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皮卡越野 » 澳大利亞負鼠皮卡丘

澳大利亞負鼠皮卡丘

發布時間: 2021-07-13 08:49:06

㈠ 負鼠有哪些特點

負鼠生活在美洲熱帶地區,有「美洲袋鼠」之稱,與澳大利亞袋鼠不同的是,雌獸的育兒袋不完全。由於小負鼠常常爬到母獸的背上,用尾巴纏住母獸的尾巴,讓媽媽背著它行走,所以得名「負鼠」。

負鼠的頭像豬,尾巴似老鼠,個兒如貓,常常夜間外出,捕食昆蟲、蝸牛、小龍蝦等。由於它的防衛能力極差,而且天敵很多,比如狼、猞猁、狗、野貓等。因此當它遇到強敵攻擊時,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立即躺倒在地裝死,而且它的「死相」幾乎和真死一模一樣。負鼠裝死時,總是張開嘴巴,舌頭外伸,兩眼緊閉,四肢僵硬,肚子鼓得老大,呼吸和心跳停止,長尾巴蜷曲在上下頜中間。此時,天敵或人觸摸它的任何部位,它都紋絲不動。

負鼠的裝死時間,短則幾分鍾,長則幾個小時。在此期間,如果人類看見它這個樣子,常常會把它當做一隻討厭的死老鼠踢出屋外;而許多食肉野獸,又有不吃死屍的習慣,誤認為它真的死了,只好掃興離去。不久之後,負鼠又會恢復正常,見周圍已無危險,立即爬起來逃走。

㈡ 劍齒虎和負鼠的詳細資料

劍齒虎(又名短劍劍齒虎)是大型貓科動物進化中的一個旁支,生活在中新世——更新世時期,。劍齒虎長著一對和其他貓科動物相比較長的犬齒,,故得名,但遠小於刃齒虎的劍齒。劍齒虎的捕獵對象是大型的食草動物。劍齒虎在早更新世滅絕後演化為似劍齒虎。美國洛杉磯市區的拉布里亞農場是世界上最不尋常的化石遺址之一,在這里發現了兩千多隻劍齒虎的親戚刃齒虎的化石,使人們對劍齒貓科動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劍齒虎 Machairos 界: 動物界 Animalia 劍齒虎(復原像)
門: 脊椎動物門 Chordata 綱: 哺乳綱 Mammalia 目: 食肉目 Carnivora 科: 貓科 Felidae 亞科: 劍齒虎亞科 Machairodontinae 屬: 劍齒虎屬 生存年代:中新世——早更新世 生存地點:亞洲、非洲、北美洲

介紹

貓科(Felidae)真劍齒亞科(Machairodontinae)一些滅絕的食肉動物的統稱。因上齶有一對劍形犬齒而得名。劍齒虎從漸新世一直生存到更新世末。在整個中新世和上新世棲息在北美洲和歐洲;至上新世末已擴展到亞洲和非洲;在更新世存在於南美洲。 刃齒虎
科學上狹義的劍齒虎概念僅指劍齒虎屬的幾個種,即短劍劍齒虎(machairos),更廣義的大眾概念可以指所有劍齒貓科動物,其中以刃齒虎(smilodon)最為著名 最有名的劍齒貓科動物是更新世斯劍虎屬(Smilodon),劍齒最發達。它是北美和南美的一種短腿的大型貓科動物,比現代獅粗大得多。巨大的上犬齒長達20厘米,可能是用來刺擊乳齒象之類的大型草食動物。斯劍虎屬的下述幾種身體適應性變化使人推想到可能存在這樣的狩獵技能∶顱骨能以附著強健的頸目肌調節以利低頭動作;下犬齒退化;齶能張開到約90°角,使上犬齒 能不受限制地活動。臼齒形成剪刀狀,而無磨研表面的痕跡。這一屬許多成員的骨頭曾在加利福尼亞、洛杉磯拉布雷亞(La Brea)大牧場的瀝青坑裡找到,顯然是劍齒動物捕食大型草食動物時兩者同時陷入瀝青。斯劍虎屬的祖先Hoplophoneus屬,是北美漸新世的中等大小貓科動物,身上已具備基本的劍齒特徵,但還未充分發展。 劍齒虎的滅絕與乳齒象的滅絕緊密相關。上新世晚期歐亞大陸這種大型象形動物逐步滅絕,劍齒動物也隨之滅絕了。北美和南美因為乳齒象存在於整個更新世,劍齒動物也得以繼續存在到更新世末期。劍齒動物是高度特化的貓科動物,至少自漸新世以後便形成一個與現代貓科動物的進化完全不同的進化系。一些早期類型地位不明,不同權威將其分別列為真劍齒亞科、假劍齒亞科(Nimravinae)或貓亞科(Felinae)。其中之一,北美洲漸新世的Dinictis屬有相當發達的劍形齒,但沒有真劍齒亞科的其他特化性狀。有人認為Dinictis屬動物屬於發展至貓亞科的進化系。

分布
劍齒虎曾生活在亞洲,非洲,北美洲,在中國也有大量化石出土 刃齒虎曾廣泛分布在美洲大陸上, 冰河時代中的刃齒虎
但化石數量出產最多的和骨架最完整的地方是在美國。美國洛杉磯有一個著名的漢柯克化石公園,這個公園原先是個瀝青湖,面積還沒有北京北海公園的1/ 3 大。當地的印第安人就利用這些瀝青來燒火做飯,後來白人奪取了這塊土地,在瀝青湖上打井採油,挖瀝青鋪路,湖中埋藏的化石便被發現了。從1875 年發現第一塊化石起,100年來挖出2,100 只劍齒虎,此外還有大量其他脊椎動物的化石。有趣的是,這2,000多隻劍齒虎若按年齡來分析,幼年的僅佔16.6%,而青壯年的卻佔82.2%,表明了它們是來這里捕食陷入瀝青湖的獵物,而遭到滅頂之災的。

演化
在距今3500萬年前的漸新世出現了古劍齒虎,後來的劍齒虎一直生活到距今100萬年前的更新世。它 是大型貓科動物 冰河時代中的刃齒虎
進化中的一個旁支, 生活在距今300 萬~1 萬年前的更新世——全新世時期, 與進化中的人類祖先共同渡過了近300 萬年的時間。劍齒虎的體形大約與現代虎差不多,但是它的上犬齒卻比起現代虎的犬齒大得多,甚至比野豬雄獸的獠牙還要大,如同兩柄倒插的短劍一般。食肉類動物的犬齒作為捕食獵物的一種殺傷武器,正常的情況應該是上下犬齒平均發展,在攻擊時能夠上下相合,就可以咬死獵物。但是劍齒虎的上犬齒演化得如此巨大,而下犬齒又相對退化,根本不成比例,所以可能是專門用來對付象類等大型的厚皮食草類動物的。如此特殊而長大的犬齒,只需一對就可戮入獵物身體的深處,並且可以盡量地擴大傷口,造成獵物的大量出血而死亡。與此相適應,劍齒虎的頭骨和頭部的某些肌肉也相應地發生變化,以便口可以張得更大,使下頜與頭骨能形成90度以上的角度, 這樣才能充分有效地發揮這對劍齒的作用。但是,這種極端特化的發展,顯然 也有其不利的一面,即大大縮小對環境和獵物的適應面,隨著更新世時期各種大型厚皮食草動物的絕滅,使得不善於快速奔跑的劍齒虎也逐漸無所用其長,競爭不過那些比較靈活的並且全面發展的一般食肉類動物,也隨著它的獵物走向了滅絕。代之而興的就是後來出現的現代虎以及其他大型食肉類動物。 劍齒虎的體型很大,其中最大的種(Thylacosmilus atrox)肩高約1.5米,體重相當於4個成年男子,相當於獅子的兩倍,雖不夠高大,但它們卻擁有壯實的身體,尤其是前肢。它最引人注目的地方無疑是頭部—— 劍齒虎
兩顆長達18厘米的劍齒深深埋入上頜,幾乎與頭頂處在同一水平面上;下頜則向下伸出了巨大的護葉。這樣的護葉雖有利於保護突出的劍齒,但同時也增加了骨折、感染的危險,而且還造成頭部變重,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行動的靈活性。 劍齒虎經常被誤認為是長著獠牙的獅子,其實兩者大不相同。劍齒虎的體重是現代獅子的兩倍。它的後腿和尾巴非常短小,更像是一隻體格健壯的灰熊。成年劍齒虎體重約200公斤重,其犬齒最長可達17厘米,以大型哺乳動物為食。

滅絕
美國洛杉磯有一個瀝青湖,完整保存了數以百計的刃齒虎的屍體 ,為研究劍齒貓科動物提供了大量的材料。 劍齒貓科動物肯定絕滅了,劍齒貓科動物和原始人類共同生活過,據專家研究,劍齒貓科動物的滅絕,也有原始人類的力量,掌握石器的人類祖先,已經可以和劍齒貓科動物對抗了。 劍齒貓科動物是大型貓科動物進化中的一個旁支,生活在漸新世——更新世末時期 冰河時代中的刃齒虎
劍齒虎的捕獵對象是大型的食草動物,如象、犀牛等,由於這些動物的皮既韌又厚,因此它的犬齒就必須很尖很長才能刺穿肌膚。我們可以想像出它的獵食經過:它長時間耐心地潛伏在獵物必經之路的草叢中,待獵物走近時猛地大吼一聲,後腿用力一蹬,整個身體竄了出來,前爪高高豎起,爪尖伸出,猶如一支支短鉤,張開巨口,撲在獵物身上,用全身的重量將兩把匕首般的牙齒刺穿厚皮,深深地插進被害動物的肌體中。由於牙齒太長不易拔出,劍齒虎便牢牢咬住不鬆口,疼痛使得受害者拚命掙扎,可這樣,前爪和牙齒造成的創口就越大,流的血也越來越多,很短的時間就氣絕身亡了,劍齒虎便可以享受一頓美餐了。劍齒虎在當時是獸中之王,「大王」對小型動物不屑一顧,也沒有練出捕殺小動物的本領,可誰知以後它卻敗在這些小動物手裡。 刃齒虎生長的時代,正處於第四紀冰川時期,氣候寒冷,大型食草動物靠長毛和厚皮來抵禦嚴冬,它們行動遲緩、笨拙,容易被捕殺。但在2萬年以前,冰期結束了,氣候轉暖,出現了植物生長旺季,隨後食植物的動物也大量繁殖起來,可是那些耐寒冷的大型食草動物,不能適應氣候的變化,只有向北遷移,可北極圈中並無充足的草原,便因飢餓紛紛死亡了。以捕食它們為生的劍齒虎失去了食源,再想回過頭來捕殺小動物或馬、鹿等大動物,身體已像恐龍那樣完全定型了,既不夠敏捷,奔跑起來又沒有速度,更由於祖先的狩獵技術有了極大的提高,發明了弓箭,利用火攻,在與它爭奪獵物中往往取勝,甚至連它也被殺掉成為獵物,可以說世界之大卻沒有它的立足之地,只能隨著大型厚皮動物的滅絕而滅絕了。因為滅絕的時間離現代非常近,只要它再堅持一下,就可以在動物園中看到它了,但它卻是永遠的滅絕了,不會再現了。 為什麼現代還會有老虎這種大型貓科動物呢?原來現代老虎,獅子是大型貓科動物發展的主支。它們在劍齒貓科動物繁盛期就已十分強大,出現過不少大於劍齒貓科動物的物種,如歐洲洞獅,美洲擬獅,巨虎等。劍齒貓科動物絕滅之前,隨著食草動物的大型化也大型化起來,它們更是如魚得水,但身體的敏捷與速度一直勝於獵物,只是身體重了,上樹不便了,不過在草原也不需要爬樹。僅管沒有半尺長的犬齒,但在技巧上比昔日的「大哥」高明得多,襲擊獵物時專找要害部位下口,不是咬斷被害者的喉嚨就是腿部的盤腱,而且現在的動物(除犀牛外)也沒有很厚的皮膚,也不需要太長的牙齒。現代的狸貓動物,按體形的大小所捕食的獵物是有分工的:獅子、老虎捕殺野牛、角馬等,豹子捕殺豬、羊,猞猁食兔子,貓捉老鼠,而且體形越小食性越雜,體形大的食性卻單一。這樣就比較危險,萬一再出現一次全球性的災難事件,獅子、老虎等大型狸貓科動物會不會像劍齒虎那樣,因食源的絕滅而絕滅呢?不會的,因為有了人,人是有能力挽救它們的。其實對獅子、老虎來說,它們最大的天敵不是自然災害而是人,如果人不注意保護它們,那它們必將很快地滅絕。20世紀90年代中國東北虎瀕臨滅絕就說明了這個問題。

負鼠
負鼠是有袋目負鼠科的通稱。是一種比較原始的有袋類動物,主要產自拉丁美洲。
負鼠為中、小型獸類。大多數具有能纏繞的長尾,因此母負鼠能隨身攜帶幼鼠到處奔跑。尾毛稀疏並覆以鱗片。少數種類尾短而具厚毛。四肢短,均具5趾。拇指大,無爪,能對握。共12屬66種。分 負鼠
布於加拿大東南部,向南通過美國東部和墨西哥到達阿根廷境內南緯47°的地區。北美大負鼠、灰四眼負鼠、水負鼠3屬具清楚的袋囊,其餘的屬或不具袋囊或僅有兩條皮褶。雌獸具7~25個乳頭。 負鼠小的有老鼠那麼大,最大的也不過像貓一樣大。

習性
負鼠性情溫順,常常夜間外出,捕食昆蟲、蝸牛等小型無脊椎動物,也吃一些植物性食物。平時,負鼠喜歡生活在樹上。它行動十分小心,常常先用後腳鉤住樹枝,站穩之後再考慮下一步動作。如果發現樹下有入侵者,它並不馬上逃跑,而是用前肢緊緊地握住樹枝,並張大兩隻眼睛,注視著入侵者的一舉一動,然後再決定對策。 它們會在疾奔中突然立定不動,這種快速剎車的本領恐怕在世界上還沒有其他動物能與之匹敵,也正是它們的這種本領迷惑了捕食者。捕捉它們的動物往往會被這個動作嚇得大吃一驚,也急忙「剎車」,並且還會在停在那裡,好一會兒「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而這時,站立不動的負鼠卻又突然躍起,疾步逃奔。這種突變使追捕它們的動物感到驚惶失措,常常站在那裡呆若木雞,眼睜睜地看著煮熟的鴨子又飛了。等追捕者清醒過來想再去捕捉負鼠之時,它們早已跑得無影無蹤了。負鼠的這種本領使它們 負鼠
在動物界贏得「剎車手」的稱號。 負鼠的天敵很多,比如狼、狗等等,但是在遭遇敵害的時候,它們還是有一些絕活的,否則也無法生存到今天。負鼠在來不及躲避敵害時,往往裝死,有人曾認為負鼠的「裝死」並非騙術,而是它們在大難臨頭時真的被凶神惡煞的猛獸嚇昏過去了。科學家們運用電生理學的原理對負鼠進行活體腦測試,揭開了這一謎底。針對負鼠身體在不同狀況下記錄在案的生物電流的數據分析,得出的結論是,負鼠處於「裝死」狀態時,它們的大腦一刻也沒有停止活動,不但與動物麻醉或酣睡時的生物電流情況大相徑庭,甚至在「裝死」時,負鼠大腦的工作效率更高。

繁殖
。有袋類動物普遍妊娠期(懷孕期)短,哺乳期長。沒辦法,有袋目動物的胎盤特別原始,所以這樣的胎盤叫原始胎盤。胚胎有一個較大的卵黃囊可以為胚胎提供營養。卵黃消耗完了,胎兒就必須排出母體,爬入母親的育兒袋中進行母乳喂養。美洲負鼠的孕期一般為12~13天,才這么幾天,幼仔 負鼠
的發育當然很不完全,身體弱小不說,個頭也相當小,只有小蠕蟲那麼大。負鼠每胎產仔6~14隻,從懷孕到分娩,只有十幾天。剛生下的小負鼠長不足2厘米,可以爬進育兒袋繼續發育。

智商
負鼠是一種原始、低等的哺乳動物。科學家通過電腦計算,來估計一種哺乳動物的智商。智商大於1.0者,意味著這個種類的腦子比一般的大;而智商小於1.0者,則說明這個種類的腦子較小。人類(從生物進化的角度來說,是最高等的哺乳動物)的智商大約是7.5;產於北美洲和中美洲的浣熊的智商約為1.4.那麼,負鼠的智商是多少呢?大約在0.35—0.57之間,所以負鼠是一種最低智商的哺乳動物。 在哺乳動物中,群居社交關系越復雜,說明它的智力越發達。科學學家用2—20分來評定動物的群居社會關系:2分是最起碼的復雜動物,20分則是最復雜的動物。負鼠除母獸與幼獸之間維持大 負鼠
約3個月時間的母仔關系外,其餘時間都過獨居生活,只具備有限的行為表現,談不上什麼復雜的群居社會關系,所以只能得2分(最低分)。得分最高的當推猿、猴等高等靈長目動物,自然是20分(滿分)。

負鼠裝死的原因
背景知識
負鼠在躲避敵害時還有一個「裝死」的絕招,十分靈驗,可以迷惑許多敵害。它在即將被擒時,會立即躺倒在地,臉色突然變淡,張開嘴巴,伸出舌頭,眼睛緊閉,將長尾巴一直卷在上下 負鼠
頜中間,肚皮鼓得老大,呼吸和心跳中止,身體不停地劇烈抖動,表情十分痛苦的做假死狀,使追捕者一時產生恐懼之感,在反常心理作用下,不再去捕食它。如果這種戲劇性的翻倒還不足以迷惑對方的話,負鼠會從肛門旁邊的臭腺排出一種惡臭的黃色液體,這種液體能使對方更加相信它已經死了,而且腐爛了。此刻,當追捕者觸摸其身體的任何部位時,它都紋絲不動。大多數捕食者都喜歡新鮮的肉,一旦死了,身體就會腐爛並且全身布滿病菌,這時,捕食者就會離去。因此,不少食肉動物看見負鼠的確已經「死」了,鼻孔中一點氣也不出,連體溫都下降了許多,所以就不再管它了。待敵害遠離,短則幾分鍾,長則幾個小時,負鼠便恢復正常,見周圍已沒有什麼危險,就立即爬起來逃走,揀得一條性命。 怎麼解釋這種違反生理學常規的現象呢?負鼠的騙術是真是假呢?負鼠是不是被嚇得休克,過一陣子又清醒過來,並不是有意識地裝死,體溫的急劇下降或許是有特殊的生理機制呢?
科學解釋
科學家採用一種儀器對負鼠進行檢測,才發現了負鼠裝死的奧秘。由於動物的大腦細胞能夠不斷地發出脈沖,形成一種生物電流。根據大腦生物電流的特性,完全可以判斷出動物是睡覺,還是麻木;是昏迷,還是清醒。對裝死的負鼠進行儀器測試,儀器記錄下來的電流圖表明,它們在裝死時,其大腦細胞一刻也沒有停止活動,甚至比平時更為活躍。顯然,負鼠在裝死時肯定在緊張地等待逃命的機會,它既未昏迷,也沒休克,是真正地裝死。 負鼠「裝死」時的情況,與癲癇病人的舉動實在太像了。不過,人患了癲癇症會感 負鼠
到十分痛苦,而且擔心以後會復發。然而,負鼠的「癲癇症」就不同了,不僅無痛無癢,還是死裡逃生的一種絕招。一遇到危險,「癲癇症」就馬上發作。 那麼,負鼠的「癲癇症」為什麼會發作得如此快呢?原來,負鼠在遭到敵害威脅或襲擊時,體內會很快分泌出一種麻痹物質,這種物質迅速進入大腦,會使它立即失去知覺,躺倒在地,似乎已一命歸天。這種「假戲真做」的辦法,是大自然賦予負鼠的一種特殊的自衛本能

美洲騙子王
曾和恐龍散步,北美的大部和幾乎南美的全部,生活著各種各樣的負鼠。北美和南美的負鼠是惟一生活在澳大利亞和它鄰近島嶼之外的有袋動物。由於種類的多樣性和超強的適應環境的能力,美洲負鼠走過了7000萬年的漫漫長路。與現生美洲負鼠十分相似的化石,最早見於白堊紀晚期我的地層中,可見負鼠科在有袋類中是一個相當古老的種群。白惡紀晚期,那是6500~9000萬年前,那時的北美和南美還緊緊聯在一起。不久,南北美洲被「扯」開了,當時,只有極少數食草的真獸類出現在南美洲。沒有食肉類的天敵,南美洲的有袋動物(可不只負鼠一種)日子過得無憂無慮。可惜好景不長,二三百萬年前,南北美洲通過巴拿馬陸橋搭線再次攜起手來,使得真獸類中的食肉動物由北美洲入侵南美洲。南美洲的有袋目動物大都滅絕了,只有負鼠成為不死族,活到現在,還很興盛。如果我當時沒有老眼昏花的話,我敢斷定:北美洲現存的一種負鼠——弗吉尼亞負鼠,是從南美洲北上的。 哺乳動物包括單孔類、有袋類、有胎盤類三大類群,單孔類動物通過下蛋的方式繁殖後代,如針鼴科動物;有袋類動物也屬於原始獸類,而胎盤類動物屬於真獸類。單孔類最原始,有袋類進化了一步,胎盤類最高級。最小的負鼠,個頭只有田鼠般大;而最大的負鼠——弗吉尼亞負鼠,頭身長33-54厘米,和小狗的身量差不多。 負鼠被狗、土狼等掠食者追趕時,會發出威懾的嗥叫聲或嘶叫聲,但如果這一招不起作用,它就會裝死:身體突然變得癱軟,嘴巴大張。這樣「死亡」的姿勢可以保持幾個小時。備感困惑的掠食者通常會放棄,悻悻地離去。負鼠的小命保住了,但也因此得了一個「騙子」的壞名聲。其實,在緊要關頭耍點兒小花招也無可非議:不裝死就得白白送死,那多不劃算。過去,有人曾認為負鼠的裝死並不是騙術,而是在大難臨頭時真的被凶神惡煞的猛獸給嚇昏過去了。愛較真兒的科學家運用電生理學的原理,對負鼠進行活體腦測試,結果發現:負鼠處於「裝死」狀態時,它們的大腦不但一刻也沒停止活動,而且工作效率更高,和動物麻醉或酣睡時的生物電流情況大相徑庭,看來,負鼠名下的「騙子」稱號並沒有張冠李戴。想像一下,如果你扮演死人時,能夠做到像負鼠那樣惟妙惟肖,你肯定會贏得奧斯卡最佳表演獎。

㈢ 澳大利亞有什麼特別的動物啊

除了地球人都知道的袋鼠、考拉和袋熊,我覺得負鼠(possum)在澳大利亞也很常見啊。
大晚上經常能在學校看見負鼠媽媽背著負鼠寶寶在路燈下或者在垃圾箱旁邊,也不怕人,隨便拍照。或者就是站在陽台或窗檯邊往屋裡瞧,真的完全不怕人。我房東有一次大晚上忘記關門了,坐在裡屋看電視,後來出來看到一隻負鼠在廚房偷東西吃,趕都趕不走。

㈣ 負鼠生活環境及習慣

負鼠是一種身長40~45厘米、外形似老鼠的小動物,生長在美洲地區的負鼠與澳大利亞的袋鼠有相同的生活習性,即母負鼠以其別致的育兒袋帶著小負鼠四處活動。偶爾,母負鼠也把小負鼠背在背上,小負鼠的尾巴則與負鼠媽媽的尾巴纏繞在一起,在小負鼠長大之前,它是不會離開母負鼠的。負鼠在遇到不測、突如其來的襲擊以至於無法逃生脫險時,就會裝死以求保全生命。為此,負鼠得了一個「騙子」的壞名聲。其實,在緊急關頭耍點兒小花招也無可非議,因為不裝死就得白白送死,那多不合算呀!

最大習慣就是裝死 哈哈! 呵呵!

㈤ 關於澳大利亞的動物D問題(各位行行好,回答下)

澳大利亞的動物都是後獸亞綱有袋目的嗎? 或者說是所有現有的後獸亞綱有袋目的動物都生活在澳大利亞嗎?


澳大利亞原產的哺乳動物只有少數幾個目有代表,最有代表性的是原獸亞綱的單孔目和後獸亞綱的有袋目。

單孔目是澳大利亞和新幾內亞的特產,共有三種,其中鴨嘴獸是澳大利亞特產,針鼴(左上)為兩地共有,原鼴原來也產與澳大利亞,但現在只見於新幾內亞。有袋目並非起源於澳洲界,而可能是在岡瓦那大陸尚未分離的時候從南美經南極到達澳洲的,但是因為在澳洲缺少有胎盤類的競爭,有袋目在澳洲界得到最大的繁盛。有袋目包括一些人們最熟悉的澳洲動物,考拉、大袋鼠等幾乎成了澳洲的象徵。有袋目在史前時期的南美洲占據了食肉性動物和食蟲性動物的生態地位,而在澳洲則幾乎占據了哺乳動物的各個生態位,成為澳洲的主宰,並且進化出了與其它大陸的不同真獸類相對應的不同類型,從小型的食蟲類型直到大型的草食類型,現在也有人將有袋目進一步劃分成幾個不同的目。澳洲界的哺乳動物缺少體形巨大的成員,現存體形最大的肉食有袋類是袋獾(左下),而最大的草食有袋類也是澳洲最大的陸生動物是大袋鼠。但是在史前時期動物的體型要大很多,肉食的袋獅體型和大型貓科動物相仿,而草食的雙門齒獸則大如犀牛。澳洲界原產的有胎盤類只有一些蝙蝠和嚙齒類,它們顯示出與東洋界的一些聯系。蝙蝠中大蝙蝠亞目和小蝙蝠亞目的成員均有分布,這些蝙蝠和東洋界的比較接近。嚙齒類中僅有鼠科,但種類比較多,是鼠科的分布中心之一,並且有獨特的水鼠亞科。紐西蘭和太平洋島嶼的哺乳動物尤其貧乏,僅有蝙蝠和嚙齒類,有些小島則甚至沒有哺乳動物。其中髭蝠科是紐西蘭的特產,原本有兩種,現僅存一種。髭蝠(右圖)是最適應地面行走的蝙蝠,在地面非常敏捷。http://cheni.0086e.net/qiu/fauna/ar.htm

後獸下綱Metatheria,有袋目Marsupialia
後獸下綱即有袋類,以沒有真正的胎盤,出生時幼獸發育不全,需要在育兒袋內撫育後代為特徵。這種繁殖習性可能不是後獸下綱特有,而在早期的獸亞綱成員中已經產生。有袋類最早出現於白堊紀中期的北美洲,是一些類似現代的負鼠的小型食肉、食蟲動物,在白堊紀晚期已經在北美洲非常繁盛,並進入其它大陸。在新生代大部分地區的有袋類由於真獸類的競爭而滅絕,在南極洲的有袋類則由於冰蓋的形成而滅絕,只有在大洋洲和南美洲保存了下來並且非常繁盛。現存的有袋類可以分成美洲的負鼠()、新袋鼠(鼠),大洋洲的袋鼬(包括袋鼬、袋狼和袋鼴等)、袋狸和袋貂(包括袋鼠、袋貂和袋熊等)5大類,這5類一般作為總科置於有袋目一個單一的目,也有人將其分為5個不同的目。這5類之上和之下的分類均有不同的看法。過去常將負鼠、袋鼬、袋狸合並成食肉和食蟲的多門齒類,袋貂組成主要食植物的雙門齒類,新袋鼠獨自組成新袋鼠類。近來一般將美洲的有袋類合並成美洲有袋類Ameridelphia,大洋洲的有袋類合並成澳洲有袋類Australidelpha,史前時期其它大陸的有袋類則另形成其它的類群。
美洲有袋類Ameridelphia
美洲有袋類現存約有75種,分成2總科3科,其中負鼠總科(總科)Didelphoidea包含負鼠科(科)Didelphidae和小科Microbiotheriidae,新袋鼠總科(鼠總科)Caenolestoidea包含新袋鼠科(鼠科)Caenolestidae。美洲的有袋類比大洋洲的更加原始,其中負鼠非常接近有袋類的祖先類型。在史前時期南美洲雖然和大洋洲一樣和其它大陸隔離,但是由於南美洲有一些植食性的真獸類,所以美洲沒有進化出大洋洲那樣多樣化的植食性有袋類,主要為食蟲、食肉或者雜食動物,只有一些小型植食性成員。現存的美洲有袋類均是小型的食蟲、食肉或者雜食動物,與其最原始的祖先類型多少有些相似,而在史前時期則曾經進化出強有力的大型食肉動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袋劍齒虎Thylacosmilus(右圖),占據者和北方大陸的劍齒虎相應的生態地位,其發達的犬齒甚至比劍齒虎的犬齒更長些,這與當時南美洲擁有大型的厚皮有蹄動物相適應。在南美美洲重新相連後,大型的真獸類從北美洲湧入,南美洲的大型食肉有袋類隨之滅絕,現在南美洲的食肉類和其它大陸一樣以食肉目成員為主,而有袋類中只有類似負鼠的小型動物生存了下來,負鼠到現在仍然相當繁盛,並且重新進入了北美洲。 http://cheni.0086e.net/qiu/class_mammal/Marsupialia.htm

㈥ 你能不能弄明白為什麼這種小動物叫負鼠

負鼠是一種身長40~45厘米、外形似老鼠的小動物,生長在美洲地區的負鼠與澳大利亞的袋鼠有相同的生活習性,即母負鼠以其別致的育兒袋帶著小負鼠四處活動.偶爾,母負鼠也把小負鼠背在背上,小負鼠的尾巴則與負鼠媽媽的尾巴纏繞在一起,在小負鼠長大之前,它是不會離開母負鼠的.負鼠在遇到不測、突如其來的襲擊以至於無法逃生脫險時,就會裝死以求保全生命.為此,負鼠得了一個「騙子」的壞名聲.其實,在緊急關頭耍點兒小花招也無可非議,因為不裝死就得白白送死,那多不合算呀! 負鼠「裝死「的伎倆之所以行之有效,是因為任何兇殘的猛獸?D?D獅子、老虎、狼都不敢貿然接近剛死的獵物,何況負鼠的「裝死」來得突然,意想不到之間就把猛獸嚇住了.這就是負鼠的拿手好戲?D?D「心理」自衛對策的成功所在.恐懼感使獵食者的食慾受到抑制,使它們對已到手的獵物暫時失去了興趣,這就給負鼠提供了伺機逃生脫險的機會.而負鼠從「裝死」的狀態突發性地撒腿逃命,這一反常的再度表現,又把獵食者給唬住了,也就不會再去追殺這到手的獵物了. 過去,有人曾認為負鼠的「裝死」並非騙術,而是它們在大難臨頭時真的被凶神惡煞的猛獸嚇昏過去了.科學家們運用電生理學的原理對負鼠進行活體腦測試,揭開了這一謎底.針對負鼠身體在不同狀況下記錄在案的生物電流的數據分析,得出的結論是,負鼠處於「裝死」狀態時,它們的大腦一刻也沒有停止活動,不但與動物麻醉或酣睡時的生物電流情況大相徑庭,甚至在「裝死」時,負鼠大腦的工作效率更高.看來,負鼠名下的「騙子」稱號並沒有張冠李戴.

㈦ 負鼠是什麼

負鼠是一種身長40~45厘米、外形似老鼠的小動物,生長在美洲地區的負鼠與澳大利亞的袋鼠有相同的生活習性,即母負鼠以其別致的育兒袋帶著小負鼠四處活動。偶爾,母負鼠也把小負鼠背在背上,小負鼠的尾巴則與負鼠媽媽的尾巴纏繞在一起,在小負鼠長大之前,它是不會離開母負鼠的。負鼠在遇到不測、突如其來的襲擊以至於無法逃生脫險時,就會裝死以求保全生命。為此,負鼠得了一個「騙子」的壞名聲。其實,在緊急關頭耍點兒小花招也無可非議,因為不裝死就得白白送死,那多不合算呀!

負鼠「裝死「的伎倆之所以行之有效,是因為任何兇殘的猛獸?D?D獅子、老虎、狼都不敢貿然接近剛死的獵物,何況負鼠的「裝死」來得突然,意想不到之間就把猛獸嚇住了。這就是負鼠的拿手好戲?D?D「心理」自衛對策的成功所在。恐懼感使獵食者的食慾受到抑制,使它們對已到手的獵物暫時失去了興趣,這就給負鼠提供了伺機逃生脫險的機會。而負鼠從「裝死」的狀態突發性地撒腿逃命,這一反常的再度表現,又把獵食者給唬住了,也就不會再去追殺這到手的獵物了。
過去,有人曾認為負鼠的「裝死」並非騙術,而是它們在大難臨頭時真的被凶神惡煞的猛獸嚇昏過去了。科學家們運用電生理學的原理對負鼠進行活體腦測試,揭開了這一謎底。針對負鼠身體在不同狀況下記錄在案的生物電流的數據分析,得出的結論是,負鼠處於「裝死」狀態時,它們的大腦一刻也沒有停止活動,不但與動物麻醉或酣睡時的生物電流情況大相徑庭,甚至在「裝死」時,負鼠大腦的工作效率更高。看來,負鼠名下的「騙子」稱號並沒有張冠李戴。

㈧ 為什麼有袋類動物都在澳大利亞

有袋動物並非都在澳洲,美洲也有少數有袋動物生存,如負鼠等

有袋目並非起源於澳洲界,而可能是在岡瓦那大陸尚未分離的時候從南美經南極到達澳洲的,但是因為在澳洲缺少有胎盤類的競爭,有袋目在澳洲界得到最大的繁盛。有袋目包括一些人們最熟悉的澳洲動物,考拉、大袋鼠等幾乎成了澳洲的象徵。有袋目在史前時期的南美洲占據了食肉性動物和食蟲性動物的生態地位,而在澳洲則幾乎占據了哺乳動物的各個生態位,成為澳洲的主宰,並且進化出了與其它大陸的不同真獸類相對應的不同類型,從小型的食蟲類型直到大型的草食類型
後獸下綱Metatheria,有袋目Marsupialia
後獸下綱即有袋類,以沒有真正的胎盤,出生時幼獸發育不全,需要在育兒袋內撫育後代為特徵。這種繁殖習性可能不是後獸下綱特有,而在早期的獸亞綱成員中已經產生。有袋類最早出現於白堊紀中期的北美洲,是一些類似現代的負鼠的小型食肉、食蟲動物,在白堊紀晚期已經在北美洲非常繁盛,並進入其它大陸。在新生代大部分地區的有袋類由於真獸類的競爭而滅絕,在南極洲的有袋類則由於冰蓋的形成而滅絕,只有在大洋洲和南美洲保存了下來並且非常繁盛。

㈨ 關於澳大利亞比較有代表性的動物,我要辦小報!!!!急呀!!!!!!!!!!!!!!!!!!!!!!!!!!!!!!!!!!!!!!!!!!!!!

考拉,袋鼠,鴨嘴獸

㈩ 負鼠在美洲比在澳大利亞數量多還是少

the population quantity of Australia
the Kangaroo quantity of Australia

熱點內容
抱情人上豪車 發布:2025-05-26 03:25:25 瀏覽:749
低頂拓展房車 發布:2025-05-26 02:56:27 瀏覽:552
房車旅遊創意文案 發布:2025-05-26 02:55:07 瀏覽:832
房車自駕游營地環評 發布:2025-05-26 02:47:59 瀏覽:887
豪車網紅李二狗 發布:2025-05-26 02:42:57 瀏覽:357
房車結構改進 發布:2025-05-26 02:34:23 瀏覽:714
皇室戰爭克制大皮卡 發布:2025-05-26 02:09:38 瀏覽:609
科迪亞克能越野 發布:2025-05-26 02:08:15 瀏覽:231
二手宇通房車凱倫賓威 發布:2025-05-26 02:07:08 瀏覽:25
速騰漫步者驅越野房車 發布:2025-05-26 01:57:12 瀏覽:44