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進入壁壘的數據
1. 我國新能源汽車進入加速發展新階段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
專注於新能源汽車技術的比亞迪發展勢頭迅猛,甚至其生產的新能源汽車供不應求,市場需求量極大,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前景十分可觀!
新能源汽車加速代替燃油車
根據艾瑞咨詢發布的《2022年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白皮書》顯示,新能源汽車保有量持續上升,市場處於較快發展階段。按照國家規劃的發展願景,2025年新能源汽車銷量有望突破500萬,屆時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將在2000萬左右。
2. 我國新能源汽車銷售連續7年位居全球第一,你如何看待這個數據
新能源汽車究竟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說明我國的新能源汽車行業已經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現如今進入到了關鍵的轉型時期。
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隨著我國科技水平的不斷發展,更加智能和高級且綠色的新能源,汽車會慢慢出現。真正能夠做到將我國自主生產的新能源汽車遠銷國外,讓世界各國的用戶們一起暢想,這才是最棒的事情。
3. 新能源汽車市場產能過剩,他們是賭徒還是信徒
新能源汽車產業是我國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在《中國製造2025》中也被列入十大重點發展領域之一。
加快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既能夠緩解當前所面臨的能源與環保壓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也可以推進我國由傳統汽車大國向現代汽車強國轉變。
由於受到國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國內各類投資主體競相進入新能源汽車製造領域,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快速發展。據統計,2017年我國總計生產的新能源汽車數量已達到了79.4萬輛,是2012年的63.3倍,市場累計產銷量達157.1萬輛,已經連續2年在全球產銷量排名第一,佔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保有量的一半以上。
但是,與新能能汽車產業高速發展相伴的是,該產業產能過剩風險正在不斷累積,當前採取措施遏制新能源汽車市場產能過剩勢頭已經刻不容緩。
新能源汽車市場產能過剩風險日益加劇:
2012年6月,國務院印發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年)》中設定的發展目標是:到2020年,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生產能力達200萬輛。
但是,根據中國流通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2015年至2017年6月底,國內已經落地的新能源整車項目超過了200個,相關投資金額高達10000億元以上,各類車企已經公開的新能源汽車產能規劃超過2000萬輛,是《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年)》中設定目標的10倍。以上數據顯示,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產能過剩已現端倪。
GDP政績觀和地方保護主義加劇了產能過剩風險:
當前新能源汽車產能過剩風險高企與各地政府片面追求GDP政績密不可分。新能源汽車產業作為新興產業之一,具有產值大、利潤高、帶動性強等特點,新建項目產能一旦形成,必將大幅拉動地方經濟增長。例如,某汽車集團新能源乘用車在某省的項目建成後,按年產60萬輛車估算,年產值將高達600億元,佔到全省GDP的1.5%。正是受上述利益驅動,各地政府對發展新能源汽車均熱情高漲。目前獲得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的15家企業中,大部分企業背後都有地方政府的身影。
這種不顧本地發展條件而盲目跟風上馬新能源汽車相關項目的做法,必將給以後的產能過剩埋下隱患。此外,地方保護主義也阻礙了新能源汽車的市場化進程,影響了市場優勝劣汰機制發揮,導致優勢企業和高效產能無法進入,弱勢企業和僵屍企業得以生存,從而加劇了行業低端產能過剩風險。
行業進入門檻低形成大量低端過剩產能:
相比較於傳統汽車製造業的極高進入壁壘,新能源汽車行業進入門檻較低,除了電池等幾個大的核心零部件外,其他高技術壁壘基本不存在。據測算,傳統燃油車的盈虧平衡點為200萬輛,而電動車的盈虧平衡點僅為10萬—20萬輛,正是相對較低的行業進入門檻及廣闊的市場空間,使得新能源汽車成為資本追逐的「香餑餑」。當前,很多並不具備研發、生產以及製造新能源汽車的能力,甚至毫無造車經驗的企業,利用新能源汽車行業較低的進入門檻,千方百計地採取控股、合資建廠、切入供應鏈等投資手段進入新能源汽車製造領域,短期內易形成大量低端過剩產能,給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健康發展帶來不利影響。
優化政府補貼扶持方式,加強行業監督管理:
當前,必須採取措施優化政府補貼扶持方式,同時有效打擊「騙補」等違規行為,從供求兩端發力化解產能過剩風險。建議地方政府的補貼方向由鼓勵購置轉為支持使用,出台停車費減免、高速公路免收過路過橋費等優惠政策,進一步加大對充電基礎設施的補貼扶持力度等。
加大推廣宣傳力度,培育發展消費市場:
圍繞新能源汽車市場化進程,不斷創新商業模式,努力開拓國際國內兩個市場,支持國內過剩產能走出去,加快培育知名的新能源汽車自主品牌;在商業模式上,探索推進電動汽車或電池租賃服務、整車或固定充電樁共享服務以及分時段租賃等。
4. 2021年新能源汽車滲透率
2021年,新能源汽車的滲透率大致為5%。不到一年,這個數字最高將超過20%。10月29日,中國電子商會智能電動汽車專委會發布2021年第三季度新能源乘用車終端銷售數據,新能源汽車仍保持強勁增長態勢。智能汽車專委會預測,2021年純電動乘用車終端銷量將達到200萬輛。
從2021年第三季度新能源乘用車終端銷售數據來看,今年國內乘用車終端市場有兩級分化的趨勢。今年一季度至三季度,乘用車終端銷量從542.34萬輛下降至476.06萬輛。其中燃油乘用車降幅最大,三季度銷量較一季度下降101.34萬輛。
相應地,新能源乘用車終端總銷量呈現持續大幅增長,從一季度的43.19萬輛增長至三季度的75.22萬輛,市場滲透率也從一季度的7.96%增長至三季度的15.80%。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今年三季度,新能源乘用車終端銷量已經超過2021年全年136.7萬輛的總銷量,遠高於年初很多機構的預期,也印證了年初預測的「市場化元年」的判斷。智能汽車專委會預測,2021年乘用車終端市場純電動乘用車數量將達到200萬輛。
5. 如何看待新能源汽車造車熱
我覺得是一件好事情。
事物的迭代更新都是隨著當前的事物並不能滿足於當前的發展,所以產生了迭代更新,又或是另闢蹊徑,發明出另一種事物。而我認為新能源汽車就是時代發展的產物,為什麼會這么解讀?原因有以下幾方面
最後,我相信很多東西其實也並非全是優點,肯定也會有一些弊端,但,探索的意義不就是不斷迭代,留下優品嗎?我相信新能源領域會越來越好!
6. 新能源汽車產業現狀及其發展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城鎮化率逐步提高,城市人口日漸增多,人們也更加註重生活的質量,對出行便利性的要求提高,且隨著環保意識的增強,對綠色出行也有了新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新能源汽車應運而生。
結合環保的需求,我國政府高度重視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在我國「十四五」規劃中明確提到聚焦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在氫能等產業組織實施未來產業孵化與加速計劃等。
在《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中明確了新能源汽車在2025和2035年的發展目標。在政策的推動下,我國本土汽車整車製造企業比亞迪、吉利、江淮等企業都開始了針對新能源汽車的研發和製造做出了部署。
新能源汽車產業產業鏈全景梳理:新能源汽車製造成為重要的一環
新能源汽車上游主要為原材料,包括電解液、正極材料、負極材料、隔膜等,這些材料經過加工製成新能源汽車所需的零部件,如:電池、電控、電機等。
對於新能源全車而言,電池、電控、電機等零部件相當於傳統燃油汽車的發動機,對於新能源汽車猶如心臟般的存在,電池、電控和電機技術的發展關繫到新能源汽車的續航歷程,動力系統等關鍵指標。
新能源汽車行業產業鏈的下游主要為新能源汽車的整車製造,是新能源產業鏈中最重要的一環,目前在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主要包括純電動新能源汽車、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和燃料電池汽車等。
—— 以上數據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7. 新能源汽車發展現狀
近年來,全球新能源汽車產業高速發展,年產量逐年上升,突破200萬輛。從銷量來看,2020年全年全球一共售出了約324萬輛新能源汽車,其中歐洲市場佔比第一,為43.06%;中國市場約佔41.27%,排名第二。分產品來看,純電動和插混動力汽車為新能源汽車主要產品,佔比合計在99%以上。
新能源汽車進入全面升級時期,全球產量呈上升趨勢
新能源汽車早在19世紀就已經登上了世界歷史舞台,它曾大獲成功,但是好景不長,到19世紀20年代,由於大油田的不斷發現降低了汽油的價格,以及內燃機的技術進展,汽油車逐漸成為人們的主要選擇。而當時的電動車速度低、續航里程短又價格昂貴,遭到了淘汰。此後數十年間,盡管仍有一些電動車問世,但受制於居高不下的成本和續航能力的短板,電動車一直未能達到商用規模。
直到20世紀末期,石油資源日趨枯竭和全球氣候變暖的危害日益加深,人們才再次將目光轉向節能環保的電動車。進入21世紀發展電動汽車己經成為世界眾多國家、主要汽車製造商應對能源和環境挑戰的戰略重點,世界新能源汽車產業已進入全面升級時期。
—— 以上數據及分析均來自於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8. 11月新能源市場:傳統車企和新勢力,都被時代洪流裹挾向前
乘聯會數據顯示,11月新能源乘用車市場的零售銷量達到17.1萬輛,同比增長139.2%,環比增長28.2%;累計銷量90.5萬輛,同比下降2.9%。可以發現,新能源乘用車不僅在11月表現出色,今年累計增速也跑贏了市場大盤。
事實上,由於補貼退坡和疫情影響,從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上半年,新能源乘用車持續下滑。好消息是,隨著各項消費刺激政策的落地實施以及眾多新產品的上市,國內車市從7月開始快速復甦,新能源乘用車的銷量也一路走高至今,11月銷量已經達到歷史高點。更令人欣喜的是,補貼退坡後,Model3、宏光MINIEV、漢EV等C端車型依舊熱銷,這意味著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增長已經由政策驅動逐漸轉變為市場驅動,市場結構愈發健康。
新能源、智能化的時代已勢不可擋,就像長城汽車副總裁傅小康此前說的那樣,「大潮將至,我輩當躬身入局!」不管是造車新勢力也好,傳統車企也罷,都被時代的洪流裹挾向前,沒有誰可以置身事外,入局和淘汰,選擇也只有一個。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9. 新能源汽車未來真的會普及嗎
新能源汽車是未來汽車發展的方向一定不會錯,未來不管是純電動還是氫能源亦或者其他能源都可能去取代燃油車,主要原因有兩個,一個是石油的原因,另一個是環保的原因。
其實我國政策導向新能源汽車也是有自己的小算盤的,我國不算產油大國,每年有70%的石油都是采購的,這些外購的石油大部分用用於我國2.7億的汽車上,從能源安全的角度出發發展新能源是必然的,另外我國汽車產業發展時間較短,在核心技術上相對於美、日、德等汽車工業大國差距甚遠,如果一味的發展燃油車只能是跟著別人的屁股走,所以發展新能源可以打破原來的技術壁壘,在同一起跑線賽跑贏面會更大,更何況我國電池產業可以說是走在世界前沿的,電動汽車就成了最適合的技術路線。
10. 國內外新能源汽車的發展狀況
首先看一下全球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情況,2016年新能源乘用車有70多萬輛,增長速率是40%,要比我國傳統的增長速率高20倍,這是一個大的趨勢。市場佔有率很低,不足1%,所以說在全球大的形勢下,它的發展的趨勢和發展的潛力是非常巨大的。同時可以看到目前來講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區域追求集中在中國和美國,在美國新能源汽車發展也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