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皮卡越野 » 越野山地車和公路車的區別

越野山地車和公路車的區別

發布時間: 2021-08-07 09:59:44

『壹』 公路越野自行車和公路自行車哪個快,區別大嗎

當然是公路車快了。公路車說白了就是為了速度而生,不管是為平路設計的空氣動力學車型還是爬坡設計的高剛度低重量的爬坡車型,目標都是一個字「快」。公路越野車其實怎麼說呢,比較另類一點。我沒騎過公路越野,但是看到很多國際大品牌都推出了公路越野系列,這一系列最大特點是公路車用碟剎。但是吧,這車到底定位是什麼我始終沒搞清,至今也沒見過有人騎越野公路,我感覺買越野公路不如直接買個山地得了。如果你經常騎行的距離特別長,路況也不是特別好,你可以選購一款古典賽專用的公路車型,或者耐力型公路車。很多大品牌都是有專門的古典賽和耐力型公路車的。這兩款更適應差一些的路況以及偏重騎行舒適性。我是覺得比買什麼越野公路要強多了了,喜歡越野還是上山地吧,專車專用的好。

『貳』 山地自行車和公路自行車最直觀的區別

主要看輪胎是專門為越野(丘陵,小徑,原野及砂土碎石道等)行走而設計的自行車,其主要特徵是:寬胎,直把,有前後的減震,騎行較舒適。寬而多齒的輪胎提供抓地力,有減震器吸收沖擊。近些年來前減震的應用成為標准,前後減震的車輛越來越普及。一些山地車開始使用副把,但角度上揚的把橫卻成為了時尚。
山地車,具有剛度大,行走靈活等特點,騎行時不必選擇道路,無論街巷漫遊還是休閑代步都獲得了廣泛的好評,騎車者可以在各種路面環境上盡情地享受舒適的騎行樂趣。
山地車,因其堅固、粗獷、新穎的外型、繽紛奪目的色彩、優越的騎行性能,很快成為都市青年追求的時尚。
山地車,各種部件均不同於普通自行車,具有緩沖作用、抗震性能好的輪胎,牢固結實、材料鋼度大的車架,不易疲勞的手把以及即使在陡峻的坡道上也能夠暢快地騎行的變速器等,都使山地車更加適合與爬山越野、郊遊旅行。
山地車,車速一般有10速,12速,15速,18速,21速,24速,27速現在還有30速的。正確運用變速器,能應付平路,上下坡,土路,頂風等復雜路況和氣候,比普通自行車快速省力得多。
長途騎行,應適時變換調速器,充分發揮山地車的特長。一般來說,應以腳下略感有力為宜,若覺得有點「空」,就應馬上換高速比;相反,若感有些吃力,就應及時換成低速比。
如若是能略知一二修理技術,騎上山地車的感覺簡直就象個國王,在我們這個以自行車作為主要交通工具的國度里,山地車可算是當之無愧的旅遊大哥大。

『叄』 越野自行車與公路自行車有什麼區別

越野車車胎比公路車車胎寬很多,而且有很多齒,用來保證爛路的抓地力。公路車輪胎窄,花紋少,追求速度。
越野車通常有避震,至少有前避震,甚至前後都有。公路車沒有避震。
越野車用直把,公路車用彎把
越野車追求對於不同路況的通過性,公路車追求鋪設良好路面的速度。

『肆』 公路越野自行車和高速山地車的區別

公路越野自行車的英文名稱是cyclo-cross,最早可以追溯到1900年前後。它仍是一款公路自行車,目的是應對泥濘顛簸的路面,通過性要比普通公路車好。
高速山地車可以說算是個怪胎,山地車本是為了越野賽道所涉及,也就是平時說的off road和cross road。但由於山地車的舒適性和較公路車更加輕松的齒輪比例而被人們當做通勤的交通工具(就是上下班的代步車)。這時長行程的避震器和後減震在馬路上就略顯笨重了,於是就出現了拋棄越野性能所改裝的硬插硬尾山地車,輪胎也換成了光頭胎,整車也追求輕量化。
下面是一點小小的對比
公路越野自行車 高速山地自行車
剎車系統: V剎/吊剎/碟剎 V剎
輪胎: 700c*30c 650c*40c
傳動齒輪: 牙盤有時只有1到2個 3個大齒輪
設計時速: 40的時速是可以達到的 最大35,之後你的腿就會瘋狂的畫圈
通過性: 石子路泥路沒問題,不用心疼 石子路肯定沒問題,問題是作為山地車略微慫了點
舒適度: 公路車追求舒適是在犧牲車架的爆發力 山地車舒適度沒的說,不管是腿,手還是屁股

至於樓上說的公路車騎行舒適度我實在不敢苟同,公路車對上肢腰腹的肌肉都是有要求的,尤其是長時間。舒適度還是山地要好的多,因為山地的設計角度(人和地面法向的角度)是45度,公路車是75度啊!很大的力氣加在了手臂上。至於他說的飽和度..我騎那麼久沒聽說過飽和度這個詞,我只能告訴你由於山地的吸震很好,所以輪胎和地面的貼合程度遠遠高於公路車,再說玄乎點兒,公路車在遇到顛簸路面時車輪會有時脫離地面從而喪失制動力和控制性,而山地車,不管什麼樣子的山地車,這點做得都要比公路車好,安全性完勝。

如果你要買車的話,看你的問題有可能玩兒車不久,那就來個山地吧,畢竟山地更加友好的。

再說句題外話,公路越野是個很有魅力的運動,職業比賽是在每年的7月到次年的1月,和UCI錦標賽同時結束,上網看看就知道什麼是公路越野了,有可能和你想的出入很大。它是一項類似於鐵人三項的比賽,是有很多小東西組成的,你不僅要騎車,還要扛著車跑(因為有些地方是沒有辦法騎行的)。給你個網址,國內介紹這項運動的網頁實在是少得可憐,在參考資料里。

可以繼續追問

『伍』 山地車和公路自行車有什麼區別

該貼來自「人人單車」ID:紅發波拉 關於公路車還是山地車的問題
看網上有不少關於糾結於山地車還是公路車的問題,看得我很郁悶,美國人根本就沒有這種討論啊。於是寫寫自己的親身感受和思考吧,和大家分享,歡迎大家參積極與討論。寫得有點長,耐心看。
首先我覺得大家對於這個問題有很多誤區呀。
大家常見的誤區無非這么幾個:
1.山地車可靠性比公路車高,比較潑辣,皮實耐用,不扎胎,公路車老扎胎。
2.公路車通過性差,不能走爛路。
3.公路車不安全。
4. 公路車不善於爬坡,山地車爬坡更容易。公路車是跑平路的,山地車才是爬坡用的。
5.公路車姿勢很不舒服,不容易上手。

這五點都貌似有道理,但實際都站不住腳。我後面會一一分析。

個人認為「山地車」 和 「公路車」 這兩個稱謂是不大貼切的。國外很多自行車廠商的官網是不這么分類的,比如,捷安特的官網上,山地車屬於 「 off-road」 或者 「off-pavement 」這一類,此類還包括 越野公路車和速降車。公路車,鐵三車和城市車屬於 「on-road 」 或「 on-pavement」, 也就是說,公路車本身就為用於鋪設過的路面而設計的,凡是普通汽車能跑的路,就是公路車能跑的路。在Focus 的官網上,分類是: 沒有路的山地路段,專業的技術路段,有鋪設的城市自行車道,柏油馬路,和叢林/草地路段。可見,很多大的自行車廠商在官網上都會按照不同的道路狀況來進行細致分類,而絕不會簡單分成公路車和山地車。這兩個稱謂本身就是很籠統的,不確切的。山地車在山區公路上一樣笨重,一樣不如公路車好使,不是嗎?關於幾個大家常見的誤區,我想根據我個人的經驗一一分析。我騎車快一年了,公路山地都騎過,山地車只是當做上學代步用,公路車是鍛煉,比賽和跑長途用。

1.「山地車可靠性比公路車高」,這可能是大家最常見的看法了吧。我認為, 公路車可靠性未必差,扎胎幾率也未必高。我覺得大家之所以有這種看法 是基於三個原因,一個是國內劣質公路車泛濫,二一個胎壓不夠,三一個是理所當然先入為主的主觀臆想。 我先曬曬我自己的扎胎記錄吧: 本人第一輛公路車是鋼架,花了900塊人民幣,在國內跑了1500公里,後輪扎胎兩次。第二輛公路車花了1100 塊人民幣,在國內跑了 1000 公里,從未扎胎。現在這第三輛花了 1100 美元,約合7000 人民幣,在美國跑了 1400 公里,從未扎胎。現在的鐵三車花了1600 美元,約合 11000 人民幣,因換過碼表,總里程不詳,從未扎胎。自己是校自行車隊的賽手,跟著校隊出訓練大約半年多了,只碰到過一次有隊友扎胎的情況。在上周比賽中,那樣的騎行強度下,隊里也只出現了一個扎胎的。也就是說,我一共只扎過兩次胎,全都是在一輛最破的車子上出的。有的人聽說過,我的表哥貪便宜買了一輛 750 塊的公路車,結果半個月內跑了400公里就扎了7次胎,外加爆了一次胎(放炮了),導致失控傷了一個人。我只跟著老家單車俱樂部的車友出行兩次,遇上扎胎的除了我表哥之外全是山地車。著名的鐵人三項運動員 Chris Lieto 的一輛Trek TTX六年只出現了一次扎胎的事。 反倒是看看本地的和外地的單車論壇上,車友們的出行記錄里,山地車扎胎的事可是一點也不少啊。
大家看出來了吧,好車是幾乎沒有扎胎問題的。公路車本身要求輕量化,簡單化,該省的就省,所以要在同時保證可靠性,公路車對材料材質要求就必然很高,導致合格的公路車價格必然高一點。美國自行車店裡的公路車一般幾乎沒有600美元以下的,最普遍的價格集中在 800-2000美元之間,山地車倒是最便宜 200多美元就能買到。就像我剛才提到的表哥半個月扎八次的車子一樣,這種車子在美國是沒人買,也沒人敢賣的,出了事店主要負責的,有可能吃官司的,有質量問題店主要無條件退換的。你要是買個1000塊的公路老扎胎,你換個5000塊,1萬塊,3萬塊的公路車試試,看它還扎不扎?說到底,國內極低端公路車泛濫,這類車子本不該出現,1000來塊錢不到2000塊甚至不到1000塊的公路車只能說明質量和安全性打了折扣,不是什麼」性價比"和「入門級」。這種現象我覺得是「中國國情」決定的,這詞雖然聽著有點像敏感詞們愛說的話,但是這是個店家無義務退換,出了門不負責的地方,商業信譽的缺乏 和老百姓尚不寬裕的錢包催生了這種超級精簡版的劣質公路車,這種車子在美國可以算是「不合格產品」。這些東西的存在難免會影響到公路車的聲譽。公路車就應該比山地車貴一截。說扎胎頻率很高,那是劣質公路車的情況。
公路車開口胎一般要打到110 psi,胎上寫著「maximum pressure 110 psi, 實際上完全可以打到 110, 大約7個大氣壓吧。胎壓低了自然容易扎胎。 」氣打足了了容易爆胎「這一 」常識「 可能是原因吧。即使是夏天訓練我們校隊的車都會打到 110psi (有的胎最大氣壓高於 110). 比賽用的管式胎氣壓會更高。如果你的車胎在110 psi 爆了,那說明你的車胎屬於上面的劣質貨。
最後一個原因,有多少人真正統計過某個時間段內某個范圍內車友公路車和山地車每一千公里的扎胎次數呢?如果有,數據說話。如果沒有,那麼這個」公路車比山地車容易扎胎」的結論還科學嗎?難道不是籠統的感性結論或者根本就是主觀臆測嗎?山地車的車胎更厚嗎?強度更大嗎?有多少人兩種車都騎過並且經驗多到足夠做出一個有價值的感性結論呢?如果公路車很容易扎胎的話,那麼環法車手該怎麼比賽呢?他們可是 23天 3000多公里呀!好的公路車外胎都是覆蓋著凱夫拉纖維的,這種胎是要比山地車胎貴一大截子的。公路車對於大部分中國人來說是個新鮮玩意,一看到這么纖細的輪胎,有不少人會理所當然 不假思索 先入為主地得出「細輪胎不結實「的結論,不是嗎?「山地車不扎胎」的想法很多時候恐怕只是個自我心理安慰吧?2. 「公路車通過性差。」
公路車通過性確實差,但是問題是你要跑什麼路。公路車在爛路上通過性肯定差呀,但它根本不是為到那種地方跑而設計的。就好比馬雖然跑得快,通過性好,但是你要拿馬來拉重物,耕地,那就別怪馬不行了,馬就不是干這個的,牛才是。
山東的路可以算是車手的天堂啊,在美國都沒見過哪個地方的公路比山東要好。美國的路是只給汽車修的,因為美國人真正開始重視自行車也不過是最近十幾年二十來年的事情,最初是根本不考慮自行車的問題的。而中國的路肯定要自一開始就要給自行車和電動車考慮到。所以美國城市裡的路說實在的,要多難走有多難走,30° 的上下坡,磚鋪的,石板鋪的,鵝卵石鋪的路面,全是坑和縫的路面,讓樹根給頂扭了的,打過補丁的,30°的下坡+連續急轉,長了苔蘚的路面,很多地方還沒有自行車道,不來到這里沒法想像有多難走。山東要山有山,要平路有平路,不像西雅圖,找不到2公里以上的平路。
總之,我覺得山東車手實在是很幸福,生為山東人我覺得為這一點很自豪。所以我要說,選什麼車看你的目的是什麼,是主要跑柏油馬路,還是主要是想去野外或山上跑越野路段。你總要做個選擇的,你不可能用一輛車子兩者兼顧的,要想兼顧就必然犧牲某一方面的性能。再說了,你想要找山地車跑的越野路段,恐怕你在東營這地方還不好找吧,全是平路,全是柏油馬路,東營的路算好的了。你就是真想越野,也找不著能讓你越野的路,大多數時候你還是在公路上跑吧。那些偶爾有些顛簸的路段,比如村裡的,有些坑的,等等,說實話,公路車都完全能勝任,想想環法的鵝卵石路段吧,他們是怎麼跑的?有人騎山地車嗎?。
美國人也騎山地車,山地車就是美國人發明的,但是美國人騎山車無非四類用處:短途通勤,特技,越野,參加山地賽,沒有人把騎山地車軋柏油路作為運動的,除了幾個腰腿不好的老頭老太太。凡是周末出來在路上騎自行車並把它作為運動的都是騎公路車的。美國人一提到「自行車賽」是默認為公路賽的,山地賽會特別說明這是山地賽。大家整天聽說「環法自行車賽」,什麼時候聽說「環法公路賽"了?你有聽說過有環法賽,環意賽,環西賽,環加賽,環中國,環加拿大,環加利福尼亞,環澳大利亞,環瑞士,環湖賽,環島賽,等等等,聽說過有和這些齊名的山地車賽嗎?美國的自行車店裡幾乎都是公路車為主,展台最前面和櫥窗里的的幾乎都是公路車,這才是主打,山地車都放在後面的角落裡。有的自行車店甚至只經營公路車和計時賽車。甚至有很多自行車廠商都是不做山地車的,比如 Cervelo,Pinarello,Quintana Roo,Ceepo, Argon 18,Bianchi,De Rosa,還有Kestrel,或者只做很有限的山地車的,比如 Colnago。即使是Trek 這種做山地車比較多的美國品牌,其最高水準和最大投入也不是在山地車上,而是在公路車上,著名的Madone 6.9。即使是最初發明山地車的Gary Fisher 這種老牌,大牌山地車廠家,也不敢完全放棄公路車。3.「公路車不安全。」
這個不能簡單地說「不安全」。到底公路車和山地車在同樣條件下的事故幾率哪個大,山地車運動和公路自行車運動的事故幾率哪個大,(注意是山地車運動 和公路自行車運動)有人統計過嗎?還是老問題,沒有科學分析和數據的支持。的確,公路車的很多部件的結構強度都不及山地車,但是公路車本來不該去承受那麼大的力的,它本來不該去跑那個遍地碎石的山路或者那個全是坑的土路的。和山地車相比,公路車最大的缺點在於外胎抓地力小,制動效果差,易打滑,但是這些性能相對於柏油公路這個良好的路況來說已經足夠了。車閘,車胎本身質量不過關的問題造成的安全隱患是一部分,路況,天氣和車手本身原因又是一部分。最後別忘了,影響安全的最大因素是人,而不是車。人不知車,不出事才怪呢。
4.「公路車不善爬坡。」
這個很令人無語。可能是因為公路車的2*10 變速的原因吧。但是問題是標準的公路車都是這樣的。那些3*9 的27 速公路車都是初級的車子。公路車是為公路設計的,凡是普通汽車走的路都是他能走的,所以本身的速比沒有問題,問題在於要麼你體力太差,要麼你不會搖車。不管是多麼陡的山路,只有路面平整,公路車爬坡都會比山地車高效得多。我騎了這么久的公路,還沒碰到過我上不去的坡。說「山地車是爬坡的,公路車是跑平路的」,此言差矣,公路車是爬坡的,計時賽車才是跑平路的。5.「公路車姿勢很不舒服,上手慢。」
這個我不知從何而來,不知道是誰試騎了一下公路車就得出的結論。我是公路和山地都騎的,也騎計時賽車。所以我覺得橫向比較,我在這個問題上比較有發言權。要我說,我是直接上手公路的,我用了三周就完全習慣了,過了這三周,公路車就是很舒服的了。這和鎖鞋一樣,都必須要經過一個階段而已。這三周時間也許比山地車要長,但是和咱們好幾年的騎車生涯相比,這個算得了神馬?我從公路車換到鐵三車還需要一段時間適應姿勢呢。再說了,咱們是出來運動的,圖個健康和開心的,不是出來圖舒服的。 和普通單速代步車相比,山地車跑平路明顯更舒服,制動性能也更好,因此操縱更直接,更簡潔,顧慮和注意要少得多。但是公路車就不一樣了,騎公路車對車手的騎行技術要求更高,需要適應和學習的東西也更多,於是很多人就猶豫了。這就像,你學完高中數學,如果再去學大學數學,可能會感覺很難,但是你再去學初中數學,肯定容易得多,這上手多快呀。一個道理,大家幾乎都是由普通單速代步車換成的山地車,這個姿勢轉換是很輕松的,是不需要什麼適應的,但是要由單速代步車換到公路車呢?就不那麼輕鬆了吧,於是望而卻步,從此不再嘗試公路車。人總是懶惰的,總是對於新東西,和自己不熟悉的東西有種先天抵觸的。說幾點,別忘了,公路車出現將近 100年了,而山地車不過只有30的歷史。歐美人最早發展起來的是公路自行車運動,山地車和小輪車都是最近 30來年的事,公路越野賽還不到20年的歷史。對於歐美人來說,山地車是個比較新的玩意,公路車才是王道,也因為他們道路一直很發達,所以公路車幾乎約等於自行車了。在美國英語中「賽車」指的就是「公路賽車」。山地車最初是由 加州幾個愣頭青在1980 年前後發明的,最初設計目的是特技+越野,後來才是主要是越野,所以山地車多多少少有些「愣頭青」色彩。「賽車」這個玩意最早出現在中國並興起是在90年代,時興山地車,當時的道路狀況還遠沒有現在這么好,大家清一色的是喜歡山地車,相反,公路車反而出現很晚,只是近幾年才在民間興起,所以在現在中國人的思維定勢裡面,大家先入為主地認為運動自行車就是山地車,山地車才是王道,公路車則是個新鮮事物,有些「異類」,和歐美正相反。除了經濟原因和路況原因之外,還有自行車行業和自行車運動發展不成熟和人們跟風隨大流的問題。很多人一股腦地買山地車只是在跟風隨大流而已,隨著一開始的山地車潮就跟著買了山地車(大家想像,你買車時的建議最多的來自哪裡?是不是別人,車友,朋友?)而並不清楚自己到底需要什麼,什麼更高效。你隨便找個單車俱樂部看看裡面公路車的比例就基本上能確定這個俱樂部的水平和成熟程度了。我感到很詫異,一大堆身體健壯的大老爺們騎著山地車在編隊跑柏油馬路,仔細一看甚至年輕人也在裡面,感覺很古怪,很別扭。甚至有山地車跑柏油路的這種比賽,恐怕也是中國人的獨創吧。 美國人不是每個騎車的人都騎公路,但是在柏油馬路上跑的人幾乎沒有一個不是騎公路。美國人騎山地車作為運動的人不少,但是他們會去山地賽段,去荒山越野,去競技場玩特技,是絕對不會拿來壓柏油馬路的。美國自行車行業發展得很成熟。可供選擇的自行車種類很多。除了公路和山地之外,很大地一部分是 休閑車,通勤車,城市車,平把公路,越野公路車(也叫全地形公路),古典車,旅行車等等介於山地和公路之間的這些中間車型。公路 和 山地只佔據了多如牛毛的自行車分類中的很小的一部分。目前國內的自行車種類選擇尚很有限,除了山地就是公路或旅行車,很少有多少中間車型的選擇。有些人,比如中老年人,不需要速度,也不需要比賽,更需要舒適和方便輕巧,於是這些中間車型就為他們提供了廣闊的選擇空間。再過幾年這些車型在國內會多起來的,因為有需求在那裡放著。
我的最終結論是:如果你主要就是想去越野,登山,或者速降,或者跑山地比賽,或者玩特技,或者負重很多東西去幾千公里外旅行,那就建議騎山地。除此之外建議一律騎公路。我指的是合格的公路,別買那些梁變,鋼架的,或者十三四公斤的,不到2000 來塊錢的車子,沒有意義。如果公路車不習慣或者不需要速度,或者身體條件不允許,或者主要是上班上學用,而且又中間車型可選擇,那麼選擇中間車型。即使是爬坡,只要是柏油路面路面還算平整,公路車也比山地車高效很多。我這么說不是因為」公路車是王道「,而是因為在柏油路上,山地車的效率實在太低,太浪費。山地車為什麼跑柏油馬路不合適?我認為有幾點。
1. 最根本的,山地車根本就不是為跑平坦柏油馬路設計的,就像牛不是來跑高速的一樣。
2. 山地車上面的太多的設計在柏油路面上都沒有用的,比如這么寬的車胎,減震前叉,碟剎,等等,柏油路面這么好的路況根本不需要這些東西呀,完全是浪費錢,這么多減震會浪費能量,減慢速度,大大縮小你的單日活動半徑。大家最近是否發現附近能騎車去玩的地方越來越少了?大多都玩遍了?那是因為騎山地車的人活動半徑太小了,大約出不了100公里,老在這么個小地方轉悠。換成公路車的話,你的活動半徑會增加的150-200公里,如果能夠很好的進行密集跟車的話會更遠。另外,山地車的身體姿勢給你增加了大量風阻,又是一個能量浪費。
3.山地車太重,至少在大部分人能夠負擔的范圍內,多餘的結構帶來大量死重,浪費能量,碰到上坡就傻了。
4.山地車本身也不是為長途騎行設計的。大多數人都明白公路車把必須和肩等寬,否則騎久了不利於背部健康和舒適。公路車為什麼這么設計,因為公路車是給長途騎行設計的,不關跑長途旅行也好,比賽也好,動輒一天一兩百公里,很常見,公路車一般可以有多重抓把方式以滿足不同情況下的需求和休息的需要。山地車呢?有幾個是符合車把寬度=肩寬的?山地車之所以車把寬是為了在困難路段更好的操縱,根本不是為長途騎行設計的。大家看山地賽有距離很長的嗎?有像公路賽一樣一兩百公里的嗎?恐怕沒有吧。你長時間按照山地車的姿勢騎行,而且抓把方式沒法改變,很容易對背部產生不利影響。
5.你騎山地車跑長途跑平路,要上鎖鞋會上神馬類型的鎖鞋呢?山地鎖還是公路鎖?上公路鎖肯定很別扭,很古怪。上山地鎖?問題又來了,山地鎖不是為長途騎行設計的,它的鎖點接觸面很小,長途騎行極不舒服,容易對腳底的某一點產生過度壓迫,不利於足底健康。說到底,山地車根本就不是為長途跑公路設計的。
6.山地車的齒比不適合跑長途。公路車的齒比變化很細膩,檔位較高,後變速一般是10速,其速別范圍較小,仔細看可以看到,公路車的齒輪從則面看像是一個細長的喇叭形,而山地車則是很扁的梯形。山地車為了上山,為了適應多種地形,檔位要低很多,拿來跑柏油馬路,那些低速檔位根本就是浪費,死重,而且檔位間隔大,變化粗獷,遠不如公路車細膩,這一點在長途騎行中很不利,這說明你只能去讓自己適應有限的幾個跨越很大的速比。在跑長距離中,合適的速比和合適的踏頻組合是極為關鍵的,而為了找到這個最佳組合,只有用公路車的細膩變速才能滿足這個要求。
7. 出門你老在公路上騎山地車,本身速度慢,你想去提高的動力就會不足。就像,騎馬的時候你會希望馬跑的快一點,你在騎牛的時候還會考慮這個牛跑的快還是慢嗎?公路車在歐美佔主流近 100年了地位都沒有被動搖,山地車出現30多年不還是在角落裡,沒有絲毫動搖公路車的地位嗎?歐美人幾十年的經驗是有道理的。
最後,我總結一下我認為的可能造成大家一股腦買山地車的原因,看看是否貼切。
1. 先入為主,理所當然地認為運動自行車 = 山地車,以山地車為正統,以公路車為異類,甚至不知有公路車這回事, 或者根本不熟悉公路車性能。
2. 跟風隨大流,自己沒有思考自己到底需要什麼。
3. 山地車比合格的公路車便宜,注意我指的是合格的公路車。
4. 店裡賣的山地車多,公路車的選擇很少。
5. 第一次上手的感覺是山地車更舒服。從單速代步車轉換到山地車更容易。
6. 身體不好,身體條件的限制。
7. 想去越野,喜歡刺激。
8. 有我在前面提到的五個誤區。
我覺得,未來在中國公路車和中間車型的比例會上升,山地車的比例會下降的。另外,建議大家集體出行的時候 最好統一車型,公路的隊伍裡面只有公路的,山地的隊伍只有山地的,不同速度和性能的車型混雜在一塊不安全,也不高效。

末了加上一句,對於那些確實想用一輛車子兼顧柏油路上的速度和 通過性的車手來說,推薦一個很好的選擇,就是公路越野車,也叫全地形公路車,或者越野公路車,英文叫 cyclo-cross。去網路」公路越野「。這種車是兼顧速度和越野能力兩種性能的很好的車型選擇,平時可以跑越野,換成公路輪組就可以和公路車幾乎一樣跑(這次比賽就有人騎著這種車)。買不到的話也可以由公路車改裝。國內貌似這種車型還不多。

作為結尾,送給那些還在猶豫的人一句話:公路車+ 合理編隊 = 令你難以置信的速度和效率。而你為此所需付出的,只是一個觀念的轉變。

『陸』 自行車 山地車和越野車有什麼區別

自學車包括普通自行車 山地自行車 速降自行車 公里自行車 普通自行車就是大街小巷上隨處可見的車 騎起來感覺舒服價格幾百元 山地自行車跑坑坑窪窪的路能感覺出效果 輪胎比普通自行車寬 車也比普通自行車輕的多 因為大多都是鋁合金 有前減震 價格幾千上萬不等 速降山地車就是下山用的了 有前後減震 車架比山地車強度高的多 輪胎也比山地車的寬 重量比普通自行車沉的多 價格上萬很普通 你說的輪子細的就是公路自行車了 跑平路速度很快 因為輪胎比普通自行車還細 目的就是減小阻力 從而提升速度 嗯。。。自行車差不多就這幾種了

『柒』 公路自行車和公路越野自行車哪個更快更加適合跑長途其中有什麼區別(不要推薦山地車,已有山地了)

.看名字不就知道了 如果是全是鋪設路面肯定是普通公路快了
跑長途除非是你之前走過的路,知道路況否則絕對不推薦用公路跑,要是碰到那種超長的爛路整個能把人顛散架了,
要說區別.其實所謂的公路越野車其實就是公路和山地的混血車,一般都是把換成山地牙盤和變速,裝上碟剎,還是彎把.

『捌』 (單車)山地車和公路車有什麼區別

山地車,英文名叫「mountain bike」,縮寫為MTB。顧名思義是專門為越野(丘陵,小徑,原野及砂土碎石道等)行走而設計的自行車,其主要特徵是:寬胎,直把,有前後的減震,騎行較舒適。擁有較寬的齒輪比例切換,可以適應各種路況,具有剛度大,行走靈活,自由度大等特點。比如山地車可以直接從人行道上跳下到自行車道而不用擔心車子受到損傷(這種成對山地車來說只是小菜),公路車要這么干搞不好就得換幾根鋼絲了。牢固結實、材料鋼度大的車架,不易疲勞的手把以及即使在陡峻的坡道上也能夠暢快地騎行的變速器等,都使山地車更加適合與爬山越野、郊遊旅行,還有一般城市中較差的路況。但是速度不及公路車那麼誇張。
公路車追求極限速度,分為兩類:場地車和普通公路車
場地車的零件簡化的近乎到了極致,沒有變速器,甚至沒有手動剎車,只能靠腳蹬來減速。這種車多採用封閉輪式,可以減少車輪轉動時輻條產生的渦流。
普通公路車的零件都比較細,重量輕,為長途騎行提供保障,一般配備多端變速器,以應對復雜的坡道。
但是喲與公路車追求速度的設計理念,導致公路車的各個零件強度不及山地車那麼好,要是出車禍什麼的基本就得修,而且費用一般不會少。公路車對路況的要求也很高,不能有突起凹陷,不能在原野及砂土碎石道上面行駛。公路車騎行時速度可以達到「可怕」的程度,只要你腳力跟得上,60幾碼都不是什麼難事。

一句話就是山地車不挑場地,靈活自由,公路車速度誇張,但是嬌貴易壞。

『玖』 山地車和公路車有什麼區別

顧名思義是專門為越野(丘陵,小徑,原野及砂土碎石道等)行走而設計的自行車,其主要特徵是:寬胎,直把,有前後的減震,騎行較舒適。擁有較寬的齒輪比例切換,可以適應各種路況,具有剛度大,行走靈活,自由度大等特點。比如山地車可以直接從人行道上跳下到自行車道而不用擔心車子受到損傷(這種成對山地車來說只是小菜),公路車要這么干搞不好就得換幾根鋼絲了。牢固結實、材料鋼度大的車架,不易疲勞的手把以及即使在陡峻的坡道上也能夠暢快地騎行的變速器等,都使山地車更加適合與爬山越野、郊遊旅行,還有一般城市中較差的路況。但是速度不及公路車那麼誇張。 公路車追求極限速度,分為兩類:場地車和普通公路車 場地車的零件簡化的近乎到了極致,沒有變速器,甚至沒有手動剎車,只能靠腳蹬來減速。這種車多採用封閉輪式,可以減少車輪轉動時輻條產生的渦流。 普通公路車的零件都比較細,重量輕,為長途騎行提供保障,一般配備多端變速器,以應對復雜的坡道。一句話就是山地車不挑場地,靈活自由,公路車速度誇張,但是嬌貴易壞

熱點內容
鄭州宇通客車股份有限公司有房車嗎 發布:2025-05-26 07:08:12 瀏覽:97
皮卡丘愛心之劍 發布:2025-05-26 06:52:29 瀏覽:444
tt游戲平台怎麼找去吧皮卡丘 發布:2025-05-26 06:36:54 瀏覽:628
舊金山免費停房車 發布:2025-05-26 06:35:23 瀏覽:571
b型房車哪些品牌 發布:2025-05-26 06:34:30 瀏覽:856
皮卡異地過戶 發布:2025-05-26 06:27:46 瀏覽:517
皮卡丘戴上小智的帽子 發布:2025-05-26 06:08:23 瀏覽:959
房車的製作流程 發布:2025-05-26 06:03:25 瀏覽:142
越野房車阿莫迪羅挑戰者c1 發布:2025-05-26 05:41:31 瀏覽:545
高原旅遊安全知識 發布:2025-05-26 05:23:26 瀏覽: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