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新能源汽車自燃事件
① 臨近夏季,廣汽新能源Aion S起火自燃,疑似與它有關
文\魏無羨
自燃,這是每一個新能源車企都需要的面對的問題,火遍全球的特斯拉曾經發生多起自燃問題,國內首屈一指的蔚來汽車,因為幾起自燃至今都沒有緩過來,最近理想汽車也因為自燃被推上輿論的尖口,似乎每一個新能源汽車品牌都應該經歷一下自燃。
繼理想汽車自燃以後,又一個新能源汽車品牌也出現自燃,它就是廣汽新能源,旗下的Aion S在停車場突發自燃。
5月18日,一輛共享汽車廣汽Aion S在廣州楊桃公園東側停車場發生自燃,大家可以在網上搜索一下相關的視頻。從視頻的畫面中來看,Aion S只是單純的停在停車場,並未進行充電,隨後就發生了自燃,火勢迅猛,伴隨著大量的濃煙。在火勢被撲滅以後,Aion S也只剩下一個骨架了。
另外,必須心疼一下旁邊的奧迪A6L,躺著中槍,不幸中的萬幸是沒有造成任何的人員傷亡,唯一的財產損失就Aion S與奧迪A6L這兩輛車。
莫名其妙的自燃,何其相似的事件,在此前已經看過多期相關的自燃事件,無一例外都是一樣的結果,車輛好好的停著,莫名其妙的就自燃了,更有甚者在行駛過程中出現自燃。這一次Aion S與之前所發生自燃現象一樣,而且Aion S也沒有進行任何的充電,這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
Aion S是廣汽新能源旗下的首款新能源汽車,官方報價在13.98萬至20.58萬(補貼後),這款車型自2019年5月份上市,累計銷量已經達到了42553輛,作為一款定價在14萬到21萬的新能源汽車,憑借短短一年的時間,實現4.25萬的成績,足以可見這款車型多麼的受歡迎。
據筆者了解,Aion S主要用途是共享汽車,個人消費者少有購買,即便是如此,依然無法掩蓋4.25萬的好成績,而且在近一年的使用中,筆者並未聽聞有關於Aion S的自燃事件,而這一次的起火也是Aion S的首起自燃起火事件,到底是車輛的問題還是外在的因素呢?目前還不得而知。
可以肯定的是,針對這一次的自燃事件,廣汽新能源管理層極為重視,迅速組織技術人員前往調查,關於自燃的原因目前仍在調查中。據媒體爆料,自燃或和後備箱中存放有「消毒液」有關。眾所周知,新冠疫情以後,消毒液已經是不可或缺的日常用品,在車內存放一瓶消毒液不意外,車內作為一個密閉環境,內部溫度較高,在高溫之下消毒液自燃也能說通。
不過,具體原因還有待官方輸出進一步的調查結果。
事實上,新能源汽車的自燃,一直在業界飽受詬病,自燃所帶來的經濟損失嚴重,更像是一個定時炸彈,隨時可能引爆,輕則毀車,重則傷人,這也是廣大消費者無法接受的原因,每爆發一起自燃都能引起消費者的口誅筆伐。
作為消費者,我們抨擊自燃無可厚非,但是從產品的角度來說,自燃可能是技術不夠成熟導致,新能源汽車是一個新興領域,在技術構架上面與傳統的燃油車有明顯的不同,存在一些技術上面的問題也無可厚非,很多技術問題都是隨著時間慢慢攻克,我們需要給予一些時間讓新能源汽車去成長進步。
而作為新能源車企和品牌,則應該謹慎謹慎再謹慎,對於質量管控上做到膽大心細,不放過任意一絲細節,做好各個階段的驗證工作,盡最大的努力去杜絕質量問題。希望這一次的Aion S自燃是真的因為消毒液導致的自燃,而非車輛本身設計缺陷,具體原因有待官方公布。在這里也提醒廣大的消費者,無論是燃油車型還是新能源車型,車內不要存放易燃易爆的物品。(壹車界,全視界!本文由【車界】新媒體編輯部原創出品,本文作者魏無羨,轉載需註明作者與出處。)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② 各類電動汽車起火事件都有哪些
各類電動汽車起火事件都有:
1、2017年6月11日凌晨3時左右,山東省日照市一輛特斯拉撞擊護欄後發生火災。
2、2019年4月21日晚8時許,上海徐匯區裕德路泰德花苑小區地下車庫內,一輛特斯拉轎車突然冒出白煙。
3、2019年4月24日,武漢一輛比亞迪E5起火。
4、2019年5月16日和6月14日,蔚來ES8分別在上海、武漢市再次出現自燃事件。
(2)2019新能源汽車自燃事件擴展閱讀:
2019年8月18日,新能源汽車國家大數據聯盟發布《新能源汽車國家監管平台大數據安全監管成果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今年5月以來,在發生起火事故的新能源汽車(已查明著火時的車輛狀態)中,41%的車輛處在行駛狀態、40%的車輛處在靜置狀態、19%的車輛處在充電狀態。
《報告》顯示,今年5月以來,新能源汽車國家監管平台發現新能源汽車安全事故79起,涉及車輛96輛。其中,47輛事故車輛接入國家監管平台,28起事故在發生前10天內國家監管平台已進行預警提醒。
79起安全事故中,65%的事故車輛為乘用車、28%的事故車輛為專用車、7%的事故車輛為客車。從動力電池類型看,86%的事故車輛使用三元鋰離子電池、7%的事故車輛使用磷酸鐵鋰電池、7%的事故車輛電池類型不確定。
在已查明著火原因的車輛中,58%的車輛起火源於電池問題,19%的車輛起火源於碰撞問題,還有部分車輛的起火原因源於浸水、零部件故障、使用問題等原因。
③ 五問充電站起火爆炸:電動汽車自燃誰買單
4月28日凌晨,深圳塘尾新能源汽車充電站發生一起車輛起火爆炸事件,現場共5輛新能源車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壞,所幸無人員傷亡……
5月4日,浙江杭州,一輛新能源車發生自燃,現場濃煙彌漫。消防員將火撲滅後,車被燒得只剩一個空殼……
近期,關於汽車起火的事件頻頻發生,每一則汽車起火事件都令人揪心,尤其是進入消費者沒幾年的新能源汽車自燃事件,更是備受關注,甚至不少車主開始惶恐自家車輛會不會在哪一天突然發生自燃。
在新能源汽車發展期間,從研發、測試到生產,安全一直各方強調的重中之重,然而新能源汽車的安全事件仍有發生,消費者該如何放下對新能源汽車安全的擔憂?我們以涉及多方的深圳充電站起火這一事件來深入探討。
1.誰最先起火,事故原因是什麼?
5輛車均受損,很大可能是由一輛車先起火,引燃周圍的另外4輛車,受損車輛中包括吉利帝豪EV、北汽新能源EU系列、比亞迪秦EV等,那麼到底是哪一輛車先起火的呢?
根據媒體報道,本次起火事件是由陸地方舟威途Z3車型在充電後自燃引起,所在充電站的充電樁為深圳鴻嘉利,現場兩輛Z35物流車所搭載的電芯其中一輛是來自蘇州宇量的三元鋰電,另一輛電芯來源尚不清楚。
充電樁企業深圳鴻嘉利發布了充電樁後台數據並進行初步判斷,事故原因為白色陸地方舟Z35(車牌號:粵BD0***1,某品牌338.4V 156.8Ah型號電池)純電動車發生自燃引起,並在4月28日當天發布了情況說明,說明中具體介紹了現場情況:
白色陸地方舟Z3(粵BD0***1)車輛於4月27日20點40分進入本充電站,在現場管理人員指揮下停在9號充電樁位充電,後面陸續有4輛小車進入本充電站停在白色陸地方舟Z3(粵BD0***1)旁進行充電。
4月28日凌晨1點26分,白色陸地方舟Z3(粵BD0***1)後台數據顯示充電樁已經完成充電並自動斷電,顯示BMS的SOC滿中止。
(充電樁後台數據)
凌晨1點35分,引擎蓋部位發生冒煙,本站管理員和現場兩位司機迅速使用充電站滅火器滅火,無奈火勢發展迅猛,引發爆炸,引燃附近充電車輛,凌晨1點45分消防車輛抵達現場展開滅火,於凌晨3點左右全面控制住安全隱患問題。事件共造成5輛汽車被燒毀,4台充電樁報廢,並未造成人員傷亡。
身為電芯廠家的蘇州宇量在第二天也發布了聲明,聲明表示,「經查燒毀的兩輛Z35物流車有一輛裝配我司電池,但另一輛裝配其他廠家電池。消防部門對受損車輛進行拆解後發現,我司電池在嚴重外部火燒的情況下完好無損,沒有發生燃燒,目前火災具體原因還在調查。」
截至發稿時,距離事故發生已經過去了8天,但陸地方舟一直並未作出回應對事件進行說明。為了弄清楚自燃發生的原因,汽車頭條APP撥打陸地方舟電話,接聽客服表示,「該事件屬於質量部門負責,目前的具體處理結果尚不清楚,需要聯系江蘇陸地方舟。」
於是汽車頭條APP電話聯系江蘇陸地方舟,接聽電話的工作人員表示公司現在還沒有復工,然後搪塞了幾句就匆匆掛掉了電話。看來,自燃事故發生的原因尚未調查清楚。
2.充電容易導致自燃?
不僅是此次深圳充電站起火事件中的物流車,不少乘用車在充電期間也發生自燃現象,比如在去年某品牌電動車在夜間充電過程中發生起火燃燒,那麼是充電導致車輛自燃的嗎?
在2019年8月,新能源汽車國家大數據聯盟曾發布過《新能源汽車國家監管平台大數據安全監管成果報告》,報告中顯示,從2019年5月至8月不到4個月的時間里,新能源汽車國家監管平台共發現79起安全事故,涉及車輛96輛。
其中,在已經查明起火原因的車輛中,行駛狀態的車輛比例為41%,靜止狀態的車輛比例為40%,充電狀態的車輛比例為19%。由此可見,與行駛狀態、靜止狀態相比,充電狀態並非大頭。
此外,根據從2015年到2019年新能源汽車起火狀態劃分可以看出,行駛中的佔比逐漸減少,充電中的也逐漸降低,停置狀態和原因不明的佔比逐漸增加。從2019年全年數據來看,停置狀態、行駛狀態、充電狀態和起火時狀態不確定的佔比分別是32.81%、29.69%、18.75%和18.75%。因此,根據車輛所屬狀態來判定自燃原因並不可靠,還得看後續調查結果。
3.誰為自燃事件買單?
在此次深圳充電站著火事件中,塘尾充電站亮出了為充電站和充電樁購買的保單,此次充電站和充電樁的損失可以獲得相應賠償。
那麼自燃車輛的車主和其他被引燃車輛的車主能否獲得賠償呢?
翻看以往新能源汽車自燃事件發生後的處理情況,有的是車輛廠家主動賠償,有的是保險公司按照車主購買的自燃險進行賠付,也有雙方溝通無果狀告到法院。總之,關於新能源汽車發生自燃事故的賠償判定結果五花八門,相同的是,大多數案例都是參照傳統燃油車的保險情況進行賠付。
一位保險人員表示,新能源汽車的自燃索賠是一件很麻煩的事情,因為會遇到無法鑒定結果的情況導致舉證困難、責任無法判定。
新能源汽車是新技術的產物,相對於傳統燃油車具有了一些新的風險,例如動力電池系統缺陷、電池材料不過關、電池使用不當等,這也使得新能源汽車保險的事故責任認定變得十分困難。
目前定則的關鍵在於自燃發生的原因,倘若是質量問題又在質保期,那麼基本就確定是廠家的責任;倘若是電路改裝等個人原因,那隻能車主自己承擔了。
(國內某新能源車企保險部人員提供的附加險)
購買自燃險是轉移風險的好方法,自燃險是附加險,但在很多自燃險中新能源汽車中電池、電機和電控引發的自燃並不在自燃險理賠范圍,投保時還需多加咨詢。
其實,業內一直在推動新能源汽車後續的保險服務,但由於新能源汽車的風控難度、出險率、案均賠款都與傳統燃油車有很大差異,還需要時間來研究,因此專門針對新能源汽車的保險遲遲沒有落地,而保險的完善無疑會減輕潛在消費者和車主對新能源汽車的自燃焦慮。
4.如何避免自燃事件的發生?
由於汽車結構復雜零配件多,使用周期長,會存在線路老化等潛在引發自燃的因素,因此自燃事件是沒有辦法完全避免的,哪怕至今有上百年歷史的燃油車的自燃事故發生率也高居不下。
據可查的與車輛自燃相關的官方數據顯示,上海消防部門曾表示「2011年共接到900多起汽車燃燒火警,平均每天約3起,其中大部分為自燃。」按照2011年上海民用車輛329量的保有量粗略計算,上海該年汽車自燃事故率超萬分之二。
既然無法避免,那能否進行預警提醒呢?答案是可以的。據新能源汽車國家大數據聯盟發布《新能源汽車國家監管平台大數據安全監管成果報告》顯示,2019年5月至8月期間,新能源汽車國家監管平台共發現79起安全事故,涉及車輛96輛。其中,47輛事故車輛接入國家監管平台,28起事故在發生前10天內國家監管平台已進行預警提醒,預警率達59.57%。
除了預警,提高產品質量從根本上降低自燃事故的發生顯得更為可控。中國科學院院士、汽車安全與節能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歐陽明高曾指出,當下新能源車企對電池產品的測試驗證還有不足。
歐陽明高進一步解釋,目前很大一部分企業並沒有建立企業內部的電池安全測試標准,甚至沒有電池安全測試能力,再加上部分企業強行使開發周期為24-28個月的動力電池產品追上一年一調整的補貼周期,進而導致電池的研發、測試驗證周期不得不縮短,因此必然會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
5.車企如何把好安全關?
過去幾年,車企為了使獲得的補貼最大化,過度追求高能量密度、超長續航等,不少企業還將大功率快充作為賣點,殊不知測試工作不充分會導致產品本身存在極大的安全隱患。
業內關注度最高的新能源車非特斯拉莫屬,一方面是特斯拉官方宣稱的快充速度:V3超充樁最大功率為250kW,充電5分鍾能實現120km的續航里程,另一方面是特斯拉國內外自燃事件的頻發,而快充也是很多媒體猜測其發生自燃的主要原因之一。
國內的新能源車企對安全的追求也越來越高,比如說比亞迪今年發布的刀片電池。與三元鋰電池相比,刀片電池最大的優勢就是安全,甚至比一般磷酸鐵鋰電池的針刺實驗結果還要出色。
比亞迪官方視頻顯示,當進行針刺實驗時,三元鋰電池發生爆炸和劇烈燃燒;普通磷酸鐵鋰塊狀電池產生大量煙霧;而刀片電池不僅無煙、無名火,而且表面升溫幅度小(僅30℃-60℃)。
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甚至放話:「搭載刀片電池的新能源汽車,將把』自燃』這個詞,從新能源汽車的字典中徹底抹掉。」而刀片電池的真正實力當真如此,還是也會發生自燃董事長被打臉,還得關注其後續表現。
此外,如今新能源汽車補貼新政時間的延長,給了車企更長的緩沖期。同時,補貼新政還強調了「技術指標穩定」,這意味著政策對電動車的要求不再是盲目追求「能量密度」。產品換代周期的放緩,也使得質量更加有保障,自燃事故率也趨於降低。
自燃一定是車企的責任嗎?並不是,車主也有一定的責任,除了盡量避免私自改裝,還應對車輛進行定期保養檢查,並時時保持警惕,以應對突發的自燃事件。
自燃事故的代價有大有小,我們為何不將其盡量降到最低呢?畢竟,只有整個行業自燃事故減少,消費者才能相信新能源汽車是安全的。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④ 年終盤點 | 2019年汽車圈八大熱門事件
2019年,汽車圈發生了不少「故事」。
戈恩大逃亡,龐青年「水氫車」,汽車限購松綁,PSA&FCA宣布合並,奇瑞「混改」……這些一度霸佔媒體焦點、牽動汽車人神經的大事件仍然歷歷在目,而由這些話題引發的爭議也還在繼續。
接下來,《一品汽車》就帶大家一起來回顧2019年汽車行業八大熱門事件。
01
戈恩大逃亡
2019年12月4日,奇瑞增資擴股這一項目,終於塵埃落定。
根據長江股權交易所發布公告稱,奇瑞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奇瑞控股」)與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奇瑞股份」)的增資擴股項目均已成交,投資方為青島五道口新能源汽車產業基金企業(有限合夥)(下稱「青島五道口」)。
公告中顯示,青島五道口在奇瑞控股、奇瑞汽車的持股比例分別為30.99%和18.5185%。增資擴股交易全部完成後,青島五道口在奇瑞控股的持股比例將達到51%,在奇瑞汽車的直接持股比例為18.5185%,加上通過奇瑞控股間接持有的32.4815%,總比例也達到51%。
正如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所言,增資擴股對於奇瑞來說無疑是一件好事,首先增資擴股使奇瑞擴充了資金,這有利於奇瑞在技術研發、體系改造方面得到更多的資金支持。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⑤ 新能源車為何頻頻失火 這兩個「爭論」或是終極答案
隨著氣溫回升,近期電動車起火、自燃又開始頻繁發生。5月8日,東莞市一處小桔充電站發生火災事故,燒毀4輛電動車。近日,東莞市要求全市48家小桔充電站全部停業整頓。
發生事故的充電站,位於東莞市塘廈鎮田心社區木蓮路41號。當天下午14時約23分,一輛鄭州日產新能源(帥客EV)突然冒出火苗,同時,大火還將旁邊一同充電的多車引燃,造成數輛車被燒成車架而報廢。
對於電動車充電自燃一事,小桔充電方面表示,「目前當地消防部門正在調查事故原因,我們非常重視此事,已派專門工作組前往現場。」
然而這已經不是今年夏天第一起電動車自燃情況了。5月4日,浙江杭州,一輛新能源車發生自燃,現場濃煙彌漫。消防員將火撲滅後,車被燒得只剩一個空殼;5月8日上午,一輛理想one在湖南長沙街頭自燃,在將這家車企的產品推至風口浪尖。
雖然目前這三起電動汽車失火事件還沒有明確的事故原因,不過根據以往的經驗判斷,電池問題大概率是新能源汽車著火事故的主要原因。
此前,北京理工大學副教授、新能源汽車國家大數據聯盟副秘書長劉鵬曾談到,目前我國汽車每年的燃燒事故率達到萬分之3.16,而新能源車的燃燒事故率為萬分之0.98。對於涉及安全的事件來說,再小的安全事件,都可能釀成嚴重後果。新能源車安全究竟如何保障?
電池路線之爭
電動車實際進入百姓生活不過也就是最近五年的事情。然而縱觀這五年之中發生的種種電動車自燃情況,我們發現絕大部分都是乘用車方面發生的事故,新能源商用車,尤其是新能源客車極少發生類似情況。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客車屬於大量載人為主的營運車輛,乘客的安全屬性比小車要求的更高。另外一個方面,當初在新能源頂層設計的時候,考慮到客車的安全性高標准,因此基本確定了乘用車使用三元鋰電池,而客車使用磷酸鐵鋰電池。
早年間這兩種電池類型優缺點都十分明顯,三元鋰電池能量密度高,同樣體積續航里程更長,缺點是電池安全性可靠性有待提高。而磷酸鐵鋰電池雖然能量密度稍低,但是安全性非常好,使用磷酸鐵鋰電池的車輛幾乎不會出現駕駛或者充電過程中失火的情況。
當然此後幾年,兩種類型的電池都有了長足進步,如今三元鋰電池已經占據了絕大部分新能源市場。而磷酸鐵鋰電池依舊只是客車市場大規模使用。
直到最近比亞迪對外發布了刀片電池、寧德時代發布了CTP技術之後,磷酸鐵鋰這個當初在「天賦」上低人一頭的老舊技術,在大幅度解決了電池續航方面的短板之後,爆發出超強的競爭力。
而三元鋰電池由於內含「鈷」這種材料,在今天這個新能源補貼全面下調的關口,很多新能源車型就養不起「鈷奶奶」,車價降不下來,大家就都去買燃油車了。
舉個例子,如果你買一款帶60度電,續航400-500公里的車型,用磷酸鐵鋰電池,成本3.6萬,而用三元鋰電池,成本在6 -7.2萬元之間,但是你換電池,成本可以「速降」2.4-3.6萬元,對一些十幾萬塊錢的電動車來說,半個車的成本都壓在三元鋰電池上,不是開玩笑的。
目前,寧德時代已經開始向特斯拉提供不含「鈷」的CPT封裝磷酸鐵鋰電池。而比亞迪的刀片電池在其高端車型上大量裝配,未來不排除裝備到比亞迪的超級電動大巴上。這樣一來,兩大新能源巨頭似乎就未來的電池路線之爭達成了一致,磷酸鐵鋰小勝一籌。
不過,車企選擇電池技術路線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不會隨意切換,三元鋰電池王者的地位近期還不會輕易動搖。但是僅就安全性這個角度來說,磷酸鐵鋰是更適合的選項。
充電模式和換電模式之爭
在2019年8月,新能源汽車國家大數據聯盟曾發布過《新能源汽車國家監管平台大數據安全監管成果報告》,報告中顯示,從2019年5月至8月不到4個月的時間里,新能源汽車國家監管平台共發現79起安全事故,涉及車輛96輛。
其中,在已經查明起火原因的車輛中,行駛狀態的車輛比例為41%,靜止狀態的車輛比例為40%,充電狀態的車輛比例為19%。由此可見,與行駛狀態、靜止狀態相比,充電狀態並非大頭。
不過若回到本文開篇的事故中,顯然車輛是在充電狀態下出的問題。這就引出了最近熱度比較高的爭論,電動車到底是充電好還是換電好。
充電模式,大家都比較了解,所以不多做贅述。關於換電模式,簡單來說就是,電動車車主使用換電品牌統一的電池,當電動車沒電時,車主無需花費七八個小時為電動車充電,只需在臨近的換電櫃中掃碼換取已充好的電池,短短幾秒,電動車「滿血復活」。
目前,行業內普遍嘗試的換電模式是車電分離,即對電量低的電池包進行更換。而國內換電業務做的最好的是蔚來汽車,截止到5月15日,隨著北京海航國興城蔚來換電站正式投運,蔚來汽車已經在全國建立了127個換電站,覆蓋54個城市,其中北京就有10個之多。
讓車電分離,可以促進動力電池的長期租賃,或者採取簽約的形式加入換電網路,以里程計費方式涵蓋電池的使用成本和能源成本。
理論上說,如果我們可以設置一個類似於電池銀行的形式,由主機廠、電池企業和社會資本出資打造,主機廠只需要銷售無電池的車輛即可,由用戶自行向電池銀行租賃電池。這種模式的好處在於賦予了用戶更多可選擇性,用戶無需再擔憂電池的衰減和後續升級問題,在一定程度上是節省了用戶購車、用車綜合成本。而且換電的過程也幾乎百分之百規避了充電失火隱患。
在這新能源汽車企業繼續降低成本的當下,顯然誘惑力十足。不過我們也應該看到,換電模式之所以還處在理論向實際使用轉化,遲遲無法大規模鋪開的原因,主要還是因為電池標准化在如今的新能源市場很難實現,各個企業都有自己的標准和設計思路,導致了多種電池規格無法進行統一的大批量處理。
只能說蔚來自建的換電站給蔚來旗下的車型換電,如果都是如此,社會資源將得到極大的浪費。而且各家自建換電站耗資巨大,短期內又看不到收益,大量投資無法短期內收回,這就是換電模式推行多年卻無法迎來規模發展的根本原因。
好在頂層政策設計層面已經注意到了這個問題,4月下旬,財政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部、發展改革委聯合發布了《關於調整完善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的通知》對補貼政策做了新一輪的調整和規范,其中一條頗引人注目:2020 年起享受政策補貼的新能源乘用車補貼前售價須在30萬元以下(含 30 萬元),但支持換電的車輛不受此規定限制。
國家已經明確了鼓勵換電站建設,接下來就是看看哪些廠家能利用這個風口起飛。
百姓評車
如果我們透過事物表面看本質,就會發現,最近頻發的新能源車失火問題從本質上來說是新能源電池的路線之爭跟充電和換電的形式之爭。不管最後走了哪條路,我們都希望新能源車的安全問題能夠從根兒上得到徹底解決。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⑥ 新能源汽車「自燃」是繞不開的坎長城歐拉黑貓再發自燃
新能源汽車的安全性一直是車企攻克的難關,特別是「自燃」引發的安全性問題,都是新能源車企繞不開的坎。縱看新能源車企,不管是進口的特斯拉還是國企北汽新能源汽車代表,以及私營新能源汽車行業的佼佼者比亞迪新能源汽車,都或多或少出現過新能源汽車「自燃」事故。當然,很多新能源車企自燃並不是車企質量和品控不行,而居多是搭載的電池不安全性,新能源汽車依靠電池獲得能量,而電池卻存在概率缺陷,因此,新能源汽車「自燃」是繞不開的坎。
寫在最後,「自燃」既是新能源汽車繞不開的坎,這就需要新能源車企更加重視車輛的安全性,把不確定因素降低到最低。長城汽車歐拉黑貓既發生了「自燃」事故,就要盡快行動起來,找出「自燃」事故原因,防患於未然才是真安全,期待長城汽車方面的事故報告,消除消費者的用車顧慮,還媒體一個事故真相。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⑦ 2019新能源車市銷量下滑,特斯拉、蔚來、比亞迪先後出現自燃事件
[億歐導讀]?2019年是公認的汽車產業變革之年,在變革中,純電動汽車成了車企破局和轉型的第一步。就純電動而言,電池安全、補貼退坡、里程焦慮和銷量下滑是今年繞不開的關鍵詞。
(車市寒冬/Pixabay)
2020年,伴隨著補貼的完全退出,一個純粹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將向所有玩家敞開。
新的一年,國產特斯拉將實現大規模交付,合資品牌旗下新能源車型也將陸續推出,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競爭將進一步加劇,行業將面臨重新洗牌。
在這樣的環境中,新能源車企要做的便是提高產品力,並完善配套服務,消除消費端的顧慮,讓新能源汽車的優勢真正體現出來。否則,在未來競爭中將難以存活下來。
編輯:張宇喆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⑧ 35天內接連發生4起自燃事故,威馬汽車引發新能源汽車信任危機
目前,我國新能源汽車的產銷規模已升至世界首位。隨著新能源汽車保有量不斷攀升,新能源汽車自燃事件時有發生。去年,特斯拉和蔚來就曾深陷「自燃門」。除此之外,像比亞迪、廣汽新能源等較為熱銷的新能源品牌也都發生過自燃事故。據不完全統計,2018和2019兩年,在我國發生的新能源汽車自燃事件超過了80起。
而就在近日,又有一個新能源品牌因為短短一個月發生四次自燃事故而被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它,就是前不久剛剛完成100億D輪融資的威馬汽車。雖然這幾起事故均未造成人員傷亡,但是卻引發了消費者對於電動汽車的不信任及恐慌情緒。
值得注意的是,威馬汽車此次並沒有披露這些被召回的車輛其電芯是由哪家供應商所產,但是據公開資料顯示,威馬汽車目前有多個動力電池供應商,其中包括寧德時代、穀神、力神、蘇州宇量、塔菲爾能源、瑞浦能源、中興高能等。
威馬汽車此次所召回的電芯型號為ZNP3914895A-75A,其對應的電池生產商應該是中興高能技術有限責任公司。
在今年的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2020)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學教授孫逢春曾表示,目前,因電池問題導致起火的新能源汽車事故佔起火總數的60%左右;第二大原因是碰撞,由此導致起火的比例為21%。也就是說,電池問題仍然是電動車起火事故的主要原因。
而對於此次的威馬汽車自燃事件,也有網友指出,威馬汽車這35天來所造成的不良影響,幾乎要毀了整個行業。雖然這位網友的措辭有點過激,但是毫無疑問,在經歷這一系列的自燃事件之後,消費者在短期之後確實很難恢復對新能源汽車的信心。
在小編看來,造車新勢力目前在研發技術和時間沉澱上缺乏積累。雖然威馬汽車此次主動發起了召回,並為可能存在問題的車輛免費更換由其他供應商提供電芯的動力電池包,但是誰也無法保證,類似的狀況後面還會不會再次發生,或者說,市場上還會不會再出現「另一個威馬」。
(註:以上配圖均來自網路,權利歸原作者所有,一並感謝!)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⑨ 廣汽新能源Aion S又出事了:疑似電池著火 引發車輛自燃
廣汽新能源AionS首款車型是在2019年4月27日上市的,是廣汽新能源從廣汽乘用車獨立之後的首款車型,定位是緊湊級純電動轎車,補貼後售價為13.98~20.58萬元。
短短幾個月,連續三起車輛自燃事件,對於創立不久的廣汽新能源品牌來說影響不會小。希望這次,廣汽新能源能夠正視問題,本著對車主負責、也是為自己負責的態度,給市場一個交代。
版權聲明:本文為車快評原創,轉載請聯系授權,未經允許嚴禁轉載,且圖文杜絕任何形式的抄襲盜用,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文章部分圖片來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使用到您的作品,請聯系我們索取稿酬或者刪除。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⑩ 又一起廣汽新能源Aion S再自燃:811電池安全性引關注
近期,網路上一組廣汽新能源AionS自燃的圖片流出,目前尚不清楚具體位置和情況。但據不完全統計,這已經是近3個月以來,廣汽新能源AionS的第二起自燃事故。
近期,雨水和高溫天氣交替,氣候和濕度變化大,也可能會導致新能源汽車「水土不服」。8月以來,已有理想ONE、小鵬G3等在內的多台新能源車發生自燃。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