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汽車配件主機廠
⑴ 重慶有哪些汽車零部件生產公司
A 重慶志成汽車零部件製造公司
地址: 金盞路13號
附近公交站:
玉馬路-公交車站
途經公交車:178路, 188路, 345路
B 重慶貝德汽車零部件製造有限公司
地址: 白市驛鎮白新街49號
逸園-公交車站
途經公交車:282路, 286路, 287路區間
白市驛三角碑-公交車站
途經公交車:206路, 216路, 217路, 253路, 298路,299路
C 重慶鉞行汽車零部件製造有限公司
地址: 茶園新區薔薇路21號
東本-公交車站
途經公交車:175路, 345路
D 重慶乾皓汽車零部件製造有限公司
地址: 秋田齒輪有限責任公司附近
雙山隧道-公交車站
途經公交車:238路, 472路, 487路, 836路, 891路
⑵ 重慶做汽車配件的廠家
暈,重慶做汽配的至少有200家,你說的是那種的。你的問題太廣闊了。
長安廠除了車架和發動機,其他的都是外購的,車上的零部件,你自己算有多少個,差不多就有多少個配件廠。
你的問題是具體干什麼的我都不知道。
無知啊
⑶ 重慶申揚汽車配件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重慶申揚汽車配件有限公司成立於2014年03月10日,主要經營范圍為研究、製造、銷售汽車零部件(製造不含發動機)、摩托車零部件(製造不含發動機)、工程機械、五金,銷售五金、交電、金屬材料等。
法定代表人:張燕玲
成立時間:2014-03-10
注冊資本:5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500901000470132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獨資)
公司地址:重慶市海龍村小企業創業基地(海龍村16社)
⑷ 重慶市合眾汽車配件製造有限公司怎麼樣
重慶市合眾汽車配件製造有限公司是1995-12-19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注冊地址位於重慶市渝中區下徐家坡44號。
重慶市合眾汽車配件製造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500103284875836P,企業法人梁建,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重慶市合眾汽車配件製造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一般項目:製造汽車零部件,摩托車零部件,機械加工(除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外,憑營業執照依法自主開展經營活動)。
通過愛企查查看重慶市合眾汽車配件製造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⑸ 重慶汽車零部件公司有哪些
重慶志成汽車零部件製造公司、重慶貝德汽車零部件製造有限公司、重慶鉞行汽車零部件製造有限公司、重慶乾皓汽車零部件製造有限公司。
隨著越來越多的機械部件被電子部件取代,以及駕駛員輔助系統的日益普及,汽車中的電子零部件數量正在迅速增加。
這種趨勢給汽車製造商及其供應商帶來了更大的壓力,促使其尋找有效方法來保護車內電子部件免受污染和密封失效的影響。
確保這些電子元器件在汽車使用壽命內可靠運行是首要目標,這不僅是為了提高成本效益,同時有助於推廣品牌的高品質形象及可靠性。
所有電子零部件,無論是壓縮機、泵、電動機、控制單元還是日益普及的主動安全系統的感測器,在其整個壽命期內都會受到大幅溫度波動的影響。
當部件外殼在車輛運行過程中升溫並與路面的低溫濺射水或洗車水接觸時,就會出現這種情況。這種溫度波動會在電子設備外殼內形成顯著的真空效應。
由此產生的巨大壓差可能會嚴重損壞保護敏感電子設備的密封圈和密封組件,從而導致污物顆粒和液體侵入,對電子部件產生腐蝕作用並縮短其使用壽命。
受損或有缺陷的部件通常必須予以更換,這使得汽車製造商及其供應商的保修和維修成本提高。
⑹ 我國主要省市汽車發展歷程省市越多越好~~
上海市
汽車產業發展歷程
1901年,上海首次出現了兩輛奧茲莫比爾牌汽車,成為中國最早使用汽車的城市。二十世紀中期,上海現代交通的主要運載工具:有軌電車,無軌電車,雙層巴士。二十世紀40年代,上海的機動車已有3萬輛,上海被稱為「萬國汽車博覽」。1937年初,中國汽車製造公司成立,組裝成第一輛本茨式中國號2.5噸柴油汽車。
1951年,上海公交修造廠(後為上海汽車發動機廠,上海客車廠)試製成1000型無軌電車。1957年9月,上海汽車裝修廠〔後為上海汽車廠〕試製成第一輛58型越野車。1958年9月28日,上海汽車裝配廠試製成第一輛鳳凰牌轎車,實現上海汽車工業轎車製造「零」的突破。
1964年,鳳凰牌轎車改名為上海牌轎車,至1975年形成5000輛年生產能力。1978年以來,上海汽車工業抓住改革開放的機遇,加快發展,建成上海支柱產業,中國重要的轎車工業基地之一。上海汽車工業選擇德國大眾汽車作為合資夥伴,1983年4月1日,第一輛桑塔納轎車組裝成功。1985年3月21日,上海大眾汽車有限公司成立。1990年3月1日,上海汽車拖拉機工業聯營公司更名為上海汽車工業總公司,重點發展轎車工業。1996年上海大眾形成30萬輛轎車年產能力。支撐著國內對轎車的需求,對中國汽車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2007年12月26日,上汽與南汽聯合後,成為中國規模最大的汽車集團,實現年產銷汽車200萬輛,成為中國汽車業的「航空母艦」。
「十一五」期間,上海的汽車保有量增加了近50%,而私家車的保有量從2005年的41萬輛上升到2010年的102.93萬輛。至2010年末,上海平均每百戶城市居民家庭擁有家用轎車17輛。2012年1-7月,上海市累計上牌189928輛汽車比增長5.83%。其中,國產轎車累計上牌117362輛,同比增長5.94%。
北京市
汽車產業發展歷程
北京汽車產業是國內發展較早的地方汽車產業之一。1953年為了給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和洛陽第一拖拉機廠配套,北京建立起了第一批零部件生產廠,1958年起開始試制整車,60-70年代成功地自行開發了輕型越野車和輕型載貨車,填補了國內汽車市場的空白,為國防建設和國民經濟發展作出了較大貢獻,對國內汽車市場產生了巨大影響,確立了北京汽車工業在中國汽車工業中的重要地位。
80年代,北京汽車工業與國外公司合資,建立了北京吉普汽車有限公司;引進美國切諾基吉普車和五十鈴N系列輕型載貨車;成立北京旅行車股份有限公司並成功上市,在對外開放、轉換機制、引進技術、吸收外資和運用社會資本方面走在全國汽車工業的前列。90年代,北京汽車工業通過資產重組,實行跨地區經濟聯合,建立了北汽福田車輛股份有限公司,在全國獨樹一幟。在21世紀初,北京汽車產業進入全新的發展階段,擴大同戴·克公司的合資經營;同韓國現代汽車公司合資生產轎車,實現了當年簽約,當年投產,當年盈利,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
重慶市
汽車產業發展歷程
談到中國的汽車城,重慶絕對是一個值得濃墨沖裁書寫一番的重要城市。在這里,駛出了中國第一台吉普車,現在還是中國最大微車生產基地。如今,重慶汽車業已經不滿足與本地發展,它早已把觸角伸到了國內各地、甚至海外。
照著年份來看,重慶市真正開始發展汽車工業應該是在1965年,至今已經歷了47載風雨,並且已經發展成為一座門類齊全、規模龐大的汽車城。
1965年,重慶市組建了由四川汽車製造總廠(現為重慶紅岩汽車有限公司)、重慶汽車發動機廠(現為重慶康明斯發動機有限公司)、綦江齒輪廠、重慶汽車配件製造廠(現為重慶卡福汽車零部件製造有限公司)、重慶紅岩汽車彈簧廠(現為重慶紅岩車橋廠)、重慶油泵油嘴廠和重慶重型汽車研究所(現為中國汽車工業總公司重慶汽車研究所)組成的中國汽車工業總公司重慶分公司,由此拉開了重慶汽車工業發展的帷幕。
作為我國第一座高起點的重型汽車總成生產基地,重慶紅岩汽車彈簧廠(現為重慶紅岩車橋廠)從60年代引進法國貝利埃軍車製造技術、80年代引進德國MAN(曼)重型車橋製造技術、到90年代成為奧地利斯太爾汽車車橋總成定點生產廠家,幾十年來在同行業中始終走在車橋總成研發和生產的前列。
1984年5月,長安汽車集團與日本鈴木汽車公司簽訂了「經貿合作協議」,引進了當時在國內從未聽過和見過的微型車,邁出了中國微型汽車的步伐;1985年,根據國內「缺重少輕」的狀況,重慶汽車製造廠與日本五十鈴汽車公司合資組建了慶鈴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當時國內最先進的輕型商用車,車一上市便得到了市場的追捧;1991年,國家批准長安汽車集團引進日本鈴木汽車公司奧托微型轎車的設計和製造技術,從此結束了重慶沒有轎車生產的歷史。
2008年7月28日,承載不少中國人汽車夢想的奧拓,在累計生產了50多萬輛後功成身退。也是由此,在國內形成了濟南重型汽車、陝西重型汽車、重慶重型汽車,一汽大眾、上海大眾、東風神龍,重慶長安和天津華利(現為天津一汽夏利)三大三小二微的汽車工業布局。
湖北省
汽車產業發展歷程
1969年,東風汽車公司前身——第二汽車製造廠在湖北十堰市建設成立,標志著湖北汽車工業的誕生。20世紀90年代,湖北省汽車工業大規模合資之後開始迅速發展,近幾年更取得爆發式增長。
目前,湖北汽車工業形成了武漢、襄樊、十堰「三足鼎立」的發展格局。其中,在東風旗下神龍、東風本田和東風乘用車等車企帶領下,武漢已形成產業集群。「車城」十堰是國內最大的商用車生產基地和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專用車和零部件生產基地之一。襄樊汽車產業近年業發展迅猛。
湖南省
汽車產業發展歷程
湖南發展汽車產業經歷了很長的曲折過程,為振興湖南汽車工業,湖南省政府早在「十一五」初期編制了《湖南「十一五」汽車工業發展規劃》,並出台了《湖南省人民政府關於支持汽車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意見》、《湖南省汽車產業振興實施規劃(2009-2011年)》等一系列文件,加大對汽車企業的扶持力度。經過5年的發展,湖南汽車產量由2005年的9.43萬輛增加到2009年的21.45萬輛,4年翻了一倍多。在轎車領域,湖南全省2009年實現產銷7.5萬輛,3年增長近30倍,佔全省汽車產銷量比例從不到1%發展到如今的35%。2009年,汽車工業GDP占湖南全省GDP的比重超過5%,成為經濟發展中的支柱產業。
河北省
汽車產業發展歷程
「南奇瑞,北長城」是中國民族汽車工業的兩面旗幟。河北汽車的主要以長城汽車為代表,長城汽車的六個階段印證了河北汽車的發展軌跡。
第一階段:原始資本積累,打下堅實基礎(1990--1995)
長城汽車的前身是長城工業公司,是一家集體所有制企業,成立於1984年,主要從事改裝汽車業務,沒有固定產品。1990年公司陷入困境。當年公司員工只剩60多人,且負債累累。26歲的魏建軍單槍匹馬來到長城工業公司,在承包中,他帶領長城人以」每天進步一點點「的精神,艱苦創業,當年企業扭虧為盈,5年迅猛發展,為日後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第二階段:正式生產皮卡推動國內全行業的發展。(1996--2000)
1996年,長城將不被業界看好皮卡作為自己的主導產品,同年,迪爾系列皮卡正式推向市場。1998年,以銷量及產量計,長城皮卡銷量排名第一。之後產連年番翻,1999年10月,長城當年第一萬輛皮卡下線,將中國皮卡熱銷推向了高潮。同年年底在國內同行中業首家推出了四種底盤、五種不同規格的皮卡,成為國內品種最多的皮卡專業廠,帶動了全行業的發展。
第三階段:企業擴張發展,形成核心零部件自主配套能力(2000--2002)
皮卡的銷量大增,生產條件已制約了進一步發展,2000年開始擴張發展。2000年初,長城控股華北汽車製造廠,成立長城華北汽車有限公司,下半年成立保定長城內燃機有限公司。2001年6月,再次注入巨資,建成了裝備先進的現代化發動機生產基地,標志著長城汽車進入一個新的里程碑。
第四階段:國內首開先河,開創經濟型SUV新時代(2002--2004)
長城皮卡占據了國內龍頭老大,公司完成了「農村包圍城市」的重大戰略部署。2002年6月,首開先河推出了8萬余元的賽弗SUV,正式進入大中城市市場,風靡全國,被業界評價為「賽弗現象」。2004年下半年公司又相繼推出了功能、定位不同的賽影RUV、賽駿SUV。
第五階段:打造規模經營10萬輛基地投產,哈弗下線(2004--2005)
在皮卡、SUV領域,長城在銷量、市場佔有率、出口等方面在國內占據了絕對優勢。2003年底,公司在香港H股正式上市,開始籌建長城汽車工業園。
第六階段:開創新紀元進入國內、國外兩個市場的轎車、家用車領域。(2006-至今)
長城在繼續發揮皮卡領域和SUV領域優勢的同時,公司開發出適合國內、國外兩個市場的轎車、家用車品種。2006年7月年開建的20萬輛轎車生產基地將陸續投資28億元,產品規劃是與國外聯合開發1.0-2.0升的中小排量轎車和MPV系列產品。
河南省
汽車產業發展歷程
近年來,河南省汽車工業實現了快速發展,產業規模不斷壯大。公路客車、高檔皮卡和專用半掛車的國內市場佔有率均居同行業首位,轉向器總成、減振器總成、傳動軸總成等10多種零部件產品產量位居全國前列。以鄭州宇通、鄭州日產等整車企業和新航集團、中軸集團、中原內配等零部件企業為代表的企業群體迅速壯大,產品研發能力不斷提高,鄭州日產、海馬、宇通等汽車產能提升工程正在加快建設。但是河南省汽車產業發展的瓶頸制約因素仍然比較明顯,特別是產業規模小、自主創新能力弱、產品檔次較低、產業布局分散、區域配套水平不高等問題尤為突出。
安徽省
汽車產業發展歷程
1949年5月,安徽解放軍管會接收合肥汽車修理廠。1958年,蕪湖儀表廠生產汽車儀表,合肥汽修廠試產活塞,半軸等配件。1962年,巢湖汽車配件廠從巢湖搬至合肥。1964年,正式成立巢湖汽車配件廠,生產解放,躍進車型的制動器和方向機。 1966年7月,安徽省第九勞改支隊機械修配廠更名為合肥淝河汽車修配廠,生產解放、躍進車型的五種簡單的汽車配件。1967年,建立蕪湖汽車配件廠,生產解放車型儲氣筒、前後剎車調整臂等。1968年4月,巢湖汽配廠試成130型巢湖牌輕型載貨汽車,而這輛汽車也被稱為「安徽第一車」。1969年,巢湖牌輕型載貨汽車商標由「巢湖」牌更名為知名的「江淮」牌。1970年初,裝置440型發動機的江淮牌HF140型3噸載貨汽車投入生產。
1986-1990年「七五」規劃期間,起步階段的安徽汽車工業,正處於最困難時期。1995年底,安徽省汽車產量28430輛,至此安徽省汽車工業發展走上快車道。1975年9月,安徽省汽車工業公司成立,開始按專業化發展汽車生產。
1996-2000年(「九五」規劃期間),安徽省主要實施了幾大項目:1997年11月淮海機械廠正式並入產品相近的昌河汽車集團;1997年安徽拉開轎車的大幕,在蕪湖興建了奇瑞公司。1999年第一輛轎車下線。安徽成為全國汽車製造業車型最完整的省份;2000年江淮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股票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成功上市,開始了安徽省汽車整車企業股票發行先河。
福建省
汽車產業發展歷程
1917年,福建省福州市開始進口汽車,汽車開始在八閩大地出現。1958年,製造出第一輛福建自製的汽車——「長征」2.5噸載重汽車。1983年,福州汽車廠和福建汽車廠被批准為國家定點整車廠。1985年2月4日,福建省政府批准省汽車工業公司成立,作為福建汽車工業的行業主管機構。1992年3月,福建省汽車工業集團成立。1995年11月23日,閩台合資的東南(福建)汽車工業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次年7月,首台東南得利卡車下線。1999年9月26日,東南(福建)汽車工業有限公司一期擴建工程全面竣工投產。由30家台資協力廠拱衛現代化主機廠而成,佔地2700多畝的東南汽車城在閩侯青口拔地而起,總體規劃年生產能力30萬輛,首期年生產能力已達6萬輛。全省汽車工業的龍頭正式形成,大大提升了福建汽車工業的整車實力和技術檔次。汽車工業格局基本確立,標志著福建汽車工業進入全新的發展時期。
福建省汽車行業經過數十年的發展,福建省汽車工業發展到現在的400多家整車及零配件企業,形成閩中、閩南、閩西北三大汽車產業群。,從閩台合作發展到現在的國際合作,從1994年的5000輛汽車產量發展到2006年的10萬輛汽車產量,福建省汽車工業已成為福建省的三大支柱產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