街道辦事處。
·自 然 環 境·
1、面積及方位
介休市位於山西省中南部,太行山北側。地跨東徑111°44′10″— 112°10′14″、北緯36°50′01″—37°11′04″之間。北起義安鎮任家堡村,南至綿山頂端艾蒿坡;西起義棠鎮圪塔頭村,東至張蘭鎮南窯頭村。東北與平遙、汾陽接壤,西南與靈石相連,東南與沁源毗鄰,西北與孝義相望。東西最寬處38.5公里,南北縱長38公里,總面積744平方公里,佔全省總面積的0.47%。
2、地貌
介休整個地勢形態呈南高北低,海拔在740—2487米。南部為山區,主峰有綿山、天峰山等,屬太岳山脈,面積312平方公里,佔全市總面積的42.09%;中部為丘陵區,面積191.7平方公里,佔全市總面積的25.86%;北部為平川區,面積為237.6平方公里,佔全市總面積的32.05%。
3、氣候
介休處於中緯度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域,屬暖溫帶大陸性氣候。全年日照時數年份均在200天以上,
2500小時左右。丘陵山區少於平原,南部少於北部。據1954—1994年氣象資料統計,全市年平均氣溫為10.4℃,冬夏季氣溫變幅較小,總的分布趨勢是由南向北升高,由平川向丘陵山區降低。全市年平
均降水量為477.2毫米,一般集中在7至9月。無霜期平均為175天,其分布趨勢為平川丘陵長於南部山
區。
·民 俗 文 化·
介休自古「商賈雲集,民物浩穰」。明清時期,縣城四條大街店鋪林立,「儼如都會」。張蘭、義安、洪山、義棠鎮市面除有京貨、雜貨等商號外,還有錢庄、當鋪、金珠鋪等商行。張蘭鎮每年九月下旬古廟會,屆時有文水皮貨、沁州麻貨、渾源挽具、上黨葯材、內蒙古騾馬上市交易。介休歷來挾資走外經商者眾多,清代前期,被朝廷賜為皇商的介休張原村范氏為對日貿易中首執牛耳的洋銅商。道光年間,山西初期設立的15家票號中,介休北賈村侯氏領其中6家,資本計有七八百萬兩,為票號「匯通天下」的第一富戶。同治年間,介休北辛武冀氏兄弟也將乾盛享布莊和德記布莊改為票號,躋身於三晉票號巨擘之列。
介休人文薈萃,舊有「三賢故里」之稱(春秋時介子推、東漢郭林宗、北宋文彥博)。歷代國手名人蔡邕、李世民、張九齡、李商隱、趙頊、顧炎武、傅山及本籍人茹倫常、宋廷魁、鈕福全、田莊儀及「綿山四山人」董、梁、王、任等為介休壯麗山河傾倒,先後寫出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章絕句。介休達人代起,緣因歷代當政者注重教育,善於教化。山西宋代以前有縣學僅永和、介休、稷山數處,介休在唐咸享三年(672)始辦縣學,明代又在文廟旁建育才館。清代介休考中進士人數達64人,僅次於安邑、平定、陽城,位居全省第四。
介休傳統手工業源遠流長。唐代以前,洪山采坪溝已開設三窯,即煤窯、泥窯、碗窯。唐末宋初,洪山陶瓷業和縣城釀醋業已規模生產。介休陶瓷以洪山白瓷為主,其印花刻花器製作筆意潑辣奔放,不失民窯本色。唐、宋時期,介休已有燒造琉璃記載,到明代,介休琉璃燒造達到極盛,現存張壁古堡、城內城隍廟、師屯北廣文濟寺、靈石資壽寺等琉璃建築皆為介休匠人傑作。介休陳醋具有色黑亮、味香美、不變質等優點,據傳,明代安徽潁州的大升陳醋,清代山西清徐的老陳醋,分別為介休人侯大升、王來福傳藝。清代咸豐年間,義安「咸亨涌」釀造的木瓜黃酒,醇香適口,色澤鮮艷,民國18年(1929)曾獲巴拿馬國際賽酒會銀質獎。
十里鄉俗不同,介休城鄉歷來為一日兩餐,(70年代後城區機關因作息時間改為三餐),且人人有喝茶習俗。另外,據史籍,介休鄉民樸直,急貢賦不敢後;士懼禮法,重氣節與清廉。但邑人中也有競相與奢和崇佛重禱之陋習。據歷代《介休縣志》記載,介休較大的寺廟堂祠有149外之多(含佛寺77處,道觀47處),香火盛俗,昭昭若揭。
介休人民有光榮斗爭傳統。公元304年,匈奴族劉淵起兵反晉,派將喬??攻陷介休,介休縣令賈渾夫婦抗節不屈,以身殉國的民族氣節,千百年來彪炳中華青史。八年抗日斗爭中,介休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組建起軍隊,開辟了根據地和堡壘村,在條件十分艱苦的環境下,與日本侵略者開展了不屈不撓的斗爭。到解放戰爭中,介休縣中共黨員隊伍發展到986人,民兵隊伍壯大到3100人,154名優秀幹部隨軍南下,參加了解放全中國的行列,8376人組成的支前隊伍參加了解放太原戰役,《人民日報》曾頭版刊登《介休民工支前立功》報道。戰爭年代,介休有1694人慘遭日本侵略軍殺害,縣委書記商功叔、縣長高劍平、工人游擊隊指導員韓奎等一批好乾部為革命出了寶貴生命。
B. 介休市有幾家吉利4S店
你好,介休市應該有3家吉利4S店,去保養吉利車也是非常方便的啊!
C. 介休有哪些英雄
李只雙 女,原名李玉林。1908年生於介休城內,小學教員。書香門第,名家閨秀。1938年參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身份是黨的地下交通員,是中共介休縣委派出的唯一的女共產黨地下工作者。她婚後家住城外下曹麻村,城內又有60多歲的老母親,經常以看老母為由來往於縣城與下曹麻等村之間。因特殊身份,所以組織上派她做聯絡工作。經常與城內地下組織聯系,傳遞情報,購買物品,轉移彈葯。為了不引起敵人的懷疑,經常喬妝打扮,有時穿的大紅,說是侄女出嫁;有時穿的雪白,說是老舅出殯。多次巧妙地把手搶、文件以及所購的日用品帶出城,再通過接應轉達給抗日政府。1940年由於叛徒出賣,被捕入獄,受盡酷刑,寧死不屈,被日軍殺害,曝屍荒野。年僅32歲。
許乃誠 1916年生,介休市化家窯村人。1938年參加革命,194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一直從事武裝工作,擔任過二區抗日戰爭隊長,二區中隊長。1946年12月,帶領區中隊的戰士們正准備襲擊東湖龍日軍據點,被埋伏在村裡的敵人用輕重機槍掃射,在三名戰士已經負傷、敵人還在不斷增援的萬分緊急情況下,許乃誠果斷決定,由班長高臨義帶領戰士們突圍,自己用重火力機槍壓住敵人作掩護,終因寡不敵眾被俘。在洪山據點遭到敵人的嚴刑拷打。瘋狂的敵寇還放出兩條拖著血紅長舌頭的狼狗直面撲向五花大綁的許乃誠,一條條皮肉被撕裂下來,血流一地,慘不忍睹,許乃誠就這樣被日寇的狼狗活活咬死。當年只有30歲。
陸道一 曾用名陸吾以、羅達、駱英。1917年生,介休市南坡村人。1938年參加革命一直在山區農村搞抗日動員和宣傳,在各村建立 盟會、農救會、青救會、婦救會等群眾組織;改造或更換舊村政權,根據情況變化靈活地給敵人以少維持或不維持。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任介休三區區長,經常步行到船窟、後崖頭、木壁、樊王、連福、東湖龍、南王里、張良、三佳、溫村、洪山等三十多個村莊調查研究。把全區各村的人口、家庭、生產、土地、收入等情況都裝在心裡。為了擴大影響,打擊敵人,把千人以上的聲勢浩大的抗日宣傳大會設在距連福、洪山兩個敵碉堡不到五里的西孤村,大會隆重熱烈、群情振奮,長了人民的志氣,滅了敵人的威風。1941年在木壁村老鄉家中,被暗藏在院中的敵人打中,當即身亡。年僅24歲。
韓奎 著名的抗日民族英雄。1919年行,介休市上嶺後村人。1938年參加革命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介休縣抗日救國會主席、工人游擊隊指導員、公安局股長等職。1940年夏收之際,帶領工人游擊隊埋伏在南兩水、永慶一帶,不僅截獲了敵人搶來的全部糧食與車馬,而且還牽著敵人的鼻子鑽進埋伏圈,打了一個聞名全縣的大勝仗。1941年春節期間,叛徒馮彪(原先是介休抗日政府公安隊長)在洪山活動。韓奎遵照縣委鏟除叛徒馮彪的指示,在眾目眾睽睽下槍打馮彪,震懾了敵人,鼓舞了士氣。1941年底,韓奎在碉堡林立的格子網內為游擊隊籌糧時被敵人抓捕。在憲兵隊里敵人用酷刑、用女色、對其母親下毒手等手段,威脅恫嚇韓奎。然而,韓奎鐵骨錚錚,無所畏懼。還借機給老百姓發表演說:「老鄉們,我就是共產黨員韓奎,我們是抗日的,我們決不投降,我們要團結起來收回我們的領土,把日本鬼子趕出中國去。共產黨人是殺不完的。」1942年3月12日,日軍下令槍殺韓奎。在出城臨刑的路上韓奎大義凜然,從容不迫,一路高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打倒漢奸郭老九(偽縣長)!「中國共產黨萬歲!」時年僅23歲。
王齊傑 1923年生,介休市泉泉村人。1939年參加革命,1940個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工作不到兩年,年齡還不滿18周歲,就被日軍抓捕打得遍體鱗傷、死去活來。但小小年紀始終嚴守革命機密,任憑敵人喪心病狂,慘無人道;任憑敵人心狠手辣,發瘋撒野。王齊傑就是一句話:「革命不怕死,怕死不革命。」1941年4月被日軍槍殺
D. 介休洗車人家洗的怎麼樣想去洗一洗自己的愛車。
介休洗車人家洗車洗的干凈,可以去試試。
E. 介休王家在歷史上有什麼有名的人在山西介休有個王家大院,人說喬家富不過四代,王家富了600多年,27世。
是靈石王家,家族有距今698年的歷史,興盛450餘年,鼎盛八代,長達200餘年。歷史上有王謙受、王謙和兩兄弟,還有王夢鵬,其子王中輝、王中極。另有王肯為、王肯任兩兄弟。其實名人多了去了,你按照我給你的名字再找找就知道了
F. 站在介休范氏的視角看,重走晉商衰敗之路,晉商衰落的原因是什麼
這新時代下,我國經濟飛速發展,越居世界第二位。在如今一個經濟大發展的時代,商業作為第三產業是我們的重中之重。商業的發展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商業的歷史差不多與中國歷史一樣源遠流長。為什麼這樣說呢?
中國的商業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的商朝時期,當時社會的經濟活動是以物物交換為主的,並沒有產生後世的一般等價物貨幣。但是我們可以知道的是我們的祖先已經有了對物品價值的判斷。所以我們也不難明白為什麼從事經濟活動的工作者被稱做商人,這種活動叫商業,這些和商朝是分不開的。
3.商人社會地位較低。古代自古以來便有士,農,工,商的階級觀念。商人是最沒有地位的,這也就造成了晉商處處被壓榨。為政府交納重稅,被官員敲詐勒索等等都加重了晉商的負擔,使其壓力過大,到最後難以維持生計。所以晉商衰落也並不難理解了。
總而言之,以介休范氏為代表的晉商的衰落是歷史的選擇,在當時封建制度為主要思想的古代社會,商業的發展十分困難,磨難重重,這也給現在的我們以深刻的思考。
參考文獻
《萬全縣志》
《范氏家譜》
G. 介休范氏的財產
范氏財產無具體統計,僅從乾隆四十六年(1781)破產前的財產清單看,范氏當時在直隸、河南二十州縣遍設鹽店,在天津滄州有囤積鹽的倉庫,在蘇州有管理赴日船艘的船局,在北京有商店三座,在張家口有商店六座,在歸化城有商店四座,在河南彰德府水冶鎮有當鋪一座,在張家口置地106頃,分布各地的房產近1000間。以上尚不包括介休原籍財產。
范氏為清王朝效力,也得到了清王朝褒賞。以范氏毓字輩和清字輩計,有20人任官職,其中毓賓任太僕寺卿,毓奇任布政司參政,毓覃以武舉破例升為正定總兵官,後署廣東提督。此外,還有太僕寺少卿一人、員外郎二人、郎中一人、道員一人、知府一人、同知一人、縣丞二人(其中有些系捐納)。在科舉方面,進士二人、舉人三人、武舉一人、庠生等若幹人,范永斗、范三拔等也以子孫而貴,被追贈為驃騎將軍、資政大夫、奉直大夫、儒林郎等,他們的妻子也追贈為夫人、宜人等。范氏不僅是皇商,而且有不少人獲得功名,任中央或地方官吏。范氏是上通朝廷、下連市廛、半商半官的豪門富商之家。
從清初到乾隆初的百年間,是范氏的昌盛時期。乾隆十年(1745)范氏家門傳到清字輩,開始下滑。乾隆十七年(1752)范氏困窘已顯露。范氏因官商而興,又因官商而衰。范氏之衰主要是欠官采過多。乾隆時經辦洋銅已無利可圖,范氏所營鹽業等因資金短絀等原因很不景氣。到乾隆四十八年(1783),清廷因范氏「虧折日深,以至上年誤運誤課,拖欠官項累累」,「虧損至一百五六十萬兩之多」,便革除了范氏在內務府、戶部等衙門的官職,著令嚴加審訊范清濟兄弟,並查封家產。至此,皇商范氏終於結束了其顯赫一時的官商歷史。
H. 介休市那裡的急
介休市是山西省晉中市的
I. 介休一中有哪些教師已經死亡
韓艷榮 史豐梅 范俊蘭 趙志宏 張愛平 梁裕霞 張謙誠 劉海星 李強 李翠萍 郭笑冰
蔡國清昏迷未醒,石有山已經清醒,任少俊和武亞力比較嚴重,武亞力還沒醒。其餘多為骨折等輕傷,有康建雲、高宏遠、任玉娥、侯衛國、暢清根、郭筱芬、孟麗華、張文玲、宋麗、郭文霞、任治梅、任學奇、範金蘭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