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皮卡越野 » 南寧越野車失控撞飛電動車

南寧越野車失控撞飛電動車

發布時間: 2021-08-08 23:53:40

㈠ 一輛機動車高速橫過十字路口時,將正在橫路的電動車撞飛32.6米,還沒剎車,當時路口沒有紅綠燈,請問

當然是負事故的全部責任,機動車在路過路口,應當減速慢行,注意觀察。

㈡ 電動車逆行被撞飛,交警怎麼判

發生交通事故後,確定雙方責任時需要根據事故現場並結合以下情況做出:
交通事故認定應掌握行為責任原則、因果關系原則、路權原則和安全原則。
(一)行為責任原則
如果當事人對某一起交通事故負有責任,則必定因其由行為引起,沒有實施行為的當事人不負事故責任。
交通事故認定是確定當事人行為在事故中所起作用程度的技術認定,在認定交通事故責任時,應實事求是地表述當事人行為在事故中所起作用的程度,不須考慮法律責任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規定「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應當根據交通事故當事人的行為對發生交通事故所起的作用以及過錯的嚴重程度,確定當事人的責任」。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是過錯認定原則。當事人的行為對發生交通事故所起的作用;即指有因果關系的行為在事故中的所起的作用;過錯的嚴重程度。其中「過錯的嚴重程度」是以「當事人的行為」為前提的。在認定交通事故責任時,先看「當事人的行為對發生交通事故所起的作用」,然後,確定該行為過錯的嚴重程度」。
(二)因果關系原則
根據《交通事故處理程序規定》第四十五條第一款的規定,認定交通事故責任時,必須認定哪些行為在事故中起作用及作用的大小。關於那些行為在事故中起作用,與事故有直接因果關系的行為才起作用。
1、因果關系原則
當事人存在有違法行為,是否一定在事故中起作用,違法的嚴重程度與在事故中的作用並不成「正比」,有些行為並不違法,但在事故中也起到了作用,也有些違法行為很嚴重,但在事故中並未起作用。行為與該事故的發生沒有因果關系,也沒有加重事故後果。同樣,交通事故當事人的某些違法行為也不一定是導致事故的原因。要確定交通事故當事人的責任,其行為必須與事故有因果關系。交通事故認定是技術認定,在確定行為與事故因果關系時,只需要確定行為人的行為是否事實上屬於事故的原因即可。事實上原因的檢驗方法,可以借鑒侵權行為法中的因果關系理論,採取必要條件規則。按照必要條件規則,凡構成後果發生之必要條件的情況,均為事實上的原因。其檢驗方法有:
第一、「如果沒有」檢驗法,即:如果沒有行為人的行為,交通事故及損害結果仍會發生,行為人的行為就不是事故的原因;反之,如果沒有行為或事件的出現,就不會有損害事實的發生。行為或事件是交通事故發生的必要條件,凡屬於損害事實發生的必要條件的行為或事件均系事實因果關系中的原因。
第二、剔除法,即:如果將行為人的行為從交通事故事實中剔除出去,事故仍會按原來的因果序列和方式發生,則行為人的行為與事故的發生和損害結果之間沒有因果關系;反之,則構成事實上原因。
第三、代換法,即:如果把行為人的行為換成一個無過錯的行為,或者把他的不作為換成一個適當的作為以後,交通事故及損害結果仍然會發生,則行為人原來的行為就不是事故發生的原因;反之則構成事實上的原因。必要條件規則最顯著的缺點是「即使行為不發生,結果無論如何都會發生,那麼行為就不是結果的事實原因。」 這源於由果追因的思維邏輯。
第四、因果關系的推定規則。在某些情況下,運用通常的規則無法證實事實因果關系,法律規定了特殊的認定規則,這里包括因果關系的推定規則。該規則要求責任人舉證證明應當由其承擔責任的行為或事件不是造成損害結果發生的原因,如果不能舉證的,則認定有事實上的因果關系。的規定也是採用了因果關系的推定規則。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條認為 「…機動車與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之間發生交通事故的,由機動車一方承擔責任;但是,有證據證明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違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規,機動車駕駛人已經採取必要處置措施的,減輕機動車一方的責任。交通事故的損失是由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故意造成的,機動車一方不承擔責任」。除了能夠證明損害是由於受害人自己故意造成的,否則就認為行為與結果具有因果關系,侵權人或相關事件及行為的責任人即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2、直接原因原則
行為人的行為是實實在在地足以引起交通事故及損害後果發生的因素,它就構成事實上原因,即直接原因。交通事故認定作為技術認定,應載明事故發生的直接原因,交通事故認定只是證據之一,在認定交通事故責任時,應從技術的角度出發,認定直接行為人的責任,而不須考慮應承擔相關法律責任人的事故責任。
(三)路權原則
路權原則即各行其道原則.《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三十八條規定:「車輛、行人應當按照交通信號通行;遇有交通警察現場指揮時,應當按照交通警察的指揮通行;在沒有交通信號的道路上,應當在確保安全、暢通的原則下通行」。各行其道原則是交通安全的重要保證,是交通參與者參與交通的基本原則。現代化交通設施給所有的交通參與者規定了各自的通行路線,行人、不同類型的非機動車和機動車都有各自規定的通行路線。然而,在當前的交通環境中,極少有絕對的「專用道路」, 「借道通行」必然存在。在強調交通參與者各行其道的同時,也要規范交通參與者使用非其法定優先使用道路的行為,即「借道通行」的行為。在科學的管理制度下,交通參與者在使用非其法定優先使用的道路時,必須遵守一定的原則,這樣才能確保安全。在交通事故認定中如何體現各行其道的原則,應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1、借道避讓原則
各行其道要求交通參與者必須按照法律法規的規定各行其道
。為了合理利用交通資源,在法律法規允許的情況下,交通參與者可以借用非其專用的道路通行。當然,法律法規明令禁止的除外,如高速公路禁止非機動車和行人通行。交通參與者實施借道通行時,有可能與被借道路本車道的參與者產生沖突點,為保證安全,必須明確誰有義務主動防止沖突的發生。借道避讓原則在調整交通行為和交通事故認定中仍應起到規范性作用。
2、行人在沒有交通信號控制的路段橫過道路與機動車發生事故的特殊原則。既然確定了借道避讓原則,對此類事故的認定思路已經有一定的概念,即借道通行者應較本道通行者承擔更多的安全義務。但此原則存在特殊性。《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四十七條規定:「機動車行經人行橫道時,應當減速行駛;遇行人正在通過人行橫道,應當停車讓行。機動車行經沒有交通信號的道路時,遇行人橫過道路,應當避讓。」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六十二條規定:「行人通過路口或者橫過道路,應當走人行橫道或者過街設施;通過有交通信號燈的人行橫道,應當按照交通信號燈指示通行;通過沒有交通信號燈、人行橫道的路口,或者在沒有過街設施的路段橫過道路,應當在確認安全後通過」。人行橫道是保護行人橫過道路的通行區域,機動車遇行人通過人行橫道時,負有避讓行人的義務。行人在沒有交通信號的路段橫過機動車道時,雖屬借道通行,但在此情況,機動車有避讓行人的義務,同時行人也有確保安全的義務。這是行人在沒有交通信號控制的路段橫過道路的特殊通行規定,也是《道路交通安全法》以人為本指導思想的具體體現,充分表現出重點保護弱者的特點,這是新法的重大突破。在新法施行前,路權原則是認定交通事故責任的理論依據,認定行人在沒有交通信號的路段橫過道路與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時,以機動車在機動車道相對行人有先行權這一指導思想來劃分事故責任
由於行人橫過道路時存在沒有主動避讓機動車的過錯,認定此類事故責任時往往先確定行人侵犯機動車的路權,再看機動車有無違章行為,如果機動車存在與事故有因果關系的違章行為,再根據違章在事故中的作用大小不同程度地減輕行人的責任。此類事故以行人負主要或全部責任的佔多數。各行其道原則認定交通事故責任,其本質就是認定事故當事人在通行規定上應承擔的安全義務大小,如借道通行者應承擔確保安全的義務應大於本車道正常通行參與者的義務,在劃分責任時,應承擔較大義務的參與者也應負主要及以上的責任,反之負次要及以下責任。確保安全義務是衡量當事人交通事故責任的標尺,這也是各行其道原則的本質。那橫過道路的行人和機動車誰應承擔的義務大呢?機動車和橫過道路的行人應承擔同等的安全義務。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新法既然已經明確規定了機動車應避讓橫過道路的行人,就不能簡單地將行人橫過道路的情形等同於其他借道通行的行為,即不能認為行人應承擔比機動車更大的安全義務。二是行人和機動車承擔同等的安全義務。行人應當受到保護,但行人也應當維護交通安全。個體的利益需要法律保護,但社會的利益需要每個人共同維護。行人橫過道路與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行人固然是受害者,但社會的利益也受到了侵害,行人同樣有義務維護社會的利益。在認定機動車與行人橫過道路發生的交通事故責任時,還應考慮以下兩個問題:
第一、行人橫過道路與機動車發生事故的特殊原則的使用僅限於《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四十七條第二款的情形,即行人在沒有交通信號的路面上橫過道路與機動車發生事故的情形,並非適用於所有行人與機動車發生的事故。《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條所規定的,機動車與行人或非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後所承擔的責任,僅限於民事責任,並非交通事故責任。
第二、客觀對待不同交通參與者的交通特性。《道路交通安全法》著重保護行人和非機動車等交通環境中的弱者,同樣也強調交通參與者遵守交通法律法規。在分析機動車與行人發生的交通事故時,不但要立足於法律法規,還要客觀、具體地分析機動車與行人的交通特性。機動車相對行人來說,速度快,但操作不靈活,駕駛員在行車過程中如遇險情,控制能力低。行人則速度慢,但行動靈活,控制能力強。行人在橫過道路時,其觀察交通環境的能力強於機動車在運行中觀察行人動態的能力,在認定機動車與行人的交通事故時,不能一味強調法律條文而忽視機動車和行人的交通特性。既不能要求機動車象行人那樣靈活控制,也不能要求行人象機動車那樣行動迅速。
(四)安全原則
1、合理避讓原則。交通事故的形態千變萬化,事故原因多種多樣,交通參與者在享受通行權利的同時,如遇他人侵犯己方的合法通行權,必須做到合理避讓,主動承擔維護安全的義務。如果發生了交通事故,應怎樣分析雙方的行為在事故中所起的作用呢?事故責任的劃分,先確定一方已違反了通行規定,後分析另一方如何處置,再以事故發生時雙方是否盡到了安全義務來衡量雙方行為的作用並劃分責任。
第一、一方存在過錯,其行為影響了另一方的交通安全,這是運用合理避讓原則的基本條件,如果一方沒有過錯或即使有過錯但行為沒有影響另一方的交通安全,則不適用此原則。
第二、被妨礙安全一方應該發現危險的存在卻未發現。未盡到符合其交通參與者身份的一般注意義務為標准,在盡到了一般注意義務,能夠發現危險存在的,視為應當發現,反之視為不應當發現。
第三、被妨礙一方盡到了符合其身份的義務能夠採取有效的避讓措施但沒有採取或沒有採取正確的措施。如果被妨礙方盡到了符合其身份的一般義務要求,能夠採取正確措施而沒有採取的,則適用本原則,反之不適用。
第四、被妨礙方雖有條件採取措施避讓妨礙方,但其所採取的措施不妨礙第三方的交通安全,如果會對正常參與交通的第三方產生危險的,不適用本原則。一般來說,以各行其道原則劃分事故責任相對比較簡單,因為此類事故的路面痕跡及車輛停放位置通常能夠相對客觀地反映當事人的行為。而根據合理避讓原則,直接證據取證比較困難。雖然大多數交通事故都是民事侵權案件,但與其他民事侵權案件存在著不同,交通事故多在動態運行中發生,交通事故中各方當事人的相互作用性較其他民事侵權案件強,為使每一個交通參與者都建立維護交通安全的意識,用合理避讓原則劃分交通事故責任有其合理性。
2、合理操作原則。合理操作原則為:交通參與者在參與交通運行時,為了保證交通安全,應主動杜絕一些法律法規未禁止,但有可能存在危險隱患的行為。如果實施了上述行為且造成了交通事故,應負事故責任。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二十二條第一款的規定:「機動車駕駛人應當遵守道路交通法律、法規的規定,按照操作規范安全駕駛、文明駕駛」。首先,每個交通參與者在參與交通運行時,都有自己的操作習慣,一些習慣存在著危害交通安全的隱患,而法律不可能列舉在參與交通時可能出現的所有行為。其次,再完善的法律也難以對全部交通行為做出無遺漏的規定。在法律實施後,社會上會出現新的事物參與到道路交通運行中,這些新事物也許存在危害交通安全的隱患。適用合理操作原則認定交通事故責任,應著重考慮「雖未違法,但存在交通過錯」的行為。
(五)結果責任原則。行為人的行為雖未造成交通事故的發生,但加重了事故後果,應負事故責任
,即結果責任原則。確定該原則主要原因有兩個方面:
第一、技術認定的客觀性。從技術的角度出發,造成交通事故的原因可分為發生原因和結果原因兩種,這兩種原因共同導致了交通事故的結果。嚴格來說,這兩類原因在交通事故中的作用和地位有一定的區別。發生原因是主動打破交通平衡環境的因素,有一定的主動性。結果原因是在外在因素的作用下,才能造成結果的因素,有一定的受動性。這兩類原因並不是完全孤立的,有時一種原因既含有發生因素也含有結果因素。比如,貨車超載運輸硫酸,車輛在轉彎時,駕駛員因車輛超載而不能有效控制,致使車輛佔用對向車道,與對向車輛碰撞,此時超載表現為發生原因。由於車輛超載,捆綁不牢固,硫酸罐落下地面後摔裂,硫酸泄露腐蝕車輛和路面,超載在此表現為結果原因。一般認為,發生原因的作用大於結果原因,但]發生原因和結果原因在一起事故中的作用方式不盡相同,在事故中的作用大小也不能一概而論,必須從實際出發,在充分調查取證的情況下綜合考慮。交通事故認定是全面、客觀反映交通事故成因的技術認定,應該客觀、科學、公正地表述事故成
因。作為證據,當事人的過錯客觀地造成了事故後果或是造成後果的原因之一,有過錯的當事人就應該負事故責任。
第二、增強交通參與者維護交通安全的意識。交通環境是一個復雜的大系統,交通參與者是其中的子系統,為了維護大系統的正常運轉,子系統必須要正常運轉,這要求每一個交通參與者都必須自覺遵守交通法律法規。任何一個違反交通法律法規的行為,都存在影響交通環境正常運轉和導致交通事故的隱患。為了保障交通安全,任何人在參與交通時都要自覺遵守交通法律法規。同時,對違反交通法律法規,違法行為是加大事故後果原因的違法者認定事故責任是非常必要的。
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經過調查後,應當根據當事人的道路交通安全違法行為對導致交通事故的作用及其行為的嚴重程度,確定當事人的過錯時,還應注意以下兩點:
(1) 應強調駕駛人員職業上的注意義務,避免對行人、非駕駛方的苛刻要求,留給其精神和身體以適度的自由空間。判斷駕駛人員責任時,不應僅看其是否違章(不違章不意味著已盡注意義務),還應看其是否遵守一般安全義務,因為任何發達的交通規則都不能完全概括現實交通的復雜狀況;
(2)如果雙方均未報案,一般應認定駕駛方有條件報案而未報案,使其承擔賠償責任;
如何審查事故認定書
由於事故認定過程是一項專業性較強的工作,它涉及到運動力學、刑事偵查學等多方面的知識,對認定書的審查應堅持以下原則:
(一) 全面審查的原則。1.審查事故認定的程序是否合法。作出責任認定的主體資格是否適合、是否向當事人送達等。2.審查事故認定的事實與其他證據間是否存在矛盾。責任的認定應當建立在公安機關依法調查收集的證據基礎之上,也就是事故認定的事實應當與證據證明的事實是同一的。如果存在矛盾則必須對事故的責任作出重新判定。3.審查事故認定的責任是否得當。
(二)質證原則。「證明案件事實的證據必須經過庭審質證」。事故認定書作為一種證據也不例外,只有事故認定賴以成立的證據經過庭審質證無誤,才能評判責任認定的合法性、合理性。
(三) 不對等原則。控辯雙方在對事故認定書的證明責任上是不對等的,事故認定書一旦被檢察機關作為證明被告人有罪的依據,在庭審過程中控方比辯方承擔更大的舉證責任。因為檢察機關作為控訴機關,不僅具有控訴職責,更具有查清案件事實的法定職責,其取得的證據也是證明案件的主要證據。因此,控方在法庭必須提供支持責任認定成立的證據。

㈢ 湖南男子醉駕撞飛電動車司機致其墜江失聯

4月4日13時50分,湖南嶽陽湘陰湘江大橋上,一名駕駛員醉駕導致小車失控將路邊行駛的電動車撞飛,電動車司機墜江,至今下落不明。

據張某交代,事發當天中午,他和妻子在朋友家聚餐。席間,張某興致很高,喝了約2兩白酒。酒後,張某獨自駕車返回家中。途經湘江大橋時,因醉酒導致車速過快,車輛失控跑偏,徑直將電動車駕駛員撞飛墜江。

依據《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相關規定,張某因醉酒駕車涉嫌危險駕駛罪將面臨刑事追責,其駕駛證將被吊銷並終身禁駕。目前張某被縣公安局依法刑事拘留,案件仍在進一步辦理之中。飲酒駕車,特別是醉酒駕車,極易引發交通事故。交警部門鄭重提醒廣大市民,要遵守交通規則,道路千萬條,安全第一條。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㈣ 正常開車結果路口撞了輛騎的飛快的電動車,後面我賠了一千多醫葯費,他後面又說賠輛新車,賠他精神損失

這種情況當時就不應該賠他,再說了你的車沒有買保險還是手續不齊全,還是喝酒了,不然當時就應該報警處理,讓交警來處理。然後保險公司會賠償的也免得他一直搔擾你了

㈤ 行人橫穿馬路,被老年代步車直接撞飛!肇事者的話讓人氣憤,最後怎樣了

貴州的何某試圖橫穿馬路,由於馬路上車流量較多,何某便在馬路中央的雙黃線旁停留了幾秒,此時迎面開來了一輛沒開車燈的無牌老年代步車,車里的司機似乎沒有注意到何某的存在,硬生生撞飛了何某。

何某隨後被送往醫院搶救,經診斷,何某的肋骨骨裂,頭部也被撞傷。肇事司機楊某面對警方的詢問,堅稱之所以發生了事故,是因為何某突然橫穿馬路,使他猝不及防沒能及時剎車。

在參考了事發地的監控錄像後,民警毫不留情地戳穿了楊某的謊言,並認定楊某負全責。

這些老年代步車看上去沒什麼審美,大多照搬廉價小汽車的外觀,減震防撞功能也近乎於沒有,駕駛起來比普通汽車危險得多。

與此同時,駕駛這類車輛幾乎沒有任何的門檻要求,不需要購置車牌,也不需要考取駕照,不強制交強險,也不需定期審車,即使違章了也不怎麼怕交警罰款,因此闖紅燈、逆行都是家常便飯。

老年代步車就這樣成為了城市中的毒瘤,不知給多少市民帶來了額外的麻煩。

加強對老年代步車的監管,首先可以從提升駕駛門檻做起。在這一點上,或許我們可以參考一下現有的政策。

就在10月份,小型汽車駕駛證申請年齡徹底放開,即使是70歲以上的老人也可以考取小型汽車、或者輕便摩托車的駕駛證。

老年人們想要考取駕照,便必須通過考試證明自己擁有足夠的記憶力、判斷力以及反應力,並且通過每年體檢證明自己仍然有能力安全開車。

這種考試形式其實同樣可以套用在老年代步車上。

㈥ 驚險!南寧街頭一電動車飛速追尾寶馬,車撞得粉碎

據了解,事故發生於2019年12月27日晚,一輛非機動車違規通行在機動車道,因飛馳剎車不及追尾了一輛正常行駛的白色小轎車。事故造成非機動車駕駛員手臂當場骨折。

事故原因:電動車車速過快且被私自改裝

關於事故原因,警方表示由於電動車經過了改裝,加之車速過快,在採取緊急制動時由於慣性的原因無法立即剎車,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

而事故的責任方則是電動自行車駕駛人全責,該駕駛人存在兩個違法行為:一是在機動車道上駕駛非機動車;第二是駕駛的電動車沒有懸掛車號。在面對大數額賠償時,電動車駕駛員對於自己的違法行為後悔不已。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越野車司機電動車相撞,責任怎麼劃分,怎麼賠償

自己先墊付醫療費,別著急,是公車賠償就有保障,把開支的外購葯的發票都保存好,將來起訴司機,司機的單位,汽車投保的保險公司三家即可。

㈧ 電動車失控沖出路口,撞飛闖紅燈乞討的老人,到底誰該負責任

一輛電動車在無人駕駛的狀態下,在十字路口撞倒一位老人的視頻在互聯網上瘋傳。事故的過程讓人感到很奇怪。老人剛從車流中走出來,站在路中間。電動車突然失控,撞上了老人。那輛電動車似乎事先瞄準了那位老人。太巧合了。

許多事故看似隨機,但背後有一定的必然性。在十字架上乞求老人本身是非常危險的。雖然十字路口有紅綠燈,而老人只是在紅燈的縫隙處敲著窗戶,但老人站著一動不動。來來往往的十字架太多了,發生的時候總有意外,老年人的情況最危險,所以一定程度上會發生這種意外。無論概率有多小,只要次數足夠,總會發生。

㈨ 請問我開車正常行駛時從我左側突然來了一輛車把一橫穿馬路騎電動車的撞飛到我車前被我車托走,人以死亡

大汗!果然是大千世界無奇不有,如果是正常行駛,橫穿的車是違規的,你得負30%,你邊上的40%,死的人負30%;如果是你們違規行駛,你是40%.

㈩ 南寧市清川立交橋電單車撞飛事故後續:嚴查佔道行駛!

3月30日上午,南寧交警八大隊組織警力對違規駛入清川立交橋的電動自行車進行了整治,當天上午共查處佔道行駛等交通違法行為電動自行車80輛。

四是清廂快速往大學清川立交匝道與地面層輔道臨時缺口處增設隔離設施,隔離後主車道車輛可駛出輔道,輔道車輛(含電動自行車)禁止駛入主車道。

通過進一步完善這些管理舉措,全力禁止、杜絕電動自行車到清川立交橋、清廂快速路立交橋橋面上佔道行駛,確保廣大交通參與者的交通安全,避免類似交通事故發生。南寧交警八大隊也呼籲廣大電動自行車駕駛人嚴格遵守交通法律法規,珍愛自己的生命,不要心存僥幸、貪圖便捷違規到立交橋上佔道行駛。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熱點內容
皮卡堂郵件怎麼裝箱 發布:2025-05-25 17:08:02 瀏覽:637
皮卡車備用胎怎麼打開 發布:2025-05-25 17:07:25 瀏覽:873
最貴的七座車商務車 發布:2025-05-25 17:04:44 瀏覽:738
皮卡丘第七個徽章 發布:2025-05-25 16:59:58 瀏覽:24
國六貨車價格及圖片4x26米8 發布:2025-05-25 16:59:58 瀏覽:334
長城皮卡4wd一直亮 發布:2025-05-25 16:59:11 瀏覽:979
江鈴寶典皮卡打著火靜止抖 發布:2025-05-25 16:53:45 瀏覽:421
汽車碳纖維內飾板可以焊接嗎 發布:2025-05-25 16:47:07 瀏覽:722
中興皮卡威虎後 發布:2025-05-25 16:46:57 瀏覽:995
皇室戰爭如何克制皮卡錘 發布:2025-05-25 16:41:32 瀏覽: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