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汽新能源汽車重慶項目
Ⅰ 北汽劉宇:用戶體驗才是新能源汽車的真正優勢 | 重慶論壇
6月12日,以「融合發展,智領未來」為主題的2021中國汽車重慶論壇召開。
在以「新能源汽車與碳中和的未來」為主題的閉幕圓桌論壇上,北汽藍谷董事長劉宇表示,在當前的國際形勢下,碳排放總量已經成為衡量一個企業是否成功的標志。而在汽車行業,電動車正在成為減排的先鋒力量。電動車企業在推動動力系統變革的同時,也應該加強電動汽車的智能化,以更先進的自動駕駛技術推進節能減排。
在圓桌討論環節,當談到新能源汽車的真正優勢時,劉宇表示,新能源汽車產業與傳統汽車產業的本質不同,並非只在於動力形式。更為關鍵的區別在於新能源汽車產業之上孵化了更多新技術和全新的用戶體驗。
尤其是對用戶體驗的強調,更是新能源車企與傳統車企的最大區別所在。「傳統車企以安全、可靠、周期、成本為導向,而在北汽藍谷及造車新勢力中,更多強調的是用戶思維。很多車主在使用過新能源汽車後不會再換回燃油車,不是因為省錢,而是更看重它的用戶體驗。」
此前,工信部曾提出,2025年新能源汽車新車銷售量計劃達到汽車新車銷售總量的20%左右。關於這一目標,劉宇的看法更為樂觀,在他看來,在如今的趨勢之下,到2025年,這一佔比或將達到40%-50%左右。
以下為演講實錄整理:
各位嘉賓,非常榮幸能夠站在這里跟大家分享一些我們對碳中和的淺顯理解。
在當前形勢下,碳中和已經是一個不可逆的趨勢。對於企業來說,在各種經濟合作當中,都會根據國際上已經達成的協定,比如氣侯控制協定等,尊崇這些原則進行合作,碳排放總量也已經成為衡量一個企業是否成功的標志。
在目前的國際形勢下,汽車企業必須要審視自身狀況,同時對未來發展要作出預判,現拿出一定的行動。汽車行業作為由傳統的內燃機向新能源轉型發展的關鍵行業,在碳中和、碳達峰行動綱領下應該起到重要作用。電動車將成為汽車行業減排的先鋒力量,一個簡單的數據,普通燃油車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是110g/km,到電動車,如果使用煤電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是139g/km,使用可再生能源發電則只有9g/km。現在能看到的可再生能源主要是風和水,承載可再生能源的兩個主要介質是氫和電。行業專家認為,以可再生能源為為主要能源手段,我們將在減排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為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企業要發揮出更多的作用,就應該有更多的產品和投資。目前純電動車相對來說在減排、污染控制方面,在分散部署的情況下是最好的。氫在能源轉化方面、儲存方面相對更好。
北汽藍谷作為中國第一家新能源企業,2009年就成立以來,11年間已經累計銷售了超過54萬輛純電動汽車,也相應作出了一些節能減排的貢獻。將來我們也一直會致力於以清潔能源為主導,推進純電動汽車的應用和推廣。
隨著行業發展的不斷深入,我們認為純電動汽車企業進一步減排,主要的做法應該是讓車更加智能化。不光是老年人需要自動駕駛,年輕人也需要。實現更好地減少電耗,優化駕駛習慣,把主動權交給車內大腦來控制可能效果更好。所以北汽藍谷未來也將在純電驅動的基礎上,致力於提供更多智能出行的解決方案。
謝謝!
Ⅱ 在重慶能不能買到北汽新能源車車
地方不好說,你需要到4S店打聽一下。因為新能源屬於這兩年才火的車,是否有車型在售和有相應的後續服務設備,最後了解一下。
Ⅲ 如果「換電模式」行不通,為什麼還有這么多車企陸續加入
換電模式無疑是2020年新能源汽車行業的最大「風口」。
2020年新能源車補貼新政,先是為換電模式大開方便之門:換電車型不受新能源乘用車補貼前售價須在30萬元以下(含30萬元)規定限制。緊隨其後,作為新基建的重要組成部分,換電站首次被寫入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
7月23日,工信部更是表示下一步將會同相關部門繼續大力推進充換電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完善相關技術標准和管理政策,鼓勵企業根據使用場景研發換電模式車型,支持像北京、海南等地方開展試點進行推廣,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
好在換電標準的統一在政策的鼓勵下也有一些新進展,目前已有一汽、上汽、東風、北汽、蔚來等車企以及寧德時代等共計20家單位簽署《構建新能源汽車「車電分離」模式生態圈聯合聲明》,明確將對換電相關標准進行研究與修訂。此外,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印發了《快速更換標准電池箱規格標准》編制工作及徵集參編單位的通知。
建設成本高仍是換電站的一大難題,公開資料顯示,一座換電站基本運營成本為680萬元起,實際運營成本可能更高,大規模建設考驗著車企的資金壓力。另外,由於電池標准沒有統一,實際上換電車型在市場保有量並不多,只有少數區域的換電站能夠實現盈利。
而這些難題如何一一解決,長期來看需要政府、主機廠、運營商、電池廠以及換電設備商等多方共同解決。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Ⅳ 新車企如何獲得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
第一支傳統動力的汽車生產背景的車企所成立的子公司,第二支隊伍則是瞅准新能源汽車機遇的新造車企業。
不過,新能源汽車固然是大勢,想要進入這個競爭隊伍卻也不是簡單的事情。今年8月12日,國家工信部於公布了《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准入管理規定(修訂徵求意見稿)》,大幅提高了新能源汽車的准入門檻,共包含17項准入條件,從技術、資金到研發等多方面進行了嚴格限制。其中有8項「否決條件」,申請的企業只要超過兩項的「否決條款」未達標,就會被認定為不符合「准入條件」。而這8項「否決條款」主要關注新能源汽車的開發和製造技術,這些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投入,更需要多年的技術積累,這些嚴格的規定無形中就讓那些沒有集團背景的中小型企業和新成立的新造車公司處於劣勢。
目前,獲得正式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的企業有北汽新能源、五龍長江EV、長城華冠前途汽車,現在奇瑞新能源的生產項目已獲發改委通過,相信在不久之後發改委也會發布相關公告。
這四家企業中,北汽新能源、奇瑞新能源分別是北汽集團和奇瑞汽車旗下子公司,也就是第一支隊伍——有傳統動力汽車生產北京的車企的子公司,長江EV其實也是屬於第一支隊伍,只不過其母公司五龍電動車集團是以生產新能源商用車為主,而非乘用車。只有長城華冠前途汽車,是一家此前沒有任何整車生產背景的新造車企業,這也正是為何前途汽車獲得「准生證」引發業界強烈關注的原因。
業界曾盛傳發改委只發放10個准入名額,不過這一說法後來也遭到發改委工作人員的辟謠。盡管如此,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新能源汽車生產門檻會越來越高,國家會合理控制進入門檻生產的企業數量。
因此,還有哪些企業能獲得為數不多的新能源汽車「准生證」,成了業界熱議的話題。
在第一支隊伍中排隊的企業不在少數。因為目前國內外大多數傳統動力汽車主機廠都進入了新能源領域,不過各廠商對新能源汽車的重視程度並不相同,有的是把新能源汽車開辟成一個部門,希望能把新能源業務逐漸發展成與傳統燃油汽車同等重要的部門,有的則是選擇把新能源汽車業務單拎出來,成立集團之外的新的公司獨立運營,北汽新能源、奇瑞新能源均是如此。而目前很多在售的新能源汽車其實都沒有獨立的新能源生產資質,都是通過借用母公司生產資質或合資股東生產資質等形式生產銷售,如上汽、一汽、廣汽、吉利、江淮等都依靠母公司。
目前呼聲最高的是長安新能源和吉利新能源。長安集團於2008年便成立了獨立的重慶長安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長安也已宣布未來十年將投資180億元,大力發展新能源車領域,目標到2020年長安新能源汽車累計銷量達到40萬輛。
相比長安新能源,吉利新能源還只是吉利汽車的一個項目,不過吉利也給予了一定程度的重視。去年11月18日,吉利汽車發布其新能源戰略「藍色吉利行動」,並斥資300億元在浙江義烏規劃興建了新能源基地。今年4月,吉利又投資80億元在杭州大江東落戶了新能源整車項目,10月,吉利汽車旗下新能源商用車品牌「遠程汽車」也正式發布,加上知豆、康迪的業務,吉利在新能源領域的布局其實也不小。按照吉利汽車此前的規劃,要在2020年實現新能源產品銷售佔比達到90%以上。
其他尚未單獨開辟公司的上汽新能源、廣汽新能源、江淮新能源則還有更長的路要走,目前來看暫且還是保持借用母公司生產資源和資質的狀態。
說完了看起來最有實力的第一陣營,下面再來看看第二支隊伍:新造車企業。
說起新造車企業,就更多了,主要也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互聯網造車公司,一類是汽車供應商造車。前一類以樂視、車和家、開雲汽車、雲度汽車等為典型,後一類則以萬向汽車、億緯鋰能、成飛集成為典型。
樂視自然不必說,一場bigbang發布會之後大家對賈躍亭的造車夢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最重要的是,工廠有了!8月10日,樂視超級汽車工廠在莫干山落戶,一期項目投資60億元,年產能為20萬輛整車;二期擴產產能20萬輛整車,項目投資60億元。同時,樂視還與浙江省政府合作,在莫干山建立了涵蓋智能互聯網電動汽車製造、生態展示、觀光體驗的樂視超級汽車生態體驗園區。
車和家是李想的第三次創業,他一直堅定著要自己建廠、自己生產的決心。和樂視在莫干山工廠落戶同一天,8月10日,車和家位於常州武進的智能汽車製造基地在正式奠基並開工建設,工廠的設計產能將達到30萬輛,整體投資50億元人民幣,一期預計在2017年年底前竣工投產,率先投產SEV,先形成20萬輛的年生產能力。等到天時地利人和,車和家便會向發改委申請資質。
萬向集團創始人魯冠球同樣也有一個造車夢,手握中國最大的汽車零部件企業,萬向集團在2013年收購了美國鋰電池生產企業A123,2014年收購了破產的菲斯科汽車,並改名為卡瑪,正式進軍造車領域。不過萬向的造車之路卻格外坎坷,高調收購菲斯科之後,卻遲遲不見具體的整合動作。直到今年10月,才宣布Karma國產項目將在杭州投資25億元人民幣,建設年產能為5萬輛的增程式純電動新能源車。
其他開雲汽車、雲度汽車、億緯鋰能、成飛集成則不在此一一展開。
值得一提的是,另一個著名的互聯網造車公司蔚來汽車則不在排隊隊伍中,因為它已經選擇了代工模式。今年4月,蔚來汽車宣布與江淮汽車達成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在電動汽車領域進行全面戰略合作,整體合作規模將達到 100 億元。據悉,雙方合作的首款產品為蔚來汽車首款批量生產的電動乘用車,預計將於 2017 年底上市。
Ⅳ 爭奪特斯拉第二工廠!重慶、西安、成都、青島應聲參戰,最終會花落誰家
特斯拉將在中國建第二座超級工廠的消息備受關注。其中,青島是傳言最多的城市之一。2021年10月29日,深圳東方港灣投資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但斌轉發的一則微博,稱特斯拉已與青島市政府、黃島區政府簽署合作備忘錄。一時激起千層浪!
2021年11月3日,多家媒體跟進報道稱:特斯拉中國已秘密簽約,中國第二工廠將落戶中國(山東)自貿區青島片區。一時間,青島人民一片歡騰!不過,當晚特斯拉對外事務副總裁陶琳在微博上發文回應稱,目前網路上關於特斯拉第二工廠選址的信息不屬實。信息變化之快,讓人感受到了特斯拉汽車爭奪戰之激烈。
據了解,10月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批發銷量超過5萬輛,達到了54,391輛,同比增長245%,出口數量則達到40,666輛。2021年至今,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出口量已近15萬輛,成為中國製造「出海」的中堅力量。好消息傳來,使得特斯拉這塊「蛋糕」的誘惑力更大。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特斯拉中國第二工廠項目,必將拼搶更加激烈。特斯拉第二座超級工廠最終將花落誰家?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時間會給出答案。
Ⅵ 北汽新能源和奇點汽車合作有哪些項目
在今年的北京車展上,奇點汽車宣布牽手北汽新能源,就智能汽車技術開發、充換電設施建設、經銷網路、製造資源共享等方面展開深度合作。
Ⅶ 重慶沒有北汽新能源車4S店,在重慶能不能買到北汽新能源車車
北汽的廠就在北碚,就是重慶產的,重慶的4s店很多吧,我知道人和有一家
Ⅷ 新能源汽車有那些
1
北京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
北京新能源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北汽新能源」)是由世界500強企業北京汽車集團有限公司發起並控股,聯合北京工業發展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北京國有資本經營管理中心、北京電子控股有限責任公司共同設立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平台,北汽新能源是目前國內純電動汽車市場佔有率最大、規模最大、產業鏈最完整的新能源汽車企業。目前,北汽新能源已形成輻射全國的產業布局,並與美國Atieva公司、德國西門子、韓國SK等著名企業開展了成功的合作,大大增強了技術實力和研發實力。截止目前,主要推出的車型有E150EV、EV160、EV200、EU260、ES210、EX200等。
02
比亞迪
(五大電動汽車品牌,最具全球競爭力中國公司50強,中國汽車工業30強)
比亞迪發展至今,已建成西安、北京、深圳、上海四大汽車產業基地,在整車製造、模具研發、車型開發等方面都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產業格局日漸完善並已迅速成長為中國最具創新的新銳品牌。但比亞迪初期的新能源汽車以混動類型為主,不久前推出的純電動版還有待市場反響。
03
吉利
吉利並沒有去大量鋪新攤子,而是把基礎技術做好,既增強了技術核心競爭力,又降低了成本。隨著技術比較成熟,吉利也開始逐步推出新的電動車型,而且在市場上掀起了不小的波浪。
04
長城
長城汽車在新能源汽車項目上主要靠純電動系統平台、混合動力系統平台兩條腿走路,目前已成功開發出了七款新能源的產品:純電動車長城歐拉、精靈EV、混合動力哈弗、炫麗智能起停、迪爾電動教練車、騰翼C20EV、騰翼v80插電式混合動力等新能源產品。
05
長安汽車
重慶長安汽車股份公司與重慶市科技風險投資公司共同出資組建了重慶長安新能源汽車公司,業務主要涉及純電動、混合動力、燃料電池等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核心技術研發、系統集成設計,電驅動系統零部件製造及純蓄電池觀光車生產、銷售等業務。公司在「十五」、「十一五」期間一直承擔國家 863計劃《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重大專項,是國家「十千工程」重慶市混合動力汽車大規模示範運行實施單位,「重慶新能源汽車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聯盟」
理事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