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馬拉松越野賽
『壹』 達喀爾拉力賽有什麼歷史
達喀爾拉力賽
作為世界頂級賽事和規模最大的洲際拉力賽———達喀爾拉力賽,由法國車手澤利•薩賓創辦。自1979年起,每年一屆,至今已連續舉辦了24屆。比賽從法國巴黎出發,橫越歐洲和非洲最後到達達喀爾,整個賽程超過1萬公里。因為多半是在一望無際的撒哈拉沙漠中進行,也被稱為挑戰「撒哈拉死亡地帶」的拉力賽。車手們要經過礫石、泥濘、公路、沙漠等各種路段,更要經受地理跨度、溫差驟變的「折磨」,最後能夠賽完全程的賽車常常不足參賽車輛的二分之一。因此,達喀爾拉力賽堪稱挑戰賽車性能以及人類體能和意志極限的運動。
緣至1977 年,法國人沙賓(Thierry Sabine)因參加「阿必尚(西非象牙海岸)尼斯(法國南部)拉力賽」,在利比亞的沙漠中迷途,他在克服沙漠的惡劣環境奇跡生還後,決心舉辦一項橫跨歐非的拉力賽,帶領世人一窺撒哈拉沙漠之美,於是在翌年(1978 年)創辦了「巴黎—達喀爾大賽」,從此這項每年從南歐貫穿北、西非的賽事就像一塊磁鐵一樣,吸引無數好手參加,也成為全球越野賽車界的一項傳奇,和越野賽事中的最大考驗。
「荒遠的沙漠」、「挑戰的地形」、「壯麗的景觀」是巴黎達喀爾大賽最強調的比賽傳統。這個傳統從第一屆一脈相承,1978 年,一百多部汽、機車從巴黎鐵塔附近的Tro-cadero廣場出發,一路從北非的阿爾及利亞深入位於撒哈拉沙漠邊緣的尼日、馬利、上伏塔,一直開到大西洋岸的塞內加爾首都達卡,全程超過10000公里。
創始者 (澤利•薩賓Thierry Sabine)
自1979年,法國的一些崇尚「澤利•薩賓(Thierry Sabine)」和他的精神的冒險者們發起的第一次賽程起,至今已過去了將近四分之一個世紀。「巴黎-達喀爾」,從由一群冒險者發起的業余賽會,隨著參賽者每年不斷增加,現已成為世界上最有名的越野賽。以非洲撒哈拉沙漠為舞台的「巴黎-達喀爾」
■ 「巴黎-達喀爾」之起源
"我可帶你一起去敲擊冒險之門,但打開這扇向命運挑戰之門的是你自己"
(打開冒險之門的是你自己,如果你願意我可帶你一起去。)
"對於參加的人來說,這是一項挑戰對於沒參加的人來說,這是一個夢想。"
這是「巴黎 - 達喀爾」的創始者 (澤利•薩賓Thierry Sabine) 所說的。
出身於諾曼底的一家富裕的醫生家庭的澤利•薩賓(Thierry Sabine),當時是活躍在法國國內的業余賽車場上的一名業余賽車手。薩賓曾於1976年駕駛摩托車參加了第二次「阿比讓~尼斯」(從非洲象牙海岸的首都阿比讓~法國南部尼斯的行程約為10,000的難以致信的賽事)拉力賽。賽程途中為利比亞的沙漠所征服。當他在山中徘徊不前,瀕臨絕境之時,為主辦者的直升飛機所救脫險。此拉力賽也於這一年為止告終。但次此的體驗,據說成為薩賓決定籌劃「巴黎-達喀爾」拉力賽的重要原因。
為了籌辦「巴黎-達喀爾」,薩賓徵集幫手,尋找贊助,並制訂比賽規程和測量系統。而更困難的則是隨著拉力賽的進行而必須組織的人員運送工作,以及需要取得的賽程經過的國家和地區的通行許可等。對於薩賓(Thierry)來說,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從零開始。當時他只有28歲。
每一年的達喀爾拉力賽,伴隨著激烈精彩的賽事的同時,總有一些悲情的色彩揮之不去,今年也不例外。隨著昨天南非的摩托車手西蒙·埃爾默的意外身亡,在達喀爾的歷史上,已經有53個生命離我們遠去。
在達喀爾賽事聲名遠播的同時,請不要忘記這些再也回不去的英雄:
2011年 智利北部阿里卡市衛生局局長加迪里克於2011年1月7日證實,一名為達喀爾拉力賽搭建營地的工人當天觸電身亡。
2010年 一位28歲的阿根廷婦女被沖出的汽車組賽車撞倒身亡
2011達喀爾拉力賽第2賽段精彩瞬間(9張)
2009年 49歲的法國摩托車手帕斯卡-特里(Pascal Terry)在第四賽段身亡,死因是肺水腫引起心臟病突發。
2007年 摩托車組車手奧比約克斯在第14賽段離終點還有15公里的地方因心臟病突發身亡
2007年1月09日 南非的車手西蒙(Elmer Symons)在比賽中不幸墜車身亡。
2006年1月13日 一位10歲的非洲兒童在穿越賽段經過的道路時被汽車組的402號賽車撞倒身亡。
2006年1月09日 澳大利亞車手安迪-科爾德考特(Andy Caldecott)因遭受致命的頸部受傷而身亡
2005年 佩雷斯在車禍後去世,梅奧尼猝死,兩名比利時摩托車手身亡,5歲女孩車輪下喪生。
2003年 法國籍導航員布魯諾-考維與尼伯特所駕駛的賽車與巨石相撞,考維當場死亡。
2001年 第一賽段中,一名途經的民用車輛與一輛拉力賽運輸車相撞,民用車司機當場身亡。10天後,機械師維爾格內斯死於一次撞車事故。
1998年 在茅利塔尼亞,一輛參賽車輛與當地計程車相撞,四人死亡,三人重傷。
1997年 法國業余車手勒杜克不幸身亡。
1996年 法國卡車手戈根在第五賽段踩上地雷,被炸身亡。24歲的西班牙車迷托馬斯-烏爾皮在跟隨比賽過程中遭遇嚴重車禍,搶救無效死亡。一個幾內亞小女孩也在一起摩托車事故中身亡。
1994年 寶馬車隊59歲的比利時車手米歇爾-桑森從摩托車上摔落,不治身亡。
1992年 1989年摩托車組冠軍獲得者、法國天才車手拉萊駕駛的賽車與賽事醫療車相撞身亡。一名塞內加爾小夥子被一輛參賽車軋死。
1991年 兩位法國卡車手索尼拉克和博格奧伊斯在第二賽段臨近終點時相撞,同時喪命。
1990年 法國卡車手卡巴內遭遇槍擊身亡。芬蘭記者薩爾米登遭遇事故身亡。
1988年 在達喀爾誕生十周年之際,六人死於非命。
1987年 法國葯劑師亨利·毛倫被賽車軋死。
1986年 日本摩托車手金子康夫在法國南部死於車禍。此外,一架直升機在馬里上空遭遇空難,機上五人無一人生還。其中包括達喀爾拉力賽的創始人和組織者澤利·薩賓。義大利人馬里奧尼在最後一個賽段從摩托車上摔下,搶救無效死亡。
2011達喀爾拉力賽第3賽段精彩瞬間(7張)
1985年 一名奈及利亞少女被賽車軋死。
1984年 一名婦女被賽車撞死。
1983年 法國摩托車手皮內烏在機場被殺。
1982年 一輛參賽卡車翻車,記者烏爾蘇拉-澤茨施喪生。荷蘭摩托車手奧斯特胡伊斯失蹤。一位馬里男孩死於賽車車輪下。
1981年 記者托馬索和三位技師被殺害。
1979年 一名摩托車手意外死亡。
歷經 29 年的更迭,巴黎達卡大賽也和其它賽事一樣,除了比賽精神不變,很多規則和舉辦方式都隨時空有所更動。1992 年,巴黎達卡大賽首度改變了起訖點,車隊從巴黎出發,但一路跑到非洲南端的開普敦,不再局限於「巴黎—達喀爾」的范圍;93 年雖然再度回到傳統路線,但此後的比賽有三次從西班牙的格拉納達出發,也有從達喀爾出發,再回到達喀爾的例子(1997),2000 年更首創從達喀爾出發,跑到埃及開羅結束,比賽路線越來越多樣化,而由於不再限於從巴黎出發,比賽的名稱也慢慢改為「達喀爾拉力賽」。
比賽規則方面,參賽的車輛一直都還是有汽車、機車、卡車三個組別,每天采移動式前進,定點補給、維修的比賽方式,每天的行進路程中也都包含一般路段和特殊路段(SS),和一般拉力賽無異,不過基於安全因素,主辦單位於 1992 年首度引進 GPS導航系統,至於近兩年為了保留傳統拉力賽的定位挑戰精神,在比賽中另外會指定幾個路段限制 GPS 的使用,以考驗副駕駛的導航能力。
而第24屆在2001年12月28日舉行,從阿拉斯(法國)出發,經過撒哈拉及茅利塔尼亞等地的砂漠、於一月十三日抵達達卡(塞內加爾首都),17天內要跑九千四百三十二公里的路程。
自開辦以來,每屆賽事皆吸引了上百位參賽者及不同種類的車輛參加,後援團隊更是高達上千人!然而如此龐大的陣容,卻無法保證讓每一輛車都能平安跑回終點,因為這些參賽者必須在17天九千多公里的比賽中,面對各種突發狀況不斷出現,不但考驗著賽車的性能與耐用程度,也考驗著車手的耐力與技術,當然也測試支持團隊的應變能力。
尤其2002年主辦單位倡議「回歸巴黎達喀爾的原點」,除了規定技師(air mechanic)只能休息一次之外,更安排了不得使用衛星定位系統(GPS)的賽程,以及連續兩天只能抽空小憩一下的馬拉松賽程等等,而且在惡劣的天候、地形變化下,車手及參賽車的性能、耐用度都要在極限的狀態下接受考驗,稱它是『性能煉獄』一點也不為過。
2011達喀爾拉力賽第4賽段精彩瞬間(10張)
達喀爾拉力賽的創始人薩賓在描述舉辦達喀爾拉力賽的初衷時說:對於參加的人來說,這是一項挑戰;對於沒參加的人來說,這是一個夢想。為了完成這個夢想,每年,有數以百計的冒險者在新年來臨之際踏上無垠的非洲沙漠,經過砂石、沙漠、泥濘、公路、草原、農田等各種地形,更要經受高溫、沙暴的殘酷考驗。
2006年,第28屆達喀爾賽事沒有逃脫死神的光臨,第九賽段比賽中,澳大利亞的摩托車手安迪-卡爾德科特發生車禍不幸去世。達喀爾似乎永遠都與死神並肩,漫漫的黃沙和連綿不斷的沙丘下掩埋了多少壯士的英魂。但是達喀爾依然魅力不減,車手們似乎就是喜歡和大自然對抗,只有戰勝了達喀爾才算真正的升華,完成了「地獄之旅」才能領略到賽車帶給人們的刺激和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