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修汽车时错误认识和做法
㈠ 别让汽车再受伤 几种汽车错误维修方法
盲目拆掉发动机节温器
如果因发动机温度高而盲目拆除节温器,冷却液只能进行大循环,不能调节冷却强度,难以保证发动机在较适宜的温度下工作,反而使发动机经常处于低温状态下工作,造成发动机功率下降,磨损加快,油耗增加。如果发动机节温器发生故障检修或更换之后,发动机温度还高,就应检修冷却系统的其他部位,不能拆除节温器。
二、发动机温度怕高不怕低
有些人认为行车时发动机温度怕高不怕低。其实,发动机温度低时危害性也很大。应根据汽车使用说明书规定的正常温度行车,才能保证发动机的使用寿命。
三、水泵风扇皮带越紧越好
皮带越紧并非越好。皮带过紧不仅会使其拉长或断裂,缩短皮带的使用寿命,而且还会因拉力过大,导致发电机轴、水泵轴变形弯曲和轴承的早期损坏。汽车发动机风扇皮带的松紧度应符合技术要求,一般正常皮带装配时挠曲度为10-15mm为宜。
四、发动机用怠速升温
用怠速升温时,由于转速较低,机油泵不能较快地将润滑油压入各润滑表面,油压也低,使发动机各运动机件在干摩擦或半干摩擦状态下工作;燃油因低温雾化不良,使未燃烧的燃油(混合气)窜入曲轴箱,冲刷掉缸壁上的油膜,也会加速机件的磨损。所以,发动机启动数秒后,应用快怠速升温(在现代轿车上专设有快怠速装置,机温升高后,会自动调节到怠速状态),改善发动机的润滑条件。
五、用喷灯烘烤油底
冬季用喷灯烘烤油底,不但会使机油中的添加剂发生化学变化,失去原有的性能,而且还会使机油胶结、油底变形,容易引起火灾。最好的做法是根据当地冬季的最低气温选用相适应的机油。在有条件的地方,最好把车辆停放在有保温设施的车库内
㈡ 汽车维修需注意哪些是错误的方法
错误一、盲目拆掉发动机节温器
有的车发动机温度过高,有的维修人员会将节温器拆除,冷却液是不能调节强度的,发动机就会一直处于低温,那么功率就会下降,这样会加快发动机的磨损,使油耗变高。所以如果不是节温器的问题,应该检查冷却系统。
错误二、发动机温度怕高不怕低
有的人认为发动机的温度过高会带来很坏的影响,但是更加重要的是发动机温度过低带来的危害更大。所以最好按照发动机的最佳温度来行车,才不会对发动机造成危害。
错误三、水泵风扇皮带越紧越好
水泵风扇的皮带松紧要适当,并不是越紧越好。皮带过紧会导致它受到太大的拉力变长或者断裂,使用时间也会缩短,而且会造成发电机轴、水泵轴变形弯曲和轴承的早期损坏。正确的皮带装配曲度为10-15mm。
错误四、发动机用怠速升温
怠速升温不能高效率的利用润滑油,油压也会过低,从而发动机的运动机件会一直摩擦;燃油雾化不良也会窜入曲轴箱,缸壁上的油膜会脱落,加速机件就会磨损。因此最好的就是发动机启动后,用快怠速升温。
㈢ 维修车检讨书
检讨书
单位领导:
由于本人责任心不强,安全意识不够,对车辆日常维护、保养做得不好,造成行车事故,给集团财产造成损失,给单位领导的安全造成损害,我内心深处非常内疚。
查找原因,主要是我工作不认真,业务水平不高,更严重的是没有严格按照车辆养护规程对车辆进行严格的例行检查及定时维护,血的教训使我深深地懂得了“质量就是生命,安全重于泰山”的道理,我一定要吸取这些沉痛的教训。在平时的工作中,一是定时定期对车辆进行安全和技术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维修或送修;二是对关键的安全部位(转向系统、刹车系统、行驶系统)进行严格的检查测试,不放过任何安全隐患;三是努力学习专业理论知道,提高自己的维修与车辆检验水平。
请领导放心,我一定要错误和失败中吸取教训,不断地提高自己,从严要求自己,力争做一名合格的车辆维修人员,为单位领导做好服务。
此检讨
某某某
年 月 日
㈣ 日常汽车维修的误区有哪些
1.发动机水温怕高不怕低
水温高千方百计查找原因,而水温低则认为是正常的。其实现代汽车发动机水温偏低危害很大,会使混合气燃烧不充分,功率降低,油耗增加,并造成润滑不良,还会引起排放超标。
2.气门间隙大点比小点有劲
其实气门间隙大,气门升程小、开度不够,使进气量不足或排气不畅,恰恰降低了发动机功率。
3.加机油愈多愈好
认为发动机加机油宁多勿少,加少了容易烧轴承,加多点关系不大。其实机油加多了对发动机照样造成危害,斜置式发动机和V型发动机尤甚。它即增加曲轴、连杆的转动阻力,又使其飞溅到缸壁上的机油增多,造成燃烧室积炭增加。所以机油加多了,会降低发动机功率,增加磨损,也会引起排放赶标。
4.空谷润滑不可靠
认为轮毅内塞满润滑脂,可保证轮毅轴承的润滑,只在轴承上涂覆润脂的空毅润滑不保险,必须把轮毅中间的空隙装满润滑脂。其实这样做不但浪费润滑脂,而且影响轴承散热,对轴承的润滑有害而无利。
5.制动好坏看拖印
制动拖印说明车轮已经抱死,而现代汽车恰恰要求车轮不能抱死,为此专门安装了防抱死装置。实际上车轮制动力最大值是在车轮抱死之前的边滚边滑(滑移率为20%左右)状态。车轮一旦抱死,汽车的转向失灵,车轮滑移,极易发生故障,所以并不是拖印越长越好。
6.断电器触点间隙大点比小点好
其实触点间隙过大,触点闭合时间短,使点火线圈一次侧电流减小,引起高压火花弱,从而造成发动机不易起动。
7.紧固螺栓宁紧勿松
其实汽车各部件的螺栓,根据直径、螺距及用途,其拧紧力矩大小均有相应的规定值。达不到规定值的螺栓会松脱、固然不好,但盲目增大拧紧力矩会使被紧固的零部件变形,并造成螺杆伸长,螺纹变形甚至断裂。
8.汽车维护时拆开检查才放心
随着制造水平的提高,现代的汽车零部件寿命已大大延长,随意拆检势必破坏已经磨合好的配合状态,使零件的使用寿命大大地缩短。在汽车故障不解体检测技术日臻完善的今天,如果没有发现部件或总成具有明显的故障时一般不要拆检。
9.滑动轴承的轴瓦必须刮削
认为发动机的曲轴轴承,连杆轴承换新时轴瓦必须刮削,不削轴承不能保证有良好的接触面,甚至把刮削轴瓦当成汽车修理中的顶尖技术。而现代汽车,尤其是小型发动机,其曲轴轴承和连杆轴承上轴瓦的耐磨合金涂层很薄,绝不允许刮削,只能按相应的尺寸选配。如没有合适尺寸的曲轴承,则必要时可用基孔制的方法磨削曲轴,以求得合适的配合间隙。
10.点火提前角或喷油提前角宁大勿小
点火提前角(或喷油提前角)过大,易引爆燃(特别是在发动机急加速或汽车起步、上坡时)。发动机产生爆燃,对活塞损害极大,严重影响其使用寿命,且发动机的起动阻力增大。
以上这些点,都是在汽修方面经常被误解的原因
㈤ 汽车常见故障及维修知识有哪些
第一个:烧机油。烧机油的现象有:1、用手摸排气管,发现有黑色发湿的油泥积聚,并且闻一下有机油味。2、汽车排气管冒蓝烟。3、在没有漏机油的情况下,机油严重缺少。
汽车烧机油,大体分为两种原因。一个是车型的通病,这种情况很难解决。
一个是随着车龄的增加,发动机内部部件的过度磨损和老化导致。这种情况只需要更换过度磨损和老化的部件即可解决问题。
第二个:车辆抖动。车辆抖动,涉及的原因非常多。有可能是底盘出现问题,例如前后悬架、转向、传动等结构存在松动。
有可能是轮胎的问题,例如四个轮胎胎压相差过大;轮胎动平衡有问题等。
另外,点火系统,进气系统,燃油系统中任何一个部位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导致汽车抖动的现象。
解决办法:首先确定是汽车的哪里出现问题,再对症修复。
第三个:仪表盘的故障灯亮起。例如发动机故障灯、胎压报警灯、机油警示灯等等。这个根据车型的不同,相差会比较大。建议查看车辆使用说明书,上面都会有明确的讲解。
解决办法:停车检查,如果情况比较严重,就不要继续行驶了,尽快联系4S店或是专业的汽修店,请求专业人士帮助。
第四个:电瓶问题。例如电瓶亏电、电瓶寿命到达极限等等。电瓶有问题,汽车打不着火,一打火就有“吱吱吱”的声响,汽车仪表盘亮起故障灯。
一个电瓶的寿命,一般在四年左右,也就是说四年左右就要考虑更换电瓶了。另外就是,晚上锁车时,一定要关闭车内的用电设施,特别是大灯,如果忘记关闭,第二天电瓶很容易亏电。
㈥ 汽车故障维修的方法与步骤
汽车驾驶异常:汽车驾驶异常表现为汽车不能按驾驶员的意愿进行加速行驶、进行转向和制动,可以觉察到汽车操纵机构和执行机构故障,除对油门踏板、制动踏板、离合器踏板和转向盘及其传动机构进行检查和调整外,还应对汽车进行全面检查.找出故障,维修正常,才能使用.
汽车故障诊断方法
汽车故障千变万化,千奇百怪,种类繁多,但是故障诊断的方法和步骤都是一定的,只要基本方法正确,思路清晰,方法得当,故障诊断也是容易做出的.故障诊断的方法基本上可以归纳为12种:望问法、观察法、听觉法、试验法、触摸法、嗅觉法、替换法、仪表法、度量法、分段检查法和局部拆装法等.
(一)用望问法诊断故障:医生看病需要“望闻问切”,汽车故障诊断也是一样,其中望和问是快速诊断汽车故障的有效方法.汽车发生故障需要诊断,修理人员第一眼看到汽车时,就应做出汽车形式和使用年限的初步判断,从外观上即可了解汽车的形式,这是非常重要的;从外观或翻转驾驶室暴露发动机,即可做出使用年限的判断,有经验的维修人员,甚至一下子就能做出汽车故障的判断.一辆汽车需要修理,维修人员一定要向使用者和车主询问,其中包括汽车型号、使用年限、修理情况、使用情况、发生故障的部位和现象,以及发生故障后做了哪些检查和修理,尽可能深入的了解故障,这是一个捷径.通过了解形式,可以反应出汽车的基本构造和性能,如果对汽车形式和结构了解,维修经验丰富,诊断就较容易;如果了解不够,查一查书和资料,也能掌握.通过深入的询问,基本上可以了解到故障所发生的部位.例如,可以询问到故障发生在发动机还是变速器;如果是发动机还能进一步了解到是电气故障还是机械故障;如果是机械故障还能了解到是曲柄连杆机构还是配气机构等,再进一步做出诊断就容易多了.故障确定后,排除与维修就容易了.
如果用户讲要对汽车进行大修,还应问清修发动机动力总成,修汽车底盘,修汽车驾驶室和车身,修汽车电气和汽车空调等.哪些部分和总成是维修重点等,以便定出维修方案.
(二)用经验法诊断故障:顾名思义,经验法诊断故障,是凭驾驶员和维修人员的基本素质和丰富经验,快速准确地对汽车故障做出诊断.
所谓基本素质,无论是驾驶员还是汽车维修人员,都必须向书本学习,并在实践中提高,从而获得基本的汽车知识和维修经验,这是非常重要的.汽车技术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综合体现,汽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快,新的技术越来越多,因此,不努力向书本学习,不努力向实践学习是不行的.例如对汽车上的柴油发动机的单体泵供油和调速技术以及国外新型柴油机新技术,都需要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向书本学习,向资料学习,而后才能进行维修的实践工作.只有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才是正确的实践,才能在实践中总结和积累经验.所谓维修经验也是十分重要的,有了汽车维修的经验,再遇到相同的故障和类似的故障一下子就可以解决.经验有个人经历的,经过总结和积累的经验;还有是从书本上和其他途径学习来的经验.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不断积累经验,比较顺利地对汽车故障做出判断.例如柴油机出了故障,要将驾驶室翻转,一时翻转机构卡住了,驾驶室就翻转不起来,有经验者只要一推一撬一别,驾驶室立即翻转;例如遇到柴油机飞车故障,眼看柴油机转速急骤升高,响声越来越大,没有经验怎么动也不能使柴油机熄火,有经验者只要轻轻将燃油箱上的燃油转换阀门转动45,柴油机立即熄火,避免一次恶性事故的发生.不难看出这都是经验积累的结果.因此要不断总结经验,把经验变成汽车维修的有力武器,不断用新知识和新经验武装自己,用经验解决汽车上的各种各样的甚至是十分复杂的疑难故障.
(三)用观察法诊断故障:所谓观察法就是汽车修理工按照汽车使用者指出的故障发生的部位仔细观察故障现象,而后对故障做出判断,这是一种应用最多的最基本的也是最有效的故障诊断法.例如对发机排气管冒蓝色烟雾的故障,可以通过冒蓝烟的现象来判断,如在使用过程中长期冒蓝烟,发动机使用里程又很长,一般可以判断为气缸或活塞环磨损,致使配合间隙过大,由于机油盘中的机油通过活塞环与缸壁之间的间隙窜入燃烧室引起的;如果只是在发动机刚一发动时冒出一股蓝烟,以后冒蓝烟又逐渐变得比较轻微,一般可以判断为发动机气门杆上的挡油罩老化或内孔磨损使挡油功能失效,而有少量机油沿着气门杆漏入气缸引起的.有经验者可以准确判断,经验不足者还应进一步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还要用经验和理论,做出周密的思考和推证,不能简单草率,不能为表面现象所迷惑.有些现象对于有经验者也不是一下子就能看清楚的,那么就要多看几次,仔细的观察,才能由表及里,把故障现象看透.
(四)用听觉法诊断故障:用听觉诊断汽车和发动机故障是常用和简便的方法.当汽车运行时,发动机以不同的工况运转,汽车和发动机这个整体发出一种嘈杂的但又是有规律的声音.当某一个部位发生故障时就会出现异常响声,有经验者可以根据发出的异常响声,立即判断汽车故障.例如发动机曲轴和连杆机构响、主传动器响、传动轴响,都可以轻易的判断出来.对于一个好的驾驶员应在行车中锻炼听觉,听清汽车各部位发出的声音,并从中判断出异响和故障.汽车和发动机出现故障送修时,汽车维修人员往往在停车状态下起动发动机,让发动机以不同的转速运转,以听觉检查和诊断发动机的故障;对于底盘和传动器的故障,往往以路试的方法,让汽车以不同工况行驶,检查和听诊汽车故障;对于发动机的疑难故障,还可以借助于听诊器和简单的器具进行听诊,例如可用一个长杆听诊棒听诊曲轴和连杆机构的响声,可以听到配气机构的响声;可用一个胶管,插进量油尺孔中,下端在机油盘油面之上可听清曲轴响声,可以听到活塞环对口处的窜气的响声.在停车状态检查制动器,可在发动机熄火时踏一脚制动踏板,明显可以听到制动器抱死的声音;抬起制动踏板可以听到制动蹄恢复原位的声音.因此训练有素的驾驶员在行车中用了脚制动,除了根据汽车减速的反应外,还可以听到制动器工作的声音,这样就能综合的评价制动器工作是否正常.因此,汽车和发动机只要运转就有响声,首先应有好的听觉,在汽车运行过程中随时监听汽车和发动机各部发出的声音,随着车速的变化,各处噪声各有不同,能够听清正常的声音,在正常声音中判断出异响,在异响中判断出故障,当然要有理论和经验做指导了.
(五)用试验法诊断故障:用试验法诊断汽车和发动机故障是常用方法之一,可用试验法在汽车不解体或少解体的情况下检查汽车和发动机的功能,以达到诊断故障的目的.所谓试验,就是以试来验证.判断不清就来试一试.例如车主报告说汽车制动系统不灵,可在汽车停放位置踏下一脚制动踏板,制动系统立即发出一套制动动作,试验者可以根据各制动器发出的响声判断制动系统的故障;如果一时还判断不清的话,还可以路试一下,在一定速度下踏下一脚制动踏板,制动系统工作,试验者可以根据汽车制动后的反应和各制动器发出的响声等情况综合判断制动系统的故障.同样,对于转向系统的故障,试验者可在原地转一转转向盘,由转向盘到车轮转动的一套转向动作可以判断转向系统的故障.如果判断不清,可把汽车开走路试一下,有意识的在弯道上转动转向盘,转向系统工作,试验者可以根据转向的反应和某处发生的异响判断转向系统的故障.对于发动机的故障,就要检查发动机的运转情况,试验者以不同的转速或加减速运转发动机,凭经验来观察发动机的运转情况,凭经验来听诊发动机的响声,一般可以找到故障.当某个照灯不亮,怀疑电路无电时,可用一根导线对地端短路试划火检查,有火时可以判断为电路有电,无火再查.但是线路上多装有保险丝和继电器,试火要慎重.汽车和发动机正常运转有一定规律,不正常就是发生了故障,不正常是可以试验出来的,对于正常与不正常的判断,要有理论和经验做指导.
(六)用触摸法诊断故障:人体和人的手脚都是灵敏的感觉器官,可凭感觉来诊断汽车和发动机故障,就像中医切脉一样.以汽车传到人体上的感觉来判断.人们乘坐汽车,可凭行车中汽车的振动情况判断悬挂系统和减振器的损坏情况,一般驾驶员最敏感,常开一辆车,减振器失效后驾驶员都能感觉到.汽车要上公路或高速行驶,通常驾驶员都要检查四个车轮,用脚踹车轮轮胎,可凭轮胎的弹力判断出轮胎的气压,可凭轮胎的偏斜和摆振情况判断轮毂轴承的紧固情况,就是典型的用脚触摸法.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后,驾驶员可用手摸一摸轮胎的温度,如是夏季轮胎磨的很热,就要当心了.可用手摸制动鼓,试一试制动鼓的温度;或以水淋在制动鼓上,看一看水的蒸发情况,就可以判断制动鼓是否拖滞.当发现发动机过热而冷却系统中有冷却液时,可用手摸一摸散热器的上部和下部,可以判断是节温器损坏还是散热器进水口堵塞;摸一摸水泵出水口胶管可以感到水流压力波动,说明水泵工作正常.用手指的压力检查皮带的松紧度,用手指感觉燃油泵的工作,以及用手摸检查高压油管的供油情况等,都是经常遇到的.在维修中,用手摸检查摩擦面的磨损情况;用手感觉摩擦副配合的松紧度等,都是无处不在无处不用的.总之,手是人体的重要器官,活是用手干的,在干活中就有感觉,而这个感觉就是故障诊断的最佳器具.
㈦ 人们有哪些常见,对汽车的错误认识
关于油耗1.转速越高越费油。这个可能是国人最严重的误区,而且很少被纠正。一般的家用汽油机在高负载情况下的最佳效率区间在2500-3200转之间,国人驾驶手动挡轿车日常驾驶,2000转换挡也算合适,兼顾油耗和噪音。但即使是需要急加速的情况也常常2000转就升档,导致升档后转速掉到2000转以下的低效区间,反而因为动力过差要补油,正确的换挡反而应该是到3000转以后再换挡,此时转速掉到2300-2400转,反而省油。2.排量越大越费油。实际上高速超车大排量一般转速可以保持在高效区间反而省油。小排量只是在怠速和低速的时候会有优势。总的来说同样的发动机技术,适中的排量最省油。这个适中的排量,对于紧凑型车是1.8-2.0(有些车型1.5和1.6的可能也不错,这个是一些14年换代的新车才出现的新情况,也是技术提高了,新的1.6和1.5发动机动力达到了之前1.8发动机的水平),对于中级车是2.0-2.5。涡轮增压可以比这个小一点。太小的排量实际上导致发动机很多时候超过最优工况工作,反而更费油。对于传统动力车油耗影响最大的第一是车重,第二是空气动力学特性,比如高而方正的SUV就会费油,第三是变速箱和发动机技术水平,最后才是排量。有的时候,用户数据确实反映出紧凑型车上,1.6的排量比1.8和2.0的省油,中级车上2.0比2.42.5的省油,但这个很多时候其实是因为小排量发动机的驾驶者驾驶车子用到了更少的动力,即使动力不够也因为油耗和噪音的原因不愿意大油门的缘故。3.小一级别的车比大一级别的车省油。小一级别的车一般比大一级别的车轻,在低速运行下因为主要阻力是受车重影响很大的滚阻,确实有油耗优势。但是小一级别的车往往变速箱,发动机的技术比较低,加上因为车身较短又要保证空间,无法做出最流线型的设计,中高速行驶风阻较大,也不利于省油。同时小车发动机配置过低,小马拉大车导致油耗上升的情况,也比大车多些。上述情况在小型车和紧凑型车之间尤为明显,实际上紧凑型车现在普遍油耗不比小型车高多少,即使在小型车优势较大的城市驾驶,有一些紧凑型车比一些小型车也还是要更省油4.手动挡比自动挡省油。这句话在自动挡发展早期是正确的。传统的5MT相比4AT,档位更多,转速更容易控制在高效区间,加上没有液力变矩器带来的损耗,确实一般来说更省油。但是现代的自动挡通过改进换挡程序,增加档位等等,已经可以做到跟手动挡差不多甚至比手动挡更省油。而CVT因为传动比可以连续变化,双离合变速箱因为换挡间隔极短而且传动效率极高,基本上都可以做到比手动挡更省油。另外即使是一台原理上油耗更低的手动挡,在一个掌握不好离合和换挡时机的新手手下,也可能会比自动挡更费油5.涡轮增压相比自然吸气发动机更省油。这句话不全是错的。对于高档车来说,如果要追求额外的动力,相比增大排量和汽缸数,不改变排量但增加涡轮的办法,一般确实可以更省油。它的原理相当于是在你不需要那么多动力的时候,发动机就是一台普通的适中排量的自然吸气发动机,就没有大排量的费油,同时发动机的重量也可以减轻,而大排量发动机本身重量还是比较明显。但对于家用车,特别是紧凑型和小型家用车,却未必能更省油。为什么呢?小排量发动机在快速路上中速匀速行驶,或者完全堵死,低速蠕动的时候,涡轮不介入,进气量较更大排量的自然吸气发动机为小,可以省油;正常在高速和快速路上行驶,涡轮增压车型比较省油。但是在普通市区道路,红绿灯多,或者快速路上半堵不堵的状态下,频繁减速再加速,涡轮迟滞的影响较大(大马力涡轮增压车此时涡轮可以维持不介入),油门下去动力过一会儿才上来,会大大增加油耗;高速巡航的时候涡轮保持介入,油耗也会稍高。总的来说跟自然吸气发动机的油耗是差不多的(大众一些1.4T+dsg的车省油,主要还是变速箱和轻量化设计的功劳)。但是同样是四缸机,涡轮增压相比自然吸气发动机成本其实更高,而保养维修更贵,同时平顺性静音性也有劣势,所以并不是很推荐。6.工信部油耗即使不准确,都偏小,也可以基本反映出油耗的趋势。中国工信部采用的欧洲测试循环,方法比较落后,速度变化太少,涡轮增压+双离合的组合会表现的尤为好。在真实的用车环境下,涡轮在速度频繁变化的情况下因为涡轮迟滞有很大劣势。而双离合需要预啮合档位,速度变化频繁而不可预测会因为顿挫和增加换挡试驾而带来劣势。美国的工况测试循环要合理的多。具体关于这些标准的不同大家可以参考@云云的这篇回答:各国汽车排放油耗试验采用的循环工况都有哪些,分别有什么特点?7.同样的发动机,高功率版比低功率版费油。实际上高功率版往往燃油效率更高,是更省油的。证据可见汽车之家的测试:【图】结果出乎意料高/低功率发动机对比测试8.德系美系费油,日系韩系省油。根据汽车之家的用户平均油耗数据,都比自动挡、紧凑型车,百公里油耗如下:新明锐1.68,1.4T(高功率版)6.6高尔夫71.68.21.4T(低功率版)7.2新速腾1.4T 7.9新福克斯1.68.7,2.08.9新科鲁兹无数据,根据媒体评测预估1.5版本大概8-8.5,1.4T大概7-7.5英朗1.69.5,1.89.9,1.6T 10.1凌派1.88思域1.88.4雷凌1.87.6轩逸1.67.1,1.87.6昂克赛拉1.57.5,2.08朗动1.68菲翔1.4T 8.63081.610传祺GA31.68.2帝豪1.3T 8.1艾瑞泽71.68.3可以看出,德系和日系其实都很省油,老一点的思域和新速腾相比更新的车型要稍费些油。美系和韩系平均稍差一点,但是车型也平均稍老一些,整体上来说略弱于日系德系,但也算挺省油。最差的是谁呢,是动力、变速箱、轻量化设计都较落后,同时在华紧凑型车引进严重滞后的法系车。甚至比近两年自主品牌里好一点的紧凑型车还要差,真的不推荐(中高端车型成本压力小,PSA的车比其他合资品牌特别是日系德系用的东西更厚道,相对比较值得入手)
关于安全性1.车皮厚就会更安全。车皮厚薄会影响小碰撞的损伤,进而影响维修成本,也会影响整车的隔音和档次感,但是对于保护乘客安全,真的不重要。对乘客而言重要的是钢架强度,能否在碰撞后保持车体完整。2.车越重越安全。其他情况不变,车重增加反而会使操控极限和制动性能下降,更不安全。举个极端的例子,一辆车难道只要在车里多放砖头就可以提高安全性?同级别两辆车一辆轻,一辆重,可能是因为后者轻量化设计水平不够,或者钢架的强度不够好只好做的更粗壮,往往不能说明后者安全性最好。实际上目前A级车安全性最突出之一的高尔夫7,恰恰是最轻的。碰撞成绩相同的两辆车,重车确实一般更安全。在碰撞测试中,因为是撞墙,受到的冲击力正比于重量。所以同样的安全笼形变,重车承受了更大的冲击力。而在大部分的对撞事故中,重车和轻车受到的冲击力相同,此时重车便有优势。此外重车的受到冲击后的加速度也更小,乘员受伤的可能性也会降低。3.SUV比轿车更安全。SUV在市区驾驶,和高速的一般追尾来说,确实位置高会占便宜。视野高看的远也是一个优势。但suv在中高速行驶有一大劣势就是因为重心高,弯道行驶会比较容易侧翻,而侧翻的致死率是最高的,对于雨雪天气多的地方尤其明显。而同样价位的SUV平台往往比同价位轿车低一级别,有时候也反映倒安全性的设计上。总得来说同价位SUV和轿车的安全性其实差不多。很多人因为SUV看起来粗壮厚实而觉得SUV更安全,但其实这个如上两点所说没有影响4.碰撞后整车变形越小的车安全性越好。其实好的安全性,应该是车前部充分溃缩吸收能量,但驾驶室却保持完整。都很完整的话,没有车来吸能,人就要更多的吸收碰撞的动能,其实更不安全。5.简配防撞钢梁,是厂家对消费者安全的漠视。防撞钢梁主要的作用是减少低速碰撞下车体的损伤,对于减小小碰撞的维修成本是有意义的,但对于真正威胁到乘客的中高速碰撞没有作用。6.美国车安全,日本车不安全。就世界普遍情况来说,最安全的低价车,恰恰是本田和斯巴鲁,都是日系,iihs小偏置碰撞测出来比奔驰宝马都要好。不过最不安全的车,也是日产和铃木之类。总得来说,看iihs的数据,平价车里面,第一档是本田,斯巴鲁,第二档是大众,福特,现代,道奇,马自达,三菱,丰田(丰田其实最新的车型碰撞成绩不错,但刚出小偏置碰撞的时候成绩较差,有应试嫌疑,好处是改进较快,坏处是可能会在测试反映不到的方面减料),第三档是雪佛兰,日产(日产的特点是轩逸以下的小车安全性很差,但天籁以上的安全性不错),铃木。平均看下来,其实德系,韩系,日系都较好,反而美系要差一点。不过国内市场是有些不同的。国内日韩系(日系主要是丰田和日产的小车,本田不含在内)可能由于碰撞标准不够严格,和消费者缺乏安全知识的缘故,安全配置节省较多,会比国际市场再差一点。而德系虽然安全简配较少,但是因为有大量老车型得不到更新,普遍安全状况也比国际市场要差。而美系在国内市场确实安全配置相对较厚道,尤其是福特,所以相对好一点。不过总的来说综合各车系还是差不多,还是应该主要考虑具体车型和品牌。7.三厢车比两厢车安全。很多人觉得两厢车追尾保护较差。这个其实没有什么差别。两厢车一般车尾会特别加强,所以很多时候虽然车身短,比同平台三厢车还要重,可以弥补缓冲距离小的劣势。真正有问题的是三排座MPV和SUV的第三排,因为各种测试缺乏对第三排的测量,保护是很成疑问的。如果一定要买三排座,全尺寸设计的MPV,第三排空间较大,坐满三排后车尾距离也较长,可能会好一些。8.主动安全比被动安全重要网上有很多人说主动安全好可以避免事故的发生,比事故发生了以后才用来减小事故损伤的被动安全用处更大。所以很多人会优先选择ESP而不是侧气囊或者碰撞成绩整体更好的车。这个说法不是完全对。市区驾驶,最危险的事故往往是因为你没注意或者对方没注意,在路口一辆车垂直撞向另一辆车,这种情况下一般你是无法躲避的,主动安全根本无法发生作用,而侧气囊气帘和好的车架刚性就会很有用。而在高速上行驶,大部分情况下出现险情,正确的做法是刹车撞上去,而不是急打方向盘(即使有ESP,还是很容易侧翻),这种时候,好的车架刚性,和头部气帘、膝部气囊的配备,也比ESP更有用。中速紧急避险,ESP有帮助,但是即使是这样的情况,贸然变线,还是可能会撞到侧面的车,造成更大的损伤。这种情况下,还是应该优先踩死刹车。在有正面气囊,全车人都有安全带,小孩坐在安全座椅中的情况下,市区正碰基本不可能对乘员造成什么伤害。ESP最大的优势是什么呢,是雨雪天气可以防止车身打滑。对于北方一些地区,这个影响确实很大,ESP应该被优先考虑。但绝对不是对于所有地区所有人的驾驶环境都更重要。总得来说,两者都很重要,条件允许的话,还是应该至少选择ESP和侧气囊都配齐的车型。
㈧ 有哪些汽车常见故障及维修知识
1、怕“反”
发动机汽缸垫在安装时不能装反,否则会导致缸垫过早烧蚀损坏;对一些特殊形状的活塞环也不可装反,应根据不同机型的要求进行装配;发动机风扇叶片安装时也有方向要求,风扇一般分排风和吸风两种,不可弄反,否则会导致发动机散热不良、温度过高;对有方向花纹的轮胎,如人字型花纹轮胎,安装后的地面印痕应使人字尖指向后部,以保证具有最大的驱动力。对于并装的两只轮胎,不同的车型也有不同的要求,不可随意安装。
2、怕“串”
柴油机燃油系统中的各种偶件,驱动桥主减速器内的主从动齿轮,液压操纵阀块与阀杆,全液压转向器中的阀芯与阀套等,这些配合偶件在制造时经过特殊加工,成对研磨而成,配合十分精密,在使用的寿命期内始终成对使用,切不可互换。一些相互配合件,如活塞与缸套、轴瓦与轴颈、气门与气门座、连杆大头瓦盖与杆身等,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作用,相对配合较好,在维修时,也应注意成对装配,不要相互“串门”。
3、怕“热”
发动机活塞温度过高,易导致过热烧熔而发生抱缸;橡胶密封件、三角胶带、轮胎等过热,易过早老化、性能下降、缩短使用寿命;起动机、发电机、调节器等电器设备的线圈过热,极易烧毁而报废;车辆轴承应保持适当温度,如过热,会使润滑油很快变质,最终导致轴承烧毁,车辆损坏。
4、怕“脏”
燃油滤清器、机油滤清器、空气滤清器、液压油滤清器及各类滤网等零件如果过脏,会导致滤清效果变差,过多的杂质进入油路汽缸内,加剧机件的磨损,增加故障发生的可能性;如果严重堵塞,还会导致车辆不能正常工作。水箱散热片、风冷发动机缸体和缸盖散热片、冷却器散热片等零部件过脏,会导致散热不良,温度过高。因此,对于这类“怕脏”的零件必须及时进行清洁维护。
5、怕“缺”
在维修车辆时,有些小件可能会因疏忽而漏装,甚至有些人认为装与不装无所谓,这是十分危险和有害的。发动机气门锁片,应成对安装,如漏装或缺失将导致气门失控而撞坏活塞等件;发动机连杆螺栓、飞轮螺栓、传动轴螺栓上安装的开口销、锁紧螺丝、保险片或弹簧垫等防松装置,一旦漏装,在使用中将有可能导致严重的故障发生;发动机正时齿轮室中用来润滑齿轮的机油喷嘴一旦漏装,会导致该处严重泄油,使发动机机油压力过低;水箱盖、机油口盖、油箱盖丢失,会使砂石、尘土等侵入,加剧各部机件磨损。
6、怕“油”
发动机干式空气滤清器纸质滤芯,吸湿性较强,如沾上油液,易使浓度较高的混合气吸入气缸内,使空气量不足、油耗加大、发动机功率下降,柴油机还可能引起“飞车”;如果三角胶带沾上油液,将加速其腐蚀老化,同时易发生打滑,导致传递效率降低;制动蹄片、干式离合器的摩擦片、制动带等,如果沾上油液,易发生打滑、工作不良,从而威胁行车安全;起动电机和发电机炭刷等处,沾有油污是会因接触不良而导致起动电机功率不足、发电机电压过低。轮胎橡胶对油类的腐蚀十分敏感,与油类接触会使橡胶变软或脱皮,短时间的接触就会导致轮胎的异常损害甚至严重损坏。
7、怕“压”
轮胎外胎如果长期堆压存放且不及时翻动,就会因挤压而发生变形,影响使用寿命;空气滤清器、燃油滤清器的纸质滤芯,如发生挤压,会产生较大的变形而不能可靠的起到滤清作用;橡胶油封、三角胶带、油管等也不能挤压,否则同样会发生变形,影响正常使用。
8、怕“洗”
一些初驾车或初学修理的人员,可能会认为所有零配件都需要清洗,其实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对于发动机的纸质空气滤芯,在清除其上的尘土时,就不能用任何油类清洗,只需用手轻轻拍击或高压空气由滤芯内向外吹通即可;对于皮质零部件,也不宜用油类清洗,只需用干净的抹布擦干净即可。
9、怕“近火”
轮胎、三角胶带、缸套阻水圈、橡胶油封等橡胶制品,如果靠近火源,将容易老化变质或损坏,另一方面还可能引起火灾事故。尤其是一些柴油汽车,冬季严寒难以启动,一些驾驶员常用喷灯加热,一定要防止烧坏线路、油路等。
10、怕“重复”
有些零件本应一次性使用,个别驾驶员或修理工却为了节约或因不了解“禁忌”而重复使用,这样极易导致事故的发生。一般来说,发动机连杆螺栓、螺母、进口柴油机喷油器固定螺栓、缸套阻水圈、密封铜垫、液压系统的各类油封、密封圈以及重要部位的销片、开口销等零件拆卸后,必须更换新品;对于发动机汽缸垫,检修时虽然没有发现损坏,最好也更换新品,因为旧品弹性差、密封不良、易烧蚀损坏,使用不长时间还需更换,费时费力,因此如有新品以尽量更换为佳。
㈨ 汽车错误维修方法有哪些
不胜枚举.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